RNA的生物合成 (The Biosynthesis of RNA) 执行生命功能、表现生命特征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分子。DNA贮存着决定生物特征的遗传信息,只有通过蛋白质才能表达出它的生命意义,直接决定蛋白质合成及蛋白质特征的不是RNA而是DNA,因而人们确定DNA是遗传信息贮存者后就推测DNA是通过RNA去决定蛋白质合成的。50年代末RNA聚合酶的发现开始证实了这一推测。 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transcription)。转录是生物界RNA合成的主要方式,是遗传信息朋DNA向RNA传递过程,也是基因表达的开始(图17-1)。转录也是一种酶促的核苷酸聚合过程,所需的酶叫做依赖DNA的RNA聚合酶(DNA-dependent RNA polynerase ,DDRP)。转录产生初级转录物为RNA前体(RNa precursor),它们必须经过加工过程变为成熟的RNA,才能表现其生物活性。 图17-1 Expression of genetic information by transcription.[No
DNA的生物合成 (The Biosynthesis of DNA)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界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生物有机体的遗传特征以密码(code)的形式编码在DNA分子上,表现为特定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即遗传信息,在细胞分裂前通过DNA的复制(Replication),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在后代的个体发育过程中,遗传信息自DNA转录(Transcription)给RNA,并指导蛋白质合成,以执行各种生命功能,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遗传性状,这种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是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即所谓的生物学“中心法则”,80年代以后在某些致癌RNA病毒中发现遗传信息也可存在于RNA分子中,由RNA通过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DNA。这为中心法则加入了新的内容。目前认为生物界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为: 本章的内容主要涉及DNA生物合成的三个方面,第一,DNA复制,第二,RNA反转录为DNA,第三,细胞内DNA受到损伤时进行的修复作用。 第一节 DNA的复制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ucleic Acid 1868年,瑞士的内科医生Friedrich Miescher从外科医院包扎伤口的绷带上的脓细胞核中提取到一种富含磷元素的酸性化合物,将其称为核质(nuclein);后来他又从鲭鱼精子中分离出类似的物质,并指出它是由一种碱性蛋白质与一种酸性物质组成的,此酸性物质即是现在所知的核酸(nucleic acid)。1944年Oswald Avery,Colin Macleod和Maclyn McCarty发现,一种有夹膜、具致病性的肺炎球菌中提取的核酸�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可使另一种无夹膜,不具致病性的肺炎球菌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转变为有夹膜,具致病性的肺炎球菌,且转化率与DNA纯度呈正相关,若将DNA预先用DNA酶降解,转化就不发生。该项实验彻底纠正了蛋白质携带遗传信息这一错误认识,确立了核酸是遗传物质的重要地位;DNA遗传作用的进一步肯定来自Alfred Hershey和Martha Chase对一个感染大肠
钙磷代谢及微量元素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中包括部分无机盐。许多离子,主要是金属离子,在酶促反应过程中发挥作用;维护渗透压,主要为钠、钾、氯等;钙磷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此外,无机离子还参与信息传递,凝血过程等多种生理功能。 这些无机元素据人体中含量和需要量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体内含量较多(>5g),每天要量在100mg以上,如钙、磷、钾、钠、氯、镁等称为常量元素,而人体内含量甚微,每日需要量仅为μg或mg水平者,称为微量元素。包括铁、碘、铜、锌、锰、钴、钼、硒、铬、氟等。 本章重点讨论钙、磷的代谢及部分微量元素的作用。 第一节 钙磷代谢 钙和磷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无机元素。在正常成人,钙约占体重1.5-2.2%,总量约为700-1400g。磷占体重0.8-1.2%,总量约400-800g。其中99%的钙和86%的磷以羟磷灰石的形式存在于骨和牙齿当中。其余分布于体液和软组织中,以溶解状态存在。 人体内钙的存在状态见下图所示。 钙和磷的代谢在许多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机体从食物中摄取钙和
肝脏的生物化学 肝脏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作用。在消化、吸收、排泄、生物转化以及各类物质的代谢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物质代谢中枢”。 肝脏具有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液供应,具有丰富的血窦,肝细胞膜通透性大,利于进行物质交换。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被改造利用,有害物质则可进行转化和解毒。肝脏可通过肝动脉获得充足的氧以保证肝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正常进行。肝脏还通过胆道系统与肠道沟通,将肝脏分泌的胆汁排泄入肠道。 肝细胞亚微结构与其生理机能相适应。肝细胞内有大量的线粒体、内质网、微粒体及溶酶体等,适应肝脏活跃的生物氧化、蛋白质合成、生物转化等多种功能。 第一节 肝脏的化学组成特点 正常人肝脏重约1-1.5kg,其中水份占70%。除水外,蛋白质含量居首位。已知肝脏内的酶有数百种以上,而且有些酶是其它组织中所没有或含量极少的。例如合成酮体和尿素的酶系;催化芳香族氨基酸及含硫氨基酸代谢的酶类主要存在于肝脏中。 正常人肝脏化学组成见表11-1。肝脏成分常随营养及疾病的情况而改变。例如,饥饿多日后,肝
血浆蛋白与凝血 血液由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及无形的液体成分血浆(plasma)组成。血液凝固后析出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serum)。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但含有一些在凝血过程中生成的分解产物。 生理情况下,血液经血管在全身不断流动,转运各种物质与组织之间。血浆,组织间液以及其它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的内环境。因此血液在沟通内外环境,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如pH、渗透压、各种化学成分的浓度等),物质的运输(营养物、代谢产物、代谢调节物),免疫防御及凝血与抗凝血作用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 血浆蛋白质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最主要的固体成分,含量为60~80g/L,血浆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用不同的分离方法可将血浆蛋白质分为不同的种类。最初用盐析法只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和球蛋白,后来用分段盐析法可细分为白蛋白、拟球蛋白、优球蛋白和纤维蛋白等组分。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可分为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等5条区带,而用分辨力较高的聚丙烯酰胺凝脉电泳法则可分为30多条区带
物质代谢调节 (Regulation in Metabolism) 物质代谢是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物质代谢是由许多连续的和相关的代谢途径所组成,而代谢途径(如糖的氧化,脂肪酸的合成等)又是由一系列的酶促化学反应组成。在正常情况下,各种代谢途径几乎全部按照生理的需求,有节奏、有规律地进行,同时,为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反应速度,保持整体的动态平衡。可见,体内物质代谢是在严密的调控下进行的。 代谢调节机制普遍存在于生物界,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适应能力。进化程度越高的生物,其代谢调节的机制越复杂。单细胞的微生物受细胞内代谢物浓度变化的影响,改变其各种相关酶的活性和酶的含量,从而调节代谢的速度,这是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是生物体在进化上较为原始的调节方式。较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出现了内分泌细胞。高等动物则出现了专门的内分泌器官,这些器官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对其他细胞发挥代谢调节作用。激素可以改变某些酶的催化活性或含量,也可以改变细胞内代谢物的浓度,从而影响代谢反应的速度,这称为激素水平的调节。高等动物不仅有
核苷酸代谢 (Nucleotide Metabo lism) 核苷酸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①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这是其最主要功能。②储存能量。三磷酸核苷酸,尤其是ATP是细胞的主要能量形式。另外,一些活化的中间产物,如UDP�葡萄糖,亦含有核苷酸成分。③参与代谢和生理调节:许多代谢过程受到体内ATP、ADP或AMP水平的调节。cAMP(或cGMP)是多种细胞膜激素受体的调节作用的第二信使。④组成辅酶。如腺苷酸可作为NAD+、ANDP+、FMN、FAD及CoA等的组成成分。 几乎所有细胞均可以从头合成及补救合成两种途径合成核苷酸。本章重点讨论核苷酸的生物合成过程。同时学习其合成的调节及缺陷,并了解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等内容。 第一节 核苷酸的化学结构 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组成DNA的核苷酸是脱氧核糖核苷酸(deoxyribonucleotide)。组成RNA的是核糖核苷酸(ribonudeotide)。核苷酸可以进一步水解为核苷(nucleoside)和磷酸,核苷又可以水解为戊糖(pentose)
氨基酸代谢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体内的大多数蛋白质均不断地进行分解与合成代谢,细胞中不停地利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和分解蛋白质成为氨基酸。体内的这种转换过程一方面可清除异常蛋白质,这些异常蛋白质的积聚会损伤细胞。另一方面使酶或调节蛋白的活性由合成和分解得到调节,进而调节细胞代谢。实际上酶的水平取绝于其合成同样也由酶的分解来决定。所以,对细胞来说,蛋白质的分解与合成同样重要。 蛋白质分解代谢首先在酶的催化下水解为氨基酸,而后各氨基酸进行分解代谢,或转变为其它物质、或参与新的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氨基酸代谢是蛋白质分解代谢的中心内容。� 第一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食物蛋白经过消化吸收后,以氨基酸的形式通过血液循环运到全身的各组织。这种来源的氨基酸称为外源性基酸。机体各组织的蛋白质在组织酶的作用下,也不断地分解成为氨基酸;机体还能合成部分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这两种来源的氨基酸称为内源性氨基酸。外源性氨基酸和内源性氨基酸彼此之间没有区别,共同构成了机体的氨基酸代谢库(metabolic pool)。氨基酸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概 述� 体内大部分物质都可进行氧化反应,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反应与体外氧化反应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遵循氧化反应的一般规律,常见的氧化方式有脱电子、脱氢和加氧等类型;最终氧化分解产物是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但是生物氧化反应又有其特点:①体外氧化反应主要以热能形式释放能量;而生物氧化主要以生成ATP方式释放能量,为生物体所利用。②其最大区别在于:体外氧化往往在高温,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的催化下进行;而生物氧化是在恒温(37℃)和中性pH环境下进行,催化氧化反应的催化剂是酶。 一、生物氧化酶类 体内催化氧化反应的酶有许多种,按照其催化氧化反应方式不同可分为三大类。 (一)脱氢氧化酶类 这一类中依据其反应受氢体或氧化产物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种。 1.氧化酶类(oxidases) 氧化酶直接作用于底物,以氧作为受氢体或受电子体,生成产物是水。氧化酶均为结合蛋白质,辅基常含有Cu2+,如细胞色素氧化酶、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抗
脂类代谢 概 述 脂类是机体内的一类有机大分子物质,它包括范围很广,其化学结构有很大差异,生理功能各不相同,其共同理化性质是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一、脂类的分类及其功能 脂类分为两大类,即脂肪(fat)和类脂(lipids) (一)脂肪:即甘油三脂或称之为脂酰甘油(triacylglycerol),它是由1分子甘油与3个分子脂肪酸通过酯键相结合而成。人体内脂肪酸种类很多,生成甘油三脂时可有不同的排列组合,因此,甘油三脂具有多种形式。贮存能量和供给能量是脂肪最重要的生理功能。1克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时可释放出38kJ(9.3kcal),比1克糖原或蛋白质所放出的能量多两倍以上。脂肪组织是体内专门用于贮存脂肪的组织,当机体需要时,脂肪组织中贮存在脂肪可动员出来分解供给机体能量。此外,脂肪组织还可起到保持体温,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二)类脂:包括磷脂(phospholipids),糖脂(glycolipid)和胆固醇及其酯(cholesterol and cholesterol ester)三大类。磷脂是含有
糖代谢 概述(overview) 一、代谢的基本概念(Basis concepts of Metabolism) 机体内的化学反应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细胞内这些反应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反应的产物可能就是下一个反应的底物,这样构成一连串的反应,称之为代谢途径(pathway),由不同的代谢途径相互交叉构成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化学反应网络(network),称为代谢(metabolism)。体内的代谢途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大分子(多糖、蛋白、脂类等)不断降解为小分子(如CO2,NH3,H2O)的过程称之为分解代谢(catabolism);另一类是由小分子(如氨基酸等)生成大分子(如蛋白质)的过程称之为合成代谢(anabolism)。分解代谢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由复杂的大分子分解为物质基本组成单位的过程,即糖、脂肪和蛋白质降解生成葡萄糖、脂肪酸、甘油和氨基酸;第二阶段是由这些基本分子转变为代谢中间产物,即活泼的二碳化合物的过程,如上述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降解为乙酰CoA,这期间有少量能量的释放,生成ATP;第三
维生素(Vitamins) 维生素是维持人和动物机体健康所必须的一类营养素,本质为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们不能在体内合成,或者所合成的量难以满足机体的需要,所以必须由食物供给。维生素的每日需要量甚少(常以毫克或微克计),它们既不是构成机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体内供能的物质,然而在调节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等方面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导致疾病(avitaminosis)。 维生素的种类很多,通常按其溶解性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 维生素A(视黄醇retinol) 维生素D(钙化醇calciferol) 维生素E(生育酚tocopherol) 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 维生素B复合体,其中有: 维生素B1(硫胺素thiamine) 维生素B2(核黄素riboflavin) 维生素PP(尼克酸及尼克酰胺nicotinic acid and nicotin
蛋白质化学(Chemistry of Protein) 蛋白质(Protein)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成份。在人体内蛋白质的含量很多,约占人体固体成分的45%,它的分布很广,几乎所有的器官组织都含蛋白质,并且它又与所有的生命活动密切联系。例如,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几乎都依赖于生物催化剂-酶的作用,而本科的质就是蛋白质;调节物质代谢的激素有许多也是蛋白质或它的衍生物;其它诸如肌肉的收缩,血液的凝固,免疫功能,组织修复以及生长、繁殖等主要功能无一不与蛋白质相关。近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蛋白质在遗传信息的控制、细胞膜的通透性、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以及高等动物的记忆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蛋白质分子的组成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单纯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为碳50~55%、氢6%~7%、氧19%~24%、氮13%~19%,除此之外还有硫0~4%。有的蛋白质含有磷、碘。少数含铁、铜、锌、锰、钴、钼等金属元素。 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为16%。由于体内组织的主要含氮物是蛋白质,因此,只要测定生物样品中的氮含
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reproduction),任何生物个体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必然要衰老、死亡。一切生物都是通过产生新个体来延续种系的,所以生殖是动物绵延和繁殖种系的重要生命活动。在高等动物,生殖是通过两性生殖器官的活动来实现的,生殖过程包括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的形成过程,交配和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等重要环节。 第一节 男性生殖 男性主要生殖器官为睾丸,此外还有附睾、输精管、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阴茎等附属性器官。 一、睾丸的功能 (一)睾丸的生精作用 睾丸由曲细精管与间质细胞组成。曲线精管上皮又由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原始的生精细胞为精原细胞,肾贴于曲细精管的基膜上,从青春期开始,精原细胞分阶段发育形成精子,精子生成的过程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在曲细精管管壁中,各种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精细胞是顺次排列的即由基膜至管腔,分别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分化中的精子,直至成熟精子脱离支持细胞进入管腔,从精原细胞发育成为精子约需二个半月。
神经系统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神经系统是整体内起主导作用调节系统。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功能不断作用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系统主要是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虽然神经元形态与功能多种多样,但结构上大致都可分成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树突和轴突两种。轴突往往很长,由细胞的轴丘分出,其直径均匀,开始一段称为始段,离开细胞体若干距离后始获得髓鞘,成为神经纤维。习惯上把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纤维与无髓纤维两种,实际上所谓无髓纤维也有一薄层髓鞘,并非完全无髓鞘。 (一)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 神经传导是依靠局部电流来完成的(参看第二章)。因此它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局部受麻醉药作用而丧失了
感觉器官 第一节 概述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感受器的组成形成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感受器就是外周感觉神经末稍本身,如体表或组织内部与痛觉感受有关的游离神经末稍;有的感受器是裸露在神经末稍周围再包绕一些特殊的、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样结构;但是对于一些与机体生存密切相关的感觉来说,体内存在着一些结构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了的感受细胞,它们以类似突触的形式直接或单位同感觉神经末稍相联系,如视网膜中的视杆和视锥细胞是光感受细胞,耳蜗中的毛细胞是声波感受细胞等,这些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非神经性附属结构,构成了各种复杂的感觉器官如眼、耳等。高等动物中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前庭、嗅、味等器官,都分布在头部,称为特殊感管。 机体众多的感受器有不同的方法来分类。如根据感受器的分布部位,可分为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根据感受器所接受刺激的性质,可分为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等;便更常用的是结合刺激物和它们所引起的感觉或效应的性质来分类,据此所能区分出的
尿的生成和排出 肾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①排除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③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钠、钾、碳酸氢盐以及氯离子等,排出氢离子,维持酸碱平衡。 尿的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以及它们的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本章主要阐述肾的尿生成过程及其调节机制,以及输尿管和膀胱的排尿活动。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单位是肾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人的两侧肾约有170-240万个肾单位,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部分(图8-1)。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两部分。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其峡谷端分别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相连(图8-2)。肾小球的包囊称为肾小囊。它有两层上皮细胞,内层(脏层)紧贴在毛细血管壁上,外层(壁层)与肾小管壁相连;两层上皮之间的腔隙称为囊腔,与肾小管管腔相通。血浆中某些成分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向囊腔滤出;滤出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与相传伴的能量代谢,简称代谢。 糖、脂肪、蛋白质三种营养物质,经消化转变成为可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而被吸收入血。在细胞中,这些营养物质经过同化作用(合成代谢),构筑机体的组成成分或更新衰老的组织;同时经过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分解为代谢产物。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是物质代谢过程中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在分解代谢过程中,营养物质蕴藏的化学能便释放出来。这些化学能经过转化,便成了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能源,所以说分解是代谢的放能反应。而在合成代谢过程中,需要供给能量,因此是吸能反应。可见,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这些能源物质分子结构中的碳氢键蕴藏着化学能,在氧化过程中碳氢键断裂,生成CO2 和 H2 O,同时释放出蕴藏的能。这些能量的50%以上迅速转化为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概述 人的消化器官由长约8-10m的消化道及与其相连的许多大、小消化腺组成。消化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从而为机体新陈代谢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消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粹,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及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的远端推送;这种方式称机械消化。另一种消化方式是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完成的。消化液中含在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使之成为小分子物质(表6-1);这种消化方式称化学性消化。正常情况下,这两种方式的消化作用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过程。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最后以粪的形式排出体外。 表6-1 消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消化液 分泌量(L/d) PH 主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