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丁文中是“毒”( virus)的意思,以后转意成“病原体”。当莱弗勒( F. Loeffler)和弗罗施( P. Frosch)于 1898年发现通过细菌滤器的口蹄疫滤液具有感染能力时,就把它称为“超显微滤过病毒”( ultramicroscopic filterable viruses)。 1899年杰林克( M. W. Beijerinck)把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通过细菌滤器时也发现其滤液有感染能力,因而他称它为“传染性活汁”( contagium vivumfluidum)。这些研究工作实际上已向人们宣告了病毒的发现。在电子显微镜尚未问世,病毒的培养方法尚未确定之前,就是说还不知道病毒具颗粒状时,有的用无生命的因子( factor)来称呼病毒(如乳因子)。对于病毒的定义围绕着“病毒有否生命”、“病毒是否生物”这些所谓的基本问题有很多争论。而用通常的动植物那样的概念来给病毒下定义是非常困难的。罗弗( A. Lwoff)等对病毒所下的定义是仅在细胞内增殖、具有潜在病原性的感染实体,且具有下列属性:( 1)是 DNA或是 RNA;( 2)仅可由遗传物质来复制;( 3
Toga病毒科的属。直径为 50-70毫微米的球状病毒。在包膜内含有直径是 30-40纳米的正二十面体的核衣壳。比重为 1.18-1.25。结构蛋白质有二种(衣壳蛋白:分子量 3万;包膜蛋白:分子量 5万 2千)。可感染人类,往往引起儿童出血热综合症、关节痛、发热等症状。所属病毒:辛德毕斯病毒( Sin-dbis virus)、屈曲病毒( Chikungunya virus)、东方马脑脊髓炎病毒( 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西方马脑脊髓炎病毒( Western equineencephalitis virus)、马雅鲁病毒( Mayarovirus)、生里基森林病毒( Semliki forest virus)、委内瑞拉马脑脊髓炎病毒( 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virus)。(牛宏舜 译) Coxsackie病毒 Coxsackie virus属于细核酸病毒( Picornavirus)。病毒粒子为直径 27-28纳米的正二十面体,粒子中含有分子量 2.0× 106 的 R
Epstein-Barr virus(爱泼斯坦 -巴尔氏病毒) 的简称。是指爱泼斯坦( M. A. Epstein)等 1964年在确定为伯基特氏淋巴瘤细胞株中所发现的疱疹病毒。因为怀疑肿瘤可由伯基特氏淋巴瘤感染而引起,故对它进行了广泛地研究。( 1)从伯基特氏淋巴瘤的细胞株中看到有 E. B病毒;( 2)报道在伯基特氏淋巴瘤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中分离到的疱疹病毒接种于南美狨( marmoset)能引起淋巴瘤;( 3)人淋巴细胞的细胞株具有全部 E. B病毒的基因等,并相继报道伯基特氏淋巴瘤的病原体就是此病毒基因。作为相类似的动物肿瘤性疾病有:蛙的肾脏肿瘤与蛙疱疹病毒;鸡的马立克氏病与马立克氏病毒;由松鼠猴( squirrelmonkey)体内分离到的猴疱疹病毒( herpes saimi-ri virus)与引起夜猴( owl monkey)和狨( mar-moset)的恶性淋巴瘤等。其他方面还怀疑 E. B病毒与鼻咽癌(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有关。另还了解到与本病毒有相同抗原性的
生物的分类是根据生物对象的异同点为基础而进行的,因此分类学家重视采用形态比较的分类法常有内在的变动性。这就意味着分类常具有鉴定上的一面。在动植物方面以系统发生为基础的分类法早已确立,同时在以 DNA分子碱基对相同性为指标的鉴定也支持了这种分类的正确性。细菌和病毒的分类可根据 DNA碱基对的相同性进行某种程度的分类,可是统一在系统发生的分类是不可能的。所以病毒的分类就不是以系统发生阶段为基础而是有各种分类系统。在 1950年以前,对病毒除病原性以外的其他情况还不太了解,所以只能以引起发病的寄主为基础来进行分类,一般是采用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昆虫病毒等的症状学的分类法.鲍登( F. C. Bowden)于 1941年提议应以质粒的性状为基础来进行病毒的分类。安德鲁斯( C. H. Andrews)等采纳了这个提议,在病毒之前加上适当的接头词,而将之分为粘病毒、痘病毒、疱疹病毒等类群.但与此同时流行病学家又以感染的传播途径为基础而分为呼吸道病毒、消化道病毒、节肢动物介体病毒等类群.因为这种分类法在流行病学上有实用价值,所以沿用至现在.现在分类体系的基础是罗弗( A. Lw
阐明疾病的发生原因,研究由此而发生的形态学变化和功能障碍,探索疾病过程的本质的一门科学。病因论( aetiology)以及与地区特异性相关联的地理病理学( geographical pathology)也包含在广义的病理学中。病理学的核心是对实际的脏器、组织的形态变化进行研究的病理解剖学( pathologicalanatomy)和病理组织学( pathological histolo-gy).另外还有将动物体和人体进行比较研究的比较病理学( comparative pathology)以及利用动物实验引起种种疾病进行研究的实验病理学( experi-mental pathology)等分支科学。在古代希波克拉底斯( Hippocrates)认为疾病乃是因为人体内的血液等四种体液调和的破坏所引起的.后来由罗基坦斯基( K. Rokitansky, 1804-1878)等集其大成而形成了液体病理学.但另一方面,开创病理解剖学的意大利学者莫尔哥尼( B. M. Morgangni, 1682-1771)和法国的比歇( M. F. X. Bichat)、雷奈克( R. TH
伯恩斯坦( J. Betnstein, 1902)阐明生物电发生的学说。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等的细胞膜是半透性膜,如只允许细胞内某一种阳离子通过,则阳离子透出于膜外,但这时由于残留在膜里面的阴离子的电的吸引,于是便产生内部为负电、外部为正电的双电层。在损伤部位和正常部位之间之所以能看到损伤电位,说明在损伤部位由于双层被破坏,而表现出正常部位的双层电位;在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之间能看到活动电位,说明是因为兴奋部位失去了细胞膜的半透性,而变成与损伤部位同样的状态。另外还认为,盐电位是由于盐类作用使透性提高或降低造成。已经清楚,通过细胞内电极法能测定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并被证明比静止电位更大的活动电位,在兴奋部位,处于静止时的细胞膜的极化作用消失,进一步被极化到相反的方向,因此,对伯恩斯坦膜学说现已不能原封不动地全盘加以接受。
卟啉 porphyrin 以 4个吡咯环被 4个次甲基 -CH=互相结合的闭环卟吩( porphin)作为基体,在其 1-8(和α -δ)位置上取代了甲基、乙基、乙烯基等基团的衍生物,统称卟啉。根据 1-8侧链的链型和排列状态而有各种卟啉,如卟啉、粪卟啉那样、在二种侧链结合在各吡咯环上时,则有 4个异构体,原卟啉在有三种侧链时,便有 15个异构体。天然发现的原卟啉按照费歇尔( H. Fischer)的分类称为Ⅸ型。在卟啉环处于共振状态, 4个吡咯环具有相同的结构.大多呈绿色或红色,显示出特异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天然发现的生理上重要的卟啉类,大多在吡咯环的 4个 N上 Fe、 Mg配位形成络合物,例如原卟啉Ⅸ的 Fe络合物(血红素 protoheme,也有仅称 heme的)作为辅基含在血红蛋白、过氧化氢酶、普通的过氧化物酶等化合物中,细胞色素除 b型外含有与此不同的铁卟啉,叶绿素是经过原卟啉生物合成的镁卟啉诱导体。其它种种卟啉是天然的或作为氯化高铁血红素及叶绿素的分解产物而存在。除此以外,还多见到以二氢卟吩、四氢卟吩为基本结构的卟啉化合物,以及它们与 Fe、 Mg结合成的络
动员感染、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出现各种生物学活性的体液成分(主要为血清)之总称。存在于正常血清中,目前已知有 9种成分,分别称为 C1, C2, C3,… C9。 C1和 C2遇热则弱,在 56℃处理 30分钟可灭活。补体含量因动物而不同,其成分亦不同。豚鼠血清中各种成分颇为均衡,含量亦多,因此为许多实验所采用。对 Ag-Ab按 C1, C4, C2, C3, C5, C6, C7, C8, C9的顺序进行反应;但也了解到有按不同顺序发生反应的。抗原为红细胞时,补体以上列顺序起反应,则最后的 C9( C9的活化物)对细胞膜有损害,而发生溶血。抗原为革兰氏阴性细菌时引起溶菌,但对革兰氏阳性菌不易损害。 IgG抗体及 IgM抗体与抗原结合时,以上列顺序与补体结合,但此种顺序的结合在 IgA抗体, IgE抗体不会发生( Ig为免疫球蛋白的略语)。一般认为在此情况下不引起溶血反应是由于补体以不同顺序进行结合的。已知补体各种成分的反应方式是复杂的,一系列反应的中间产物也有着多种生物活性。
容易捕捉昆虫的变态的食虫植物叶之总称。其形态和捕虫机制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猪笼草( Ne-penthes mirabilis)的囊状叶和瓶子草( Sarraceniapurpuria)的漏斗状叶。加里福尼亚瓶子草( Darling-tonia)的管状叶的内腔面上,生有倒毛和粘液,昆虫一旦落入,便无法爬出来。狸藻( Utriculariavulgaris)的囊状叶,在其入口的小孔,有活扇密闭,通过腺毛的作用,排出内部水分,使腔内保持负压,把附近的小虫吸进小孔使其窒息。除这种特异的构造外,还有叶面和粘毛(长毛)分泌粘性强的物质,以其粘着力来捕捉昆虫的长叶茅膏菜( Drosera indica),以及一当受到刺激其具有粘附力的叶片和触毛发生反应而把昆虫包围住的圆叶茅膏菜( Drosera rotundi-folia)和捕虫堇( Pinguicula valgaris)等捕虫叶。捕虫机能最发达的捕虫叶有貉藻( Aldrovandavesiculosa)和捕蝇草( Dionaea muscipula)。当昆虫触动其叶面的触毛时,离主脉不远处,发生强烈的纵向弯曲反应,使叶片沿着主
狭义指某种动物捕捉另一种动物而杀食之。广义是指某种生物吃另一种生物,如草食动物吃草;同种个体间的互食、食虫植物吃动物等也都包括在内。捕食时被食者的种群变化有很大的影响。捕食者种群所杀死的被食者的总数,等于每个捕食者的捕食数与捕食者个体数之积,这二者都要受被食者密度的影响。索洛蒙( M. E. Solomon, 1949, 1964)区分出两个概念:根据被食者密度的变化,把每个捕食者相应捕食数的变化,称为捕食者的机能反应( functionalresponse);把捕食者由于密度增大和移动所造成的变化,称为捕食者的数量反应( numerical resp-onse)。对于前者,霍林( C. S. Holling, 1959)曾提出作为捕食者随机捕食的基本公式 --圆盘方程式( disc equation) NA =Tt aNo /( 1+ aTH No ); NA-每个捕食者的捕食数, No-被食者密度, Tt-捕食、摄食所需时间, a-摄饵能率, TH-处理每个被食者(从追逐至消化)所需的时间, NA对 No的关系为饱和型曲线, No大于某个阈值时, NA则
脊椎动物门的一纲。皮肤上有毛、皮脂腺和汗腺。枕骨上有两个髁状突起。下颌骨左右共 1块,直接关节在颅骨的鳞骨上(不通过方骨)。每个椎骨均有椎体。颈椎 7节(例外:海牛为 6节,异节类为 9节)。鸟喙骨退化,缩小成肩胛骨上的鸟喙突。槽生齿,异齿型,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小臼齿和大臼齿。有的一生换齿一次,有的不换齿。大脑发达,左右大脑半球由胼胝体连接,由脑桥和小脑两半球连接。听觉器官由内耳、中耳和外耳组成。外耳有耳壳,中耳里有 3块听骨,内耳里有长的耳蜗管,其内有戈蒂氏器。心脏由两心房和两心室组成,只左侧有大动脉弓。红血球呈圆盘状,无核。为恒温动物。肺呼吸。有唾液腺。成体的排泄器官为后肾,膀胱与输尿管直接连接,泌尿生殖器和肛门的开口分开(单孔类例外)。雄性生殖器官由一对精巢(睾丸)和阴茎组成,精巢一般下降在阴囊内。体腔由肌肉质的横膈膜分为胸腔和腹腔两部分。卵小,为少黄卵和等黄卵,属全裂型。除单孔类外,均为胎生。幼体靠乳腺分泌物(乳)生活。
在高等植物正常的个体发育中,芽一般是只从茎尖或叶腋等的一定位置生出。所以这种象顶芽、腋芽、副芽等均在一定部位生出的芽,称为定芽.与此相反,凡从叶、根、或茎节间等通常不形成芽的部位生出的芽,则统称为不定芽。在叶上生芽的例子是不多见的,但在鞭叶耳蕨( Polytichum craspedosor-um)、过山蕨( Camptosorus sibiricus)等可在叶尖处生芽;东方狗脊( Woodwardia orientalis)、碎米荠( Cardmine flexuosa)等能在叶面上生芽;菜蕨( Diplazium esculentum)、川续断属( Dip-sacus)、柳穿鱼属( Linaria)、柳属( Salix)等可在根上生芽,特别是在根或茎被切断时,更为显著。已知蕨类植物能在茎上产生不定芽,但种子植物茎于上生出的芽,无疑多属于潜伏期的休眠芽。聚集着蚜虫等害虫的波斯菊( Coreopsis tinctoria),在支持头状花序的花轴节间常形成许多花芽,无疑地也是一种不定芽。不定芽未必是任何植物在任何部位都能产生,只有在形成芽的各种条件都具备的组织中,才能产
组蛋白 histone 与有核细胞核内 DNA结合的碱性蛋白,以与 DNA结合成核酸组蛋白的形态,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胞核中。在精子核中,由于生物不同,有时以鱼精蛋白取代组蛋白。从氨基酸组成来看,多数是赖氨酸和精氨酸,芳香族氨基酸和含硫氨基酸较少。缔合作用强。一般认为由以下 5种分子构成(因细胞核的种类不同,有时可更多些): F1 或Ⅰ(高赖氨酸,丙氨酸型), F2b或Ⅱ b2 (高赖氨酸,丝氨酸型), F2a2或Ⅱ b1(高丙氨酸,亮氨酸型,高精氨酸、赖氨酸型), F2a1或Ⅳ(高精氨酸甘氨酸型) F3 或Ⅲ(高精氨酸,丙氨酸型)。小牛胸腺的组蛋白,其分子量分别为 21, 000, 13, 775, 14, 002, 11, 282, 15, 324。其中除 F1以外,其它 4种分子的化学结构已经确定,发现相同的碱性氨基酸残基和疏水性氨基酸残基在分子内分布相当靠近。即使生物的种类不同,但组蛋白的各分子种类的化学结构似乎是十分相似的。在染色质内,组蛋白和 DNA的重量比约为 1∶ 1,具有彼此相反的电荷,进行离子结合。组蛋白维持 DNA的结构,起着稳定的所谓超螺旋型配置的作用。
1 植物表皮细胞的外观轮廓,有的呈多角形〔例如伏地卷柏( Selaginellanipponica)、苏铁( Cycas revoluca)、万年青( Rhodea japonica)、葡萄( Vitis rinifera)等〕;有的呈波浪形〔例如景天科( Crassulace-ae)、茄科( Solanaceae)、禾本科( Gramin-eae)〕;有的呈细长的纺锤形〔例如榧( Torre-ya nucifera)、大红鸢尾( Iris sanguinea)〕等。朝向外边的细胞壁通常肥厚,或细胞壁外面有由纤维素和角质组成的层,还有在此层外面覆盖一层角质层的。角质层发达的,如格树( Osmanthes ilicifoli-us)的叶和苹果( Malus pumila)的果皮,表面显有光泽。另也有在表面分泌蜡质的,称为蜡膜。这种蜡质外形呈粒状、棒状或扁平伏,混存于角质层中。在木贼( Equisetum hiemale var. japonicum)、黑榆( Ulmus davidiana)、光叶榉( Zelkova se-rrata)等细胞壁中含有硅酸的结晶。在荨麻(
1 对某些生物也称角皮。是覆盖于生物体表的细胞(动物为:上皮细胞;植物为:表皮细胞)。向表面分泌的各种物质层,这层常具有较坚固的膜样构造,这些总称为表皮。表皮的形成称为表皮化( cuticulariza-tion)。表皮不仅对生物体有机械保护作用,而且有防止内部水的发散,对外部渗入物质的调节。植物的表皮是覆有蜡或蜡类似物质的膜层。在霉菌(例如二毛菌类),表皮构造简单,为非紧贴细胞壁的弹性小薄膜;但在高等植物,一般都较为复杂,其角质组织之间埋有小而平的蜡质小板,最外层被压出许多小棒状的蜡质,在叶面等则成为 1-10纳米左右的小突起。这些物质由表皮或内部的组织生成,而后,浸润到细胞壁的纤维素和果胶层里,进一步在表皮的外面进行分泌积累。包括生长点分生组织的表面,茎与叶的整个表面都见有表皮,越是成熟的器官越发达,变得很厚。这种覆盖在体表的外部,除外表皮( external cuticle)之外,在叶肉、表皮组织内与空气接触的细胞壁上可见有蜡和角质的薄膜,这称为内表皮( internal cuticle)。这两层表皮经过气孔细胞表面而通连。表皮,在陆生植物尤其在向阳地和干旱地的
溶于液体后,具有使表面张力显著降低作用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由于其分子内存在着亲水性部分和疏水性部分,因此表面容易吸附;另外在一定浓度(胶粒临界浓度)以上时,则形成称为胶粒的分子团。亲水性、疏水性两部分之比,是决定表面活性剂性质的重要因素,所以以此作为表示亲水、疏水平衡〔 hydrophilc hydrophobic (= lipophilc)〕(缩写 HLB)的数量夫系。随着水溶液中的解离状况,分为阴离子、阳离子、两性和非离子性等四种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具有洗涤剂等广泛用途,但基于难溶于水的非极性物质的溶解作用,所以在活体膜的研究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使膜蛋白稳定和易溶化的目的,所使用的主要为中性表面活性剂,而以 Tritonx -100为代表的 Triton系、 Tween系等各种 HLB值不同的市售品都可以利用。十二基硫酸钠( SDS)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十六烷三甲胺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一般均具有较强的溶化作用,但对蛋白质也有较强的变性作用。利用 SDS和蛋白质的复合体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被广泛应用于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一种方法。
生活于海洋、湖沼、江河等水城水层表面或邻贴水层表面下面的生物之总称,特别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水层表面张力而生活的小形生物。在水层表面生活的生物,称为水面漂浮生物,如单鞭金藻属( Chromulina)、水之类。在邻贴水层表面下面生活的生物,称为水表下漂浮生物,一般是以蓑海牛( Aeolidia)、海蜗牛( Janthina)等。又如蚊的幼虫(孑孓)以及游动性鱼卵和幼鱼等,开始也是作为水表下漂浮生物而生活。在水层表面和邻贴水层表面下面两种水层栖息的稍稍大形的生物,称为漂浮生物( pleuston或 macroplustoon),如浮萍类和僧帽水母( Physalia)、银币水母( Porpila)等。水鸟常被称为翼足类漂浮生物。在水层表面,常漂浮着空中落下来的有机物、营养盐类和悬浮有机物质被吸附,细菌、蓝藻、涡鞭藻等大量繁殖,成为漂浮生物的小型消耗者的营养源。漂浮生物原来是 Nau-mann( 1917)提出的术语,原意是指池沼等小水域水面薄层生活的特有的水生微生物,与浮游生物或漂浮生物相区别的微生物群落。再者, C. Schrō ter和 O. Ki-rchner( 1
组织蛋白酶 cathepsin 在各种动物组织的细胞内(特别是溶酶体部分)发现的一类蛋白酶。此名源自希腊语的“消化”,为威尔斯达特( R. Willstā atter, 1929)命名的。来源于同一种类组织细胞的也是由组织蛋白酶 A. B. C. D. E等多种酶组成。可以根据所作用的代表性底物的种类进行分类,但似乎各自还有数种同工酶。组织蛋白酶 A的代表性底物是 N-苄氧基羰基 -L-谷酰胺 -L-苯丙氨酸,最适 pH约 5.5( 3— 6),可能是一种羧肽酶,可为二异丙基磷氟酸( DFP)或对氯汞苯甲酸( PCMB)失活。组织蛋白酶 B催化苯甲酰 -L-精氨酰胺的水解。其活性的表现需要巯基化合物( SH化合物)的存在,最适 pH在 6附近,有人认为是类似木瓜蛋白酶的肽链内切酶,已知有 B1 和 B2 (或 B′和 B)二种。组织蛋白酶 C的代表性底物是甘氨酰 -L-苯丙酰胺,在 pH5附近催化此酰胺键的水解,在 pH7附近时催化以其它底物分子的氨基代替水分子作为受体的转移反应,亦称为二肽氨肽酶Ⅰ(由第一个反应命名)或二肽转移酶(按第二个反应命名)。能为巯基化合物或 Cl-
亦称模式菌株。在给某细菌定名,分类作记载和发表时,为了使定名准确和作为分类概念的准则,以纯粹活菌(可繁殖)状态所保存的菌种。相当于动植物分类中的模式标本。在进行细菌等的分类和鉴定时,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十分重要,但若就这些性质进行试验,就必须应用许多纯分离的新细胞。因此,作为分类标准的菌种,也有必要进行纯粹分离,并以活菌(可以分裂)状态保存。 在标准菌种中,对于从作过原始记载的作者实际分离或应用的菌株,通过营养繁殖获得和保存的菌株,称为正标准菌株。此外,当原作者使用复数菌株,以后的研究者选择其中之一作为最适当的菌株时,称该菌种为选定标准菌株。当原作者使用的菌株失掉,以后的研究者就新的菌株研究,记载后,确认可以作为国际上正标准菌株的代替菌株时,称该菌株为新模式菌株。保存菌种时,必须留心不使菌株在保存过程中死亡或发生变异。目前最常用的保存方法是冻结干燥法。模式菌株应由适当的菌种保存机构保存。
组织培养 tissue culture 从多细胞生物的个体无菌地取出组织块、细胞群,在适当的条件下使之继续生活的技术。其中有将取出的组织移植培养在其他生物体的某一部位的体内培养( culture in vivo)和培养在玻璃器内的试管培养( culture in vitro)。前一种培养,培养的组织块尽量置于不受其生物体内特异性影响的环境里,而一般所说的组织培养系多指后者。试管组织培养最初搞成功的,是哈利荪( R. G. Harrison)氏( 1907),将蛙的大块神经组织放在蛙的淋巴液培养基中进行的。现在不仅广泛用于细胞的繁殖、分化、癌的研究,而且还利用组织培养细胞进行药物效果的研究,也不断被利用于制造疫苗。另外,因为通过组织培养能获得大量的单一的细胞群,所以用作生物化学的研究材料非常方便。因此,目前在整个生物科学领域,这种技术几乎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了。组织培养有几种方式。细胞培养是经胰蛋白酶等处理使组织块解离而获得的细胞(细胞解离)。一般,细胞是在培养基上作为单层的薄片而扩散(单层培养)。最极端的方式是从单一细胞着手的纯株培养。狭义的组织培养是使用小组织块,悬滴培养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