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植物的科学。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内容包括对植物的形态结构、系统分类、有关生命活动的过程和机理、发育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的研究。我国是世界上研究植物最早的国家之一。在 2000多年前的《诗经》、《尔雅》等古籍中,对多种植物已有记载和描述。《南方草木状》( 304年)、《橘录》( 1178年)等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植物学的专著。成书于 553~ 554年的《齐民要求》和 1578年的《本草纲目》,分别概括和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所获得的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在西方,希腊人特奥弗拉斯图斯( Theophrastus,公元前 370~ 285年)被认为是植物学的创立者。 16世纪显微镜的问世,开创了植物学研究的新纪元。 1753年林奈发表《植物种志》一书,确立了植物命名的双名命名法,至今仍为全世界的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所采用。 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提出和孟德尔的工作,为植物进化观点奠定了基础。但早期的植物学偏重于形态和分类,主要是一门描述性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植物学的研究逐渐由观察描述阶段进入实验阶段,研究水平则由个体水平向细
包被在种子的胚和胚乳外面的皮结构。来源于胚珠的珠被,由外珠被发育形成的为外种皮,由内珠被发育形成的称内种皮。一般较坚韧,具保护功能。最外面常有一层角质膜,其内为薄壁组织或厚壁组织组成的表皮层,有的表皮层上可以发育出表皮毛,如棉籽皮上长出的棉毛(棉花纤维)。在表皮层之内,是木质化的厚壁细胞层,其内还有薄壁细胞层,不过常常处于被挤扁的状态。有些种子的种皮厚而坚硬,如松子、棉籽和西瓜子。有的种子的种皮很薄,如花生仁外面的红色种皮、葵花籽种仁外的白色薄膜,其保护作用不大。禾谷类作物种子的种皮常和果皮愈合在一起,共同起着保护胚和胚乳的作用。种子成熟时,构成种皮的细胞一般都已死亡,原生质体亦解体,但仍含有不同的色素,使种子呈现不同的颜色。在成熟的种皮外面,通常可以看到种脐、种脊和种阜等结构。种脐是种子脱离果皮时在种皮上留下的痕迹。如大豆一侧的黑色斑痕,即是种脐;种脊是来源于倒生胚珠的种子种皮上的一条隆起,里面包埋着一条维管组织,如蓖麻种子一面所具的棱脊,就是种脊;种阜是部分植物种子上所具有的一种结构,由外种皮延生形成,如蓖麻种子尖细一端的海绵状突起,即是种阜。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后代的器官,由开花子房内的胚珠受精后发育形成。如豆粒、花生仁、芝麻、白菜子等,这些都是植物学上的真正种子。在农业生产上,种子的概念较广泛,常泛指能够用于播种的材料,如稻谷、麦粒和向日葵籽等,这些所谓的种子,实际是由子房发育来的果实,它们的种子被包藏在果皮里面。种子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种皮,胚乳和胚三部分。有些植物的种子在成熟过程中,胚乳退化或被胚吸收,仅剩种皮和胚两部分,称无胚乳种子,如瓜子和豆粒。种子的大小、形态和颜色,因植物种类或品种的不同而异。如:椰子的种子很大,芝麻、烟草和马齿苋的种子却很小;豌豆的种子为圆形,西瓜的种子为卵形,绿豆的种子为圆柱形;多数种子呈黄色、棕褐色和黑色,但也有白色(白芝麻)、红色(红豆树)和绿色(绿豆)的。种子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除衣食所必需的粮、棉、油外,其他如饮料用的可可、咖啡和椰汁,药用的砂仁、杏仁和薏苡仁,调味用的胡椒等都来自植物的种子。在植物进化历程中,种子的形成是植物界演化的一个重大飞跃,它使植物的生殖体得到更充分的营养和进一步的保护,寿命惊人地延长,散布机会增大,促使植物界向更高
植物茎和根中替代表皮的次生保护组织,由木栓形成层、栓内层和木栓层组成。多年生植物的根和茎因次生生长直径加粗,表皮不能相应的扩大面积,常被撑破,或表皮受创伤后,即会在已经分化成熟的组织中产生木栓形成层,它能够向外分裂产生木栓层,向内分裂产生栓内层,三者合称周皮。木栓细胞呈扁长方形(在横切面上),按半径线整齐排列,无胞间隙,成熟后的细胞死亡中空,细胞壁栓质化,因此,整个木栓层质轻,不透水和气,不传热,不导电,耐磨擦,还有抗多种化学药剂侵蚀的特性,所以它的保护作用优于表皮。木栓形成层向内分裂产生的少量栓内层细胞,其壁不栓质化、是活细胞。茎中的木栓形成层在不同植物中有不同的来源;多数起源于近表皮的皮层薄壁细胞,亦有起源于表皮(苹果)、厚角组织和深层皮层细胞的(棉花)。根中的木栓形成层则起始于中柱鞘。木栓形成层活动期较短,当它丧失活动时,又会在前次形成的周皮的内方,形成新的木栓形成层,产生新的周皮。因此根和茎木栓形成层发生的位置可逐年由外向内推移,直至次生韧皮部,分布在周皮上的小突起是皮孔(见皮孔),为植物体内部与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通道。
指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处在适宜的萌发条件下却不能萌发的现象。类型有:胚发育不完全;胚在形态上虽发育完全但在生理上还未成熟;由于种胚的包被组织(包括胚乳及种(果)皮)的存在及由上述 2种或 2种以上类型混合。对植物本身来说,是一种有益的生物学特性,有利于种族的生存和繁衍。例如对温带植物来说,种子形成后进入休眠,叮以避免严冬的伤害。但人们在实际生产中,有时需要打破休眠。由于胚的原因造成的休眠,一般可以通过层积处理完成后熟而打破休眠,例如苹果休眠种子在低温( 5℃)及湿润条件下, 2个月可解除休眠。由于包被组织使胚得不到水分或氧气(或二氧化碳不能散出)以及存在机械阻力使胚生长受阻所造成的休眠,可用机械的或化学的方法处理打破休眠。如机械地划破种皮,在高温下湿贮,用有机溶剂去掉种皮中蜡质或脂类成分,或用硫酸水解种皮的一些成分,但必须注意不能损伤胚。
真菌中最大的一个亚门。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腐生、共生或寄生。寄生种类诱发高等植物的多种病害。少数为单细胞,不形成菌丝或形成假菌丝,大多具发达的分枝菌丝,有横隔,单核、双核或多核。无性生殖大多产生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单生或聚集在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内或子座上。分生孢子为单倍体。少数芽殖(如酵母菌属)、裂殖(如裂殖酵母属)。最简单的子囊菌有性生殖仅通过两个营养细胞结合,经核配形成二倍体核,再经减数分裂质配形成子囊孢子,原有结合细胞即成为子囊。大多数子囊菌产生异型配子囊,经质配与核配后形成子囊,每个子囊内形成 2~ 8个子囊孢子。成熟的子囊孢子经子囊顶端的裂口散出,子囊外面有菌丝体组成的包被,形成具一定形态的子囊果(即子实体),子囊与隔丝并行排列,在子囊果上形成子实层。子囊果封闭成球状的称闭囊壳;囊状或瓶状,顶端有一开口的为子囊壳;由多层菌丝细胞组成盘状的,称子囊盘。根据子囊和子囊果的排列和形态,可将子囊菌门分为 6纲,即:半子囊菌纲(如酵母);不整囊菌纲(如曲霉属、青霉属);核菌纲(如白粉菌属、麦角菌属、虫草属、赤霉属、脉孢菌属);
鸽形目鸠鸽科的 1属,体中型,体长270~350毫米;两翅无金属羽色,第 2和第 3枚飞羽最长;脚短而强壮,跗趾较中趾为长。本属约15种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中国有5种,几乎遍及各省区。 山斑鸠在中国为常见种。上体羽以褐色为主,头颈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额部和头顶灰色或蓝灰色,后颈基两侧各有一块具蓝灰色羽缘的黑羽,肩羽的羽缘为红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为蓝灰色;尾的端部蓝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颏和喉粉红色;下体为红褐色。雌雄羽色相似。栖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区,主要在林缘、耕地及其附近集数只小群活动。秋冬季节迁至平原,常与珠颈斑鸠结群栖息。飞行似鸽,常滑翔。鸣声单调低沉。警惕性甚高。觅食高粱、麦种、稻谷以及果实等,有时也吃昆虫的幼虫。巢筑在树上,一般高距地面3~7米,用树枝搭成,结构简单。巢形为平盘状,外径约30×40厘米,内径约8.0×8.5厘米。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卵径33×24毫米。孵化期约18天,雏期约18天。斑鸠肉味鲜美,而且数量较多,是有经济价值的猎禽。
隼形目鹰科鹰属的 1种。又名鸡鹰,兔鹰,黄鹰,鹞鹰,牙鹰。广泛分布于北美洲、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有10个亚种,其中4个见于中国。体型中等,体长470~590毫米,翅长超过270毫米;嘴钩曲,上嘴切缘具弧状垂突;成鸟上体羽深苍灰色,头颈部暗灰黑色,后颈羽基部白色,常展露于外;下体羽近白色,喉部满布纤细的褐色纵纹;胸腹部密布暗灰褐色细横斑;尾羽灰褐色,具5条黑褐色横斑,尾羽先端灰白色。雌雄鸟羽色相似,雌鸟体型稍大。虹膜金黄色,嘴铅灰蓝色,嘴端黑色;蜡膜黄绿色;脚橙黄色;跗□前后缘均被盾状鳞片。 通常在丘陵地带活动,性凶猛而狡猾,经常藏于枝叶茂密的丛林间,窥伺地面猎物,一经发现,即疾飞突袭。视力敏锐,双翅强健,动作敏捷,钩嘴与钩爪配合,极适于撕裂猎物。主要吃雉鸡类、野兔、野鼠和幼鹿。繁殖期在高树顶端营巢,巢皿状,用枯树构成。5~6月间产卵,每窝产卵2~4枚。卵淡青色,略缀淡青灰斑纹,或不甚明显的赤褐色斑。孵化期35~38天。主要由雌鸟孵卵,雄鸟捕食哺喂雏鸟。约经45天,幼鸟飞出独立觅食。 苍鹰捕食大量啮齿类动物,对农、林、牧业极有益处。中国很早就驯养苍鹰,用于狩猎禽
雀形目椋鸟科的 1属,通称八哥。额羽甚多,形特延长而竖立,与头顶尖长羽毛形成巾帻;头侧或完全披羽,或局部裸出。两性相似。共有 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个别种可到达大洋洲、非洲南部,并引进北美。中国有普通八哥等4种。 普通八哥较常见,通体黑色,嘴基上羽额耸立,形成羽帻;头顶、颊、枕和耳羽具绿色金属光泽;上体余部沾褐;初级飞羽基部和初级覆羽先端白色,形成大型白色翼斑;尾羽黑色,除中央尾羽外,均具白端。下体灰黑色,尾下覆羽黑而具白端。 八哥是中国南方常见的鸟类。在村寨、田野、山林边缘的灌丛中都有它们的踪迹。喜群居,常数十成群栖息于大树上。杂食性,常尾随耕田的牛,取食翻耕出来的蚯蚓、蝗虫、蝼蛄等;也在树上啄食榕果、乌桕子、悬钩子等。繁殖期4~7月。每年可繁殖 2次。在树洞或建筑物的裂缝中营巢,有时也利用喜鹊、椋鸟等的旧巢;巢浅盂状,用稻草、树叶、羽毛等堆成。每窝产卵4枚。卵浅蓝色。 八哥在中国有 3个亚种。自陕西南部至长江以南各省,以及台湾和海南省均有分布。 八哥是著名笼鸟,性温顺易驯,又能模仿人言以及其他鸟类的鸣声。因啄食蝗虫、蝼蛄、金龟子等害虫,而对
雀形目燕科的1属。本属鸟类体小型,体长130~180毫米。翅尖长,尾叉形。背羽大都辉蓝黑色,因此,古时把它叫做玄鸟。翅尖长善飞,嘴短弱,嘴裂宽,为典型食虫鸟类的嘴型。脚短小而爪较强。世界有20种,中国有4种,其中以家燕和金腰燕等比较常见。家燕前腰栗红色,后胸有不整齐横带,腹部乳白色。 燕子一般在 4~7月繁殖。家燕在农家屋檐下营巢。巢是把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粘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还有一些青蒿叶。巢为皿状。每年繁殖2窝,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窝产卵4~6枚。第二窝少些,为2~5枚。卵乳白色。雌雄共同孵卵。14~15天幼鸟出壳,亲鸟共同饲喂。雏鸟约20天出飞,再喂5~6天,就可自己取食。食物均为昆虫。 金腰燕体形似家燕,但稍大些。此种燕腰部栗黄,非常明显夺目,下体有细小黑纹,易与家燕相区别。习性亦与家燕相似,但大都栖息于山地村落间。 燕是典型的迁徙鸟。繁殖结束后,幼鸟仍跟随成鸟活动,并逐渐集成大群,在第一次寒潮到来前南迁越冬。
雀形目园丁鸟科的 1亚科。本亚科鸟类体型大小与鸨相似。体羽红褐色,雄鸟在繁殖期通常有色彩艳丽的羽毛或饰羽,有的有颈冠,有的有披肩样的长羽。共有8属 17种。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其附近岛屿。繁殖季节从9月开始到翌年1月。在交尾前雄鸟在地上造庭园或小亭作为求偶炫耀场地,以吸引雌鸟,结成婚配,因而有园丁鸟之名。炫耀场地结构和形式常各不相同。大多数性炫耀场地比较简单,如齿园丁鸟仅在选择好的地点清理出一块1~1.5米直径的场地,然后用嘴咬断一些树叶,铺在场内,不时的更换新鲜树叶,在场地周围用碎木块或其他能找到的材料堆成一道围场。雪山亭鸟的场地比较复杂,以蜗牛壳、甲虫翅膀等物作为场地的装饰。还有一种较为复杂的结构:雄鸟清理场地后,在场地中间一颗直立小树的周围,用细枝、树叶、鲜花、果壳等材料构成高达2米的小亭,侧面开有入口,在入口处前面的空地上用苔藓铺盖,并用各种颜色的果实、花朵、甚至用玻璃碎片等物装饰,在场地周围用草茎、苔藓等物垒成一道矮墙。营造此类场地的有金亭鸟、园丁鸟等2属5种。 另外一种场地结构是雄鸟首先清理直径1~1.5米的场地,然后到处寻找长20
雀形目鶺鴒科的1属。体长 170~180毫米;背羽纯色,无纵纹;尾呈圆尾状,中央尾羽较外侧尾羽为长。世界共有10种,中国有4种。因多活动于水边,停息时尾上下摆动,故又称“点水雀”。体色大都由黑白二色组成,如白鶺鴒;或由黑、黄、白、灰、绿色组成,如黄鶺鴒、黄头鶺鴒、灰鶺鴒等。 白鶺鴒有9个亚种,其中4个亚种在中国繁殖,其余5个亚种在中国越冬。黄鶺鴒和灰鶺鴒仅分布于中国东北以及天山,冬季到南方越冬;黄头鶺鴒见于中国东北北部,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 鶺鴒为地栖鸟类,生活于沼泽、池塘、水库、溪流、水田等处。白鶺鴒常在路边出现,单个或成对地寻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状起伏,并连续发出铜铃般的鸣声。繁殖期雄鸟站在土堆、石堆等高处鸣唱,非常动听。太阳西落时,均飞入竹林、灌丛中,与麻雀、田鹨等混栖。 在农田土块、树洞、岩缝中筑巢。巢呈杯状,以细草根、枯枝叶、草茎、树皮等构成,内铺兽毛,鸟羽等。每窝产卵 4~6枚。夏季食物 99%是昆虫,包括蝇、蚊、甲虫、蝗虫、蚱蜢等;秋季兼食些草籽,是农田的益鸟。
复色光通过某种媒质被分解成单一波长的色光的现象,就叫作色散。原理是--当复色光(白光)进入某种媒质时,它要产生入射面和出色面两次折射,在媒质中的折射线的方向与入射线的方向是不一致的。假如该质的入射面出射面是平行的,那么,光线的入射角和出射角一定相等,光线的出射线虽因折射与入色线的位置有所偏离,但传播方向则是一致的。如媒质的入射面和出射面不平行,所通过的光线的出射线和入射线的传播方向就不再一致。这样,复色光中的各种不同波长的色光就因各自的不同的折射率而产生不同的折射方向,出射时再一次被折射后,其传播方向偏移的差距就更大了,这就是色散现象。由上所述,也可对色散作这样的理解;同一媒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有不同的折射率。基于这一点,镜头如果存在着色散,不同颜色的被摄体,因折射出来的色光波长不一致,就会聚结不成清晰的影象。不同的媒质,对色光散开的程度也不一样。
一种用广学介质如玻璃、水晶等制成的光学器件,是两面为球面或一面为球面的透明体。由于它具有会聚成象的能力,所以是照相机镜头的主要元件。 根据其形状的或成象要求的不同,透镜可分为三类: 1.凸透镜--是中间厚、周边薄的一种透镜。它具有会聚光的能力,所以又叫作“会聚透镜”、“正透镜” 。此类透镜又可分为: a.双凸镜--两面都磨制成凸球面的透镜;b平凸透镜--为一面凸、一面平的透镜;c.凹凸透镜--为一面凸、一面凹的透镜。 2.凹透镜--为中间薄周边厚的透镜,它有发散光的能力,故又称“发散透镜”、“负透镜”。此类透镜又可分为: a.双凹透镜--是两面的透镜;b.平凹透镜--是一面凹、一面平的透镜;c.凸凹透镜--为一面凸、一面凹的透镜。 3.薄透镜--为一种中央部分的厚度和其两面的曲率半径相比为很大的透镜。初期,照相机只装有一个凸透镜的镜头,故称为“单透镜”。随着科技日益发展,现代镜头均有若干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凸凹透镜组成一个会聚的透镜,称为“复式透镜”。复式透镜中之凹透镜起校正各种象差的作用。
节点为透镜主面和主轴相交的那个点,常用来作量度镜头物距、象距和焦距的长度的起点。每个透镜都有前后两个主面,因而每个透镜也有前后两个节点。当光线通过透镜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入射线不与主轴平行,折射后其出射线平行于主轴。这时,如将入射线继续延长,出射线向后延长,那么两线必然交于一点。从这一点做一垂直于主轴的平面,这平面即为前主面。前主面与主轴相交之点,就叫‘前节点’也称‘第一节点’。另一种是入射线平行于主轴,经折射后不平行于主轴,这时将入射线向前继续延长,出射线向后延长,那么两线也必然相交于一点,从这一点引一个垂直于主轴平面,该平面即为后主面,后主面与主轴相交之点,就是‘后节点’,亦称‘第 二节点’。前后节点之间的距离视透镜的厚度和组织而定。一般说,双凸厚透镜的两节点距每镜弧面的顶点,是透镜厚度的三分之一。有时,则可能在透镜的外边,或前节点在后节点的后面。
1.球面象差。它是由于透镜本身球面形状造成的。透镜边缘薄而中间厚,因而聚光能力不一样,当某种波长的单色光通过时,这两部分所会聚的焦点不能在主光轴上汇集成一点,所以影象不清晰,且常出现晕光现象,如图示:使用此种缺陷的照相机,不宜用大光圈,否则会出现或中央清晰、四周模糊,或中央模糊、四周清晰等现象。这种象差,对单透镜说是不能彻底消除的。复式透镜都已采用不同折射率的光学玻璃和选择恰当的曲率半径的比值,使透镜组中正透镜与负透镜两者的球面象差相等的方法予以消除。 2.象场弯曲——又称‘曲状境’、‘场曲’。即平面物体与透镜主轴成直角时,在象平面上会聚成的不是平直的影象,而具凹形的弯曲状态,这种光学的缺点,即称为‘象场弯曲’。造成的原因是由于象平面中央部分离透镜近,四周离透镜近,四周离透镜远,因而聚焦时呈现弧形。 3.慧形象差---又名慧差、侧面球差。它是由和主光轴不平行的光线造成的,其结象和慧星发光状相用。如发光点的位置不和镜头主光轴在一条直线上,光线从侧面射入,通过透镜各部分后,在象平面边角部分成象,它不是重合成一点,而是一些从小到大彼此重叠的园圈,使点光源
有效口径也叫作“口径”、“最大口径”。指每只镜头开足光圈时前镜的光束直径(亦可视作透镜直径)与 焦距的比数。它表示该镜头最大光圈的纳光能力。如某个镜头焦距是4,前镜光束直径是1时,这就是说焦距比光束直径长4倍,一般称它为f系数,f代表焦距。 求有效口径F系数的公式如下:F系数=焦距/光束直径。根据焦点平面的照度与镜头焦距成平方反比,一个镜头的F系数越小表示该镜头的纳光能力越大。由于每个镜头只有一个有效口径,故我们讲有效口径的比较时,都是在讲两个以上不同镜头。 有效口径另外一个含义是指“T”制口径,全称为“T制有效口径。由于过去F制口径给出的数值只有一个镜头焦距与入瞳直径的比值,而没有考虑到不同厂家制造的各类镜头组结构上的差异、组成镜头组的镜片数量的多寡、磨制镜片所用的光学材料的区别,以及涂布增透膜技术质量的高低等等因素所造成镜头透光率比值的大小,对照平面照度E的影响,导至拍摄同一照度下的影物,虽然使用相同F系数的口径,但由于换了镜头,画面曝光量不一致, 影响了作品的质量。T制有效口径在镜头上所示数值和刻度方法、和F制没有什么不同。
亦简称联体。主要是动物两个个体局部癒着或愈合的畸型,或是个体的一部分或器官联体所成的畸型。一般认为前者是由于单卵孪生儿分离不完全形成的,亦称为愈合孪生儿。而两个个体除了连结部位以外,一般比较完整,相互间有两侧对称关系(不仅外形,内脏也是一样,一方的内脏位置相反,两者间则成为对称),称之为对称性癒合孪生儿(diplopag- us cosmobia, equalconjoinedtwins)。这样把联体( -pagus)这一词附在连结部位名上,便称为某某联体(例如头部联体 cephalopagus)。另外只是身体前部联体,而后部则是单独的,这种畸型称为前部联体畸型,反之,只是后部联体的,则称为后部连体畸型。这些概称为局部连体畸型( hemidi- dymus)。此外也有称为交叉联体畸型的。与上述对称状态相反,两个个体不对等,其比较完全的一方附带着不完全的另一方,这种类型为不等癒合孪生儿( unequal conjoined twins),在这样的情况下前者称为自生体,后者称为寄附体( parasite)(例如寄附性脑颅联体 craniopagus parasiticus)。另外也有寄
0.6— 0.8微米左右的小形球菌。是以连接成链状为特征的一属细菌。其链是以一对球菌为单位呈纵向排列,因种类的不同,大部分是呈单球菌或双球菌样。有时也由于培养条件而造成该种状态。有人把肺炎球菌也划归为此属。它们通常不运动,不产生芽孢,革兰氏阳性。许多是属兼性厌氧性菌或厌氧性菌。寄生在人类和哺乳动物的粘膜上,即咽喉和肠道等处,在合成培养基上生长不良,一般多在血琼脂上培养。链球菌具有全面与乳酸菌相近的性质,多数链球菌除能进行乳酸发酵外,还或多或少地进行肠细菌类型的发酵。链球菌最初由 F. Fehleisen于 1883年从丹毒中发现的, 1884年由 F. J. Rosenbach定名为酿脓链球菌( Streptococcus pyogenes)。此属细菌有许多种,根据在血琼脂上的溶血性、抗原特异性、对马尿酸的分解性和糖的利用能力等性质进行种的分类,但这些性状间的生理学的关系异乎寻常的复杂。
电光分析天平的最大载荷量是200g,感量达到0.1mg或更小,适用于化学分析和物质的精密测定。天平必须放在牢固和无振动的平台上,室内要保持干燥,无腐蚀性气体。使用前要检查天平安放是否水平,如果水准器内的水泡不在圈中央,要旋动垫脚螺丝来调整。机械加码指数盘应处于零位。轻轻升起横梁检查零点,看不载重时投影屏上的标线是否跟零刻度重合。如果稍有偏离,可拨动底盘下的零点调节杆来调整。如果偏离较大,应调节横梁上的平衡铊。称量前,一般先用托盘天平对被称物进行粗称,然后将被称物从电光分析天平左侧门放入左盘的正中,根据粗称的值,用镊子往右盘中央加入1g以上的砝码。再旋动指数盘添加10mg以上的圈形砝码。轻轻旋动升降旋钮使横梁升起,观察投影屏中标尺的移动方向,然后放下横梁,再根据标尺的走向增减圈形砝码,直到标尺停下后,标线的位置在标尺的刻度范围内。被称物的质量是右盘中砝码克数、指数盘读数和投影屏上的读数之和。称量操作参见本篇试剂的取用、称量和度量。称量完毕,取出被称物,把砝码归还盒中,指数盘旋回到零值。做好清洁工作,切断电源,加上天平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