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专题 免疫胶体金技术专题 金标法是Faulk和Taylor(1971)提出的,并首先用于免疫电镜。它是利用胶体金在碱性环境中带有负电的性质,使其与抗体相吸附,从而将抗体标记。当用金标记的抗体与抗原 反应时,在光镜水平胶金液呈现鲜艳的樱红色,不需加外进行染色。在电镜水平,金颗粒具有很高的电子密度,清晰可辨。因此,免疫电镜胶体金标记法近年来被成功地应用于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并取得了要喜的进展,解决了一些过去未能解决的问题,80年代以来似有取代免疫电镜PAP技术的趋势。胶体金标记抗体技术在电镜水平应用有许多优点:首先,手续不如PAP法烦琐,不需用H2O2等损伤微细结构的处理步骤,对微细结构的影响较少。其次,金颗粒具有很高的电子密度,在电镜下金颗粒清晰可辨,易于与其他免疫产物相区别。因此,金标法还可以和PAP法相结合进行双重或多重染色的超微结构定位。另外,利用不同直径的金颗粒标记不同的抗体,是研究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共存的有力工具。由于抗原抗体反应部位结合金颗粒数量的多少可进行粗略的免疫细胞化学定量研究。金标抗体还可加入培养液中,对培养细胞内抗原进行
相关专题 在同一组织细胞标本上需要同时检测两种抗原 时,需进行双重荧光染色。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法(double immunofluorescence labeling method)也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1)直接法双重免疫荧光标记:将标记有两种不同荧光素的抗体(如抗A和抗B)以适当比例混合,滴加在标本上孵育,然后洗去未结合的荧光抗体,在荧光显微镜下分别选择两种相应的激发滤片观察,即可对两种抗原 进行定位和定量。直接法简便可靠,但灵敏度较低。 (2)间接法双重免疫荧光标记:用未标记的两种特异性第一抗体孵育组织或细胞,洗去多余的第一抗体后,再用两种不同的荧光素分别标记的第二抗体孵育组织或细胞,洗去多余的第二抗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分别选择两种相应的激发滤片观察,从而对两种抗原 进行定位和定量。使用此法应注意两种特异性第一抗体必须来源于不同种属,且荧光标记第二抗体的种属必须与第一抗体的种属相匹配。 免疫 荧光双标技术中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一、免疫荧光技术中标本制作的基本程序近似于酶免疫组化 ,不同点如下
相关专题 免疫胶体金技术专题 要想获取良好的免疫 胶体金银染色效果,首先取决于标本的处理是否恰当,其次是给高特异性和高效价的一抗选择最佳的稀释度。 由于免疫组化 方法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生物学科,所要检出的抗原 种类繁多,性质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可能有一种适用于所有抗原 的固定剂,而是根据不同的抗原性质区别对待。 一、固定剂的选择及固定时间(详见表5-9) (1)Karovsky's 液pH7.3。 (2)PAP液(Periodate—lysine – paraformaldehyde fixative) 表5-9 各种抗原固定剂的选择及固定时间 待检抗原 固定剂的种类 固定时间 蛋白质 酶 冰冻切片不固定,或用95%乙醇,B5 固定液 10 min
相关专题 针对旧方法的不足,SDIX公司研发出新方法可生产针对MMP胞外区域的高性能抗体。 新方法可生产针对MMP胞外区域的高性能抗体 抗体药物作为生物技术产业的关键驱动力,能安全有效地对癌症、自身免疫病和感染性疾病等进行靶向治疗,该药物在2012年创下全球645.7亿美元的销售额,占生物制药51.8%的份额。目前抗体药物的市场需求量仍在攀升,预计到2015年,抗体药物销售额有望达980亿美元左右。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疾病谱变化,抗体药物的黄金时代已经来到。 单抗药物的作用靶点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行使细胞功能必不可少的跨膜蛋白,包括多通道膜蛋白MMP(如G蛋白偶联受体)和离子通道,这些蛋白也是诊断检测的重要分析靶点。目前跨膜蛋白占据了40%以上的单抗药物靶点,而成功被单抗药物靶向结合的仅占少数。 多数MMP的抗体已用于商业用途,不过其中的绝大多数表现不佳,通常局限在Western blot等研究领域。而一些MMP的单克隆抗体在活细胞经流式细胞仪筛选和功能分析时具有用处,然而在制备过程中生成量少且难度和成本
相关专题 1.引言 细胞功能通常是由生物分子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即非共价作用而引起的,如酶与底物、蛋白质与配体、蛋白质与蛋白质及抗原 抗体反应。对这些弱相互作用的影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ras-GDP(蛋白质-配体),γ-干扰素(蛋白质-蛋白质同源二聚体),FKBP-rapamycin(蛋白质-抑制剂复合物)。生物学家们对这些作用正进行广泛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人体是怎样起作用的及细胞功能失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最有效地预防这些正常过程的改变而导致的疾病。 常规用于检测非共价复合物的方法如凝胶色谱、超速离心、红外光谱、差示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园二色谱、X-晶体衍射及核磁共振等。但各有各的优缺点。凝胶色谱、超速离心、红外光谱、差示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园二色谱等只能表明形成复合物后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提供很少或不能提供关于分子 量及复合物化学计量结合数的信息。X-晶体衍射和核磁共振方法被用于测定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可以提供详细的结构信息。但都很费时和复杂。X-晶体衍射只有在得到合适晶体的情况下才能应用,但单晶的培养是很不
相关专题 Protein表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很难预测表达的蛋白是否是可溶性的、包涵体形式还是部分降解的。为了预防各种可能的困难条件,在重组 蛋白上导入两种Tag可以提供获得高纯度均质蛋白的灵活性。 蛋白含有两种不同亲和纯化Tag的重要原因: 纯化全长的蛋白 获得最高纯化的蛋白 适合变性或生理条件下纯化 优化的操作过程,可以直接从培养基中纯化蛋白 与Strep-tag®配合最有效的是6xHistidine-tag,总之推荐一个Tag在蛋白的N-端,另外一个Tag在蛋白的C-端。 纯化全长蛋白: 重组 的蛋白在表达时会有部分降解,即使在下游的处理过程中加入蛋白酶抑制剂也无法避免。可溶性降解蛋白仍然带有纯化tag,在纯化时会引起纯化蛋白的不纯(由于有不同长度片段的蛋白混入)。这种问题可以通过在蛋白的另一端加入第二种Tag来解决。经过第二种Tag的纯化,即可获得全长的蛋白。 最高纯度的蛋白: 在生理条件下,Strep-tag纯化可以将重组 蛋白的纯化提升到约99%。由于重组蛋白特性不同,纯化的高
相关专题 动物组织 RNA 的提取 实验目的: 掌握由动物组织中提取总RNA的方法 实验原理: Trizol试剂是一个包含酚、异硫氰酸胍和SDS的单相酸性溶液,其在裂解细胞的同时抑制RNase的活性,随后加入氯仿,酚会大量的溶解在氯仿中。由于DNA和RNA在酸性酚中的溶解性不同,造成DNA分布在下层的氯仿酚溶液中,RNA则分布在上层的水相中,最后用异丙醇沉淀水相中的RNA,并用70%乙醇洗涤沉淀,这样就可以得到比较纯净的总RNA. 实验步骤: ① 先在研钵中加入液氮,再将组织剪成小 块在液氮中磨成粉末,用液氮预冷的药匙取50~100mg组织粉末加入已盛有1ml的Trizol液的EP管中(注意组织粉末总体积不能超过所用Trizol体积的10%),充分混合均匀。 ② 室温放置5min,然后加入200µl的氯仿,盖紧EP管并剧烈摇荡15秒钟。 ③ 12000rpm离心10min,取上层水相于一新的EP管中(千万不要将中间的沉淀层和下层液混入,否则重新离心分离),加入500µl异丙醇,温和颠倒混匀
相关专题 关 薇, 王 建, 贺福初~2~0~0(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北京 100850) 摘 要:随着2000 年酵母大规模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谱 的成功描绘,蛋白质相互作用特别是大规模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又一个研究热点。酵母、果蝇、线虫以及人类蛋白的大规模相互作用图谱的相继完成,不仅对系统研究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有着重要意义,也标志着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综述了当前大规模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方法并进行了比较分析。每种技术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验中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目的选择适宜的方法。 关键词:蛋白质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串联亲和纯化 The advance in research methods for large-scal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GUAN Wei, WANG Jian, HE Fu-Chundefined (Beijing Institute of Radiation Medicine, Beijing 1008
相关专题 &NBS p; 染色体分离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近期一个由奥地利、德国等组成的国际科研小组运用RNAi技术、蛋白定位等技术对近百种之前未被全面认识的人类蛋白复合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杂志上。 近年来,利用酵母等真核模式生物 突变体,研究人员克隆了一些调控细胞分裂早期姊妹染色体黏着和后期黏着素酶解的关键基因,初步阐明了染色体分离的分子调控机理.由多亚基蛋白组成的黏着素是保证染色体正确黏着和分离的关键分子。在细胞分裂中后期过渡时,经过一系列的分子识别和互作导致黏着素蛋白选择性地降解,使染色体分离。 染色体 分离与细胞分裂是关系生命体生存的关键生命活动过程,在这2个过程中有大量的蛋白复合物参与调控。 近期,多国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应用RNAi技术对大量参与其中的蛋白质复合物进行扫描分析,整个过程鉴定了许多与染色体 分离、细胞分裂相关的蛋白复合物,但是,关于这些蛋白复合物的功能研究却十分罕见。 为了探明这些蛋白复合物,科学家们应用基因标签
相关专题 在临床活检工作中,对于各种肿瘤的正确判断,历来是外科病理学的核心问题。因它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的问题。在免疫 组化 技术没开展以前,主要靠HE,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来进行鉴别和诊断各种肿瘤,这些在当时虽然解决了不少的问题,但是对于较为复杂,较为多型性的肿瘤,就不能对其起源及所含的成分作出正确的判断。 随着免疫组化工作的开展,给许多以往有待于解释原因的病理诊断上带来了福音。许多以往无法解释原因的病例,经现今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的处理后,能够对其起源,相关的抗原 或抗体成份给予显示出来,为肿瘤的诊断提断了形态学的依据。虽然如此,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抗原 ,就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在生物界里面某些细胞仅具有一个抗原的决定簇,这是极少见的,而常见的是具有数百个乃至数千个的抗原决定簇。数量之多但又不是千篇一律,并非都在细胞的表面表达出来,加上细胞的排列有高有矮,有长有短,切片时有的被切到细胞膜 ,有的被拦腰斩断,因此在一张切片上看到的同一种抗原的表达也不一致,有的在细胞核 ,有的在细胞膜 ,也有的在细胞浆,这种现
相关专题 一、目的: 1、了解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及主要连接方式 2、了解蛋白质和某些氨基酸的呈色反应原理 3、学习几种常用的鉴定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方法 二、呈色反应 (一)双缩脲反应: 1、原理:尿素加热至180℃左右,生成双缩脲并放出一分子 氨。双缩脲在碱性环境下能与Cu2+结合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此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蛋白质分子 中有肽键,其结构与双缩脲相似,也能发生此反应(一切蛋白质或二肽以上的多肽都有双缩脲反应,但有双缩脲反应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或多肽)。可用于蛋白质的定性或定量测定。 2、材料与试剂:尿素 1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 250ml;1%硫酸铜溶液 60ml;2%卵清蛋白溶液(或鸡蛋清溶液蛋清:水=1:9) 3、操作: (1)取少量尿素结晶,放在干燥试管中。用微火加热使尿素溶化。溶化的尿素开始硬化时,停止加热,尿素放出氨,形成双缩脲。 (2)冷却后,加10%氢氧化钠溶液约1ml,振荡混匀,再加1%硫酸铜溶液1滴。观察颜色的变化。(注意避免硫酸铜过量) (3)向另一试管加卵清蛋白溶液约1ml和1
相关专题 一、原理:含盐蛋白质溶液流经凝胶层析柱 时,低相对分子 量的盐分子 因浸入凝胶颗粒的微孔中,所以向下移动的速度较慢;而大分子的蛋白质不能进入凝胶颗粒的微孔,以较快的速度流过凝胶柱,从而使蛋白质与盐分开。 二、材料与试剂: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5)、洗脱液(蒸馏水或适宜的缓冲溶液)、含盐的蛋白质溶液、蛋白质检测试剂、无机盐检测试剂(依具体情况而定) 三、操作方法 1、凝胶的准备:称取葡聚糖5g,加入80ml洗脱液(可用水或适宜的缓冲液),在沸水浴中溶胀30min,用倾泻去悬浮的小颗粒。然后装进内径1-1.2cm,高30-40cm的玻璃柱内。注意装填均匀,无气泡和裂纹存在,并保持液面在凝胶表面以上。 2、加样与洗脱:打开柱的出口,让柱内的液体慢慢流出,直至液面与凝胶床表面相平,然后加入2ml含盐蛋白质溶液,至样品液面刚好到达凝胶床表面时,加入30ml洗脱液(与溶胀和装柱时所用液体完全相同),以0.5-1ml/min的流速洗脱,每5ml装试管分布收集。 3、收集的蛋白质溶液可用280nm处的紫外光吸收法检测,也可用
相关专题 一、原理:蛋白质与福林酚试剂反应,生成深蓝色复合物。蓝色的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可用分光光度计 于500nm波长下进行测定。与标准曲线对照,而确定蛋白质含量。 二、试剂与材料 标准酪蛋白溶液(250ug/ml):酪蛋白预先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纯度,再称量制备。也可用250ug/ml牛血清蛋白 质标准溶液。 福林酚试剂:吸取试剂A(0.2M氢氧化钠与4%无水碳酸钠溶液等体积混合)100ml,加入试剂B(2%酒石酸钾钠溶液与1%五水硫酸铜等体积混合)2ml混合而成。 福林酚试剂乙:吸取5ml苯酚试剂加入5ml蒸馏水稀释而成。 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槽、蛋白质样品 三、操作方法 1、标准曲线的制作:分别吸取0,0.2,0.4,0.6,0.8,1.0ml标准溶液于小试管中,分别加进不同量的蒸馏水,补足到1ml。各加入5ml试剂甲,混匀后于室温下(25℃左右)放置10min。再加入0.5ml试剂乙,立即混匀,于室温下反应30min。于500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以吸光值作为纵坐标,
相关专题 近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国立卫生研究所 (NIH)信息技术中心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chemistry》杂志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Protein fold determined by paramagnetic magic-angle spinning solid-state NMR spectroscopy”,他们将固体核磁共振技术与顺磁标记物(paramagnetic tags)结合起来,获得了一种新型的固体NMR方法,并利用这一技术检测了蛋白质分子的形状,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分子在健康细胞中的关键功能及参与致病的机理。 蛋白质生命活动的真正执行者,对其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利用价值。而蛋白质三维结构的确定为蛋白质功能的确定提供重要线索。长期以来,研究人员花费大量的心血来分析蛋白质的三维结构,通过了解这些复合体的结构来揭示蛋白质功能的丰富信息。 X射线晶体学是生物学研究中蛋白质空间结构测定的一种常用方法。X射线晶体学的特点是可以确定原子精度的结构,对于有机分子 和蛋白质,可以给出几
相关专题 NusA融合蛋白表达系统于9年前(1999年)由Davis发明,并在2000年由Novagen首先进行商业化设计和开发,特别推荐用于以NusA作为N端标签时提高在大肠杆菌中难溶的重组 表达蛋白的可溶性。NusA融合蛋白表达系统面市至今,已经通过一些高通量表达筛选的评估确认其在可溶性改善方面的有效性。关于NusA融合表达蛋白去除或不去除NusA标签,目的蛋白仍然具有活性的报道也有很多。正是由于NusA标签系统的这种特性,使其成为目前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三个融合标签之一(Cabrita,2006)。NusA提高蛋白可溶性的机制一直被研究探讨,已经获得一些认识。本文总结和回顾这些关于NusA系统性能的研究报道。 各种“难溶蛋白”与NusA标签重组 表达显著提高可溶性 在众多NusA标签融合蛋白可溶性研究报告中,有三篇文章因为其研究所 涉及的蛋白的数量多和异源性范围广而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些研究结果被总结在表1中。其中,Shih等(2002)的研究由于包括了来自四个不同物种的目标蛋白而尤为重要。在Korf等(2005)的
相关专题 重组DNA技术工具酶 DNA重组 技术中对核酸的“精雕细刻”主要用酶作为工具。分子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酶,许多都用作工具,表20-列出最常用的几种工具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在重组DNA技术中有重要地位,在此较详细介绍。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概念 核酸酶可分为两类: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是从核酸的一端开始,一个接一个把核苷酸水解下来;核酸内切酶(endonuclease)则从核酸链中间水解3’,5’磷酸二酯键,将核酸链切断。很多细菌 和细胞中都能识别外来的核酸并将其分解,1962年发现这是因为细菌中含有特异的核酸内切酶,能识别特定的核酸序列而将核酸切断;同时又伴随有特定的核酸修饰酶,最常见的是甲基化酶,能使细胞自身核酸特定的序列上碱基甲基化,从而避免受内切酶水解,外来核酸没有这种特异的甲基化修饰,就会被细胞的核酸酶所水解.这样细胞就构成了限制一修饰体系,其功能就是保护自身的DNA,分解外来的DNA,以保护和维持自身遗传信息的稳定,这对细菌的生存和繁衍
相关专题 重组DNA技术工具酶 一项由著名的制药业市场调查公司BioInformatics, LLC做出的限制性内切酶 市场报告分析“The Market for Restriction Enzymes: Cutting Out Your Competition”对目前这一市场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首次的全面评估,分析认为新英格兰公司(New England Biolabs,NEB)是目前限制性内切酶市场主要供应厂商。 限制性内切酶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必备的工具之一,在分子克隆、基因分型、遗传突变研究和测序 等等方面应用广泛。对于供应商而言,限制性内切酶供应是一个相对而言稳定有利的市场,这是因为所需的研发以及工艺过程的经费较少,而且这个市场份额每一个百分点的涨落都会带来意料不到的收益。 BioInformatics, LLC的这份报告是第一次对这一市场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并且突破了传统价格和品牌形象是价格决定的唯一影响因素的观点,在市场分割和地域影响方面的相对费用,以及使用率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品牌份额分析。结果表明NEB公司在这
相关专题 重组DNA技术工具酶 基因工程让一切皆有可能 限制性内切酶是基因工程 常用工具酶。 一、限制与修饰(Restriction and modification) 1.限制与修饰现象 早在 50 年代初,有许多学者发现了限制与修饰现象,当时称作寄主控制的专一性(host controlled specificity)。 l 噬菌体表现的现象便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其在不同宿主中的转染 频率可说明这一问题(表 2-1)。 l 在感染某一宿主后,再去感染其它宿主时会受到限制。 E.coli 菌株 λ 噬菌体感染率 lK lB lC E.coli K 1
相关专题 重组DNA技术工具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产品选择专题 【基本原理】 限制性内切酶 已有百余种,每种酶有其特定的核苷酸序列识别特异性,酶的活性需Mg+2来激活。不同的酶也有许多差别:有些酶除需Mg 2+外,还需ATP等其他辅助因子的激活;切割位点和识别序列间的距离不同;有的内切酶同时具有甲基化作用。根据这些差别,可将限制性内切酶分为I、II和III种类型。 II型限制性内切酶 只需要二价镁离子的激活,酶在其识别序列内切割双链DNA,产生的各种DNA片段具有相同的末端结构,而且大多数的II型酶可提供粘性未端,有利于片段再连接,大部分II型酶所识别的序列具有反向对称的结构,或称之回文结构。如 EcoRI和 HindIII的识别和切口分别为: EcoRI : G ↓AATT C HindIII : A↓AGCT T T TCGA↑ A C TTAA↑G 限制性内切酶 对环状质粒DNA产生的酶切片段数与切口数一致。因此,鉴定酶切后的片段在电泳凝胶的区带数,就可以推断切口的数目;从片段迁移率可判断酶切片
相关专题 重组DNA技术工具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产品选择专题 30多年前,当人们在对噬菌体的宿主特异性的限制-修饰现象进行研究时,首次发现了限制性内切酶 。细菌可以抵御新病毒的入侵,而这种"限制"病毒生存的办法则可归功于细胞内部可摧毁外源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首批被发现的限制性内切酶包括来源于大肠杆菌的EcoR I和EcoR II,以及来源于Heamophilus influenzae的Hind II和Hind III。这些酶可在特定位点切开DNA,产生可体外连接的基因片段。研究者很快发现内切酶是研究 限制性内切酶 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细菌不受噬菌体的感染,这一观点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它们作为微生物免疫机制的一部分行使其功能。当一个没有限制性内切酶的细菌被病毒感染时,大部分病毒颗粒都能成功地进行感染。然而一个有限制性内切酶的同种细菌被成功感染的比率显著下降。出现更多的限制性内切酶将会起到多重保护作用;而一个拥有4到5种各自独立的限制性内切酶将会使细胞坚不可摧。 限制性内切酶 常常伴随一到两种修饰酶(甲基化酶)出现。后者的作用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