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实验51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氧电极法)

实验51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氧电极法) 原理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氧化酶,能使一元酚和二元酚氧化生成醌。多酚氧化酶活性可以用氧电极测量反应耗氧的速度,或用比色法测量产物的形成,常用的底物如儿茶酚(邻苯二酚)和多巴(3,4-二羟苯丙氨酸)。 仪器药品   测氧仪        记录仪   超级恒温水浴     离心机   磁力搅拌器      匀浆机   反应杯        微量注射器   不溶性PVP(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   1mmol/L儿茶酚:0.11g儿茶酚溶于1000ml0.1mol/L磷酸缓冲液中,pH6.5。   0.1mol/L磷酸缓冲液,pH6.5(见附表2)。 操作步骤   1.粗酶的制备   (1)称取马铃薯块茎20g,加不溶性PVP2g(事先用蒸馏水浸洗,然后过滤以除去杂质),磷酸缓冲液100ml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实验6I IAA的生物鉴定

实验6I IAA的生物鉴定 (小麦芽鞘切段伸长法) 原理   将小麦胚芽鞘的延长部分切成段,漂浮在含有生长素的IAA的溶液中,这些切段可以继续伸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芽鞘切段的伸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对数成正比,因而可通过测定切段伸长的多少来测定生长素的含量。 仪器药品   25℃暗室     滤纸   旋转器      分析天平   小瓷缸      大瓷缸   培养皿      具塞试管   移液管      青霉素瓶   刀片       小镊子   尼龙网      刻度尺   半对数座标纸   饱和漂白粉溶液   小麦品种:扬麦小号最好用中农28。   100ppmIAA母液:称10mgIAA深于少量无水酒精中,再用水稀释至100ml。此溶液在冰箱中可保存一个月。   缓冲液:称取K2 HPO4 1.794g,柠檬酸1.019g,蔗糖(AR)20g溶于1000ml重蒸馏水中,pH为5.0。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实验62 脱落酸(ABA)放射免疫测定

实验62 脱落酸(ABA)放射免疫测定 原理   ABA放射免疫测定(radioimmunoassay, RIA)是一种分子相同的标记ABA~undefinedAg)和非标记ABA(Ag)与另一种浓度有限的专一性抗ABA抗体(Ab)进行的竞争性抑制反应:   当反应体系中Ag和Ab量保持恒定,并且Ag量>Ab量(Ag~I_Ab100~I_35~B时,加入的Ag量越多,则Ag被稀释的程度也就越大,使结合的Ag·Ab~AB~B(B为bound,表示结合状态)量随之减少,(即Ag·Ab量增加),游离的Ag(F)(F为free,表示游离状态)量增多。因此,B/B F或B/T(T为total,即T=B F)或B/F与Ag量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抗原抗体反应平衡后,用饱和硫酸铵溶液分离游离和结合状态的标记ABA,在液体闪烁器上测定游离标记ABA的放射性。如以一系列已知浓度的ABA对B/T或B/F作图制成标准曲线,就可根据样品管的放射性强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出未知样品中的ABA含量。   用ABA—C1 OOH和牛血清蛋白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实验63 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实验63 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原理   吲哚乙酸在吲哚乙酸氧化酶的作用下,被氧化破坏失去活性。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活力的大小,对调节体内吲哚乙酸的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酶活力的大小可以其破坏吲哚乙酸的速度表示之。吲哚乙酸的含量可用比色法测定。 仪器药品   721型分光光度计     离心机   恒温水浴锅       天平   研钵           试管   移液管          烧杯   20mmol/L磷酸缓冲液,pH6.0(见附表2)。   1mmol/L2,4—二氯酚:称取二氯酚16.3mg用蒸馏水配制成100ml。   1mmol/L氯化锰:称取MnCl2 ·4H2 O 19.8mg用蒸馏水配制成100ml。   1mmol/L吲哚乙酸:称取IAA 17.5mg用少量乙醇溶解,然后将其倒于盛有约90ml蒸馏水的容量瓶中(100ml),稀释至刻度。   吲哚乙酸试剂A或B(任备其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实验64 赤霉素对α-淀粉酶的诱导形成

实验64 赤霉素对α-淀粉酶的诱导形成 原理   大麦(小麦)种子吸水开始萌动之后,胚乳中的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糖,α-淀粉酶就是参与此水解过程的一种酶。该酶是由胚中释放出来,在赤霉作用下,在糊粉层细胞合成或激活。因此,没有胚的活动或者赤霉素的参与,α-淀粉酶就不能形成或激活。本试验即证明赤霉素对α-淀粉酶的作用。 仪器药品   721型分光光度计   恒温箱   水浴锅        刀片   镊子         烧杯   试管         移液管   青霉素小瓶(空瓶)  1%次氯酸钠   0.1%淀粉溶液:淀粉1g,KH2 PO4 8.16g,用蒸馏水配成1000ml。   2×10-5 mol/L赤霉素溶液:赤霉素6.8mg溶于少量95%乙醇中,再配成1000ml。然后稀释成2×10-6 、2×10-7 、2×10-8 mol/L。   1mmol/L醋酸缓冲液,pH4.8,每ml缓冲液中含有链霉素1mg。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实验65 细胞分裂素对萝卜子叶的保绿作用

实验65 细胞分裂素对萝卜子叶的保绿作用 原理   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着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阻止核酸酶和蛋白酶等一些水解酶的产生,因而使得核酸、蛋白质和叶绿素少受破坏,同时具有减少营养物质向外运输的作用。   将植物的离体叶片放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中,置于25梍30℃黑暗条件下,叶片中叶绿素的分解速度比对照慢,证明细胞分裂素具有保绿作用。生产上可用细胞分裂素处长蔬菜的贮藏时间。 仪器药品   721型分光光度计    台天平   培养皿        量筒   容量瓶        小漏斗   剪刀         研钵   0.1mol/L HCl   6—苯基氨基嘌呤(或玉米素)溶液:称取10mg6─苄基氨基腺嘌呤,先用0.1mol/L HCl溶解,再用蒸馏水稀释成100ml,则浓度为100ppm,再稀释成5、10、20ppm,配成的溶液pH约为5左右。 操作步骤   取4套培养皿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实验67 乙烯对雌花的诱导

实验67 乙烯对雌花的诱导 原理   乙烯是一种气态激素,普遍产生于各种植物组织中,是植物体内一种正常的代谢产物,其生理作用是多方面的。乙烯有调节性别转化诱导雌花形成的作用。   “乙烯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它的化学名称是2—氯乙基膦酸,进入植物体内,被分解,释放乙烯,反应如下:   使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能促使瓜类植物雌花的数目增多,雌花出现的时期也提早。 仪器药品   花盆    滴管   标签牌子   100ppm和200ppm“乙烯利”溶液 操作步骤   培养黄瓜(Cucumis sativus Linn)幼苗,当出现两片真叶时,选择长势一致的幼苗,每盆各留3株,于晴天下午4时左右分别在每盆作如下处理:第一株用200ppm乙烯利溶液3滴滴生长点;第二株用100ppm乙烯利溶液3滴滴生长点;第三株用蒸馏水3滴滴生长点。   在进行以上各处理时,注意液滴必须保留在生长点上,使之慢慢被吸收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实验69 生长延缓剂B9

实验69 生长延缓剂B 9 对花生茎节生长的影响 原理   B9 (Alar)的化学名称是N,N—二甲基琥珀酰胺酸,其结构式如下:   B9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延缓剂,有阻止细胞分裂与细胞伸长的作用。以适宜浓度的B9 溶液喷施花生植株,能使植株变矮,节间变短,抑制茎枝徒长,减少养分消耗。在生产实践上有一定的意义。 仪器药品   花盆      手动喷雾器   标签牌子   0.05%ey    0.1% B9 溶液   B9 溶液的配制:B9 难溶于水,同时为了方便起见,可先配成5%浓缩液,即称取B9 5g,先用少许酒精溶解后,然后加水至100ml,同时可按混合稀释方法配制所需浓度的B9 溶液 操作步骤   培育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幼苗,到三叶期,每盆选留生长正常,长势一致的花生幼苗3株,然后以每盆的材料作一种处理,第一盆的植株以蒸馏水喷施;第二盆的植株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实验70 植物生长调节剂NAA促进生根

实验70 植物生长调节剂NAA促进生根 原理   生长素IAA、IBA处理苗木插条,能促进发根,提高成活率。对造林树种幼苗,进行移栽前的根系处理,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即使容易生根的植物,经处理后也可以加快发根,提高成活率。人工合成药剂NAA具有同样的作用且效果较好,已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处理的剂量决定于插枝的状况,嫩枝所需浓度低,浸泡时间短些,老枝需要较高的浓度,处理时间要长些。 仪器药品   分析天平   花盆   解剖刀    量筒   烧杯   NAA溶液:称取NAA 250mg溶于少量95%乙醇中,然后稀释至1000ml,浓度为250ppm。 操作步骤   1.取菜豆(番茄、鸭跖草或其他草本植物)嫩枝18条,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去掉叶子,乙组不去叶,每组均分为3份,分别浸在3种不同浓度的NAA溶液(0、1、10ppm)中,24小时取出,用清水洗净,插于盛水的烧杯中,杯外包上黑纸遮光。经常更换杯中清水,观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水蚤(Daphnia)

  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水蚤科。简称“溞”和“溞科”。水蚤俗称“红虫”,是枝角类动物的通称。体小,呈卵圆形,左右侧扁,长仅 1~ 3毫米。体外具有 2片壳瓣,背面相联处有脊棱。后端延伸而成长的尖刺(壳刺)。头部伸出壳外,吻明显,较尖。复眼大而明显,可不断转动,在复眼与第 1触角之间有单眼。吻下的第 1触角短小,不能活动;第 2触角发达有八九根游泳刚毛。腹部背侧有腹突 3~ 4个,前 1个特别发达,伸向前方。后腹部细长,向后逐渐收削。胸肢 5对,尾叉爪状。雄体较小,壳瓣背缘平直。吻短钝或无。腹突退化。第 1触角长,可活动,有长鞭毛。第 1胸肢有钩与鞭毛。水蚤借触角上的刚毛拨动水流向上、向前游动;当触角上举时,身体则下沉,好似在水中跳跃。春夏季一般仅能见到雌体,营单性生殖,所产的卵称“夏卵”,较小,卵壳薄,卵黄少,不需受精,可直接发育为成虫。这些成虫多是雌虫,再进行孤雌生殖。因此,在短时间内能够大量繁殖,呈一片红色,故称红虫。秋季,由夏卵孵化出一部分体小的雄虫,开始进行两性生殖,所产的卵称“冬卵”,冬卵较夏卵大,卵壳较厚,卵黄多。受精的冬卵,又称“休眠卵”,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园蛛(Aranea)

  无脊椎动物,蛛形纲,园蛛科。在庭院中最常见的为大腹园蛛( Aranea ventrico-sa),体强大,雌蛛体长约 3厘米,暗褐色,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的背面具有单眼 4对。头胸部具有 6对附肢,第 1对为螯肢,内有毒腺,末端有钩和毒腺孔,用以捕捉食物;第 2对为触肢,雄性的触肢具有交配功能;其余 4对为步足,上有刚毛,末端有爪,用以爬行。腹部很大,不分节,前端具有 1对书肺孔,其下方中央有 1个生殖板,盖住生殖孔;腹部后端中央有气门的开孔,为气孔,气门之后有 3对纺绩器;腹部末端为肛门。园蛛为肉食性动物,以蛛网捕食。网大型,结构较规整,近圆车轮形,故又称“圆网蛛”。园蛛的纺绩器上有许多纺绩管,丝腺分泌的透明液体即从纺绩管上的小孔流出,遇空气凝结成蛛丝,用它来结网。先用无弹性的蛛丝织成网架,再用有弹性的蛛丝织成同心的螺旋网。网的中心无空洞。园蛛通常傍晚在檐前、树枝间、墙角等处张网;有时居于网的中心,有时隐藏暗处等待昆虫触网后捕食。先以毒腺分泌的毒液将昆虫麻醉杀死,再分泌消化酶,先行体外消化,然后吸食。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分布。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无脊椎动物,甲壳纲,对虾科。体长大而侧扁,雌虾长约 18~ 26厘米,雄虾长 15~ 20厘米。甲壳薄而坚硬,光滑透明;雌虾呈青蓝色,雄虾略呈浅黄色。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由 14节愈合而成,外面包有坚韧的头胸甲,其两侧的里面有叶片状的鳃;腹部有 7节,共 21节。额剑上下缘都有锯齿,是防御和进攻敌害的武器。复眼 1对,着生在能动的眼柄上。第 1对触角短小,第 2对触角长,上面生有细长触须,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功能。头胸部的腹侧有步足 5对,前 3对有钳,用以捕捉食物,后 2对呈爪状,可在水底爬行。腹部有 5对发达的游泳足,可作长距离游泳。尾肢宽大而坚硬,与尖细的尾节合成尾扇,可用以向下、向前拨水转变方向。栖于泥沙底的浅海。主要产于我国黄渤海沿海,以山东、河北、辽宁、天津近海产量最多。年产量可达数万吨。过去市上多成对出售,故称“对虾”,除供鲜食外,也可干制和制成罐头食品。沿海现已开展人工养殖。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珍奇扁蛛(Platorinslens)

  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扁蛛科,扁蛛属。为世界稀有种,仅分布于我国。体形极为扁平,能往返于门缝、窗缝间,行动迅速, 1880年(清嘉庆 5年)法国生物学家 E·西蒙( Simon)于北京采集 1只雌蛛,并予命名。雌蛛体长 6~ 8毫米,体扁呈橙黄色。头胸部宽大于长,呈半圆形,色较深;眼 8个,近于等大,排成 2列,距离相等,后中眼为夜眼,侧眼位于小隆起上面。腹部略呈圆形,雌蛛腹面的生殖厣外观呈“北”字形。步足左右伸展,各基节彼此远离,第 1对步足较短,第 2对步足最长;步足末端各具有 2爪,爪上有齿。肉食性,主要捕食昆虫,也吃其他种蜘蛛和同种柔弱个体。由于爬行迅速,不易捕捉。捕捉时常有断 1条足的自切习性。主要分布于北京,在旧式平房的墙缝、窗缝、居室或旧书内均能发现,但数量较少,由于身体极扁,所以常不被人注意。此外,有人曾于承德、天津和丹东各采到过 1只雌蛛。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角膜囊肿

  角膜囊肿主要指皮样囊肿和皮样瘤,是一种先天异常。上皮位于囊肿内者称皮样囊肿,上皮位于肿物表面者称皮样瘤。肿瘤一般是黄色,丘形隆起,多位于睑裂区角膜缘,境界清楚,直径约数毫米,皮样瘤因上皮组织位于表面,可见毳毛生长,多见婴幼儿。肿瘤增大影响视力或影响外观者,可行肿瘤切除。因多侵及角膜深部,常须行板层角膜移植。 临床表现   1.好发于角膜缘,呈小圆形,边界清楚的实质性肿块,淡黄色,外观如表皮样,可有毛发伸出; 2.肿块单个或多个,偶可呈巨大型,露出睑裂之外。 诊断依据   1.先天性,生后即有; 2.角膜缘可见黄色扁平圆形肿物。 治疗原则   1.肿瘤小不影响视力者做定期观察。 2.肿物大者应手术切除,部分病例须行板层角膜移植。 用药原则   1.非手术病人无需用药; 2.肿瘤单纯切除者以局部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眼剂为主,辅以全身营养,支持治疗; 3.肿瘤切除联合板层角膜移植者除眼部用药外,还需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生素,必要时可局部和全身应用环孢霉素A。 辅助检查   1.肿物小完全不影响视力者检查专案应以视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梅毒性葡萄膜炎

  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可以引起梅毒性葡萄膜炎,表现为虹膜睫状体炎或脉络膜炎,二期及三期梅毒皆可出现葡萄膜炎,发病率约为5—10%。胎儿在子宫内感染称为先天性梅毒,由性接触传播的成为后天性梅毒也称获得性梅毒。 临床表现   (a)先天性梅毒性葡萄膜炎: 1.前葡萄膜炎:多发生于生后5—6月 (1)眼红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 (2)睫状充血; (3)房水混浊: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Tydall氏现象;房水渗出严重时,由于大量多形核白细胞沉积而出现前房积脓; (4)角膜后沉着物为羊脂状或微尘状; (5)虹膜改变:可见虹膜纹理不清、虹膜结节及虹膜后粘连; (6)虹膜改变:瞳孔缩小,容易出现瞳孔闭锁和膜闭; (7)眼球萎缩。 2.弥漫性后葡萄膜炎 (1)生后视力差,可有夜盲,眼球震颤等; (2)玻璃体混浊:以后部玻璃体为主; (3)眼底检查多为陈旧性病变,表现为椒盐样眼底,眼底有较多色素沉着。 (b)获得性梅毒性葡萄膜炎 1.前葡萄膜炎:多发生于生后5—6月 (1)眼红、眼痛较剧烈,有些患者因眼痛甚至要求摘除眼球; (2)睫状充血; (3)房水混浊: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眼眶损伤

  锐器或拳击伤,车祸、摔伤等严重的眼部挫伤可发生眼眶出血,眶骨骨折。单独的眶骨骨折比较少见,常伴有邻近部位的颅骨、鼻窦的骨折,甚至颅底骨折,所以眶骨骨折后其临床表现可以各人不同。骨折如发生在眶尖部压迫或切断视神经则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临床表现   1.疼痛,睁眼困难,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眼睑皮肤水肿、瘀血、下垂或裂伤等; 3.眶压高,眶内出血,眼球突出; 4.筛骨骨折时发生眼睑皮下气肿,触诊时有捻发感。 5.眶尖视神经管处骨折者可发生眼睑皮下瘀血,球结膜下出血,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开大,对光反射消失,视力丧失。 6.眼外肌或其支配神经损伤者可出现眼肌麻痹。 7.眼及面部畸形。 诊断依据   1.外伤史; 2.眶压高,眶内出血,眼眶突出; 3.压迫眶缘时有压痛点; 4.眼眶皮下气肿,触诊时有捻发感; 5.眼及面部畸形; 6.X-线或CT摄片显示眼眶骨折。 治疗原则   1.轻度皮下瘀血可自行吸收; 2.眼睑有皮下气肿时可用绷带加压包扎,嘱勿擤鼻; 3.鼻骨骨折时需请耳鼻喉科会诊治疗; 4.严重的眶骨损伤常伴有颅脑损伤,应首先处理神经系统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视神经胶质瘤

  视神经胶质瘤为视神经或视交叉胶质细胞的原发性肿瘤,是儿童期最重要的眼眶肿瘤。多发于10岁以下,占眶内肿瘤的1—2%。该肿瘤实际上属于脑肿瘤,部分病例形成颅、眶沟通肿瘤。该瘤虽属良性到低度恶性肿瘤,并且发展缓慢,但因累及视神经或视交叉,临床上表现为无痛性进展性的视力丧失和眼球突出。视神经管及其后方视神经的肿瘤可能在视力丧失很久后尚无眼球突出。另外,视神经胶质瘤与神经纤维瘤有密切关系,40—50%伴有神经纤维瘤。视神经胶质瘤的治疗较为复杂,位于视神经处多考虑手术治疗,涉及视交叉及颅内其他部位则多选放射治疗。该病预后较差。 临床表现   1.视力障碍; 2.视盘水肿或视神经萎缩; 3.缓慢进展的眼球突出。 诊断依据   1.多发生于10岁以下小儿; 2.视力障碍伴眼球突出; 3.影像检查显示视神经孔扩大,视神经增粗或显示肿块; 4.术后病理检查确诊。 治疗原则   1.手术摘除肿瘤。 2.放射治疗,必要时可用珈玛刀治疗。 3.对症支援治疗; 4.必要时输血。 用药原则   手术后静滴抗菌素及地塞米松预防感染及减轻手术反应,颅内压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勾端螺旋体性葡萄膜炎

  由勾端螺旋体感染可以引起勾端螺旋体性葡萄膜炎,勾端螺旋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常在发热后出现葡萄膜炎,可表现为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周边葡萄膜炎或全葡萄膜炎,以虹膜睫状体炎较为多见。 临床表现   一般在退热后2-50天出现症状,主要症状为视物模糊,一半以上患者双眼发病;本病分为四型; 1.轻型虹膜睫状体炎:主要表现为: (1)轻度眼红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 (2)睫状充血; (3)房水混浊: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Tydall氏现象;(4)角膜后沉着物为细小或中等大; (5)虹膜改变:可见虹膜纹理不清、虹膜面有蔷薇疹,轻度虹膜后粘连; (6)治疗反应良好; 2.轻型脉络膜炎 (1)轻度眼前暗点; (2)眼前段无病变,有轻度玻璃体混浊及研读视网膜水肿伴黄色渗出; (3)治疗效果好; 3.周边葡萄膜炎 (1)眼前黑影、视力轻度下降; (2)有角膜后沉着物; (3)前房及玻璃体前部有渗出; (4)睫状体平坦部及视网膜周边部水肿明显; (5)可并发黄斑囊样水肿; 4.慢性严重型全葡萄炎 (1)有虹膜睫状体炎:眼红痛,视力下降,角膜后沉着物,房水混浊及虹膜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呈三角形,如翼状,故名。多见于户外劳动者,以渔民、农民发病最多,可能与风尘、日光、烟雾等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关。 临床表现   1.翼状胬肉侵入瞳孔区而致视力障碍; 2.睑裂部球结膜增生、肥厚,呈三角形,胬肉进入角膜的部分为头部,跨越角膜缘处为颈部,其余为体部; 3.静止期翼状胬肉是增生组织菲薄、体部不充血、头部平坦、前方角膜透明清亮; 4.进行期翼状胬肉是增生组织肥厚、充血,头部稍隆起,其前方角膜有浸润,向角膜中央发展。 诊断依据   睑裂部结膜肥厚、增生、侵入角膜,呈三角形。 治疗原则   1.局部滴用眼药,减轻充血。 2.手术切除。 用药原则   1.对一些较小的暂不宜手术的进行期翼状胬肉可应用抗生素眼药及皮质类固醇眼药联合应用,对减轻炎症反应有效。 2.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为预防复发,可应用塞替哌滴眼液、四环素可的松眼膏等局部滴用。 辅助检查   行“A”检查即可。 疗效评价   1.治愈:胬肉切除乾净,切口愈合。 2.好转:胬肉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弓形体性葡萄膜炎

  弓形体性葡萄膜炎是由弓形体原虫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猫等传播,人群感染率较高,据报导我国感染率约为40—60%,但80—90%以上为隐性感染,不出现症状。但妊娠期发生急性感染,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视网膜脉络膜炎,而且生后可以复发感染,全身运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器管移植时为了防止发生排斥反应而大剂量长期使用激素)、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病)时的免疫功能低下时也可促使弓形体病的感染或复发。可表现出脉络膜视网膜炎。是欧美国家七十年代葡萄膜炎最多见的原因。 临床表现   (a)先天性弓形体性葡萄膜炎: 1.发病年龄11—40岁; 2.双眼视力下降; 3.眼底表现为后极部限局性坏死性视网膜脉络膜炎,1—6月个视乳头直径大小,中央部有灰白色增生组织,局部水肿,伴有视网膜下渗出及出血; (b)后天性弓形体性葡萄膜炎 1.前葡萄膜炎:多发生于生后5—6月 (1)眼红、眼痛,眼前黑影及视力下降; (2)睫状充血; (3)房水混浊: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Tydall氏现象; (4)角膜后沉着物; (5)虹膜改变:可见虹膜纹理不清,虹膜后粘连; (6)玻璃体混浊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