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肿瘤有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儿童期的气管肿瘤绝大部分(90%)为良性,成人者恶性占多数。 气管肿瘤由于发病较少及医者对本病的警惕不高和认识不足,常被误诊或漏诊,能及时获得正确治疗者不多。本病不论良性或恶性均应手术治疗。良性肿瘤切除后,完全痊愈,恶性肿瘤若能及时彻底切除,亦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临床表现 1.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白色泡沫痰。 2.痰中带血丝或血点。 3.肿瘤长大,不同程度阻塞气管管腔,可出现气急、呼吸困难、喘鸣。 诊断依据 1.乾咳、或少量白色泡沫痰。 2.血痰、常为痰中带血点或血丝。 3.进行性呼吸困难、喘鸣。 4.X线胸片、气管断层片见气管腔内出现阴影。 5.支气管镜见气管腔内有肿瘤病源。 治疗原则 1.治疗气管肿瘤要求彻底切除肿瘤。防止复发和消除气管梗阻。晚期病例肿瘤已不可能彻底切除者,亦应减轻或解除气道梗阻,改善通气功能。 2.体积小的气管良性肿瘤,特别是根部有细蒂者,可在内窥镜下作电灼切除。或施行切开气管切除肿瘤,或切除肿瘤时连同切除一部分气管壁,再缝合气管缺损。 3.气管恶性肿瘤或较大的良性肿瘤
外伤性血胸是胸部外伤后引起的胸膜腔积血,是胸部损伤的常见并发症。70%的胸部外伤伴有不同程度的血胸,且常与气胸并存。肋骨骨折、锐器、火器致胸部损伤都可产生血胸。出血来源于肺部损伤、胸壁血管损伤或心脏大血管损伤,其中以胸壁血管损伤引起的血胸最常见。而心脏大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常是致命的,往往抢救不及时,死于现场。 外伤性血胸依胸膜腔内血量分为小量血胸(小于500毫升),X线检查仅见肋膈角消失。中量血胸(500-1000毫升),X线检查见液面达肺门(肩胛骨中部水平)。大量血胸(大于1000毫升),X线检查见液面达上肺门(胛骨中部以上)。 临床表现 1.小量血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2.中等量以上血胸: (1)失血性休克表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贫血、脉快弱、低血压; (2)呼吸系统表现:胸闷、胸痛、气促、发绀、咯血; (3)肋间饱满,呼吸运动受限,气管纵隔偏向健侧,伤侧胸部叩诊浊音或实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如血气胸,则上胸部叩诊鼓音,下胸部叩诊浊音或实音。 诊断依据 1.有胸部外伤史; 2.中等量以上血胸,可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和呼吸困难等低
肺隔离症是一种先天畸形,指没有功能的胚胎性、囊肿性肺组织从正常肺隔离出来。一般不与呼吸道相通连,供血动脉来自主动脉(胸主动脉或腹主动脉分支)。可分为两型:即叶内型及叶外型,叶内型较多见,病肺与其邻近正常肺组织被同一脏层胸膜所覆盖,可发生在任何一肺叶内,但多见于肺下叶。尤以左侧后基底段为多。叶外型较少见,病肺位于其邻近正常肺组织的脏层胸膜外,多数位于左肺下叶与横隔之间。本病均应手术治疗,疗效良好。 临床表现 1.病肺初始阶段可不与正常支气管相通,可无任何症状,仅在X线检查时发现胸内有肿块状阴影。 2.咳嗽、咳痰、发热和反复肺感染等症状。 诊断依据 1.咳嗽、咳痰、发热等肺部反复感染病史。 2.X线胸部检查见胸内肿块状阴影或多房性囊腔阴影。 治疗原则 1.本症如经诊断不论有无症状均应早作手术切除,以免反复感染,造成手术困难。 2.如有肺部感染,宜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再行手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用药原则 1.无感染或感染轻者用药以用药框限“A”为主。 2.感染重者,选用药物可包括用药框限“A”、“B”或“C”。
本征是由于各种不同病因引起完全或不完全的上腔静脉阻塞,使血液回流受阻的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肢及面部水肿及青紫,胸壁静脉曲张。 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的原因多数为纵隔肿瘤或肺门的肿瘤及纵隔炎症。少数是由于上腔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本征主要是对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表现 1.进行性头、面、上肢水肿,重者可波及颈部及胸背,皮肤呈紫红色。 2.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端坐呼吸。 3.胸壁静脉曲张。 4.原发病的表现。 诊断依据 1.头面、上肢水肿。 2.上肢静脉压升高。 3.胸壁静脉曲张。 4.胸部X线检查常可见纵隔肿物。 5.上腔静脉造影可明确部位、范围。 6.握拳试验:本征阳性(握拳动作使上肢静脉压升高)。 7.束胸试验,静脉压上升0.2kPa。 8.吸气时测静脉压上升,与正常相反。 治疗原则 1.无抗凝禁忌者,可抗凝治疗,配合中药活血化瘀。 2.晚期肿瘤用放射疗法、化疗。 3.同种异体血管及人造血管移植术。 4.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 1.炎症:选用抗生素,轻者可口服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先锋酶素Ⅳ等,或选用
先天性膈疝分为后外侧疝、胸骨后疝,后外侧疝为婴幼儿最常见的膈疝,位于腰椎与膈肌交接区之侧前方,多见于左侧、无疝囊,由于胎儿发育期间腹内脏器已大量疝入胸腔,故出生后即可发病,常为婴儿期常见急诊之一。若不紧急处理抢救,死亡率可达90%以上,因此必须早期诊断和手术。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胸骨后疝位于胸骨与肋骨连接之后方,多见于右侧,女性多于男性,女性约占70%,多在成年后发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紫绀,进食后加重,呕吐; 2.患侧胸部呼吸运动弱,胸壁较饱满膨胀,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消失,可听到肠鸣音,心尖搏动及气管推向健侧。腹部平但呈空虚状。 诊断依据 1.呼吸困难、紫绀、进食后加重,呕吐; 2.患者胸部呼吸运动弱,胸壁饱满,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消失,可听到肠鸣音,心尖搏动及气管向健侧移位。腹部平坦空虚; 3.X线胸片显示胸内有胃泡或肠曲影,肺组织受压,心脏和纵隔移位; 4.钡灌肠或钡餐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1.本症确诊后,均应及早手术治疗; 2.对症状严重,病程急的婴幼儿应急症手术。 用药原则
法乐氏三联症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3%。病理特点是指肺动脉瓣狭窄,伴卵园孔未闭或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及右心室肥厚。本病由于右心室排血受阻而发生右心室肥厚、右室流出道进行性梗阻,使右心室、右心房压力增高,心内血液发生右向左分流,病人出现心悸、气短、易劳累、紫绀等。 临床表现 1.心悸、气短、乏力、发育差,轻者紫绀可不明显,重者多有紫绀或蹲踞、晕厥。 2.紫绀明显者有杵状指、趾、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减弱或消失,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听到粗糙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有收缩期震颤。 诊断依据 1.心悸、气短、紫绀、杵状指(趾),肺动脉瓣区听到响亮而粗糙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2.重症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高。 3.X线片示肺血少、右室、右房大,肺动脉段突出。 4.心电图示右室肥原、劳损及电轴右偏。 5.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右房右室增大,心房间隔连续中断及肺动脉瓣狭窄,心房水平右向左分流。 6.心导管及选择性右心室造影,导管经房间隔缺损从右房到左房,肺动脉到右室有压力差,右室造影示肺动脉瓣狭窄或右室流出道肥厚肌束。 治疗原则 1.法乐氏三联症病变
本症是包括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升主动脉骑跨及右心室肥厚四个病理改变的先天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表现主要有自幼出现紫绀心脏杂音。目前从婴幼儿到成人均采用四联症根治术,并可获得满意的效果。手术死亡率已降到很低,术后心功能能恢复正常。 临床表现 1.阵发性呼吸困难,紫绀,蹲踞,头痛头晕。 2.口唇、甲床发绀,杵状指趾,胸骨左缘收缩期喷射性杂音,伴震颤。P2常减弱。 诊断依据 1.阵发性呼吸困难,紫绀,蹲踞,头痛头晕。 2.口唇、甲床发绀,杵状指,胸骨左缘收缩期喷射性杂音、伴震颤。P2常减弱。 3.红血球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 4.心电图:电轴右偏,右房、右室肥厚伴劳损。 5.X线检查:右房右室增大,肺动脉段凹陷,肺血流减少,肺门影小。 6.彩色多谱勒超声心电图:右房右室增大,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 7.右心导管检查:右心内压升高,右室-肺动脉有压差和移行区。 8.右室造影:升主动脉早期显影、肺动脉、右室流出道狭窄,左室提前显影。 治疗原则 1.手术适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是一种常见的心包疾病,多数由于结核性或化脓性心包炎所致,由于心包的慢性炎症病变导致心包增厚,粘连形成坚硬的瘢痕组织,甚至钙化,使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受限,心功能逐渐减退,引起全身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 缩窄性心包炎行心包部分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掌握好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方法,术后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加强强心利尿治疗,心功能可以逐渐恢复。如果不能早期手术治疗解除对心脏的压迫,由于心脏活动受限,心肌早期发生废用性萎缩,晚期则发生心肌纤维化。到了晚期心功能差愈后不佳,手术治疗远不如早期手术疗效显著,死亡率也明显增加。 临床表现 1心悸、气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和心前区不适,呼吸困难尤以活动后加剧,甚至发生端坐呼吸。 2多呈慢性病容,面色苍白或紫绀,颈静脉怒张,面部及双下肢浮肿,心包搏动减弱或消失,心率偏快,心音弱而遥远,可闻及第三心音,静脉压增高,脉压差小,有奇脉,肝脏肿大,腹部膨隆,腹水征阳性,肝颈征阳性。 诊断依据 1.发病较慢有结核性或化脓性心包炎病史,活动后乏力、气短、心悸和腹胀、呼吸困难。 2.临床体征:肝大、腹水
心脏损伤常发生于“心脏损伤的危险区”(上界起自锁骨、下界至肋弓、两侧外界为乳头线),受到开放性或闭合性损伤。因此,常分为贯穿性损伤和非贯穿性损伤。 心脏贯穿性损伤大多是由于枪弹、弹片、尖刀等锐器穿入所致,少数可因胸骨或肋骨折断猛烈向内移位穿刺所引起,此外尚有心血管外科手术或侵入性导管检查或造影等所致的医源性损伤。损伤的心脏部位依次是右心室、左心室、右心房、左心房等。主要表现为心包填塞和/或出血性休克,两者有所侧重。诊断一般不难。任何胸壁心脏危险区的贯穿伤,以及颈根部、上腹部、胸部、后胸壁或纵隔所贯穿伤,应提高警惕有损伤心脏的可能。在上述区域尤其是心前区有伤口,且短期内出现重度低血压、重度休克者,几乎可确立心脏损伤的诊断。任何胸腹部外伤的病人,估计失血量与休克程度不符合,经足量输血而无迅速反应者,或初期低血压经血容量补充后迅速改善,但不久又再度出现,甚至发生心搏骤停者亦多为心包填塞所致。由于病情急、重,无须作过多检查,诊断明确即应积极手术治疗。即使心脏停跳约10分钟之内亦应积极手术抢救,可取得较理想的抢救成功率。由于条件限制,术中应回输自体胸血,术毕大剂量联合应用有效抗生素
本病是由食管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高压和吞咽时不能松弛,食管缺乏蠕动,食物入胃受阻。临床上表现为咽下困难,病人常因咽下困难就医。 本病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可从婴儿-80岁以上老人,多发于20-40岁。外科能有效的解除咽下困难,疗效满意。 临床表现 1.咽下困难、胸骨后有疼痛和阻塞感。 2.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温热食物比冷冻食物更易咽下。 诊断依据 1.吞咽困难,病程较长进展缓慢或不明显; 2.X线食管钡餐造影见钡剂停留在贲门部,食管下端呈边缘光滑的乌嘴状改变; 3.食管镜检查见食管下端管腔狭小,粘膜充血水肿。 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仅可暂时缓解部分症状; 2.扩张治疗需多次重复扩张,仅适用于禁忌手术或拒绝手术的病例。 3.手术治疗能有效的解除咽下困难症状,疗效满意。 用药原则 1.感染轻者用药以“A”为主; 2.感染重者选用药物可包括用药框限“A”、“B”、或“C”。 辅助检查 1.病程较短、诊断明确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病程较长需与癌肿鉴别者检查专案可
种子植物的大孢子,是由胚囊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单倍的细胞,相当于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大孢子。第一次减数分裂是在胚珠轴上呈直角发生的,第二次分裂有直角发生型的和平行发生型的,其结果四分体排列形成线型、型和⊥型。线型和型在同一子房内的胚珠都可看到,但⊥型只在特殊类群(柳叶菜科Oenotheraceae)中见到。一般在线型排列中其近合点的一个变大,内容充实成为胚囊细胞,进而分裂形成多细胞的胚囊。在四分体中近合点以外的细胞发育的例子中,有近珠孔的细胞发育的蔷薇属( Rosa),从近珠孔的第三个细胞发育的胡桃属( Juglans)及杜英科( Elaeocarpaceae)的一种,两端细胞发育的嘉兰属( Gloriosa)、铁木属(苗榆属, Ostrya)、早熟禾属( Poa)等。均在最后剩下一个,三个退化消失。减数分裂时不形成细胞壁而成为单倍的四核性( tetrasporic)胚囊细胞,在百合科( Liliaceae)、菊科( Compositae)的几种可见到。此外,在第二次分裂未引起壁的形成而成为二核性( bisporic)已知的有葱属( Allium)、文殊兰属( Crinum)等。
在哺乳类发生早期,称卵裂期终了的胚胎为胚泡。 哺乳类的卵为无黄卵,进行完全卵裂而形成卵裂球的团块,不久在团块内部生出空腔,逐渐扩大,最后成为由一层细胞围成的泡状体,并从壁的一侧有一细胞团块向内腔突出,这样的泡状体就是胚泡。 构成泡壁的细胞层叫滋养层,细胞团块称为内细胞群( inner cell mass)或胚结( embryoblast德 Embryonalknoten)。后者相当于其他羊膜类的胚盘部位,以后在此形成胚体。又其内腔称为胚泡腔,相当于其他羊膜类卵黄块的部位,充满含有大量蛋白质的液体。胚泡迅速膨大,滋胚层变得极薄。与此同时胚泡的形状有的保持着接近原来的球形,有的变得非常细长。内部细胞群不久就分成胚盘上层和胚盘下层(内胚层),前者与滋养层共同形成外胚层,而胚盘下层则沿滋养层的内面进行扩展。进一步胚盘上层形成原条,在外、内二胚层之间产生中胚层,而内胚层与所贴附的中胚层(胚外中胚层的内侧板)共同形成卵黄囊(亦称脐囊。在灵长类内胚层不伴有滋养层的扩大,故卵黄囊为小形)。受精卵在从输卵管下降中形成胚泡,继续进入子宫植入
一般是指从卵壳内或种子中摘出分离的动、植物胚胎,在适当的实验条件下使之生长发育的过程而言。在动物方面很早以来就进行过胚胎培养,但在植物方面的近代研究,则是由 E. Hanning( 1904)开始的。后来随着器官培养和组织培养方法的发展,对许多植物的幼胚和成熟胚已能进行无菌培养。现在,对原胚和最幼龄胚的培养虽尚未成功,但对已分化至子叶的水雷期( torpedo期)以后的胚进行培养是可能的。对一些植物胚的培养,双子叶植物在胚珠摘出以后将珠孔端切开取出幼胚,对单子叶植物切开胚壁将胚取出,对有胚乳种子(如稻、麦、柿)将胚乳和胚分开即可,但对无胚乳种子(如豆科、栗)用去除子叶的胚,即除子叶胚( decotylated embryo)。这些胚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与组织培养无甚差别。胚胎培养的用途非常广泛,在遗传学、育种学上,把普通种子形成即将终止的系统杂种的胚迅速取出进行无菌培养(合子不稔性),使之发育成为正常的个体以获得后代。在胚胎学及生理学上可凭借培养去分析胚胎发育的必需条件,对胚胎发育状态及物质代谢进行研究。此外,种子的休眠和春化处理的机能中心存在于胚中这一事实,也是用胚胎培养方法予以证
合鳃鳝目合鳃鳝科黄鳝属的 1 种。又名□、鳝鱼、蛇鱼。体细长,呈蛇形,前段圆,向后渐侧扁,尾部尖细,体长一般可达 260 ~ 600 毫米;头圆,口大,上颌稍突出;唇颇发达,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皮膜所覆盖;两个鼻孔分离较远,后鼻孔在眼前缘的上方,前鼻孔在吻端;左右鳃孔在腹面合而为一,呈倒“ V ”字形;鳃膜连于鳃峡;体润滑无鳞;无偶鳍 , 奇鳍退化,仅有不显明的皮褶。腹腔膜褐色;鳔退化;生活时体背侧黑色或有黑色小斑点;腹侧微黄或橙黄。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水系各种水体中都产此鱼。 为热带及暖温带沼泽区底层生活的鱼类,喜栖息于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日间藏在混浊泥底的洞穴中或堤岸的石隙中;夜间外出觅食。以昆虫及其幼虫、蛙、蝌蚪、小鱼、小虾、蚯蚓等为食。每年 6 ~ 8 月产卵。怀卵量 500 ~ 1000 粒。卵径 2 ~ 4 毫米。产卵前吐泡沫堆积成团,受精卵在泡沫中发育,并借助泡沫的浮力浮在水面。雌、雄亲鱼有护巢的习性。 7 ~ 8 天卵即孵化出幼鱼。
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的 1 种。体长,略侧扁;须 2 对。下咽齿 3 行 , 呈臼齿形;背鳍基长大于体长的 1/3, 背鳍和臀鳍均具一带锯齿的粗壮硬刺 ; 身体背部灰黑色 , 侧线的下方到腹部淡白色而成年鱼近金黄色,背、尾鳍基部微黑,雄鱼的尾鳍和臀鳍呈橙红色。 多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的底层和水草丛生处。能耐寒、耐碱、耐缺氧,可在各种不良环境的水域中生存。在春季生殖后,转入肥育期,大量摄取食物,冬季游入深水底层越冬,入春后又转趋活跃。以底栖动物为主要食料,如螺蛳、蚌、蚬和昆虫的幼虫等,也食水草和丝状藻类。为暖温带鱼类。 在长江流域清明节开始产卵 ,4 ~ 6 月是盛期 ; 在东北地区, 6 月才开始产卵。产卵时要求水温在 18 ~ 25 ℃ , 卵具粘性,常粘附在水草上或其他物体上发育。江河中的产卵场是在河湾湖汊水草丛生的地方。怀卵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长江流域 2 ~ 2.5 千克的雌鱼的怀卵量为 20 ~ 30 万粒
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鲢属的唯一种 ( 见图鲢的形态 ) 。又名白鲢,边鱼,□。体侧扁;眼小 , 侧下位;口宽 , 端位,下颌略向上方倾斜;无须;鳃耙细密,互相交织连成多孔的筛片状;有螺形的鳃上器;皮质腹棱自胸鳍基间到肛门;胸鳍末端仅伸至腹鳍起点或稍后;体呈银白色,各鳍灰白色。 为亚洲东部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到海南省及越南北部的特产鱼。在中国西到关中及四川盆地。生活于水的中上层。天然产量很大。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吃浮游植物为主。人工饲养时,也吃投喂的豆浆、豆渣、米糠、酒糟等饲料。在华东 4 龄性成熟。生活在江河中产漂流性卵。在长江的产卵期为 4 ~ 7 月。鲢是中国四大家养鱼类之一,生长迅速,疾病少,是优良的养殖鱼类。在南方,当年就能养成 1 ~ 1.5 千克重的商品鱼。另在海南省及越南北部因气候较暖 , 其鳞较大、较少 , 已形成那里地方性的大鳞白鲢亚种。
鲱形目鲱科鲥属的 1 种 , 又名时鱼、三来、三黎。一般个体长 40 多厘米,最大个体 64 厘米,体重 2.5 ~ 3 千克以上。体长 , 侧扁 , 体形略呈斜方形。头中等大,头背光滑,顶缘无纹。吻尖;口较小,端位,口裂斜形 , 上、下颌的前缘等长 , 无牙。前颌骨中间有一缺刻。眼小,脂膜发达。鳃盖光滑。鳃孔大。假鳃发达。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膜条骨 6 。鳃耙细密。体被圆鳞。无侧线 , 具纵列鳞 43 ~ 46, 腹部棱鳞 16 ~ 17 + 14 。背鳍条 17 ~ 18 ;臀鳍条 18 ~ 20 ;尾鳍深分叉。体背和头部呈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的光泽,下侧和腹部银白色,腹、臀鳍灰白色,尾鳍边缘和背鳍基部淡黑色。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南海和菲律宾。 为溯河洄游产卵鱼类,平时生活于海中, 4 ~ 6 月间入江河中下游产卵繁殖。生殖后亲鱼仍游归海中,幼鱼则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肥育 , 至 9 ~ 10 月才入海生活。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饵料。 3 龄鱼开始性成熟。此时雌
鲈形目鳢科乌鳢属的 1 种。又名黑鱼、乌鱼、乌棒、蛇头鱼、文鱼、才鱼。体呈圆筒状,尾部侧扁。吻尖;头背面平扁,被有鳞片。口大,端位,下颌稍突出。上下颌,犁骨和腭骨均具尖锐的细齿。背鳍、臀鳍基部均很长,可伸达尾鳍基部;胸鳍圆形;腹鳍较小;尾鳍圆形。体呈灰黑色,体及头的背部暗黑色,腹部色较淡;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花斑 , 头侧有 2 纵行黑色条纹;背鳍、臀鳍和尾鳍均具有黑白相间的花纹,胸鳍基部有一黑斑。 分布于中国东部辽河水系到海南省及云南西南部,图们江及鸭绿江无 , 沿黄河达关中 ; 朝鲜西、南亦产。为底栖凶猛肉食性鱼类。喜栖息于水草丛生的缓浅水区。平时游泳缓慢。鳃上腔具辅助呼吸器官,水体缺氧时能在水面进行呼吸,故离水后还能生活相当长时间。冬季到深水处于淤泥中越冬。产浮性卵,卵径 2.0 ~ 2.2 毫米。怀卵量 14000 ~ 34000 粒。以在水草茂盛的静水浅滩为产卵场,生殖期成熟的亲鱼成对地在水草中营产卵巢。产卵后,亲鱼在巢附近守护,经过约 20 天,小鱼开始分散自由生活。
鲇形目鲇科鲇属的 1 种。又名土鲇、鲇拐。鲇亦作鲶,以体粘滑而得名。体重一般 1 ~ 2 千克,最重 7 ~ 8 千克。体长形,头略大而平扁。口宽大,斜向上方,后端可达眼前缘下方;下颌突出。齿细尖绒毛状,颌齿及腭齿均排列呈弯带状。眼小,被皮膜。上颌须 1 对,可伸达胸鳍末端;下颌须 1 对,短,幼鱼期尚另有 1 对颏须,体长至 60 毫米左右时开始消失。 体无鳞。背鳍很小,无硬刺。脂背鳍缺如。胸鳍硬刺外缘锯齿明显。臀鳍很长,后端连于略凹的尾鳍。体色随栖息环境而有不同,通常呈绿褐乃至灰黑色,或有略暗云状斑块。 分布于亚洲东部中国黑龙江到珠江水系,苏联海滨省、日本本州及朝鲜亦有。在中国,遍布于东部各水系向西达四川盆地西侧及甘肃兰州。肉质细嫩 , 少细刺 , 为常见食用鱼之一。 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坑塘、水库的中下层,昼间多隐在草丛、石块下或深水底,夜晚出外活动觅食。食物以小型鱼为主 , 也吃虾,水生昆虫等。产卵期为 4 ~ 7 月
泥鳅是一种淡水性小鱼。每到冬季,它便钻入水底的淤泥深处长眠,以抵抗严寒的侵袭。 泥鳅个头虽小,能耐却很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在一些含氧量低、水质较差的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甚至在干旱季节,水源涸竭的情况下,它能钻入泥中照样不死。因为泥鳅有特殊的呼吸方式,它除了和其他鱼一样能用鳃吸收水中的氧气外,还能通过肠呼吸直接从空气中得到氧气。平时泥鳅生活在水底的淤泥里,当水中的含氧量减少时,它们便纷纷上浮,不时将头伸出水面,用嘴巴吞吸空气。泥鳅的肠管较直,肠壁很薄,其中分布着许多微血管,能进行气体代谢,当空气经过肠管时,氧气被吸收,而其他废气则通过肛门排出。 泥鳅有沙鳅、真鳅、黄鳅之分,在我国各地的淡水中都有分布。常生活在水田、池塘、沟渠的静水底层淤泥中。喜食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等,也食植物碎屑、藻类等。泥鳅每年 4 — 8 月进入繁殖季节,二龄后的泥鳅性成熟开始产卵。个体越大,产卵量越多。 泥鳅肉质鲜美,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