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酸电泳专题-电泳缓冲液、染料和凝胶加样液的

50×Tris-乙酸(TAE)缓冲液 成分及终浓度 配制1L溶液各成分的用量 2mol/L Tris碱 1mol/L 乙酸 100 mmol/L EDTA 水 242g 57.1 ml的冰乙酸(17.4 mol/L) 200ml的0.5 mol/L EDTA(pH 8.0) 补足1L 5×Tris-硼酸(TBE)缓冲液 成分及终浓度 配制1L溶液各成分的用量 445 mmol/L Tris碱 445 mmol/L 硼酸盐 10 mmol/L EDTA 水 54g 27.5g 硼酸 20 ml的0.5 mol/L EDTA(pH 8.0) 补足1L 染料 1%溴酚蓝(bromophenol blue) 加1g水溶性钠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限制性内切酶的一般原则和建议(General Guidelin

1. 如何做酶切反应? 该问题看似什么简单: DNA中加上酶,然后保温一段时间就可以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不断听到:切不动,装不上。问题在什么地方?能系列生产限制性内切酶的公司国际上,就那么几个,位列前3 的是NEB, Fermentas, SibEnzyme。这些公司提供酶的品质一般都能得到保证。您可以怀疑酶的质量问题,但是更多的问题来源于模板是否合适酶切要求。下面几点对你的酶切是有帮助的。 1) 成功酶切的关键是准备好模板DNA。DNA样品中不能含有有机溶剂(会使酶变性或产生星号货性),不能含有干扰酶活性的污染物质,不能含有高浓度的EDTA (TE中的EDTA浓度较低,对Mg的浓度影响较小);同时要对DNA甲基化程度及其对酶切效率的影响要做到心中有数。 2) 选用合适的酶。根据酶切序列选用,特别注意选用甲基化对酶活性的干扰。 3) 正确使用和保存酶。酶需要保存在-20度的低温环境中,只是在需要用酶才从冰箱中取出来。运输和临时存放时需要将酶至于冰上。手拿酶管时不要接触酶管下步含酶的部分,移酶时尽可能用长TI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SLP)和间简单序列重复(

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SSLP)是据串联重复排列微卫星基序两侧的单一序列设计引物,对微卫星序列(microsatellite DNA或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进行扩增,由微卫星基序重复数目的变异而产生多态性。由于中某一特定的微卫星的侧翼序列通常都是保守性较强的单一序列,因而可以将微卫星侧翼的DNA片段、测序,然后根据微卫星的侧翼序列就可以人工合成引物进行PCR扩增,从而将单个微卫星位点扩增出来。 由于单个微卫星位点重复单元在数量上的变异,个体的扩增产物在长度上的变化就产生长度的多态性,这一多态性称为SSLP,每一扩增位点就代表了这一位点的一对等位基因。SSLP是一些长度不等的重复序列、有多个等位基因位点,它们多为2-4个核苷酸序列重复(也叫微卫星标记),在不同动植物品系中其重复次数不同,故可用PCR法来检测各该多态性序列的长度,从而快速测定出多种回交后代中标记物的分离方式。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动物基因组DNA/RNA提取及含量测定

   目的要求 学习和掌握从动物组织中提取核酸的原理和操作技术了解提取DNA/RNA的几种方法,原理和优缺点学习测定DNA/RNA含量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方法。 实验原理 核酸和蛋白质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主要成分;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在生物体中它们结合成核蛋白的形式存在。核酸按其化学组成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含D-2-脱氧核糖的称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另一类含D-核糖的称为核糖核酸(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内;由于核酸极不稳定,在较剧烈的化学。物理因素和酶的作用下很易降解,因此在制备时应防止过酸、过碱及其它引起核酸降解的因素作用。在提取中为防止组织中广泛存在的核酸酶降解的作用,应在低温下进行,必要时加入抑制剂,如柠檬酸盐、氟化钠、砷酸盐等,皂土也可抑制DNA酶的活性,如果采用(SDS)或苯酚作蛋白质变性剂来分离核酸,它们同时也可以使核酸降解酶破坏,因此常获得较好的效果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如何从血块中提取DNA?

   一、操作步骤: 1.取15ml研磨器,加入5ml血块,4-5ml溶血试剂,研磨至无凝块存在。转移到50ml离心管中,2500rpm,10min。 2.去上清,假溶血试剂清洗一遍,2500rpm,10min,至无红色存在。 3.去上清,加1ml细胞裂解液,转移到离心管,加20mg/ml蛋白酶K 10ml,56℃水浴,3小时。 4.每管加1ml平衡酚,混匀,6000rpm,10min。 5.重复步骤4。 6.取上清于2mlEP管,加等体积氯仿/异丙醇,混匀,6000rpm,10min。 7.取上清于另一2mlEP管,加NaAc,混匀,加等体积的异丙醇,混匀,可见白色沉淀,10000rpm,5min。 8.去上清,加0.3ml无水乙醇,10000rpm,5min,去酒精,风干。 9.加TE液,水浴至DNA溶解,测DNA浓度。 二、注意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酸序列预测分析的基本方法

核酸序列预测分析的基本思路: 当我们得到一个DNA序列时,一般都需要对该片段进行分析,确定它的功能区域,寻找调控区域、编码区域,预测其编码蛋白,这些就是我们研究DNA序列的目的。 核酸序列的预测就是在核酸序列中寻找基因,找出基因的位置及功能位点,以及标记已知的序列模式等过程。在此过程中,确认一段DNA序列是一个基因需要有多个证据的支持: 1、一般而言,在重复片段频繁出现的区域里,基因编码区和调控区不太可能出现; 2、如果某段DNA片段的假想产物与某个已知的蛋白质或其它基因的产物具有较高序列相似性的话,那么这个DNA片段就非常可能属于外显子片段; 3、在一段DNA序列上出现统计上的规律性,即所谓的“密码子偏好性”,也是说明这段DNA是蛋白质编码区的有力证据; 4、其它的证据包括与“模板”序列的模式相匹配、简单序列模式如TATA Box等相匹配等。 一般而言,确定基因的位置和结构需要多个方法综合运用,而且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微生物学相关的一些知识及做研究的经验

这个是在哪里看到的,我也记不清了,从电脑里存的Word文档里翻出来的,感谢原创吧。这是别人总结的一些经验,我读后引起共鸣,因为自己是搞微生物这方面的研究,觉得有必要让更多的同行虫友知道这些,特此转载! 1. 无菌操作台吹出的风一般形成是涡流,知道了这点后就对操作台的使用有个了解:如果你操作的是霉菌,则先杀菌,再在操作中操作,此时无需要吹风;当然放线菌也一样; 2. 操作台杀菌的原理中,紫外除了射线之外,还有个化学作用,其实就是形成臭氧,对各个死角落都会有杀菌作用,所以开着操作台紫外杀菌新鲜培养基要慎重,要考虑氧化作用;如果开着操作台风机杀菌就更不正确了。 3. 灭菌锅国际国内的产品均有其设计缺陷,所以请大家在灭菌的时候,最上层最好用几层废报纸,以免锅顶的水漏下;再就是灭菌完后应在97度锅里温度以下时及时打开灭菌锅,利用余热蒸煮锅内灭菌之物;否则形成倒吸,外面的空气就进去培养基里面或者物品内部去了,甚至有可能再次染菌,可能一般的人不会注意这些操作步骤。可以这么说,真正懂了这些细节之后微生物学操作才合格。 4. PCR可以说是分子操作中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胰高血糖素

佚名 人胰高血糖是由29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分子量为3485,它也是由一个大分子的前体裂解而来。胰高血糖在血清中的浓度为50-100ng/L,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5-10min,主要在肝灭活,肾也有降解作用。 (一)胰高血糖的主要作用   与胰岛素的作用相反,胰高血糖素是一种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1mol/L的激素可使3×10 6 mol/L的葡萄糖迅速从糖原分解出来。胰高血糖素通过cAMP-PK系统,激活肝细胞的磷酸化酶,加速糖原分解。糖异生增强是因为激素加速氨基酸进入肝细胞,并激活糖异生过程有关的酶系。胰高血糖素还可激活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同时又能加强脂肪酸氧化,使酮体生成增多。胰高血糖素产生上述代谢效应的靶器官是肝,切除肝或阻断肝血流,这些作用便消失。 另外,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胰岛素和胰岛生长抑素的分泌。药理剂量的胰高血糖素可使心肌细胞内cAMp 含量增加,心肌收缩增强。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3.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学研究--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网络 3.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学研究 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自从Warren和Mashall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i,Hp)以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它与非 自身免疫 性 慢性胃炎 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关系密切。对该菌的免疫学研究也已有不少进展,这对弄清其致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我们仅就近年来国外对Hp的免疫学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局部和系统免疫 Hp做为一种致病菌,可引起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Wyatt等应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研究了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病人Hp感染时的局部免疫反应,在所有活动性胃炎病人及部分非活动性胃炎病人均可见细菌被IgA包裹,并且发现IgG和IgM包裹和胃炎的活动性有关。被包裹的细菌多位于粘膜表面,位于胃小凹深部的有些细菌则未被包裹,从而提示这一部位的细菌可以保存下来,免受抗体的伤害。   Kazi等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人胃螺旋菌致胃炎1例

网络 人胃螺旋菌致胃炎1例   幽门螺杆菌(简称Hp)与人类 慢性胃炎 的病因关系,已为多数学者承认,且动物不受其感染。1987年,Dent等从人胃内发现另一种与Hp不同的螺旋状微生物,同时伴有慢性活动性胃炎表现,但其致病性尚未肯定,1989年,McNulty等建议将其命名为“人胃螺旋菌”Gastrospirillum Hominis,简称Gh)。国内迄今尚未见有关报道,最近我们在对Hp的研究中,从1例残胃患者胃内发现了此菌,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8岁,太原市人。1963年因上腹部疼 痛经 上消化道造影诊断为 胃溃疡 。1975年行胃大部分切除及胃空肠吻合术。术后诊断为复合溃疡。术后患者间断出现上腹剧痛、呕吐,偶觉烧心,有时吐胆汁。1986年10月首次胃镜检查,吻合口充血,有胆汁返流。患者嗜烟,每日10支,近10年来养有一猫,但接触不甚密切。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正常,肝脾不大,上腹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人胃螺旋菌的分离培养研究

网络 人胃螺旋菌的分离培养研究 人胃螺旋菌(Gastrospirillum hominis,GH)是近来人们认识到的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外的另一类与人胃炎有关的微生物,国内报道人群感染率明显高于国外。由于目前国内外对GH尚未分离培养成功,对Gh的研究仅限于组织学及形态学观察,影响了对Gh本身及其致病性方面的深入认识。我们自一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人中,观察到有Gh和Hp混合感染存在,并最终纯化分离到了Gh和Hp。在对Gh的传代培养中,我们较系统地观察了不同培养条件及冷冻保存对其形态等的影响。现简要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实验标本来源于一位在首都医学院附属天坛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50岁的男 性病 人,病理学检查证实其胃粘膜是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伴中度活动性胃炎表现。胃镜检查时在胃窦部钳取胃粘膜组织2块,置于含10%小牛血清的布氏肉汤中,放于4°C保存4d后进行以下实验。 1.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氨水长期作用对大鼠胃粘膜屏障的影响

网络 氨水长期作用对大鼠胃粘膜屏障的影响 由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具有很强的尿素酶活性,导致Hp感染患者胃液中的氨浓度明显增高。这种增高的氨对胃粘膜的影响目前尚未见报告。本实验使用Hp阳性例胃液中所测平均浓度0.01%及较高值.02%的氨水长期饲养大鼠,探讨了氨对胃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本文就其对胃粘膜血流、胃粘膜电位差(potential dif ferece,PD)及胃粘膜前列腺素(PG)的影响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本实验选用250~300g的Wistar系雄性大白鼠150只,随机分成3组,以自由饮水和形式分别饮用自来水、0.01%和氨水和0.025的氨水。每组分为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饲养组,即0.01%的氨水1个月饲养组,3个月组,6个月饲养组;0.02%的氨水1个月组,3个月饲养组,6个月饲养组及相应月份的自来水对照组,共计9组。隔日换一次自来水、0.01%及0.02%的氨水。 1.2 胃粘膜血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猪胃螺杆样细菌与幽门螺杆菌的比较研究

网络 猪胃螺杆样细菌与幽门螺杆菌的比较研究   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在患 慢性胃炎 和消化性溃疡病人的胃粘膜中发现一种弯曲状细菌。现称之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此后,各国学者相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很可能是 慢性胃炎 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菌。据报道幽门螺杆菌感染悉生仔猪获得成功,表明猪可能是一种敏感动物。那么,在自然条件下,猪是否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并并发胃粘膜的病变呢?为此我们对正常猪胃做了微生物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在猪胃粘膜中存在有螺杆菌样细菌(Heliocbacter-like organisms,HlO)其形态和某些生物学性状与幽门螺杆菌基本相同,而且HLO阳性的猪胃粘膜,呈现与人 慢性胃炎 相似的病理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猪胃10个,从北京沙河肉联厂新屠宰的健康猪中随机取出,有70%酒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

网络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   十余年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各种慢性胃病(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已取得了一致认识。可是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Hp的致病及致癌机进、Hp感染的免疫预防治疗问题;抗Hp治疗方案及药物的改进、是否所有Hp感染者都需要用抗Hp治疗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靠临床资料的累积外,免不了需要在实验动物模型上作更深入的研究。然而,制备与Hp感染有关的慢性胃病的动物模型比较复杂、比较困难,因此尚未能普遍采用。问题在于Hp是一种人类胃部的寄生菌,它并不能在任何动物胃中定居。另一方面许多动物消化道中自然寄生着一些类似于Hp的细菌,这给在实验动物中识别Hp与类似菌造成困难。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已经发现的Hp类似菌在自然动物中感染情况和已建立的Hp感染动物模型及其应用的现状。 1 Hp类似菌的自然感染   早在19世纪末有在狗、猫、棕色的挪威鼠胃中发现了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在双相培养基中生长的特性

网络 幽门螺杆菌在双相培养基中生长的特性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发现被认为在人类胃炎病原学中具有重要 的作用,此菌1982年首次发现,由Marshall等所描述并命名为Campylobacter Pyloridis,后来根据国际细菌命名规则(ICNB)改正为C.Pylori。1989年Goodwin等建议把Hp从弯曲菌属划出来,而成立一个新的属,称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目前已在国际性刊物和国际 会议 上应用此名称。幽门螺杆菌为微需氧菌,地氧较敏感,此菌营养要求高,在普遍蛋白胨水或肉汤中不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Goodwin(1985)推荐以脑一心浸液琼脂为基础,加入7%马血清,1%Isovitalix(BBL),万古霉素2mg/L,萘啶酮酸20mg/L,两性霉素2mg/L。该菌最适宜生长温度37°C,42°C条件下则不能生长,37°C下培养,细菌生长缓慢,培养3d~4d后在微氧条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胃上皮化生和幽门螺杆菌超微结构的观察

网络 胃上皮化生和幽门螺杆菌超微结构的观察 为研究和证实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GM)与幽门螺杆菌及(Hp)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之间关系作者进行了如下超显微结构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均为我院内镜检查的患者,内镜检查结合病理切片观察严格选材,18例球部标本,其中十二指肠溃(DU)13例,慢性十二指肠炎3例,正常十二指肠2例;1例窦部标本(有活动性炎质)作透射电镜观察,8例球部标本,包括DU5例,慢性十二指肠炎2例,正常十二指肠1例作扫描电镜观察。球部标本一块放入4%戊二醛固定液内做电镜观察,另一块放入10%福尔马林液固定,作组织化学染色。 1.2 方法 1.2.2 透射电镜观察 采用日立牌H700型透射电镜。标本常规在4%戊醛内固定和在1%四氧化锇(OsO4)的1h后脱水,包埋,先制备1μm厚的半薄切片,1%NaOH溶于酒精作软化剂,软化树脂20min至1h,常规HE染色后在光镜下定位,制500nm超薄切片,醋酯双氧钠,柠檬酸铝双染色后电镜观察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长期保存后染色体DNA酶切图谱的分析

网络 幽门螺杆菌长期保存后染色体DNA酶切图谱的分析   幽门螺杆菌是近年来从人体胃组织中发现的一种细菌,与胃和 胃溃疡 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空肠弯曲菌则是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较为注意的腹泻致病菌,这两种细菌营养要求及培养条件均较高,特别在菌株保存方面,至今还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些疾病的基础研究,我们对不同种类的弯曲菌,在20%小牛血清布氏肉汤和全羊血中保存,于不同时间检查了存活情况、生物学特性及染色体DNA的酶切图谱,实验证明,用这种方法保存,在存活率、菌体形态、生物特性保持较好,染色体DNA酶切带型前后保持一致。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 幽门螺杆菌自各型胃病患者的胃粘膜中分离,共15株。空肠弯曲菌由国内不同地区分离,共34株(其中人源菌11株,鸡源菌8株,鸭源菌6株,鹅源菌4株、猪源菌2株、羊源菌3株),另外从比利时引进空肠弯曲菌3株(Cj22,32,26),结肠弯曲菌2株(Cc25,29)及海鸥弯曲菌3株(Cl34,35,3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上皮超微结构的关系

网络 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上皮超微结构的关系   自1983年澳大利亚的Warran和Mat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胃粘膜活检标本中找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先后已有英国、荷兰、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秘鲁及我国从 慢性胃炎 和消化性溃疡等病人中分离到此菌。这此些报道普遍反映了胃粘膜中Hp检出与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的存在两者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Matshall(1985)和Morris(1987)先后还用Hp作自身感染实验,均证明能引起急 慢性胃炎 ,Morris并观察到能发展成慢性胃炎,这进一步证实了Hp对人类胃粘膜致病的可能性。但Hp如何致病?Hp是否属于弯曲菌属?目前仍存在着争议。为此,本文用透射和扫描电镜对Hp形态结构及其与胃粘膜上皮的关系进行了观察,旨在为阐明Hp的生物学地位及致病性提供某些线索。 1 材料和方法 1.1 活检标本及菌种 33例活检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网络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与胃炎和 胃溃疡 的发生有关联。众所周知,胃炎与溃疡属于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不明。自从Warren和Marshall于1983年首先从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上皮组织中观察螺杆菌和分离到Hp,他们认为胃炎或溃疡病的发生与Hp的感染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工作;国内亦发现本菌在 慢性胃炎 及消化性溃疡的病人中检出率较高。但有关Hp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研究则很少。现将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各型胃病患者共200例。年龄19岁~80岁,平均46.9岁。男222例,女78例。患者经胃镜检查时,均在胃窦部或求部钳取粘膜组织两块,置于含10%灭活小牛血清的布氏肉汤中放于4°C冰箱中保存,送检。 1.2 方法 1.2.1 尿素试验 参考Christtensen尿素肉汤培养和m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幽门螺杆菌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网络 幽门螺杆菌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慢性胃病(B型胃炎、 胃溃疡 等)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一类常见病、多发病,长期以来,其病因尚未阐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发现并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后,引起了全世界消化病学与有关基础科学的普遍关注。几年来,各国对Hp的研究迅猛发展,其中主要为临床实用性研究,有关Hp生物学特征相对较少,至于Hp具体致病机理则更少。   我们是从1985年开始与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合作开展这方面研究工作的,我们开初的工作(1985~1986)主要有:①在国内最早分离培养成功了Hp;②对上海地区各种慢性胃病中的Hp检出率作了调查;③用双盲法探讨痢特灵、灭滴灵治疗Hp阳性 慢性胃炎 的疗效,并验证Hp感染与慢性胃病人发病关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Hp感染率与各种慢性胃病的关系和文献报道的同样广泛和密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