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常近交系大鼠品系特征

网络 二、常近交系大鼠品系特征 (一)ACI系 1.形成: ⑴起源:1926年由哥仑比亚大学肿瘤研究所Curtis和Dunning培育。1945年Heston繁殖30代,1950年美国NIH繁殖41代,最后由Dunning(或NIH)育成。 ⑵近交代数:F>100。 2.毛色:黑色,但腹部和脚白色(a,hi)。 3.主要特性: ⑴生理、生化学特性:血清甲状腺素含量低。收缩压低。雌鼠苯胺的肝脏代谢率高。戊基巴比妥纳的LD50值(为120mg/kg)高。 ⑵形态学特性:28%雄鼠和20%雌鼠患有遗传缺陷病,有时一侧肾发育不全或肾囊肿,与子宫角缺陷或同侧睾丸萎缩有关。这些畸形,都与一种多基因遗传方式有关。 ⑶癌发生率:雄鼠自发性肿瘤:睾丸为46%,肾上腺为16%,脑垂体为5%,皮肤和耳道以及其他类型为6%。雄鼠自发性肿瘤:脑垂体为21%,子宫为13%,乳腺为11%,肾上腺和其他类型为6%。34~37月龄老年雄性小鼠,自发性前列腺癌17%。该品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异单基因近交系

网络 三、异单基因近交系   相同近交品系的动物内,如果发生了单个基因的突变,而培育成的新的近交品系称异单基因近交系(Colsognic Inbred Strain)。譬如近交系小鼠129的种群中,某些个体发生了“肌萎缩症”的隐性遗传突变,由dy基因控制这个性状。这个突变育成了dy的突变品系,称为129-dy。这样129与129-dy便互交成为了同类系,因为它们两系除dy一对等位基因之外,其他基因都基本是一致的。这一对同类系是天然发生而通过人工选择育种的成功的,用这一对同类系来对肌萎缩症进行对比研究有重大价值。其他诸如在 贫血 方面的研究等等,也有许多类的例子。 同源导入近交系和异单基因近系通称为同类系,并称同源株(Congenic stock),是在一个近交品系内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单个基因突变,或者通过一系列的多次杂交和回交把一个基因导入一个近交背景品系内部形成与原株相对应的同源株。 其命名是在原来品系或亚系名称符号之后加一连接号“-”,再写一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无菌动物技术

网络 四、无菌动物技术 无菌动物在自然界并不存,必须用人为的方法养育而成。一般将临产前的健康动物用麻醉药品或拉断颈椎处死后,立即浸泡在37℃灭菌液中,送进无菌室(或无菌隔离器),按无菌手术进行剖腹,切除带胎子宫(子宫内首先应无菌),将其浸入消毒液里并立即输送到另一只隔离器中,切开子宫取胎,经用灭菌纱布揩拭仔体并断脐(电刀切断)后,放入隔离器内人工喂乳或用其他品系的无菌雌鼠作保姆代养。象小鼠和大鼠等用人工喂乳非常麻烦,故采用保姆代养。而象豚鼠因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力饮乳,故人工哺乳较容易。另外,象禽类、鱼类、昆虫类等,因是在卵中无菌的前提下作出的,故用药物将卵周围灭菌后移入灭菌隔离器内使其孵化即可,而且,这些动物,一般在出生后就能自力采食,故较易育成。 无菌动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在于胎盘屏障和屏障观念,根据这个基础开展了无菌动物工作。在无菌条件下取仔,一切操作在无菌隔离器内进行。 (一)哺乳类无菌动物技术 小动物作子宫切除术(Hysterectomy);大动物做子宫切开术(H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无菌动物的特征

网络 三、无菌动物的特征 只要饲料配备适当,无菌动物发育正常,外观和普通动物相同,但是其机能、结构和普通动物有很大的不同。无菌动物受两个因素影响,即微生物和因饲养比较聚集而致的肾上腺增大。 无菌动物的特征主要反映在下面二个方面 (一)形态学改变 1.消化系统:主要变化在肠道 ⑴无菌动物肠道肌层薄,更为特异的是盲肠肥大,比普通动物要大5-6倍。无菌豚鼠的盲肠可达体重的1/3。主要是由于肠壁薄、张力低而增大。由于盲肠膨大,肠壁菲薄,常因盲肠扭转或肠壁破裂而死亡。如给无菌动物注入梭状芽孢杆菌则可缩小盲肠体积。 ⑵肠粘膜绒毛增多。 ⑶肝脏重量下降。 2.循环系统:心脏相对缩小。 3.血液系统:白细胞增加。普通动物白细胞总数波动范围大,无菌动物白细胞数值恒定。 4.网状内皮系统:脾脏缩小,无三级滤泡,网状内皮细胞功能降低。 (二)生理学改变 1.免疫功能:由于网状内皮系统、淋巴组织发育不良,淋巴小结内缺乏生发中心,产生丙种球蛋白的能力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无菌动物的发展

网络 二、无菌动物的发展 无菌动物的产生和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许多学者曾对肖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无菌状态进行过反复的研究。无菌动物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后期,1885-1886年间,确立了在动物体内没有微生物也能生存的概念。1885年,Dudeaux曾将豌豆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栽培,证明无菌植物不能利用供给的养分。同年Pasteur认为,动物在没有肠道细菌参与条件下不能生存。1886年Neucki提出相反的看法,认为细菌对于动物的生存不是必需的。因此展开了一场争论。约10年后,1895年Kijanizin在无菌代谢试验笼内饲养兔,给予无菌空气、饲料和水,兔的体重逐渐下降,并因负氮平衡而死亡。同年Nuttall和Thierfelder经剖腹产获得豚鼠,饲养于玻璃罩内,每小时人工哺以灭菌牛奶和纯动物性饲料一次,共计8天,动物外观健康,将此动物于第8天处死,其肠内容物没有检出细菌。1914年Cohendy也曾饲养过无菌豚鼠,但是没有获得成功。14年后Glimstedt继续开展无菌豚鼠的研究,于19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培育方法及注意事项

网络 四、培育方法及注意事项 封闭群动物的培育方法较为简单,只要不引进新品种,让其自行繁殖就可以,当然要避免近亲繁殖。但是长期保持一个封闭群就必须要控制各种条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持封闭群的主要目的的是为了减少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使整个群体的性状、特征能持续稳定不变,而且不产生性质不同(变异)的个体或小群体。培育时应注意下列规则: (一)群体封闭后应维持五年以上 为什么把小鼠封闭群有效时间定为五年?其理由如下。假如将两个近交系进行交配,培育出一个新的群体(杂交群)。此时,把其中一个近交系的基因型假定为A/A,另一近交系为a/a,则两者杂交以后所产生的F1基因型必定是A/a,然后让F1进行随机交配,从理论上讲,F2代基因型分离的比例A/A为25%,A/a为50%,a/a为25%。再让F2进行随机交配,生下F3,其基因型的比例和F2一样,不发生变化。但实际情况不会如此准确,因为还有其它许多因素(如繁殖率的高低)的影响,假如具a/a基因型的个体比A/A及A/a基因型的个体繁殖率低1/2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封闭群动物的应用

网络 三、封闭群动物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实验动物的使用,以小鼠为例,大部分是近交系和封闭群。而从使用量上来看封闭群远远超过近交系,这是因为近交品系繁多,又不易大量生产,往往仅适用设备条件较好的研究机构或专门科技人员亲自保种使用,大大限制了其使用范围。而封闭群因为有杂合子并避免了近交,故能保持相当程度的杂合性,从而避免了近交衰退的出现。所以,其生活力、生育力都比近交系强,具有繁殖率高等遗传学的特点,因此封闭群动物可以大量生产,作为鉴定实验用。例如ddN小鼠、NIH小鼠、LACA小鼠、Wistar大鼠以及目前各研究所长期自行繁殖的瑞士种小鼠、青紫兰兔、新西兰白兔、大耳白兔、豚鼠等均属此类。这类动物在生物制品和化学药品的鉴定上,其反应稳定性远远优于市售动物,特别是作为热源质试验的家兔更为明显。进行各种筛选性实验时,选用封闭群动物有一定优点,因为在这群动物中有的可能有近亲关系,有的可能没有,而保持一定的遗传差异。因而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有强一些的,也有低一些的,但其平均的反应性有一定稳定性,故要观察筛选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封闭群的分类

网络 二、封闭群的分类 封闭群按其来源和遗传背景不同,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来源于近交系的繁殖群及其子代,不用兄弟姐妹交配方式保种进行生产的实验动物。 2.来源于非近交系,不是以培育近交系为目的而生产的实验动物群。 如系来源于近交系的封闭群,虽然对繁殖群的的大小不作特殊规定,但应采取在群体内不产生隔离状态的方法繁殖。 如系来源于非近交系的封闭群,应经常保持“群体的有效大小”,一般为50只以上,同样应采取群内不产生隔离状态的方法繁殖。 上述两种封闭群,除了在选择时应考虑繁殖力外,均不采用特殊的淘汰方法进行选种。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封闭群动物的特点及应用--定义和和概念

网络 第二节 封闭群动物的特点及应用 一、定义和和概念 (一)定义 封闭群动物是指一个种群在五年以上不从外部引进新种,仅在固定场所的一定群体中保持繁殖的动物群。 (二)概念 封闭群(Closed colony)的正确概念是指引种于某亲本或同源亲本的动物,让其不以近交形式,也不与群外动物杂交而繁衍的动物群,目的是要求整个群体尽量防止近亲交配而保持着遗传变异,也就是说既保持群体的一般特性,又保持动物的杂合性。至于个体间差异的程度因引种来源的不同而有不同,如引种于一般杂种,则个体间差异就大;如果引种于有近交历史的动物,则个体间差异就小。 由于封闭群体本身的特点,加上客观上具有各种各样的相似存在形式,就使封闭群这个概念很混乱。有人叫“非近交群”(Non-inbred colony),有人叫“非近交系”或“非近交品系”(Nou-inbred),甚至有人叫“远交系”、“远交株”或“远交动物”(Outbred animals)。实际上这些叫法并不是指真正的“封闭群”,而只是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F-1动物系组选择和组合形式与命名

网络 四、F1动物系组选择和组合形式与命名 (一)系组选择 F1动物品质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其亲代特点,因此选择系组作杂交组合时应考虑以下条件: 1.其遗传特性能表现出杂交优势,系组合力强的品系。 2.具有试验研究所要求的特性品系。 3.两个品系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少的异质差异。 4.通过对比观察选出最理相的杂合组合。   只有选择具有这些条件的品系进行杂交,才能使其遗传变异控制在最小程度。因此在决定杂交组合之前,一定通过不杂交组合的对比观察,从中选出最理想的杂交品系组合,作为大量繁殖杂交F1的双亲,这是进行杂交F1繁殖的重要条件。用于实验研究的杂交F1,主要是两个近交系之间的杂交所生F1,如C57BL/6×C3H/He的F1基因型为aaBbCc,BALB/C×DBA/2的F1基因型为AabbCc。又如C3H小鼠属于高发 乳腺癌 品系,如将C3H雄鼠与C57BL/6雌鼠交配,可得到乳腺癌发病率低的杂交F1,是科学研究工作使用的重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使用F1动物的优点

网络 二、使用F1动物的优点   近交系动物在遗传上是均质的,故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在医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为什么还要繁殖由两个不同近交系进行杂交所得的F1动物呢?这是因为近交系动物与杂种动物相比,生活力、支疾病的抵抗力以及对慢性实验的耐受性的等都较差,对环境变异的适应能力也较差,而且也较难繁殖和饲养。在一般设备条件下,如果要进行慢性实验,需要长期观察,假使动物半途死亡,则实验就不能取是如期的效果。反之,F1由于表现杂交优势,就多少克服了纯系的缺点,对长期实验的耐受性也大,而且对由于环境因素所引起变异的可能性也较纯系为小。因此F1动物与近交系动物一样,它们具有遗传均一性,但生活力强,经过杂交,从一亲代来的隐性有害基因与另一亲代来的显性有利 基因组 合,成为杂合子,隐性有害基因的作用被显性有利基因的作用所掩盖,而出现杂种优势。综合起来F1动物具有以下优点: 1.具有杂交优势,生命力强,适应性和抗病力强,繁殖旺盛等优点,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克服因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杂交群和封闭群动物的特点及应用-- 杂交群动物(F1)的特点及应用--定义和概念

网络 第五章 杂交群和封闭群动物的特点及应用 第一节 杂交群动物(F1)的特点及应用 一、定义和概念 1.定义:两个近交品系动物之间进行有计划交配所获得的第一代动物,称之为杂交群动物(Hybrid strain)或杂交一代动物,简称F1动物。如C57BL/6J和DBA/2小鼠交配后培育的第一代动物即为BDF1或B6D2F1;C57L/J和A/He交配后的第一代动物为LAF1等。 2.概念:F1是First filial generation的简称,即“杂交一代”或“子一代”,也叫“杂种一代”。但是,必须指出,实验动物“F1”与一般遗传学上所谓的F1不大一样。一般的F1根本就是杂种,其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因为其亲本本身是杂种,但是它们个体之间却很均一,也就是说,从遗传型上来看是异型接合体,而从它们个体与个体之间来看却大家都杂得一样,所以个体与个体基本上还是相同的,这是由于它们的两个亲本本身就是纯种。所以,实验动物这种的F1虽然遗传型是杂合的,但个体间的遗传型与表现型是一致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裸大鼠的特性及应用

网络 六、裸大鼠的特性及应用 裸大鼠是同英国阿伯丁Rowett研究所首先在1953年发现的,基因符号为rnu,。因难于饲养,仅维持至1960年代初。1975年再次发现纯合子裸大鼠(rnu/run)。1977年2月在英国MRC实验动物中心建立了裸大鼠种子群。1978年Festing首次详细描述了裸大鼠,并报导了裸大鼠人癌异种移植。此后rnu裸大鼠分别引入欧洲及美日等国。1983年引入中国。1976年5月在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发现了另一株裸大鼠,1979年由Mcneilage进行了详细报导。为了与rnu裸大鼠区别,其基因符号命名为nznu。因rnu裸大鼠的应用范围较广,故绝大多数资料来自rnu裸大鼠。 利用先天无胸腺裸小鼠建立动物人癌模型,是肿瘤模型研究的重大进展。这些模型已广泛用于各种研究。裸大鼠的发现及人癌异种移植的成功,给肿瘤和免疫工作者增添了一个新的手段。由于以裸大鼠代替裸小鼠,具有移植瘤大、取血量多、可行某些外科小手术等优点,因此比裸小鼠有具一定的优越性。 (一)裸大鼠的特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棉鼠--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网络 第六节 棉鼠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野生棉鼠多数见于北美南美北部。172年瑞士Friendheim医生的赠送,棉鼠开始引入我国上海,用于丝虫病的研究。目前分布于浙江、福建、广西、云南、山东、新疆等地饲养繁殖。 棉鼠(Sigmodom Hispidus)外形似大白鼠,但体形稍小。有深褐色、刚硬和紧密的被毛。但也有白色的突变种,有人称为“Snowboll”眼睛小,为黑色。棉鼠具有神经质,喜欢安静环境,对声音敏感,易受惊吓。此鼠较共它鼠类更喜啃咬,行动敏捷,善于攀跳,有时可从站立的位置向上跳起近50厘米高度。 棉鼠的繁殖适龄为10周,体重80克以下。雌鼠性周期7天,妊娠期27(23~28)天,哺乳期21天,离乳重26.4克。整个产程可达3小时,仔鼠初生约重6.5克。第3天可睁眼,身上出现红灰色细毛,第6天全睁眼,全身长黄灰色毛,体重11克。第8天活动较灵活,已能爬出窝外,抓时能跳跃,灰褐色被毛已长全。第14天仔鼠能自由活动、吃食,体重15.2克。第19天有的母鼠拒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鼠兔--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网络 第五节 鼠兔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鼠兔(Ochtona Daurica Pallas)虽属兔目动物,但与普通兔科不同,属鼠兔科。原产阿富汗在日本北海道的大雪山也有同族存在,在我国同蒙、甘肃等地分布较多。其特点是体形小、耳短、眼黑、体毛呈茶褐色。分布在我国内蒙、甘肃、青海、西藏等地的鼠兔有各种不同品种,如有藏鼠兔(Ochtona Thibetana),东北鼠兔(Ochotona Hyperborea),达呼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高原鼠兔(Ochotona Alpina Pallas),大耳鼠兔(Ochtona Macrotis Gunther)等。 达呼尔鼠兔是一种小型野生哺乳类动物,成群地生活在草原和半荒漠地带,全天活动,善打洞,带蚤多,体长约135~185毫米,背毛黄腹褐色,腹毛浅黄色,眼黑色,耳大椭圆形,有明显白色边缘,后肢略长于前肢,形态和兔相似,无尾。经常参与旱獭和黄鼠的鼠疫动物病的流行。 鼠兔适宜室温20℃左右,湿度40~5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树--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网络 第四节 树�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树�(Tupaia Belangeris,Tree,Shrew)在国际上通俗地称之为树仙(Tupaia Glis)。分类上属哺乳钢,有胎盘类,食虫目,多数认为是灵长目(原始灵长类),树�科。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如我国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岛以及东南亚――印度恒河北部、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等地。从经纬度来说,它们分布在北纬28度~南纬9度。东经35~122度的地区内。 自从1922年开始对它进行研究以来,在分类学上,一直是许多学者感兴趣和争论的问题,一些学者根据其吻部较长,指(趾)端是爪,牙齿的数目和食性等特征把它例为食虫目(Insectivora),另一些学者则根据其大脑比较发达而其上的嗅神经区较小,眼眶后有骨桥并形成骨性眼眶,中耳部构造与狐猴相似,大拇指(趾)与其它指(趾)分开及牙齿具有前臼齿等特征把它列入灵长目(Primates)中的狐猴亚目。还有一些学者则提出另立新的目。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树�是在大约第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网络 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用于研究的沙鼠均来自同一沙鼠群,它是1935年在我国东北的日本人从我国东北和蒙古东部捕捉后驯养的。1935年由大连卫生所的春日送给日本北里研究所的长野开始驯化,1952年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野村得到了这种动物后,又进一步实验动物化,建立了一个亚群,1954年美国Schwentker博士从这一亚群中将沙群鼠引进美国各地广泛应用。后来再引种到英、法等国。 长爪沙鼠在医学领域作为实验动物已有20~30年的历史。其使用量虽较大鼠、小鼠、豚鼠和仓鼠少得多,但其某些独特的解剖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特征对于某些特殊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是大、小鼠无法比似的。而且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扩大,事实证明长年爪沙鼠是一种“多能”性的实验动物,是具有非常重要开发价值的动物。主要在下面一些研究中得到应用: (一)脑神经病研究   长爪沙鼠的脑血管不同于其它动物,有独特的解剖特征,脑底动脉环后交通枝缺损,没有连系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底动脉系统的后交通动脉,不能构成完整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生物医学研究的选择与应用

网络 二、生物医学研究的选择与应用 我国学者谢恩增1919年首次将黑线仓鼠引入实验室进行医学研究,用于肺炎球菌的检定。40年代被美国引进。目前,在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地被广泛应用,并已培育了几个近交系。在我国培育出白化突变系种群,正对其应用价值进一步研究。现在国外已报导有4个培育成的近交系:   1.A/Gy系F 42 。特点为针毛异常(Brittle-Bristle),伴性(♀)自家免疫性疾病品系。可用于子宫腺癌、子宫癌、间质细胞淋巴瘤和肝癌的移植。   2.8Aa/Gy系F 27 。其特点同上,亦可用于子宫腺癌、子宫癌和肝癌的移植。   3.B/Gy系F 39 。特点为遗传性的 糖尿病 品系,亦用于子宫腺癌和子宫癌的移植。   4.C/Gy系F 17 。癫痫品系,亦用于骨瘤移植。 黑线仓鼠是研究黑热病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开发野生动物的意义

网络 二、开发野生动物的意义   生命科学的发展是随时代的不同,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因此对 实验方法 与实验材料的要求也就随之变得更广泛、更细致、更多样化。作为生命科学的实验材料的实验动物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用所谓的一般动物做研究,发展到利用特殊动物;用已驯化的动物发展到野生动物。这就是为什么在利用家养化的实验动物同时,还要驯养野生动物,使之实验动物化的原因。 在生物医学研究上用的实验动物,是以之作为疾病模型或生物制品的原料等,以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治疗。现有实验动物,种类还少,已不够应用或不适合某种疾病研究及生物制品原料的要求,必须要从野生动物或其它家畜中开发。 以研究传染病为例,可以充分看到开发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如麻风病(Hansen氏病)的研究上,过去一直没寻到适当的动物。在1873年汉森氏就已发现引起麻风病的原菌,但动物试验接种始终没有成功,没有象在其他传染病那样找到感染疾病的动物模型。只等到病原菌发现100年后的1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野生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开发野生动物的意义--野生动物开发研究现状

网络 第七章 野生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开发野生动物的意义 一、野生动物开发研究现状 野生动物是指从自然界捕获的动物。包括高等的脊椎动物(如鱼、蛙、蛇、鸟、兽等)和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如草履虫、水螅、蚯蚓、河蚌、蜱、螨、蚊、蝇等),然而习惯上通常是将个体较大,便于直接开发利用的陆栖脊椎动物特别是鸟、兽类指为野生动物(Wildlife);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从热带到寒带,从森林到草原,在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横跨在北区与东洋区两大动物区系,栖居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其中陆栖脊椎动物就有2137种,约占世界种属的10.1%,各类陆栖脊椎动物种数及其的占世界总数的比例见表7-1。 类 别 种 数 占世界比例(%) 两栖类 208 6.9 爬行类 315 5.9 鸟 类 1,186 13.8 哺乳类 428 10.1 合 计 2,137 10.1 由上表可见,虽然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但是应用到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动物种类仅为其中极少一部分,如黑线仓鼠、长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