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内翻或肘外翻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肘部畸形。正常肘关节完全伸直时有一轻度外翻男性约10°,女性约15°,这个外翻角称为携带角。若这个角度增大,即前臂过于外展,称为肘外翻畸形;若这个角度减少,甚至成了负角,就叫做肘内翻畸形。其病因主要为:(1)肱骨下端骨折畸形愈合;(2)由于外伤或感染造成外侧或内侧骨腄生长障碍。临床表现主要为肘部外观畸形,常没有症状;畸形严重者,可发生迟发性尺神经损伤;病程长者,可引起肘关节骨性关节炎。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多见,多以单侧为主,亦可见于双侧。本病轻度畸形者,不必作治疗。明显畸形或发生迟发性尺神经损伤,可考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临床表现 1.肘部外观畸形,常无症状。 2.畸形明显者,可发生迟发性尺神经损伤,即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手尺神经支配区刺痛和感觉障碍(小指及环指一半),手部内在肌无力、萎缩。 3.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可发生肘关节骨性关节炎。 诊断依据 1.肘部外翻或内翻畸形。 2.畸形明显者可出现迟发性尺神经损伤的表现。 3.病程长者可出现肘关节骨性关节炎表现。 4.肘部X线摄片肘关节携带角增大
屈指肌腱腱鞘炎是由于屈指肌腱与掌指关节处的屈指肌腱纤维鞘管反复摩擦,产生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局部出现渗出、水肿和纤维化,鞘管壁变厚,肌腱局部变粗,阻碍了肌腱在该处的滑动而引起的临床症状。当肿大的肌腱通过狭窄鞘管隧道时,可发生一个弹拨动作和响声,故又称为板机指或弹响指。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手掌部疼痛、压痛和患指伸屈活动受限。 本病多见于妇女及手工操作者(如纺织工人、木工和抄写员等),亦可见于婴儿及老年人,好发于拇指、中指和环指,起病缓慢。本病经非手术疗法,多能获良好疗效。个别病例需手术治疗才奏效。 临床表现 1.手掌部疼痛,晨起或活动时加重。患指伸屈活动障碍。 2.手掌面患指掌骨头处可摸到一结节状物,手指屈伸时可感到结节状物滑动,压痛明显。 3.如已有狭窄,手指屈伸时有发生板机样动作或弹响。严重者手指交锁于屈曲位不能伸直或伸直位不能屈曲。 诊断依据 1.患指活动受限和疼痛。 2.掌指关节掌侧压痛,可触及压痛结节,手指活动有时弹响,并有猛然伸直或屈曲现象。 治疗原则 1.早期行局部封闭:用醋酸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龙7.5—12.5mg
髋关节结核是一种继发病,约95%继发于肺结核,是结核桿菌经原发活动病源通过血液回流浸入关节而引起感染。髋关节结核中以单纯滑膜结核较多,次为单纯骨结核和晚期全关节结核。 本病占全身骨与关节结核的第三位,仅次于脊柱及膝关节结核,最常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男孩较多见。儿童髋关节结核,由于股骨上端骨腄板受破坏,可引起肢体缩短,也可因炎症刺激骨腄,出现肢体增长。本病早期经抗痨药物治疗和手术等方法,治愈率较高。疗效欠佳多因髋关节部位深、早期症状不明显和不易发现、延误诊断治疗以及未经正规治疗和未及时接受治疗者。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临床表现 1.多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髋部疼痛、小孩夜哭。反射性膝部疼痛。 2.髋部肿胀或窦道、屈曲畸形、功能受限、肢体缩短、跛行。 3.X检检查所示。 诊断依据 1.有结核中毒症状、小孩夜哭、髋部疼痛、反射性膝部痛。跛行。 2.髋部肿胀、屈曲畸形、功能受限、或窦道、肢体缩短变形。 3.X线检查表现。 治疗原则 1.全身抗痨药物和支持治疗。 2.单纯滑膜结核:非手术与手术治疗结合应用。 3.单纯骨结核
大多数慢性骨髓炎是由于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而发展的结果。但若急性骨髓炎致病菌毒力低、或病人抵抗力较强,也可能从一开始即为亚急性或慢性骨髓炎,由皮肤创口感染的骨髓炎也常从一开始即为慢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致病菌也是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有慢性窦道者、常有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本病好发小儿长管骨干骺端。多数有急性骨髓炎发作史、有开放性骨折感染史、有急性炎症反复发作或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的窦道流脓以及小块死骨自窦道排出史。临床上以窦道流脓、死骨和死腔、肢体变形为特征。部分病人在窦道附近皮肤由于长期受分泌物刺激、久之可能产生鳞状上皮癌。全身器官也可因长期消耗而产生淀粉样变。本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手术清除死骨、消灭死腔、切除窦道娄管达到愈合。仍有部份治疗后可出现肢体功能畸形障碍者或因恶变截肢术后致残者。因此关键在急性期治疗。 临床表现 1.有急性炎症反复发作病史。 2.患肢较对侧粗大、病骨变粗、不规则皮下组织变粗、变硬。 3.有窦道瘘管形成、且长期不愈合。 4.慢性骨髓炎长期不愈、窦道发生恶变形成鳞状上皮癌。 5.消耗性贫血。 诊断依据 1
骨关节病又称骨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退化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等,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其主要改变是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及继发性骨质增生。根据发病因素分为原发性骨关节病和继发性骨关节病。在我国,以继发性骨关节病较多见,原发性骨关节炎较少见。 凡正常的关节无明显原因而逐渐发生退行性变,称为原发性骨关节病;若因某种已知原因导致软骨破坏或关节结构改变,日后因关节面磨擦或压力不平衡等因素而造成退行性变者称为继发性骨关节病。 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疼痛于活动时发生,休息后消失或好转。急性发作时,疼痛加剧,同时可有关节肿胀、关节僵硬、关节内磨擦音等。 2.有的病人关节处于一定位置过久,或晨起下地,便感到关节疼痛,即所谓休息痛。此类病人逐渐活动关节一定时间后,疼痛消失,关节可感到松快。 3.增生之骨赘刺激或压迫邻近神经而发生放射性疼痛,如颈椎增生引起上肢疼,腰椎增生造成下肢痛,髋关节增生所致的股前内侧痛等。脊椎严重增生可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出现感觉、运动、大小便障碍、神经刺激征,甚至截瘫。 4.早期关节外形和活动无异常,晚期膝、手指等周围软组织较少的关
骨纤维肉瘤是纤维原性恶性肿瘤。原发于骨髓腔内结缔组织者,称为中央型骨的纤维肉瘤较多见。原发于骨膜的纤维组织者,称为周围型骨的纤维肉瘤,较少见。 中央型骨纤维肉瘤在向髓腔上下和四周扩展时,其瘤体最大直径常与髓腔纵轴相符,骨皮质破坏较早,较广泛,但骨皮质的膨胀扩张现象不明显,通过骨皮质被侵蚀,可继续发展进入软组织。而周围型骨纤维肉瘤易侵犯周围软组织,形成肿块较大。 继发性骨纤维肉瘤,往往继发于原有骨病。如畸形性骨炎、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动脉瘤样骨囊肿、慢性骨髓炎、复发的骨巨细胞瘤等。 临床表现 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年人多见。 2.主要症状是局部疼痛和肿块。中央型疼痛剧烈,而周围型早期出现肿块。 3.若系继发性,病程较长,早期症状主要是原发病的症状。 4.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尤其是中央型。 5.X线摄片:中央型呈骨髓腔内边缘参差不齐的囊状破坏区,骨皮质可破坏,但无明显骨膜反应。周围型可见较大的软组织阴影,骨皮质破坏常局限于一侧,向髓腔凹陷呈压迹。当向髓腔侵入时,可出现虫蚀样或不规则的囊状骨缺损。 诊断依据 1.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膝关节上下干骺端
骨囊肿为骨的瘤样病变,又名孤立性骨囊肿。囊壁为一层纤维包膜,囊内为黄色或褐色液体。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临床表现 1.好发于4—20岁,多见于5—15岁儿童。好发于股骨颈、股骨上端和肱骨上端。随着年龄增长,囊肿逐渐向骨干方向移动。 2.一般无明显症状,多数因病理性骨折,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而就诊,X线摄片才发现此病。 3.X线摄片显示长骨干腄端或骨干部位有椭圆形溶骨破坏,边界清楚,其周围可见薄层硬化带,骨皮质可有轻度膨胀变薄。 诊断依据 1.多见于儿童及少年,好发于长骨干骺端。 2.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微疼痛和压痛,病理性骨折可为最早症状和体征,或经X线摄片发现病变。 3.X线摄片显示长骨干骺端有椭圆形密度均匀的透明阴影,病变局限,与正常骨质间有明显界线,骨皮质膨胀变薄。 4.病理检查可确诊。 治疗原则 1.骨囊肿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刮除、植骨,术中需彻底刮除纤维包膜,以防复发。 2.合并病理性骨折者,有时骨囊肿可自行愈合。若骨折 愈合后,仍残留囊肿,则应作手术。 3.对于儿童患者,可试用醋酸甲基强的松龙注入骨囊
化脓性骨髓炎是骨组织(包括骨髓、骨和骨膜)的化脓性感染。其病因是致病菌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活动性感染病源(如痈、脓肿等,或咽峡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经血液回流传播至骨形成感染病源。如病人患全身疾病、营养不良、使全身抵抗力降低时、更易致病。另外在解剖学上,小儿长管骨的干骺端在生长活跃期、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血流缓慢、血液中细菌是在该处停留,而关节附近常因跌伤、扭挫伤等、更易使干骺端毛细血管网破裂出血、局部抵抗力降低,细菌即易繁殖生长、形成感染病源。致病菌以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本病是常发生小儿长管骨干骺端。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胫骨和股骨,其次为肱骨、髂骨和指骨。本病相当多的病人可由急性转变成慢性骨髓炎,经久不愈、甚至致残。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控制炎症、防止扩散、防止死骨形成、使病变在急性期治愈、防止其演变成慢性骨髓炎尤为重要。 临床表现 1.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高热(39°度以上)伴寒战等。 2.肢体局部持续性剧烈疼痛。附近肌肉痉挛、不愿活动患肢、称之“假性瘫”。 3.干骺端明显压痛。 4.患肢活动功能受限:由于疼痛而引起保护性
骨瘤为良性骨肿瘤,好发于青少年。95%以上发生在颅骨和鼻副窦内。发生在颅骨外板者,局部有坚硬无痛之肿块隆起。发生在颅骨内板或鼻副窦者,可能有相应的压迫症状,如眩晕、头痛等,骨瘤很少恶变。 临床表现 1.好发于颅骨、颜面骨及下颌骨,一般无症状,病程经数年或数十年。 2.若发生于颅骨内板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和脑压迫症状,如头晕、头痛,甚至癫痫等。 3.当肿瘤发生于颅骨外板时,可造成外貌畸形,若发生于下颌骨,口腔或鼻腔内常引起压迫症状。 4.颅骨区外骨瘤有时可出现恶变。 5.X线摄片:颅骨部常呈一致性密度增高骨突出,外缘光滑其基底部与骨板相连。 诊断依据 1.青少年,颅骨、颜面部无痛性、生长缓慢之肿块,骨骺闭合后肿块停止生长。 2.X线摄片可助诊断。 治疗原则 1.骨瘤细小,无症状且不继续生长,可以不作治疗。 2.有症状,瘤体较大,影响外貌者可以手术切除。并作病理检查。 用药原则 1.门诊观察病人,不需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酌情选用青霉素、庆大酶素3—5天。 3.颅内板骨瘤术后病人按颅脑外科术后用药原则(如用脱水
软骨瘤是常见良性骨肿瘤,可分为单发和多发性,常见于青壮年之手指及足趾等短管状骨之中心位,故称内生软骨瘤。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临床表现 1.一般无症状,少数有酸痛感。 2.浅表的软骨瘤,如掌、指部位者,可有局部肿块,表面光滑,质地坚硬,有轻度压痛,很少影响关节功能。3.可合并病理性骨折。 4.发生于长骨内生软骨瘤,可恶变成软骨肉瘤,此时瘤 体突然增大,疼痛剧烈。 5.X线摄片表现:中心型的溶骨性破坏,骨皮质膨胀变薄,溶骨区内可见斑片状钙化影。边缘型的在皮质骨一侧形成凹陷缺损,也可有钙化影。 诊断依据 1.常见于青壮年,好发于手足短管状骨的中央部位,多在指骨和掌骨,常为多发性。骨盆、肋骨及长管状骨者多为单发。 2.局部梭形肿大、轻度疼痛和压痛,可发生病理性骨折。罕见恶变,如发生时,肿瘤突然增大,疼痛剧烈。 3.X线摄片和病理检查可确诊。 治疗原则 1.手指、掌及足部短状骨的病变,应彻底刮除后植骨。 2.长管状骨的病变刮除植骨后易复发,应行肿瘤段切除和大块骨移植。 3.恶变为软骨肉瘤时,应行截肢术或关节离断术。 用药原则
臀肌筋膜挛缩症主要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臀肌筋膜及部分肌纤维变性及挛缩而产生的一种疾病。这是一种原因尚不太清楚的少见病,目前主要认为是由反复多次臀部肌肉注射药物引起的。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步态异常、髋关节呈外展外旋挛缩畸形。病人常有多次臀部肌肉注射药物的病史。 本病多发生于儿童,双侧多见。本病一般需手术治疗。可获良好疗效,一般功能恢复较满意。 临床表现 1.步态异常,走路或跑步时呈外“八”字(足外旋),跑跳不灵活。 2.站立时,双下肢不能完全靠拢,轻度外旋。 3.坐位时,双膝分开,不能并拢。 4.髋关节不能始终保持在中立位下作屈伸活动,在屈髋约90°时,屈髋受限,只能外展外旋髋关节才能继续屈髋,且双髋不能内收并拢。臀部可见部分皮肤凹陷成沟,并可触及硬索条物,严重者有皮下粘连。严重者下蹲时双膝不能并拢,有如蛙式样。伸屈髋关节时可有弹响。 诊断依据 1.患儿常有多次臂部肌肉注射药物病史。 2.步态异常,跑跳不灵活。站立或坐位时双膝分开,不能靠拢。 3.下蹲时不能始终保住在中立位屈髋,在约90°时屈髋受限。需外展外旋髋关节才能继续屈髋,且双髋不能内收并拢
破伤风病的病原菌,是梭菌属(Clostridium)的一个种。一般存在于土壤中,常可在动物粪中发现。因为它形成鼓槌状的端生孢子,所以也有根据它的形状俗称逗点形杆菌( comma bacillus)的。在动物的刺伤或深部伤口处,特别易与其他细菌共同生长,(混合感染),形成局部脓肿。突触( synapse)及神经肌肉接合部位的细胞对此时产生的外毒素有很强的亲和性,可引起随意肌的强直痉挛。毒素甚至会通过外周神经向中枢移动,最后致使动物死亡。可是细菌只在局部生长。该细菌为 A. Nicolaier( 1884)所发现,由北里柴三郎( 1889)分离得到。一般在培养基中也可产生毒素,过滤的培养液 1× 10-5 毫升即可杀死鼷鼠。毒素由毒性高的破伤风菌痉挛毒素和破伤风菌溶血素组成,前者已制备成结晶蛋白质,有很高的抗原性,用甲醛灭毒的类毒素也具有抗原性。已经查明,对该毒素袖经细胞上的受体( receptor)与霍乱毒素、血清紧张素一样都是神经节苷脂( gangliosid-e)。它是典型的厌氧菌,只是在发明穿刺培养技术之后才能够培养它。
[1]为细菌性多糖之一。是由在蔗糖溶液中培养的细菌 [肠膜明串珠菌( Leuconostoc mesentero-des),葡聚糖明串珠菌( L. dextranicum) ]的葡聚糖蔗糖酶催化下列反应而生成的: n蔗糖→葡聚糖 n果糖。 在氧化葡糖杆菌工业亚种( Gluconobacter ox-ydans subsp. industrius) [以前将含有这种物质的菌称为粘稠醋杆菌( Acetobacter viscosum)和荚膜醋杆菌( A. capsulatum) ]中,由糊精合成葡聚糖。葡聚糖的种类很多,仅由 D-葡萄糖组成,主链是α( 1, 6)键,也有α( 1, 4)或α( 1, 3)键的支链。葡萄糖为白色粉末,在水中加一点点即可产生很强的右旋性。医药上用作代用血浆。 [2]是以葡萄糖为组成糖的多糖的总称。由于 D-葡萄糖残基彼此间结合样式的不同而分为多种,广泛分布于微生物、植物、动物界。其中代表性的有细菌的多缩葡萄糖(由α -1, 6键的主链上支出以α -1, 4和α -1, 6键的侧链),褐藻类的海带多糖( lami-narin)(主要以β -1,
催化核苷二磷酸葡萄糖的糖苷基转移而生成葡聚糖的酶。淀粉合成酶(2-1, 4-葡聚糖合成酶, EC2. 4. 1. 21)也是一种葡聚糖合成酶,但本词条所说的葡聚糖合成酶一般指与细胞壁合成有关的β -1, 4-葡聚糖合成酶和β -1, 3-葡聚糖合成酶而言。在醋酸菌中含有催化由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UDPG)合成纤维素的酶。在高等植物中也有与膜结合的具有同样活性的酶,但对基质的特异性还不清楚。以 UDPG为基质时产物不仅有β -1, 4-葡聚糖也混有β -1, 3-葡聚糖,基质浓度增高则β -1, 3-键的成分增加。以鸟苷二磷酸葡萄糖( GDPG)为基质时,可特异地生成β -1, 4-葡萄糖,但认为此酶与其说参与纤维素的合成,勿宁说是参与葡甘露聚糖的合成。已知有作为合成中间体的聚戊二烯磷酸衍生物。推测此酶局限于细胞膜,用电镜观察酵母菌的细胞膜,可看到细胞表面上有由特殊的粒子形成的块状结构,有人推测可能是葡聚糖合成酶。在植物细胞的原生质膜也观察到同样的粒子。产生的β -1, 4-葡聚糖结晶化形成微纤丝的过程,认为不需要酶的催化,详细情况还不清楚。暗示微管参与微纤丝排列的控制作用。
又称β-D-葡糖苷醛酸酶。是作用于 D-葡糖醛酸的β -配糖体,使其葡糖醛酸苷键加水分解的酶的总称。 EC. 3. 2. 1. 31.在实验室中,为测定方便起见,在酚酞等游离后,是使用以容易比色定量的具有配质的葡糖醛酸苷为基质的方法。但因该酶对配质的特异性甚广,也能作用于以醇、类固醇、羧酸等为配质的β -D-葡糖醛酸苷。因酶来源不同而有相当大的差异。天然基质(真基质)到底如何,有时也不一定很清楚。高等植物、微生物中虽也有存在,但在动物中,该酶却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组织中,除了血浆等体液中常能测出外,在脾脏、肝脏和肾脏中该酶的活性也很高。在这些器官的细胞中,是在溶酶体( lysosome)部分和微粒体( microsome)部分分布着。这种酶在鼠的阴蒂、蜗牛和蝛属( cellana)中因为也具有很高的活性,所以可作为酶制剂的原材料。可以认为在高等动物中类固醇激素是以葡糖醛酸苷的形式运到靶细胞中的,在β -葡糖醛酸苷酶的作用下,转变成游离的类固醇,由此表现出激素的作用,该酶还参予粘多糖代谢中的分解过程,可从寡糖断片的非还原末端将葡糖醛酸残基游离出来。
病原 打粉病又叫白鳞病、卵甲藻病,是一种嗜酸性卵甲藻寄生鱼体表而引起的鱼病。嗜酸性卵甲藻是一种适合生活在酸性水质中的浮游植物。身体呈肾脏形,体外有一层透明的玻璃纤维壁,体内充满淀粉粒和色素体,中央有一圆形的核。嗜酸性卵甲藻用纵分裂法形成裸甲子,在水中自由活动,碰到鱼类就附着于鱼体上,开始过寄生生活,发育为嗜酸性卵甲藻。池塘水呈酸性(ph5~6.5),水温22~32℃的条件,最适合它的生长繁殖。 病症 病鱼在患病初期,在池中拥挤成团,体表的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和背部先后出现白色小点,随后白点逐渐向尾柄、身体两侧、头部等处蔓延扩大,以致连接重叠,全身像涂了一层粉一样,故叫打粉病。 流行情况 打粉病的发病时间长,感染快,死亡率高。以夏、秋两季流行最盛,草鱼种最易感染。夏花和刚入池培育的“冬片”鱼种最容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1)鱼池要彻底清塘消毒,在鱼种培育过程中,定期用生石灰泼洒,把池水的ph调节到8左右。 (2)将病鱼转到水质为微碱性的鱼池内饲养。
病原 此病是由白皮极毛杆菌所引起的。 病症 开始发病时,尾鳍末端有些发白,随着病情的发展,迅速蔓延到鱼体后半部躯干,蔓延的部分出现白色,故又称白尾病。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不久病鱼的头部朝下,尾部向上,在水中挣扎游动,不久即死去。 流行情况 此病传染性大,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养殖场的鱼种培育池,主要危害鲢、鳙鱼的夏花鱼种,夏花草鱼为次,流行季节以6~7月最盛,这时正是夏花分塘时期,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病菌乘机侵入,引起该病的流行。一般死亡率在30%左右,最高的死亡率可达45%以上。该病的病程较短,从发病到死亡只要2~3天时间,对鱼种生产威胁较大。 防治方法 1)在牵捕、运输过程中操作要细致,避免鱼体受伤。 (2)鱼种放养前或发病初期,可用金霉素或土霉素水溶液浸泡鱼体半小时,药液浓度是每立方米水用金霉素12.5 克或土霉素25克。 (3)发病严重的鱼池,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或五倍子2~4克,全池遍洒。 (4)向病鱼池泼洒痢特灵,每立方米水用药0.3~0.5克。
病原 此病是由病毒和细菌双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诊断为鲤春病毒。细菌主是点状产气单胞菌。病毒是原发性病原,细菌是继发性病原,不利的环境因素是催化剂。 病症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鱼皮肤和内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发炎,皮肤红肿,身体的两侧和腹部由于充血发炎,出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浮肿红斑;鳍的基部发炎,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肛门红肿外突,全身竖鳞,鳃苍白,全身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有侧游现象,有时静卧水底,呼吸困难,不食不动,最后尾鳍僵化,失去游动能力,不久死亡。急性型的病鱼一般2~14天即可死亡。 (2)慢性型:开始皮肤表层局部发炎出血,表皮糜烂,脱鳞,而后形成溃疡,肌肉坏死,邻近组织发炎,呈现红肿,有时局部竖鳞,鳍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发病过程长,可拖至45~6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肿,腹腔积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现竖鳞。 流行情况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水肿病的发生,主要在危害2~3龄鲤鱼,在鲤鱼产卵孵化季节,最为流行。病鱼池的鲤鱼因该病死亡率可达45%,最高达85%,成鱼饲养池的
病原 此病是由一种粘球菌引起的。菌体细长,粗细几乎一致,而长短不一。菌体一般宽0.8毫米、长5~9微米,柔软而易曲绕,无鞭毛,滑行运动。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5℃,ph6.0~8.5之间都能生长。 病症 病鱼自吻端到眼前的一段皮肤呈乳白色。唇似肿胀,嘴张闭不灵活,因而造成呼吸困难。口圈周围的皮肤腐烂,稍有絮状物粘附其上,故在池边观察水面游动的病鱼,可清楚地看到“白头白嘴”的症状。病鱼体瘦发黑,反应迟钝,有气无力地浮动,常停留在下风处近岸边,不久就会出现大批死亡。 流行情况 白头白嘴病是夏花培育池中最常见的严重鱼病之一,草、青、鲢、鳙、鲤的鱼苗和夏花鱼种均能发病,尤其对夏花草鱼危害最大。鱼苗培养20天左右以后,若不及时分塘,就容易发生此病,发病快,来势猛,我国华中、华南地区最为流行。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合理放养和及时分塘。 (2)用漂白粉(含30%有效氯)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用药1克,每天1次,连续2天。 (3)或用生石灰全池遍洒,每667平方米水面用15~20千克。 (4)用乌蔹莓(五爪龙)、硼砂
病原 此病是由萤光极毛杆菌引起的。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菌体长为,0.7~0.75微米,菌体宽为0.4~0.45微米,单个或成对排列、有运动力,极端有1~3根鞭毛,无芽孢,菌体染色均匀,革兰氏阴性。此菌好气,适宜温度为25~30℃,在40℃的水温尚能生存。 病症 此病是草、青鱼种和成鱼阶段的主要鱼病之一。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鳍的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似一把破扇子。有时病鱼的肠道也充血发炎。 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广泛,而且终年可见,常与烂鳃、肠炎病并发。每当鱼种放养、牵捕或搬运时;由于鱼体受伤,病菌乘机侵入感染而发病。在寒冬季节,鱼体皮肤也可能因冻伤而感染此病。 防治方法 (1)鱼池彻底清塘消毒,并在牵捕、搬运、放养过程中,防止鱼体受伤;鱼种放养时,用漂白粉药液给鱼种浸洗半个小时左右,浓度是每立方米水用药5~10克。 (2)给病鱼投喂磺胺噻唑,其方法是每100千克鱼第一天用药10克,第二至第六天减半,用适量的面糊作粘合剂,拌入饵料中,做成药饵投喂。 (3)用漂白粉或五倍子全池泼洒,每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