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胃上皮化生和幽门螺杆菌超微结构的观察 为研究和证实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GM)与幽门螺杆菌及(Hp)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之间关系作者进行了如下超显微结构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均为我院内镜检查的患者,内镜检查结合病理切片观察严格选材,18例球部标本,其中十二指肠溃(DU)13例,慢性十二指肠炎3例,正常十二指肠2例;1例窦部标本(有活动性炎质)作透射电镜观察,8例球部标本,包括DU5例,慢性十二指肠炎2例,正常十二指肠1例作扫描电镜观察。球部标本一块放入4%戊二醛固定液内做电镜观察,另一块放入10%福尔马林液固定,作组织化学染色。 1.2 方法 1.2.2 透射电镜观察 采用日立牌H700型透射电镜。标本常规在4%戊醛内固定和在1%四氧化锇(OsO4)的1h后脱水,包埋,先制备1μm厚的半薄切片,1%NaOH溶于酒精作软化剂,软化树脂20min至1h,常规HE染色后在光镜下定位,制500nm超薄切片,醋酯双氧钠,柠檬酸铝双染色后电镜观察
网络 幽门螺杆菌长期保存后染色体DNA酶切图谱的分析 幽门螺杆菌是近年来从人体胃组织中发现的一种细菌,与胃和 胃溃疡 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空肠弯曲菌则是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较为注意的腹泻致病菌,这两种细菌营养要求及培养条件均较高,特别在菌株保存方面,至今还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些疾病的基础研究,我们对不同种类的弯曲菌,在20%小牛血清布氏肉汤和全羊血中保存,于不同时间检查了存活情况、生物学特性及染色体DNA的酶切图谱,实验证明,用这种方法保存,在存活率、菌体形态、生物特性保持较好,染色体DNA酶切带型前后保持一致。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 幽门螺杆菌自各型胃病患者的胃粘膜中分离,共15株。空肠弯曲菌由国内不同地区分离,共34株(其中人源菌11株,鸡源菌8株,鸭源菌6株,鹅源菌4株、猪源菌2株、羊源菌3株),另外从比利时引进空肠弯曲菌3株(Cj22,32,26),结肠弯曲菌2株(Cc25,29)及海鸥弯曲菌3株(Cl34,35,3
网络 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上皮超微结构的关系 自1983年澳大利亚的Warran和Mat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胃粘膜活检标本中找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先后已有英国、荷兰、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秘鲁及我国从 慢性胃炎 和消化性溃疡等病人中分离到此菌。这此些报道普遍反映了胃粘膜中Hp检出与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的存在两者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Matshall(1985)和Morris(1987)先后还用Hp作自身感染实验,均证明能引起急 慢性胃炎 ,Morris并观察到能发展成慢性胃炎,这进一步证实了Hp对人类胃粘膜致病的可能性。但Hp如何致病?Hp是否属于弯曲菌属?目前仍存在着争议。为此,本文用透射和扫描电镜对Hp形态结构及其与胃粘膜上皮的关系进行了观察,旨在为阐明Hp的生物学地位及致病性提供某些线索。 1 材料和方法 1.1 活检标本及菌种 33例活检
网络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与胃炎和 胃溃疡 的发生有关联。众所周知,胃炎与溃疡属于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不明。自从Warren和Marshall于1983年首先从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上皮组织中观察螺杆菌和分离到Hp,他们认为胃炎或溃疡病的发生与Hp的感染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国外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工作;国内亦发现本菌在 慢性胃炎 及消化性溃疡的病人中检出率较高。但有关Hp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研究则很少。现将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各型胃病患者共200例。年龄19岁~80岁,平均46.9岁。男222例,女78例。患者经胃镜检查时,均在胃窦部或求部钳取粘膜组织两块,置于含10%灭活小牛血清的布氏肉汤中放于4°C冰箱中保存,送检。 1.2 方法 1.2.1 尿素试验 参考Christtensen尿素肉汤培养和m
网络 幽门螺杆菌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慢性胃病(B型胃炎、 胃溃疡 等)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一类常见病、多发病,长期以来,其病因尚未阐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发现并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后,引起了全世界消化病学与有关基础科学的普遍关注。几年来,各国对Hp的研究迅猛发展,其中主要为临床实用性研究,有关Hp生物学特征相对较少,至于Hp具体致病机理则更少。 我们是从1985年开始与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合作开展这方面研究工作的,我们开初的工作(1985~1986)主要有:①在国内最早分离培养成功了Hp;②对上海地区各种慢性胃病中的Hp检出率作了调查;③用双盲法探讨痢特灵、灭滴灵治疗Hp阳性 慢性胃炎 的疗效,并验证Hp感染与慢性胃病人发病关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Hp感染率与各种慢性胃病的关系和文献报道的同样广泛和密
网络 基础篇 1.幽门螺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幽门螺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自从1983年Marshall和Wsrren报道从人胃粘膜活体标本中成功的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初步显示了它在流行病学、分子遗传学学及其临床应用上的价值。 1 Hp感染的诊断及Hp根除的评估 诊断Hp感染的方法很多,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Warthin-Starry银染以及细菌培养,这些方法的共同缺点是不能达到足够的敏感性以确定治疗后细菌是否被彻底根除,也不能确定Hp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13 C和 14 C呼吸试验方法虽然可靠,但费用较高。血清抗体的检测则不能确定是否有新近感染,也不以评价治疗的效果。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简单、快速、可靠,不仅对Hp的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还可以用于对Hp的分型。
网络 幽门螺杆菌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1988年国外一次消化不良工作 会议 将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定义为:“上腹或胸胃后疼痛、不适、烧心、恶心、呕吐或其他被认为与临近消化道有关的症状,持续4周以下,与运动无关,且排除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国内张锦坤提出的诊断标准为:①慢性上腹部疼痛、饱胀、烧心、恶心及呕吐等症状;②纤维内镜检查正常或排除了糜烂,溃疡或肿瘤等器质 性病 变;③实验室、B超及X线检查排除了肝、胆、胰器质性疾病;④追踪2~5年,2次以上胃镜复查 ,未发现新的器质 性病 变。其中1~3项为国际通用的标准,第4项为作者严格选择病例而制定的。1989年芝加哥国际专题工作会议提出NUD的分类为:反流样消化不良,运动障碍样消化不良,溃疡样消化不良,吞气症,特发或原发性消化不良5种类型。实际上包括了多种疾病,如 慢性胃炎 、十二指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张氏对267例NUD病人和了胃镜检查结果正常17.6%;慢性浅
网络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特点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最初称为幽门弯曲菌( Campylobacter Pylori,CP),由Warren及Marshall于1983年首先从人体胃窦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成功,并指出该菌可能是 慢性胃炎 (CG)和消化性溃疡(PU)的病原菌。最近对Hp的研究较多,儿童Hp感染病例中原发性溃疡或胃炎与Hp有密切关系,本文借助成人研究的某些资料,重点就儿童Hp感染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Hp的生物学特性与流行病学 Hp为一种微需氧的螺旋形革兰阴性菌,一端带有数根鞭毛,由于此种特点使Hp易于定居在胃粘膜细胞表面,常聚集在细胞间的交界处,并可深入到细胞间隙中。Hp能分泌高活性的尿素酶,将组织内渗出的尿素分解产生氨,中和胃酸,从而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 人群中Hp感染非常普遍,其发生年龄较早,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并与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卫生状况和教
网络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 1982年Warreh和Marshall将 胃溃疡 患者胃窦部在光镜下见到的细菌的活检标本接种在标准的非选择培养基上,经5d孵育,生长出一种未鉴定的弯曲菌,因为形态似弯曲菌,且与幽门炎症有关称其为幽门弯曲菌,1989年建议将幽门弯曲菌改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lori, Hp),1990年悉尼举行的第九界世界胃肠病 会议 确认了这一命名;关于成人Hp研究较多,本人借助成人研究的某些资料,重点就儿童Hp感染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Hp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 Hp为一种微需氧的螺旋形革兰阴性菌,一端带有数根鞭毛,由于此种特点使Hp易于定居在胃粘膜细胞表面,常聚集在细胞间的交界处,并深入到细胞间隙中。Hp能分泌高活性的尿素酶,将组织内渗出的尿素分解产生氨,中和胃酸,从而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 Hp如何在强的胃酸环境下生存是致病的前提,Marshall等认为,Hp
网络 新疆幽门螺杆菌感染特点 幽门螺杆菌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少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与 慢性胃炎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及复发有关。本文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汉族与少数民族胃十二指肠疾病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及颁布特点,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4―02~12有纳差、上腹痛不适等消化道症状,并在我院门诊和住院接受纤维胃镜检查者共712例。其中男452例,女277例。男女之比为1.57:1。年龄14岁~88岁。汉族638例,少数民族74例。两者之比8.62:1。60岁以上老年人96例,其余616例。老年与非老年比例1:6.41。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用GIFQ20型光学纤维胃镜,由同一人操作检查。分别于胃窦、胃体及病变部位各取组织做组织学和幽门螺杆菌的光学显微镜检查。Hp用吉木萨染色。按镜下Hp有无及多少划分:未见Hp一;偶见1~2只形态不能肯定为Hp者,+;少量高倍镜视野中
网络 武汉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lori, Hp)感染遍及全世界,然而不同国家或地区人群中Hp检出率有很大区别。在我国各地区人群中Hp感染情况目前尚不明确。作者对武汉地区部分人群中Hp感染和血清学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3―07~1995―06用前瞻性随机法抽取来我院就诊且既往未使用过抗Hp治疗的患者947例,健康体检者483例,共1430例。均为武汉地区居民。其中男759例,女671例。年龄6个月龄~71岁。其中<10岁134例,10岁~19岁156例,20岁~29岁230例,30岁~39岁260例,40岁~49岁245例,50岁~59岁198例,60岁以上207例。工人562例,学生256例,知识分子325例,干部219例,其它68例。部分对象还调查了血型、烟酒嗜好以及有无上消化道症状等。 1.2 方法 每例收集空腹血清1ml,用ELISA方法检测Hp抗体
网络 临夏回汉儿童胃炎及癌前病变102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调查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与 慢性胃炎 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在成年人中报道较多,而在儿童中报道甚少。我院自1992―10~1993―01对甘肃临夏市回族地区3所农村小学学龄儿童进行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对有上消化道症状者行纤维胃镜检查、胃粘膜活检及Hp检测,旨在研究回汉儿童胃炎及癌前病变与Hp感染的流行病学相关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夏市枪罕乡穆家村、后杨村和街子村3所小学,对在校6至12岁儿童594名进行体检,检查结果登记入册,发现有上消化道症状或家庭成员有胃癌及 胃溃疡 病史者拟行胃镜检查。符合者132例,行胃镜检查102例。男55例,女47例,回族37例,汉族65例。 1.2 方法 用日本Olympyus GIF-P3型纤维胃镜进行检查,在每例
网络 内蒙古哲盟地区幽门螺杆菌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有关Hp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为探讨Hp感染情况,我们应用ELISA法对哲盟307例自然人群和228例因胃肠道症状行胃镜检查的病人,进行了血清Hp抗体的流行病学调查。同时与尿素酶试验和镜检进行比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病人选自1990―06~1991―05因消化道症状而行胃镜检查者。“正常人”选自开鲁县吉日嘎郎吐自然人群血清。血清标本贮存于20°C冰箱待温测抗Hp抗体。 1.2 方法 ①ELISA试验检测抗Hp抗体:按常规ELISA法。Hp全菌抗原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提供。采用波长490nm的酶联免疫检测仪(南京国营华东电子管厂生产)的空白对照孔校正OD值为零,然后测定阳性、阴性对照、样品孔OD值。样品的OD值(滴度≥
网络 河北省井陉县山区居民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自从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在 慢性胃炎 的粘膜中成功的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重视。在我国 慢性胃炎 、胃癌的发病率均很高,而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井陉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中段的东麓,是全省胃癌高发区之一。胃癌年死亡率男性10.19/10万,女性26.18/10万。因此我们对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胃癌患者进行了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观察,探讨 慢性胃炎 ,胃癌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1779例患例患者均来自井陉境内居住的居民,男1281例,女498例,男女之比2.6:1。年龄12岁~86岁,平均49岁。 1.2 方法 ①胃镜检查:对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胃病患者,均经纤维胃镜(日本Olympus,P3型)
网络 南京消化科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本研究应用检测末梢血抗幽门螺杆菌(Hp)IgG方法,调查南京地区102名消化科医护人员和130名非消化科医护人员感染状况。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南京市区6家医院的102名消化科医护人员(简作G组),年龄20岁~76岁,平均36.9岁;对照组为南京军区总医院的130名非消化科医护人员(简作NG组),年龄17岁~77岁,平均37.2岁。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须填表回答性别、年龄、专科医(护)龄、参加内镜操作与否及时间、有无胃病史及相应家族史等问题抗HpIgG检测:每位受试者均采集末梢血20μl滴于滤纸上,制作双份标本,晾干,装入塑料袋置4°C备检。末梢血抗HpIgG检测采用间接法ELISA。 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G组与NG组的抗体水平 G组与NG组的年龄、抗体水平(x±s)见表1。G组(0.71±0.29)与NG组(0.49±0.28之间OD差异
网络 4.4 国内各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 彝汉族 慢性胃炎 和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自1983年Marshall和Warren从胃粘膜标本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并指出与 慢性胃炎 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重视。Hp检出的方法很多,我们于1990―09~1991―09对因上消化道症状而作胃镜检查,诊断为 慢性胃炎 和消化性溃疡的120例彝汉患者进行胃粘膜活检,做Hp尿素酶试验检查,现将其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120例,其中男70例(58.3%),女50例(41.7%);汉族72例( 60.0%),彝族48例(40.0%)。年龄19岁以下12例(10.0%),20岁~29岁33例(27.5%),30岁~39岁28例(23.3%),40岁~49岁24( 20.0%),50岁~59岁16例(13.3%),60岁以上7例(5.8%)。 1
网络 老年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 目前许多研究已证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与多种胃十二指肠疾病密切相关,并且流行病学资料也表明,Hp感染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本研究对2657例患者进行分组分析,旨在探讨老年人胃十二指肠疾病与Hp感染的相关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657例因上腹不适、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等症状而行胃镜检查者,男1408例,占53%,女1249例,占47%。≥60岁者(60岁~83岁)455例,占17%;<60岁者(13岁~59岁)2202例,占83%。平均年龄41岁,另有健康献血者96例。 1.2 胃镜及活检 每例患者于胃镜检查时,取距幽门5cm周径内胃窦部活组织2块,1块送细菌学培养,另1块送组织学检查及Giemsa染色,检查前7d停服抗菌药物。 1.3 细胞学培养 用于每例胃镜活检的活检钳均经消毒液浸泡15min,再用75%酒精擦拭。取胃窦部组织1块置入装有3
网络 无症状青年250例胃粘膜病理和幽门螺杆菌检测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以下简称Hp)是 慢性胃炎 和消化性溃疡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在自然人群中,Hp感染也相当广泛,成人可达50%~90%,在发达国家的20岁人中尚达10%。国内有关无症状健康人Hp的感染情况报道较少,本文对150名无症状健康青年进行了胃镜、病理和Hp检测对照研究,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共计250名,男性,17-22岁(平均20岁)。因工作关系,近期曾经过两次正规体检,证实为无症状健康青年。所处环境、生活和卫生条件均较好。 1.2 方法 以日本Olympus GIF-XQ10型内镜,按常规进行全面观察,胃炎诊断参照悉尼系统执行。每例均于观察后,于胃窦部,大小弯或炎症部位分别取活检组织3块,1块投入Hp快速诊断 试剂 瓶中,另两块做组织病理检查。切片常规HE染色,诊断参照悉尼系统执行。Hp检查
网络 青少年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从人胃粘膜中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有关Hp的报告渐多,认为Hp可能是胃疾患的致病因子,与胃炎、肠炎及溃疡等疾患有关。但对青少年胃炎与Hp关系研究的资料尚少。对二者的关系研究将有助于阐明人类胃炎与Hp的关系,并对胃炎的发病机理、转归及预防控制提供有益的资料。本文将进行该方面的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胃镜活检材料选自甘肃省医科院肿瘤所、肿瘤医院1981~1990年间的174例25岁以下的胃镜活检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近期的上腹疼痛,胃镜检查的目的在于排除胃肠溃疡。 1.2 方法 胃活检粘膜组织学诊断依据全国胃癌病理协作组标准。组织均经石蜡包埋,HE染色,部分切片行改良Giemsa染色。有资料显示,HE染色可良好地显示Hp菌,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尿素酶试验和MBUT(microtiter biopsy urease test)等特异性方法不差上下。我们的经
网络 青老年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病情分析 大量研究表明,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在Hp阳性情况下,青、老年人发病情况,进一步证明了这个观点。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1992~1995年因有上消化道症状而来我院做胃镜检查、并经检测Hp阳性的患者600例,将小于30岁(15岁~30岁)100例者做为青年组,大于60岁(60岁~81岁)者80人做为老年组。 1.2 方法 胃镜检查前控制吸烟、饮酒、禁服止酸剂,H 2 受体拮抗剂,抗生素及阿斯匹林类药物,使用日本产OlympasXQ20胃镜,所有病人均在胃窦部取胃粘膜一块,立即将组织放入尿素酶 试剂 溶液中(使用福建三强生化有限公司研制的快速尿素酶试验(HpUT,药盒),5min后观察结果,如溶液呈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