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剂 核酸电泳常用的指示剂有溴酚兰和二甲苯青及银染色.溴酚兰在碱性液体中 呈紫兰色,在0.6%、1%、1.4%和2%琼脂糖凝胶电泳中,溴酚兰的迁移率分别与1Kb、 0.6Kb、0.2Kb和0.15Kb的双链线性DNA片段大致相同.二甲苯青的水溶液呈兰色,它在 1%和1.4%琼脂糖中电泳时,其迁移速率分别与2Kb和1.6Kb的双链线性DNA大致相似. 指示剂一般与蔗糖、甘油或聚蔗糖400组成载样缓冲液.载样缓冲液的作用有①增加样 品密度,使其比重增加,以确保DNA均匀沉入加样孔内.②在电泳中形成肉眼可见的指 示带,可预测核酸电泳的速度和位置.③使样品呈色,使加样操作更方便. 染色剂 核酸电泳后,需经染色后才能显现出带型,最常用的是溴化乙锭染色法,其 次是银染色. 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是一种荧光染料,EB分子可嵌入核酸双链的碱基对 之间,在紫外线激发下,发出红色荧光.根据情况可在凝胶电泳液中加入终浓度为 0.5ug/ml的EB,有时亦可在电泳后,将凝胶浸入该浓度的溶液中染色10~15min.琼脂 糖凝胶EB染色,肉眼
1、标准品 标准品是放射免疫分析法定量的依据,由于以标准品的量用来表示被涮物质的量,故标准品与被测物质应当化学结构一致并具有相同免疫活性。标准品作为定量的基准。应要求高度纯化。标准品除含量应具有准确性外,还应具备稳定性,即在合理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原来的特性。 按实验要求,将标准品用缓冲液配成含不同剂量的标准溶液,用于制作标准曲线。 2、标记物 标记抗原应具备:①比放射性高,以保证方法的灵敏度;②免疫活性好;③所用的核素的半衰期尽可能长,标记一次可较长时间使用,这对来之不易的抗原尤其重要;④标记简便、易防护。 要准确测量B与F的放射性,必须有足够的放射性强度。所选用的标记抗原的量,在使用125 I时达5000~15000cpm。 3、抗体 应选择特异性高、亲和力强及滴度好的抗体,用于放射免疫测定。 根据稀释曲线,选择适当的稀释度,一般以结合率为50%作为抗血清的稀释度。 4、B与F分离剂 以2%加膜活性炭溶液为例,2%加膜活性炭溶液的配制: 活性炭2g(杭州木材
1). 首先对流动相进行过滤,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滤膜,一般为有机系和水系,常用的孔径为0.20um和0.45um。 2). 对抽滤后的流动相进行超声脱气10-20分钟。 3). 正常情况下,仪器首先用甲醇冲洗10-20分钟,然后再进入测试用流动相(如流动相为缓冲试剂,则要二次重蒸水冲洗10-20分钟,直至色谱柱中有机相冲净为止) 。 4). 一般情况下,流动相冲洗20-30分钟后,仪器方可稳定,最重要的是仪器基线走后,方可进样测试。 5). 同时进两针标样,将其结果相比较,其结果的比值在0.98-1.02之间后,就可以正式进行样品的测试了。 6). 样品测试结束后,就要进行色谱仪及色谱柱的清洗和维护。如流动相为缓冲试剂,同样也要用重蒸水清洗10-20分钟,方可用有机相进行保护,否则,有损色谱柱。 7). 关机时,先关计算机,再关液相色谱。 8). 填写登记本,由负责人签字。 注意事项: 1). 流动相均需色谱纯度,水用20M的去离子水。脱气后的流动相要小心振动尽量不引起气泡。 2). 柱子是非常脆弱的,第一次做的方法,先不要让液体过柱子。 3). 所有过柱
又名苏铁、凤尾蕉。裸子植物,苏铁科。常绿乔木,主干单一,不分枝。大型羽状复叶,丛生茎端,长 0.5~ 2米,小叶革质,边缘内卷。雌雄异株,雄球花圆柱形,生雄株顶端,雌球花由多片羽状大孢子叶组成,黄褐色,边缘生胚珠。一般 7~ 8月开花,在热带地区,达到一定树龄后可每年开花,在温带一般不常开花。种子卵圆形,成热朱红色。铁树原产热带。产于我国福建、广东、台湾。各地常栽培。四川渡口市有一片天然铁树林,约 5万株,是我国已知的最大铁树林。为优美观赏树种。茎内髓部富含淀粉,可供食用。种子含油和淀粉,微有毒,供食用和药用,有治痢疾、止咳和止血之效。铁树属植物全世界有 17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及东南部、大洋洲及马达加斯加等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 8种,产台湾、广东、海南、福建、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区。如华南苏铁、海南苏铁、云南苏铁、台湾苏铁、篦齿苏铁、四川苏铁、叉叶苏铁等。
植物的结构同多糖,含 D-葡萄糖单位。纤维素链没有分支,其葡萄糖单位间以β( l→ 4)糖苷键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使纤维素的长链呈伸展构象并用氢键互相结合成不溶的纤维。纤维素是自然界分布最广、含量最多的一种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植物体内约有一半的碳以纤维素的形式存在。估计地球上绿色植物每年约产纤维素 1000亿吨,一些植物纤维如棉花、亚麻、苎麻和黄麻几乎是纯纤维素,木材含 40~ 60%纤维素。细胞壁的纤维素组成微纤维包埋在其他多糖(如果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和少量蛋白质的基质中。纤维素经浓酸(如 40%盐酸或 60~ 70%硫酸)高温处理可水解成 D-葡萄糖。含有纤维素酶的生物也能分解纤维素,如低等植物、破坏木材的霉菌、某些细菌、白蚁和蜗牛等。反刍动物和某些啮齿类的消化道中有含纤维素酶的共生细菌,这使它们能利用纤维素。人类和食肉动物不能消化纤维素,纤维素是衣着、纸张等工业产品的原料。
存在于植物、真菌和细菌细胞外围的一层厚壁,主要成分为多糖类物质。细胞壁与维持细胞的一定形态、增强细胞的机械强度有关,并且还与细胞的生理活动有关。 植物细胞壁是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三部分组成:( 1)胞间层。又称中胶层。位于两个相邻细胞之间,为两相邻细胞所共有的一层膜,主要成分为果胶质。有助于将相邻细胞粘连在一起,并可缓冲细胞间的挤压。( 2)初生壁。细胞分裂后,最初由原生质体分泌形成的细胞壁。存在于所有活的植物细胞。位于胞间层内侧。通常较薄,约 1~ 3微米厚。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既可使细胞保持一定形状,又能随细胞生长而延展。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并有结构蛋白存在。细胞在形成初生壁后,如果不再有新的壁层积累,初生壁便是他们的永久的细胞壁。如薄壁组织细胞。( 3)次生壁。部分植物细胞在停止生长后,其初生壁内侧继续积累的细胞壁层。位于质膜和初生壁之间。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并常有木质存在。通常较厚,约 5~ 10微米,而且坚硬,使细胞壁具有很大的机械强度。大部分具次生壁的细胞在成熟时,原生质体死亡。纤维和石细胞是典型的具次生壁的细胞。在作植
种子植物产生花粉的器官。由花丝和花药两部分组成。位于花被的内方或上方,在花托上呈轮状或螺旋状排列。数目因植物种类而异,通常,原始的种类数目多而不一定,较高等的种类数目趋于减少并达到一定的数目。一朵花中全部雄蕊总称雄蕊群。 花丝 雄蕊基部的柄状部分,起支持和伸展花药的作用。一般细长如丝,但也有扁平如带的(如莲),或完全消失的(如栀子),或转化成花瓣状(如美人蕉)。花丝的长短、离生或合生,因植物种类而异。同一朵花中的花丝通常等长。但也有同一花中花丝长短不一的。如,十字花科植物的花中, 6枚雄蕊分两轮,外轮 2枚雄蕊的花丝较短,内轮 4枚的较长,称四强雄蕊;唇形科和玄参科植物的花中, 4枚雄蕊的花丝两长两短,称二强雄蕊。花丝通常彼此分离,但也有部分或全部连合在一起的,如棉花的花丝连合成一束,呈筒状,称单体雄蕊;蚕豆、刺槐的花丝合成两束,称二体雄蕊;蓖麻的花丝连合成多束,称多体雄蕊。 花药 花丝顶端膨大呈囊状的部分。常以药隔分成两个药室,每一药室具 1个或 2个花粉囊。花粉囊是产生花粉的地方。花药的壁由表皮层、纤维层、中间层
维管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生长在茎节上,多数为绿色的扁平体。由茎尖生长锥周缘部位的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增生形成叶原基,进而分化发育形成。 叶的组成 叶长成后,通常可以从外形上区分为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具有这三部分的叶,叫完全叶,如梨、桃、棉花、月季等;有些植物的叶,只具有其中的一部分或两部分,称不完全叶,如丁香、莴苣、小麦和台湾相思树等。( 1)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通常呈绿色。多为扁平薄片状,以增加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积,有利于光能的吸收和气体的交换,是植物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一般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见叶的结构)。( 2)叶柄,是叶片下面的柄状部分,与茎相连,是茎与叶片之间物质交流的通道,并能支持叶片伸展于空间。一般近于圆柱形,近轴面有凹陷,从横切面看,除圆形外,还有半月形、扁三角形等多种类型。叶柄的有无、粗细、长短等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叶柄延长或扭转,可使叶片处于互不遮挡的位置,有利于光合作用。( 3)托叶,是从叶柄基部两侧长出的一对叶状物,一般较小,但个别植物(如豌豆)的托叶很大。托叶有保护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的一科。乔木、灌木或亚灌木。芽具 1至多片芽鳞。单叶互生,具托叶。花单性,雌雄异株,组成直立或下垂的柔荑花序。花无花被,具由花被特化而来的杯状花盘或腺体。雄花具 2至多枚雄蕊;雌花 2心皮合生,子房上位, 1室,侧膜胎座,具多胚珠。蒴果 2~ 4瓣裂;种子具丝状毛(即柳絮或杨絮)。 3属,约 530种,主产北温带。我国有 3属, 250种,广布全国。杨属( Populus),花具杯状花盘和有裂的苞片,雄蕊通常多枚,叶片长与宽近相等,我国有 30种,常见的有毛白杨、银白杨、山杨、加杨、钻天杨、青杨、小叶杨、胡杨等。柳属( Salix),花序直立。花具全缘苞片 1,腺体 1~ 2,雄蕊通常 2枚(少数 3~ 8枚),叶一般狭长。我国有 210种,常见的有旱柳、垂柳。钻天柳属( Chose-nia),仅 1种钻天柳(朝鲜柳 C.macrolepis),近柳属,区别在于本属雄花序下垂,花柱 2,花无腺体。产于我国东北、内蒙古。本科植物一般为速生树种,为防护林、行道树造林树种。木材轻软,供造纸、家具、建筑、电杆、火柴杆、牙签等用材;树皮含鞣质,可提制栲胶
水螅虫纲水螅虫科的1属,通称水螅。螅体呈圆筒状;柔软;不成群体;无水母世代。约有14种,广布于淡水湖泊、河流、池沼中,其中褐水螅为世界广布种。体长由几毫米至15毫米;呈白色、粉红色、绿色或褐色。体底端称足或基盘,为附着器官,能分泌粘液。当遇到外界或内部刺激时,均可引起基盘的滑动或翻筋斗式运动。有的种类基盘能分泌气泡形成气囊,使水螅自底层悬浮于水面;体另一端为口,周围有5~6条细长的触手。触手上有成堆的刺细胞。各条触手能单独动作,具有行动、捕食和御敌的功能。水螅的食物为小型甲壳动物(如枝角类,剑水蚤)和小鱼。 水螅的生殖方法有两种:①无性生殖,常出现在春、夏两季,由身体长出芽体,芽体逐渐长大后脱离母体,附着发育成另一个新水螅;②有性生殖,多数为雌雄同体。在夏、秋季之间产生性器官。精巢通常位于近口端,呈锥状,生殖细胞经成熟分裂生出多数精子;卵巢位于同体近基盘一端,呈球状,每个卵巢中只有一粒卵,成熟后凸出体表。雌雄同体的种类,也须经异体受精。通常精子离开母体,游至另一个体的卵巢受精,经过多次卵裂,发育成原肠胚。原肠胚外有二重膜包裹,外层为角质壳,呈刺状或盔状,内层为胶质膜。
蜘蛛种类很多,最小的种类体长只有0.5毫米,最大的可达90毫米。虽然大小不同,但舍命求爱的特点都一样。 雌雄蜘蛛在外形上很相似,只是从体色和斑纹有些区别。它们的求爱方式十分有趣。由于蜘蛛的种类较多,婚配的“风俗习惯”也不完全一样,人们研究得最多的是一种叫蝇虎的蜘蛛。 这种蜘蛛在求爱时,雄蛛要在雌蛛面前做一番舞蹈表演,边舞边小心翼翼地向雌蛛靠近。这时,雌蛛如果不动,并把前面两对足缩到胸前,轻轻抖动它的触须,就表示接受了对方的爱情。这时雄蛛会迈着轻快的步伐,爬进网内和雌蛛举行婚礼。如果雄蛛贸然前往,很有可能被雌蛛吃掉。更令人惊讶的是交配以后,大多数雄蛛会被饥饿的雌蛛吃掉。真可谓是死亡的爱情。 蜘蛛的生育力差别很大。有的蜘蛛一次只产几粒到十几粒卵,而另一些蜘蛛一次就能产上千粒卵。 蜘蛛多数能纺丝。丝是蜘蛛腹部的纺织腺分泌的。幼蛛利用游丝飘到高山顶上;定居的蜘蛛用坚韧而富有弹性的丝建筑居所;游猎的蜘蛛巡游各处,猎捕害虫,在它们经过的通道上留下“蛛丝马迹”;而大多数蜘蛛用丝编织罗网。 结网捕食,是蜘蛛独特的本领。在结网蜘蛛中,因习性不同结网的形状
有翅亚纲的1目。仅含螳螂科(Mantidea=Manteidae)1 科。通称螳螂。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捕捉性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 北大刀螂、 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足跗节5节,有爪1对,缺中垫。腹部10节,雌、雄背板可见9节。腹面雌只见6节,雄可见9节。产卵器不突出,尾须短。 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 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
有翅亚纲的 1目。通称蜉蝣。小至中型昆虫,头小,体软弱;翅2对或1对,膜质,大多前翅大后翅小;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中尾丝或有或无。属古生翅类。最早发现的是石炭纪古蜉蝣化石。全世界已知有2100余种。中国已知有 100余种。常见的有蜉蝣科(Ephemeridae)和四节蜉蝣科(Baetidae)。 形态特征 成虫小至中型体长20~40毫米,细长。触角刚毛状。复眼发达,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成虫不取食,上颚退化或消失。下颚也退化,但常有下颚须。胸部以中胸最大。两对膜质翅多前翅大后翅小,少数类群缺后翅。翅脉极多,闰脉丰富,凸脉与凹脉依次相间,翅的表面呈折扇状。足细弱,跗节1~5节,末端有爪 1对。腹部10节。腹端有2条极长而多节的尾须以及1条细长的中尾丝,后者或缺。 生活习性 幼期(稚虫)水生,生活在淡水湖或溪流中。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产 有翅亚纲的 1目。通称蜉蝣。小至中型昆虫,头小,体软弱;翅2对或1对,膜质,大多前翅大后翅小;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中尾丝或有或无。属古生翅类。最早发现的是石
鞘翅目金龟总科中一较大的科。本科昆虫通称蜣螂,俗称屎克螂。分布几遍及全球,世界记载已近4000种。中国记载约 230种,以南方种类较为丰富。有少数属为中国所独有,如爪套蜣螂属仅见于云南。由于蜣螂都依哺乳动物粪便及其他腐败物质为生,故与农、林生产无直接益害关系,然而它们大量取食粪便,并运储粪便于地下,以繁育后代,因而对净化地球环境起着一定作用。澳大利亚利用蜣螂治粪的能力,已经成功地从外国引进多种蜣螂,清除大量牛粪,清洁和改良了草场,使环境卫生得到了改善。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神农蜣螂入药疗疾的记载,至今仍是药用昆虫之一。中药材称之为蜣螂,药性味咸寒,有镇惊、破瘀止痛、攻毒及通便等功能。主治惊痫癫狂、小儿惊风、二便不通、痢疾等。外用治痔疮、疔疮肿毒等。 头部前面的唇基与眼上刺突十分发达,多联成扇面形或多齿形的“铲”,盖住口部。触角8~9节,末端鳃片部 3节。前胸背板大,与其余体部等大或更大。小盾片多数不见。鞘翅盖达腹端,臀板外露。足强大,前足胫节适于挖掘,有时跗节十分退化或完全消失,中足基节被腹板明显或远远隔开,后足胫节仅有端距 1枚。腹部气门着生在背板、腹板间的侧膜
有翅亚纲的1目。本目成员多数为大、中型昆虫,头大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 腹部细长,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3节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热带地区为多。已知约5000种,中国记载约350种和亚种。 形态特征 体长 20~150毫米。颜色多艳丽。触角短小,刚毛状,3~7节。复眼发达,占头部的大部分,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前胸较细如颈。中、后胸合并,称合胸。合胸构造特殊,侧板扩大,中胸上前侧片尤甚。左右两边的上前侧片在合胸背前方的背中线相遇。从侧面看,中胸侧缝上端较长的一段向后方倾斜。接连在翅突上的四翅向身体后方位移到最适于飞翔的重心,侧缝下端较短的一段与身体纵轴垂直。足接近头部,细长。飞行时,中足和后足可伸向头部前方,便于捕捉空中飞虫。停息时,足常抱附于植物枝叶上。跗节 3节。腹部圆筒形或扁形,10节。雄性在性成熟时,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时,雄虫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虫头顶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后,一起飞行。有时雌虫把腹部弯向下前方,将腹部后方的生殖孔紧贴到雄虫的交合器上,进行受精。 生活习性 许多蜻蜓没有产
蜘蛛目的1科,通称园蛛。体长2~60毫米。8眼,排成两列(4-4)。前、后侧眼接近,生在眼丘上。4个中眼排成方形或梯形。结圆网捕食昆虫,视力弱,依靠网上丝的震动和张力确定食物在网上的位置。除用螯牙在猎物上咬孔和注入毒液外,还能用第4足拉丝缠绕,使之不能动弹。然后把猎物固定在网上,或带到网中央或隐蔽处取食。不能摄取的外壳则扔到网外。许多种在秋季产卵袋,内含卵数百个。产卵后雌蛛死亡。有的种类卵产出后立即孵化,有的到第二年春天孵化。全球约2500种,分布广泛。 最常见的大腹园蛛,体大型,雌蛛长达30毫米,灰褐色。在屋檐、庭园、树丛间结大型车轮状垂直圆网。夜间居网的中心,白天在网旁的缝隙或树叶丛中隐蔽。卵袋产于墙或树皮裂缝等处,每卵袋中含卵 500~1000个。本科中也有许多种类腹部背面有艳丽的斑纹,如十字园蛛、各种金蛛和络新妇 等。新园蛛、艾蛛和亮腹蛛等属中的许多种,在消灭农田害虫方面起重要作用。
蜱螨亚纲真螨目疥螨亚目蚍螨科的 1亚科。卵圆形,体具皮纹,足端具钟状吸垫,雌性生殖孔由单一的上殖板覆盖。自由生活的螨类是一种强烈的过敏原,可以引起过敏性哮喘、鼻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危害人类健康,对于儿童尤甚。与人体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关的尘螨约有10种,主要的是户尘螨、粉尘螨和埋内欧尘螨。 尘螨体形很小,体长170~500微米。卵圆形,乳黄色,饱食后好像半透明的奶葡萄。足4对,雄螨第1对足异常粗壮,第 4对定特别细短,易于与雌螨区别。躯体背面有一盾板,雄性后端有后盾板,盾板两侧有一对长毛;尾端有 2对更长的毛(欧尘螨无)。体壁薄,有皮纹,户尘螨和粉尘螨的皮纹状如人的指纹,细而密;欧尘螨的皮纹呈粗宽的皱纹。外生殖器在腹面中央,雌性为产卵孔,雄性为阳茎。肛门位于腹末,呈纵形裂孔,雄性在肛门两侧有1对肛吸盘,雌性无,但其附近有1个交合囊。 生活史可分为5期:卵、幼虫、第1若虫、第 3若虫(无第2若虫)、成虫。幼虫到成虫之间的各期都要静眠,和蜕皮一次,从卵至成虫经23~30天完成,在适宜条件下(温度在25℃,相对湿度80%)雌雄交配后,约经3~5天雌螨开始
白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木材或纤维素为食。白蚁是一种多形态、群居性而又有严格分工的昆虫,群体组织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继续生存。全世界已知2000多种。一般分为5科:澳白蚁科、草白蚁科、木白蚁科、鼻白蚁科和白蚁科。中国除澳白蚁科尚未发现外,其余4科均有,共达300余种。分布范围很广,北限约在北纬40度。 白蚁体软而小,通常长而圆,白色、淡黄色、赤褐色直至黑褐色。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下唇片4裂。有长翅、短翅和无翅类型。有翅者,翅2对,狭长,膜质,前后翅的大小、形状和脉序相同。静息时前后翅平置腹背。分飞后,翅常由基部脱落,残存的翅基称翅鳞。翅近前缘有较硬化的纵行翅脉,缺横脉,有古网脉构造。跗节4节,一小部分3节,低级种类5节。尾须1对。 白蚁是社会性昆虫,由各种品级组成。在比较高级的白蚁中,都由一对脱翅后的雌、雄繁殖蚁掌管团体生活, 雌的称“蚁后” (母蚁) ,常与雄蚁同住于特建的“王宫”中。“王宫”一般位于蚁巢僻静处,上下有小孔,供工蚁和兵蚁通行。蚁后深居宫内,专司产卵,雄蚁专司交配。在大白蚁的同一“王宫”内,曾发现发育相等的两对蚁后和雄蚁。在较原始性的
蚂蚁是膜翅目中1个总科。雌虫触角膝状,腹柄背面呈鳞状或结节状隆出的社会性昆虫。蚂蚁除少数营寄生性生活外,皆营社群性生活,并有多型现象,一般有3个品级,即雄蚁和可育雌蚁,工蚁,兵蚁。但在蚁科中尚常出现其他类型的个体。雄蚁和雌蚁均有翅,交配后雌蚁的翅自行脱落后,开始营巢,以后专司繁殖后代而不外出,称为“蚁后”。工蚁和兵蚁均系无翅不育雌蚁,有些种类可见有大、小二型。工蚁一般司建巢、外出采食并饲育幼蚁和雌蚁等职。兵蚁头部发达且具特大的上颚,司御敌保卫之职。 形态特征 体表光滑或具刻纹,体色一般黑、褐、黄、橙和暗赤色。头部形状各异,上颚形状亦多变化,上唇退化,下颚须1~6节,下唇亚颏和颏明显,中唇舌基部具1对小的侧唇舌,下唇须1~4节。触角4~13节组成,雄蚁节数较雌蚁、工蚁多,雄蚁的复眼和3只单眼发达,但雌蚁,尤其是工蚁常退化。胸部各节合并,胸腹节界线明显或模糊,有些类群常具有形状大小各异的齿或刺的构造。腹部构造特殊,第1节已并入胸部称并胸腹节,呈现的第1(实际是第2腹节,以下类推)或第1、2两节常呈鳞片状突出或疖状突起称为“腹柄”与以后各节(7或8节)形成膨大部分的“柄后腹
磷虾目磷虾科的 1种。体大型长40~60毫米。身体较透明,具红褐色斑点;额板三角形(额角短);头胸甲下缘有1对侧齿;第一触角柄部第1节有一宽叶状突;大颚触须末节长比宽大7倍以上;雄交接器顶突基部弯曲,与末部成直角,末端渐尖并卷向前端,基突有2片膜状扩大。生活于南极冰下,并向北分布,到达南极辐聚带。常大量密集成群。植食性,主要滤食硅藻。为2年生的浮游动物,幼体经过3个阶段9个发育期,雄22个月、雌25个月达性成熟。繁殖期长达5个半月。 产卵于225米深处。 卵和节胸幼体先稍下沉,而后逐渐向表层移动,以便摄食丰富的微小生物。前期幼体的垂直分布比成体深。1~4月集群于南极海。它们含有大量的谷、天冬、赖、亮、精和苯丙氨酸,维生素A的含量特别丰富。集群性强,不但是须鲸类和经济鱼类的主要饵料,而且可供人类直接开发利用,为希望很大的动物蛋白源。苏联、日本等国纷纷派遣船队前往南极海捕捞磷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