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帕克氏效应 Parker effect

将硬骨鱼类的鳍条,沿横向作切痕,则在鳍条末梢有暗色带状部的形成,这一现象被称为帕克氏效应,而此带状部分称为尾带( caudal band)或帕克氏带。因为与鳍条平行走行的黑色素胞凝集神经被切断,所以在其支配下的黑色素胞失去神经的影响,细胞内的黑素扩散,从而产生尾带。由于帕克氏( G. H. Parker, 1948)对鱼类进行了试验并分析了机制,所以叫帕克氏效应( Parker effect)。最早 E. Brücke( 1852)氏曾对避役( chamaelcon)进行试验,发现凡是存在有黑色素胞凝集神经的动物的皮肤,如果切断神经时,一般都会出现这种现象。帕克氏认为此现象是由于被切断的胆碱能黑色素胞扩散神经,产生持续性兴奋所造成的,故从此便作为色素细胞双重神经支配学说的根据。然而,这种色素扩散,勿宁说是被动性的,即由于黑色素胞激素或由于刺激肾上腺素能β受体的机体胺的作用,才使黑素扩散增强。这样解释可能更为妥切。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帕氏小体 Pacinian corpuscle

亦称瓦帕氏( Vater-Paeini)(层板)小体。是广泛分布于高等动物的皮下、深部(肌肉、骨膜、肠系膜)的压力感受器。最近由于特别是对高频振动也能作出敏感的反应,而开始被认为是振动感受器。具有特殊的结构,在单一神经纤维的末梢(长度超过 0.5毫米)以洋葱头状包围着富有弹性的上皮细胞,这部分一方面保护神经末梢,同时也可能对振动刺激(直至高频)作出反应。米粒状的巨大的单一感受器即使肉眼也能辨认,长径超过 1毫米。包围着神经末梢的上皮细胞外膜可用实验方法剥去,从而可对神经末梢的电学特性进行研究。这一部分对压力刺激有反应,亦即分布着随变形而发生膜电位变化的单位。一般认为,这种膜电位的变化在最初的朗氏节( Ra-nvier′ s node)开始神经放电 [( J. A. B. Gray, M. Sato。( 1953), O. Loewenstein,( 1958)等 ]据说,对于机械刺激,仅数微米的变形即有反应;对于振动刺激, 1000赫兹也有反应,但这种敏感度也与温度有关,在体材料的敏感度要比离体标本的高得多,并且已知其阈值和人的振动觉的阈值十分一致。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排列法 ordination

在植被学中很早以来就有植物社会学,但 Wisc-onsin学派的 J. R. Bray, J. T. Curtis( 1957)创用了有助于统计学发展植被研究的新方法,即排列法。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已成为与过去植物社会学相平行的重要研究手段。其基本方法是,将所研究的植被中的许多植物群丛片(个体植物社, Stand),以种的构成和量的测定为基础资料,求出植物群丛片间的相似程度或远缘的程度(组成的距离),再求出植物群丛片的最大分散的坐标轴,将各植物群丛片的位置列于坐标图上。对于在此轴不能解释的部分,需要再求出与之直交的第二轴或第三轴。后来在 Bray-Curtis法之外又提出了一些方法,如主成分分析、位置矢量法以及反复平均法等。其优缺点曾有所讨论,但常得到相似的结果。另外与植物社会学的植被分类也具有对应的关系。此外,在找出生活环境梯度方面是有用的。原来是为了否定植物社会学的主观性而提出的,二者在植物群丛片的选定上都带有主观性,但得到基础资料后的判断都具有客观性。 R. H. Whittaker( 1973)将排列法作为间接的梯度分析,以与他本人直接的梯度分析以相比较。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荚膜(capsule)

荚膜(capsule)许多细菌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的粘性、胶冻样物质,其厚度在0.2um以上,普通显微镜可见,与四周有明显界限,称为荚膜。如肺炎双球菌。其厚度在0.2um以下者,在光学显微镜下才不能直接看到,必须以电镜或免疫学方法才能证明,称为微荚膜(microcapsule),如溶血性链球菌的m蛋白、伤寒杆菌的vi抗原及大肠杆菌的k抗原等。 大多数细菌(如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等)的荚膜由多糖组成。链球菌荚膜为透明质酸;少数细菌的荚膜为多肽(如炭疽杆菌荚膜为d-谷氨酸的多肽)。细菌一般在机体内和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才能形成荚膜。有荚膜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光滑型(s型)或粘液型(m)菌落,失去荚膜后菌落变为粗糙型(r)。荚膜并非细菌生存所必需,如荚膜丢失,细菌仍可存活。荚膜除对鉴别细菌有帮助外,还能保护细菌免遭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因而与细菌的毒力有关。荚膜抗吞噬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可能由于荚膜粘液层比较光滑,不易被吞噬细胞捕捉之故。荚膜能贮留水分使细菌能抗干燥,并对其他因子(如溶菌酶、补体、抗体、抗菌药物等)的侵害有一定抵抗力。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鞭毛(flagllum)

鞭毛(flagllum)在某些细菌菌体上具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鞭毛的长度常超过菌体若干倍。不同细菌的鞭毛数目、位置和排列不同,可分为单毛菌(monotrichate)、双毛菌(amphitrichate)、丝毛菌(lophotrichate)、周毛菌(peritrichate)。鞭毛自细胞膜长出,游离于细胞外。用电子显微镜研究鞭毛的超微结构,发现鞭毛的结构分为:基础小体、钩状体和丝状体三个部分组成。 基础小体(basalbody)位于鞭毛根部,埋在细胞壁中。革兰氏阴性菌鞭毛的基础小体由一根圆柱和两对同心环所组成,一对是m环与s环,附着在细胞膜上;另一对是p环与l环,连在胞壁的肽聚糖和外膜上(m、s、p、l分别代表细胞膜、膜上、肽聚糖、外膜中的脂多糖)。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无外膜,其鞭毛只有m与s环而无p环和l环。鞭毛运动需要能量,细胞膜中的呼吸链可供其所需。钩状体(hook)位于鞭毛伸出菌体之处,呈钩状弯曲,鞭毛此转变向外伸出,成为丝状体。丝状体(filament)呈纤丝状,伸出于菌体之外,是由鞭毛蛋白亚单位呈紧螺旋状缠绕而成的中空的管状结构。鞭毛蛋白是一种纤维蛋白,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芽胞(spore)

在一定条件下,芽胞杆菌属(如炭疽杆菌)及梭状芽胞杆菌属(如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病原菌)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体,称为内芽胞(endospore),简称芽胞。芽胞一般只在动物体外才能形成,并受环境影响,当营养缺乏,特别是碳源、氮源或磷酸盐缺乏时,容易形成芽胞。不同细菌开成芽胞还需不同的条件,如炭疽杆菌须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形成芽胞。成熟的芽胞可被许多正常代谢物如丙氨酸、腺苷、葡萄糖、乳酸等激活而发芽,先是芽胞酶活化,皮质层及外壳迅速解聚,水分进入,在合适的营养和温度条件下,芽胞的核心向外生长成繁殖体,开始发育和分裂繁殖。芽胞并非细菌的繁殖体,而是处于代谢相对静止的休眠休态,以维持细菌生存的持久体。 芽胞含水量少(约40%),蛋白质受热不易变性。芽胞具有多层厚而致密的胞膜,由内向外依次为核心、内膜、芽胞壁、皮质、外膜、芽胞壳和芽胞外衣(图2-10)。特别是芽胞壳,无通透性,有保护作用,能阻止化学品渗入。芽胞形成时能合成一些特殊的酶,这些酶较之繁殖体中的酶具有更强的耐热性。芽胞核心和皮质层中含有大量吡啶二羧酸(dipicolinic acid,dpa),占芽胞干重的5~1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为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 (lyssavirus) 中血清/基因1型病毒,而2~6型称“狂犬病相关病毒”,目前仅在非洲和欧洲发现。狂犬病病毒在野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一旦受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每年有数万人死于狂犬病。 病毒外形呈弹状(60~400nm×60~85nm),一端纯园,一端平凹,有囊膜,内含衣壳呈螺旋对称。核酸是单股不分节负链rna。基因组长约12kb,从3′到5′端依次为编码n、m1、m2、g、l蛋白的5个基因,各个基因间还含非编码的间隔序列。五种蛋白都具有抗原性。m1、m2蛋白分别构成衣壳和囊膜的基质。l蛋白为聚合酶。g蛋白在囊膜上构成病毒刺突,与病毒致病性有关,n蛋白为核蛋白有保护rna功能。g蛋白和n蛋白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抗原,刺激机体可诱生相应抗体和细胞免疫。过去一直认为g蛋白是唯一诱生中和抗体,并能提供狂犬病保护性免疫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正常菌群

人自出生后,外界的微生物就逐渐进入人体。在正常人体皮肤、粘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种控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它们在与宿主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微生物群的内部及其与宿主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能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交流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习惯称之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菌群大部分是长期居留于人体的又称为常居菌,也有少数微生物是暂时寄居的,称为过路菌。正常菌群的作用有:(1)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通过粘附和繁殖能形成一层自然菌膜,是一种非特异性的保护膜,可促机体抵抗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及定植,从而对宿主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正常菌群除与病原菌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位置外,还可以通过其代谢产物以及产生抗生素、细菌素等起作用。可以说正常菌群是人体防止外袭菌侵入的生物屏障。(2)刺激免疫应答。正常菌群释放的内毒素等物质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保持活跃状态,是非特异免疫功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合成维生素 有些微生物能合成维生素,如核黄素、生物素、叶酸、吡哆醇及维生素k等,供人体吸收利用。(4)降解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菌糖代谢测定

糖发酵试验 细菌对各种糖的分解能力及代谢产物不同,可借以鉴别细菌。一般非致病菌能发酵多种单糖,如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有乳糖,产生甲酸等产物,并有甲酸解氢酶,可将其分解为 co2 和 h2 ,故生化反应结果为产酸产气,以“⊕”表示。伤寒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但无解氢酶。故生化结果为产酸不产气,以“ ”表示。伤寒杆菌及一般致病菌大都不能分解乳糖,以“ - ”表示。 vp 试验 大肠杆菌与产气杆菌均分解葡萄糖⊕,为区分两菌可采用 vp 试验及甲基红试验。产气杆菌能使丙酮酸脱羧、氧化(在碱性溶液中)生成二乙酰,后者可与含胍基的化合物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称 vp 阳性。大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 vp 阴性。 甲基红试验 产气杆菌使丙酮酸脱羧后形成中性产物,培养液 ph > 5.4 ,甲基红指示剂呈桔黄色,为甲基红试验阴性,大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培养液呈酸性 ph < 5.4 ,指示剂甲基红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

破伤风梭菌( clostridium tetani )是引导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 破伤风梭菌菌体细长,长 4 ~ 8um ,宽 0.3 ~ 0.5um ,周身鞭毛,芽胞呈圆形,位于菌体顶端,直径比菌体宽大,似鼓槌状,是本菌形态上的特征。繁殖体为革兰氏阳性,带上芽胞的菌体易转为革兰氏阴性。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 37 ℃ ph7.0 ~ 7.5 ,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培养 24 ~ 48 小时后,可形成直径 1mm 以上不规则的菌落,中心紧密,周边疏松,似羽毛状菌落,易在培养基表面迁徒扩散。在血液琼脂平板上有明显溶血环,在疱肉培养基中培养,肉汤浑浊,肉渣部分被消化,微变黑,产生气体,生成甲基硫醇(有腐败臭味)及硫化氢。一般不发酵糖类,能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形成吲哚,不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对蛋白质有微弱消化作用。本菌繁殖体抵抗力与其他细菌相似,但芽胞抵抗力强大。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能耐煮沸 40 ~ 50 分钟。对青霉素敏感,磺胺类有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产气荚膜梭菌(cl.perfringens)

产气荚膜梭菌( cl.perfringens) 是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气性坏疽是战时多见的一种严重的创伤感染,以局部水肿、产气、肌肉坏死及全身中毒为特征。病原菌约有 6 ~ 9 种之多,常为混合感染。以产气荚膜梭菌为最多见(约占 60 ~ 90% ),其次是水肿梭菌和败毒棱菌,其他还有产芽胞梭菌、溶组织梭菌和双酶酸菌等。 为革兰氏阳性粗大梭菌, 3 ~ 4 × 1 ~ 1.5um 。单独或成双排列,有时也可成短链排列。芽胞呈卵圆形,芽胞宽度不比菌体大,位于中央或末次端。培养时芽胞少见,须在无糖培养基中才能生成芽胞。在脓汁、坏死组织或感染动物脏器的涂片上,可见有明显的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 厌氧程度不如破伤风梭菌要求高。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较大、灰白色、不透明,边缘呈锯齿状,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内环是θ毒素的作用,而外环不完全溶血是 a 毒素所致。在疱肉培养基中肉渣不被消化,有时呈肉红色。在牛乳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生成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海棉状碎块。管内气体常将覆盖在液体上的凡士林层向上推挤,这种现象称为“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肉毒棱菌(cl.botulinum)

肉毒棱菌( cl.botulinum )为腐物寄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动物粪便中。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有时可见短链状。有周身鞭毛,无荚膜。芽胞椭圆形,大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菌体似网球拍状,芽胞抵抗力甚强。严格厌氧,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直径 3 ~ 5mm 不规则的菌落,血液琼脂平板上有β溶血。能消化肉渣,使之变黑,有腐败恶臭。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及果糖,产酸产气。液化明胶,产生 hzs ,不形成吲哚。 肉毒梭菌的外毒素是已知毒素中最强的一种,它比氰化钾毒力还大一万倍,人服 0.1 微克即可致命,纯化的肉毒毒素 1mg 能杀死 2 亿只小鼠。与典型的外毒素不同,并非由生活的细菌释放,而是在细菌细胞内产生无毒的前体毒素,待细菌死亡自溶后游离出来,经肠道中的胰蛋白酶或细菌产生的蛋白激酶作用后方具有毒性,且能抵抗胃酸和消化酶的破坏。根据毒素抗原性不同,可分为 a ~ g 个型。其中主要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为 a 、 b 、 e 型。各型之间抗原性不同,其毒性只能被相应的抗毒素所中和。内毒毒素是一种嗜神经毒素,经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作用于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无芽胞厌氧菌

在细菌引起的感染中 , 厌氧梭状芽胞杆菌 ( 破伤风、气性坏疽,肉毒梭菌等 ) 所引起的感染早被临床重视。无芽胞厌氧菌感染却常被忽视,近年来由于科学仪器、实验方法的进展,发现无芽胞厌氧菌引起感染逐年增加,引起临床广泛重视。无芽胞厌氧菌均为正常菌群,在下述条件下才引起内源性感染:①因手术、拔牙、肠穿孔等原因,使屏障作用受损,致细菌侵入非正常寄居部位。②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使正常菌群失调。③机体免疫力减退。④局部组织供血不足、组织坏死、或有异物及需氧菌混合感染,形成局部组织厌氧微环境。 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力往往不强,细菌的种类不同其致病物质也不完全相同。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往往无特定的病型,常引起局部的炎症、脓疡和组织坏死等,并可累及全身各个部位,如中耳炎、鼻窦炎、牙周脓肿、坏死性肺炎、肺脓疡、腹膜炎、阑尾炎、盆腔脓肿、子宫内膜炎、骨髓炎、败血症、脑脓疡等。在此类感染中,往往同时存在有几种厌氧菌,亦还可能在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应结合病情和标本中出现的优势菌做出厌氧感染的判断。 具有下列特征之一时,应考虑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①发生在口腔、鼻窦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狮(Panthera leo)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猫科。产于非洲和亚洲西部,又称“非洲狮”。雌雄兽具有很大差异。雄狮体魄雄壮,体长 1.7~ 1.9米,尾长 0.9~ 1.05米。体重 150~ 250公斤。头大,从头部至颈部有长鬣。雌狮躯体较小,体长 1.4~ 1.75米,尾长 0.7~ 1.0米,体重 120~ 180公斤。头、颈部无鬣。体毛通常为黄褐或暗褐色,尾端有长的毛丛。栖息在树林稀少的沙地平原,它们的领界是以走过并留下的气味为标记,不允许外来者侵入。一般以 1个家族成员在一起活动,和睦相处,雄狮也能照看幼仔,极少伤害。通常在拂晓捕食,黄昏饮水,以羚羊、斑马、长颈鹿等为食,一般饱食后即不再捕杀其他动物;遇有旱灾缺食而导致饥饿时,也袭击家畜和人。如 1984年,坦桑尼亚即曾发生严重狮害。每产 2~ 4仔,哺乳约半年,经 2.5~ 3年开始成熟。皮可制革;另有一种是生活在南美洲的美洲狮( Felis couguar),体大如豹,外形如狮。雄性体长 1.7~ 2.7米,体重 70~ 100公斤。幼体有黑斑,成长后黑斑消失,呈浅灰棕色。栖息在热带森林、草原、沼泽和干旱沙漠等多种环境。喜独居,仅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大型食物动物,为虎的 1个亚种。成体身长 1.6~ 2米,尾长 0.9米,体重约 139~ 200公斤。体色桔黄色,较东北虎艳丽,浓黑色的横纹较宽,体侧明显具有 2条上下两端相连成菱形的横纹。身体上的毛较东北虎( Panthera tigris altaica)的短,尾也较细。华南虎生性机警多疑,行动敏捷。在野生的情况下,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外出觅食,食量较大。每 2~ 3年可繁殖 1次,每胎 2~ 4只。华南虎仅产于中国,国际上通称“中国虎”,曾广泛分布于华南、华东、华中和西南各省,其中湖南和江西两省为分布中心,数量也较多。但近些年由于生活环境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和猎捕,野生种已近于绝迹,很难发现。在动物园中人工饲养的数量也不多。目前,全世界也仅有 40余只,确为珍贵物种。现在应趁少数的饲养虎尚有繁殖能力,及早设法更新现有的血缘来延续它们的种族,否则,一旦彻底灭绝,便无法再使之复活。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大型食肉动物,为虎的 1个亚种。体躯较华南虎粗壮雄伟,身长 1.6米~ 3米,尾长约 1米,体重最大约 320公斤。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 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兽中王”之美称。耳短圆,背面黑色,中央带有 1块白斑。犬齿发达,长 6.5厘米,锐而锋利,裂齿大而长。四肢粗健,强而有力,善于行走和跳跃。前肢外侧斑纹少,后肢较多。爪极为锐利,并能伸缩。脚上的肉垫极厚,行动几乎无声。尾上约有 10条黑环纹,尾末的端毛黑色。主要生活在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山崖间,为典型林栖动物,没有固定巢穴,白天常在深山密林或石沟壑中隐蔽处卧伏休息,夜间或于清晨、黄昏时活动。主要以猛扑方式捕食野猪、马鹿、狍、麝等动物,有时也吃些酸甜的浆果植物,食量较大, 1次可吃 30公斤肉。多营单独生活,雌兽与幼仔可在一起生活 2~ 3年,直至幼仔长大后离散。寿命可达 20年左右。东北虎在我国仅分布于黑龙江省各地,现数量已极为稀少,分布区也在日益缩小。其原因除繁殖力很低外,主要是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两性畸形

  两性畸形是在胚胎发育期间分化异常所致的性别畸形,一般根据性染色体、梁色质、性腺及外生殖器的不一致,可分型为男性假两性畸形、女性假两性畸形和真两性畸形。 分类分型   男性假两性畸形:1男性外生殖器型2外生殖器似男非男3睾丸女性化综合征女性假两性畸形真两性畸形 治疗原则   1确定性别以年龄越小越好,一般在2-3岁即应明确性别;2性别取向应结合社会性别、心理性别、生理性别、家长及病人本人的意愿综合决定;3两性畸形的外科治疗主要是外生殖器的整形,包括阴茎成形、阴道成形、尿道下裂修复、阴蒂阴唇成形及阴道外口增宽等手术;4男性假两性畸形的外科治疗 男性外生殖器型按男性性别整形为宜,只需做阴茎矫直、尿道成形,隐睾侧的女性内生殖器在不影响男性生殖器管的情况下予以切除,外生殖器似男非男型者,应根据其阴茎及睾丸发育情况决定性别,按男性或女性做外生殖器成形。睾丸女性化病人在切除两侧睾丸后做阴道成形术;5女性假两性畸形 阴蒂肥大者宜及早施行阴蒂缩小整形术。将肥大阴蒂的腹侧大部切除,仅保留背侧1/3阴蒂组织及与其相连的神经血管束,塑形缝合成为阴蒂。阴道外口狭窄者行增宽术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是由扩张的及内皮细胞增生的淋巴管和结缔组织所共同构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内含淋巴液、 淋巴细胞或混有血液。按照构成组织的淋巴管腔隙有大小不同,可以基本上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状淋巴管瘤。 分类分型   1毛细淋巴管瘤;2海绵状淋巴管瘤;3囊状淋巴管瘤。 临床表现   1毛细淋巴管瘤 多发生在皮肤真皮的深层或皮下组织内,呈疣状或结节状,柔软而稍有压缩性;2海绵状淋巴管瘤 由显著扩张屈曲的淋巴管构成,唇、舌、颊、颈为好发部位。质稍韧,边界不清,海绵状淋巴管瘤混有血管瘤成分者,称为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3囊状淋巴管瘤 又称囊状水瘤。由壁薄的多房囊腔组成,质软,内含丰富的淋巴液,局部透光试验阳性。好发于面颈部。 治疗原则   1局部注射 可选用硬化剂、平阳霉素等腔内注射;2手术切除 面积较大或有碍外貌、功能的毛细淋巴管瘤,可予切除,创面缝合或皮片移植修复。对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性淋巴管瘤,应予以完整切除。 辅助检查   1瘤腔液实验室检查 淡黄色,或混有红细胞而呈淡红色,镜下见丰富的淋巴细胞;2瘤体穿刺造影 囊状淋巴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会阴部疤痕挛缩畸形

  会阴部疤痕挛缩畸形是会阴部遭受烧伤后创面愈合产生疤痕挛缩所致。临床表现可分为周围型、中央型和复合型三种。均会造成排便和运动障碍。 该病多见于儿童,因穿开裆裤会阴外露,不慎跌坐入沸水、沸粥等,造成烧伤;电烧伤和放射烧伤也可伤及。其发生率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由于局部皮肢松驰,易发生疤痕挛缩畸形,影响大、小便排泄和性功能,造成患者严重精神和肉体痛苦。手术治疗原则为部分或完全切除疤痕,彻底松解挛缩,和适当修复创面。 临床表现   1.周围型:疤痕位于下腹、阴阜、腹股沟等区域,可形成前后横蹼,肛门呈假性狭窄。 2.中央型:肛门或生殖器开口闭锁。 3.复合型:畸形和功能障碍严重而复杂。 诊断依据   1.烧伤病史; 2.儿童多发; 3.临床上包括周围型、中央型和复合型;各型均有功能障碍; 4.X光拍片区分真、假性狭窄。 治疗原则   1.儿童应及早进行治疗; 2.部分及完全切除疤痕; 3.彻底松解挛缩; 4.妥善修复创面:皮片或皮瓣移植; 5.加强术前、术后处理。 用药原则   1.一般情况下,手术时,用药以用药框限“A”、“B”为主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菜花状耳

  菜花状耳多为受挤压或捻挫等闭合性创伤后,在软骨膜与软骨间形成血肿,或为烧伤或耳针埋藏治疗过程中继发化脓性感染形成软骨膜炎未获妥善治疗的结局。临床表现为耳部表面呈现无数不规则形的突起,突起间为深浅不等的皱折缝隙,状似菜花,触之质硬韧,并常有压痕。 菜花状耳的形成机制主要在于血肿的机化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和收缩,以及软骨出现坏死,致使耳廓显著增厚而皱缩。正常解剖形态几近完全丧失。菜花状耳的治疗比较困难,不易达到较好的效果。手术须在炎症完全消散,病情稳定后半年进行 临床表现   1.耳部表面为无数不规则形的突起,其间为皱折缝隙,状似菜花; 2.触之质硬韧; 3.常有压痛。 诊断依据   1.有创伤、烧伤及耳软骨感染病史; 2.耳廓皱缩呈菜花状; 3.触之质硬韧; 4.常有压痛; 5.菜花状耳因组织破坏较多可见耳廓缺损。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应在炎症完全消散,病情稳定后半年施行。 2.手术原则为经沿耳廓边缘切口剥离,按正常耳廓外形,将增厚的纤维化组织和软骨适当削薄,雕刻造型,皮肤松解展平。 用药原则   1.一般情况下,用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