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得乐治疗上腹痛300例疗效分析

网络 得乐治疗上腹痛300例疗效分析   上腹疼痛是 慢性胃炎 、溃疡的常见症状。及时有效地缓解疼痛不仅速解除病人痛苦,且能树立病人继续治疗的信心。目前缓解疼痛的药物应用欠规范,为了合理用药,本文观察了得乐与传统解痉止痛剂颠茄对 慢性胃炎 、溃疡上腹痛的疗效,对疼痛发生及得乐缓解疼痛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取材于接受胃镜检查的门诊病人,资料完整者共300例,均为 慢性胃炎 或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得乐组和颠茄组,得乐组186例,男121例,女65例,年龄15岁~70岁,平均35岁,其中消化性溃疡41例;颠茄组114例,男82例,女32例,年龄20岁~64岁,平均33.4岁,其中消化性溃疡23例。 1.2 方法   经胃镜确诊后,得乐组口服得乐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珠海丽珠 制药 厂产品);颠茄组口服颠茄片8mg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

网络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   自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已证明Hp感染与 慢性胃炎 及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但Hp与胃癌之间的关系至今尚未明确。本文对73例胃癌患者进行分析,采取经内镜活检组织的Hp培养及Giemsa染色确立Hp感染,同期检测血清抗Hp抗体水平,初步探讨Hp感染与胃癌之间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73例经组织学证实为胃癌的患者。男61例,占83.6%,年龄为26岁~81岁,平均61.3岁。对照组选择年龄、性别与胃癌组匹配,并经内镜及组织学检查除外消化性溃疡、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者。 1.2 胃镜及活检 受检者于胃镜检查时取距幽门5cm区域内非癌组织2~3块,分别做Hp培养和组织学检查,同期抽取静脉血5毫升。 1.3 血清抗Hp抗体检查 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血清标本进行Hp IgG抗体测定,依照被检血清稀释1:300浓度阳性时为高水平抗体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网络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自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已证明Hp感染与 慢性胃炎 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Hp与胃癌的关系仍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但流行病学资料已显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分析了2563例因上腹部不适而在我院做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和Hp感染的结果,初步探讨Hp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生,萎缩和不典型增生3种胃癌病变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2563例均系1994-01~1996-03因上腹部不适在我院顺序做胃镜检查患者。其中男1680例,女883例,年龄17岁~76岁,平均42.3岁±11.2岁。除外条件:检查前已接受抗Hp治疗;胃癌;手术后胃癌。 1.2 方法 全部病例做胃镜检查时钳取胃粘膜组织,送病理组织检查有无肠化生、胃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同时在胃窦部距幽门孔5cm内取活检1块,作快速尿不经酶试验,判断有无Hp感染。 2 结果 共发现Hp感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流行病学关系及致癌机制

网络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流行病学关系及致癌机制   自从1983年Warren和Marshall报道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窦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为此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多次召开了国际性学术研讨会。目前对其已进行了分型、流行病学、动物模型、致病机理、治疗、疫苗研制等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临床资料。现已确定Hp是 慢性胃炎 ,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并认为Hp感染和胃癌有一定的关系。近年来,大量有关Hp感染与胃癌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胃癌亦是一种Hp相关性疾病。认为Hp是胃癌的启动病因之一。本文就Hp与胃癌的流行病学关系及致病机制作一简述。 1  Hp与胃癌的流行病学关系   Hp与胃癌的关系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认为Hp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始发因素,亦是胃癌病因学中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欧洲胃肠病专家研究组对13国17地区人群随机的多中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胃癌与癌前病变的关系分析

网络 胃癌与癌前病变的关系分析 为研究肠上皮化生(IM)及不典型增生(ATP)与胃癌的关系,作者分析证实了近10年的病理活检资料,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本组材料为我院1983年~1993年常规病理活检资料完整、内镜采取的胃粘膜组织及外科手术中胃大部切除标本368例。观察取材部位主要是胃窦部大弯、小弯,胃体部大弯、小弯以及窦部的前壁、后壁,胃体部前壁、后壁等。每例取材1~8块,以体积分数为10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常规染色。 2 结果   IM51.9%(189/368),ATP20.2%(79/386)。IM在胃溃疡发病率为55.9%,在胃癌为58.5%,两种疾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高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的发病率分别为67.6%和50.9%,经统计学处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ATP在胃溃疡病中发生率为17.6%,在胃癌中37.8%,两者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别(P<0.01),在高分化胃腺癌和低分化胃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癌的关系研究

网络 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癌的关系研究 上消化道癌与幽门螺杆菌(helicopacter pylori Hp)关系的探讨,近年来已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上消化道癌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国内、外学者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也多有报道,一般认为,Hp可能是胃癌致病的环境因素之一,而对食管癌与Hp关系报道较少。本文旨在分析上消化道(这里主要指食管癌和胃癌)组织不同部位Hp感染的阳性率,以期探讨在上消化道不同的部位癌肿与Hp感染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本院于1993年~1994年在门诊胃镜检查的1956例患者,进行Hp检测。经胃镜及病理学诊断的上消化道癌共116例,其中男85例,女31例,平均年龄为54岁。胃镜检查时取病理组织一块,作快速尿素酶试验,观察在室温5mm内 试剂 变色情况,变红色即为阳性。所有操作均由胃镜室护士一人进行。所用试剂由福建三强生物品制剂公司提供。 2 结果 116例癌肿组织检测总的阳性率为43%,食道下段15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网络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溃疡 与胃癌有密切关系,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癌前期状,而将胃粘膜的上皮化生及腺上皮不典型增生(ATP)列为癌前病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因此Hp与胃癌的关系已引起人们关注,现就我们对Hp与胃癌关系的研究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 本组1000例有消化道症状进行内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病人进行Hp有关检查。男709例,女291例,年龄12岁~81岁。274例连续内镜活检标本的组织学研究,并与同期广州一所医院连续内镜活检材料对照。3852例Hp流行病学调查材料。 1.2 方法   所有进行内镜检查病人均在胃窦幽门前区活检做细菌学培养、尿素酶快速检查及组织切片染色检查。Hp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包括一般个人资料,文化社会因素,健康状况,生活饮食习惯等48个量变的问卷调查。然后采集血清检查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网络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就世界范围而言,胃癌仍然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每年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胃癌发病率有很大的地区差别、我国西北各省及东南沿海一带,属胃癌高发区。欧美某些国家,甚至包括日本,近年来胃癌发病率明显下降。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胃癌多发生于社会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环境因素甚为重要。环境因素中,直至最近2a~3a前,多数认为系饮食因素所致。在经济发达地区,食物保鲜条件较好,可能明显减少胃内亚硝基化合物类的形成及其它有害物质(如高盐食物)的摄入,从而降低胃癌发病率。   另一方面, 慢性胃炎 与胃癌关系密切,两者无论在流行病学、病理、免疫、生化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慢性胃炎 →胃粘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模式过程已为国内外多数学者所赞同。自从幽门螺杆菌(Hp)被发现以来,国内外研究表明,Hp可致急性胃炎,感染一旦成立,常持续存在。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中,Hp感染率常在80%以上。流行病学同样证明,Hp感染特别高发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3.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和研究--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网络 3.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和研究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上的恶性肿瘤中估计占第二位。我国胃癌年死亡率为16/10万,居各类肿瘤之首。近20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胃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胃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自1983年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许多研究认为该菌感染作为环境因素之一,与胃癌的发生有关。虽然尚不能肯定两者有因果关系,但越来越多的资料支持Hp在胃癌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流行病学资料,从病因学研究的原则角度,对Hp与胃癌的病因学关系作一综述。   1 Hp是 慢性胃炎 的病因 目前对Hp的生物学性状已基本了解。Hp借助于鞭毛的动力,尿素酶产生的“氨云”的自身保护作用,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能力,依靠粘附作用而定居在胃粘液层之下、上皮细胞的表面。Hp产生的尿素酶、蛋白酶、脂酶、磷脂酶和细胞毒素及在局部产生的免疫反应,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

网络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   自从1983年Marshall和Warren重新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并指出其与 慢性胃炎 的关系后,引起了各国微生物、病理及内科医生的注意,进行了许多研究。现着重将近两年来与临床有关的若干进展作一介绍。 1 关于幽门螺杆菌 Hp是革兰氏阴性的螺旋菌。它生存于胃肠道粘液中,氧化酶阳性,不能代谢糖类和微量需氧,此外尚具有更多的特征:如极强的尿素酶活性和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细胞的主要脂酸为四葵酸(10:0)与顺9:10甲烯辛葵酸和极少量已葵酸(16:1);在体内生长必须有血红素等。电镜下Hp直径约0.7nm,长6nm,无轴丝,有清晰的细胞壁,表面光滑,有4~6条位于一端的被鞘鞭毛,鞘与细胞壁的外膜联成一体。由于具有鞭毛与螺旋体型,就能“钻透”粘液层而接近胃粘膜。Hp具有极强的进氧化氢酶活性,故能抵抗胃炎和溃疡时炎症细胞释出过氧化物酶的损害。 Hp的来源仍然不明。从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研究进展

网络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研究进展   自1983年以来,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后,国内均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国1985年由张振华分离培养成功。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幽门螺杆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但与胃癌的关系不少学者正在探索之中,在我国大部分资料报道了经胃镜检查者的Hp感染情况。而对人群的Hp感染了解甚少,至于Hp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等问题至今仍不清楚。一些研究显示,Hp感染在 慢性胃炎 和消化性溃疡病者中常见。曾经发现用抗生素和化疗可消除细菌并导致粘膜正常化,然而Hp作为致病原的作用尚未证实。该菌可能是胃粘膜的一种正常栖息菌,出现某些病理变化时选择的菌群中的一部分,参与发病机制的一种加剧因子,或其本身是引起胃病的致病因子,多数学者研究胃或十二指肠内粘膜上Hp的存在量是否与内镜或组织病理学变化相关以及检查所分离到的Hp菌株的同一性。 1 Hp病因学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新的胃病致病因子

网络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新的胃病致病因子 人胃内弯曲样细菌早在1906年就曾有过报道。此后,一些学者相继进行了研究。直到1983年,Marshall等才在微氧条件下从人体胃粘膜活检中培养出一种弯曲类菌(Campylobacter-like organism,CLO),现称之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dis)现已称为幽门螺杆菌(Hp)认为该菌参与胃病的致病过程。现将有关Hp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Hp的检测及其生物学特性   目前业已证明,胃窦粘膜中确有一种弯曲菌的存在。组织学上,活动性 慢性胃炎 患者粘膜表面可查到Hp。采用Warth-Starry银染色法、HE及吉姆萨染色可进行该菌检测。最近报道利用相差显微镜、吖啶橙荧光染色,以及培养检测法均以Hp。该菌可位于酸度正常的粘膜表面。粘膜层及上皮细胞分泌的碱性物质对细菌有保护作用。胃窦弯曲菌可在粘性环境中运动,胃内肠腺化生部位查不到该菌,而在十二指胃腺化生部位则可查到。该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研究

网络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研究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需氧、革兰阴性螺旋形细菌,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先从人胃粘膜活组织中检出并首次报告以来,已明确Hp与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及复发相关,近年甚至认为Hp感染与胃癌相关。Hp与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的关系,已成为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一些研究结果认为,Hp感染是发生PU的重要原因,甚至提出了“无Hp无溃疡”的学说。虽然Hp与PU的关系基本上已取得了一致认识,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Hp的致病机理、抗Hp治疗方案及药物的改进、Hp在PU治后复发中的影响作用等,现就国内外近年的研究作一综述。 1 Hp与PU发病的关系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PU患者中Hp检出率极高,在 胃溃疡 (gastric ulcer,GU)中其检出率可达50%~95%,在十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在十二指肠溃疡中的作用

网络 幽门螺杆菌在十二指肠溃疡中的作用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人胃粘膜活体标本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Hp是 慢性胃炎 的主要病因之一,但Hp在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学中是否为不可缺少的因素,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1 Hp与十二指肠溃疡发病学的关系 大量国内外资料表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检出率为80%~90%。Hp能诱导炎症细胞浸润,导致胃、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慢性炎症和十二指肠的胃上皮化生。Hp仅感染胃上皮细胞,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的形成使Hp可在十二指肠定植,且Hp感染胃窦,便可播散浸入化生的上皮。并通过局部细胞毒作用,使粘膜抵抗力下降,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袭脆弱的粘膜,导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最终形成溃疡。   如果认为Hp是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病原菌,那么二者相互联系的特异性一定很强,但是多数Hp感染的病人并没有患十二指肠溃疡,有研究报告指出,对345例有Hp定居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机理及治疗学进展

网络 慢性胃炎 及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机理及治疗学进展   自1983年,澳大利亚两位科学家,从 慢性胃炎 的胃粘膜中取样,在微需氧的条件下,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并指出这种菌与 慢性胃炎 的直接关系以来,引起了全世界医学界人们的广泛研究证实,并在活动性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灶中,查出Hp,检出率为98%和100%,此菌被分认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致病菌。 1 Hp的致病机理   Hp是革兰阴性杆菌,呈螺旋形、弧形或S状,宽约0.5nm,长约2nm,有4~6条带鞘单极鞭毛,顶端呈球形膨大,借助鞭毛运动,此弯曲状的菌体,容易钻入粘液深层,菌体的外壁上有植物凝聚素样粘附蛋白,可以与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的特异碳水化合物成分结合,使此菌牢固附着于粘膜细胞微绒毛上,附着处粘膜肿胀,形成中央凹陷的浅杯状隆起,细菌数量多时,可致绒毛减少甚至消失。Hp有群集繁殖特征,紧密地粘附于胃型上皮表面,形成一个粘附基栓。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2.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研究--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

网络 2.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研究 幽门螺杆菌与 慢性胃炎 及消化性溃疡   自1983年Marshall和Warren从人体胃粘膜标本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并指出Hp与消化性溃疡(PU)及 慢性胃炎 高度相关以来。大量研究表明,Hp的检出率在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中高达95%~100%, 胃溃疡 (GU)中亦高达70%~90%;Hp根除后溃疡的年复发率可降到10%以下,显著低于Hp仍阳性的病人,基于上述事实,Hp在 慢性胃炎 及PU中无疑起着重要的致病作用。近年来已愈来愈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综述。 1 Hp感染与NUD和慢性胃炎 1.1 NUD诊断标准   ①慢性上腹部疼痛、饱胀、烧心、反酸、嗳气、恶心及或呕吐等症状。②纤维内镜检查正常或排除了糜烂、溃疡及肿瘤等器质 性病 变。③实验室、B超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研究的若干进展

网络 幽门螺杆菌研究的若干进展 Warren与Marshall 1983年成功地培养出了Hp后,世界各国学者对Hp的生物学特征、流行病学、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的诊断、治疗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有关进展简略综述如下。 1 Hp的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特征 Hp是一种革兰阴性弧形或S形杆菌,过去称为幽门弯曲杆菌,由于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现改称为幽门螺杆菌。在普通伊红和苏木精染色切片中看不清楚,在Warthin-starry银染下,胃粘膜细胞的胞浆呈橙黄色,胞核呈紫色,Hp极易识别。Hp有1-2个微小弯曲,宽约0.5μm,长约2μm。电镜下,菌体光滑,有4-6根带鞘的单极或双极鞭毛。由于具有鞭毛和螺旋体型,使其钻透粘液层而靠近粘膜。Hp分布在胃粘膜上皮的细胞间沟里,附着在微绒毛上及游动在深层的碱性粘液中。胃窦部最多见,其次是胃体部,也可见于食管和肠的胃腺化生上皮中,而未见其它组织生长。 Hp的感染途径是通过密切接触方式传播。人类对Hp普遍易感,可达46.5%,随着年龄增大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现状

网络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现状   1983年Warren 和Mashall从活动性 慢性胃炎 患者粘膜中成功地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该菌受到世界范围的注意和研究,1985年我国分离成功。本文就Hp一般特性、流行病学、相关性疾病、诊断、治疗等的研究新进展综述如下。 1 概述 幽门螺杆菌(Hp)原命名为幽门弯曲菌,该菌是一种G菌,呈弧形或S形,有1~2个微小弯曲,属微需氧菌,在pH值为6~8时繁殖最为活跃,该菌具有丰富的尿素酶,可分解食物中的尿素产生氨,产生的氨包绕细菌本身,从而与具有杀菌作用的酸性胃液隔绝,该菌生长于胃粘液深层,胃粘膜表面,多在胃窦部以胃小凹、上皮皱褶的内折及腺腔内为多,这就为其创造了微需氧环境,并免遭酸性胃液的伤害,而能繁衍。 Hp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但不同国家和地区或不同人群的感染率差异较大。感染率与当地公共卫生状况有关。发达国家感染率为20%~40%,中国人群的感染率为21%~93%,市区为50%,郊区为68.8%,胃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的现状和未来

网络 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的现状和未来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发现了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1989年下半年开始国际上已改名为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以来,迅速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慢性胃病( 慢性胃炎 和消化性溃疡等)生物病原学的研究热潮。我国亦于1985年11月于昆明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消化性疾病学术研究会以后逐步形成了全国范围的研究高潮。在此期间有一些地区或单位还曾举办过一些Hp的专题学习班。1990年5月20~22日由中华消化杂志编辑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广州市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联合组织在珠海召开了全国第一次Hp专题学术讨论会。此后不久,9月13~15日又由北京医科大学等单位在黄山召开了另一次全国Hp专题学术讨论会,在这两次 会议 上可以说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在Hp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和达到的水平。因而,现在有必要回顾我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基因及基因产物分析

网络 第四节 基因及基因产物分析 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病往往表现在酶和蛋白质的质和量的改变或缺如。因此,酶和蛋白质的定性定量分析是诊断单基因病或分子代谢病的主要方法。根据分子代谢病的临床特点可以从三个层次检测和分析。 1.代谢产物的检测酶缺陷导致一系列生化代谢紊乱,从而使代谢中间产物、底物、终产物旁路代谢产物发生变化。因此,检测某些代谢产物的质和量的改变。可间接反映酶的变化而作出诊断。例如疑为苯酮尿症患者,可检测血清苯丙氨酸或尿中苯乙酸浓度;粘多糖病可测定尿中硫酸皮肤素、硫酸乙酰肝素;DMD可检测血清中磷酸肌酸激酶活性作出诊断等。 2.酶和蛋白质的分析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病主要是特定的酶和蛋白质的质和量改变的结果。因此,对酶活性的改变和蛋白质含量测定是确诊某些单基因病的主要方法。随着生化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还可对酶和蛋白质的结构变异型(variants)作出鉴定。 检测酶和蛋白质的材料主要来源于血液和特定的组织、细胞,如肝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肾、肠粘膜细胞等。但应注意,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