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专题 实验室的CT-流式细胞仪 一、简介 随着研究的进展,仅仅对细胞进行定量和活性的检测已不能满足需要。在单细胞水平研究细胞因子的表达能力对研究细胞因子在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的重要无比。目前检测单个细胞特定细胞因子的表达手段包括:ELIspot、原位杂交、免疫细胞化学、限制性稀释分析(limiting dilution analysis,LDA)和单细胞PCR,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 方法观察细胞因子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可以识别Th1和Th2细胞,此方法可获得较强的细胞内信号,但此方法工作量大、主观性强,难以进行大样本检测,且人肉眼识别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而ELISPOT及单细胞PCR技术,技术性强、劳动强度大,难以进行广泛推广。随着多标记及胞内细胞因子标记流式细胞技术的出现,使对细胞内细胞因子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下面主要对胞内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技术作以介绍。 早期细胞因子表达与细胞功能相关性研究是基于特定克隆 ">克隆细胞的激活。尽管研究应用T淋巴细胞克隆">克隆证明了不同细胞因子的合成,如TH1
相关专题 实验室的CT-流式细胞仪 一、基本原理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PI单染色法其原理主要是根据细胞凋亡时在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所发生的特征性改变。这些改变包括细胞核 的改变、细胞器的改变、细胞膜成分的改变和细胞形态的改变等,其中细胞核的改变最具特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细胞核 的改变 由于凋亡细胞核 的改变,造成各种染色体荧光染料对凋亡细胞DNA可染性发生改变。研究表明,用各种染色体荧光染料对经固定的凋亡细胞进行染色,其DNA可染性降低。许多学者把这种DNA可染性的降低认为是凋亡细胞的标志之一。 2、光散射特性 凋亡细胞形态上的改变影响它们的光散射特性。在流式细胞仪 上,前散射光与细胞的大小有关,而侧散射光反映的是光在细胞内的折射作用,与细胞内的颗粒多少有关。在细胞凋亡时,细胞固缩,体积变小,故前散射光降低,这一特性往往被认为是凋亡细胞的特点之一。此外细胞凋亡时由于染色体降解,核破裂形成,细胞内颗粒往往增多,故凋亡细胞侧散射光常增加。细胞坏死时,由于细胞肿胀,其前散射光增大;
相关专题 实验室的CT-流式细胞仪 一、基本原理 经固定的凋亡细胞其染色体荧光染料的DNA可染性性下降。细胞一经固定就不再是活细胞,而且细胞固定过程对细胞膜 的通透性也有影响。因此发展了用“细胞活性”鉴定染料染色的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这些方法细胞不经固定就直接用DNA染料染色,且染料的浓度要比固定细胞所用的浓度要低得多。流式细胞仪通常根据细胞膜完整性将细胞分为“活细胞”和“死细胞”,因此正常细胞和凋亡细胞归为活细胞。活细胞染料如Hoechst 33342能少许进入正常细胞膜而对细胞没有太大得细胞毒作用。Hoechst 33342在凋亡细胞中的荧光强度要比正常细胞中要高,Hoechst 33342在凋亡细胞中的荧光强度增高的机制与凋亡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有关,凋亡细胞早期细胞膜的完整性没有明显性改变,但细胞膜的通透性已有增强,因此进入凋亡细胞中的Hoechst 33342比正常细胞的多。此外,还与凋亡细胞的染色体DNA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使该染料能更有效地与DNA结合以及凋亡细胞膜上的p-糖蛋白泵功能受到损伤不能有效地将Hoechst
相关专题 实验室的CT-流式细胞仪 一、开机程序 1、检查稳压器电源,打开电源,稳定5分钟。 2、 打开储液箱,倒掉废液, 并在废液桶中加入400ml漂白水原液。打开压力阀,取出鞘液桶,将鞘液桶加至4/5满(一般可用三蒸水,做分选必须用PBS 或FACSFlow),合上压力阀。确实盖紧桶盖,检查所有管路是否妥善安置。 3、将FACSCalibur开关打开,此时仪器功能控制钮的显示应是STANDBY,预热5-10分钟。排出过滤器 内的气泡。 4、如果需要打印,打开打印机电源。 5、打开电脑,等待屏幕显示出标准的苹果标志。 6、执行仪器PRIME功能一次,以排除Flow Cell 中的气泡。 7、分析样品时,先用FACAFlow 或PBS 进行HIGH RUN约2分钟。 8、做过分选后,每次开机后需冲洗管道:向分选装置上装上两个50ml离心管,不接通浓缩系统,摁下右下角白色按钮开始冲洗。待自动停止后接通浓缩装置,同上法冲洗一次。 二、预设获取模式文件(Acquisiti
相关专题 德国美天妮公司的MACS技术已成为细胞分选实验中不可绕开的实验方法,MACS技术几乎可在每一个细胞实验室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了解美天妮公司的MACS技术的技术原理和优点,及其分选策略该从哪方面入手呢? MACS技术已成为细胞分选的标准方法,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从常见细胞到稀有细胞和复杂的细胞亚群,从人类和小鼠细胞到其它种系的细胞,MACS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在每一个实验室进行高品质细胞分选的方法。 MACS技术原理 MACS技术为德国美天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Miltenyi Biotec GmbH)的专利产品,是一种集合了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磁力学等知识于一体的高度特异性细胞分选技术,其高度特异性来自抗体对抗原 的特异性识别。主要组成成分为MACS微珠、MACS分选柱和MACS分选器。MACS微珠是与高度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相偶联的超顺磁化微粒。MACS分选柱置于一个永久性磁场—MACS分选器中,可以将磁力增强1000倍,足以滞留仅标记极少量微珠的目的细胞。用缓冲液冲洗分选柱,所有未标记的细胞被冲洗掉。分选柱离开
相关专题 1966年,Nakane等人首次用酶代替标记抗体,之后Sternbenger等成功引入非标记抗体,使得免疫酶法得到长足的发展,并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免疫组化 技术。下面将介绍免疫酶法的优点以及实验方法等内容。 免疫酶法是借助酶细胞化学等手段显示组织抗原 (或抗体)的新技术,是在免疫荧光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免疫酶法的基本原理与免疫荧光法有所相似,免疫酶法是将酶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合在抗体上,制成酶标抗体,再借助酶对底物的特异催化作用,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于光镜或电镜下进行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部各种抗原成分的定位。已如前述,免疫荧光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特异性高、省时的优势,但同时也具有令人遗憾的不足,特别是荧光标本不能长期保存以及需要价格昂贵的荧光显微镜才能观察的问题。为此,Nakane等人(1966)尝试了用酶代替荧光素来标记抗体的方法,从而成功地开创了酶标记抗体的新技术(酶标抗体法)。Sternbenger等人又将非标记抗体过氧化物酶法成功地引人,使免疫酶法有了很大的进步,成为当今使用最为广泛的免疫组
相关专题 抗原实验技术及研究进展 用于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1)抗原 热修复 可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条件,选用微波炉抗原修复、高压锅抗原修复或水浴高温抗原修复。抗原热修复可选用各种缓冲液,如TBS、PBS、重金属盐溶液等,但实验证明,以0.01M枸橼酸盐缓冲液(pH6.0)效果最好。请选用我公司提供的ZLI-9064 枸橼酸盐缓冲液(粉剂)配制,取该粉剂一包溶于1000ml的蒸馏水中,混匀,其pH值在6.0 ± 0.1,如因蒸馏水本身造成的pH值偏差,请自行调整。 (1)高压热修复 切片脱蜡至水。将1500ml~3000ml的0.01M枸橼酸钠缓冲溶液(pH6.0,工作液)或0.001M EDTA(pH8.0)注入不锈钢压力锅中加热至沸腾。切片置于金属架上,放入锅内,使切片位于液面以下,盖锅压阀。当压力锅开始慢慢喷气时(约加热5~6分钟后),计时1~2分钟,然后将压力锅端离热源,冷水冲至室温后,取下气阀,打开锅盖,取出切片,蒸馏水洗后,PBS洗2分钟×3,下接免疫组化 染色步骤。 (2)煮沸热修复 切片脱蜡至水后,放入
相关专题抗原实验技术及研究进展抗体1. 抗体的结构 抗体是能与抗原 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Ig)。Ig 分五类,即IgG、IgA 、IgM、IgD 和IgE。与免疫测定有关的Ig 主要为 IgG 和IgM。Ig 由两个轻链(L)和两个重链(H)的单体组成。Ig 的轻链是相同的,有κ(kappa)和λ(Lambda )两种型别。五类Ig 的重链结构不同,这决定了它们的抗原性也不同。IgG 和IgM 的重链分别称为gamma链和mu链。重链和轻链的 N 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因各种抗体而异,称为可变区,分别用VH 和VL 表示。两者构成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只与相应的抗原决定簇匹配,发生特异性结合,是抗体专一性结合抗原的结构基础。 IgG 可被木瓜蛋白酶分解为三个区段,其中两个相同的区段称抗原 结合片段(Fab )。每个Fab 都保存结合抗原的能力,但只有一个抗原结合位点,是单价的,与抗原结合后不出现凝集或沉淀。另一区段称Fc 段,无抗体活性,但具有IgG 特有的抗原性。 IgG 可被胃蛋白酶分解为两个片段,一个Fab 双体,称F(ab
相关专题 抗原实验技术及研究进展 (一)原理 当抗原 遇到相应的抗体便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Ag+Ab ↔Ag -Ab),当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抗原再与相应的抗体结合便形成标记抗原和抗体复合物。即: Ag~DAb↔ Ag~FAb。 当标记抗原 和未标记抗原一起加入相应的抗体时则两种抗原产生相互的竞争,而生成有标记抗原和抗体复合物以及非标记抗原和抗体复合物。 生成标记抗原 抗体复合物与非标记抗原的含量在一定的限度内是呈反比的,所以利用这个原理去测定未知抗原或抗体。 如果Ag多则Ag~FAb~A即结合抗原 B)生成量减少,Ag~A即游离抗原F)的剩余量就多。相反,Ag少,则Ag~FAb生成量就多,Ag的剩余量就少。通过检测游离抗原F和结合抗原B,就可知未知抗原的存在与否以及含量的多少。 (二)放射免疫抗原 的制备 1、完全抗原 为了保证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对放射免疫抗原要求的纯度较高,必须在90%以上。通常采用电泳、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获得较高纯度的抗原。纯化的抗原必须经过纯度鉴定才能使用
相关专题 抗原实验技术及研究进展 抗体是机体接受抗原 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具有免疫特异性的球蛋白。在免疫学实践,为制备抗体常以抗原性物质(细菌、病毒、类毒素、血清及其他蛋白质)给动物注射。经过一定时间后,动物血清中可以产生大量的特异性抗体。这种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为免疫血清。免疫血清不但对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器官移植,肿瘤以及某些科研工作也有重要意义。 抗体的产生通常与抗原的质和量、动物种 类以及接种途径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制备免疫血清时要根据抗原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动物种类和免疫方法。 抗菌血清的制备 材料: 1.动物:家兔 2.菌种:伤寒杆菌H901,伤寒杆菌O901 3.培养基:普通培养基 4.其它:0.5%甲醛盐水,0.5%石灰酸盐水,无菌生理盐水,标准比浊管,离心机 。 方法: 1.抗原 的制备: 标准菌株的选择:所用的菌种伤寒杆菌H901和伤寒杆菌O901应具有典型形态菌落及生化反应。在生理盐水中不发生自身凝集,与特异血清有高度凝集
相关专题 抗原实验技术及研究进展 【原理】 双向扩散法是指可溶性抗原 与相应抗体在琼脂介质中相互扩散而形成一定类型沉淀线的方法。沉淀线的特征与位置不仅取决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及相互间浓度比例,而且与其分子大小及扩散速度相关。当抗原抗体存在多种系统时,可呈现多条沉淀线以至交叉反应。 【材料】 生理盐水1%琼脂 管(每管约4ml) 载玻片 打孔器及打孔模板 微量加样器及塑料吸头 抗体及抗原 1、2、3、4、5、6。 湿盒 【方法】 1.将已溶化的1%琼脂 盐水管放56~60℃水浴箱中平衡温度备用。 2.将载玻片置于水平桌面上,倾注已溶化琼脂 3.5~4ml,使成厚度约1.5mm琼脂板。 3.凝固后,将打孔模板置于琼脂板下,然后用打孔器打孔,根据不同需要可制成三角型、方阵型或梅花型。本次实验采用三角型,即每一个三角型的三个孔为一组。(因本次实验所制备的琼脂板均以载玻片为底板故根据其大小只能采用三角型同时每一琼脂板也只能制成两组。否则,如采用方阵型或
相关专题 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又称荧光抗体技术,是标记免疫技术中发展最早的一种。主要是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待测抗原 间反应进行抗原或者半抗原物质定位的技术。本文总结了免疫荧光技术常见的问题及解析。 1、问:近期要做免疫 荧光双标,不知哪位有免疫荧光双标技术的详细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参考见解:我正在做冰冻组织切片的免疫 荧光双染。我的经验是: (1)选取一抗时要来源于两种不同的动物,我用的是来源于rabbit和rat的抗体,二抗则是不同荧光信号标记的,我用的是donkey anti-rabbit-FITC(绿)和donkey anti-rat-Tex-Red(红)。 (2)我的做法是两种一抗同时孵育,然后两种二抗同时孵育。抗体浓度、孵育时间要仔细摸索,我感觉一抗4度孵育过夜比较好,背景比较清晰。 (3)我的阳性对照用的是阳性组织切片,阴性对照则分别是家兔和大鼠的IgG,荧光标记物对照是PBS +荧光标记物。 (4)封闭血清与二抗来源动
相关专题 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 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 最早可追溯到1963年的溶血空斑技术,到了20年后的1983年,该方法才被证实敏感度高且操作方便。之后才开始在检测上大显身手。那么,酶联免疫斑点法与其他传统技术相比,优势何在呢? ELISPOT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3年Jerne等人创立的溶血空斑技术(hemo-lytic plaque forming cell assay,HPF),这项技术可用于检测并计数单个抗体形成细胞。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成熟,1983年,Czerkinsky等采用此法检测脾细胞中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数,发现该方法敏感性高简便易行。后来,他们又用这种方法定量分析受到有丝分裂原刺激的外周血中分泌IFN2γ的细胞数。随后,用 ELISPOT法在单细胞水平检测分泌其他细胞因子(如IL-2,IL-4,IL-5,IL-10,TNFα和IL-6) 数量的手段也被建立起来。Nordstrom等用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生物放大法来提高这种方法的敏感性,Herr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 (computer-
相关专题 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 为了实现ELISPOT 的标准化,显色最好在恒温箱内进行,温度控制在25°C±5°C,显色25分钟为宜。另外,在37°C显色也是不错的一个方法,但要注意相应的缩短显色时间到12-18分钟,并且显色中勤检查。为了提高ELISPOT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必须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实验操作规范。标准化的实验操作规范不仅仅是一些实验操作,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提升到实验室管理与制度架构上来建设。这包括实验室制度的建立,实验人员的培训,实验程序的建立和标准化,实验设备、试剂、耗材的选择与标准化等等。单就实验流程而言,标准化规范从实验样品的采集阶段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整个实验的结束,即数据分析处理的完成。 影响到ELISPOT 斑点频率的因素很多,我们来逐一分析。 1、细胞类型 通常我们用来做ELISPOT 检测的细胞有血液来源的PBMC和脾脏来源的淋巴细胞。也有的实验者需要用到骨髓细胞。来源不同,细胞的组成就有差别,所以要考虑到这些差别,不能直接作比较。是哪些因素导致了细
相关专题 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 &NBS p; 一、简介ELISPOT 技术 ELISPOT全名为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其技术原理与ELISA相似。其实验设计是在96微孔培养盘底部披覆PVDF薄膜,用来吸附特殊挑选、且无毒性(不含sodium azide、内毒素endotoxin)的单株抗体。静脉血PBMC细胞经适当分离处理后,会被分配到微孔盘上,再接受适当的抗原 刺激,并将微孔盘放置于温箱中过夜培养一段时间。一般而言,记忆型T细胞在受抗原刺激数小时后会开始分泌细胞激素,此时局部(在紧靠分泌细胞的周围)分泌出的细胞激素会被PVDF薄膜上特异抗体捕获。微孔盘中的细胞被移除并清洗后,被捕获的细胞激素可进一步使用生物素(Biotin)标记的二次抗体来标志,其后再以结合酵素的StreptAvidin与之作用,并加入酵素受质使其呈色,有反应作用的细胞会留下约10-20mm大小染色的斑点。 二、ELISPOT 技术的过去 ELISPOT是20多年前
相关专题 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 廖爱华 VERA Rebmann ① HANS Grosse2Wilde 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殖医学中心,武汉430030) [摘 要]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检测人类HLA2 Ⅰ类抗体方法———酶联免疫斑点法( ELISpot) 。方法:以鼠B 细胞系HB95 为模型,建立一系列特异性ELISpot 检测HLA2 Ⅰ类抗体的参数,包括HLA 抗原 的来源、包被抗体最适宜浓度的选择、B 细胞最适宜孵化时间,同时以经EBV 转化的敏感NTP 患者B 细胞系为干扰因素,检验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以B 细胞溶胞体作为HLA 抗原来源,当抗原浓度为0125 mg/ ml 时,相同细胞密度下所获得的斑点频数均高于其它三种抗原浓度(01125、 015 和110 mg/ ml , P < 0105) ;当包被抗体浓度为118 mg/ ml 、稀释度为1∶125 时,相同孵育时间下所获得的斑点频数高于其它稀释浓度(1∶250、1∶500 和1∶1 000 , P < 0105)
相关专题 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 试剂盒内容:PVDF96孔板,室温保存;0.1ml捕获抗体,4℃保存;0.1ml生物素标记检测抗体,4℃保存;15ul亲和素碱性磷酸酶标,4℃保存;0.25g牛血清白蛋白,4℃保存;0.25g脱脂乳,4℃保存;11ml底物缓冲液,4℃保存;11ml浓缩PBS (10X),室温保存;11ml浓缩洗涤液(200x),室温保存 自备材料/试剂: 细胞培养 液,CO2孵育箱,70%酒精 直接的和间接的Eli-spot法 可在已包被抗体的孔中直接刺激细胞(直接法),或在24孔板或烧瓶中先刺激细胞,然后放入已包被的孔中(间接法)。使用哪种方法基于:1)检测细胞的类型;2)希望得到的细胞量。如果只需少量的细胞因子 生成细胞,使用直接法;如果细胞因子生成细胞较多,最好使用间接法。其它步骤一致。 刺激方法:建议用PMA和娄诺霉素刺激PBMC,使其产生IFNγ。 在培养液中稀释PBMC(如:RPMI 1640加2mM谷氨酸盐和10%加热失活的小牛血清),其中含1ng/ml P
相关专题 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 1、目前有什么类型的ELISPOT 板? ELISPOT 板的主要生产商如:U-CyTech, Millipore, Nunc, BD, Whatman等。目前生产的ELISPOT板包括透明,不透明(白色),PVDF膜等多种类型的板。 2、达科为公司对使用各种类型的板有什么建议? 国外主要生产商所生产的各类型ELISPOT 板都能良好的进行ELISPOT试验。达科为公司不推荐使用PVDF膜ELISPOT板。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1)PVDF膜在使用中容易因为温度、湿度、干燥、外力等原因产生局部皱褶,变形影响试验结果。 (2)PVDF膜在使用时需非常小心,以免被加样枪头刺破膜。 (3)PVDF培养板底部不透光源,在检测的过程中无法随时观察细胞状态。 (4)PVDF膜在实验过程中清洗困难,洗涤的不充分往往造成背景过重影响实验结果的显示。 3、达科为公司推荐使用哪种类型的板? 达科为公司通过多年的实验室操作经验,推荐使用荷兰U-Cy
相关专题 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 1、什么是ELISPOT 检测? 酶联免疫斑点(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spot, ELISPOT ) 检测技术是通过两种高亲和力的特异性抗细胞因子抗体来检测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情况的一种方法。 淋巴细胞在体内被抗原 激活后,或者在体外培养中被培养液中含有的特异性抗原或刺激剂激活后,将这些细胞转入ELISPOT培养板中。这些活化的淋巴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孵育的过程中可在分泌细胞原位被ELISPOT培养板上包被的特异性细胞因子抗体所捕获。将细胞和过量的细胞因子洗除后,加入生物素标记的检测抗体,孵育后洗去多余检测抗体。然后加入酶标记的链亲和素(二抗),孵育后洗去多余酶标链亲和素(二抗)。最后加入酶的底物,作用后可形成不溶的颜色产物即斑点(SPOT)。每个斑点是激活的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区域,代表一个活性淋巴细胞。实验结果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或使用酶联免疫斑点自动图象分析仪(BioReader 4000 Pro-X)来进行计数分析。该方法可在单细胞水
相关专题 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 在免疫学 领域中,对于疾病以及疫苗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cell mediated immune response,CMI)也是人们所关注的,而T细胞在CMI中起关键作用。在研究免疫应答机制时以往常用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体液中游离的细胞因子(CK)或抗体,但由于游离的循环抗体或CK的半哀期不同,使之在体液中不断的被代谢或与靶器官结合,而不能确切的反映体内的抗体及CK的水平。 80 年代,国外的科研工作者根据 ELISA 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体外检测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和 CK 分泌细胞的固相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ELISPOT )。作为一项新型的免疫酶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法(enzyme 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是从单细胞水平检测分泌抗体细胞(ASC) 或分泌细胞因子(CK) 细胞的一项细胞免疫学检测技术。由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易操作,成本相对流式细胞分析术也较低,已被广泛用于分泌CK细胞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