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X形腿、O形腿

  膝外翻和膝内翻是较常见的下肢畸形,其主要是由于佝偻病或骨软化病(其原因是缺乏维生素D)所引起的膝部畸形。其他病因有脊髓前角灰质炎、骨腄损伤、骨髓炎或其他导致股骨或胫骨发育异常的疾患。下肢伸直时,股骨和胫骨构成向外的角度,两膝部靠拢,两足内踝之间的距离增大,类似“X”形,称为膝外翻,俗称X形腿。其病变多发生于股骨:直立时,双下肢向外侧呈弧形凸出畸形,两足内踝部靠拢,两膝部之间不能并拢,有较大间距,类似“O”形,称为膝内翻,俗称O形腿或弓形腿、罗圈腿,其病变多发生于胫骨。临床表现主要为膝部畸形,行走障碍,病程长者可继发张力侧膝韧带松驰、退化性关节炎、髌骨脱位及髌软骨软化等症,并引起相应的症状。 本病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可累及一侧或两侧下肢,临床上以膝内翻多见。本病发生于5岁以下病儿可用保守疗法;若已超过5岁,且畸形严重者,则考虑行截骨矫正手术治疗。一般病例经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延误治疗将引起关节并发症。晚期截骨矫形后仍可残留症状。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临床表现   1.膝部内翻或外翻畸形,早期多无不适,或仅有行走不便,双腿软弱或易于疲劳,不能久行和久站。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常见的先天性足畸形。男性发病较多,可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性。畸形明显,一出生就能发现,因此疏忽的病例较少见,多能及早治疗,效果也较好,但畸形也易复发,应定期随访至骨骼成熟,约14岁以后。病因尚不清楚。 临床表现   1.出生后即出现单侧或双侧足部程度不等之畸形,足部呈踝关节蹠屈位,内翻、内收畸形。 2.患儿学行走时,用前足或足外侧缘着地行走,随着年龄渐大,畸形渐加重,严重者足背着地行走,负重处出现滑囊和胼胝。 3.X线摄片,患足正侧位:出生后,X线片上可以看到距骨、跟骨、骰骨的骨化中心,有时可见到第三楔骨,所有的蹠骨和趾骨均已出现,而跗舟状骨要到3岁才出现骨化中心。 4.根据三条线估计畸形:(1)在正位片上测定跟距角,若小于30°,表明足部无内翻;(2)测量第一蹠骨纵轴和距骨纵轴所交叉的角,正常为0°—20°;(3)X线侧位片测量距骨纵轴和跟骨蹠面所形成的角,正常35°—55°,如果小于30°,则表明足下垂。如果距跟角小于15°,第一蹠骨与距骨纵轴交叉所成的角大于15°,表明距舟关节半脱位(Simon15°定律)。 诊断依据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跟痛症

  跟痛症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即脚后跟)疼痛,其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常见的病因有:(1)足跟纤维脂肪垫炎;(2)蹠筋膜炎;(3)跟骨骨刺。临床表现主要为足跟蹠面疼痛、肿胀和压痛,走路时加重。 本病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肥胖者,男性发生率高,一侧或两则同时发病。大多数为慢性起病,常同时有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本病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疗效较佳。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则需行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1.跟部局部疼痛、肿胀、走路时加重。 2.足跟底前内侧压痛。 3.有时有其他畸形,为平底足等。 诊断依据   1.多于中年以上发病,跟部蹠面痛,走路时加重。足跟底前内侧压痛。 2.跟骨侧位X线片可能有骨刺。 治疗原则   1.减少局部压迫:可采用海绵跟垫、矫形鞋、石膏外固定。 2.局部理疗或热敷。 3.痛点封闭:用醋酸氢化考的松或强的松龙12.5—25mg加1%—2%普鲁卡因0.5—2ml局部注射,每周一次,1—3次为一疗程。 4.外敷活血通络的中草药。 5.消炎止痛类药应用。 6.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如骨刺切除、蹠腱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典型的球菌之一属,菌体直径约 0.8μ m,小球形,由多数小球形的细菌细胞聚集一起状似一束葡萄,故名。但在液体培养基的幼期培养中,常常分散,细菌细胞单独存在。代表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aureus)(黄色)、白色葡萄球菌( S. albus)(白色)、柠檬色葡萄球菌( S. citreus)(橙色)。 S. aureus是各种脓疡( abscess)的病原菌, S. albus和 S. citreus在人的健康体表上为半腐物营养型。由于在普通肉汁培养基中能很好地发育,所以培养比较简单,但刚从动物体上分离的,对各种氨基酸和生长因子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烟酸、硫胺素的要求更为明显。在自然界已发现许多介于 S. aureus与 S. albus中间型的种类。葡萄球菌是柯赫( R. Koch. 1878)、巴斯德( L. Pasteur, 1880)和奥格斯顿( A. Og-ston, 1881)从浓液中发现的,但通过纯培养并进行详细研究的是 F. J. Rosenbach( 1884)。在生理学上显有许多与大肠杆菌 -产气杆菌群( coli-aerog-ene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胚斑 germinal spot

在动物卵母细胞核中所认定的一种核仁( R. Wagner, 1836)。这种核仁的形态、数目、位置,都可由于卵的发生时期和动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在海胆和哺乳类等卵黄少的情况下,核仁的形体较大,数目为 1(海胆) -2个;而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某种昆虫等一些卵黄多、胞核大的卵,其核仁的数目则很多,有时具有 100个以上的胚斑(脊椎动物型)。胚斑的数目可随着卵的增大而增加,而幼小的卵,胚斑开始是位于核的表面,有时其核仁物质则散在于细胞中。两栖类的卵母细胞于其生长的某个时期,染色体的遗传子(核糖体遗传子)仅在染色体的核仁形成部位复制和增加,这些核糖体遗传子和由其转录形成的 RNA能形成胚斑已被证实。这些胚斑以后向核的内部移动,并由于染色性降低和液泡发生而趋于退化。从染色性来看,可分为嗜酸性的真正核仁、嗜碱性的染色核仁、两者相连接的两性核仁以及中间性的混合染色性的核仁。嗜碱性的染色核仁也可看到 DNA(此时染色体倾向于嗜酸性染色)。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胚柄 suspensor

几种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在胚的发育初期所见到的一种细胞或细胞群。在蕨类植物的卷柏属( Se-laginella)、石松属( Lycopodium)、阴地蕨属( Botrychium)则是指受精卵第一次分裂所形成的二个细胞中其下部的一个细胞;而其上部的一个细胞经反复分裂最后形成此蕨类的幼苗。也就是说,在一个细胞构成的胚柄的顶端着生着多细胞的幼体形式。在裸子植物是指从原胚向胚分化期中显著伸长的细胞群;从原胚基部第二排的细胞群称为初生胚柄,第三排的称为次生胚柄。并且伸长后,将在顶端分化的胚推入胚乳内部。原胚细胞群为束状排列,所以胚柄是细胞列集合成的束(松为四细胞列的束)。在被子植物中,指受精卵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基部细胞经几次分裂构成的组织。一般成为多细胞的细长形,顶端有胚。随着胚的发育细胞重复分裂更延伸变长,将胚推进胚乳内,而在无胚乳的种子中则是推入胚囊内部。胚柄细胞内富含原生质,供胚以营养物,并随着胚的完成而退化。胚柄细胞有由多核细胞构成的(豌豆 Pisum sativum),有与胚细胞大小和形状不易区别的(菜豆 Phaseolus vulgaris),也有比胚大的(轮叶狐尾藻 My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胚层 germ(inal) layer

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通过卵裂形成多数细胞,这些细胞呈规则的排列形成上皮样的构造。如此出现的胚层由于原肠期的形态形成活动而引起显著的移动,以至区分为 2或 3层。依相对位置、卵黄含量、细胞大小等为区别的这些层,可各自形成其特定的器官原基,一般把这些层称为胚层。多数场合,区分为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外胚层可形成表皮、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等;中胚层可形成肌肉、肾脏和其他许多器官、组织;内胚层可形成消化管及其附属腺。而间充质既可划入中胚层,但也可作单独处理。在古典胚胎学,认为各胚层相互间是独立的,不同动物间的同一胚层是相同的(胚层学说),但对于胚层的相同性在已记载的研究中尤其对中胚层产生了疑义。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实验证实,脊椎动物和棘皮动物的外胚层与内胚层可以相互转换,特别是对蝾螈的预定外胚层可实验引起分化为中胚层组织和内胚层组织,并且已从组织细胞中分离出能引起中胚层分化的蛋白质,这为胚层的差别并不是绝对的这一点提供了证据。现在,胚层仅仅是被用作记载一定胚区的一时的名称而已。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胚囊 embryo sac

种子植物的雌配子体,由胚囊细胞分裂形成,具有多种类型。在裸子植物于胚乳动期从近珠孔的细胞分化为颈卵器。因此胚囊是由胚乳和颈卵器构成的单倍的配子体。被子植物的胚囊是更进一步退化的配子体,正常型是在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细胞中,有三个退化,剩下的含有一个核的胚囊细胞,核分裂三次,成为八个核,三个集中到近珠孔端,形成卵器,三个集中到近合点端,形成反足细胞,二个核移至胚囊中央形成极核。但是还有更复杂的形式,例如贝母型( Fritillaria- type)胚囊细胞为四核,其中近合点的三核分裂时与纺锤丝平行愈合成为 3n的二核(将此称为 Bambaccioni现象),不久同时分裂成为 3n的四核,其中三个成为反足细胞,剩余的一个与近卵器的核( n)合成 4n的中央核等各种形式,受精后,卵细胞成为二倍的而参与胚的形成。助细胞一般寿命短,在花粉管进入胚囊前后即行消失。反足细胞寿命也短,但其中也有在数量、大小上均增加而显有原叶体迹象的 [龙胆科( Gentianaceae)、箬竹属( Sasa)等的几种 ]。此外,也有从卵细胞以外的细胞发育成胚的(多胚形成)。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牙鲆

1 分类及分布 牙鲆属于鲽形目,鲽亚目,鲆科,牙鲆亚科,牙鲆属。牙鲆属的鱼类在南、北美洲东西岸较多,已知的有近20种,而亚洲沿岸只有牙鲆一种,是东北亚沿岸的特有种,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朝鲜、日本、俄国远东沿岸海区。 2 形态及特征 牙鲆体延长,呈卵圆形,扁平,双眼位于头部左侧,有眼侧被小栉鳞,具暗色或黑色斑点,呈褐色,无眼侧被圆鳞,呈白色。侧线鳞123~128,左右侧合适同样发达。尾柄长而高。体长为体高的2.3~2.6倍,为头长的3.4~3.9倍。有眼侧约位于眼间隔正中的前方,前鼻孔后缘有一狭长瓣片;无眼侧两个鼻孔接近头部背缘,前鼻孔亦有类似瓣片。口大,前位。口裂斜,左右对称。牙尖锐,呈锥状,上下各一行,均同样发达。前部牙齿较大,呈犬状。背鳍约始于上眼前缘附近,左右腹鳍略对称,尾鳍后缘呈双截形。奇鳍均有暗色斑纹,胸鳍有暗点或横条纹。 3 生态习性 (1)栖息环境 牙鲆为冷水性底栖鱼类,具有潜砂性,多栖息在靠近沿岸水深20米~50米潮流畅通的海域,底质多为砂泥、砂石或岩礁地带。幼鱼多生活在水深10米以上、有机质少,易形成涡流的河口地带,夏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波浪能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波浪的能量与波高的平方、波浪的运动周期以及迎波面 的宽度成正比。波浪能是海洋能源中能量最不稳定的一种能源。波浪能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它实质上是吸收了风能而形成的。能量传递速率和风速有关,也和风与水相互作用的距离(即风区)有关。水团相对于海平面发生位移时,使波浪具有势能,而水质点的运动,则使波浪具有动能。贮存的能量通过摩擦和湍动而消散,其消散速度的大小取决于波浪特征和水深。深水海区大浪的能量消散速度很慢,从而导致了波浪系统的复杂性,使它常常伴有局地风和几天前在远处产生的风暴的影响。 波浪可以用波高、波长(相邻的两个波峰间的距离)和波周期 (相邻的两个波峰间的时间)等特征来描述。 波浪能的大小可以用海水起伏势能的变化来进行估算,即 P=0.5TH2(P为单位波前宽度上的波浪功率,单位kw/m;T为波浪周期,单位s;H为波高,单位m,实际上波浪功率的大小还与风速、风向、连续吹风的时间、流速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波浪能的能级一般以kw/m表示,代表能量通过一条平行于波前的1m长的线的速率。 南半球和北半球4O°~60°纬度间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盐差能

盐差能是以化学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 地球上的水分为两大类:淡水和咸水。全世界水的总储量为1.4X109km3,其中97.2%为分布在大洋和浅海中的咸水。在陆地水中,2.15%为位于两极的冰盖和高山的冰川中的储水,余下的0.65%才是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海洋的咸水中含有各种矿物和大量的食盐,1km3的海水里即含有3600万t食盐。 在淡水与海水之间有着很大的渗透压力差(相当于240m的水头)。从理论上讲,如果这个压力差能利用起来,从河流流入海中的每立方英尺的淡水可发0.65kw·h的电。一条流量为1m3/s的河流的发电输出功率可达2340kw。从原理上来说,可通过让淡水流经一个半渗透膜后再进入一 个盐水水池的方法来开发这种理论上的水头。如果在这一过程中盐度不降低的话,产生的渗透压力足可以将水池水面提高240m,然后再把水池水泄放,让它流经水轮机,从而提取能量。从理论上来说,如果用很有效的装置来提取世界上所有河流的这种能量,那么可以获得约2.6TW的电力。更引人注目的是盐矿藏的潜力。在死海,淡水与咸水间的渗透压力相当于5000m的水头,而大洋海水只有240m的水头。盐穹中的大量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海流能

海流能是另一种以动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所谓海流主要是指海底水道和海峡中较为稳定的流动以及由于潮汐导致的有规律的海水流动。其中一种是海水环流,是指大量的海水从一个海域长距离地流向另一个海域。这种海水环流通常由两种因素引起:首先海面上常年吹着方向不变的风,如赤道南侧常年吹着不变的东南风,而其北侧则是不变的东北风。风吹动海水,使水表面运动起来,而水的动性又将这种运动传到海水深处。随着深度增加,海水流动速度降低;有时流动方向也会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改变,甚至出现下层海水流动方向与表层海水流动方向相反的情况。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南北两半部以及印度洋的南半部,占主导地位的风系造成了一个广阔的,也是按反时钟方向旋转的海水环流。在低纬度和中纬度海域,风是形成海流的主要动力。其次不同海域的海水其温度和含盐度常常不同,它们会影响海水的密度。海水温度越高,含盐量越低,海水密度就越小。这种两个邻近海域海水密度不同也会造成海水环流。海水流动会产生巨大能量。据估计全球海流能高达5TW。海流能的能量与流速的平方和流量成正比。相对波浪而言,海流能的变化要平稳且有规律得多。潮流能随潮汐的涨落每天2次改变大小和方向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瓦氏黄桑鱼

瓦氏黄桑鱼Pelteobayrus vachelli (Richardson),地方名黄腊丁。属鲶形目,鱼危科,黄桑鱼属。是四川省重要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游,四川泸州是有名的主产区。   一、生物学特征   1、 主要形态特征:   体长形,前部稍平扁,后部侧扁。口下位,吻圆钝。有须4对。鳃孔宽阔。体裸露无鳞,侧线平直。体上部灰黑色,下部粉红白色。脂鳍较殿鳍基短,尾鳍分叉深。生殖突明显。   2、生活习性   喜栖息生活在具腐败食物和淤泥的静水或缓流浅滩底层。多聚集在深水处越冬。耐恶劣环境,幼鱼多生活在沿岸地带。觅食一般在夜间进行,以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昆虫、软体动物等为主的广食性小形鱼类。生长较快,常见个体100克,最大个体达1.5公斤。2冬龄达性成熟,4—6月常在流水浅滩或岸边草丛中产卵,有群体营巢产卵习性,卵具粘性。    二、经济意义   瓦氏黄桑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食用价值高,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大,经济价值高。开发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 主要指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中,使水和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水体污染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导,全世界 75 %左右的疾病与水有关。常见的伤寒、霍乱、胃炎、痢疾和传染性肝炎等疾病的发生与传播都和直接饮用污染水有关。 水体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而后者是主要的。自然污染主要是自然因素所造成,如特殊地质条件使某些地区有某些或某种化学元素的大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烂过程中产生某种毒物,以及降雨淋洗大气和地面后挟带各种物质流入水体,都会影响该地区的水质。人为污染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污水对水体的污染,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排水和矿山排水等。此外,废渣和垃圾倾倒在水中或岸边,或堆积在土地上,经降雨淋洗流入水体,都能造成污染。 排入水体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分类方法各异。一般可按污染物组成分为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和农药污染物等 。 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水体使水的 pH 值发生变化,酸、碱在水体中可彼此中和,也可分别和地表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无机盐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鳜鱼

鲈形目鲈科 (Percichthyidae) 鳜鱼属的 1 种。又名鳜花鱼 , 桂花鱼 , 季花鱼,桂鱼。体高侧扁,背部隆起;口大,口裂略倾斜;上颌骨向后延伸至眼后缘,下颌稍突出;两颌,犁骨均具绒毛状齿,上下颌前部的小齿成犬齿状;前鳃盖骨后缘锯齿状 , 隅角有 4 ~ 5 大棘;鳃盖骨后部有 2 扁平棘;圆鳞,鳞甚细小;侧线沿背沿作弧状弯曲;背鳍鳍棘部强大,与鳍条部相连;胸鳍圆形;腹鳍位于胸鳍基部下方;臀鳍具 3 强棘;尾鳍圆形;体黄绿色 , 腹部灰白色;体侧有不规则暗棕色斑块。 仅分布于中国东部平原的江河湖泊。栖息于静水或缓流中,在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数量最多。冬季不大活动,在水深处越冬。春季游向浅水区,白天卧穴,夜间到水草丛中觅食。生殖期 5 ~ 7 月, 6 ~ 7 月为产卵盛期。卵浮性,卵径 1.2 ~ 1.4 毫米,怀卵量 3 ~ 20 万粒。性凶猛 , 幼鱼喜食鱼虾,成鱼以吃鱼类为主,冬季停止摄食。生长较快, 1 龄体长达 100 ~ 200 毫米 ,2 龄体长达 2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澳洲肺鱼

角齿鱼目角齿鱼科新角齿鱼属的 1 种 , 是现代肺鱼中最大的种类。体长约 125 厘米 , 重达 10 千克。体呈长梭形,覆盖大而薄的圆鳞。胸鳍、腹鳍呈叶状,其肉质部分具鳞;背鳍、尾鳍、臀鳍相连为一。鳔很长,不成对,鳔内有两条纤维带,一背一腹将鳔分为左右两部分,并在两侧形成许多对称中隔,将鳔分隔成许多对称的小气室 ( 肺泡 ) 。鳃 5 对 , 很发达。产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它可以用鳃和鳔(肺)同时进行呼吸,也可以单独地使用肺或鳃呼吸。喜生活于水流平缓、草木丛生的河流、池塘中。夏季,池水常因逐渐干涸和植物残体的腐败而极端缺乏氧气 , 此时其他鱼大量死亡 , 澳洲肺鱼却可用肺呼吸以维持生存。但它不能完全离开水而生活,秋季池塘中充满了新鲜的水 , 含有大量氧气 , 它们又可通过鳃进行呼吸。 澳洲肺鱼产卵期很长 , 一般以 9 ~ 10 月为旺期。卵大,卵径 6 ~ 7 毫米 , 具胶质膜 , 无粘性。卵产于植物中间,一部分沉入水底。和肺鱼类其他现代种类的不同点是澳洲肺鱼的幼鱼无外鳃,也无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铜鱼

又名金鳅 , 退鳅。因体黄铜色而得名。 体长,前段近圆筒状,尾柄部侧扁;头小,近锥形,吻尖,短而突出;口小,下位,口裂狭窄 , 呈马蹄形 , 口角具有 1 对粗长须;眼很小,侧上位 , 眼径小于鼻孔;背鳍短小,臀鳍位置较前,背、臀鳍基部两侧具鳞鞘;胸、腹鳍中等长,基部处覆盖多数小而不规则的鳞片;尾鳍宽阔,分叉不深,上下叶末端尖;鳞片较小;侧线完全;体背金黄色,稍带闪光 , 体上侧具多数浅灰黑的小点 , 腹部白色略带黄,鳍呈浅灰色,边缘黄色。多见于长江水系的干支流和湖泊中,黄河下游也有分布。 一般生活于水体底层 , 喜集群 , 常栖息于流水环境中。冬季成群生活于深沱或有岩石的深水世,开春到流水中产卵。产卵后至秋季又回到中下游及湖泊中肥育和越冬。主要以底栖软体动物为食,也食高等植物碎片、藻类和一些水底无脊椎动物。 产卵期一般是在 4 ~ 5 月间。通常产卵于急流中。卵呈浅蓝灰或灰绿色,卵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文昌鱼

文昌鱼是一种动物珍宝。据科学家研究,它早在五亿多年前就出现,至今仍保持着古代的特性及原始性状。这为研究鱼类的起源和无脊椎动物进化历史,提供了活的证据。 在中国,文昌鱼只分布在福建、青岛、台湾等地,而以福建同安县刘五店为最出名,据说“文昌”两字源出于“文昌帝君”。 文昌鱼身长 3-5 厘米,形态构造十分古怪,躯体细长而侧扁,两头尖尖,活像一条小扁担。全身粉红色,半透明,可看到一条条平行排列的肌肉纵。无鳞、无偶鳍、无脊椎骨。“心脏”只是一根能跳动的腹心管,连眼睛、耳朵、鼻子等感觉器官都没有,消化器官也没有分化。除了口和咽喉区分外,就是一根直肠通肛门。 文昌鱼经常随着潮水游到江河汇合的浅海海底,几乎没有自卫能力,却有惊人的钻土本领,一般可生活三四年。它经常把身体的大部分埋在沙里,仅有前半截身体露在沙外,觅食江水带来的浮游植物。到了繁殖季节,文昌鱼双双成群地钻出沙滩,相互嬉游、交配。雌雄异体,生殖细胞成熟后,排到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草鱼

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的唯一种,又名白鲩,草根鱼,厚鱼。体略呈圆筒形,头部稍平扁,尾部侧扁;口呈弧形,无须;上颌略长于下颌;下咽齿 2 行,侧扁,呈梳形 , 齿侧具横沟纹;鳞中等大小;体呈浅茶黄色 , 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黄,其他各鳍浅灰色。为中国东部广西至黑龙江等平原地区的特有鱼类。 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通常在被水淹没的浅滩草地和泛水区域以及干支流附属水体摄食肥育。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在激流江段产卵。产卵期在 3 ~ 7 月。卵半沉性。受精卵的卵膜吸水膨胀,顺水漂流。 4 龄性成熟。怀卵量为 30 万~ 138 万粒。 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因其生长迅速,肉味佳,饲料来源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中国唐代末期,在广东有将荒田筑埂,灌养草鱼 1 ~ 2 年,以清除野草的记载。近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白鲟

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的 1 种, 以体色较浅而得名。又名象鼻鱼、琴鱼、朝剑鱼 , 古名鲔。体长梭形。吻长剑状 , 前端狭而平扁,基部且肥厚;吻腹面有须 2 条。体无骨板状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背部浅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粉色。分布于长江干流,黄海、东海沿岸亦有发现,古时达汾渭盆地。 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栖息于长江干流,偶进入沿江大型湖泊。性成熟年龄 7 ~ 8 龄、重 25 千克(♀)以上;雄鱼成熟稍早。产卵期 3 月下旬至 4 月。卵灰黑色,球形。卵径 2.1 毫米、沉性。怀卵量可达 20 万。产卵场在长江上游的宜宾一带;底质为乱石、水深 10 米以内,流速约 0.49 米/秒,溶氧 8 毫克/升 ,pH8.2 ,透明度 39 厘米 , 水温 18.3 ~ 20.0 ℃。在四川境内 1 龄鱼体长约 0.1 米。体重增加较快,最重可达 500 千克以上。但一般较大的是 100 千克以上。饵料以鱼类为主。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