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系喉粘膜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与喉部反复或持续性受刺激有关,如用声过多过度,烟酒过度,长期有害气体、粉尘的吸入及上呼吸道的反复感染等。喉部粘膜慢性充血、肿胀、肥厚等病变。 临床表现 1.声嘶,讲话多时加重。 2.喉部乾燥不适,发音易疲劳感到喉痛。 3.喉部分泌物增多,不易咳出。 诊断依据 1.声音嘶哑,时轻时重,喉不适、疼痛,乾咳,病程较长。 2.喉镜或纤维喉镜检查: (1)单纯性喉炎:粘膜弥漫性充血,声带无光泽,呈淡红或暗红色,表现有少许粘稠分泌物。 (2)肥厚性喉炎:粘膜暗红,声带弥漫或局限性增厚闭合不良。声带增厚。 (3)萎缩性喉炎:粘膜乾燥无光泽,有干痂附着。 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如治疗鼻及鼻窦疾病,禁声戒烟酒,使用正确的发音方法。 2.应用激素和抗菌素雾化吸入,每日1-2次。 3.各种漱口液及含片的使用。 4.理疗,针灸,中药如铁笛丸、清音丸、六神丸等。 用药原则 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蒸气或雾化吸入治疗一周,辅以各类含片、中成药。 辅助检查 1.一般患者以检查框限“A”为主。 2
扁桃体癌是腭扁桃体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癌瘤多发生于扁桃体上极,常有浅表溃疡,也可有浸润,经扁桃体上窝及舌腭弓向软腭侵犯,进而向下侵及舌根,并常有颈淋巴结转移。 病理类型可用鳞状细胞癌、淋巴上皮癌、未分化癌、腺癌等,以鳞癌多见。 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不显,只用咽部不适,异物感或轻微疼痛。晚期可用明显咽痛,吞咽时加剧,并可放射到同侧耳或面部。常有口臭、出血及张口困难等症状。 2.一侧扁桃体明显肿大,呈结节状或菜花状,或表面有溃疡、坏死、假膜。肿瘤发展快,常侵犯周围组织,出现吞咽、呼吸障碍。 3.早期常用颈淋巴结转移,出现同侧或双侧颈淋巴肿大、质硬、固定。 诊断依据 1.根据上面三点症状和体征。 2.扁桃体活检查癌细胞。 治疗原则 1.放射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 2.手术治疗以早期扁桃体癌为宜。 3.手术治疗+放疗。 4.化学治疗。 用药原则 1.对病源型扁桃体摘除需在并发症得到控制后,并于手术前、后选用“A”项中药。 2.对不宜施行手术者,可选“B”项中药化疗。 辅助检查 1.
咽后脓肿为咽后隙的化脓性炎症,早期为蜂窝织炎,继而成为脓肿。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多由于口、咽、鼻腔、鼻窦感染,咽后壁异物、外伤等引起。慢性者多系颈椎和咽后隙淋巴结结核引起的冷脓肿。前者多见于3岁以下幼儿,后者多见于青少年。 临床表现 一、急性咽后脓肿 1.发热达38℃以上,畏寒,咽痛吞咽困难,发声不清,似口内含食物,鼻塞,睡眠时有鼾声,如脓肿累及喉咽部则可有呼吸困难及喘鸣。 2.患者呈急性病容,头前俯并偏向患侧,颈部活动受限,咽后壁粘膜充血并隆起,患侧咽腭弓及软腭均被推向前,颈部淋巴结肿大、压痛。 3.颈部正侧位X线摄片,显示咽后隙阴影增宽。 二、慢性咽后脓肿 1.起病缓慢,早期多只有结核症状,下午低热、盗汗、消瘦等,直至脓肿较大渐有咽部阻塞感及吞咽困难。 2.咽后壁膨隆,局部粘膜多无明显充血。 3.颈侧位X线摄片可见颈椎骨质病变。 诊断依据 一、急性咽后脓肿 1.高热、畏寒、咽痛,言语带鼻音,睡眠有鼾声,或有呼吸困难及喘鸣。 2.急性病容,颈部活动受限,咽后壁粘膜充血并隆起。 3.颈淋巴结肿大、压痛。 4.X线摄片显示咽后隙阴影增宽。
溃疡膜性咽峡炎又称奋森氏咽峡炎,是一种由梭形杆菌和奋森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溃疡膜性炎症,以局部炎性反应、溃疡形成、假膜复盖为其特征。感染常发生于扁桃体或牙龈,也可侵犯口腔其他部位。 临床表现 1.咽痛为主要症状,常为一侧性,并有吞咽困难和口臭。 2.全身症状较轻微,有头痛、周身不适、关节疼痛,可有发热,但体温一般不超过38.5℃。 3.扁桃体红肿,上附灰白或灰黄色腐肉状伪膜,味臭,易拭脱,其下为溃疡,并有小出血点。重症者假膜可蔓延到咽部及口腔。 4.颌下淋巴结肿大。 诊断依据 1.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 2.咽拭于涂片查找梭形桿菌和奋森氏螺旋体。 治疗原则 1.适当隔离、充分休息、多饮水。 2.病原治疗(首先青霉素)。 3.局部漱口清洁。 4.对症治疗。 用药原则 1.对单纯溃疡膜性咽峡炎病例以肌注青霉素和其他辅助药为主。 2.对较重型病例可包括用药框限的“A”和“B”。 辅助检查 1.对单纯溃疡性咽峡炎病例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疑有并发症及一时诊断未明者其检查专案应包括检查框限的
慢性咽炎是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 本病是咽部的常见病,多发生于中年人。有时病程很长,症状顽固,不易治愈。 临床表现 1.有咽部不适、异物、发痒、灼热、乾燥和堵塞等感觉,有刺激性咳嗽,咽反射敏感,易作呕。 2.临床分型和检查所见 (1)慢性单纯性咽炎:咽粘膜呈暗红色,小血管扩张,咽后壁可见散在淋巴滤泡,有时附有少量粘液。 (2)慢性肥厚性咽炎:咽粘膜增厚,色暗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呈颗粒状突起或互相融合成斑。咽侧索增厚,腭弓及软腭边缘肥厚。 (3)萎缩性咽炎:咽粘膜乾燥,变薄和发亮,有粘稠分泌物和痂皮附着,常为萎缩性鼻炎向下蔓延所致。 诊断依据 1.有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史。 2.根据症状和检查所见。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2.局部治疗。 3.全身治疗。 用药原则 1.一般情况,以局部用药为主。 2.对于顽固病例,配以全身用药及物理疗法。 辅助检查 1.对一般咽炎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疑有并发症病例检查专案可包括框限“A”和“B”
鼻出血是鼻科常见急症之一,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可能是全身或局部许多疾病的一种伴随症状。特发性鼻出血以小儿和青年多见,主要是鼻中隔前部出血;50岁以上老年患者以鼻腔后部出血多见,常为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引起,往往不易控制。 临床表现 1.小量鼻出血可无全身症状。 2.大量或反复出血可有休克或贫血症状。 3.鼻出血可为一侧性或双侧性,出血可自前鼻孔流出或流入咽部自口吐出。 4.特发性鼻出血以鼻中隔前下方最常见,少数可来自鼻腔后部。前者检查可见局部有血管扩张,粘膜溃疡或出血点,后者局部可无任何发现。 5.全身性疾病继发出血者,尚有原发病症状和体征。 诊断依据 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出血原因是局部性或全身性,据此作进一步检查、化验。 2.局部原因引起出血者,多可看到出血点及局部改变。 3.全身疾病继发出血者,除出血外还有相关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治疗原则 1.急诊处理先行止血,后找出血原因。 2.小量出血予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化学药物烧灼,电灼处理;出血量大、活动性,作鼻腔或后鼻孔填塞。 3.全身应用镇静剂、止血剂、
额窦、上颌窦位置浅,外伤骨折发生机会较多,且多与颌面部或鼻部外伤同时发生。蝶窦及筛窦位置较深,少受累,如有外伤多与颅脑损伤同时发生。 临床表现 1.局部疼痛,头痛,头昏或合并有休克表现。 2.额面部皮肤裂伤、肿胀、瘀血,鼻塞、鼻衄。 3.额部、鼻梁、上颌区、眼眶塌陷,胀球移位、复视、咬合错位,颧弓内陷等。 4.触诊可拍到骨折凹陷、错位,骨摩擦音或捻发音。 5.额窦、筛窦、碟窦外伤时常伴颅底骨折和脑膜撕裂等颅脑外伤,可出现脑脊液鼻漏、休克或昏迷。碟窦受累尚可发生尿崩症。 6.创伤继发感染,可引起骨髓炎或鼻窦炎,出现局部红肿、流脓或有死骨形成。 诊断依据 1.有明确外伤史。 2.具有以上症状和体征。 3.鼻窦及颅骨X线正、侧位元片或断层片显示有骨折情况。 治疗原则 1.止血、止痛,对症处理。 2.清创缝合,骨折重定。 3.预防感染及并发症。 用药原则 1.轻伤者以抗生素预防感染和其他药物辅助治疗。 2.重伤出血量多者除以上处理外,须结合补液、输血及抗休克治疗,选用“B”类药物。 辅助检查 1.轻型
鼻中隔血肿是指鼻中隔软骨膜下或骨膜下积血,多为双侧性。常由于鼻部外伤、中隔发生骨折,血管断裂而粘膜未破出血后形成;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后也可并发。 临床表现 1.两侧鼻塞,头痛,鼻梁处有压迫感。 2.中隔两侧有圆形隆起,粘膜颜色暗红或正常,表面光滑触之柔软,穿刺可抽得血液。 诊断依据 1.有鼻外伤及中隔手术史。 2.X线摄鼻骨相或鼻窦相有鼻骨骨折或中隔脱位改变。 3.有以上症状和体征。 治疗原则 1.小血肿应早穿刺抽出积血。 2.大血肿,局麻下从血肿最低处做“L”形切口清除积血及血块。 3.中隔手术后并发的血肿,从原切口进入取出血块及积血,继用凡士林纱条行双侧鼻腔填塞(24小时后取出)。 4.适当应用止血剂。 5.全身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用药原则 一般血肿保守治疗或手术切开放血或抽血时,均应选用抗菌素预防感染。疑有继续出血时可选用止血剂治疗。 辅助检查 1.一般病例检查以检查框限“A”为主。 2.血肿由外伤引起,疑合并有上颌骨及颅底骨折,或颅脑损伤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及“C
鼻窦骨瘤为鼻窦常见肿瘤之一,额窦多见,次为筛窦,上颌窦较少,蝶窦最少。该病多见于青年期,男性较多,有胚胎残留学说。其生长缓慢,常成年后自行发展停止。骨瘤小者,无不适,可不需特殊治疗,但应观察追踪,增大引起症状应手术切除。 临床表现 1.头痛、复视、鼻堵。 2.眼球移位,面部畸形。 诊断依据 1.多见于青年男性,生长缓慢。 2.额窦多见,筛窦及上颌窦次之。 3.小者无症状,大者可有头痛,超出窦腔可引起鼻眼症状及面部畸形。 4.X线摄片可见肿瘤大小及部位。 治疗原则 手术切除。 用药原则 1.骨瘤长大出现症状应行手术切除。 2.合并感染以口服抗生素和其他辅助药物。 3.手术后病人可静滴抗生素、其他辅助药及支援疗法。 辅助检查 1.一般病人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增大或需与其他肿瘤鉴别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 疗效评价 1.治愈:肿瘤摘除,伤口愈合,症状消失。 2.好转:肿瘤缩小,症状改善。 3.未愈:症状未改善,病源无缩小。
鼻前庭囊肿发生于鼻前庭底部皮下,梨状孔之前外方,上颌骨牙槽突浅面软组织内。中年女性患病较多,发病年令多在30-50岁。病因分为:(1)潴留囊肿;(2)从胚胎期的面突接合处残留的表皮细胞发展而来,亦名球颌囊肿。经龈唇沟切口手术摘除囊肿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 临床表现 1.大者可有同侧鼻腔呼吸受阻,鼻内或上唇发胀。 2.一侧鼻翼附着处隆起,触及弹性而柔软的肿块。 3. 合并感染则囊肿迅速增大,局部疼痛明显。 诊断依据 1.一侧鼻塞、局部发胀。 2.鼻前庭底部或鼻翼附着处半园形隆起,触之弹性及波动。 3.局部穿剌出淡黄色透明液体,感染时变脓性。 4.X线摄片显示梨状孔底部处侧均匀圆形阴影。 治疗原则 完整切除囊肿。 用药原则 手术切除,术前术后抗感染可用“A”“B”类药物。 辅助检查 1.对一般鼻前庭囊肿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合并感染、牙源性囊肿或与肿瘤鉴别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C”。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切口愈合,囊肿完整切除。 2.好转
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是鼻窦粘膜的急性炎症,常并发于急性鼻炎。由于各组鼻窦的解剖位置及开口部位的特点,上颌窦发病率最高,筛窦及额窦次之,蝶窦极为少见。 临床表现 1.鼻塞显著,流多量粘脓或脓性鼻涕,早期可为带血性涕,有头痛及局部疼痛,并伴发热和全身不适。 2.鼻粘膜明显充血、肿胀,鼻腔内分泌物多,可擤出大量鼻涕。局部皮肤红肿及压痛。 3.急性上颌窦炎:颊部痛,晨起轻,午后重。同侧面颊部胀痛或上磨牙痛,尖牙窝压痛。位置引流中鼻道后部有脓涕。 4.急性额窦炎:患侧前额周期性疼痛,晨起渐加重,午后减轻,晚间消失。眶内上角及额窦前壁压痛。位置引流中鼻前端有脓涕。 5.急性筛窦炎:疼痛位于内鼻根部,可放射到头顶。前组筛窦疼痛晨起重,午后重,位置引流中鼻道中后部有脓涕,有鼻根内部压痛。后组筛窦疼痛晨起轻,午后重,位置引流嗅裂部有脓涕。 6.急性蝶窦炎:眼球深处痛,放射至头顶及枕后,晨起轻,午后重。位置引流脓涕位于嗅裂部。 诊断依据 1.病情多继发于急性鼻炎、上感、急性传染病之后。 2.有以上症状和体征。 3.X线摄片鼻窦相显示病变鼻窦混浊、粘膜增厚或有液平。
鼻咽血管纤维瘤为鼻咽部常见之良性肿瘤。该瘤组织学上虽属良性,但常侵犯近重要器官,甚至侵入颅内,并可反复引起出血,故可发生恶劣后果。 本病多发生于10-25岁的男性青年。瘤体由纤维组织组成,并含有丰富血管,易于出血,因此,又称“男性青春期出血性鼻咽血管纤维瘤”。肿瘤多发源于鼻咽顶部枕骨结节和蝶骨翼突内板的骨膜。 手术切除是当前治疗鼻咽血管纤维瘤最有效的方法。 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为进行性鼻塞,阵发性突然出血、量多、持续短暂。反复大量出血可致贫血。 2.肿瘤压迫邻近器官可出现耳鸣、听力减退。 3.患侧面颊部膨隆,眼球突出、移位,软腭下塌、致患者常张口呼吸。甚至破坏颅底侵入颅腔,出现头痛及颅神经症状。 4.检查时见鼻腔深部及鼻咽部有质地较硬、表面光滑肿块,有时可见显著血管丛,触之易出血。 诊断依据 1.量较大的阵发性突然鼻出血之男性青年,且有进行性鼻塞。 2.间接鼻咽镜检查,见鼻咽部有圆形或结节状红色肿块,表面光滑,并见舒张的血管。 3.必要时,自伸入鼻腔部分取材活检可明确(极易出血,须慎重)。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 用
慢性单纯性鼻炎是鼻粘膜由于局部性、全身性或环境性因素所致的可逆性炎症。主要病理改变为鼻粘膜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粘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管和腺体周围有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粘液腺功能活跃,分泌物增多。主要症状表现为鼻塞流涕。 临床表现 1.间歇性、交替性鼻塞,常伴有头痛、头昏、嗅觉减退,说话可呈闭塞性鼻音。 2.鼻涕增多,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 3.鼻粘膜呈暗红色,下甲肿胀表面光滑有弹性。总鼻道或下鼻道有粘稠分泌物。 诊断依据 1.有急性鼻炎反复发作史,邻近病源感染,全身慢性疾病或长期化学、物理性刺激史。 2.表现有间歇性交替性鼻塞,少许粘液性或粘液脓性鼻涕,头痛,嗅觉减退。 3.鼻腔粘膜充血,双下甲肿大、表面光滑湿润、多呈暗红色,触之柔软而有弹性。 4.肿胀的鼻粘膜对血管收缩剂反应敏感。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2.局部应用血管收缩剂以改善症状。 3.下鼻甲封闭或注射硬化剂治疗。 用药原则 1.轻症者以局部治疗为主。 2.病史长症状重者,局部治疗辅予多种维生素、抗组胺药及中药。 3.病情顽固者,
鼻疖是鼻部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多发生于鼻前庭、鼻尖和鼻囊处。 临床表现 1.局部红肿、胀痛或跳痛,可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 2.病变局部隆起,周围浸润发硬、发红;疖肿成熟后顶部有黄白色脓点,溃破则流出脓液,有时排出黄绿色脓栓。 3.严重者可致上唇及面部蜂窝组织炎,出现上唇、面部、下脸等处肿痛;可有畏寒,发热、头痛,甚至可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诊断依据 1.病者有挖鼻、拔鼻毛、鼻外伤、鼻腔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史。 2.有以上症状和体征。 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预防颅内并发症发生。严禁挤压疖肿,疖未成熟时忌作切开引流。 2.疖肿未成熟者,局部热敷、超短波、透热疗法,促进疖法,促进疖肿成熟穿破。 3.疖肿已成熟者,待疖肿自行穿破或用探针蘸少许纯石炭酸腐蚀脓头,促使其破溃排脓,亦可用尖刀将脓头表面薄层皮肤轻轻挑破,取出脓栓排出脓液。 4.脓肿穿破后,清除脓痂,以利引流。 5.足量应用抗生素。 6.对症处理。 用药原则 症状轻,病源小可口服抗生素,局部涂碘酒或消炎膏,症状重,有高烧、全脸部红胀时
急性鼻炎是机体因受凉、过劳、抵抗力降低,或鼻腔粘膜防御功能受到破坏时,病毒侵入机体、生长繁殖而产生的鼻腔粘膜急性炎性疾病俗称“伤风”或“感冒”。其发病率高,有传染性,易引起急性鼻窦炎、中耳炎、肺炎等并发病。自然病程约7-10天。 临床表现 1.初期有鼻内乾燥、烧灼和痒感,继有打喷嚏,流大量清鼻涕,鼻塞,嗅觉减退。 2.全身症状有发热,咽干,四肢倦怠,全身不适。 3.鼻腔粘膜弥漫性红肿,流大量水样或粘液性分泌物(后期可为脓性分泌物)。 诊断依据 1.发病前可能有接触急性鼻炎患者、受凉、过度疲劳等病史。 2.自觉咽干、四肢倦怠、头胀痛、发热及全身不适。 3.鼻内乾燥、烧灼和发痒感。打喷嚏,流大量清涕,鼻塞,嗅觉减退。 4.鼻粘膜弥漫充血肿胀,有大量水样或粘液样分泌物(后期可为脓性)。 5.应与麻疹、流感、猩红热,过敏性鼻炎等鉴别。 治疗原则 1.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大量饮水。 2.对症治疗。 3.抗病毒治疗。 4.抗生素治疗。 用药原则 1.早期用抗感冒药、抗组胺囊药、解热镇痛药改善局部及全身症状,同时辅以应用中
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发展缓慢,以鼻粘膜、骨膜及鼻甲萎缩,嗅觉消失,鼻腔内有结痂形成为特征的鼻病。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营养不良、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等有关;继发性多由局部因素或多次鼻腔手术所引起。 临床表现 1.鼻腔、鼻咽乾燥感,鼻塞,头痛,呼吸有恶臭,鼻衄,嗅觉丧失等。 2.鼻腔宽大,粘膜乾燥萎缩,鼻甲缩小,有大量痂皮或稠厚脓性分泌物。 诊断依据 1.病史较长,以青年女性患病多见,或有鼻外伤、和多次鼻腔手术史。 2.有以上症状和体征。 3.应与鼻腔结核、梅毒、麻风及乾酪鼻炎相鉴别。 治疗原则 1.鼻腔清洗,局部应用软化痂皮,改善局部回流及抗菌药物。 2.全身应用扩张血管,保护粘膜上皮,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药物。 3.手术治疗,缩小鼻腔,减少鼻内通气量及水分蒸发以改善局部症状。 用药原则 1.一般病例以局部及全身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为“A”+“B”项药。 2.病程长,症状重,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予手术治疗。 辅助检查 1.一般病例检查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
变态反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粘膜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上分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两种类型。 临床表现 1.阵发性鼻痒、鼻塞及连续性喷嚏,有大量水样分泌物。可伴有哮喘,荨麻疹等。 2.暂时嗅觉消失。 3.鼻粘膜苍白水肿,鼻甲可呈息肉样变,鼻腔内充满水样分泌物。 诊断依据 1.过敏体质,有过敏原接触史。 2.有以上症状和体征。 3.过敏原激发试验阳性(如皮内试验、粘膜激发试验)。 4.鼻分泌物余片可查到多量嗜酸粒细胞。 治疗原则 1.避免接触或摄入变应原。 2.药物治疗,如抗组胺类药物、肥大细胞稳定剂、类固醇激素。 3.特异性脱敏疗法。 4.冷冻、镭射或20%硝酸银涂布鼻粘膜。 用药原则 1.轻症以抗组胺类药物治疗为主。 2.病情较重应当应用激素或行脱敏治疗。 3.病情顽固者可行局部神经切断术。 辅助检查 1.一般病例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须进一步了解免疫状况及有关并发症时检查专案可包括框限“A”、“B”或“A”、“B”、“C”。 疗效评价
鼻窦囊肿分为粘液囊肿、粘膜囊肿和发生于上颌骨的牙源性囊肿。粘液囊肿为鼻窦口的长期闭塞,窦内分泌潴留而形成。粘膜囊肿系窦粘膜的粘液腺或浆液腺管口堵塞,腺体分泌膨胀而形成。此二类可采取手术切除并建立鼻窦和鼻腔的引流。牙源性囊肿分含牙囊肿和牙根囊肿。前者多发于青年,系牙发育异常所引起;后者由牙根尖肉芽肿退行性变形成,多发于年龄较大的病人。治疗以摘除囊肿同时处理病牙。 临床表现 1.外部畸形:鼻窦体表膨隆,触之皮下光滑、乒乓球样感觉。 2.眼部症状:眼痛、复视、溢泪、眼球移位。 3.鼻腔检查:鼻腔外侧壁向中线移位。 4.有死牙或龋病,好发于侧切牙。缺牙或有发育不良乳牙。 5.并发感染可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局部红、肿、痛。 诊断依据 1.鼻窦体表膨隆,触之皮下光滑、乒乓球样感觉。 2.眼痛、复视、溢泪、眼球移位。 3.鼻腔外侧壁向中线移位。 4.有死牙或龋齿好发于侧切牙,缺牙或有发育不良乳牙。 5.鼻窦穿剌抽出粘液或粘脓液。 6.X线摄片见粘液囊肿鼻窦腔扩大,窦壁变薄或消失、囊肿阴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粘膜囊肿在上颌窦内有局限性边界清晰的半圆形阴影
某种群的个体数或生物量的增减因素的作用(或过程)强度与该种群密度的联系性。随着密度的增加,繁殖力降低,死亡率提高,如此将可使种群繁殖率降低的作用因素(过程)称为密度依赖因素(过程)(density-dependent factor or process)种群的密度调节就是通过这种因素的作用来进行的。除了围绕食物而竞争的种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外,捕食动物、寄生虫、病原微生物等天敌也往往发生这类作用。有些特异的天敌,由于对动物种群产生世代延缓的密度依赖作用,所以称为迟效性密度依赖因素( delayed density-dependent factory)。与此相反,与密度无关的因素称为密度无关因素( density-independent factor)。气侯因素、某种天敌等往往起这种作用。另外,密度上升导致繁殖率提高的因素称为密度逆相关因素( inverse density-dependentfactor)。低密度范围的交尾频率或正的拥挤效果等起这样的作用。此外天敌的作用在密度阀值以上时呈密度逆相关的情况也很多。与密度无关,把个体抑制在大致一定数目的因素〔奥德姆( E. P. Odum
细胞间的结合形式之一。相邻的细胞的细胞膜紧密相连,其外层(构成单位膜的3层构造中朝向细胞外面的一层)相互融合成为 1层的电子密度大的一层。其结果是由电子密度大的 3层夹在其间电子密度低的 2层共成为 5层膜的构造。在密接结合的细胞浆内,有时可见有电子密度大的物质蓄积。密接结合最发达的例子是上皮组织。在各上皮细胞的自由表面上以其最近的侧面密接结合呈带形作钵状卷曲,以防止上皮的细胞间隙和上皮外器官腔之间的物质扩散。因此,亦称闭锁带( zona occuldens)。密接结合,除上皮外,还存在于平滑肌细胞间、心肌细胞间、低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细胞间、感觉细胞间等。但都与上皮组织不同,不形成带状,而形成不连续的斑状,而被称为闭锁区( fascia ocelude-ns)或闭锁斑( macula oceludens)。以前认为只有一种密接结合,但后来开始发现真正的密接结合( trulr tight junction)与狭隙结合或裂缝( gap)结合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