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肺内的结缔组织及其中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构成肺间质。结缔组织主要分布在支气管各级分支管道的周围,血管等行于其中,管道愈细,周围的结缔组织愈少,至肺泡,仅有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肺泡隔。肺间质的组成与一般疏松结缔组织相同,但弹性纤维较发达,巨噬细胞也较多。 肺巨噬细胞(pulmonary macrophage)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广泛分布在肺间质内,在细支气管以下的管道周围和肺泡隔内较多。有的巨噬细胞游走入肺泡腔内,称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肺巨噬细胞的吞噬、免疫和分泌作用都十分活跃,有重要防御功能。吸入空气中的尘粒、细菌等异物进入肺泡和肺间质,多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故细胞胞质内常见尘粒、细菌等物进入肺泡和肺间质,多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故细胞胞质内常见尘粒、次级溶酶体及吞噬体等。胞质内含大量尘粒的肺巨噬细胞又称尘细胞(dust cell)。肺巨噬细胞还可吞噬 衰老 的红细胞,在心力衰竭患者出现肺瘀血时,大量红细胞从毛细血管溢出,被巨噬
佚名 1.肺的血管 肺有两组血循环管道,即肺循环和支气管循环。 (1)肺循环:肺循环是肺的功能性血循环。肺动脉为弹性动脉,它从肺门入肺后不断分支,与支气管的各级分支伴行,直至肺泡隔内形成密集的毛血管网(图14-17)。在肺泡处进行气体交换后,毛细血管汇集成小静脉,行于肺小叶间结缔组织内而不与肺动脉的分支伴行。小静脉汇集成较大的静脉后,才与支气管分支及肺动脉分伴行,最后在肺门入汇合成两条肺静脉出肺。 图14-17 兔肺血管灌注示肺动脉分支及肺泡隔毛细血管网 ×400 ↓肺动脉分支 (2)支气管循环:支气管循环是肺的营养性血循环。支气管动脉起自胸主动或肋间动脉,有数条,管径较细,为肌性动脉。支气管动脉沿途在肺导气部和呼吸细支气管管壁内,以及肺动脉、肺静脉管壁内和肺结缔组织内分支形成毛细血管,其内皮为有孔型,给肺组织提供营养.支气管也有终末支参与形成肺泡壁内的毛细血管网。上述毛细血管部分汇入肺静脉,部分汇集形成支气管静脉,与支气管伴行,由肺门出肺。支气管动脉还分支供应肺
佚名 前已述及,肺除有气体交换能外,支气管树上皮内还有弥散的神经内分泌细胞。近些年的研究还发现肺内进行着诸多物质代谢和转化作用,尤其表现在肺血管内皮细胞。全身血液均通过肺循环血管,故肺血管内皮细胞的代谢作用对机体的影响很大。内皮细胞游离面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可将血液中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后者的缩血管作用较前者强50倍。肺循环血内的血管紧张素Ⅰ绝大部分被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它作用于中枢神经,通过交感神经的作用使体循环的小动脉收缩,升 高血压 。肺血管内皮细胞还含有缓激肽酶,可分解灭活血液中的缓激肽(它作用于神经系统使血管扩张),由此也使血管紧张,血压升高。肺内皮细胞内含有单胺氧化酶,细胞摄取血液中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经此酶的作用而被分解灭活,肺是体内5-羟色胺灭活的主要场所。肺是产生和降解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重要器官,肺血管内皮细胞既能合成前裂腺素(PGE、PGF),又含有分解前列腺素的酶。PGE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管腔扩
佚名 肾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它以尿形成的方式排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同时对人体的水盐代谢和离子平衡起调节作用,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此外,肾还有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 肾形似蚕豆,内缘中部凹陷为肾门,输尿管、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经此出入。肾表面包以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称肾纤维膜, 正 常新鲜肾的被膜易剥离,在肾病时此膜易与肾实质粘连而不易剥离。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新鲜肾的冠状剖面上,皮质呈红竭色,颗粒状,髓质由10余个肾锥体(renal pyramid)组成,肾锥体呈浅红色条纹状(图15-1)。锥体尖端钝圆,突入肾小盏内,称肾乳头,乳头管开口于此处,尿液由此排至肾小盏内。肾锥体的底与皮质相连接,从肾锥体底呈辐谢状伸入皮质的条纹称髓放线(medullary ray),位于髓放线之间的肾皮质称皮质迷路(cortical labyrinty)。每个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组成一个肾小叶,皮质迷路中央部分为小叶间,其中有小叶间动脉和静脉穿行。一个肾锥体与相连的皮质组成肾叶,
佚名 肾单位( nephron)是肾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每个肾约100万个以上的肾单位,它与集合小管系共同行使泌尿功能。 肾小体位于皮质迷路和肾柱内,一端与肾小管相连。肾小管的起始段在肾小体附近蟠曲走行,称近端小管曲部或近曲小管,继而离开皮质迷路入髓放线,从髓放线直行向下进入肾锥体,称近端小管直部。随后管径骤然变细,称为细段。细段之后管径又骤然增粗,并返折向上走行于肾锥体和髓放线内,称为远端小管直部。近端小管直部、细段和远端小管直部三者构成“U”形的袢,称为髓袢(medullary loop),又称Henle袢或肾单位袢(nephron loop)。髓袢由皮质向髓质方向下行的一段称降支,而由髓质向皮质方向上行的一段称升支。髓袢长短不一,长者可达乳头部,短者只存在于髓放线中。远端小管直部离开髓放线后,在皮质迷路内蟠曲走行于原肾小体附近,称为远端小管曲部(或称远曲小管),最后汇入集合小管系(图15-2)。 图15-2 肾单位和集合小管系模式图
佚名 集合小管系(collecting tubule system )全长20~38mm ,可分为弓形集合小管、皮质集合小管三段(图15-2)。弓形集合小管很短,位于皮质迷路内,一端连接远曲小管,呈弧形弯入髓放线,与皮质集合小管相连。皮质集合小管沿髓放线直行向下达肾锥体,髓质集合小管在肾锥体内下行至肾锥体乳头,改称乳头管,开口于肾小盏。集合小管下行时沿途有许多远端小管曲部汇入。集合小管系的管径由细(直径40μm)逐渐变粗(直径200~300μm),随管径的增粗,管壁上皮由单层立方逐渐增高为单层柱状(图15-11),至乳头管处成为高柱状上皮。集合小管上皮细胞胞质色淡而明亮,细胞分界清楚,核圆形,位于中央,着色较深。细胞超微结构比远端小管简单,细胞器少,细胞离面亦有少量短微绒毛,也可见少量侧突和短小的质膜内褶(图15-9)。但也有部分细胞的细胞器较多,胞质内有碳酸酐酶,它与细胞分泌H + 或HCO 3 - 的功能有关。集合小管能进一步重吸收水和交换离
佚名 球旁复合体(juxtaglomerular complex)也称肾小球旁器(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它位于肾小体的血管极处,大致呈三角形,致密斑为三角形的底,入球微脉和出球微动脉分别形成三角形的两个侧边,球外系膜细胞则位三角区的中心(图15-3,15-13)。 1.球旁细胞 入球微动脉行至近肾小体血管极处,其血管壁中膜的平滑肌细胞转变为上皮样细胞,称为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 cell)(图15-13)。细胞体积较大,呈立方形,核大而圆,胞质呈弱嗜碱性,胞质内有丰富的分泌颗粒,颗粒呈PAS反应阳性。电镜下,细胞内肌丝少,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多,高尔基复合体发达,颗粒大小不等,多数呈均质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证明颗粒内含有肾素(renin)。在球旁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无内弹性膜和基膜相隔,故其分泌物易释放入血,促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它能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变成血管紧张
佚名 1.肾的血管 肾脉直接由腹主动脉分出,经肾门入肾后分为数支叶间动脉,在肾柱内上行至皮质与髓质交界处,横行分支为弓形动脉。弓形动脉分出若干小叶间动脉,呈放射状走行于皮质迷路内(图15-14)。直达被膜下形成毛细血管网。小叶间动脉沿途向两侧分出许多入球微动脉进入肾小体,形成血管球。再汇合成出球微动脉。浅表肾单位的出球微动脉离开肾小体后,又分支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分布在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依次汇合成小叶间静脉,弓形静脉和叶间静脉,它们与相应动脉伴行,最后形成肾静脉出肾。髓旁肾单位的出球微动脉不仅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而且还发出若干直小动脉直行降入髓质,而后在髓质的不同深度,又返折直行上升为直小静脉,构成“U”形直血管袢, 与肾单位袢伴行(图15-14),故血管袢与肾单位袢的功能关系密切(表15-2)。 15-14 肾血液循环模式图 表15-2 肾的血循环 肾血液循环与肾的泌尿功能密切相关,其特点是①肾动脉直接起于腹主动脉,短而粗,血流量大,约占心输出量的1/4,
佚名 肾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对机体生理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前已述及的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对维持机体正常血及离子交换有重要调节作用。肾皮质内的肾小管上皮可产生激肽释放酶,集合小管上皮能产生激肽。激肽释放酶能促使激肽的形成,激肽有利尿、利钾作用,并能使小动脉舒张,增加肾血流量。肾内的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与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及肾间质细胞分泌的前列腺素,三者生理作用有相互关联的复杂关系。肾内产生的红细胞生成因子,能使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素原转变为红细胞生成素,加速红细胞生成。肾还有活化维生素D 3 及灭活甲状旁腺素、胃泌素和胰岛素等作用。
佚名 睾丸表面覆以浆膜,即鞘膜脏层,深部为致密结组织构成的白膜(tunica albuginea),白膜在睾丸后缘增厚形成睾丸纵隔(mediastinum testis)。纵隔的结缔组织呈放谢状伸入睾丸实质,将睾丸实质分成约250个锥体形小叶,每个小叶内有1~4条弯曲细长的生精小管,生精小管在近睾丸纵隔处为短而直的直精小管。直精小管进入睾丸纵隔相互吻合形成睾丸网。生精小管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称睾丸间质(图16-1)。 图16-1 睾丸与附睾模式图 (一)生精小管 成人的生精小管(seminiferous tubule)长30~70cm,直径150~250μm,中央为管腔,壁厚60~80μm,主要由生精上皮(spermatogenic epithelium)构成。生精上皮由支持细胞和5~8层生精细胞(spermatogenic cell)组成。上皮下的基膜明显,基膜外侧有胶原纤维和一些梭形的肌样细胞(myoid cell)。肌样细胞收缩时有助于精子的排出(图16-2)。
佚名 附睾分头、体和尾三部分,头部主要由输出小管组成,体部和尾部由附睾管组成。 1.输出小管 输出小管(efferent duct)是与睾丸网连接的8~12根弯曲小管,构成附睾头的大部,其远端与附睾管相连。输出小管上皮由高柱状细胞及低柱状细胞相间排列构成,故管腔不规则(图16-13)。 图16-12 睾丸功能内分泌调节示意图 2.附睾管 附睾管(epididymal duct)为一条长4~6m并极度蟠曲的管道,近端与输出小管相连,远端与输精管相连。附睾管的上皮由高柱状细胞和基细胞组成,管腔规则,腔内精子和分泌物(图16-13)。 图16-13 输出小管和附睾管 从附睾的头部、体部至尾部,管道上皮细胞的种类亦有不同。电镜观察下,可见附睾头部上皮中的高柱状细胞胞质深染,核长,位于细胞近腔面,游离面有纤毛伸入管腔。低柱状细胞核靠近基部,核仁明显,胞质中含大量溶酶体及大小不等的吞饮小泡,多位于核的近腔面,细胞游离面常凸向管腔,并有少量微绒毛(图16-14)。
佚名 新生儿两侧卵巢有70万~200万个原始卵泡,青春期约有4万个,至40~50岁时仅剩几百个。在胎儿及儿童期可偶见少量卵泡生长,但都不能发育成熟。从青春期至绝经期30~40年生育时期,卵巢在垂体周期性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影响下,每隔28天左右有1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出1个卵细胞,左右卵巢交替排卵。一生中约排卵400余个,其余卵泡均于不同年龄先后退化为闭锁卵泡。 卵泡由卵母细胞(oocyte)和卵泡细胞(follicular cell)组成。卵泡发育是个连续的生长过程,其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一般可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四个阶段。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又合称为生长卵泡。 1.原始卵泡 原始卵泡(primordial follicle)位于皮质浅部,体积小,数量多(图17-2)。卵泡中央有一个初级卵母细胞(primary oocyte),周围为单层扁平的卵泡细胞(又称颗粒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圆形,较大,直径约40μm ,核大而圆,染色质细疏,着色浅,核仁大而明显,胞质嗜酸性
佚名 成熟卵泡破裂,卵母细胞自卵巢排出的过程称为排卵(ovulation)。排卵时间约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在排卵前,垂体释放LH量骤增,使卵泡发生一系列变化。卵泡液增多,突向卵巢表面的卵泡壁、白膜和表面上皮均变薄,局部缺血,形成圆形透明的卵泡小斑(follicular stigma)(图17-8)。排卵时,卵丘与卵泡壁分离,小斑处的结缔组织被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解聚,LH促进颗粒细胞合成的前列腺素使卵泡膜外层的平滑肌收缩,导致小斑破裂。卵母细胞及其外周的透明带和放射冠细胞随卵泡液从卵巢排出,经腹膜腔进入输卵管。卵排出后若在24小时内不受精,次级卵母细胞即退化;若与精子相遇受精,次级卵母细胞即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形成1个成熟的卵细胞(ovum)和1个第二极体(secondary polar body)。卵母细胞经过两次成熟分裂,卵细胞的染色体减半,从二倍体细胞(46,XX)变为单倍体细胞(23,X)。 图17-8 成熟卵泡排卵模式图
佚名 神经纤维(nerve fiber)是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外包胶质细胞所组成。包裹中枢神经纤维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少突胶质细胞,包裹周围神经纤维轴突的是施万细胞。根据包裹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myelin sheath),神经纤维可分有髓神经纤维(myelinated fiber)和无髓神经纤维(unmyelinated nerve fiber)(图7-15)。神经纤维主要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质和周围神经系统的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 1.有髓神经纤维 (1)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这种神经纤维的轴突,除起始段和终末外均包有髓鞘(图7-2,7-3)。髓鞘分成许多节段,各节段间的缩窄部称郎氏结(Ranvier node)。轴突的侧支均自郎氏结处发出。相邻两个郎氏结之间的一段称结间体(internode)。轴突越粗,其髓鞘也越厚,结间体也越长。每一结间体的髓鞘是由一个施万细胞的胞膜融合,并呈同心圆状包卷轴突而形成的,电镜下呈明暗相间的同心状板层(图7-16,7-17)。髓鞘的化学
佚名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集合在起,构成神经(nerve),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一条神经内可以只含有感觉(传入)神经纤维或运动(传出)神经纤维,但大多数神经是同时含有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纤维的。在结构上,多数神经同时含有髓和无髓两种神经纤维。由于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含髓磷脂,故神经通常呈白色。 包裹在神经外面的致密结缔组织称神经外膜(epineurium)。神经内的神经纤维,又被结缔组织分隔成大小不等的神经纤维束,包裹每束神经纤维的结缔组织称神经束膜(perineurium)(图7-20)。神经束膜的外层是结缔组织,内层则由多层的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称神经束膜上皮(perineural epithelium),上皮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每层上皮都有基障进入神经内部。神经纤维束内的每条神经纤维又有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包裹,称神经内膜(endoneurium)。神经内的血管较丰富,神经外膜内的纵行血管发出分支进入神经束膜,进而在神经内膜形成毛细血管网。神经内膜亦含有淋巴管。 图7-2
佚名 感觉神经末梢(sensory nerve ending)是感觉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末部分,该终末与其他结构共同组成感受器。感受器能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产生感觉。感觉神经末梢按其结构可分游离神经末梢和有被囊神经末梢两类。 1.游离神经末梢 游离神经末梢(free nerve ending)结构较简单。较细的有髓或无髓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失去施万细胞,裸露的轴突末段分成细支,分布在表皮、角膜和毛囊的上皮细胞间,或分布在各型结缔组织内,如骨膜、脑膜、血管外膜、关节囊、肌腱、韧带、筋膜和牙髓等处。此类末梢感受冷、热、轻触和痛的刺激(图7-21,7-3)。 图7-21 表皮内的游离神经末梢 2.有被囊神经末梢 有被囊神经末梢(encapsulated nerve ending)外面均包裹有结缔组织被囊,它们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触觉小体(tactile corpuscle)又称Meissner小体,分布
佚名 运动神经末梢(motor nerve ending)是运动神经元的长轴突分布于肌组织和腺内的终末结构,支配肌纤维的收缩和腺的分泌。神经末梢与邻近组织共同组成效应器(effector)。运动神经末梢又分躯体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两类。 1.躯体运神经末梢躯体运动神经末梢(somatic motor nerve ending)分布于骨骼肌内。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前角或脑干,轴突很长,离开中枢神经系统后成为躯体传出(运动)神经纤维,其中小部分细有髓神经纤维供应肌梭内的梭内肌纤维,其余大部分粗有髓神经纤维均分布于骨骼肌(梭外肌)。有髓神经纤维抵达骨骼肌时失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与一条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触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motor end plate)或神经肌连接(neuromuscular junction)(图7-24)。 图7-24 运动终板(骨骼肌纤维压片,氯化金法) 一条有髓运动神经纤维支配的骨骼肌纤维
佚名 神经节可服脑脊神经节(cerebrospinal ganglion)和植物神经节(vegetative ganglion)两大类。脑脊神经节位于脊神经后根和某些脑神经干上,植物神经节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及前方,副交感神经节则位于器官附近或器官内。神经节一般为卵圆形,与周围神经相连,外包结缔组织被膜。节内的神经细胞称节细胞,细胞的胞体被一层扁平的卫星细胞包裹,卫星细胞外面还有一层基膜。除节细胞外,节内还有大量神经纤维以及少量结缔组织和血管。 1.脑脊神经节 属感觉神经节。节细胞是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圆或卵圆形,大小不等 ,大者直径达100μm以上,小者仅15μm。细胞核圆形位于胞体中央,核仁明显。胞质内的尼氏体细小分散。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在胞体附近盘曲,然后呈“T”形分支,一支走向中枢(中枢突),另一支(周围突)经脑脊神经分布到外周组织,其末梢形成感受器。卫星细胞包裹着节细胞胞体及其盘曲的突起,在“T”形分支处与施万细胞鞘相连续。节细胞的胞体大多集中在神经节的
佚名 脊髓的灰质居中央,在横切面上呈蝴蝶形(图7-3),分前角、后角和侧角(侧角主要见于胸腰段脊髓)。神经元都是多极型。前角内大多是躯体运动神经元,胞体大小不等。大者称α神经元,其轴突较粗,分布到骨骼肌(梭外肌);小者称γ神经元,其轴突较细,支配梭的梭内肌纤维。还有一种短轴突的小神经元称Ranshaw细胞,其轴突与α神经元的胞体形成突触,可能通过释放甘氨酸,抑制α神经元的活动。侧角内的神经元是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神经元,胞体中等大小,其轴突(节前纤维)终止于交感神经节,与节细胞建立突触(图7-26)。前角的躯体运动神经元和侧角的内脏运动神经元都是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后角内的神经元组成较复杂,细胞一般较小,它们主要接受后根纤维(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传入的神经冲动,其轴突在白质内形成各种上行纤维束到脑干、小脑和丘脑,所以这类神经元又称为束细胞(tract cell)。此外,脊髓灰质内还遍布许多中间神经元,它们的轴突长短不一,但都离不开脊髓,短轴突与同节段的束细胞和运动神经元联系,长轴突在白质上下穿行至相
佚名 1.大脑皮质的神经元类型 大脑皮质的神经元都是多极神经元,按其细胞的形态分为锥体细胞、颗粒细胞和梭形细胞三大类(图7-30)。 图7-30 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 (1)锥体细胞(pyramidal cell):数量较多,可分大、中、小三型。胞体形似锥形,尖端发出一条较粗的主树突,伸向皮质表面,沿途发出许多小分支,胞体还向四周发出一些水平走向的树突。轴突自胞体底部发出,长短不一,短者不越出所在皮质范围,长者离开皮质,进入髓质(白质),组成投射纤维(下行至脑干或脊髓)或联合纤维(到同侧或对侧的另一皮质区)。因而,锥体细胞是大脑皮质的主要投射(传出)神经元。 (2)颗粒细胞(granular cell):数目最多。胞体较小,呈颗粒状,包括星形细胞(stellate cell)、水平细胞(horizontal cell)和篮状细胞(basket cell)等几种。以星形细胞最多,它们的轴突多数很短,终止于附近的锥体细胞或梭形细胞。有些星形细胞的轴突较长,上行走向皮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