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 细菌的单染色法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单染色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 2.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 所谓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态的观察。 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所以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碱性染料并不是碱,和其他染料一样是一种盐,电离时染料离子带正电,易与带负电荷的细菌结合而使细菌着色。例如,美蓝(亚甲蓝)实际上是氯化亚甲蓝盐(methylenebluechloride,缩写为MBC),它可被电离成正、负离子: MBC→methylene blue chloride- 带正电荷的染料离子可使细菌细胞染成蓝色。常用的碱性染料除美蓝外,还有结晶紫(crystal violet)、碱性复红(basicfu-chsin)、番红(又称沙黄,safranine)等。 细菌体积小,较透明,如未经染色常不易识别,而经着色后,与背景形
Ⅳ.微生物的染色与形态结构观察 虽然各种类型的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但一般实验室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由于细菌体积小且透明,在活体细胞内又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相差不大。当把细菌悬浮在水滴内,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由于与周围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难于看清它们的形状,更谈不上识别其细微结构。而经过染色,就可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比较清楚地看到菌体形态,亦即菌体表面及内部结构着色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便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的形状和结构,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染色反应来鉴别微生物的类型和区分死、活细菌等,因此,微生物染色技术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 本部分实验着重于细菌的染色观察,同时也针对放线菌、酵母菌和丝状真菌的形态特点进行相应的实验。目的在于使同学们在掌握细菌染色技术的基础上,了解各种其他的染色制片技术;观察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以巩固课堂知识,增强感性认识。
实验四 相差显微镜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相差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用途。 2.学习掌握相差显微镜的操作技术。 二、基本原理 暗视野显微镜可以看到活细胞的外部形态,但是看不清内部结构。相差显微镜不仅能观察活细胞的形态,而且还能看到细胞内部结构以及细胞分裂的连续过程。 光线通过透明物体如活细菌细胞后,由于受透明物体中密度和折射率不同的物质的影响,部分光线变成了绕射光,光波的相位发生变化,而这种相位差不表现为明暗和颜色上的差异,不能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相差显微镜就是将经过透明物体的直射光延迟或提前,并和绕射光产生干涉,使相位差变为振幅差。如果产生的干涉为相长干涉(图Ⅲ-8,R组光线),则振幅的同相量相加而变大,我们便看到较亮的部分;如果所产生的干涉为相消干涉时(如图Ⅲ-8,S组光线),则振幅异相量相消而变小,这部分就变得较暗。这样,变相位差为振幅差的结果,使原来透明的物体表现出明显的明暗差异,对比度增加,能更清晰地观察活细胞的细微结构。 相差显微镜成像原理和装置如图Ⅲ-9所示
实验三 暗视野光学显微镜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暗视野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及用途。 2.学习并掌握使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样品的基本技术。 二、基本原理 生活的细菌在明视野显微镜下观察是透明的,不易看清。暗视野显微镜的原理与来自缝隙的一束强光通过暗室时,可清楚地看到其中细微灰尘的现象是一样的,即给样品照明的光不直接穿过物镜,而是由样品上反射或折射的光进入物镜,那么,在漆黑的视野中,由于反差增大了,使样品能够看得更清楚。因用暗视野法可以在黑暗的视野中看到光亮的菌体,故在观察生活细菌及细菌运动时常采用此法。 暗视野显微镜的构造主要是采用一种特殊的聚光器,在聚光器的下方中央为圆形黑盘所遮,光仅由周缘进入,使光会聚于载玻片上,并斜照物体,物体经斜射照明后,发出反射光可进入物镜,这样,造成显微镜视野黑暗,而其中的物体明亮。如无暗视野显微镜时,只需将明视野显微镜上的聚光器取下,换上暗视野聚光器即可;也可在明视野显微镜聚光器下面的滤光镜支架上放一片星形挡板(star diaphragm)(图Ⅲ-6
动物界中一个较大的类群,已知约 15000种,有人估计有 50万种。分布很广,自由生活种类在海水、淡水、土壤中都有,有的以藻类、真菌等为食,有的吃轮虫等;寄生种类寄生在人、动物和植物的各种器官内,危害较大。体细长圆柱状,故又称圆虫。体表被一层较厚的角质膜,蛋白质成分,为上皮所分泌,一般分为皮层、中层和基层 3层,有保护作用。角质膜下为合胞体的上皮,即上皮的细胞界限不清,具多核。上皮向内突起成纵脊,两侧的为侧线,背面和腹面的为背线和腹线。线虫体内有一广阔的空腔,称为初生体腔或假体腔( pseudocoelom),是胚胎时期的囊腔发展而来,整个腔没有完全被中胚层所覆盖,即只有体壁中胚层,且不具体腔膜。腔内充满体腔液,致使虫体鼓胀饱满,身体难以任意伸缩。肌肉层位上皮下,为一层纵肌,不发达,故身体只能弯曲作波浪状蠕动。线虫具有完整的消化道,即有口和肛门,与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相比,是个很大的进步。消化道管状,分前肠、中肠和后肠。前、后肠来源于外胚层,无消化作用,中肠为内胚层来源,是消化吸收的主要部分。 自由生活的线虫通过体表进行呼吸,寄生种类为
扁形动物门,吸虫纲( Trematoda)动物习称吸虫。全部为寄生种类,对人畜危害很大。吸虫适应寄生生活方式,神经感官退化,消化道不发达,但产生了吸盘,可吸附寄主体上。生殖力强,生活史复杂,个体发育中经数期幼虫,幼虫可进行幼体生殖。呼吸是靠分解体内的糖原释放能量,维持其生理活动,为厌氧呼吸,这是寄生虫的一个特点。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是寄生在人体门脉系统及肠系膜静脉中一种小型吸虫,对人类危害严重。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日本血吸虫于 1904年发现,我国湖南马王堆出土古尸的肝中查到了日本血吸虫卵,证明在 2000多年前我国已有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为雌雄分体,体呈线状,雄虫短粗,长 10~ 20毫米,腹侧有一抱雌沟;雌虫细长,多位于雄性的抱雌沟内。虫体前端有口吸盘和腹吸盘,雌虫产卵,卵内发育成带纤毛的毛蚴,随粪便排出,在水中毛蚴孵出,遇钉螺( Oncomelania)即钻入其体内,故钉螺为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在螺体内,毛蚴发育成胞蚴,胞蚴又产生第二代胞蚴,后产生尾蚴,离螺体,密集水面游动。遇人则钻皮肤侵入寄主体内,随
体内没有脊椎骨的一大类低等动物,如蛔虫、蚯蚓、河蚌、虾、蟹及昆虫等。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整个动物界中,除脊索动物门中脊椎动物亚门的 4万多种动物是脊椎动物外,其余 30多门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其种类总数占整个动物界种类总数的 95%以上。各类群的身体结构各异,生活习性不同。有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体微小,构造简单,称为原生动物,又称单细胞动物。身体由多细胞构成的动物称后生动物( Metazoa),其中体形多不规则,由二层细胞构成,无口,无消化腔,称为多孔动物。动物体具有二胚层,呈辐射对称,消化腔有口、无肛门,这是腔肠动物。三胚层、两侧对称、无体腔的是扁形动物。动物发展到具有假体腔、完整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称原腔动物( Protocoelomata)。身体分节具有真体腔的为环节动物。身体分节并有分节的附肢,已分化出头、胸、腹或头胸和腹的为节肢动物。体柔软不分节,真体腔退化,常被外壳的为软体动物。体呈辐射对称,表有棘或刺,具有体腔,有内骨骼的是棘皮动物。体背侧有背神经索,咽部具鳃裂,并有口索( stomochcrd)的,称为半索动物。无脊椎动物中有的外形似植
古爬行动物中能在空中滑行的一个类群。头骨趋于愈合,胸骨发达,肢骨骨壁薄而髓腔大。前肢的肱骨粗壮,桡、尺骨颇长,前三指退化成小钩状,第四指特长,第五指消失。特长的第四指支撑着由身体侧面伸张的皮膜,形成能在空中滑翔的器官。翼龙可分三类。( 1)喙嘴龙类( Rhamphorhyn-choids):尾长,口内有牙齿,掌骨较短,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如在德国索伦霍芬发现的喙嘴龙( Rham-phorhynchus)。( 2)翼指龙类( Pterodactyloidea):身体短小,头大,尾极短,口内牙齿稍退化,掌骨较长,如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翼指龙( Pterodactylus)。( 3)无齿翼龙类( Pteranodons):具有联合背椎,头顶部有隆起的骨质嵴,牙齿极度退化,甚至无齿,如我国的准噶尔翼龙( Dsungaripterus)。后者发现于新疆乌尔禾早白垩纪地层中,化石完整。体较大,两翼伸长可达 3.5米,体长约 0.9米。头骨长,前端突而尖锐,头骨上有中棱,鼻孔与眼孔连通。上下颚均有 10余个牙齿。第四腕骨与第四指骨特别长(图)。翼龙类最早出现于侏罗纪,到白垩纪末,全部绝
扁形动物门,涡虫纲( Tubellaria)中淡水生活的习见种类,属三肠目( Tricladida)。世界上已发现近 400种,我国记录 7种,以日本三角涡虫( Dugesiajaponica)分布最广,这也是亚洲东部常见的一种。涡虫生活在溪流浅水处,多隐于石块下面,昼伏夜出。体呈树叶形,背腹扁平,腹面密生纤毛,可爬行。全体淡褐色,长 10余毫米。头呈三角形,背侧有 1对黑色眼点,两侧各有一耳突,为嗅觉器官。体末端钝尖。体中部稍后处的腹中央有口,连于咽囊,囊内有一肌肉性管状的咽,可伸出体外。咽与肠相连,肠分 3枝, 1枝向前, 2枝向后。涡虫以蠕虫、甲壳类、昆虫等为食,咽吸住食物后,肠即分泌消化液,使之溶为液状物,再吸入肠内,进行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无肛门。养分为肠壁吸收,贮存于实质中。代谢产物由原肾管排除,许多排泄孔位于背侧。呼吸作用经体表进行。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复杂,生殖孔位于口后。生殖时,二涡虫尾端一段腹面相贴在一起,生殖孔相对,互相交换精子。卵在体内受精,数个受精卵和卵黄(营养物质)被生殖囊分泌的粘液形成的膜状卵茧包裹,排出体外,在外界孵化成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头胸部短而扁,头胸甲坚硬,腹部退化,折在头胸部的腹侧。雄性呈三角形,雌性近圆形。均为底栖种类,肉食性,约有 4500种。附肢结构与虾类相同,头胸部 5对步足,粗大,第 1对端部成钳状,称螯肢,有捕食功能。海产种类末 2对步足扁平状,如桨,可游泳。腹肢退化或消失,已无游泳作用。许多种蟹类可食用,如三疣梭子蟹( Neptunustri-tuberculatus)为海产的大型蟹。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通称河蟹或螃蟹,为淡水中主要食用蟹。秋冬之交,进入生殖期,性成熟个体顺江下迁,到河口附近的浅海处交配产卵,卵粘在雌蟹腹部内面的附肢上,雌蟹即钻入较深的海底泥沙中,次春孵化出幼体,在海水中生长发育,脱皮 5次,只有绿豆大小,一般称蟹苗。初夏,溯河而上,再脱皮一次,成仔蟹,进入内河或湖泊中生长发育,约经一年半时间,性成熟后,再顺河下迁,行生殖洄游。中华绒螯蟹顺河而下时,体肥壮,正是捕蟹季节。华溪蟹( Sinopotamon),为淡水小型蟹类,种类多,是吸虫的中间宿主,习见种如锯齿华溪蟹( S.dentliculatus)。椰子蟹(
哺乳纲。包括中、小型食肉兽。体躯细长,四肢均短,行动敏捷,善曲背跳跃疾走,多数能攀缘,也会游水。颅骨狭长。科内各属的齿式并不尽同,但上颌臼齿全是一对,且横列,下颌臼齿两对。本科动物生活方式多样,有上树者(貂),有下水(水獭)或地面穴居者(獾)。我国所产的鼬科动物多达 20种,隶属于 9属;分布广、产量大且有很多种是珍贵的毛皮兽。例如:黄鼬( Mustela sibirica),俗名黄鼠狼。全身棕黄或棕褐色,头小,可以钻很窄的缝隙。以鼠类为主食,在自然界为害鼠的天敌。常盗食家禽,为人所厌恶,但在自然界控制、调节鼠类密度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毛皮质量很好,是制裘的上等原料。尾毛是我国传统的毛笔原料,称“狼毫”。紫貂( Marteszibellina),体形似黄鼬,但较大些。全身棕褐色,耳大且直立,善爬树,栖于寒冷地区的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产于我国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紫貂皮是毛皮兽中最为珍贵的,毛绒丰厚、轻、暖而美观。水獭( Lutra lutra),是鼬科中营半水栖的种类。躯体扁圆形,四肢短,趾间有蹼;眼小,耳小,耳孔和鼻孔在潜水时都能关闭;尾长而富有肌肉,适于在
指动物利用外界物体作为身体功能的延伸,以达到某种目的。动物使用工具的例子很多,如秃鹫( Neophron percnopterus)常利用一块石头把厚壳的鸵鸟蛋砸碎;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啄木地雀( Camarhynchus pallidus)能使用一根小棍或仙人掌刺把藏在树皮下或树洞里的昆虫取出来;缝叶莺( Or-thotomus和 Phillergates spp.)在筑巢时能把长在树上的一个大树叶折叠起来,再用植物纤维把叶的边缘缝合在一起,建成一个舒适的巢;射水鱼( Toxotes jaculator)看到停落在水面植物上的昆虫时,便准确地射出一股强大的水流,把昆虫击落在水面上并将其擒获。哺乳动物使用工具的一个著名事例是海獭利用石块砸碎软体动物的贝壳;黑猩猩既会用棍挖取地下可食的植物和白蚁,也会用棍撬开纸箱拿取香蕉,还会把几只箱子叠在一起拿取悬挂在天花板上的食物。动物使用工具既有先天的本能因素,又有后天的学习因素,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细菌性肝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造成局部肝组织炎症,坏死液化、脓液积聚而形成的脓肿。脓肿常为多发性,单发性者并非少见;右肝多于左肝;双侧受累者亦常有所见。脓肿大小不一。部分可迁延成慢性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以农村地区为多见,与不卫生的生活习惯有关。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桿菌、副大肠桿菌、厌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一般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细菌侵入肝脏途径有:(1)胆道系统:这是最主要途径,常因结石或胆道蛔虫造成化脓性胆管炎,脓性胆汁沿胆管上行感染导致肝脓肿。(2)血行感染:全身任何部位感染致细菌随血循环进入肝脏。(3)淋巴系统:邻近脏器感染,细菌经淋巴回流入肝。当然细菌入肝能否引起肝脓肿,不但取决于细菌数量、毒力,还要取决于人体抵抗力和肝脏局部情况。随着诊疗水平提高,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临床表现 1.起病急,常有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纳差、乏力,严重时可出现黄疸。 2.肝区疼痛或伴有右肩牵涉痛。 3.右季肋部饱满,肋间皮肤呈凹陷性水肿,右上腹肌紧张,肝大,肝区叩痛和压痛。 诊断依据 1.发热、肝区疼痛,肝大,肝区叩痛及
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肾、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的肿瘤。腹膜后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恶性肿瘤约占60-80%,常见者有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及恶性淋巴瘤等;良性肿瘤中以纤维瘤,畸胎瘤等为常见。一般而言,腹膜后肿瘤,囊性者常为良性,实质性者多为恶性。 临床表现 1.腹部肿块:腹膜后肿瘤部位深,早期多无症状,当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压迫脏器及胀痛时始被发现腹部包块。良性者增长缓慢、恶性者发展迅速,肿块多偏一侧。 2.压迫症状:胃肠道受压时,可有恶心呕吐及饱胀感;直肠受压时可有大便次数增多及肛门部胀感,甚至大便变形及排便困难;泌尿系受压常见症状为: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或血尿,输尿管受压可致肾盂积水,血管受压则下肢水肿。 3.疼痛:腹膜后肿瘤出现疼痛是由于包膜张力增大或压迫侵犯刺激神经表现为腰背痛,会阴部痛或下肢痛。4.全身症状:出现消瘦、乏力、食饮减退,甚至出现恶病质。少数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诊断依据 1.腹部肿块伴
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肝内的外胆管内有结石病,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结石阻塞胆管引起胆汁淤滞,继发细菌感染而导致急性胆管炎发生。胆管反复炎症可造成局部管壁增厚或疤痕性狭窄,而胆管炎症和狭窄又可以促进结石形成。胆管狭窄近端被动扩张,内压增高。临床上病人常出现右上腹绞痛,发冷发热,黄疸称之为夏科(charcot)三联征。感染严重可出现休克和精神异常(Reynolds五联征),症状反复久之出现胆汁性肝硬化,继而出现门静脉高压症。 胆石症是我国常见病,国人发病率约在10%左右,根据全国胆石调查,原发性胆管结石有下降趋势,我国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原发性胆管结石发病率高,尤其农村地区,该病的发生与胆道蛔虫、胆道感染及胆道梗阻有关。近几年对该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中西医结合排石,内窥镜切开取石等,但直至今天,外科手术仍是该病主要治疗手段。 临床表现 1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常有典型夏科(charcot)三联征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疼痛可向右肩胛部放射。结石嵌顿在乏特(Vater)壶腹部可出现黄疸,尿色深,大便色浅。 2.肝胆管结石:病程长,反复上腹部胀痛,放
蛔虫进入胆总管、肝内胆管和胆囊引起急腹症统称为胆道蛔虫病,祖国医学称之为“厥”或“蛔厥”,国外于1765年已尸解发现。其症状剧烈但体征轻微,“症征不符”为本病特点,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可引起严重并发症。 本病发病率与卫生条件有关,我国农村发病率较高,多发于青少年。解放后,由于多年来管水、管粪等卫生、防治工作的结果,发病率明显下降,在大城市医院已成为少见病。多数胆道蛔虫病,可通过中西医结合,以解痉、止痛、消炎利胆、排蛔,并驱除肠道蛔虫等手段可治愈。出现严重并发症者考虑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1.儿童、青少年多见,常有驱蛔虫史。 2.突然阵发性上腹钻顶样痛,间歇期宛如常人。 3.绞痛时伴恶心、呕吐,可吐蛔虫。 4.后期有胆管炎及各种并发症表现。 5.腹肌软,仅有剑突下或右上腹深压病。 6.间歇期无体征。 7.症状剧烈,但体征轻微,“症征不符”为本病特点。 诊断依据 1.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 2.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多有增加。 3.大便中查到蛔虫卵。 4.B超示胆管内有蛔虫声象图。 治疗原则 1.非手术疗法:
触电、雷击均可引起电烧伤。皮肤角质电阻高,触电时产热而造成、入口的电烧伤。电流通过皮肤后,即循电阻低的体液、血管而行导致全身性损害,称为电击伤。电击伤轻者仅有一过性神志丧失、头晕、恶心、心悸、耳鸣、乏力等,不留后遗症;重者可发生电休克或呼吸、心跳骤停。此外,电火花或电弧使衣服燃烧,热力烧伤面积较大。 临床表现 1.电流入口处多为Ⅲ度烧伤,可深达肌肉和骨组织;出口处Ⅲ度烧伤稍入口处轻。 2.Ⅲ度烧伤处局部皮肤焦黄和周围苍白,重者肢体一部分皮肤温度过低。 3.在24-48小时后,伤处周围残留近侧出现红肿、发热,逐渐加重,伤处成焦痂甚已坏死变黑。 4.全身可发热,脉率快等中毒症状,或神志改变,尿少等。 5.焦痂脱落后,坏死组织外露,肉芽生长慢,并发感染。 6.若创面接近血管,可发生出血不止,可导致休克,反复出血所致贫血。 诊断依据 (a)脱离电源后,注意有无意识丧失和呼吸、心搏骤停。 (b)详询受伤现场状况。判明接触性电烧伤、电弧烧伤或伴有从高处跌落。全面检查确定有无合并伤。 (c)检查电流和进出口及传导径路,是否通过心脏、大脑或脊髓,有无肢体环
淋巴水肿是淋巴液回流障碍所引起的病理改变,可发生于外生殖器、上肢,而以下肢为最多见。由于下肢肿胀,皮肤增厚,粗糙、坚如象皮,又称“象皮腿”。 临床表现 1.早期患肢肿胀,晚期患肢肿大明显,表面角化粗糙,呈橡皮样肿。 2.少数可有皮肤裂开,溃疡或出现疣状赘生物。 诊断依据 1.有丝虫感染或丹毒反复发作史,或有腹股沟部接受淋巴清扫术和放射治疗史。 2.患肢肿胀,呈橡皮样肿。 3.无发生色素沉着,无静脉曲张。 4.丝虫感染者周围血液检查可发现微丝虫蚴。淋巴管造影可确定淋巴管发育和受阻情况。 治疗原则 1.抬高患肢,压迫包扎; 2.限制水、钠入量及使用利尿剂; 3.治疗丝虫病或丹毒; 4.烘绑治疗; 5.手术疗法:术式包括淋巴管或淋巴结-静脉吻合术;带蒂网膜移植术;病变部分切除植皮术。 用药原则 此病无有效药物治疗,主要依物理治疗,若是丝虫病或丹毒引起水肿,按丝虫病、丹毒治疗药物选用。 辅助检查 淋巴管造影术可以直接瞭解淋巴管的发育状况,阻塞和失效的情况,对手术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手术时常需作“A”+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肝胆先天性疾病中最常见畸形之一,我国较西方高,女多于男,约1.5:1。临床上分为可矫治型和不可矫治型。前者及时治疗效果好,后者效果较差。 临床表现 1.进行性黄疸加重,粪色变陶土色,尿色加深至红茶色; 2.腹胀,肝大,腹水。 诊断依据 1.进行性黄疸加重,粪色变陶土色,尿色加深至红茶色; 2.腹胀,肝大,腹水; 3.肝功能异常; 4.B超示胆道闭锁; 5.CT示胆道闭锁。 治疗原则 1.可矫治型:行胆肠Roux-y吻合; 2.不可矫治型:行Kasai术或肝移植。 用药原则 术前可单用A中一种抗生素,如感染可用A中三联或B或C中选用,护肝用肝太乐、10%白蛋白输血等。退黄用茵枝黄等。加强支持治疗,术后抗生素一般用三联或选用B、C中强抗生素,护肝消炎利胆同术前。 辅助检查 一般病儿通过检查框限A检查均能确诊,若“A”查后仍不能确诊可进一步查“B”项。 疗效评价 1.治愈:黄疸消退,大便正常,肝功正常,胆道可恢复正常; 2.好转:黄疸减轻,大便基本正常,肝功基本正
肝外胆管癌是指左右肝管、肝总管、胰腺上胆总管的原发恶性肿瘤,通常不包括位于壶腹部和乳头部的癌肿多发生于肝外胆管任何部位,但肝门部胆管癌(Klatskin氏肿瘤)约占50%以上。进行性梗阻性黄疸为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本病病因至今尚不清楚,约有16%-30%的胆管癌病人伴有胆结石,故结石的慢性刺激被认为可能是一个致癌因素;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病人胆管癌发生率高;胆管良性乳头状瘤可转变为胆管癌,原发性硬化胆管炎合并溃疡性结肠炎者发生胆管癌的比例高,有报告0.4-1.4%。胆道血吸虫病也是病因之一。 胆管癌在尸解中的发病率为0.2%,占所有癌肿病人尸解的2%,占胆道手术的0.5%。男性稍多,多在50-70岁之间,60岁以上更多见。组织类型90%左右为腺癌,且60%分化良好。本病特点是肿瘤生长缓慢,远处转移晚,多为局部淋巴结转移为主。多数病人并非死于肿瘤转移,而是死于因胆道梗阻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本病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临床表现 1.持续进行性梗阻性黄疽。尿浓茶色,粪便灰白。 2.上腹隐痛伴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和体重下降。 3.有出血倾向,呕血或黑便。 4.可有发冷,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