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结膜异物损伤是最常见的一种眼外伤。常见原因是磨床上溅出的金属碎屑、空气中的灰尘、昆虫及农业劳动中的谷壳等,其次是爆炸伤所致。多见于车床及电焊工人。结膜异物伤主要引起眼部刺激症状,如能及时取出异物,预防感染,通常恢复良好。 临床表现 1.有异物感、眼痛、怕光、流泪等刺激症状; 2.球结膜混合充血或睫状充血; 3.常可在睑板下沟或穹窿部及角结膜表面找到异物; 4.角膜异物表浅者,附着处常为荧光素着色,位于深层者可借助裂隙灯检查确诊,异物如为铁屑,数小时后,异物周围可出现铁锈环。 诊断依据 1.有异物外伤史; 2.翻转结膜常可在睑板下沟或穹窿部找到异物; 3.角膜结膜有异物存在; 4.角膜异物表浅者,位于深层者可借助裂隙灯检查确诊,异物如为铁屑,数小时后,异物周围可出现铁锈环。 治疗原则 1.及时取出异物; 2.积极预防感染。 用药原则 1.有眼部感染迹象者,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酶素; 2.角膜溃疡病例按角膜溃疡处理。 辅助检查 病史不明确者,检查专案可包括“A”、“B”。 疗效评价
屈光参差是指两眼屈光度相差2个屈光度以下轻度的屈光参差无临床意义。如果屈光参差超过2.5D以上则因两眼视网膜物像大小不等而引起融合困难,破坏了双眼单视,严重的屈光参差病例可因不用或主动抑制屈光不正严重的眼而导致弱视。更严重者可出现弱视性斜视,即使戴镜后仍不能保持立体视觉。 有屈光参差的病人,一定要散瞳验光,检查配适宜度数眼镜,如果屈光参差较重者应配角膜接触镜或做角膜屈光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1.轻度者较常见,无明显症状; 2.屈光参差悬殊者双眼单视功能消失或用一眼看近,另一眼看远而无不适感或仅用视力好的眼,视力差的眼的物像被抑制,久之则渐成弱视或斜视。 诊断依据 1.经过散瞳验光两眼屈光度或屈光性质不同,度数大于2个屈光度以上; 2.有弱视或斜视。 治疗原则 1.充分散瞳验光:尽量充分矫正并经常戴镜,但必须戴镜后无不适感及能双眼单视,如充分矫正后患者不能适应,则屈光不正程度低的一眼充分矫正,程度高的眼部分矫正,尽量提高该眼视力,且又感配戴眼镜舒适; 2.有眼肌不平衡者,可试用棱镜矫正; 3.屈光参差过于悬殊者应配戴角膜接触镜
眼球震颤是指两眼发生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往返运动。它是一种同时影响交互神经供应两方面协调机能的病变,是中枢神经系统、眼外肌、视觉系统和前庭系统疾患的常见体征。根据眼震的节律分为冲动型和钟摆型,根据眼震形式分为水平性、垂直性、旋转性和混合性四种,根据病因不同分为眼源性、耳源性、中枢性和先天性眼球震颤。眼源性眼球震颤多数是因婴幼儿时期双眼视力障碍、黄斑中心凹不能固视所致,极少数是由于长期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中工作所引起。 临床表现 1.眼球不自主有节律摆动,多在出生后数月被发现; 2.视力不良; 3.常伴有斜视; 4.头位异常:先天性眼球震颤,一般有眼球震颤最轻的位置,称为中间带或静止眼位,如静止眼位在侧方,则有代偿头位。 诊断依据 1.眼球不自主有节律的摆动; 2.视力不良或有代偿头位。 治疗原则 1.矫正屈光不正。 2.配戴三棱镜。 3.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1%阿托品或0.5%托比卡胺仅于散瞳验光前用以麻痹睫状肌。 辅助检查 对眼球震颤患者一般检查专案应包括检查框限“A”。 疗效评价
眼球突出又称突眼,是指眼球向前移位并外突的异常状态。眼球在眼眶内的正常位置是角膜顶端不超出眼眶上下缘。双眼突出度差异一般不超过2mm,否则应考虑病理性眼球突出。引起病理性眼球突出的原因为一切增加眶内容的病变或所有眼外肌陷于驰缓或麻痹状态。根据不同性质和发生过程,常见眼球突出有炎性突出、占位性突眼、外伤性突眼、内分泌性突眼、血管性突眼等几种类型。 临床表现 1.炎性突眼 眼球突出,眼球疼痛和压痛,运动障碍,眼睑和结膜红肿,体温升高;既往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病史。 2.占位性突眼:为眼眶肿瘤所引起。 眼球突出为逐渐性;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眼前部瘀血,视力减退,部份病例眶缘可触及肿物。 3.外伤性突眼:有外伤史或手术史。 急性或亚急性眼球突出,眼前段瘀血,眼球运动障碍等。 4.内分泌性突眼:是指甲状腺毒性突眼、促甲状腺毒性突眼。 常双眼发病;眼睑肥厚,上睑退缩,睑裂增大,下视时上睑不能随同眼球下降;瞬目运动减少,辐辏能力减弱;眼球运动不同程度受限,睑闭合不全可合并致暴露性角膜炎。 5.血管性突眼: 多为单侧性,间歇性突眼时轻时重,低头、弯腰时眼球突出加重,直立时眼球突
巨大暴力可引起视神经损伤或神经管骨折,导致视神经纤维受损或压迫,引起视神经萎缩。视神经挫伤多发生在视神经管和颅内段。视神经外伤常发生于车祸、斗殴等事故中。常为钝力打击额部、眉弓部或颧部,跌撞伤眼部,引起眼眶骨折或颅底骨折而发生。严重者可伴有休克,呼吸道阻塞、出血、感染。 临床表现 1.视力突降或无光感; 2.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间接光反射存在; 3.眼底检查:早期无明显异常,视神经撕脱者眼底大量出血,视神经乳头凹陷,晚期视乳头苍白。 诊断依据 1.外伤史; 2.视力突降或无光感; 3.瞳孔散大,直接光反射消失; 4.眼眶X-线及CT显示视神经管骨折。 治疗原则 1.早期应用血管扩张剂、能量合剂、维生素B族; 2.必要时作眶内或视神经开放减压术。 用药原则 1.早期可试用皮质类固醇以减轻视神经水肿及高血氧治疗; 2.视神经萎缩,可静滴脑活素。 辅助检查 1.视神经挫伤有部分视力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B”为主; 2.疑有脑组织挫伤者,检查专案包括检查框限“A”、“B”、“C
眼球破裂伤是眼球受暴力作用所引起眼球壁组织破裂的一种严重眼外伤。眼球破裂,透明的屈光介质、感光的视网膜,都将受到影响,可能发生严重的视力减退。同时常发生眼内出血,而影响视力。受伤后,可发生交感性眼炎,有导致双目失明的危险。如发生眼内感染,即使及时得到治疗,也难以保持原有的视功能。因此应积极加强眼外伤的防治工作。 临床表现 1.视力严重下降,甚至无光感; 2.眼压甚低; 3.可见角膜、巩膜裂口,严重者可见眼球塌陷; 4.前房及玻璃体可充满积血; 5.伤口处可有眼内组织嵌顿或脱出。 诊断依据 1.严重的挫伤史; 2.严重视力障碍,甚至无光感; 3.角膜、巩膜裂口; 4.眼压低; 5.眼眶CT或眼眶核磁共振显示眼球壁不完整。 治疗原则 1.有复明希望者,尽早缝合修整伤口;2.抗生素防治感染;3.治疗并发症;4. 破裂严重者,确无复明希望者,及时摘除眼球。 用药原则 1.如虹膜炎症反应较重,可口服或静滴地塞米松; 2.合并眼内感染者,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用药时间适当延长。 辅助检查 1.单纯眼球破裂
属于全北半球植物区系界的 8个区系植物区之一,跨越旧大陆北部几乎全部地区的广大地域,除地中海沿岸以外的全部欧洲和极地以外的西伯利亚大部分。森林带非常发达,所以也称为欧洲 -西伯利亚区系森林区( Euro-Siberian forest region 德 euro-sibirisches Waldgebiet)。自波罗的海( Balt)沿岸、北土耳其到西伯利亚北部及东部,以冷杉属( Abies)、云杉属( Picea)、松属( Pinus)、落叶松属( Larix)等针叶树以及桦木属( Betula)阔叶树为主体,在西部(中西部欧洲)以槭树属、山毛榉属、杨属、栗属、梣属等落叶阔叶树为主体。在西伯利亚特别发达的原始针叶林称为寒温带针叶林( taiga,泰加群落)。这个区系的植物区面积宽广植物区系比较贫弱,比中国 -日本区系植物区、北美大西洋海岸区系植物区的植物种类要少得多。据说这是在冰河时期全地区大部分为冰河所覆盖,大部分植物消失,后来从其他地区进入的种类也是很少的。可是,在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高加索山等高地多为特殊的植物。从种属的情况来看是与北极区系植物区相同。特别种的共同特点,
又称合线期、联会期。是指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紧接细线期之后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来自双亲的各个同源染色丝互相接近,以相同的部分进行联会。联会一般从染色丝的某一点即前中心着丝粒( procentric kinetochore)或染色体的末端( pro-terminal)开始进行,有时从染色丝中间的几个地方同时开始,联会的部分逐步增加,不久联会就遍及整个染色丝。这个时期虽然时间比较短暂,但是,由于联会可使染色丝之间出现交叉。还有人把偶线期的某个时期进一步分为两丝期( amphitene sta-ge)。从偶线期的末尾开始,已联会的染色丝紧密地配合起来,然后进入粗线期。在偶线期的染色丝称为偶线( zygonema)。减数分裂前期的核内 DNA在进入减数分裂前的 S期,已经合成而加倍。可是,在这一时期可合成极少量的 GC含量高的特异的 DNA(约占全部 DNA的 0.3%)。这种 DNA至少到四分体期的染色体内还存在。一般认为,这种 DNA所起的作用是作为染色体的功能轴,或是使灯刷染色体的环互相连结在一起。
属副粘病毒属,属于副粘病毒(paramyxovir- us)科麻疹病毒( morbillivirus)属的麻疹病原病毒。质粒具被膜,为球状,直径 120— 250毫微米。能凝集猴红细胞。思德斯( J. F. Enders)和皮布尔斯( T . C . Peebles)于 1954年采自麻疹病人的材料进行人的肾脏细胞培养,从而成功地分离到病毒。乙醚易使病毒钝化。用人细胞、猴肾等作为第一代培养的细胞,再以 FL. Hela细胞等的株细胞进一步增殖,并可在鸡胚的羊膜和绒毛尿囊膜上进行减毒增殖。核衣壳形成于感染细胞的细胞质内,形成后移向细胞表面,然后再以出芽方式成长。感染力很强。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痰、鼻、咽腔分泌物中,以飞沫传染,引起上呼吸道的卡他症状和结膜炎,并于口颊粘膜上产生特有的白斑( Koplik氏斑),以后并于皮肤上出现红色斑丘疹。在病理学上随着巨细胞和核内、质内包涵体的出现,特异性病变扩展到全身淋巴组织和粘膜上。最近还怀疑它是亚急性硬化全脑炎( SSPE)的病原。在麻疹的预防上推广使用弱毒株疫苗。
一般指由于化学物质的作用使活细胞的反应能力可逆性地减弱或停止。具有麻醉作用的物质为麻醉药。但在临床医学上则是狭义的、专指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神经的可逆性麻痹而言。全身麻醉的进程,通常是经过第一期(意识不清、无痛)、第二期(兴奋期、谵语)、第三期(麻醉期),但麻醉过度时则进入第四期(呼吸麻痹期)。通过使用适当的麻醉药可使麻醉停留在第三期以便进行手术。第三期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麻痹,以致意识、感觉和随意运动消失,同时肌紧张也陷于减弱状态;第四期是麻痹已波及到延髓的呼吸、血管等重要中枢,是危及生命的时期。为了解释全身麻醉的机制,很早就曾提出许多麻醉学说,但不论哪种学说都不能一元地说明所有麻醉药的作用机制。有如下的几种学说:认为油-水分配率高的物质具有麻醉作用,这是 K. H. Meyer和 EOverton氏提出的类脂学说( 1899);认为麻醉药在脑内能形成水合物的微结晶学说( L. Pauling, 1961);氧化磷酸化或能量利用被抑制的生化学说;麻醉药作用于调节意识水平的网状结构激活系统学说;抑制神经递质的分泌,致使突触传导减弱的学说等。另外,中国开展的针刺麻醉最近也受到重视。许多
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蝌蚪是两栖类个体发育的一个初级阶段,早期的小蝌蚪,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外形似鱼,具有侧线器官。由于口内尚未出现孔道,不能摄取食物;以后眼与鼻孔相继出现;头下有吸盘,可用来吸附在水草上。头两侧具有外鳃,有呼吸功能。尾大而扁,内有分节尾肌,肌节的上下方有薄膜状的上下尾鳍,能帮助蝌蚪在水中游泳。口出现后,以唇部的角质齿刮吃藻类,开始在水中独立生活。当吸盘消失时,外鳃也萎缩;随着咽部皮肤褶与体壁的愈合而形成鳃盖,并在体表的左侧,或在腹面中部或后方保留1个出水孔,由鳃腔内的内鳃进行呼吸,随着肺的发生也能在水面上呼吸游离的氧。发育到一定时期,有的先长出后肢,末端分化出 5趾,再从鳃盖部位长出前肢,如蛙。有的先长出前肢,再长出后肢,如蝾螈。随着尾部逐渐萎缩,口部也有显著的改变,逐渐发育成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幼小成体。有尾目中的鳗螈等终生有鳃,营水生生活。蝌蚪经变态而发育为成体的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内耳是位、听器的最重要结构。内耳的结构复杂,由半规管、前庭和耳蜗3部分组成。内耳为位觉感受器(在半规管、前庭内)和听觉感受器(在耳蜗内)的所在部位。当动物体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速度的变化会引起位觉感受器的兴奋,对动物体运动的调节和平衡的维持具有特殊作用。动物体静止时,也通过位觉感受器来感受头部的空间位置。蜗管则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部位。低等脊椎动物的圆口类和鱼类,仅有内耳而无耳蜗。内耳中也只有 3个半规管。鱼类的内耳虽名为听觉器官,实际主要起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和辨别鱼体的方向和位置。鱼类的内耳中有耳石,耳石都与内耳里面的感觉细胞和听神经的纤维接触,能把从侧线传来的声浪,借助听神经传至脑,发生听觉作用,但不如高等脊椎动物灵敏。石首科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的耳石最大。动物从水栖发展到陆栖后,内耳的听觉作用才逐渐加强。
陆生动物眼球的前方,具有保护眼球不被外物侵害功能的结构,称为眼睑。眼睑由皮肤、肌肉(眼轮匝肌有闭眼作用,睑板肌有提睑作用)和结膜等组成,俗称“眼皮”。眼睑一般分为上眼睑和下眼睑。在鱼类中,除软骨鱼和弹涂鱼具有类似眼睑的结构,但不能活动外,一般无眼睑,故眼球显露,无法闭合;两栖类虽具有上下眼睑,但仅下眼睑和与其连接的瞬膜,靠眼球的陷入和突出动作而活动,可防止离水后受干燥和风尘的侵袭;爬行类一般都具有能活动的上下眼睑,但有些种类,如守宫和蛇等的上、下眼睑在中央愈合、并角质化,形成透明的板状,故不能活动;鸟类除具有能活动的上下眼睑外,还有发达的“第三眼睑”(瞬膜)遮掩眼球,有保护鸟类在高空飞翔中免受风沙侵袭眼球的作用;哺乳类具有上下眼睑,眼的闭合主要靠上眼睑的下垂以覆盖眼球。瞬膜一般多已退化,针鼹无瞬膜。但有些种类,如鸭嘴兽、土豚、马、驯鹿、猫和熊等仍有瞬膜。食肉目虽有瞬膜,但不能掩盖整个角膜。
由于化学物质接触眼部引起眼部组织损伤称为化学性眼外伤。最常见为酸性和碱性烧伤,多发于化工厂、实验室或医疗单位。由于未遵守操作常规,麻痹大意,或对生产和使用的物品性能瞭解掌握不够所致。化学物质接触眼部,引起眼部组织损伤的程度与化学物质的性质、浓度、温度、压力和接触时间,以及是否及时处理有关。轻度化学伤经过适当的治疗,很快可以恢复,视力不受影响。严重的化学伤,眼组织受到广泛的损伤,受伤眼虽然积极治疗,预后仍较差。 临床表现 1.伤眼一般有明显刺激症状:眼痛、怕光、流泪、眼睑痉挛等,视力下降; 2.球结膜充血水肿或贫血呈苍白坏死,角膜水肿、雾样混浊或呈瓷白色混浊,前房水闪辉阳性或呈纤维素性渗出或呈积脓,瞳孔较正常缩小,有的眼内看不清。 诊断依据 1.有化学物质致伤史; 2.伤眼一般有明显刺激症状,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混浊; 3.少数病例结膜囊内可见有化学物质存留。 治疗原则 1.现场急救,争分夺秒,就地取材,彻底冲洗; 2.迅速清除眼部化学物质,促进组织修复; 3.控制炎症反应,防治感染; 4.防治并发症。 用药原则
视网膜是由大脑向外伸延的视觉神经末梢组织,其结构复杂、精细、脆弱而代谢旺盛。当眼球遭受挫伤时,常引起视网膜和脉络膜损伤,主要是血管反应性改变,早期为血管痉挛,继之为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发生视网膜水肿、渗出及出血等改变。严重眼球挫伤,可引起视网膜破裂,导致视网膜脱离。 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视物变形; 2.有中心暗点; 3.眼底检查:视网膜出血,视网膜震荡,后极部视网膜水肿、混浊,重者黄斑囊样变性或形成裂孔,视网膜裂孔、脱离。 诊断依据 1.眼球有钝挫伤史; 2.视力迅速下降,有中心暗点; 3.眼底检查:视网膜呈灰白色水肿、混浊、出血,严重者视网膜变性或裂孔、脱离。 治疗原则 1.卧床休息; 2.口服皮质类固醇或消炎痛,减轻组织炎症反应; 3.黄斑裂孔,可用镭射封闭治疗; 4.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处理同原发性视网膜脱离。 用药原则 1.单纯视网膜震荡,口服或球后注射血管扩张剂及皮质类固醇; 2.黄斑裂孔者,酌情采用镭射治疗; 3.视网膜出血及玻璃体积血,可静滴血栓通或采用中药活血化瘀。 辅助检查
花斑癣是由一种嗜脂酵母一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所致的皮肤浅表慢性真菌感染,其皮损特征为点状或小片状淡褐色或灰白色鳞屑性斑疹。 临床表现 1.夏季发病,冬季隐匿; 2.好发于胸背、腋下、面颈等汗腺丰富部位; 3.皮损为点状或小片状的淡褐色、灰白色细鳞屑斑。 诊断依据 1.冬隐夏发; 2.好发于胸背等处; 3.典型皮损表现; 4.鳞屑直接镜检可见短杆状菌丝和圆形孢子; 5.滤过紫外线灯检查为黄褐色荧光。 治疗原则 1.外用抗真菌制剂; 2.必要时内服系统抗真菌药。 用药原则 1.皮损面积较局限者以外用疗法为主; 2.皮损广泛而顽固者可考虑内服系统抗真菌药。 辅助检查 1.一般情况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如表现不典型需与白癜风、脂溢性皮炎等相鉴别时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B”。 疗效评价 1.治愈:皮损消退,真菌直接镜检每周1次,连续2次阴性,滤过紫外线灯检查阴性; 2.好转:皮损部分消退,真菌直接镜检阴性或阳性,滤过紫外线灯检查阴性或阳性; 3.未愈:皮损无改善,真菌
疥疮是由疥璊(疥虫)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疥虫寄生于人体皮肤表皮内,在其中产卵、活动,引起好发部位发生丘皰疹或小水皰,伴有奇痒。本病全国各地均可发病,无性别差异;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传染性大,蔓延迅速,常在家庭和集体中流行、传播,多人同时或先后患病。若治疗处理不当,病情可反复加重,呈慢性经过。 临床表现 1.基本皮损为针头大小丘皰疹、水皰及疥虫在表皮内掘出的隧道;部分患者阴囊、阴茎上可生成黄豆大的结节; 2.皮损好发于指缝、腕部屈侧、下腹部、股内侧上部、外生殖器等处,头面、掌蹠不多见,但婴幼儿多全身发病,掌蹠常有脓皰; 3.皮肤瘙痒剧烈,尤以夜间为甚; 4.搔抓可继发湿疹样变、脓皰疮、毛囊炎、疖病等。 诊断依据 1.有接触传染史,周围多人患病; 2.皮疹为小丘疹、水皰、隧道、结节等; 3.好发于指间、腕部屈侧、下腹部、股内侧、外生殖器等处;头面、掌蹠不多见(婴幼儿除外); 4.自觉剧痒,夜间尤甚; 5.皮疹处可找到疥虫或虫卵。 治疗原则 1.按接触性传染病隔离,消毒衣物寝具,周围患者需同时治疗; 2.病原治疗;以外用药物
着色霉菌病是由几种着色霉菌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多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在我国常见于山东、河南、广东等地。常见的致病菌有长氏枝孢霉、裴氏着色霉和疣状瓶霉。常于外伤后发病,皮损好发于暴露部位,病情顽固迁延不愈,可造成肢体残废。 临床表现 1.多见于农民,病人常有外伤史; 2.好发于四肢等暴露部位; 3.病损单侧,在原外伤部位出现结节、斑块、污褐色,周围绕以紫红色浸润带,以后斑块破溃表面有颗粒状肉芽,病情发展缓慢。 4.自觉症状轻微,最终可引起象皮肿,个别可播散至全身皮肤,甚至引起脑脓肿,脑膜炎。 诊断依据 1.农民多见,常有外伤史; 2.皮损好发于暴露部位; 3.典型皮损表现; 4.直接镜检可见棕色成群、厚壁孢子或分隔菌丝,着色霉菌培养阳性; 5.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在表皮微脓肿及多核巨细胞内可见棕色厚壁孢子。 治疗原则 1.内用系统抗真菌药; 2.外用抗真菌制剂; 3.局部手术切除、镭射、冷冻、热疗或物理疗法。 用药原则 1.早期损害或损害小而局限者可考虑手术切除或手术切除植皮、镭射及冷
扁平疣和寻常疣一样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皮肤上突出的病变。表面多扁平光滑,无明显不适,好发于青少年面部、手背等处。常呈慢性病变过程,属良性疾病。可以治愈,无严重危害。 临床表现 1.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 2.皮损为帽针状至绿豆或稍大的扁平光滑丘疹,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质硬,正常皮色或淡褐色。 3.主要侵犯青少年,好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 诊断依据 1.好发于青少年颜面、手背及前臂; 2.皮损为正常皮色或浅褐色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 3.可因搔抓而自体接种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 治疗原则 1.聚肌胞、板兰根肌注或内服左旋咪唑,乌洛托品等; 2.液氮冷冻或镭射治疗; 3.外用鸦担子仁、疣必治等。 用药原则 1.对皮损数目少的扁平疣,以外用药治疗为主。 2.对泛发性扁平疣,可给予免疫治疗。 辅助检查 1.对单纯扁平疣患者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泛发性扁平疣患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 疗效评价 1.治愈:皮损完全消退; 2.好转:皮损部分消退,无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发病机理为迟发变态反应。多由于某些外界刺激与机体内的敏感因素互为影响所致,因果关系较复杂,如动物性、植物性因素、各种强化刺激均可诱发本病。故去除外因后,往往不易痊愈。临床主要特点为多种疹形的皮损,有渗出倾向,瘙痒较剧,常泛发或对称分布,病程较长,易迁延而慢性化。湿疹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患者往往有过敏性体质,家族中有过敏性病史。天气变化也和湿疹的发病有关,如夏季皮肤多汗易被浸渍。冬季皮肤易乾燥皲裂,目前治疗湿疹的药物较多,坚持治疗一般能减少复发,达到痊愈。 临床表现 1.皮损:丘疹、丘皰疹、小水皰、糜烂、渗液、结痂、脱屑、苔藓化; 2.发病部位对称分布; 3.自觉剧痒。 诊断依据 1.多形性皮疹; 2.皮损分布对称; 3.剧痒; 4.易渗出; 5.易反复发作成慢性。 治疗原则 1.寻找诱发因素; 2.内服抗组胺药或短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3.普鲁卡因静脉封闭; 4.外用药物治疗; 5.合并感染时抗生素治疗。 用药原则 1.急性期皮疹泛发病例,强的松+赛庚啶和外用药为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