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温血动物。具有与外界温度或自身活动无关而保持一定体温特征的动物,亦即为恒温性( homeo-thermism homeothermy)发达的动物。鸟类和哺乳类属恒温动物,体温随种类而异,大多在 36— 42℃的范围内。一般小形的动物较大形的体温为高,昼行性动物的体温清晨最低,到傍晚升高。但体温调节能力高的动物(食肉类、马、人等)一天之内体温变幅不超过 1℃。低等哺乳动物的体温一般较低,可随外界温度或活动状态有显著的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变温性( heterothermism heterothermy)。恒温动物的特征是产热的能力大,具有毛、羽和皮下脂肪等的隔热构造,体温调节的能力发达,能随体内外的温度条件通过产热或散热进行调节。在正常的体温下,恒温动物的物质代谢效率最高,而当体温超越正常的范围时诸机能就会显著地失调甚至招来致命的结果。恒温性是体内平衡调节的典型特征,能获得这种性能的动物其分布范围就能扩大,可一年四季进行活动。不过在极端严寒的季节或食物不足时,由于体温保持困难,有的就采取冬眠的方式以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
指在显微镜下呈现特殊横纹的肌纤维,即横纹肌纤维所构成的肌肉。对脊椎动物来说,所有的骨骼肌与大部分为平滑肌的内脏肌中的心肌和平滑肌适成对比。在组织切片中所见到的横纹肌的特征与其力学的性质有关。在无脊椎动物中,心肌、水母的环状肌,扇具的闭壳肌(一部分)、箭虫的体肌,附着在节肢动物外骨骼上的骨骼肌等,特别是承担迅速运动的肌肉都是横纹肌。横纹肌的肌纤维一般比较长,脊椎动物的骨胳肌,有长度达 50厘米宽 150微米的,但细胞中具有很多的核,是多核体。原则上各纤维可达每一肌肉的全长,甲壳类的足肌和脊椎动物的心肌,也见有纤维分枝,但特别是心脏肌各纤维的吻合,使整个心脏获得单一的多核体的性状。 与肌浆平行纵走的多数肌原纤维的任何一个,在全长范围内有明带( light band)和暗带( dark band),很规则地交叉着,而且各带在邻近肌原纤维间,存在于准确的方位上。横纹因此而产生。明带为单折光性,亦称为等方带或 I带;暗带为双折光性,亦称为异方带或 A带。在明带的中央部有叫做间膜(德 Zwischenmembran)或 Z膜( Zmembrane), Z板( Z dise
指短时间内照射红光和远红光,引起生物体产生可逆的反应而言。这种反应是通过作为光受体的光敏色素( phytochrome)而引起的。 1952年由 H. A. Borthwick进行莴苣种子的光发芽试验时发现的。以后,根据各种酶的活性和不同物质的生物合成速度等分子水平的现象、又发现了细胞内颗粒的各种活性、向光性和向地性的敏感度、叶绿体的趋光性、光周期的暗期光中断、细胞分裂期的调节以及脱黄化等非常多的现象.把红光和远红光相互反复照射时,结果与照射光的总量完全无关,而是决定于最后照射的是哪种光。可是,在一定间隔期内,如果不反复几次地进行短时间红光照射,则也有许多不产生反应的。在这种情况下,如在各次红光照射后继续以短时间的远红光照射,便可逆地消除红光效应,这种现象称为间歇照射( intermittent irradiation)效应。红光照射后,经过一定的暗期,如再给予远红光时,则只能部分地消除红光效应。在充分长的暗期后,可完全看不到光的可逆性。这种现象称为暗期插入效应( escapereaction)。至于光敏色素受光后,是通过如何的机制而引起光可逆反应,尚处于假说阶段。
又称红肌。脊椎动物的横纹肌中呈红色的称为红色肌。相应地,其色淡的则称为白肌( White musc-le)。心肌通常是红色肌,此外,高等脊椎动物的呼吸肌、咀嚼肌和飞行性鸟类的胸肌等需要持续性活动的肌肉,以及各种骨骼肌,特别是整天倒挂在树枝上的夜行性树獭的骨骼肌,一般认为都是红色肌。红色肌的颜色是根据其肌肉中所含的肌红蛋白和血液量的多少来决定的。在形态上,红色肌纤维的肌幅比白色肌纤维的窄,肌原纤维缺乏,横纹稀疏不清,但是富有颗粒性的肌浆,多核。与白肌相比,一般来说其兴奋性和收缩速度较低,但反之激烈收缩时力量却较大,而且不易疲劳,对保持身体的姿势等动作有很大关系。有人认为,所有骨骼肌都是由红色和白色两种肌纤维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例如人的小腿三头肌中的比目鱼肌,红色肌纤维最多,相应地在腓肠肌中则白肌纤维较为丰富。在鱼类中看到的暗褐色的所谓血合肉(鱼背上的稍微发黑色的肉),在回游鱼类中特别丰富,这种颜色也和肌红蛋白有关。但鳟鲑科鱼类的肌肉颜色则是由于含一种胡萝卜素类物质(虾红素 astacín)造成的。
指热带及亚热带(印度 -马来地区,非洲、美洲)海岸及河口一部分海水或淡海水的潮间带泥地生长的常绿灌木植物或乔木植物或者植被的总称。常见的有红树科的红树属( Rhizophora)、木榄属( Brugi-era)、角果木属( Ceriops)、榄李属( Lumnitz-era)、海桑科( Sonneratiaceae)的海桑属( Sonn-eratia)、马鞭草科的海榄雌属( Avicennia)、楝科的木果楝属( Xylocarpus)、紫金牛科( Myrsin-aceae)的桐花树属( Aegiceras)、茜草科的瓶花木属( Scyphiphora),爵床科( Justicia procumbenss)的老鼠簕属( Acanthus)等。红树群落含有多量 Nacl,吸水力强,海榄雌( Avicennia arina)叶片及根部的渗透压可分别达到- 163大气压和- 97大气压。长出支柱根,也从土壤中长出各种形态的呼吸根。生在泥里的根系,通气组织发达,并能通过呼吸根获得一部分必需的氧气。红树属( Rhizophora), Burgiera等的果实为胎生,附于亲本树株上,
简写 ESR,或 BSG。将抗凝血液放入垂直的魏氏( Westergen)管内静置时,由于红细胞的沉降可明显地分成澄清的血浆层和红色的血柱。这红色血柱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速,简称血沉。红细胞沉降速的测定方法是 1972年由国际血液学会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魏氏法作为国际标准法,抗凝剂使用 3.088%柠檬酸钠溶液。血沉随着各种疾病及其轻重具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疾病的诊断上和预后的判断被广泛应用。在影响血沉速度的诸因子中,最重要的是血浆蛋白的量和成分的变化及红细胞数(红细胞比容)。球蛋白或纤维蛋白元的增加,以及白蛋白或红细胞数减少,都能促进血沉。因此患肝脏疾病和急性、慢性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结核病,血沉将变快。红细胞、胆汁酸。活性血纤蛋白溶酶的增加,可使血沉变慢。有的认为血沉加速的本质,是由于成球素( agglomerin)的增加。正常值( 1小时)男子为 1— 10毫米,女子为 2— 15毫米。
人的红细胞在细胞膜外无其他膜状结构,由于通过溶血作用很容易得到细胞膜的空壳( ghost),所以常用来作为活体膜的模型而进行研究。其主成分为蛋白质(约 49%,重量比)和脂类(约 44%),还含有糖。脂类由磷脂(约 73%、重量比)、胆固醇(约 22%)和糖脂(约 5%)组成。磷脂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和鞘磷脂组成。这些磷脂并非在膜内均匀分布,在表层多含有具胆碱基的中性磷质,内层含有具负电荷的磷酯酰丝氨酸和可变结构的磷脂酰乙醇胺。蛋白的组成如表所示,用低张液处理细胞膜的空壳,则游离出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再用高渗液处理则游离出锚蛋白和 4.1带。这些称为外周蛋白( peripheral protein)。带 3只有用表面活性剂将膜的结构破坏才能溶出。这样的蛋白称为内在蛋白( integral protein)。血型糖蛋白也是内在性的,是含有唾液酸的糖链的 MN式血液型物质。带 3也含糖链,具有阴离子通道功能。血影蛋白、肌动蛋白和 4.1带形成网状结构,锚蛋白与带 3及血影蛋白结合在膜上与网状结构相联系。
在所有的脊椎动物及若干无脊椎动物,其血红素(无脊椎动物也有时是蚯蚓红血朊)包含在特定的血球中来进行其机能活动,这种血球称为红血球。在无脊椎动物中具有红血球,只限于海产动物,如螠虫、光裸星虫、绿纽虫、海豆芽、扫帚虫、魁蛤、海棒槌等。涉及到各门约有 100种,但也有的和白血球并没有明显区别,不过和脊椎动物的红血球则有明显的差异。脊椎动物中哺乳类的红血球,是中心部凹陷的圆板状,在造血组织中是有核的,但在循环血中的红血球,除骆驼和羊驼之外,可看到核退化,向细胞外放出、消失。鸟类以下的动物的红血球多数呈椭圆形,中心具核,中心部向两面突出。红血球的大小,可因动物种类不同而异,哺乳类的直径为 4— 8微米(人的为 6— 9微米),厚度以 1.5— 2.5微米者为多见。鸟类的长径为 12— 15微米,短径为 7— 9微米,在爬虫类的长径为 17— 20微米,短径为 10— 14微米,两栖类的更大,长径为 23— 60微米,短径以 13— 35微米者较多。鱼类的红血球的大小有明显变异。红血球数由于种的不同而异,但具有大形红血球的,一般在单位体积中血球减少。人的红血球 1立方毫米血液中,男子
一般指颈部腹面或消化管中接续口腔的部分。从人开始,在高等脊椎动物相当于颈部前方胸骨上端的上方低陷的部分,由外部也能弄清它的位置。即对于哺乳类,把由软腭以及舌根所构成的狭窄部分〔称咽峡或口峡峡部( istnmus faucium)〕开始到口腔深部狭义地称为咽喉( throat, fauces,德 Rachen)(食肉类也有把口腔包括在内称为咽喉的)。从咽喉的起始部连于鼻腔、食管、气管的部分称咽头,食物由此处进入食管,吸入的气体进入气管。气管的最上端即相当于其起始部的地方是喉头,为软骨所支持,对于哺乳类,除了作为呼吸道之外,还有发音器官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是由内胚层性的粘膜被覆的和由肌肉包围的囊状部。对于头索类,咽头腔有发达的鳃弓;圆口类,鳃囊于此处开口体外;鱼类,一般鳃裂都在这里。对于多数无脊椎动物,也把肠前方肌肉性的部分称为咽头。对于涡虫类,具有复杂的构造;原生动物中大多数纤毛类,在体表可见有漏斗状的陷入部,称为胞咽。
脊椎动物中两栖类以上的动物具有气管,其连接咽头的特殊化的起始部分称为喉头。由鳃弓演变而来的喉头软骨支持着喉头壁,而鸟类以下动物的喉头壁不发达,只有环状软骨( cricoid cartilage)和杓状软骨( arytenoid cartilage)。在哺乳类,附加有甲状软骨( thyreoid cartilage)和会厌软骨( epiglo-ttic cartilage)等而变得更为复杂。喉向咽部方向的开口构成喉口,或是纵裂隙所形成的声门,能适宜地开闭(此裂隙称为声门裂,构成声门裂的构造有的与声门有区别)。挟住声门的左右粘膜襞,在软骨间可以张开,称为声带,在两栖类、哺乳类已成为发声装置。此外、在哺乳类动物声门的上方,与舌根相接处有称为会厌的瓣状突起。声带上方的喉腔称为喉前庭( laryngeal vestibulum),其向咽部开口,即喉腔上口与声门是有区别的,称为喉口。在吞咽食物的时候,会厌就盖住喉口,其前身认为是粘膜襞,可以在一部分爬行类中见到。原始咽在其后方的腹侧壁形成管状膨起而构成喉,喉向后方反复分枝、延长,以至形成从气管到肺泡的组织分化。
中枢神经系统或肌肉在刺激终止后,仍然出现暂时性的重复兴奋,这种现象称为后反应。虽然在神经纤维中也能见到,但在突触部位及神经肌肉接头,反复兴奋性增高时特别容易出现。刺激脊髓背根,在腹根出现的兴奋中有延迟出者,这是因为通过许多中间神经元的缘故,在形式上看上去则象后反应。在突触部位的真正的后反应是指一个冲动通过一个突触之后,没有新的刺激,该突触仍然反复产生兴奋。在交感神经节的突触部位和神经肌肉接头,由于毒扁豆碱、新斯的明或焦磷酸四乙酯等胆碱酯酶抑制剂的作用,其后反应十分显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节前纤维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分解受到这些药物的抑制,而延长了乙酰胆碱对节后纤维或肌肉的刺激作用。神经纤维通过缺钙的任氏液或 Ba2 等可使重复兴奋性增加的一些介质或物质的作用,或肌纤维由于黎碱的作用,都可能产生显著的后反应。
除原生动物外,是所有其他动物的总称(后生动物亚界)。在后生动物中,除中生动物和侧生动物(海绵动物)外才是真后生动物( Eumetazoa),它包括的类群,从腔肠动物(刺胞动物门和栉水母动物门)起直到脊椎动物。虽然后生动物也是多细胞动物,但它不单是一个细胞集团,根据细胞被排列成两胚层或三胚层,而又名胚层动物(德 Keimblattie- re)。另外,由于这些细胞在形态和机能上都分化成各种形状的组织,也被称为组织动物(德 Histozoa, Gewebetiere)(中生动物和海绵动物除外)。胚层和组织的分化,形成各种器官,因此后生动物一般保持着高等动物的体制。与此相关的,后生动物的个体发生一般也是复杂的。单细胞的卵经过卵裂,形成胚层,发育成胚。在进行组织分化和形成一定的形态同时,有的还要经过极复杂的变态后才形成成体。虽然有时也进行无性繁殖,但以有性繁殖为主。后生动物系来自原生动物的祖先已毫无疑问,但什么样的原生动物是其祖先则议论很多。大致可分:( 1)是多核原生动物的细胞分化结果 [哈德兹( Hadzi)的纤毛虫类起源说,认为从多核纤毛类产生原始的扁形动物,腔肠动物是由此
残留感觉的一种。当光刺激终止后,由于光感在短暂时间内尚在继续,而在人的视野中与原象同一位置上所残留的象,称为后象。有原象感觉被原样残留下来的正后象( positive after-image)和明暗被倒转的负后象( Negative afterismager)。例如,短时间注视电灯之后,关灯或闭眼时,则明亮的灯象会暂短的残留,这便是正后象;如短时间凝视亮的格子窗后,把视线移到白墙壁上,则可看到窗格亮、间隙暗的窗象,这便是后象。用颜色光刺激时,正后象与原象的颜色相同(称为同色后象),负后象则呈与其补色接近的色调,即呈对比色( contrast color)(称为补色后象)。但是,也有正后象很快即转为补色的情况。正后象虽可简单地归结为视网膜兴奋状态的持续,但为了解释负后象,则必须假设视系统在先行刺激的作用下而发生了兴奋性减退(适应)或调变(德 Umstimmung)。虽然这种明暗交替的原因还不清楚,但是有关在看强白光之后而后象色变化交替的颜色渐消现象,三原色说和拮抗色说均各有其解释。此外,因为继时性对比现象可以看作是负后象的一种表现,因此色对比实际上是混杂有第二种色的补色(负
神经性脑垂体激素之一。在哺乳动物使毛细血管和细动脉收缩而血压升高。又促进肾的水分重吸收(哺乳类)及从皮肤和膀胱膜吸收水分(两栖类),因此又称做抗利尿激素。抗利尿作用的出现是通过环化 AMP改变膜的通透性引起的,但其细节尚未明了,并显示少许后叶催产素活性。加压素和催产素一样,均由 V. du Vigneaud等进行提取,精制,结构确定和化学合成( 1953)。具有环状部分的肽由 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大多数哺乳类的后叶加压素(精氨酸后叶加压素 =arginine vasopressin)具有如下构造: H- Cys- Tyr- Phe- Gln- Asn- Cys- Pro- Arg- Gly- NH2 在猪的后叶加压素其 C末端邻近的精氨酸残基为赖氨酸所代替(赖氨酸后叶加压素 =lysine vasopres-sin)。在鸟类及两栖类等其接近精氨酸后叶加压素 N末端的苯丙氨酸却像后叶催产素那样存在着转变为异亮氨酸的管催产素( vasotocin),似有后叶加压素的作用。后叶加压素的检定可用鼠的血压测定。
质壁分离 plasmolysis 把液泡发育良好的植物细胞浸在高渗溶液中时,原生质收缩而和细胞壁分离,此现象称为质壁分离。由于细胞膜与液胞膜的半透性,在高渗液中细胞液脱水而膨压下降,不久就呈现质壁分离的临界状态(此时膨压为0)。若进一步脱水,原生质体收缩同细胞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渗透压与外液相等时,便停止收缩。把此时所用的溶液称为质壁分离液。作为分离液,细胞膜对其溶质必须具有半透性,分子量较大的非电解质(如糖)或溶解度高的中性盐常被用作分离液。如用对细胞膜和细胞壁吸附力强的Ca2 作为分离液,则整个原生质体轮廓向内凹陷而引起凹形质壁分离。如果用吸附力弱的K 和Na 作为分离液,则向外凸出而出现凸形质壁分离,通常把细胞浸人分离液中就出现凹形分离,随着时间推移则凹形部位减弱,最后整个原生质体呈现凸形分离状态,至此所需的时间称为质壁分离时间。此外用K ,Na 、Li+,则细胞膜的透性增高,由于离子渗入细胞质的结果,细胞质膨胀而粘性减少,细胞壁与液胞被压迫,而原生质集中于细胞分离的一端,有如着冠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冠状质壁分离。利用质壁分离,可以测出水与溶质的透性(原生质测定法),此外如把
蛭类 Leeches 系环节动物门之一纲。身体柔软,背腹扁平,身体内外体节构造均很明显,体节数固定,为34节,但外观之体环(annulus)2—14个(大多为3—5)相当于1个体节。各体节之第一体环因具皮肤乳头和眼,故易与其他体环相区别。无疣足、刚毛、触条和鳃[例外:棘蛭属(Acanthobdella)具刚毛;鳃蛭有鳃]。身体前端有三角形的口吸盘,口开于口吸盘腹面的次端部,身体后端的后吸盘背面有肛门。消化管直行,胃(亦称嗉囔)中有11对左右的侧盲囊,肠比胃短,直肠具纤毛。口腔内有3块颚板及棘,有的变成具吻鞘的吻,或具单纯的咽。吸血性种类,其唾液腺之分泌物(蛭素)能防止所吸血液的凝固。神经系由34个神经节的神经索组成,其后端愈合成肛下神经节之集块。眼1—5对。肾管按体节排列,最多17对。由于间充组织异常发达,故体腔明显变窄,成为数根纵行管及与之横连的不规则的细管,称为血窦系。其壁上有许多黄细胞,且与血管系相连,里面充满血液(棘蛭属具宽广的体腔和隔膜)。雌雄同体,具卵巢1对,精巢4—12对连在一起,具1个共同的开口,雄性生殖孔位于雌性生殖孔前方。在生殖期第9—11体节形成环带,卵在
致死基因 lethalgene 指引起比正常个体早死的基因。由显性突变产生的致死基因的研究,因为带有这种基因的所有个体都要死去,所以是困难的。当存在隐性致死基因时, F 2 中分离比很不正常。翅膀和脚特别短的爬行突变型的鸡和正常鸡杂交, F 1 中二者之比为 1 ∶ 1 ,而爬行突变型( creeper )的鸡相互交配繁殖时,后代中爬行突变型和正常鸡以 2 ∶ 1 分离。如果爬行突变型的基因 Cp 上伴有隐性致死作用,而爬行突变型仅是杂合体,这样可说明上述分离比( W . Landauer , 1934 )。果蝇中也已发现很多隐性致死基因,这些隐性致死基因在自然群体中分布的频率也曾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如果致死基因的致死作用并不表现在一切个体上,有一部分带有致死基因的个体仍能残活下来,此时的基因称为半致死基因。这时显性致死基因也能被检测出来。当个体带有伴性致死基因时,它们的性比就会产生变化。致死作用出现的时期是各不相同的。很少有在配子中起作用而造成配子死亡的例子,不过在月见草等一些植物中已经发现有这种情况。致死基因的致死作用大部分出现在接合子中 [ 合子致死基因( zygot
致癌物 carcinogen,cancerogenic substa-nce 成为癌病发生原因的物质。已知致癌物有如下各种: (1)多环碳氢化合物:与沥青癌的关系颇大,从焦油中提取得来的3,4-苯并芘亦属此类。1,2-苯并蒽的衍生物有1,2,5,6-二苯并蒽(DBA),9,10-二甲基-1,2-苯并蒽(DMBA),甲基胆蒽(MCA)。 (2)偶氮色素:苯胺衍生物的o-氨基偶氮甲苯(OAT)由佐佐木隆兴和吉田富三(1932),p-二甲氨基偶氮苯(奶油黄色,DAB)由木下良顺(1936)分别用鼠做实验证明了其致癌性。 (3)芳香族胺:已知β-萘胺,联本胺等主要为泌尿系统癌物,此外还有α-乙酰氨基芴及其异构体。 (4)亚硝基化合物: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二甲亚硝基胺(DMNA),亚硝基甲脲(NMU)。 (5)4-硝基氮萘-1-氧化物(4NQO)及其衍生物。 (6)含氮芥子等烃基化物。 (7)从自然界植物和细菌提取出来的苏铁素(cycasin)和黄曲霉毒素(aflato
致癌 RNA 病毒 Retrovirus 作为基因来说,一方面具有 RNA ,但另一方面在感染的细胞中可被 DNA 改读,而成为原病毒,此总称为致癌 RNA 病毒。是 1972 年由 H . M . Temin 和 D . Baltimore 提出的,后来于 1976 年被国际微生物命名委员会作为科名而采用。与白细胞病毒( leukovi - rus )、 oncornavirus 虽为同义词,但现在这些名称正在逐步弃用。该病毒的粒子约为 100 纳米的球形,有被膜,内侧为直径 40 — 6 纳米的病毒粒子的核蛋白壳。核酸为两条分子量约 3 × 10 6 的单链 RNA ,粒子内部有反转录酶和作为引物的 tRNA ,以病毒 RNA 为模板合成双链 DNA 。这种 DNA 作为原病毒被组入细胞 DNA ,对病毒的合成和致癌具有作用。合成病毒的细胞,通常并不发生转化。根据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学的差异,分为 B 型粒子、 C 型粒子。 D 型粒子。该病毒科下设三个亚科,包括:致癌病毒( on - covirus ):如肉瘤病毒、白血病病毒、乳癌病毒等,与致癌有关的 RNA 病毒均包
致癌基因 oncogene 最初是定义为病毒携带的、能够引起靶细胞的转化基因。大部分病毒性癌基因具有细胞副本,参与正常细胞功能,这些细胞基因称为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s),并在特定情况下它们在细胞中的变异或异常活性与肿瘤形成息息相关。目前已有100 种癌基因被鉴定。这些致癌基因分为几个类群,分别代表从跨膜蛋白质到转录因子的不同活性类型,其功能的确定可能会解释肿瘤形成种许多类型的变化。一个癌基因的产生代表一种功能的获得,其中细胞原癌基因被异常激活。这可能是蛋白质或组成活性发生了变异、过量表达或适当时候停止表达。 (1)狭义的是指形成与细胞癌化有直接关系的蛋白质的基因。其典型的为肉瘤基因,在具有强烈致癌性的肿瘤病毒(Retroviridae)中发现了与细胞的癌化有关、但与病毒的增殖无关的数种肉瘤基因。另外从引起急性白血病的肿瘤病毒中发现数种急性白血病基因。这些致癌基因,已陆续证实都由正常细胞中存在的基因转变而来。从与正常细胞中的致癌基因对应的基因,在多种动物中广泛地存在着,认为它们对动物的生命来说还是有用的。关于癌肿的基因还未发现。(2)上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