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是胎儿时期的重要血液回流通路。但出生后(一般2-3周)应自动关闭,如出生后持续开放,就会在肺动脉水平产生左向右分流,引起心脏及循环系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而临床上成为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可单独存在,亦可与其他畸型合并存在,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男性多于女性,其比例约为3:1。动脉导管未闭一般诊断不难,手术治疗效果好,早期手术心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正常。死亡率极低,一旦确诊均应该手术治疗,理想手术年龄3-7岁。如不及时手术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发展到严重肺动脉高压甚至右向左分流失去手术机会,临床上出现紫绀心衰以致死亡。 临床表现 1.未闭导管小者可无症状;导管粗大者可有劳累后心悸气喘,胸闷乏力,严重时可有左心衰竭症状,肺动脉高压时可有咯血或紫绀。 2.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扪及震颤,并可听到粗糙的连续性机械样杂音,P2亢进,脉压增宽,颈部血管搏动增 强,四肢可扪及水冲脉和听到枪击音。肺动脉高压严重者连续性杂音消失而仅有收缩期杂音。 诊断依据 1.未闭导管小者可无症状,导管粗大者常易感冒,反复肺炎病史,可有劳累后心悸气喘胸闷乏力,
心脏非贯穿性损伤大多是因胸壁受到剧烈撞击所致,如司机前胸撞于方向盘,腹部或下肢受到突然挤压,大量血流回流入心脏,高速行驶的汽车急刹车而致心脏扭转而损伤,高压气浪冲击等。依创伤部位分(1)心包破裂、挫伤,(2)心肌破裂。上述两种常合并存在,按贯穿性心脏损伤处理。(3)损伤性室间隔破裂,瓣膜破裂,腱素及乳头肌断裂应视情况行紧急或择期体外回流心内直视修补。(4)心肌挫伤,从小片心外膜下或内膜下出血瘀斑,直至大块心肌层出血和即期或延迟的坏死,可表现为:无明显症状、典型的胸骨后心绞痛,心前区剧痛向左肩臂放射伴心悸、气促、休克;心律失常等,因此,在此仅讨论心肌挫伤等。 临床表现 1.有受伤史尤以心前区挫伤等闭合性损伤史 2.损伤小者可无明显症状,可有心律失常为主的表现,以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和期前收缩,阵发性心房纤颤等。 3.中度以上者伤后即有、或伤后6-8小时、数天至1月出现典型胸骨后“心绞痛”或心前区难以忍受的剧痛,常向左肩臂放射,不为冠状动脉扩张药物所改善,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心悸、休克、低血压等。 4.阳性体征少,有时心音呈钟摆律,合并心内结构破裂者有相应的体征。
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也是风湿热的后遗症,是由于二尖瓣环扩大瓣叶增厚卷缩、腱索延长或缩短等原因引起。也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中常见的一种。其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其他心脏瓣膜病变。临床表现主要有活动后心悸气促,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病情发展缓慢,逐渐加重,最终可导致右心衰竭。 本病在我国常见,多见于20-40岁,女多于男。本病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内科治疗只能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减慢病情发展。手术治疗适应多数病人,根据不同情况可选不同的手术方法,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临床表现 1.劳累性心悸和呼吸困难,加重时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咯血,下肢浮肿。 2.心尖部可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腋下传导,伴震颤。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诊断依据 1.劳累性心悸和呼吸困难,加重时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右心衰竭的表现。 2.心尖部可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腋下传导。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3.心电图:左室肥厚伴劳损。 4.X线检查:左房左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肺淤血。 5.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左房左室增大,二尖瓣环扩大、瓣叶增厚卷缩、腱索延长或缩短,二尖
主动脉窦瘤破裂又称佛氏窦瘤破裂,是由于主动脉窦壁缺乏正常的弹力组织和肌肉组织,受到高压血流冲击,逐渐形成囊状瘤体,向外凸出、最终可导致破裂。此病为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本病成年人发病率高,病情出现突然并发展迅速。临床表现主要有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心悸,气促,并易引起心力衰竭。本病手术疗效确切,手术死亡率低,术后可完全恢复正常心功能,但有严重心力衰竭手术死亡率高,术后恢复慢。因此,应早期手术。 临床表现 1.多数活动后突然出现胸痛,心悸、气促,重者可出现心衰。 2.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械样杂音,向心前区传导,伴震颤。有水冲脉和大血管区枪击音。 诊断依据 1.突然胸痛、心悸、气促; 2.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伴震颤,有水冲脉和大血管区枪击音。 3.心电图:左室高电压或双室肥厚。 4.X线检查:心影增大,肺纹理增加。 5.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发现主动脉窦瘤及其破口的部位及大小。 6.心导管检查:在右房或右室水平由左向右分流。 7.心血管造影:显示窦瘤破入心脏的部位。 治疗原则 1.手术适应症:经确诊
颅咽管瘤是指发生于颅咽管残余上皮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约占60%,占颅内肿瘤的5%—6%。为良性肿瘤,可见任何年龄,以儿童及青年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征、双侧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内分泌功能障碍及下丘脑症状。手术治疗为首选,年龄越小,越易全切,并发症越少,故早诊早治是关键。 临床表现 1.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及视神经萎缩。 2.发育迟缓,性功能障碍,女性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男性性欲减退、阳萎。 3.体温调节失常、多饮、多尿、消瘦、精神异常等。 4.向邻近生长者可有偏瘫、感觉减退等相应压迫症状、体征。 诊断依据 1.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野缺损、视神经萎缩。 2.体温调节失常、尿崩、发育迟缓、性功能障碍。 3.内分泌学检查异常:血清GH、LH、FSH、ACTH均减低。 4.头颅X线摄片蝶鞍相示蝶鞍扩大或破坏,鞍内可有钙化斑。头颅电脑体层摄影见鞍内和/或鞍上低、等、高混杂密度病源。头颅磁共振成像呈多种不同信号强度,实质性者T1加权图像为等信号而T2加仅图像为高信号。 治疗原则
颅骨骨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骨肿瘤,与周围颅骨分界常不清楚,可以发生于颅骨的任何部位。常见单发,但亦有多发或聚发于一处者。青中年好发。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以手术治疗为主。 临床表现 1.瘤体较小者一般无自觉症状,较大者局部轻微胀痛或麻木感,体检局限肿块,基底宽,表面光滑与头皮无粘连,无压痛。 2.位于颅底或鼻窦处,出现脑神经受累症状及鼻塞。 诊断依据 1.头部无痛性颅骨肿块,基底宽,表面光滑,与头皮无粘连,无压痛,位于颅底或鼻窦者出现脑受压症状及鼻塞。 2.X线片表现有两种类型,致密型起于外板,瘤组织呈均匀致密影;疏松型瘤组织呈密度不均的斑点状减低影,肿瘤边缘清楚。 治疗原则 1.生长缓慢无症状的小骨瘤,可予观察处理。 2.生长较快,瘤体大及有脑受压症状者,手术治疗。肿瘤切除后颅骨缺损范围大者同期行修补术。 用药原则 无特效药物治疗。手术者,术后使用抗生素治疗一周左右。 辅助检查 1.疑本病则行头部X线摄片检查可确诊。 2.位于付鼻窦或颅底有脑神经受压症状者,应做头部CT扫描或核共振检查。 3
为了在玻璃器内培养细胞、组织、器官或微生物和某些昆虫等,需要配制营养物质,并加入这种为培养所需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为培养基。从生物生存发育所不可缺少的水开始,至少要求有生物体构成成分的 C、 H、 O、 N、 P、 S、 K、 Ca、 Mg、 Mn、 Fe等各种营养元素,这里除一部分可从气体中得到外,其他所有无机或有机化合物,需要从培养基中获得。需要何种化合物,要依生物的营养型,例如自养的,异养或寄生的而定。一般从营养来源因素来看,可以区分为炭源、氮源、无机盐类、发育因子等。营养物是从生物体抽出的复杂的物质称为天然培养基,如培养细菌用肉汤、血清和霉菌用的麦芽浸出液等,都属于天然培养基。另外,把仅以无机盐或已知的有机化合物作为炭源(能源)和氮源组组成的,叫做合成培养基。但是必需注意防止杂质混入。适于大量培养的液体培养基,和适于菌株保存和分离,以及适于动物组织细胞培养的含有琼脂、明胶、硅胶等的固体培养基、或制备厌氧环境的穿刺培养等,均应按其目的不同,在这种作为支持物质的形态方面,也要加以考虑。
硬骨鱼纲的 1 目,仅 1 科 1 属 5 种。因其外形似蛾而得名。体宽短,平扁;躯干部圆盘状 , 尾部细长或较短 , 微能活动。头短。吻部突出 , 或长或短 , 二鼻骨愈合,突出,形成一具锯齿的吻部。眼大,下侧位;口小 , 下位 , 稍可伸出。无牙。鳃盖各骨愈合成大型鳃板。鳃孔窄小,位于胸鳍基部前方。肛门位于体中部稍前方腹面。体无鳞,完全被骨板,躯干部骨板密接 , 不能活动。背鳍 1 个;臀鳍短小,与背鳍相对,均位于尾部;胸鳍宽大 , 侧位 , 翼状,具指状鳍条;腹鳍亚腹位,尾鳍后缘截形。广布于西太平洋及印度洋热带、亚热带水域。 为暖水性近海小型鱼类。中国有 1 属 3 种,产南海到台湾海峡。常见种有海蛾鱼,一般栖息于海滨浅水的底层 , 个别种类生活于水深 200 米以上的海底。胸鳍突化,常以翼状胸鳍的指状鳍条在水底匍匐爬行,活动能力较弱。主要摄食小型浮游生物。体长一般为 50 ~ 90 毫米。 本目鱼类数量少,无经济价值
灯笼鱼目灯笼鱼亚目的 1 科 , 因体上有能发出晶莹夺目光泽的小圆形发光器、形似灯笼而得名。本科鱼类通称灯笼鱼。有 30 余属 230 多种 , 从北极至南极所有大洋均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温暖海域的表层及次深层;中国约有 15 属 60 多种。 体长形,侧扁,腹部圆。头大,吻短且圆钝。上颌骨细长。口大,口裂长,口角可达眼后缘的远后方。两颌具有弱齿。体被较大的圆鳞或栉鳞,容易脱落。侧线完整。背鳍约位于体中部;脂鳍小;通常臀鳍比背鳍长,起点约在背鳍末端的后下方;胸鳍细长;腹鳍短,腹位;尾鳍深叉形,尾鳍的上下具有柔软或坚硬的副鳍条。 中国常见种有灯笼鱼属中的芒光灯笼鱼,体被栉鳞,臀鳍上方发光器 3 个 , 排列略成一直线,体侧后部发光器位于脂鳍基的下方。金焰灯笼鱼,体被圆鳞 , 鳃盖上方有锯齿状的突起 , 体侧后部的发光器在脂鳍的前下方。以上两种鱼类一般体长不超过 100 米,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底灯鱼属中的七星底灯鱼在中国是东海沿岸常见的小
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的 1 种 , 又名鲈鳗。最大个体可达 35 千克。体形似鳗鲡,吻圆钝,眼间隔宽平,稍大于吻长。唇褶宽厚。鳞排列呈席纹形鳞群,鳞群互相垂直交叉 , 隐埋皮下。侧线中位 , 侧线孔明显。奇鳍互连;背鳍低而长 , 始点与臀鳍始点间距大于头长。脊椎骨 100 ~ 110 块。体灰褐色 , 腹面白色 , 体及鳍上具云状花纹 , 并有大小均匀的灰黑色斑点 ; 背鳍和臀鳍后部边缘黑色。是世界上鳗鲡属中分布最广泛的 1 种 , 北至南朝鲜济州岛,东至小笠原群岛,南至南太平洋的马克萨斯群岛,西至非洲东海岸的纳塔尔。在中国,自钱塘江至海南省各江河水系中都有分布。 花鳗栖息于河口、山涧、溪谷和水库的石隙洞穴中。性凶猛,常在夜间活动,以小鱼、虾、蟹等为食。为降河产卵洄游性鱼类。在中国福建九龙江,每年 3 ~ 7 月在河溪中营穴居生活。当 10 ~ 11 月刮西北风时节,即开始往河口移动,入海产卵。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为珍贵食用鱼类。
硬骨鱼纲辐鱼亚纲海龙鱼目海龙鱼科海马亚科的 1 属。约有 30 种,中国有 8 种,普通简称海马鱼 , 因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而得名。 海马鱼体粗侧扁,完全包于骨环中;躯干部由 10 ~ 12 节骨环组成;尾部细长呈四棱形,尾端细尖,能卷曲握;头部弯曲,与躯干部成一大钝角或直角,顶部具突出冠 , 冠端具小棘;吻呈管状;口小 , 端位;鳃孔小;背鳍位于躯干及尾部之间;臀鳍短小;胸鳍发达;无尾鳍;雄鱼尾部腹侧具育儿囊。 多数种类分布在南方,如斑海马,体较大;少数种类分布在北方 , 如冠海马 , 体常较小。 为热带及暖温带海洋鱼类,栖息于近海内湾水质清澈、藻类繁茂的低潮区。体色随环境而改变。行动缓慢,有时作直立游泳。以浮游甲壳类为食。中国广东、福建等省饲养的海马 5 ~ 8 月繁殖 ,6 月为盛期。交配时,雌雄鱼体互相以腹部相对,雌鱼把卵产于雄鱼育儿囊中,卵于囊内受精孵化, 15 ~
鲈形目带鱼科带鱼属的 1 种 。又名刀鱼,白带鱼,牙带鱼。体长呈带形,尾部末端为细鞭状。头长为体高的 2 倍。眼间隔平坦。口大 , 下颌长于上颌。牙发达且锐利,上颌前端的钩状犬牙在闭口时可嵌入下颌窝内;下颌前端具犬牙 2 对 , 闭口时外露;上下颌两侧各具侧扁尖锐牙一列。侧线完全,在胸鳍处呈弧状弯向腹面。背鳍甚长,臀鳍仅棘尖稍露出于皮肤。广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温暖海区。中国各海区都有。 栖息于近海泥质海底。在水深 60 ~ 100 米越冬。产卵时洄游至浅海区或近岸处。除水平移动外,还有显著的昼夜垂直移动习性。为凶猛肉食鱼类,除产卵和越冬期摄食量较低外,其他时间几乎都进行强烈的摄食。产卵场很广,产卵期亦很长,但以 4 ~ 6 月为盛期,其次为 9 ~ 11 月。产卵适温 17 ~ 23 ℃。卵为分离浮性卵 , 多浮于水中上层。卵径约为 1.4 ~ 2.2 毫米,油球一个,油球径为 0.4 ~ 0.5 毫米;呈粉红色。在 20 ℃的水温下,孵化时间约为 3.5 天。初孵仔鱼全
鮋形目鮋科的1属,约50种,通称鮋。体长约达300毫米。体延长,侧扁。头大,侧扁,具棘棱及皮瓣。吻圆钝,背面中央隆起。眼中大,上侧位;眼间隔凹入,中央具一纵沟。眶前骨具3棘,第三棘大且斜向下方;眶下棱明显,口大,端位,斜裂。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牙群。鳃孔宽大,鳃盖膜不连鳃峡,前鳃盖骨边缘具5棘。体被栉鳞或圆鳞,头部无鳞。侧线一条,斜直。背鳍Ⅻ-8~9,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有一缺刻;臀鳍Ⅲ-5~6,胸鳍宽大,圆形,上部鳍条分枝,下部鳍条不分枝;腹鳍Ⅰ-5,亚胸位;尾鳍圆截形。广布于各热带暖水海区。 为浅海底层中小型鱼类,栖息于沙底、岩礁、珊瑚和海藻丛中,体态与环境相似,具保护色。具有伏击活的食饵的习性。食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春季产卵,卵为浮性。有周期性脱皮现象,摄食愈剧烈,脱皮次数愈多。鳍棘基部有毒腺,人被刺后,极为疼痛。 中国现有3种:①裸胸鮋,胸部无鳞,上腋部有一扁平皮瓣,中国沿海均产;②斑鳍鮋,胸部有鳞,上腋部无皮瓣,分布于中国沿海;③冠棘鮋,有额棘,背鳍鳍棘部有一大黑斑,产南海。肉味鲜美。
鲈形目旗鱼科旗鱼属的1种,又名芭蕉鱼。一般体长2000~3000毫米。为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大洋性鱼类。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至太平洋中部诸岛,北至日本南部。中国产于南海诸岛、台湾海域、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 呈圆筒形,稍侧扁;背、腹缘钝圆,较平直。吻尖长,呈枪状。眼小,侧位。眼间隔宽平。口裂大,近于平直;前颌骨与鼻骨向前延长形成枪状吻部,长于下颌,上颌骨向后伸达眼后缘下方。体被针状鳞。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渐向下弯曲后作直线延伸至尾部。尾柄两侧各具2个隆起脊。第一背鳍长而高,呈帆状,始于后头部,前部鳍棘长于体高。其边缘弯曲状,第一背鳍与第二背鳍间稍有距离,第二背鳍短小而低。臀鳍2个,第一臀鳍较大。第2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且相对。胸鳍长,镰刀形,位低。腹鳍仅具一鳍棘,腹鳍长于胸鳍,为胸鳍 1.5倍。尾鳍分叉较深。头及体背侧青蓝色,背侧有横排列的灰白色圆斑,腹部银白色,除臀鳍灰色外各鳍为蓝黑色,第一背鳍鳍膜上密布黑色圆斑。以小鱼和乌贼类等软体动物为食。产卵期约4~8月。以延绳钓捕获。
光睑鲷是温带、热带的小型发光鱼类,体长不到10厘米,侧扁的身体呈长椭圆形 。这种鱼一般生活在170多米深的海水中,只是夜间捕食时才游到上层水中。光睑鲷的发光本领胜过任何生物,在夜间,人们大约从15米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它发出的光亮。 光睑鲷的发光器生在眼下,能永远发光。因为光睑鲷没有真正的眼睑,只有一层类似眼睑的黑色皮肤褶膜,这层膜升起来把发光器遮住,“灯”就熄灭了;这层膜翻下去,发光器出来,“灯”又亮起来。这层膜的升降,决定着光睑鲷这盏“灯”的亮和灭,犹如手电筒的开关。 光睑鲷本身并无发光能力,它所发出的光是由寄生在眼下数亿个发光细菌造成的。这种细菌能把从鱼体血液中获得的能量和氧转变为荧光,而光睑鲷则依靠它来发光照明,彼此互相依赖,互惠互利。 光睑鲷的“灯”既能诱捕其他小动物,作自己的食物,也会招来大的敌害,成为这些敌害的牺牲品。印度尼西亚斑达岛的渔民根据光睑鲷的这一特点,把它身体上的发光器取下来,扎在钓具上作诱饵,以诱捕大鱼。当然,光睑鲷也能利用发光器巧妙地惑敌避害。当它遭到攻击时,立即按“Z”字形路线游泳。在“Z”字形的第一横时,打开发光器,急速转弯
鳗鲡目的1科,约有8属14种,通称海鳗。体长一般约0.5~1.5米,大的可达2米。体细长,躯干部近圆筒状,尾部较侧扁,无鳞。口大;舌窄小,附于口底。上下颌延长,具强尖锐齿。犁骨部中间具1行大形犬齿,有些种类呈三角形。后鼻孔不具缘瓣。鳃孔宽大。背、臀、尾鳍相连、胸鳍发达。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 为暖水性的底层鱼类,一般喜栖息于水深50~80米泥沙底海区,有季节性洄游。主要以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等为食。性凶猛,贪食。晴天,风平浪静,海水透明度大时,多栖居于泥质洞穴内而减少取食活动。每当风浪大,水质混浊时,多四处觅食,尤以日落黄昏至凌晨时更加活跃,游动迅速。食物以虾、蟹、小鱼、章鱼为主。产卵期一般在3~7月,怀卵量约18~120万粒,产卵场多在泥或泥沙处。 中国有2属5种:海鳗属的海鳗和山口海鳗的下颌无横卧牙,海鳗侧线孔140~153个,在中国各海区均有分布;山口海鳗侧线孔128~134个,仅分布于南海和东海。鹤海鳗和原鹤海鳗的下颌具向外横卧牙,鹤海鳗头长约为胸鳍长4.1倍,仅分布于南海;而原鹤海鳗头长约为胸鳍长3.2倍,分布于南海和东海。细颌鳗属的
软骨鱼纲板鳃亚纲的 1目。本目仅有锯鳐科锯鳐属约 6种。吻平扁狭长,剑状突出,边缘具坚硬吻齿。无鼻口沟。鳃孔5个,腹位,位于胸鳍基底内侧。背鳍2个,无硬棘;胸鳍前缘伸达头侧后部;尾粗大,尾鳍发达;奇鳍与偶鳍的辐状软骨后端具很多角质鳍条。化石见于上白垩纪至近代。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各近岸海区和各大河口,有些进入江、河、湖泊、甚至定居于淡水中并进行繁殖。中国产2种,其中尖齿锯鳐,第一背鳍起点对着腹鳍基底后端上方;尾鳍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吻齿21~35对。分布于南海和东海南部,也见于红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亚。 行动滞缓,常潜伏泥沙上,用吻锯掘土觅食,偶尔也上升至水面,露出背鳍。主要摄取泥沙中的甲壳类或其他无脊椎动物,也用吻锯袭击成群的鱼类而食其受伤的个体。卵胎生,胎儿具大型卵黄囊,吻锯柔软,吻齿包于皮膜中。每产约10余仔。仔鱼刚生时,体长约60厘米。成鱼最大体长可达9米,吻锯长2米,宽30厘米。尖齿锯鳐为东海和南海次要经济鱼类、在中国产量不大。肉质鲜美,鳍可制鱼翅,皮可制革和刀鞘,肝可制鱼肝油。小齿锯鳐,第一背鳍起点前于腹鳍起点;尾鳍下叶前部三角形突出;吻齿17~22对。
鳗鲡目的1科,有49属约230种,通称蛇鳗。中国约有12属30多种。 蛇鳗体细长似蛇状。吻尖,突出。口裂大,后端达眼下方或后方。眼小。前鼻孔位于上唇前部上方或吻端突出部分的腹面,呈短管或缘瓣;后鼻孔常位于眼下或眼后。舌附于口底,牙尖锐,锥形或颗粒状,排列成带或行。鳃孔侧位或腹位。背、臀鳍不相连;胸鳍发达或否,退化或消失;无尾鳍,尾端尖秃。 栖息于暖温带及热带海洋到近岸浅水区,个别种类进入河口及淡水中。穴居于泥沙底质的低潮区或近岸处,吞食蛭、蛤及其他底栖动物,有些成为蛏田养殖中的主要敌害。肉味美,可供食用,也可作钓捕鲨鱼的饵料。 中华须鳗伸长期最小体长91毫米,最大体长125.6毫米。伸长期体高而侧扁,呈柳叶形;头短而尖;唇齿发达,上下每侧各具10~15枚,吻端的几枚特别延长;鳃部透明可见,鳃丝呈半透明穗状;鳃孔小呈椭圆形,心脏呈橘黄色,沿肠道背侧具7个节状突起,突起顶部具两行色素点。收缩期最小可收缩至59.4毫米,此期体高开始缩小,体宽显著增大,体形变粗呈圆筒形,头部渐变低平,唇齿脱落但很缓慢;两颌及犁骨齿开始出现,上唇边缘开始长出乳突状唇须;肠道背侧
鲼形目燕魟科的1属,有10余种,体盘很宽,斜方形,宽比长大2倍余。尾细小而短,具尾刺。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喷水孔中大,位于眼后。口底无乳突,颚膜后缘细裂,平直不波曲。无背鳍和尾鳍;胸鳍前延,伸达吻端。卵胎生。左侧卵巢常较发达,具较多的卵,通常每一输卵管有一胎儿,偶有2~3胎儿。胚胎早期发育阶段,卵黄外有1草绿色薄膜,末端有褶皱,不久破膜而出。胎儿具外鳃丝和卵黄囊,发育过程中部分营养来自卵黄。但大部分来自密布子宫内壁的绒毛突起所分泌的营养液,这些成簇的细长绒毛延伸入胎儿喷水孔或口,分泌“乳汁”。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海区,中国有3种。①日本燕魟,尾长约为体盘长的一半;体上具黑色小斑和大型斑块。②双斑燕魟,眼侧后方具2个白色斑块。③花尾燕魟,尾长几与体盘长相等;体上具白色小斑点。前两种各海均产,后者产南海。这3种中以日本燕□产量最大,体宽普通60~90厘米,大者达2米,重约50千克。肉味美。
硬骨鱼纲。现代真骨鱼中最原始的一目。有许多原始性特征,如头骨骨化程度不高,还保留许多软骨等。鳞为圆鳞,鳍无棘,全由软的分歧鳍条支持。本目种类繁多,很多是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是世界渔业生产上产量最大的一个目。例如: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又名北鳟鱼。为溯河产卵洄游鱼类,成鱼生活在海洋,生殖季节从鄂霍次克海进入黑龙江和松花江产卵,历尽艰难险阻,长途溯河洄游,到达产卵场时已疲乏不堪,待产卵后,亲鱼不久即死亡。幼鱼来年春季降河入海,在海洋生活经3~4年达到性成熟。肉味鲜美,为名贵的食用鱼。刀鱼(Coilia),又名凤尾鱼、鲚鱼。臀鳍长,与尾鳍相连,胸鳍上方有6枚分离成丝状的鳍条。为制罐头的好原料。鲱鱼(Clupeapallasi),身体侧扁,背部青黑色,腹部银白色。生活在北太平洋,包括我国黄海、渤海海域。除食用外,近年来国外制药公司还用鲱鱼油加工制成系列营养剂,用来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证实,鲱鱼所含的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对降低人体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有明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