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澳洲肺鱼

角齿鱼目角齿鱼科新角齿鱼属的 1 种 , 是现代肺鱼中最大的种类。体长约 125 厘米 , 重达 10 千克。体呈长梭形,覆盖大而薄的圆鳞。胸鳍、腹鳍呈叶状,其肉质部分具鳞;背鳍、尾鳍、臀鳍相连为一。鳔很长,不成对,鳔内有两条纤维带,一背一腹将鳔分为左右两部分,并在两侧形成许多对称中隔,将鳔分隔成许多对称的小气室 ( 肺泡 ) 。鳃 5 对 , 很发达。产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它可以用鳃和鳔(肺)同时进行呼吸,也可以单独地使用肺或鳃呼吸。喜生活于水流平缓、草木丛生的河流、池塘中。夏季,池水常因逐渐干涸和植物残体的腐败而极端缺乏氧气 , 此时其他鱼大量死亡 , 澳洲肺鱼却可用肺呼吸以维持生存。但它不能完全离开水而生活,秋季池塘中充满了新鲜的水 , 含有大量氧气 , 它们又可通过鳃进行呼吸。 澳洲肺鱼产卵期很长 , 一般以 9 ~ 10 月为旺期。卵大,卵径 6 ~ 7 毫米 , 具胶质膜 , 无粘性。卵产于植物中间,一部分沉入水底。和肺鱼类其他现代种类的不同点是澳洲肺鱼的幼鱼无外鳃,也无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铜鱼

又名金鳅 , 退鳅。因体黄铜色而得名。 体长,前段近圆筒状,尾柄部侧扁;头小,近锥形,吻尖,短而突出;口小,下位,口裂狭窄 , 呈马蹄形 , 口角具有 1 对粗长须;眼很小,侧上位 , 眼径小于鼻孔;背鳍短小,臀鳍位置较前,背、臀鳍基部两侧具鳞鞘;胸、腹鳍中等长,基部处覆盖多数小而不规则的鳞片;尾鳍宽阔,分叉不深,上下叶末端尖;鳞片较小;侧线完全;体背金黄色,稍带闪光 , 体上侧具多数浅灰黑的小点 , 腹部白色略带黄,鳍呈浅灰色,边缘黄色。多见于长江水系的干支流和湖泊中,黄河下游也有分布。 一般生活于水体底层 , 喜集群 , 常栖息于流水环境中。冬季成群生活于深沱或有岩石的深水世,开春到流水中产卵。产卵后至秋季又回到中下游及湖泊中肥育和越冬。主要以底栖软体动物为食,也食高等植物碎片、藻类和一些水底无脊椎动物。 产卵期一般是在 4 ~ 5 月间。通常产卵于急流中。卵呈浅蓝灰或灰绿色,卵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文昌鱼

文昌鱼是一种动物珍宝。据科学家研究,它早在五亿多年前就出现,至今仍保持着古代的特性及原始性状。这为研究鱼类的起源和无脊椎动物进化历史,提供了活的证据。 在中国,文昌鱼只分布在福建、青岛、台湾等地,而以福建同安县刘五店为最出名,据说“文昌”两字源出于“文昌帝君”。 文昌鱼身长 3-5 厘米,形态构造十分古怪,躯体细长而侧扁,两头尖尖,活像一条小扁担。全身粉红色,半透明,可看到一条条平行排列的肌肉纵。无鳞、无偶鳍、无脊椎骨。“心脏”只是一根能跳动的腹心管,连眼睛、耳朵、鼻子等感觉器官都没有,消化器官也没有分化。除了口和咽喉区分外,就是一根直肠通肛门。 文昌鱼经常随着潮水游到江河汇合的浅海海底,几乎没有自卫能力,却有惊人的钻土本领,一般可生活三四年。它经常把身体的大部分埋在沙里,仅有前半截身体露在沙外,觅食江水带来的浮游植物。到了繁殖季节,文昌鱼双双成群地钻出沙滩,相互嬉游、交配。雌雄异体,生殖细胞成熟后,排到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草鱼

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的唯一种,又名白鲩,草根鱼,厚鱼。体略呈圆筒形,头部稍平扁,尾部侧扁;口呈弧形,无须;上颌略长于下颌;下咽齿 2 行,侧扁,呈梳形 , 齿侧具横沟纹;鳞中等大小;体呈浅茶黄色 , 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黄,其他各鳍浅灰色。为中国东部广西至黑龙江等平原地区的特有鱼类。 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通常在被水淹没的浅滩草地和泛水区域以及干支流附属水体摄食肥育。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在激流江段产卵。产卵期在 3 ~ 7 月。卵半沉性。受精卵的卵膜吸水膨胀,顺水漂流。 4 龄性成熟。怀卵量为 30 万~ 138 万粒。 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因其生长迅速,肉味佳,饲料来源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中国唐代末期,在广东有将荒田筑埂,灌养草鱼 1 ~ 2 年,以清除野草的记载。近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白鲟

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的 1 种, 以体色较浅而得名。又名象鼻鱼、琴鱼、朝剑鱼 , 古名鲔。体长梭形。吻长剑状 , 前端狭而平扁,基部且肥厚;吻腹面有须 2 条。体无骨板状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背部浅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粉色。分布于长江干流,黄海、东海沿岸亦有发现,古时达汾渭盆地。 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栖息于长江干流,偶进入沿江大型湖泊。性成熟年龄 7 ~ 8 龄、重 25 千克(♀)以上;雄鱼成熟稍早。产卵期 3 月下旬至 4 月。卵灰黑色,球形。卵径 2.1 毫米、沉性。怀卵量可达 20 万。产卵场在长江上游的宜宾一带;底质为乱石、水深 10 米以内,流速约 0.49 米/秒,溶氧 8 毫克/升 ,pH8.2 ,透明度 39 厘米 , 水温 18.3 ~ 20.0 ℃。在四川境内 1 龄鱼体长约 0.1 米。体重增加较快,最重可达 500 千克以上。但一般较大的是 100 千克以上。饵料以鱼类为主。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鲟形目鲟科鳇属的 1 种。一般体长 2 ~ 3 米,重 200 ~ 400 千克;最大个体长达 5 米以上,重达 1000 千克。体长梭形 , 被 5 纵行骨板状大硬鳞。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与鲟类的区别在于口裂宽大,呈新月形。鳃盖膜游离;左右鳃孔相连。须侧扁。背部黑青色 , 两侧黄色 , 侧硬鳞骨板黄褐色。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下游,为黑龙江流域的名贵鱼类;黄河口附近的烟台也有过记载。 为江河的底层鱼类。喜生活在砂、砾粒质水底。常分散活动。平时多栖息在汇流及回水中,冬季在深水越冬。性成熟年龄 16 ~ 17 龄,长约 2300 毫米 ( ♀ ) 。产卵期 5 ~ 6 月。产卵场在砂质底、水流平稳、 2 ~ 3 米深处。怀卵量约 38.34 万~ 328 万粒。卵径 2.5 ~ 3.5 毫米。卵灰黑色、粘性。受精卵在水温 15 ~ 17 ℃时 7 天孵化。年龄 20 ~ 35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甲胄鱼

甲胄鱼生活在距今 4 亿多年到 5 亿年间的古生代时期。它们中的大多数身体的前端都包着坚硬的骨质甲胄,形似鱼类,但没有成对的鳍,活动能力很差。同时也没有上下颌,限制了它的主动捕食能力,食物范围很窄,因而没有发展前途。 甲胄鱼是个复杂的类群,包括头甲鱼类、缺甲鱼类、杯甲鱼类和鳍甲鱼类等,体型大小不一,小的几厘米,大的几十厘米。生活方式也多种多样,多数种类在海底过着爬行生活,靠吮吸方式在海底觅食。有的种类如杯甲鱼类,有厚的鳞片,但缺少鳍,只有倒歪尾。较进步的鳍甲鱼类,游泳能力强,能在水层表面取食。大多数甲胄鱼生活在淡水中,这对脊椎动物起源于海水提出了怀疑。 有人说,甲胄鱼是现存圆口纲动物,如七鳃鳗的祖先,它们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又有人说它没有后裔,因为甲胄鱼适于水底生活,而圆口纲则运动灵便,适于半寄生或寄生生活,它们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而是来自共同的无颌类祖先。至于鱼类,它的祖先与甲胄鱼比较相近,但又比甲胄鱼进步得多的盾皮鱼。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甲胄鱼是最古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非洲肺鱼

美洲肺鱼目非洲肺鱼科 ( 原鳍鱼科 ) 非洲肺鱼属,亦名原鳍鱼属、泥鱼,有 3 种。体长形,被覆较小的圆鳞。偶鳍退化,呈鞭状,其主轴骨的一侧具支鳍骨或仅存主轴骨。鳃弓 6 对,鳃裂只有 5 对。鳔很发达,整个鳔的前端部分合并为单室,长度很短,随即分开成对,达体腔后端 ; 鳔内中央腔的侧壁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小气室 ( 肺泡 ) ,各小气室又复分为许多小气囊 ( 肺小泡 ), 构造与陆生动物的肺十分相近。 只生存于非洲热带淡水中。在干旱期钻入泥中。由皮肤分泌很多粘液和泥混合,形成一个坚硬的泥壳,有一个或几个孔和外界通气,鱼在其中进入休眠状态,直到下次降雨时才复苏。产卵期一般在雨季开始时,它们在水底挖有坑状的巢穴。雄鱼保护鱼卵和仔鱼。仔鱼具有外鳃和粘合器官 , 在鳃盖形成后,仍有 3 对外鳃伸出体外,直到成体时才消失,但仍留其痕迹。以各种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为食。   连鳍非洲肺鱼分布于塞内加尔到乍得、东非及赞比西河;埃塞俄比亚非洲肺鱼分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鲫属的 1 种。身体似鲤、但体较扁而高;头小,眼大,无须;下咽齿 1 行,侧扁;背鳍基部较长,背鳍、臀鳍均具有带锯齿的粗壮硬刺。 为广布、广适性鱼类,遍及亚洲东部寒温带至亚热带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稻田和水渠等水体,以水草丛生的浅水湖汊和池塘为多。生活力强。食物包括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及水草等。繁殖力强,在华东、华南 1 龄可达性成熟,每年 3 ~ 8 月在浅水湖汊或河湾的水草丛生地带分批产卵。卵粘附于水草或其他物体上发育。水温 17 ~ 19 ℃时,受精卵经 4 昼夜孵化出鱼苗。 鲫为中小型鱼类,一般在 250 克左右。肉质细嫩 , 味鲜美,是重要的食用经济鱼类。生活在不同环境和水系的鲫,其性状和体色都会有一定的变异和分化;特别是经过养殖、选育,产生很多品种,成为人们喜爱的观赏鱼类──金鱼。 分布于黑龙江流域和新疆额尔齐斯河水系的银鲫是鲫的 1 个亚种。较耐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鳙属的唯一种。又名花鲢,黑鲢,黄鲢,胖头,大头鱼。体侧扁;头大;眼小、侧下位;口大,端位,下颌向上倾斜;无须;鳃耙细密排列但不相连,有螺旋形的鳃上器;腹部仅在腹鳍基至肛门间有皮质腹梭;胸鳍长,末端远超过腹鳍基部;背部及两侧上半部微黑,腹部白色,体侧有许多黑色小斑点;各鳍灰白,亦有许多黑色小斑点。 分布于亚洲东部,中国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珠江等流域。生活于流水或较大的静水湖塘中,为暖温带平原区中上层大型鱼类,不善跳跃。天然产量较大。以浮游动物为食。 5 龄性成熟,在江河中水温 20 ~ 27 ℃时于激流处产漂流性卵,在长江的产卵期为 5 ~ 7 月。大鱼体重可达 40 千克。 鳙是中国主要养殖鱼类四大家鱼之一 , 生长迅速 , 疾病少,是优良的养殖鱼类,一冬令鱼体长可达 100 ~ 135 毫米 , 甚至 300 ~ 500 毫米和重 0.5 ~ 1 千克; 4 冬令可达 10 千克。在中国东部的池塘、水库、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龟鳖目(Chelonia)

   爬行纲中最为特化的一类。身体宽短,背腹具甲。沉重的装甲是一种被动的保护适应。硬甲壳的内层为骨质板,来源于真皮;外层或为角质甲(龟)或为厚的软皮(鳖),均来源于表皮。大多数种类的颈、四肢和尾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进甲内。脊椎骨和肋骨大都与背甲的骨质板愈合在一起,胸廓不能活动。上、下颌无齿而具坚硬的角质壳。雄性有交配器,卵生,有石灰质或革质的卵壳。一般营水栖生活(淡水或海水),也有少数种类营陆地生活。水栖者产卵也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发育。陆栖龟类大多为草食性,鳖类大多为肉食性,其他种类也有杂食的。龟鳖类寿命较长,一般可活数十年,甚至达200余年。世界上现存龟鳖类约有200种,我国已知有24种,属于3个亚目,即曲颈龟亚目(如乌龟)、海龟亚目(如海龟)和鳖亚目(如鳖)。乌龟是我国最常见的龟类,颈部、尾部和四肢均可完全缩入甲内。腹甲可作药用。鳖又名甲鱼或团鱼,肉味鲜美且营养价值高,为有名的珍肴佳品和滋补保健食品,是人工养殖的对象。海龟生活于海中,但每年产卵时,成群结队地爬到沙滩上来,掘沙为穴,产卵于其中。孵化出的幼体再回海中。肉和卵可食,卵含油多,体脂肪可炼油,龟板、龟血、龟卵都可作药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洄游(migration)

   鱼类在其一生的生命活动中,在一定时期,沿着一定路线,进行集群的迁徙活动。根据洄游的不同情况,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   生殖洄游 鱼类性成熟后,按其遗传特性和生理变化,要求具备一定条件的产卵场以供产卵繁殖,从越冬场所或索饵场所成群结队向产卵场地进行的迁徙。生殖洄游可以只在海中进行,例如大、小黄鱼;也可以只在淡水中进行,例如青、草、鲢、鳙;或者由海洋到江河,称为“溯河洄游”,如大麻哈鱼从鄂霍次克海游至我国黑龙江、松花江产卵,亲鱼产卵后,体力消耗殆尽,相继死亡,仔鱼在河水中过冬,明春入海成长,可谓“生于河,死于河,育于海”者;相反的情况是由江河到海洋,称之为“降河洄游”,如鳗鲡,分别生活在欧洲或北美的江河中,产卵时聚集成大群,游向大西洋深海处产卵,仔鱼经变态后,从江河口而入河流淡水中生长,可谓“生于海,死于海,育于河”者。   索饵洄游 鱼类常因追寻食物而进行的集群迁徙。一般鱼类在进行生殖后,消耗大量体力,它们通过索饵洄游,摄取大量食物,准备越冬。也有一些鱼类在生殖洄游前进行索饵洄游,积累营养为繁殖后代打下基础。   越冬洄游 成鱼和幼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海鞘(Ascidia)

   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的代表动物。成体一般固着在海底岩石或船底等物上。外形像椭圆形的囊袋,顶端有一个入水管孔,侧面较低处另有一出水管孔。水流带着食物和氧由入水管孔通入体内一个大形囊状的咽部,咽壁被许多鳃裂所洞穿。鳃裂不直接开口于体外,而开口于围鳃腔。水流汇集入围鳃腔,再经出水管孔排出体外。水中微小的食物被咽壁腹侧的内柱所分泌的粘液粘结成食物团。依靠鳃裂周围纤毛的摆动使水流作定向流动,食物团随水流向后输送,进入肠管。成体内部虽有鳃裂,但无脊索,也无背神经管。这类动物虽远在2000多年前即被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描述过,但很长时期一直把它归属于无脊椎动物。直至19世纪,俄国胚胎学家柯伐列夫斯基(A.O.Koвалевский)研究了海鞘的胚胎发育,才正确地阐明其分类地位应属于和文昌鱼相近的低等脊索动物。海鞘的幼体是一种外形似蝌蚪、在水中自由游泳的动物。尾内有典型的脊索,有中空的背神经管,咽壁上有鳃裂,具备了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幼体的这种自由生活状态只能持续几小时乃至一天,即沉到水底,以前端的附着突固着在水中物体上,并开始逆行变态:脊索随同尾部的退缩而消失,神经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一种小型蝇类,喜在腐烂水果及发酵物附近飞舞。它的特点是,生活周期短(约15天),突变性状多,唾腺染色体大且有特定的横纹,加上容易在室内饲养,所以是进行遗传学实验研究的好材料。摩尔根等人就是从研究黑腹果蝇中发现了“伴性遗传”、“连锁与互换”等现象和规律,从而发展了染色体遗传学说的。雌、雄果蝇外观有明显区别。雌蝇体型较大,腹部末端稍尖,腹部背面有明显的5条黑色条纹,无性梳;雄蝇体型略小,腹部末端圆钝,腹部背面有3条黑纹,前两条细,后一条甚粗且伸延至腹面,有性梳。果蝇在自然条件下和人工培养时都可能发生突变,使某些性状与正常的野生种有明显的差别。杂交实验常用的突变性状有以下几种:白眼(W)(野生型为红眼W );乌身(又称黑檀体,ebony,e);(野生型为灰身,E);残翅(vestigial,v)(野生型为长翅,V)等。果蝇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幼虫要经过两次蜕皮;第二次蜕皮后的3龄幼虫长可达4.5毫米。3龄幼虫化蛹。黑蝇有4对染色体。雌蝇有3对常染色体和一对XX性染色体;雄蝇有3对常染色体和一对XY性染色体。黑腹果蝇幼虫的唾腺染色体特别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恒温性(homeothermy)

   动物维持自身体温稳定的能力。按恒温能力和体温调节的特点可将动物分为常温动物(homeotherms)和变温动物(poikilotherms)两类。前者体温能在不同环境下保持相对稳定,如多数兽类的体温保持在36~37℃,鸟类在40~42℃;后者的体温则随环境温度而变化,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所有无脊椎动物皆属此类。恒温性的维持靠增加有机体的产热量,故常温动物的能量代谢水平明显高于变温动物;另外,减少单位面积的散热量也有助于维持恒温,常温动物的毛或羽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常温动物体温调节的机理包括产热调节和散热调节两方面,当体温过高时,它可以增加出汗而散热,过低时则通过发抖而增加产热。动物也通过行为来调节体温的恒定,如选择适宜温度的空间、选择活动时间、建立巢穴、集群等。许多变温动物也有维持恒温性的某些生理和行为的适应,从而使其在自然状态下体温变化范围较环境温度的变化小。具冬眠习性的常温动物,在休眠时体温维持在0℃左右,此时,其体温调节机制弃而不用。植物属变温型,其体温通常接近环境温度,随环境温度而变。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鲸目(Cetacea)

   包括大型完全水栖的哺乳动物,推测是由古代陆生的食肉类分出而转变为水生的一支。体呈鱼形,颈部不明显,颈椎常常愈合在一起。毛退化,仅在唇边有稀毛。皮下脂肪层发达,代替毛的保暖作用,也可减小身体比重。前肢成鱼鳍状,后肢缺少,有水平的尾鳍,背鳍或有或无,鳍内不具鳍骨,而是结缔组织支持。缺外耳壳。鼻孔1或2个,开口于头顶,又名喷水孔,其边缘有活瓣,在水中可关闭;出水呼吸时,发出很大声响,呼出的热气混有大量水蒸汽,形成一条甚高的雾状水柱。肺呼吸,肺容积大,每次呼吸换气彻底,潜水后对氧的使用经济,从而鲸能潜水30~7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才浮出水面换气一次。大多数小型鲸是浅层潜游者,而一些大型鲸类则能深潜,如抹香鲸能深潜900~1134米。雌性有1对乳头,靠乳房周围肌肉的收缩将乳汁挤到仔鲸口中。本目动物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除皮、肉可利用外,脂肪是工业的重要原料,特别是鲸脑油,可制作精密仪器使用的润滑油。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是风湿热的后遗症,是由于瓣叶增厚、瓣交界粘连引起瓣口狭窄,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其他心脏瓣膜病变。临床表现主要有活动后心悸气促,心尖部舒张期杂音,病情发展缓慢,逐渐加重,最终可导致右心衰竭。 本病在我国常见,多见于20-40岁,女多于男,1/3病人无风湿热病史。本病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内科治疗只能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减慢病情发展。手术治疗适应多数病人,根据不同情况可选不同的手术方法,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临床表现   1.劳累性心悸和呼吸困难,加重时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咯血,下肢浮肿。 2.心尖部可听到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伴震颤。第一心音亢进,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可闻开瓣音。 诊断依据   1.劳累性心悸和呼吸困难,加重时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咯血,下肢浮肿。 2.心尖部可听到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伴震颤。第一心音亢进,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可闻开瓣音。 3.心电图:二尖瓣P波,右室肥厚伴劳损,常伴心房纤颤。 4.X线检查:左房右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肺淤血。 5.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左房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肺动脉狭窄

  肺动脉狭窄是指右心室与肺动脉间的通道,因先天性畸形产生的狭窄,而室间隔完整。此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之一。常见狭窄类型有瓣狭窄,漏斗部狭窄,肺动脉狭窄。其可各自单独存在,亦可并在。 本病症状和病情发展与狭窄程度有关,轻度狭窄者可无症状,重度狭窄者症状出现早,并逐渐发展出现紫绀及心功能衰竭。本病手术疗效确切,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病死者多数是未及时接受治疗,病情危重或伴其他心脏畸形者。因此,应该早诊断,早治疗。 临床表现   1.劳累后有心悸、气促、胸痛或晕厥,严重可有紫绀和右心衰竭。轻度狭窄病人可无症状。 2.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粗糙收缩期喷射样杂音,伴震颤肺动脉瓣第二音减弱或消失。 诊断依据   1.劳累后有心悸、气促、胸痛或晕厥; 2.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粗糙收缩期喷射样杂音,伴震颤动脉瓣第二音减弱或消失。 3.心电图:电轴右偏,P波高尖,右心室肥厚。 4.X线检查,右心室扩大,肺动脉园锥隆出,肺门血管阴影减少及纤细。 5.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增大,确定狭窄的解剖学位置及程度。 6.心导管检查:右心室与肺动脉的收缩期压力阶差超过1.3Kp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心脏房室血管畸形

  心脏房室管畸形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命名迄今未统一,又称为心内膜垫缺损、房室共同通道、房室隔缺损。 本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3%左右,分为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部分性房室管畸形,此类除有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外,还有二尖瓣大瓣裂,三尖瓣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全;完全性房室管畸形,即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伴有室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大瓣裂和三尖瓣隔瓣裂,形成前、后两组共同瓣。 临床表现   1.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症状,轻度活动后心悸、气急,呼吸道经常发生感染。部分性和完全性房室管畸形上述症状出现较早,常发生在婴儿期和儿童期,病程进展快,早期出现心脏扩大和严重的肺部充血。 2.病儿发育迟缓,胸廓隆起,除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外,在心尖部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左腋下传导;胸骨左缘三、四肋间听到较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常伴有震颤;肺动脉瓣区听到第二音明显亢进和分裂。 诊断依据   1.心悸、气急、易感冒、发育差,重者有紫绀,心尖部听到二尖瓣关闭不全之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胸骨左缘三、四肋间听到粗糙的收缩期杂音伴震颤(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分裂。 2.心电图检查:P-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先天性肺囊肿

  先天性肺囊肿是一种肺部先天性畸形。在小儿并不少见,也可见于新生儿。肺囊肿可分为单发(孤立性)和多发性,前者较为多见。囊肿初不与气管、支气管相通。当囊腔充满粘液,逐渐膨胀后向支气管破溃与支气管沟通,此时囊腔记忆体在液体和空气。本病发病无性别差异。 本病的临床表现可甚悬殊。小的囊肿可无任何症状,仅在X线检查时才被发现,较大囊肿在继发感染或胀大压迫周围组织时才出现症状。本病应手术治疗,疗效良好。 临床表现   1.小的肺囊肿可无任何症状,多数与支气管沟通后出现咳嗽,咳痰,小量咯血,低热等症状。 2.囊肿长大后压迫周围组织,可出现哮鸣,咳嗽、胸痛等压迫症状。 3.若通向囊腔的支气管有不全阻塞,具有活瓣样作用,使囊中内空气进行性积聚,形成张力性囊肿或囊肿破裂成张力性气胸。可有呼吸困难、心率快速、紫绀,心尖搏动和气管被推向对侧的症状和体征。 诊断依据   1.咳嗽、咳痰、少量咯血等肺部反复感染病史; 2.X线胸部检查显示边缘清晰的园形或椭园形的致密阴影,或园形或椭园形壁薄的透亮空洞阴影中可有液平面。 治疗原则   1.无症状的婴幼儿,可密切观察数月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