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第二十七章 先天性畸形和致畸 先天性畸形(congenital malformation)是由于胚胎发育紊乱而出现的形态结构异常。研究先天畸形的科学称畸形学(teratology),是胚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重,先天畸形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同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感染性疾病、营养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因此,先天畸形便成了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患,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近年对先天畸形进行了广泛的监测和病因学调查,并开展了深入的实验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 一、先天畸形的发生概况和分类 (一)先天畸形的发生概况 Kennedy(1967)综合分析了世界各国近2000万新生儿的畸形发生壮况,结果显示:根据医院出生记录统计的畸形儿发生率为1.26%,根据儿科医生查体结果统计出的畸形儿发生率为4.5%,其中美国的畸形儿发生率最高,为8.76%;德国最低,为2.2%。196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16
网络 五、垂体的松果体的发生 1.垂体的发生 垂体是由两个截然不同的原基共同发育而成的。腺垂体来自拉特克囊(Rathke pouch),神经垂体来自神经垂体芽(neurohypophyseal bud)(图25-10)。 图25-10 垂体的发生 胚胎发育至第3周,口凹顶的外胚层上皮向背侧下陷,形成一囊状突起,称拉特克囊。稍后,间脑的底部神经外胚层向腹侧突出,形成一漏斗状突起,称神经垂体芽。拉特克囊和神经垂体芽逐渐增长并相互接近。至第2月末,拉特克囊的根部退化消失,其远端长大并与神经垂体芽相贴。之后,囊的前壁迅速增大,形成垂体前叶。从垂体前叶向上长出一结节状突起并包绕漏斗柄,形成垂体的结节部。囊的后壁生长缓慢,形成垂体的中间部。囊腔大部消失,只残留一小的裂隙。神经垂体芽的远端膨大,形成神经垂体;其起始部变细,形成漏斗柄。腺垂体中分化出多种腺细胞,神经垂体主要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2.松果体的发生 胚胎第7周,间脑顶部向背侧突出。形成一囊
网络 第二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心血管系统是胚胎发生中功能活动最早的系统,约在第3周末开始血液循环,使胚胎很早即能有效地获得养料和排除废物。心血管系统是由中胚层分化而来,首先形成的是原始心血管系统,在此基础上再经过生长、合并、新生和萎缩等改建过程而完善。这种复杂的变化过程受何因素控制,目前仍不很清楚,但与遗传和局部血流动力学如血流速度与方向及血流压力等有一定关系。 一、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人胚胎第15~16天左右,在卵黄囊壁的胚外中胚层内首先出现许多血岛(blood island),它是间充质细胞密集而成的细胞团。血岛中央的游离细胞分化成为原始血细胞(primitive blood cell),即造血干细胞(图24-1)。内皮管不断向外出芽延伸,与相邻血岛形成的内皮管互相融合通连,逐渐形成一个丛状分布的内皮管网。与此同时,在体蒂和绒毛膜的中胚层内也以同样方式形成内皮管网。 图24-1 血岛和血管形成 约在胚胎第18~20天左右,胚体各
佚名 成熟卵泡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塌陷,卵泡膜内的血管和结缔组织伸入颗粒层。在LH的作用下。卵泡壁的细胞体积增大,分化为一个体积很大并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为黄体(corpus luteum)(图17-1)。颗粒细胞分化为粒黄体细胞(granular lutein cell),膜细胞分化为膜黄体细胞(theca lutein cell)。粒黄体细胞较大,呈多角形,染色较浅,数量多;膜黄体细胞较小,圆形或多角形,染色较深,数量少,分布于黄体的周边部(图17-9)。这两种细胞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结构特征,细胞内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和管状嵴的线粒体,还有脂滴和黄色脂色素。黄体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孕激素和一些雌激素,前者由粒黄体细胞分泌,后者主要由两种细胞协同分泌。 图17-9 人卵巢黄体细胞 HE×400 G粒黄体细胞 T膜黄体细胞 V血管 黄体的发育因卵细胞是否受精而差别甚大。卵细胞若未受精,黄体仅维持2周,称月经黄体(corpus luteum o
佚名 卵巢的绝大部分卵泡不能发育成熟,它们在卵泡发育的各阶段逐渐退化,退化的卵泡称为闭锁卵泡(atresic follicle)(图17-1,17-5)。卵泡闭锁时形态结构的变化与卵母的大小相关。原始卵泡退化时,卵泡细胞首先出现核固缩,细胞形态不规则。卵泡细胞变小且分散,两种细胞随后均自溶消失。初级卵泡和早期次级卵泡的退化与原始卵泡相似,但退化的卵泡内可见残留的透明带,卵泡腔内常见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晚期次级卵泡的闭锁变化较特殊,卵泡塌陷,卵泡膜的血管和结缔组织伸入颗粒层及卵丘,膜细胞一度增大,形成多边形上皮样细胞,胞质中充满脂滴,形似黄体细胞,并被结缔组织和血管分隔成分散的细胞团索,称为间质腺(interstitial gland)。成人卵巢间质腺细胞数量少,且散在分布于基质中;猫及啮齿动物卵巢的间质腺较多,有分泌雌激素的功能。
佚名 自青春期起,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子宫底部和体部的功能层内膜出现周期性变化,每 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脱与出血及修复和增生,称为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每个月经周期是从月经第1天起至下次月经来前一天止。内膜周期性变化一般分为三期,即月经期、增生期和分泌期(图17-14)。 图17-14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示意图 1.月经期 月经期(menstrual phase)为周期第1~4天。由于卵巢内的黄体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量骤然下降,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动脉发生持续性收缩,内膜缺血,组织坏死。螺旋动脉在收缩之后,又突然短暂地扩张,血液溢入结缔组织,最终突破退变坏死的内膜表层,流入子宫腔,从阴道排出,即为经血。退变及坏死的内膜呈小块状剥脱,直至功能层深部。月经期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5天,因个体而差异并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在月经终止前,内膜基底层子宫腺残端的细胞迅速分裂增生,并铺展在脱落的内膜表面,内膜修复而进入增生期。 2.增生期
佚名 子宫颈为子宫下端较窄的圆柱体,长约3cm,突入阴道的部分称为宫颈道部,在阴道穹窿以上的部分称阴道上部。子宫颈管腔细窄呈梭形,子宫颈壁由外向内分为外膜、肌层和粘膜。外膜是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膜,肌层由平滑肌及含有丰富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组成,平滑肌数量从宫颈上端至下端逐渐减少。子宫颈粘膜由单层柱状上皮及固有层组成。子宫颈管前、后壁粘膜分别形成一条纵襞,从纵襞向外又伸出许多斜行皱臂,皱臂之间的裂隙形成腺样隐窝。粘膜上皮由分泌细胞、纤毛细胞及储备细胞(reserve cell)构成。宫颈粘膜无周期性脱落,但上皮细胞的活动受卵巢激素的调节。分泌细胞数量较多,胞质中充满粘原颗粒,雌激素促使细胞分泌增多,分泌物为稀薄粘液,有利于精子通过。孕激素使细胞分泌减少,分泌物粘稠呈凝胶状,形成阻止精子及微生物进入子宫的屏障。纤毛细胞数量较少,纤毛向阴道方向摆动,以助分泌物排出。储备细胞小,位于柱状细胞与基膜之间,散在分布,细胞分化较低,在上皮受损伤时有增殖修复功能。子宫颈慢性炎症时,储备细胞增殖化生为复层扁平上皮,
佚名 女性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在神经系统调控下受下丘脑、脑垂体和卵巢的激素的调节,称此为下丘脑-垂体- 卵巢轴(图17-18).下丘脑弓状核等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 nRH),促使腺垂体分泌FSH和LH,LH的合成与释放受GnRH的严格控制,FSH的分泌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FSH刺激卵泡的生长和成熟,并分泌雌激素(雌二醇),在FSH的协同作用下促成排卵及黄体形成。 月经来潮时,血液内的FSH开始略有升高;在卵泡发育早期,FSH维持较低水平,随着卵泡的生长,雌激素分泌量逐渐增高,子宫内膜呈增生期变化。约在排卵前2天,血液内雌激素含量达高峰,高水平的雌激素和GnRH的作用促使垂体分泌大量LH,出现排卵前LH释放高峰;与此同时血液内FSH也增高,但峰值比LH低。雌激素可增强促性腺激素细胞对GnRH的反应性,并促使其合成的激素大量释放,排卵常发生于LH高峰后24小时左右。排卵后,卵泡壁LH的作用下形成黄体,分泌大量孕激素(孕酮)和一些雌激素,子宫内膜在这两种激素作用下呈分泌
佚名 眼是视觉器官,由接受光刺激的眼球及起辅助作用的眼睑、眼外肌和泪器等附器官组成。眼球近似圆球体,其外壳称眼球壁,从外至内可分为三层:①.纤维膜,主要为致密结缔组织;②血管膜,为含大量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③视网膜,为神经组织,是脑的外延部分。从眼球前部至后部、纤维膜分为角膜与巩膜、血管膜分为虹膜基质、睫状体基质与脉络膜,视网膜分为盲部与视部。盲部包括虹膜上皮和睫状体上皮。眼球内容物有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均无色透明,与角膜一起组成眼球的屈光介质(图18-1)。 图18-1 眼球前半部切面 (一)眼球壁 1.角膜 角膜(cornea)呈透明的圆盘状,略向前方突出,边缘与巩膜相连。角膜层次分明、从前至后共分5层(图18-1,18-2)。 图18-2 人眼球的角膜 HE×200 (1)角膜上皮(corneal epithelium):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有5~6层。表层细胞游离面有许多短小的突起,浸浴在泪液膜中。上皮基部平坦,
佚名 胚胎学(embryology)是研究个体发生和生长及其发育机理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形成、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先天性畸形等。人体胚胎学(human embryology)则是研究人胚胎的发育过程。机体出生后,许多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还远未发育完善,还要历经相当长时期的生长发育方能成熟。然后逐渐老化衰退。这一过程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研究出生前和出生后生命全进程的科学则称人体发育学(development of human)。 胚胎学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分支学科。①描述胚胎学(descriptive embryology):主要应用组织学与与解剖学方法(包括光镜、电镜等技术)研究胚胎发育的形态演变及其规律,是胚胎学的基础内容 。②比较胚胎学(comparative embryology):以比较不同种系动物(包括人类)的胚胎发育为研究内容。为探讨生物演变和进化过程及其内在联系提供依据,并有助于更深地理解人体的发育。③实验胚胎学(experi
佚名 胚胎学作为研究人和动物个体发生的科学,对于以科学唯物主义观点理解生命的发生与演变,以及个体与环境的联系,具有极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医学科学中,人体胚胎学与细胞学、组织学、遗传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联系密切。为妇产科学、男性学、生殖工程学、儿科学、矫形外科学、肿瘤科学等临床学科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也是计划生育与优生学赖以发展的学科之一。 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为5~7×10 12 个细胞构成的足月胎儿的过程中,胚胎的每一部分都在发生复杂的动态变化,这种变化于前8周尤为急剧。因此,学习者既要了解某一时期胚胎的立体形态(三维结构),也要掌握在不同时期这些结构的来源与演变过程,即胚胎的时间与空间的结构变化。这不仅对学好胚胎学十分必要,而且对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很有裨益。
佚名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最早对胚胎发育进行过观察,他推测人胚胎来源于月经血与精液的混合,并对鸡胚的发育做过一些较为正确的描述。1651年,英国学者哈维(W.Harvey 1578~1658)发表《论动物的生殖》,记述了多种鸟类与哺乳动物胚胎的生长发育,提出“一切生命皆来自卵”的假设。显微镜问世后,荷兰学者Leeuwenhoek(1632~1723)与Graaf(1641~1673)分别发现精子与卵泡,意大利学者Malpighi(1628~1694)观察到鸡胚的体节、神经管与卵黄血管,他们主张“预成论”学说,认为在精子或卵内存在初具成体形状的幼小胚胎,它逐渐发育长大为成体。18世纪中叶,德国学者Wolff(1733~1794)指出,早期胚胎中没有预先存在的结构,胚胎的四肢和器官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渐变过程而形成的,因而提出了“渐成论”。1828年,爱沙尼亚学者Baer(1792~1876)发表《论动物的进化》一书,报告了多种哺乳动物及人卵的发现;他观
佚名 受精卵由输卵管向子宫运行中,不断进行细胞分裂,此过程称卵裂(cleavage)。卵裂产生的细胞称卵裂球(blastomere)。随着卵裂球数目的增加,细胞逐渐变小,到第3天时形成一个12~16个卵裂球组成的实心胚,称桑椹胚(morula)(图20-3,20-4)。 桑椹胚的细胞继续分裂,细胞间逐渐出现小的腔隙,它们最后汇合成一个大腔,桑椹胚转变为中空的胚泡。胚泡(blastocyst,又称囊胚)于受精的第4天形成并进入子宫腔。胚泡外表为一层扁平细胞。称滋养层(trophoblast),中心的腔称胚泡腔(blastocoele),腔内一侧的一群细胞,称内细胞群(inner cell mass)。胚泡逐渐长大,透明带变薄而消失,胚泡得以与子宫内膜接触,植入开始(图20-3,20-4)。 图20-4 排卵、受精与卵裂过程
佚名 胚泡逐渐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植入(implantation),又称着床(imbed)。植入约于受精后第5~6天起始,第11~12天完成。植入时,内细胞群侧的滋养层先与子宫内膜接触,并分泌蛋白酶消化与其接触的内膜组织,胚泡则沿着被消化组织的缺口逐渐埋入内膜功 能层。在植入过程中,与内膜接触的滋养层细胞迅速增殖,滋养层增厚,并分化为内、外两层。外层细胞间的细胞界线消失,称合体滋养层(syncytiotrophoblast);内层由单层立方细胞组成,称细胞滋养层(cytotrophoblast)。后者的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不断增多,并补充合体滋养层。胚泡全部植入子宫内膜后,缺口修复,植入完成。这时整个滋养层均分化为两层,合体滋养层内出现腔隙,期内含有母体血液(图20-5)。 图20-5 植入过程 A.植入早期(第7天) B.第8天 C.植入后期(第9天) D.植入完成(第12天) 植入时的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植入后血液供应更丰富,腺体分泌更旺盛,基质细胞变肥大,富
佚名 在第二周胚泡植入时,内细胞群的细胞也增殖分化,逐渐形成一个圆盘状的胚盘(embryonic disc),此时的胚盘由内、外两个胚层。外胚层(ectoderm)为邻近滋养层的一层柱状细胞,内胚层(endoderm)是位居胚泡腔侧的一层立方细胞,两层紧贴在一起(图20-5)。继之,在外胚层的近滋养层侧出现一个腔,为羊膜腔,腔壁为羊膜。羊膜与外胚层的周缘续连,故外胚层构成羊膜腔的底。内胚层的周缘向下延伸形成另一个囊,即卵黄囊,故内胚层构成卵黄囊的顶。羊膜腔的底(外胚层)和卵黄囊的顶(内胚层)紧相贴连构成的胚盘是人体的原基。滋养层、羊膜腔和卵黄囊则是提供营养和起保护作用的附属结构。此时期的胚泡腔内出现松散分布的胚外中胚层细胞。它们先充填于整个胚泡腔(图20-5)。继而细胞间出现腔隙,腔隙逐渐汇合增大,在胚外中胚层内形成一个大腔,称胚外体腔。胚外中胚层则分别附着于滋养层内面及卵黄囊和羊膜的外面,羊膜腔顶壁尾侧与滋养层之间的胚外中胚层将两者连接起来。称体蒂(body stalk)(图20-8)。
佚名 胎膜(fetal membrane)包括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原囊和脐带(图20-12)。 图20-12 胎膜与胚胎 1.绒毛膜 绒毛膜(chorion)由滋养层和衬于其内面的胚外中胚层组成。植入完成后,滋养层已分化为合体滋养层和细胞滋养层两层,继之细胞滋养层的细胞局部增殖,形成许多伸入合体滋养层内的隆起,这时,表面有许多突起的滋养层和内面的胚外中胚层合称为绒毛膜。绒毛膜包在胚胎及其它附属结构的最外面,直接与子宫培膜接触,膜的外表有大量绒毛(villi)。绒毛的发育使绒毛膜与子宫蜕膜接触面增大,利于胚胎与母体间的物质交换。第2周末的绒毛仅由外表的合体滋养层和内部的细胞滋养层构成,称初级绒毛干。第3周时,胚外中胚层逐渐伸入绒毛干内,改称次级绒毛干。此后,绒毛干内的间充质分化为结缔组织和血管,形成三级绒毛干。绒毛干进而发出分支,形成许多细小的绒毛。同时,绒毛干末端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增殖,穿出合体滋养层。伸抵蜕膜组织,将绒毛干固着于蜕膜上。这些穿出的细胞滋养层细胞还沿蜕膜扩展,
佚名 1.胎盘的结构 胎盘(placenta)是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母体的基蜕膜共同组成的圆盘形结构(图20-14,20-15)。足月胎儿的胎盘重约500g,直径15~20cm,中央厚,周边薄,平均厚约2.5cm。胎盘的胎儿面光滑,表面覆有羊膜,脐带附于中央或稍偏,透过羊膜可见呈放射状走行的脐血管分支。胎盘的母体面粗糙,为剥离后的基蜕膜,可见15~30个由浅沟分隔的胎盘小叶(cytoledon)。 图20-15 胚胎与胎盘 在胎盘垂直切面上,可见羊膜下方为绒毛膜的结缔组织,脐血管的分支行于其中。绒毛膜发出约40~60根绒毛干。绒毛干又发出许多细小绒毛,干的末端以细胞滋养层壳固着于基蜕膜上。脐血管的分支沿绒毛干进入绒毛内,形成毛细血管。绒毛干之间为绒毛间隙,由基蜕膜构成的短隔伸入间隙内,称胎盘隔(placental septum)。胎盘隔将绒毛干分隔到胎盘小叶内,每个小叶含1~4根绒毛干。子宫螺旋动脉与子宫静脉开口于绒毛间隙,故绒毛间隙内充以母体血液,绒毛浸在母血中(图20-1
佚名 牙的釉质来源于外胚层,其它部分成自中胚层。人胚第6周时,口凹边缘的外胚层组织增生,沿上、下颌形成“U”形的牙板(dental lamina)。牙板向深部中胚层内生长,在上、下颌内先后各形成10个圆形突起,称牙蕾(tooth bud)。牙蕾发育增大,底部内陷为帽状的造釉器(enamel organ),为乳牙的原基(图21-5) 图21-5 牙的发生 A 第8周 B第10周 C第24周 D第24周 E 生后10个月 1.釉质的形成 , 造釉器分化为三部分:①外层为单层立方或扁平细胞组成的外釉上皮;②内层为单层柱状细胞组成的内釉上皮,该柱状细胞称为成釉质细胞(ameblast);③内、外釉上皮之间为有突起的星状细胞组成的釉网(enamel reticulum)。成釉质细胞具有造釉质作用,细胞不断分泌基质,基质钙化后形成釉柱。釉质的形成是从牙冠尖部开始,逐渐向牙颈部扩展。随着釉质增厚,成釉质细胞渐向浅部迁移,最后与外釉上皮相贴,共同组成牙小皮(dental cuticle
佚名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有着相同的胚层来源,其大多数器官都由原始消化管分化而成。 人胚发育至第3周末,三胚层胚盘的周边向腹侧卷折,头端形成头褶,尾端形成尾褶,两侧形成侧褶,致使胚体由盘状变成柱状。内胚层与脏壁中胚层位居胚体内,形成一条纵行的管道,称原始消化管(primitive gut)。原始消化管的中份腹侧与卵黄囊通连,称中肠(midgut);原始消化管的头侧份的尾侧份分别称前肠(foregut)和后肠(hindgut)。前肠的头端膨大成原始咽,与口凹相对处被口咽膜封闭;后肠的尾端膨大成泄殖腔,其腹侧与肛凹相对处有泄殖腔膜封闭。口咽膜和泄殖腔膜分别于第4周和第8周破裂消失。致使原始消化管的头尾两端与外界相通。随着胚体和原肠的增长,卵黄囊相对变小,卵黄囊与中肠的连接部逐渐变细,形成卵黄蒂(vitelline stalk)(图22-1)。 图22-1 原始消化管的形成和分段 A 18~19天胚 B 22天胚 C 25天胚 D28天胚 随着胚胎的发育,前肠分化成为咽、
佚名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其上皮成分大部来自内胚层,其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均由中有胚层分化而成。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等器官虽然不属于消化系统,但其原基也来自原始消化管内胚层。舌的上皮也来自原始消化管内胚层。 (一)咽囊的演变 原始咽为前肠头端的一个膨大部,呈左右宽、背腹扁、头端粗、尾端细的漏斗状。在其侧有5对囊状突起,称咽囊,分别与其外侧的5对鳃沟相对,随着胚胎的发育,各对咽囊也先后发生重要的分化和演变。 第1对咽囊的外侧份膨大,形成中耳鼓室,其顶部的鳃膜分化为鼓膜,鼓膜外侧为第一鳃沟形成的外耳道。该咽囊的内侧份伸长,演化为咽鼓管(图22-3)。 第2对咽囊的外侧份退化,内侧份残留的浅窝演化为腭扁桃体窝,其内胚层上皮分化为扁桃体的表面上皮。 第3对咽囊的腹侧份上皮及与其相对的鳃沟外胚层上皮增生,形成左右两条细胞索。细胞索向胚体尾端伸长,其末端抵达胚体胸腔并增生变大。左右两个膨大的细胞团相互愈合,形成胸腺原基,细胞索的根部则退化消失。胸腺原基中来自内、外胚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