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疮是由疱疹一型病毒引起的感染,通常出现在嘴唇和鼻孔边缘,唇疮的分泌物含有疱疹一型病毒,具有传染性。它通常发生于发烧、感染、感冒,或日晒风吹后、生活紧张、月经期间,或当免疫系统受抑制时。这种病具高度传染性。潜伏期约3-10天,出现唇疱疹后,可能维持三周之久。如果你有过敏倾向,很可能你的免疫系统虚弱,因此也可能易患唇疱疹。 1.症状 当唇疮开始出现时,患者会感到患处痕痒和灼热,然后会发现患处出现一撮小水泡。当水泡破裂后,便变为形状不一的溃疡。 2.为什么会长唇疮? 曾经受过疱疹一型病毒感染者,病毒会潜伏在身体内。当身体的抵抗力下降时,这些病毒便会再次活跃起来造成感染。导致抵抗力下降的因素包括:精神压力疲劳过度感冒或其他疾病月经周期晒太阳。 3.处理方法 唇疮一般会在两星期内自动痊愈,为免引致痛楚或把病毒传染他人,可叁考以下方法:患者应尽量保持患处清洁及干爽,以免细菌感染避免进食辛辣及硬的食物,以免刺激患处避免用手碰触患处,如碰触后应立即洗手,以免身体其他部分,例如眼睛、性器官等受到病毒感染而引致角膜炎或其他皮肤病避免亲密接触
结节性红斑的病因有哪些? 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不明了,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激发机体自身免疫系统而发生的一种皮肤免疫反应;某些治病细菌如链球菌和结核杆菌等也可能导致该病发生。一般认为该病多与感染、药物、全身性或内脏性疾病等有关,但仍有大约50%左右的患者无明显原因。最值得重视的原因有两方面:即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感染是本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某些患者抗链“O”值高于正常,或发病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提示有链球菌感染的可能。另外,该病也可能是由真菌或结核菌感染所致。自身免疫性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氏(Behcet)病、溃疡性结肠炎、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等,也可伴发结节性红斑样病变,特别是白塞氏病,结节性红斑常作为其特征性表现之一而具有诊断学价值。 结节性红斑的病理改变如何? 结节性红斑的发病机理,有人将其视为一种变态反应,属于迟发性变态反应范畴,但也可能与第Ⅲ型变态反应有关;也有人认为其发病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在皮肤表现的结果。本病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真皮和皮下组织的炎症病变。总的来说,其主要表现是血管炎,多发生在较大的小静脉血管内壁,有炎性细胞浸润及内皮细胞增生
对于银屑病患者,既不能毫无顾忌地随意饮食,亦不能因噎废食,损伤身体。一般来说,银屑病患者应忌食烟酒、鱼虾海鲜、羊肉、辣椒等辛腥发散的温热之品,而对于鸡鸭、猪肉、鸡蛋、河鱼、牛奶、蔬菜及水果等食物,则应摄入充足以保证营养。饮食宜忌并不能一概而论,若摄入某种食物后皮损加重,则应加以控制,或到医院向医生咨询。下面介绍几种对银屑病有益的食疗方法: (1)凉拌苦瓜 苦瓜200g,洗净去瓤,切丝焯过,加麻油适量,味精、盐少许,拌匀即可。本菜具清热泻火之功,适于血热风燥证者。 (2)凉拌肉皮冻 猪肉皮200g,洗净,刮去肥油,加水500ml,微火炖1.5小时以上,纳入胡萝卜丁、青豆丁、豆腐干丁以及适当调味品,待凉成冻,切块食用。本菜具有滋阴和阳、柔润肌肤之功效,适于血虚风燥证患者。 (3)红油豆腐 豆腐400g,胡萝卜50g,切方丁,开水焯过,另用麻油30ml烧开,入红花3g ,关火。待凉后捞去残渣,淋于豆腐之上,加入适当调料即可。本菜具有活血化瘀、和中健脾作用,适用于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证者。
寻常性银屑病(psoriasis vulgaris)临床多见。大多急性发病,扩延全身。原发疹为针帽头至扁豆大小的炎性丘疹或斑丘疹,呈特有的淡红色,境界明显,表面被覆多层银白色鳞屑,周围有轻度红晕。剥除鳞屑可露出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剥除此膜则出现小的出血点,称为Auspitz征,相当于刮破的真皮乳头顶,此种薄膜现象与Auspitz征具有特征性。自觉有不程度瘙痒。皮疹可不断的扩大和增多,可表现各种形态,如点滴状,钱币状、花瓣状、地图状、少数可呈带状。亦可融合扩延甚广以至全身者。少数可有渗出湿润或形成蛎壳状,称为湿润或蛎壳状银屑病。 银屑病可发于全身各处,但好发于四肢伸侧特别是肘、膝部位。对称发生。其次亦常见于头皮、腰骶部。少数亦可见腋窝,腹股沟等皱襞部。掌跖、指(趾)甲及粘膜亦可被累。发于头皮者,常在疾病早期出现,皮损处界限清楚,鳞屑厚积,发成束状,但不脱发。皮损常沿发际呈带状。部分患者可由头皮开始先发生鳞屑斑,逐渐扩延至四肢或全身。皱襞部银屑病鳞屑较薄,境界分明,常因汗液浸渍及搔抓,表面出现湿疹样变。掌跖部银屑病少见,皮损为境界明显的棕黄色角质增殖斑,周围有红晕,鳞屑较厚,
尚不完全明确。目前亦未能用实验方法使动物或人发生本病。近年来大多认为遗传、代谢障碍,感染、免疫功能障碍等可能为发病的重要因素,季节变化、潮湿、精神创伤或手术等也可能诱发本病。 遗传:国外报告有族史者一般认为30%左右,国内资料约为10~17%.,关于遗传方式,有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有不完全外显率,亦有认为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性联遗传者。银屑病发病与种族似亦有关系,据报告,黑种人发病率低。 近年来发现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与银屑病明显相关。国外报道银屑病患者HLA-B13、HLA-B17 抗原频率明显增高,但亦有报告银屑病患者HLA-B3、HLA-CL7、HLA-W6增高者。我国银屑病患者除HLA-B13、HLA-B17抗原比正常组明显增高外,HLA-BW35明显降低。目前均认为银屑病受多基因控制,同时也受环境因素影响。 感染:临床上有些银屑病的发病和上呼吸道感染及扁桃体炎等病有关。当应用抗生素或切除扁桃体后,银屑病可好转,特别是急性点滴型银屑病患者。亦有报告在患者受到链球菌感染后,银屑病可迅速恶化,抗链球菌"O"值亦增高,因而认为银屑病发病与链
在身体的局部有了伤害、疾病等障碍时,以此为刺激所产生的感觉。对人来讲,痛觉作为一种伴有强烈的不快情绪的感觉虽也算一般感觉,但另一方面,由于皮肤痛觉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外感受的性质,与其它皮肤感觉和味觉协同活动,参与对外物的硬度、锐度、热(热痛)、冷(冷痛)、辣的程度等性质的判断。人的痛觉不只存在于皮肤和粘膜,而且在身体的所有部分,如胸膜、腹膜、内脏(内脏痛)、牙、眼、耳等都可产生。在皮肤和粘膜上,只有游离末梢是司痛觉的感受器(即痛点)。在感觉点中以痛点的数量为最多,平均为 100-200/厘米 2 。角膜的中央区和咽头后壁只有痛点,没有其它感觉点。由于痛觉感受器位于表层,所以当受到寒冷和局部麻剂(可卡因等)的作用时,痛觉先于其它感觉而麻痹。在施行局部麻醉的外科手术时,也有痛觉消失,仅残留触觉的情况。痛觉没有称得上的适宜刺激。至于内痛觉,一般认为还有其它原因。刺激强度随刺激面的大小、身体部位等而异,痛觉感受性(痛阈)有着显著的个体差异。按痛刺激的产生方式和感受器部位存在着不少质(刺痛、钝痛等)的差异,另一方面,在痛觉神经中可区别为 A、 B两种纤维,一般认为 A纤维传导快痛觉
目前为止较为常用的5种制备siRNAs的方法包括: 1.化学合成 2.体外转录 3.长片断dsRNAs经RNase III 类降解 4.siRNA表达载体或者病毒载体在细胞中表达siRNAs 5.PCR制备的siRNA表达框在细胞中表达 前三种方法经过体外制备siRNAs然后应用专门的RNA转染试剂将siRNAs转到细胞内转染或者电转染导入哺乳动物细胞;后两种方法则这两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直接操作RNA,依赖能够表达siRNAs的DNA载体或者基于PCR的表达框架转染到细胞中,通过转染到细胞的DNA模板在体内的转录得到siRNAs。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哪种是最好的方法,其实取决于实验目的。 比较项目 体外制备 siRNA 体内表达 siRNA 化学合成
我们用 BLASTx 将手中的核酸序列到蛋白质数据库中进行比对。目的是想知道在氨基酸水平上我们的核酸序列和已发现的蛋白质有没有相似性。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核酸序列可能还找不到 ORF ,所以 BLASTx 就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试一遍,也就将目的核苷酸序列翻译成六种 ( 目的序列的正负链各三种可能的读码框架 ) 氨基酸序列,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六条氨基酸序列,然后再和数据库作比较。 有个序列 TCAATCGATCGATCG ,其翻译 从左到右 1. TCAATCGATCGATCG 2. CATCGATCGATCG 3. ACGATCGATCG 从右到左 4. GCTAGCTAGCTAACT 5. CTAGCTAGCTAACT 6. TAGCTAGCTAACT 因为密码子是三个,就是说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和原始序列相比(原始序列是参照)有三种情况 : 不减碱基; 减去一个碱基; 减去两个碱基; 当减去三个碱基时,结果和不减碱基基本一样 ( 就差第一个氨基酸 ) 类推…………。
先找到需要设计引物的目标基因的在有引物序列的 mRNA 序列,可以通过全文(如最先发现该基因的文章),全文中有时可以找到大鼠 c-jun mRNA 序列的 ACCESSION NUMBER ,在 PubMed 中的“ Nucleotide ”中用此 ACCESSION NUMBER 就能找到序列。可以利用这个 ACCESSION NUMBER 在 PubMed 中的“ Nucleotide ”中搜索到序列后,点击右边的“ Links ”,再点击里面的“ Related Sequences ”就能找到所有的大鼠 c-jun mRNA 序列及其他物种的一些 c-jun mRNA 序列。 文献中的引物最好先验证其序列正确,并用软件分析引物比较好后再采用。通过 BLAST 验证,既可知道序列是否正确,也可同时了解引物的特异性、引物的位置及 PCR 产物的大小等。 如果仅仅是为了验证引物序列是否正确(仅适合于基于完全匹配原则设计的引物),也可以用 Blast 的“ Nucleotide-nucleotide BLAST (blastn) ”或“
GENSAT database : GENSAT 数据库目的是把小鼠各个发育阶段中枢神经系统的基因定位表达并给出图像结果;也就是可以看到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的图像。 目前收集了三个发育期 (embryonic day 15.5 (E15.5), postnatal day 7 (P7) and adult) 。 GENSAT 本身是 Gene Expression Nervous System ATlas 的缩写。实验技术上主要是运用原位杂交和转基因的技术;使用者可以通过查询基因 (name/ass.id 等 ) 来使用。这个数据库是三家单位 Rockefeller University , 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 NINDS 主要完成的。我们可以通过 [目前收集的基因 ] 和所有 数据免费下载 来了解该数据库的实际情况。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该数据库的查询方法: The GENSAT database contains a series of images related to gene exp
Gene Ontology ( GO )包含了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所处的细胞位置,发挥的分子功能三方面功能信息,并将概念粗细不同的功能概念组织成 DAG (有向无环图)的结构。 Gene Ontology 是一个使用有控制的词汇表和严格定义的概念关系,以有向无环图的形式统一表示各物种的基因功能分类体系,从而较全面地概括了基因的功能信息,纠正了传统功能分类体系中常见的维度混淆问题。在基因表达谱分析中, GO 常用于提供基因功能分类标签和基因功能研究的背景知识。利用 GO 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特点,旨在发掘与基因差异表达现象关联的单个特征基因功能类或多个特征功能类的组合。 根据 GO 的知识体系,使用“功能类”(或者叫做“功能模块”)这一概念具有以下优点:我们认为,单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的改变不足以反映特定功能 / 通路的整体变化情况。因为类似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生物体的功能的实现决不仅仅是依靠一两个基因功能的改变来实现的。因此过分着重单个基因表达变化,将会在后期结果处理中严重干扰对于结果的合理分析,导致偏倚性加大,而且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利用 GO 的结构体系,把参与同样功能 /
DNA的碱基序列决定着基因的特性,DNA序列分析(测序,sequencing)是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基本技术。无论从基因库中筛选的癌基因或经PCR法扩增的基因,最终均需进行核酸序列分析,可藉以了解基因的精细结构,获得其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基因的突变及对功能的影响,帮助人工俣成基因、设计引物,以及研究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等。测序是在高分辨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Maxam-Gilbert的化学降解少和Sanger的双脱氧法等,近年来已有DNA序列自动测定仪问世。化学降解法是在DNA的片段的5`端标记核素,然后用专一性化学试剂将DNA特异地降解,在电泳和自显影后,可得到从标记端延伸的片段供测读序列和进行比较。一般能读出200-250个核苷酸序列。双脱氧法是采用核苷酸链终止剂,如:2`,3`-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如ddTTP、ddTTP、ddGTP和ddCTP中的一种)掺入到DNA链中以终止链的延长,与掺入4种正常的dNTP的混合物分成四组进行反应,这样可得到一组结尾长衙不一、不同专一性核苷酸链终止剂结尾的DNA片段,经凝胶电泳分离和放
1.逆转录PCR(RT-PCR)用来扩增RNA的方法。 2.竞争逆转录PCR(competi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ction C-RT-PCR)低丰度RNA定量的好方法。 3.多重PCR(multiples PCR)在同一PCR体系中加入多对引物可用于基天长度很长,发生多处缺失的检测。扩增同一模板的几个区域。 4.多种PCR可同时加入多套以生物素标记的引物起进手PCR反应。 5.反向PCR(iver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对一个已知的DNA片段两侧的未知序列进行扩增和研究。 6.不对称PCR在扩增循环中引入不同引物浓度,以得到单链DNA并进行列测定,以了解目的基因的序列。 7.锚定PCR(anchor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帮助克服序列未知或序列未全知带来的障碍。在未知序列未端添加同聚物尾序,将互补的引物连接于一段带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锚上,在锚引物和基因另一侧特异性引物的作用下,将未知序列扩增
直接注射法 将含有DNA的溶液直接注射到肌肉,以引起邻近的细胞摄入DNA燕进行表达,在肌细胞中,基因表达可持续数月。 磷酸钙共沉淀法 将氯化钙、DNA和磷酸盐缓冲液混合,形成磷酸钙微沉淀 ,附着于细胞膜并经过细胞内吞作用耐是入细胞质。该方法的转化效率通常很低。 脂质体染法 指质体能在体内或体外提供运载外源性遗传物质进入细胞的载体。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在活体内应用。 受体介导的基因转移 依靠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途径以转移外源基因。受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是在质粒DNA和某种特异的多肽(配体)之间形成复合体,而这种多肽能为细胞表面的肥体所识别。如若将DNA在体内运送至肝内,可以选将DNA和能与肝细胞受体特异结合的去唾液酸糖蛋白质偶联,以便通过细胞内吞过程而被摄入,这种DNA大部分被肝脏所摄取。应用该方法转移的外源基因在活体内的表达持续时间较短,在评估实际应用前影上还在一些问题。 显微注射法 在显微镜下,将DNA经同细胞玻璃针地接注入细胞,该法适合于各种培养生长的细胞,但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操作用支巧。 电穿孔法 利用脉冲场将DNA导
PCR-SSCP法是在非这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一个碱基的改变将影响其构象而导致其在凝胶上的移动速度改变。其基本原理为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而出刺同的迁移率。由于该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用于未知基因突变的检测。用PCR-SSCP法检测小于200bp的PCR产物时,突变检出率可达70%-95%,片段大于400bp时,检出率仅为50%左右,该法可能会存在1%的假阳性率。应用PCR-SSCP法应注意电泳的最佳条件,一般突变类型对检测的灵敏度无大的影响,同时该法不能测定突变的准确位点,还需通过序列分析来确定。Sarkar等认为对于大于200bp的片段,用其RNA分子来做SSCP会提高其录敏度。应用PCR-SSCP检测点突变已见报道于人类大部分的肿瘤组织或细胞,如乳腺癌、食管癌、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检测的基因包括多种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也是检测抑癌基因p53突变最常用的方法,仅检测第5-8外显子即可发现85%以上的p53基因突变。由于该法简便
叶为大叶型。孢子囊着生于叶缘或叶背,汇集成各种孢子囊群堆,有或无囊群盖(indusium )。孢子同型。配子体常为心脏形,生殖器官生于腹面。真蕨是现今最繁茂的蕨类植物,约10000种以上,我国有40科2500种。可分为厚囊蕨亚纲(Eusporangiatae )和薄囊蕨亚纲(Leptosporangiatae )两个亚纲。 1.厚囊蕨亚纲(Eusporangiatae ) 孢子囊为厚囊型,由一群细胞发育而成。孢子囊壁为多层细胞。本亚纲有7个科、12属。我国有5科6属约90种。常见的有心叶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reticulatum ) 瓶尔小草(O.vulgatum ),狭叶瓶尔小草(O.thermale )和蕨萁(Botrychium virginianum )等。 2.薄囊蕨亚纲(Lepotosporangiatae ) 孢子囊为薄囊型,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来。孢子囊壁仅一层细胞,具有各式环带。孢子囊汇聚为各式孢子囊堆。孢子同型,很少为
苔藓植物门植物体矮小,一般高仅数厘米。生于阴湿环境。虽有根、茎、叶的分化,但其根是由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的假根,茎与叶分化虽明显,但仅有输导细胞的分化、而无维管束及中柱。生活周期中配子体占优势。有性世代的植物体称为配子体,就是我们所见的具有假根、茎、叶的植物体。在配子体上形成藏卵器或藏精器,在藏卵器中产生雌配子(卵)、在藏精器中产生雄配子(精子),精子具有鞭毛,能游动于水中。由于此时期的植物体产生配子,故此植物体称为配子体,这一世代为有性世代。 无性世代的孢子体由受精卵经胚发育而成。孢子体由孢蒴、蒴柄及足三部分组成,足伸入配子体中吸收营养物质,蒴柄连结足与孢蒴部分起支持作用,孢蒴内由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和一次普通分裂形成孢子。由于无性世代的植物体产生孢子,故称为孢子体。孢子落人土壤中萌发成原丝体再长成新的配子体。 这种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交替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苔藓植物的配子体具有假根、茎、叶的分化,能营独立生活,生活时期也长,而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生活时期短,所以苔癣植物是配子体占优势。这种情况,在适应陆地上生长与繁茂要比孢子体占优势的蕨类和种子植物差得多。
蕨类植物是具有维管束并以孢子繁殖的植物。陆生或附生,少有水生。多为多年生草本,但在古代很多是高大的木本植物。孢子体发达,具有根、茎和叶。配子体退化成很小的原叶体,具有假根,多营独立生活。茎多为根状茎,仅少数直立或匍匐。根状茎常被有鳞片或鳞毛,内部构造具有原生中柱,如松叶蕨属(松叶兰属, Psi1otum);编织中柱,如石松属(LYcopodium),管状中状和网状中柱,如真蕨纲植物。 叶有小型叶和大型叶两类。小型叶类者,叶小形,茎较叶发达,如石松纲和木贼纲的植物,大型叶类者,叶大形,单叶或分裂成羽片,如蕨纲的植物,叶脉分离或联结,分离者有叉状、扇状或羽状脉;联结者常交织成各式网状。有的种类,一部分叶片完全着生隐孢子囊群,称为孢子叶或能育叶,而另一部分叶则不着生孢子囊群,称为营养叶或不育叶。 蕨类植物的根通常为不定根,形成须根状;大多数为根状茎,匍匐生长或横走。少数具地上茎,直立成乔木状,如桫椤 Cyathea spinulosa Wall.ex HOOK.。蕨类植物的茎上通常被有鳞片或毛茸。鳞片膜质,有各种形状,鳞片上常有粗或细的筛孔。毛茸有单细胞毛、腺毛、节状毛、星状毛等
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 L.)属于苔纲,地钱科。植物体为绿色扁平二分叉的叶状体,贴地生长,所以有背腹之分,在背面(上面)可见表皮上有许多菱形或六角形的网纹,即为气室的界限,每个网纹的中央有1个白色小点即为气孔。腹面(下面)具紫色鳞片及平滑和带有花纹的两种假根。地钱有两种营养繁殖方式:一种是由叶状体凹陷处的生长点不断地向前生长和分叉,后面老的叶状体逐渐死去;另一种是在叶状体上面产生胞芽杯,胞芽杯中有胞芽,胞芽成熟落地,萌发成新的叶状体,这是地钱的无性繁殖。 地钱是雌雄异株,在雌配子体上产生伞状的雌器托,雌器托边缘呈指状浅裂,在指状裂片(芒线)之间,倒悬着颈卵器。雄配子体上产生盘状的雄器托,其上面有许多小孔腔,每一个小孔腔内有一个精子囊,精子囊内产生螺旋状具二根鞭毛的精子,精子在有水的条件下,游入颈卵器与卵结合。受精卵在颈卵器内发育成胚,由胚长成孢子体“苔蒴”(包括球形的孢蒴、蒴柄和一个吸器),苔蒴依附在配子体上。孢子成熟,借弹丝弹出,先萌发成原丝体,再发展成为叶状的配子体。 地钱分布于全国各地,生于阴湿土地和岩石上。全草能清热解毒,祛癌生肌;可
葫芦藓Funnaria hygromentrica Hedw.属真鲜目(Bryales)葫芦藓科(Funariaceae)葫芦藓属。植物体(配子体)高约2cm,直立,呈茎叶型,无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植株基部有单列细胞组成的假根。叶螺旋状着生,叶片具中肋1条,整个叶片除中肋外由单层细胞组成,中肋(midrib)是由数层细胞构成的不具输导功能的结构,其作用是支撑叶片。茎的结构简单,可分为表皮、皮层和中轴3部分组织,不具真正的输导组织,仅中轴细胞稍作纵向延长。茎顶有生长点,生长点的顶细胞呈倒金字塔形,能三面斜分裂形成侧枝和叶。 葫芦藓为雌雄同株异枝植物。雄枝顶叶形较大、外张,形如1朵小花,是为雄器苞。雄器苞中央有许多精子器和侧丝,精子器内生有双鞭毛精子。精子器成熟后,顶端开裂,精子逸出。侧丝将精子器隔开。雌枝顶端如芽,其内有颈卵器数个。成熟的精子借助于水游到颈卵器附近,进入成熟的颈卵器内,与卵结合形成合子。合子不经休眠直接在颈卵器内发育为胚,胚逐渐分化形成基足、蒴柄和孢蒴,成为一个孢子体。基足伸入配子体内吸收养料,蒴柄快速生长,将膨大的孢蒴顶至高处,颈卵器在腹部被撕作上下两部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