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肾脏疾病免疫细胞化学

网络 第十四章 肾脏疾病免疫细胞化学   60年代初期,人们已认识到肾小球肾炎为一种免疫性疾病,是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1968年Dixon根据荧光显微镜的观察结果,提出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可分为抗肾小球基底膜性肾炎和免疫复合物性肾炎两个类型。1980年Couser根据多个学者的动物实验观察,又提出了除循环免疫复合物可沉积于肾小球内而引起肾小球肾炎外,尚可在肾小球内有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而导致肾小球肾炎发生。1982年Cameron又指出,多价大分子抗原与多量高亲合力之抗体相遇时,可形成大分子的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当系膜细胞清除能力降低时,即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内而引起肾小球肾炎。此外,除上述之体液免疫发病机制外,目前已有多数学者证实细胞免疫亦在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所有这一系列肾炎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皆有赖于免疫学理论的不断进展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应用。目前,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更为重要的意义。过去对于肾脏疾病的诊断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酸(基因)分子探针-- 概述

网络 第十九章 核酸(基因)分子探针 第一节 概述   从化学和生物学的意义上理解,探针是一种已知特异性的分子,它带有合适的标记物供反应后检测。探针和靶的相互反应如抗原-抗体、血凝素-碳水化合物、亲合素-生物素、受体和配体,以及核酸与其互补核酸间的杂交等反应均属此类。用核酸探针与待检标本中核酸杂交,形成杂交体,再用呈色反应显示。此方法用于疾病的诊断,称为分子杂交基因诊断。此法开始用于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如血红蛋白病的诊断、先天性遗传病的产前诊断。近来,已发展为诊断外源 性病 原体如病毒、细菌、原虫等的方法;内源 性病 变基因研究如癌基因检测、基因突变、基因缺失或变异引起的疾病的基因诊断;人类基因识别及其生理功能和 衰老 有关研究;在法医检测中有关性别鉴别和DNA指纹谱的鉴定。基因探针的研究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在探针的制备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可将核酸分子探针检测比喻为在柴草堆中去找一根针的神奇技术。据美国华尔街分析家预言:“在生物技术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石蜡包埋组织的DNA提取及其应用

网络 第四节 石蜡包埋组织的DNA提取及其应用   近10年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人类疾病研究的诸领域,为了解病理状态下 基因组 DNA的变化积累了新资料。目前认为,人类基因组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稳定,诸如基因重排、扩增、缺失,突变和DNA甲基化类型改变等时有发生,这些改变对于基因表达和调控,以及疾病过程的发展与转归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病理科档案中积存的大量石蜡包埋组织,是一个可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材料来源。在石蜡切片上进行原位杂交或原位PCR分析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重要延伸。通过对DNA或mRNA分析亦可直接证实或补充免疫细胞化学的发现。这些对形态学家较为熟悉的原位分子生物学技术,本节 不再赘述。Goelz(1985)和Dubeau 等(1986)成功地从蜡块中提取出高质量的DNA,完全可以满足某些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需要,结束了DNA研究依赖于新鲜或冰冻组织和细胞的历史,而且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大宗病例的回顾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真皮与表皮交界

网络 第五节 真皮与表皮交界 真皮与表皮交界不平。真皮乳头与表皮的突起部分(即表皮突)互相镶接。 一、基底膜带 (一)基底膜带(basement membrane zone, BMZ)的结构 基底膜带位于表皮真皮连结处,用PAS染色光学显微镜下所见为0.5~1μm厚的均匀一致的紫红色带,称为表皮下基底膜带。 1.BMZ的超微结构在电镜下观察,BMZ由表皮侧至真皮侧可分为四层结构: (1)基底细胞的胞浆膜(plasma membrane)及膜内侧的半桥粒(hemi � desmosome)。 (2)透明板(透明带,lamina lucida),位于胞浆膜下方,约35~40nm厚,其中包括基底层下致密板,为7~9nm厚的电子致密片,距胞浆膜约10nm;锚丝(anchoring filament, 直径约5~7nm)从半桥粒穿过基层下致密板而固定于致密板上。 (3)致密板(lamina densa):厚约80~200nm,又分为三层:①内层,厚10~20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附录四 实验室常用技术参数资料

网络 附录四 实验室常用技术参数资料 一、核酸及蛋白质常用数据 1.核苷三磷酸的物理常数 化合物 分子量 λmax(pH7.0) 1摩尔溶液(pH7.0)中λmax时的最大吸收值 OD 280 /OD 260 ATP 507 259 15400 0.15 CTP 483 271 9000 0.97 GTP 523 253 13700 0.66 UTP 484 262 10000 0.38 dATP 494 259 15200 0.15 dCTP 467 271 9300 0.98 dGTP 507 253 13700 0.66 dTTP 482 267 9600 0.71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附录一 免疫细胞化学常用试剂介绍

网络 附录一 免疫细胞化学常用 试剂 介绍 一、固定剂 大多数神经激素、肽类物质为水溶性,在用于免疫细胞化学研究之前,常需固定。但肽类和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因而对不同的固定方法或固定剂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某些固定剂甚至可同时破坏和/或保护同一抗原的不同抗原决定簇。因此,在进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之前,很有必要了解所要研究的物质(蛋白质或肽类)的化学性质,并根据需要来选择适宜的固定剂(或固定方法)以及改进固定条件。 目前,免疫细胞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固定剂仍为醛类固定剂,其中以甲醛类和戊二醛最为常用。在此,简要介绍几种目前较为常用和推荐的固定剂,以供读者选用。 1.4%多聚甲醛-0.1mol/L磷酸缓冲液(pH7.3) 试剂:多聚甲醛          40g 0.1mol/L磷酸缓冲液        至1000ml 配制方法:称取40g多聚甲醛,置于三角烧瓶中,加入500~800ml 0.1mol/L磷酸缓冲液(Phosp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DNA指纹”与法医鉴定

网络 第五节 “DNA指纹”与法医鉴定   1979年Teffreys根据β珠蛋白基因座位近旁出现的RFLP频率同测定的核苷酸总数,推算出人体 基因组 的遗传异质性约为每100个核苷酸中有一个差异。后在人体DNA随机片段的文库中分离出高度变异的超变区。从1982年起,分别在人的胰岛素基因,α类珠蛋白基因,肌动蛋白基因和C-Ha-ras-1基因中陆续发现了这些超变区。这是一些很短的顺序或称“小卫星顺序”串联重复所组成。不同等位基因的重复数目也不相同。只要用重复顺序内不含切点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就可产生长度不等的限制性片段。 短的重复顺序分别长16、17、32、33、37、41、62、64和376bp,但这些重复顺序几乎都共有一种“核心顺序”。“核心顺序”长10~15bp。如果人工合成很短的重复顺序作为DNA分子杂交的探针,同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人体DNA作Southern印迹杂交,可以得长度不等的杂交带。杂交带的数目的分子量大小几乎不可能有两个人会完全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PCR临床应用领域及特点

网络 第八节 PCR临床应用领域及特点 一、PCR应用特点 1.操作简便目前PCR技术采用耐高温Taq DNA聚合酶,并且在有电脑控制的DNA扩增仪中进行,使操作大为简化,一次加入的酶即可满足反应全过程。DNA扩增仪能自动迅速升降温度,只需把反应所需的全部材料混匀,置入仪器内,反应便依所输入的程序进行。 2.省时应用TaqDNA聚合酶时,单核苷酸掺入速率较高,75~80℃时,每个酶分子每秒钟可完成150个核苷酸的合成。PCR每一周期需数分钟,所以,一般常取用20~30个周期能使目的DNA达数到百万倍扩增的反应只要数小时即可完成。在基因分离、突变体构建、DNA测序等方面,PCR方法均较之常规法快速的多。例如,用常规方法建立cDNA库或染色体DNA库来分离基因,需花几个月,用PCR方法只需1~2个月星期;用M13法构建突变体需1~2个月,而PCR法只用数天;PCR方法扩增的目的DNA片段可直接用作序列分析,较常用的通过克隆、培养扩增、纯化制备等步骤获得测序片段更为简便。 3.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PCR仪器的发展

网络 第七节 PCR仪器的发展 PCR温度循环至关重要,PCR扩增仪各参数必须准确。自Perkin �Elmer Cetus公司第一台PCR扩增仪问世以来,现已有几十家不同的厂家在国内外生产和销售PCR扩增仪。在短短的几年间,扩增仪经过几代的发展,不断采用新技术,并且进一步朝方便、实用、高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为了便于了解和选购适宜的PCR实验设备,现将部分国内外PCR扩增仪列表如下(表22-5);这些仪器主要用变温铝块、变温水浴及变温气流的方式达到热循环的目的,各有其优缺点。国产1109型DNA扩增仪则是用恒温浴机械手移位式。更接近于手工操作。PTC-51A/B体积小,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序高,可以兼做套式PCR,方便实用。以上各种仪器一般都配有微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时间及循环数,可以达到节 省劳动力的目的。在采用这些仪器作PCR试验之前,一般均应实测管内温度变化循环情况,以了解升、降温时管内因热传导造成的温度滞后情况和实际到达的最高、最低温度,用于修正设计的循环参数。温度滞后受到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在电镜水平的应用

网络 第二节 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在电镜水平的应用   自Gall和Pardue建立了原位杂交技术以来近20余年内,这一技术为基因的定位和表达、基因进化、发育生物学、肿瘤学、微生物学、病毒学、医学遗传学和遗传分析等领域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发挥了其它技术难以取代的作用。近年来,此一技术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并在两个主要进行了技术法的改进。一方面是应用一系列放大手段增强检测的灵敏度(详见二十二章 ),另一方面是提高其分辨率,即向电镜水平发展。Jacob(1971)首先用 3 H标记的核酸RNA探针与DNA杂交并在电镜水平显示获得成功,继后不少科技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Manning et al 1975,Steinert et al 1976,Hutchison et al 1982)。但所应用的均是同位素标记核酸探针,直到1986年Binder首先用生物素标记的rDNA及UI探针,在蜂蝇(Drosophila)卵巢,应用Lowicryl-K4M低温包埋的切片上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网络 第三节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一、标本制作 可制作涂片、印片、细胞单层培养物、组织切片,经适当固定或不固定,作免疫荧光染色用。 二、荧光抗体染色方法 (一)直接法 1.染色 切片经固定后,滴加经稀释至染色效价如1:8或1:16的荧光抗体(如兔抗人γ-球蛋白荧光抗体或兔抗人IgG或IgA荧光抗体等),在室温或37℃染色30min,切片置入能保持潮湿的染色盒内,防止干燥。 2.洗片  倾去存留的荧光抗体,将切片浸入pH7.4或pH7.2PBS中洗两次,搅拌,每次5min,再用蒸馏水洗1min,除去盐结晶。 3.用50%缓冲(0.5mol/L碳酸盐缓冲液pH9.0~9.5)甘油封固、镜检 4.对照染色 ①正常免荧光血清染色,如上法处理切片,结果应为阴性。②染色抑制试验(一步法):将荧光抗体和未标记的抗体球蛋白或血清(相同)等量混合,如上法处理切片。结果应为阴性。为证明此种染色抑制不是由于荧光抗体被稀释所致,可用盐水代替未标记抗血清,染色结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免疫细胞化学的有关技术概述

网络 第二节 免疫细胞化学的有关技术概述   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近些年来,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采用生物素、地高辛等非放射性物质标记探针,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密切结合,发展为杂交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不同的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各具有独特的 试剂 和方法,但其基本技术方法是相似的,都包括抗休的制备,组织材料的处理、免疫染色、对照试验、显微镜观察等步骤。还有双重和多重标记技术也有重要的用途。 一、抗体的制备和配制 (一)抗体的制备 这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首要试剂,必需制备具有很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高效价抗体,这将在本书第二章 中详述。目前国内外市场各种特异性抗体日益增多,许多实验室直接应用市售产品,现在我国自制抗体种类少,发展抗体生产十分必要。尤其要定位一种新的抗原物质,能够自制较好。 (二)抗体的配制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总论

网络 第一章 总论 免疫细胞化学又称免疫组织化学、其主要原理是用标记的抗体(或抗原)对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检测,经过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之后,用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凡是能作抗原、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核酸、酶、激素、磷脂、多糖、受体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的组织、细胞内将其用免疫细胞化学手段检出和研究。 免疫细胞化学的突出优点是: 1.高度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是特异性最强的反应之一,免疫细胞化学所用的抗体必须是特异性强的多价或单价抗体,具有高度的识别能力,在抗原识别上可达到单个氨基酸的水平,这是其它组织化学难以相比的。 2.敏感性高 现代免疫细胞化学采用各种有效方法最大限度保存细胞和组织内待检物质的抗原性,或采用各种增敏方法,使用高度敏感的和高亲和力的抗体,保证可检出细胞内超微量的抗原成分,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因此,它是在细胞、分子水平或基因水平的检测技术。 3.方法步骤统一 若掌握一种技术操作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前言

网络 前言 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又称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是组织化学的分支,它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细胞和组织原位的检测技术。Coons及其同事们于1941年首次用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测肺组织内肺炎双球菌获得成功,开创了细胞化学中“免疫细胞化学”这一新篇章 。免疫细胞化学的迅猛发展是在近10余年。继Nakan建立的酶标记抗体技术后, Sternberger在此基础上改良并建立了辣根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技术,使免疫细胞化学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80年代,Hsu等建立了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之后,免疫金-银染色法、半抗原标记法、免疫电镜技术等相继问世,使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成为当今生物医学中形态、功能、代谢综合研究的一项有力工具,近年来,随着抗原的提纯和抗体标记技术的改进,特别是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引入,使免疫细胞化学在生物基础研究如病理学、神经科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微生物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

网络 第三十三章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 性激素(sex hormones)为性腺分泌的激素,包括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目前临床应用的是人工合成品及其衍生物。常用的避孕药(contraceptives)大多属于性激素制剂。 【化学】性激素属甾体(steroids)激素,其基本结构是甾体核。 【性激素分泌的调节】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前叶的调节。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它促进垂体前叶分泌促卵泡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FSH促进卵巢的卵泡生长发育,而在FSH和LH共同作用下,使成熟的卵泡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性激素对垂体前叶的分泌功能具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两方面的调节作用,这取决于药物剂量和机体性周期。例如在排卵前,雌激素水平较高可直接或通过下丘脑促进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泻药

网络 第四节 泻药 泻药(laxatives, catharitics)是能增加肠内水分,促进蠕动,软化粪便或润滑肠道促进排便的药物。临床主要用于功能性便秘。分为容积性、刺激性和润滑性泻药三类。 一、容积性泻药 为非吸收的盐类和食物性纤维素等物质。 1.硫酸镁(magnesium sulfate, MgSO4・7H2O)和硫酸钠(sodium  sulfate, Na2SO4・10H2O)也称盐类泻药。在肠道难以吸收,大量口服形成高渗压而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扩张肠道,刺激肠壁,促进肠道蠕动。此外镁盐还能引起十二指肠分泌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此激素能刺激肠液分泌和蠕动。一般空腹应用,并大量饮水,1~3小时即发生下泻作用,排出液体性粪便。导泻作用剧烈,故临床主要用于排除肠内毒物及某些驱肠虫药服后连虫带药一起排出。 口服高浓度硫酸镁或用导管直接注入十二指肠,因反射性引起总胆管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发生利胆作用。可用于阻塞性黄疸、慢性肿囊炎。 硫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助消化药

网络 第二节 助消化药 助消化药多为消化液中成分或促进消化液分泌的药物。能促进食物的消化,用于消化道分泌机能减弱,消化不良。有些药物能阻止肠道的过度发酵,也用于消化不良的治疗。   稀盐酸(dilute hydrochloric acid)为10%的盐酸溶液,服后使胃内酸度增加,胃蛋白酶活性增强。适用于 慢性胃炎 、胃癌、发酵性消化不良等。服后可消除胃部不适、腹胀、嗳气等症状。 胃蛋白酶(pepsin)得自牛、猪、羊等胃粘膜。常与稀盐酸同服用于胃蛋白酶缺乏症。 胰酶(pancreatin)得自牛、猪、羊等动物的胰腺。含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及胰脂肪酶。在酸性溶液中易被破坏,一般制成肠衣片吞服。 乳酶生(biofermin,表飞呜)为干燥活乳酸杆菌制剂,能分解糖类产生乳酸,使肠内酸性增高,从而抑制肠内腐败菌的繁殖,减少发酵和产气。常用于消化不良,腹胀及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不宜与抗菌药或吸附剂同时服用,以免抗菌而降低疗效。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祛痰药

网络 第三节 祛痰药 能使痰液易于排出的药物称祛痰药。气道上的痰液刺激气管粘膜而引起咳嗽。粘痰积于小气道内可使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因此,祛痰药还能起到镇咳、平喘作用。 氯化铵 氯化铵(ammonium chloride)口服对胃粘膜产生局部刺激作用,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的分泌,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本品很少单独应用,常与其他药物配伍制成复方。应用于急、慢性呼吸道炎症而痰多不易咳出的患者。氯化铵吸收可使体液及尿呈酸性,可用于酸化尿液及某些碱血症。溃疡病与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乙酰半胱氨酸   乙酰半胱氨酸(acetylcysteine)性质不稳定,能使粘痰中连接粘蛋白肽链的二硫键断裂,变成小分子的肽链,从而降低痰的粘滞性,易于咳出。雾化吸入用于治疗粘稠痰阻塞气道,咳嗽困难者。紧急时气管内滴入,可迅速使痰变稀,便于吸引排痰。有特殊臭味,可引起恶心、呕吐。对呼吸道有刺激性,可致支气管痉挛,加用异丙肾上腺素可以避免。 支气管哮喘 患者慎用。滴入气管可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血容量入充利

网络 第七节 血容量扩充剂 大量失血或失血浆(如烧伤)可引起血容量降低,导致休克。迅速补足以至扩充血容量是抗休克的基本疗法。除全血和血浆外,也可应用人工合成的血容量扩充剂。对血容量扩充剂的基本要求是能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排泄较慢;无毒、无抗原性。目前最常用的是右旋糖酐。 右旋糖酐 右旋糖酐(dextran)是葡萄糖的聚合物,由于聚合的葡萄糖分子数目不同,可得不同分子量的产品。临床应用的有中分子量(平均分子量为70000),低分子量(平均分子量为40 000)和小分子量(平均分子量为10000)右旋糖酐。分别称右旋糖酐70,右旋糖酐40和右旋糖酐10。 【药理作用】右旋糖酐分子量较大,不易渗出血管,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从而扩充血容量,维持血压。作用强度与维持时间依中、低、小分子量而逐渐缩小。低分子和小分子右旋糖酐能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液粘滞性,并对凝血因子Ⅱ有抑制作用,因而能防止血栓形成和改善微循环。它们还有渗透性利尿作用。 【体内过程】右旋糖酐70在血液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促进白细胞增生药

网络 第六节 促进白细胞增生药   维生素B 4 、鲨肝醇等作为升白细胞药应用多年,但疗效较差。基因重组及克隆技术则为集落刺激因子的生产和应用创造了条件。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itmulating factor,G-CSF)是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合成的糖蛋白。能促进中性粒细胞成熟;刺激成熟的粒细胞从骨髓释出;增强中性粒细胞趋化及吞噬功能。对巨噬细胞、巨核细胞影响很小。现用的G-CSF为基因重组产品。皮下注射5~10μg/kg,4~6小时达血浓高峰,高于10μg/kg,血浓可维持16小时。静静滴注(60μg/kg,20~30分滴完),t 1/2 为0.75~7.2小时。1987年起用于肿瘤化疗、放疗引起骨髓抑制,也用于自体骨髓移值。对再生障碍性 贫血 、骨髓再生不良和爱滋病也有应用。可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发生率。患者耐受良好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