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专题 实验目的 从新鲜的小鼠肝脏中提取基因组DNA,为southern杂交或DNA文库 的构建做好准备。 我们重点是要保证DNA的序列、产率和纯度,去除Dnase、机械剪切 (对于如此之大的基因组 ,防止机械剪切是很重要的)、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 实验原理及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原理 1 将饥饿一天的小鼠用脊髓脱臼法处死。 饥饿一天是为了减少肝中的糖原,以免在提取DNA时糖的去除有太多困难。(试剂CTBA可以去除糖原) 2 0.2g鼠肝,冰冷生理盐水洗3次,剪碎 当组织离开机体,DNA酶就会表现出活性。在冰冷的生理盐水中,可以降低DNA酶的活性,防止基因组 DNA被降解。 因为DNA并没有提出来,所以在这时重要的是防止DNA酶对基因组 DNA的影响。 3 碎鼠肝转入玻璃匀浆器中,加入2mL匀浆液,匀浆6次(冰上操作)。 只
相关专题 一、实验目的 掌握植物 总DNA的抽提方法和基本原理。学习根据不同的植物和实验要求设计和改良植物总DNA抽提方法。 二、实验原理 通常采用机械研磨的方法破碎植物 的组织和细胞,由于植物细胞匀浆含有多种酶类(尤其是氧化酶类)对DNA的抽提产生不利的影响,在抽提缓冲液中需加入抗氧化剂或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醇)以降低这些酶类的活性。在液氮中研磨,材料易于破碎,并减少研磨过程中各种酶类的作用。 十二烷基肌酸钠(sarkosy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exadyltrimethyl ammomum bromide,简称为CTAB)、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简称SDS)等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溶解细胞膜 和核膜蛋白,使核蛋白解聚,从而使DNA得以游离出来。再加入苯酚和氯仿等有机溶剂,能使蛋白质变性,并使抽提液分相,因核酸(DNA、RNA)水溶性很强,经离心后即可从抽提液中除去细胞碎片和大部分蛋白质。上清液中加入无水乙醇使DNA沉淀,沉淀DNA溶于TE溶液中,即得植物总DNA溶液。 三、实验材料
相关专题 5.1实验原理 5.1.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的基本构成 PCR指在引物指导下由酶催化的对特定模板(克隆或基因组DNA)的扩增反应,是模拟体内DNA复制过程,在体外特异性扩增DNA片段的一种技术,在分子生物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用于DNA作图、DNA测序 、分子系统遗传学等。 PCR 基本原理是以单链DNA为模板,4种dNTP为底物,在模板3’末端有引物存在的情况下,用酶进行互补链的延伸,多次反复的循环能使微量的模板DNA得到极大程度的扩增。在微量离心管中,加入与待扩增的DNA片段两端已知序列分别互补的两个引物、适量的缓冲液、微量的DNA膜板、四种dNTP溶液、耐热Taq DNA聚合酶、Mg2+等。反应时先将上述溶液加热,使模板DNA在高温下变性,双链解开为单链状态;然后降低溶液温度,使合成引物在低温下与其靶序列配对,形成部分双链,称为退火;再将温度升至合适温度,在Taq D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TP为原料,引物沿5’→3’方向延伸,形成新的DNA片段,该片段又可作为下一轮反应的模板,如此重复改变温度,
相关专题 6.1实验原理 DNA片段的分离与回收是基因工程 操作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如可收集特定酶切片段用于基因克隆或是制备探针,回收PCR产物用于再次鉴定等。理想的DNA片段回收方法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回收片段应有非常高的纯度 如从普通凝胶中分离出来的片段不可带有即使是微量的凝胶――凝胶会抑制大部分的酶活力,对于后续DNA片段用于再酶切分析或连接均是不利的。 (2)回收过程必须是严格的无DNA酶污染的操作过程 衡量的Dnase均可能使回收的目的DNA片段降解,当降解作用仅发生在粘性末端时,在凝胶电泳中是无法看到回收的DNA片段有任何差异,但会导致DNA连接 实验的失败,最终影响后续的克隆实验。 (3)能回收不同大小的DNA片段 对于采用的回收方法必须能对不同大小的DNA片段均能回收,当回收大片段时不发生机械性损伤与断裂作用,造成大片段断裂。 (4)回收效率要高 回收方法要能对微量DNA也能进行操作,也即回收效率相对要较高,则对于实验中获得的非常微量的DNA样品也可进行分析。 (5)操作简单
相关专题 4.1 实验原理 4.1.1 DNA的连接策略 质粒具有稳定可靠和操作简便的优点。如果要克隆较小的DNA片段(<10kb)且结构简单,质粒要比其它任何载体都要好。在质粒载体上进行克隆,从原理上说是很简单的,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质粒DNA和目的DNA片段,然后体外使两者相连接,再用所得到重组 质粒转化细菌,即可完成。 外源DNA片段和质粒载体 的连接反应策略有以下几种: (1)互补性粘性末端的连接 单一限制性内切酶或两种限制性内切酶(为同尾酶,如BamHI和BglII)分别处理载体 和外源DNA,得到的粘性末端为互补性突出末端,在连接反应中外源片段和质粒载体DNA均可能发生自身环化或几个分子串连形成寡聚物,且正反两种连接方向都可能有。为了降低载体的自身环化,使正确的连接产物数量达到最高水平,一般载体DNA和外源DNA的分子数比(浓度比)为1:3~1:10之间。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抑制质粒DNA的自身环化,还可将载体DNA的5’磷酸基团用碱性磷酸酯酶去掉,防止其自身环化。而带5’端磷酸的外源DNA片段可有效地与去磷酸化的载体
相关专题 1. 操作步骤: 取鲜猪脾,去脂、血,称取10g,用预冷的1×SSC溶液洗2次,剪碎。 按睥:1×SSC=1; 5W/V 加入50ml预冷的1×SSC,用高速组织 捣碎机破碎8次,每次5秒,中间间隔30秒。 将匀浆液放在烧杯中, 于冰盐浴中冷却30分钟。40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充掉上清。沉淀物中再加2倍体积的1×SSC搅匀,离心,弃上清,重复2次。 将所得沉淀悬于5倍体积的PH8.0、0.15MNaCL—0.1Na2MEDTA 溶液中。边搅拌边漫漫滴加5%SDS最终浓度达1%为止。然后加入固体氯化钠使其最终浓度达1mol/L,继续搅60分钟,以确保氯化钠全溶。所得混合液倒入磨口塞的锥形瓶中,加入同体积氯仿—异戊醇,激烈振荡20分钟,4000r离心20分钟,上层水相取出后倒入烧杯,以同积氯仿—异戊醇重复去蛋白2次。 取出水相于烧杯中,逐渐加入2倍体积95%乙醇,玻棒搅动,DNA纤维绕于璃玻棒上后挤干,用70%乙醇洗DNA纤维2次,用95%乙醇洗一次,再用乙醚洗一次,取出并挤干。 2.
相关专题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了解叶盘法转基因烟草的技术流程。 二. 实验原理: 土壤中的农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能够感染植物 的受伤部位。农杆菌中有一种环形的Ti质粒,Ti质粒最重要的两个区域为T-DNA区和毒性区,T-DNA是Ti质粒上唯一能够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的序列,而毒性区上一系列则帮助T-DNA区整合到植物的染色体上。 土壤农杆菌转化植物 的常用方法是叶盘法。这种转基因方法十分简单,一般是将植物的叶片切成小圆片,用农杆菌感染后共培养2-4天,而后转移到加有选择压的分化培养基上分化出芽,在MS培养基上生根后,再生出完整的植株。 三. 试剂及设备 1.试剂: MS培养基:配方见“植物 的组织培养技术”实验指导 Kan:卡那霉素 Cb:羧苄青霉素 NAA:萘乙酸 6-BA:细胞分裂 素 T1培养基:MS培养基 T2培养基:MS培养基+6-BA2.0mg/L+NAA0.5 mg/L+Kan100 mg/L+Cb500 mg/L T3培养基:MS培养基+ Kan100 mg/L+Cb500 mg/L (T
相关专题 【原理】 在构建重组 DNA分子时,为了提高重组效率,载体DNA的酶切片段,特别是两种酶切的载体DNA片段、目的基因酶切的DNA片段等,都需要在酶切后进一步分离、纯化与回收。另外在检测重组DNA的分子杂交技术中,要制备DNA探针,也往往涉及要先分离回收DNA片段。 【操作】 1.酶切之后进行琼脂 糖凝胶电泳,泳毕后在紫外灯下检查目的片段所在位置,并将其凝胶块切下,将凝胶条置于"V"字槽内负极端贮胶室中。 2.将0.5*TBE溶液倒入DNA回收槽内,并用长针头向"V"槽管内加满TBE溶液,然后再用长针头向"V"槽管底加入50~100μl高盐洗脱液。 3.在电泳装置中灌入0.5*TBE溶液恰好与置胶室中凝胶表面相平,注意不要使TBE溢过中央隔板。 4.接通电源,100V电源洗脱60分钟,(可看见溴酚蓝全部跑进"V"槽内)用紫外灯检查凝胶条中DNA条带是否完全洗脱。 5.放出电泳装置中的TBE溶液,(注意:TBE溶液应底于"V"槽口)先用微量加样器吸出"V"字槽TBE溶液,然后吸出下层含溴酚
相关专题 多聚集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技术发明至今已近20年了,在这期间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近年来出现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技术实现了PCR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它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定量准确、速度快、全封闭反应等优点成为了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工 具,本文就此技术及其应用做一综述。 1 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的方法学 1.1 原理 所谓real-time Q-PCR 技术,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累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在 real-time 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的发现起着关键的作用:(1)在90年代早期,Taq DNA多聚酶的5′核酸外切酶活性的发现,它能降解特异性荧光记探针,因此使得间接的检测PCR产物成为可能。(2)此后荧光双标记探针的运用使在一密闭 的反应管中能实时地监测反应全过程。这两个发现的结合以及相应的仪
相关专题 一、目的 掌握DNA 体外重组 技术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与连接方法。了解酶解反应与连接反应的条件及原理。 二、原理 (一)酶切反应原理 1.核酸限制性内切酶 能够专一识别DNA双链上某碱基顺序,如EcoRI酶的识别顺序为: 若用EcoRI 酶切只有一个切点的环状双链DNA 分子 ,就能产生两个带有AATT 碱基顺序 的粘性末端的线状DNA分子 : 若用EcoRI 酶切只有一个切点的环状双链DNA 分子 ,就能产生两个带有AATT 碱基顺序 的粘性末端的线状DNA分子: EcoR I酶切→ AATTC——— G 5’ 5’G ———CTTAA 若用EcoR I 和HindIII同时酶切,质粒介于这两个位点之间的一个小片段就会被切除, 而产生两个不同碱基顺序的粘性末端的线状DNA分子: AATTC——— A 5’ 5’G ———TTCGA 我们知道如果设计单位点酶切,质粒DNA 与PCR 扩增产物都会产生两个相同的粘性突出末端的线状分子,通过连接,就
相关专题 【实验原理】 琼脂 糖凝胶电泳与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原理基本相同,但兼有分子筛效应,从而使不同分子量大小的DNA片段分离。琼脂糖是从琼脂中提取出来的含有较多的酸根和羟基多糖。回收DNA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DEAE纤维素纸插片电泳法、透析袋电泳洗脱法、槽沟电泳洗脱法、v形槽电泳洗脱法以及低熔点琼脂糖凝胶挖块回收法。本实验采用琼脂糖凝胶DNA片段纯化试剂盒,此试剂盒采用独特的凝胶融解系统,结合DNA制备膜技术,具有高效、快速、方便之特点,全套操作只需要30分钟便可完成。使用此试剂盒每次可纯化得到多至10μg 的DNA片段(100bp -30kb ),回收率高达50-80%。 【器材】 1.紫外分光仪 2.离心机 【试剂】 1.琼脂 糖凝胶 2.DNA Purification Kit(Takara ) 【操作步骤】 1.使用TAE缓冲液制作琼脂 糖凝胶,然后对目的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 2.在紫外灯下切出含有目的DNA的琼脂 糖凝胶,用纸巾吸尽凝胶表面的液体。 3.切碎胶块。 4.称量胶块重量,计算胶块体
相关专题 【基本原理】 利用DNA连接酶把目的DNA片段和载体DNA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重组 分子。目的DNA片段被限制酶消化后其末端只可能有3种形式: (1)带有相同的粘性末端:用同一种酶或同尾酶处理可得这样的末端。由于质粒载体 也必须用同样的酶消化,亦得两个相同的粘性末端,因此在连接反应中,外源目的基因片段和质粒载体DNA均可能发生自身环化,而且正反两种连接方向都有。为防止载体DNA自身环化,在连接前需除去载体分子的5’-P,使之最大限度地抑制载体环化现象。 (2)带有非互补的粘端:用两种不同的限制酶进行消化可以产生这样的末端、一般情况下,常用质粒载体 的多克隆位点总能找到若干个不同的酶单酶切位点;用两种酶分别消化载体和目的DNA后,可将外源目的片段定向克隆到载体上。 (3)带有平末端:由产生平末端的限制酶或核酸外切酶消化产生,或由DNA聚合酶 Klenow片段补平3’凹陷,使不相匹配的末端转变为平端。 成功的连接反应需纯净的目的DNA片段和载体 DNA一般采用插入片段(目的DNA)与载体DNA分子数比为3~5:1。目
相关专题 实验原理 质粒(Plasmid)是一种双链的共价闭环状的DNA分子,它是染色体外能够稳定遗传的因子。质粒具有复制和控制机构,能够在细胞质中独立自主的进行自身复制,并使子代细胞保持它们恒定的拷贝数。目前,质粒已广泛的用作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地运载工具—载体 。从大肠杆菌中提取质粒DNA,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最基本的方法。 质粒DNA分离纯化方法有多种,但其原理和步骤都大同小异。本实验着重介绍碱裂解法 制备微量DNA。 在EDTA存在的条件下,用溶菌酶破坏细菌细胞壁,同时经过NaOH和阴离子去污剂SDS处理,使细胞膜 崩解,从而达到菌体充分的裂解。此时,细菌染色体DNA缠绕附着在细胞膜碎片上,离心时易被沉淀出来。而质粒DNA则留在上清液内,其中还含有可溶性蛋白质、核糖核蛋白和少量染色体DNA,实验中加入蛋白质水解酶和核糖核酸酶,可以使它们分解,通过碱性酚(pH8.0)和氯仿-异戊醇混合液的抽提可以除去蛋白质。异戊醇的作用是降低表面张力,可以减少抽提过程中产生的泡沫,并能使离心后水层、变性蛋白层和有机层维持稳定。
相关专题 自1985年英国遗传学家Alec Jeffreys建立DNA指纹技术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法医DNA分析先后已建立了DNA指纹技术,PC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线粒体DNA测序 和DNA蕊片等主要技术,结合其它一些新的技术方法,如MVR-PCR,PCR-SSO,SSP-PCR、DHLPC、TOMEF等,共同形成了现代法医DNA技术。随着新的DNA遗传标记的不断被发现,各种新的DNA分析、分型技术方法的建立,法医DNA分析技术正朝着快速,准确,灵敏度和自动化程度高的方向飞速发展。 1. 聚合酶链式反应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体外扩增特 异DNA片段的技术。在1985年由Kary Mullis创立。此法操作简便,短时间内在试管中可获得数百万个特异DNA序列的拷贝。1993年Mullis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PCR技术已迅速渗透到分子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在分子克隆、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法医学、考古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与PCR相关的技术
PCR扩增反应完成之后,必须通过严格的鉴定,才能确定是否真正得到了准确可靠的预期特定扩增产物。凝胶电泳是检测PCR产物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能判断产物的大小,有助于产物的鉴定。凝胶电泳常用的有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前者主要用于DNA片段大于100 bp者,后者主要用来检测小片段DNA。 1. 琼脂糖凝胶电泳 这是实验室最常用的方法,简便易行,只需少量DNA即可进行实验。其原理是不同大小的DNA分子通过琼脂糖凝胶时,由于泳动速度不同而被分离,经溴化乙锭(EB)染色,在紫外光照射下DNA分子发出荧光而判定其分子的大小。 用于电泳检测PCR产物的琼脂糖浓度常为1%—2%,应该使用纯度高的电泳纯级琼脂糖,这种琼脂糖已除去了荧光抑制剂及核酸酶等杂质。 (1)制胶 琼脂糖凝胶厚度约为3~5 mm。过薄则加样孔样品会溢出来,过厚观察时荧光穿透不强以至有些小片段DNA带型不易分辨。如配制2%凝胶100 ml,称取琼脂糖2 g于三角瓶中,加入100 ml 0.5×TBE液,微波炉加热2-5 min,使琼脂糖完全溶
相关专题 摘 要 采用紫外、荧光光谱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苯甲酸钠与小牛胸腺DNA的体外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没有发现苯甲酸钠和DNA之间存在能够明显影响两者各自的紫外光谱或荧光发射光谱性质的相互作用。表明在体外苯甲酸钠未对DNA的构象有明显的影响,也未对DNA中各种碱基有明显作用。 关键词 :DNA 苯甲酸钠 紫外光谱 荧光光谱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in vitro interaction between DNA and benzoic acid by spectroscopic spectra was carried out. The DNA solution and the benzoic acid solution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were mixed (pH=7.40, PBS buffer), 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NA and benzoic acid was detected by the fluorescen
相关专题 (一)原理 组成核酸分子 的碱基,均具有一定的吸收紫外线特性,最大吸收值在波长为250~270nm之间。核酸的最大吸收波长是260nm,这个物理特性为测定核酸溶液浓度提供了基础。 在波长260nm紫外线下,1OD值的光密度相当于双链DNA浓度为50μg/ml;单链DNA或RNA为20μg/ml。可以次来计算核酸样品的浓度。 分光光度法不但能确定核酸的浓度,还可通过测定在260nm和280nm的紫外线吸收值的比值(A260/A280)估计核酸的纯度。DNA的比值为1.8,RNA的比值为2.0。若DNA比值高于1.8,说明制剂中RNA尚未除尽。RNA、DNA溶液中含有酚和蛋白质将导致比值降低。270nm存在高吸收表明有酚的干扰。当然也会出现既含蛋白质又含RNA的DNA溶液比值为1.8的情况,所以有必要结合凝胶电泳 等方法鉴定有无RNA。或用测定蛋白质的方法检测是否存在蛋白质。紫外分光光度法只用于测定浓度大于0.25μg/ml的核酸溶液。对于很稀的溶液可采用荧光光度法。 (二)操作 取DNA样品作适当稀释,配制成5~
相关专题 一、小量酶解反应 主要应用于质粒 的酶切鉴定。10ul反应体积中含1mg DNA,酶切反应体系如下: 质粒 DNA 1mL 10×缓冲液 1mL 两种限制酶各 0.5mL +0.5mL 双蒸去离子水 7mL 总体积 10mL [操作方法] 按下列顺序加入试剂: (1)在一灭菌的新的Ep管中加入7ul双蒸水。 (2)加入10×缓冲液1mL 。 (3)加限制酶Kpn I 0.5mL,Sac I 0.5mL。 (4)最后加入质粒 DNA lmL。 (5)稍离心,混合。 (6)37℃水浴1—1.5h。 (7)取出后电泳分析鉴定是否酶解。 [注意事项] (1)双蒸水为可变体积,当其它反应成分确定后,用双蒸水将反应体积补足。 (2)质粒 DNA最后加入,以防止操作不当引起试剂的污染。 (3) 大多数限制酶均加50%甘油缓冲液置于-20℃保存,其活力,稳定,但在配制反应混合物时,酶的加入量要准确限制小于总体积的l/10,否则甘油会抑制酶解反应。 二、冻溶法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 在重组
相关专题 摘要: 功能基因的筛选研究可为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药物作用机制,建立新的疾病诊断、预防、治疗策略奠定基础,因而正在成为当今药物及药物靶点发现的重要途径。该领域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技术方法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本文对功能基因筛选研究策略及主要技术方法,如表达谱分析法、高通量 细胞筛选技术、反义核酸技术、转基因/ 基因敲除技术等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 计划的初步完成,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等研究的深入开展给药物发现领域带来了革命。基因组庞大规模序列的可利用性、高通量基因表达检测方法的发展及大规模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为药物发现展现了广阔的前景。然而,新基因不等于新药靶点或新药物。目前,药物发现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要快速估测和了解新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确定该基因是否能够成为药物靶点或直接作为治疗药物(基因药物或蛋白质药物) ,即进行功能基因的筛选研究。功能基因的筛选研究正在成为当今药物及药物靶点发现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药物作用机制以及新的疾病诊
相关专题 随着生命科学迅猛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技术手段越来越复杂和专业化,对于科研人员实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生物学实验高度的复杂性、使得一个科研人员往往只能精通某一方向的实验。因此许多生物技术公司应孕而生,他们提供了许多专业的服务,其中最常规的技术服务包括核酸、蛋白测序 、引物合成,SNP分型,动物培养及转基因动物实验。 在国外,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大型技术平台共享的研究形式,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若干实验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工作,而大量的基础性的实验工作则由相应的技术公司来完成,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美60%的SNP 分型工作就是外包的生物技术公司完成。因为专业的技术公司在各自领域有着雄厚的技术背景和丰富的实验经验,试验成功率更高,实验数据也更可靠,这样科研人员也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在真正的科研-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去。 出具有针对性的SNP分型技术,“巢式PCR-RFLP”基因分型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只能对于有酶切位点的传统的SNP分型的技术,本公司开发的“巢式PCR-RFLP是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