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所特有的、伸出肺外、分布于内脏间的膨大的膜质囊。有的气囊还通入肌肉间、皮肤下面和骨腔内。壁很薄,不易分清,如果从鸟的喉门插入一玻管,吹入气体,或由喉门注入有色的胶液,待胶液凝固后再观察,则甚为明显。气囊有 4对和一个,其中与中支气管直接相通的称后气囊(包括腹气囊和后胸气囊),其余的与次级支气管相连的,称前气囊(包括颈气囊、锁间气囊和前胸气囊)。除锁间气囊为单个者外,其余皆成对。鸟类的呼吸动作,在静止状态时是以肋骨的升降,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来进行的;但在飞翔时,由于胸肌处于紧张状态,肋骨和胸骨固定不动,因此也就不能用上述方式进行呼吸,而是随翼的煽动,依靠气囊的收缩和扩张来完成。当翼上抬时,空气进入肺和气囊,除部分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外,还有一部分空气沿中支气管进入气囊,这部分气体由于未经肺内的毛细支气管,所以含有丰富的氧。当翼下压时,气囊受到压挤,把贮存的空气再度经过肺而排出体外。气体第二次经过肺时,又可再进行一次气体交换。所以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都有新鲜空气通过肺,称为“双重呼吸”。气囊的出现和双重呼吸,是鸟类对飞翔生活的重要适应。
有树栖、地栖和地下穴居三种类型。树栖的种类尾长而毛蓬松,耳壳大;地面生活及地下穴居者尾较短,耳壳也较小。上颌第一前臼齿多很小。灰鼠( Sciurus vulgaris),背毛呈灰色或黑褐色,腹毛白色。栖于东北亚寒带针叶林,营巢于树上。白天活动,食物以松子为主。为重要的毛皮兽。岩松鼠( Sciurotamias davidianus),是生活在岩石地区的地栖种类,也能上树活动。背部呈深褐色,腹部灰黄色。以山区盛产的核桃、栗子、山杏等为食,危害果树,也盗食农作物,为山区的害兽。黄鼠( Spermophilus),是本科中营地下穴居的种类。白天活动,有冬眠习性。黄鼠是鼠疫的主要自然宿主。本科中的鼯鼠亚科( Petau-ristinae)是一类能滑翔的树栖啮齿类,外形似松鼠,但体侧有宽大的飞膜,自颈侧与体侧延伸的皮膜与四肢连在一起,终于尾基部。如复齿鼯鼠( Trogopterus xan-thipes),俗名寒号。栖于山区松柏林中。其粪和尿均可入中药,即“五灵脂”。据本草纲目载:“五灵脂,出北地,寒号虫粪也。”
肾癌是成人最常见的肾脏肿瘤。男女之比约为3.5:1,常于40岁以后发生,偶有30岁以下者,个别年龄仅20余岁。男性吸烟者是肾癌的病因,女性吸烟者与之无关。男性吸烟者并暴露于镉工业环境发生肾癌者高于成人。咖啡可能增加肾癌的危险性,与咖啡用量无关。肾癌还有家族发病倾向。 肾癌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逐渐长大侵入肾盂时出现血尿。如穿透肾包膜可侵入肾周脂肪甚至邻近器官。肾癌>3cm即易发生转移。 临床表现 1.早期无症状。肿瘤发展时主要症状为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 2.肿瘤位于肾下极或体积较大时,上腹可及包块。 3.疼痛为晚期症状,常为腰部钝痛。 4.肾外表现为发热、高血压、高血钙、多血症、精索静脉曲张、恶液质及肿瘤转移症状。 诊断依据 1.有无痛性肉眼血尿者,应疑为肾癌; 2.尿路造影示肾占位性病变。 3.超声检查示肾局部增厚凸出,肾集合系回声受压移位,肾内肿块圆形低回声。 4.CT扫描,显示肾内实质性占位元性病变。 5.血碱性磷酸酶值增高。 治疗原则 1.早期行根治性肾切除术; 2.术前行肾动脉栓塞术,可减少术中出血及防止癌瘤于术
本病发病的原因是由于下腔静脉的胚胎发育异常而使得右侧输尿管上段的位置异常。右侧输尿管上1/3位于腔静脉之后,并环绕下腔静脉再回到其前面。由于上段输尿管受压或纤维化导致右肾积水。感染和结石。本病发展较慢,大多在40岁左右出现症状。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只要肾功能还未毁损,预后是良好的。本症多见于男性,男:女为3:1。 临床表现 1.右侧腰部闷痛,并发结石者可出现肾绞痛。 2.合并尿路感染可有发热、血尿。 3.体查右肾区有压痛,叩击痛,如肾积水较大则可触及右上腹囊性肿块。 诊断依据 1.有由于肾积水感染或结石所出现的症状。 2.IVP显示右肾积水,右输尿管上段扩张,并向中线移位。 3.逆行肾盂造影见右侧上段输尿管呈“S”状或镰刀状弯曲,并与下腔静脉融贴在一起。如同时做下腔静脉造影则诊断更明确。 治疗原则 1.肾功能尚好,则行右侧输尿管复位术:如腔静脉后段输尿管尚正常,则从腔静脉右侧切断输尿管,重定后再在腔静脉前吻合,如该段输尿管不正常,则切除该段输尿管后再重新吻合。 2.如患肾已严重损害,则切除患肾。 用药原则 1
阴茎硬结症,是指阴茎海绵体白膜的纤维化病变,使阴茎背侧或外侧出现单个或数个斑块或硬结。本病是1743年Peyronie首先报导,故又称为Peyronie病。本病的病因尚不明,可能与阴茎的慢性损伤和炎症有关。近年来又有认为本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因斑块可引起阴茎勃起疼痛及弯曲畸形而引起性生活困难。但本病发展缓慢,无恶性变倾向。手术也只能纠正部分病人的弯曲畸形。非手术治疗则需时较长,病人有时难于坚持。 临床表现 1.阴茎背侧可发生多个或单个无痛性结节。 2.阴茎勃起可出现疼痛或弯曲畸形。 3.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性生活障碍或阳萎。 诊断依据 1.阴茎海绵体背侧或外侧可触及硬结。 2.诱发阴茎勃起可呈弯曲畸形。 3.病人无排尿和射精障碍。 4.海绵体造影可显示病变。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可用抗纤维素和激素局部注射治疗,X线照射,电疗,超短波透热疗法。药物离子透入等,使硬结变软,缩小。 2.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或阴茎勃起畸形明显,可手术切除硬结,缺损处移植皮肤腱膜,鞘膜,静脉壁或涤纶片等,使阴茎变直。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膀胱自脐部沿腹壁下降,在下降过程中,因脐有一细管与膀胱相连,出生后退化成一纤维索带。如出生后脐尿管两端已闭塞,中间段未闭合,则形成先天性脐尿管囊肿,如果脐尿管全程均未闭合,则形成脐尿管瘘。也叫做开放性脐尿管,膀胱尿液可从脐孔流出腹外。不论那种病变,因脐尿管有分泌功能,都易引起感染,出血。本病罕见,约30万出生婴儿中有1例,多见于男性。本病治疗效果良好,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如长期慢性感染刺激,本病也可恶变——脐尿管癌。 临床表现 1.前下腹壁正中肌肉下深部肿块,如合并感染,脓肿形成则可出现发热,腹前壁压痛。 2.脐尿管瘘可见尿液从脐孔流出,合并感染则出现脐周肿痛。 3.合并膀胱感染则有尿路刺激症状。 诊断依据 1.腹前壁中线触及深部肿块。 2.如囊肿破溃形成窦道,经窦道注入造影剂摄片显示囊肿腔。 3.脐孔有尿液流出,经脐孔注入造影剂或排泄性尿路造影可显出瘘管。 治疗原则 1.利用抗生素和换药技术控制感染。 2.手术切除囊肿或脐尿管瘘。 用药原则 本病如无感染,术前可不用抗生素,只需术后用
尿道是泌尿系统最容易损伤的部位。主要发生在男性青壮年时期。女性很少,仅占3%。男性尿道由生殖膈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尿道即海绵体尿道,尤以球部损伤较多,主要为骑跨伤所致。后尿道位于盆腔内,主要为骨盆骨折引起。病理上可分为挫伤、部分裂伤及大部或完全断裂。尿道损伤若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极易形成尿道狭窄,尿流不畅而造成严重后果。 临床表现 1.休克; 2.尿道出血; 3.疼痛,下腹耻骨联合或会阴部。 4.排尿困难或尿潴留。 5.阴囊,会阴血肿及淤斑; 6.尿液外渗; 7.直肠指诊:前列腺浮动,直肠周围饱满。 诊断依据 1.外伤性骨盆骨折或骑跨伤史。 2.下腹或会阴部疼痛,尿道出血、排尿困难或尿潴留。 3.后尿道损伤直肠指诊检查前列腺上移,并有浮动感,直肠前血肿。 4.轻柔地试插软质导尿管,若顺利进入膀胱则损伤较轻,于损伤部受阻则损伤较重。 5.疑后尿道损伤行骨盆X线照片可见骨盆骨折。 6.静脉尿路造影可见膀胱明显抬高呈水滴状,说明后尿道损伤。 7.尿道逆行造影可确诊损伤的部位及程度。8.MRI最为清楚。 治疗原则 1.尿道挫伤:多饮
尿道癌属于尿道上皮肿瘤,临床上比较少见。大约50%的尿道癌继发于膀胱,输尿管或肾盂移行上皮癌。原发尿道癌比较少见,主要发生在女性。男性尿道癌大多数系40岁以上,女性尿道癌多见于中老年人。 临床表现 1.尿道流血为主要症状。肿瘤梗阻尿道可出现排尿困难。 2.肿瘤大时局部可摸到包块。女性尿道癌多沿尿道口长出体外。 3.晚期可出现尿娄、消瘦、贫血等恶液质病状。 诊断依据 1.尿道流血,尿道触及肿物。 2.尿道造影示尿道有充盈缺损。 3.尿道镜见到肿物,活检证实为肿瘤。 4.尿及尿道分泌物查得癌细胞。 治疗原则 1.早期尿道癌,早期行全尿道切除术,肿瘤浸润尿道周围时可行阴茎部份或全切除及淋巴清扫术。男性后尿道及女性尿道癌须行膀胱及尿道切除并尿流改道术。 2.晚期尿道癌行膀胱造娄术,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 用药原则 化学治疗目前尚无定论,下述药物对尿路上皮肿瘤有一定的疗效。 辅助检查 1.早期患者检查框限以“A”为主; 2.晚期患者检查框限包括“A”、“B”、“C”。 疗效评价 1.治
尿道狭窄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多见于男性。病因上可分三类,即(1)先天性尿道狭窄,如尿道外口狭窄,尿道瓣膜等;(2)炎症性尿道狭窄,如淋病性尿道狭窄,此外留置导尿管也可引起尿道狭窄;(3)外伤性尿道狭窄,最为常见,由于尿道损伤严重,初期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所致。病理上狭窄的程度、深度及长度相差很大,通常只一处狭窄,淋病性狭窄可能为多处狭窄,狭窄可能继发感染,形成尿道憩室,尿道周围炎,前列腺或附睾睾丸炎。由于尿流梗阻长期不能解除,最终可致肾积水,肾功能损害出现尿毒症 临床表现 1.排尿困难,严重者尿潴留。 2.继发感染,膀胱感染,结石,睾丸附睾炎等。 3.长期腹压增高可并发疝,痔及直肠脱垂。 诊断依据 1.尿道外伤,感染史。 2.排尿困难,尿潴留。 3.尿道探子检查,可确定狭窄部位,程度。 4.B型超声,明确尿道狭窄长度、程度及周围疤痕组织的厚度。 5.尿道造影:确定部位、程度、长度。 治疗原则 1.慢性尿潴留或已有肾功能损害,先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 2.试行尿道扩张(包括丝状探子尿道扩张)。 3.腔内手术--尿道内切开术。 4.
包茎和包皮过长易在包皮下积聚由皮脂腺分泌物和脱落表皮所形成的白色豆腐渣样包皮垢,偶成结石,而且易致细菌感染,形成包皮阴茎头炎,包皮阴茎头炎反复发作的炎症刺激与阴茎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 1.包皮过长或包茎史; 2.包皮龟头红肿热痛,排尿时加重; 3.包皮口有脓性分泌物溢出; 4.反复感染造成包皮龟头粘连甚至尿道口狭窄,排尿困难。 诊断依据 1.包皮过长或包茎病史; 2.药物过敏性的包皮阴茎炎,则有服药史; 3.局部红肿热痛,包皮内板及阴茎头充血,水肿或有小溃疡及糜烂; 治疗原则 生理盐水泡洗,而后紫外线照射。 用药原则 1.炎症早期应用广谱有效抗生素辅以局部处理为主; 2.慢性炎症反复发作者应行包皮环切术。 辅助检查 1.非特异性包皮阴茎头炎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不能明确诊断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消失,炎症消退,尿道口无狭窄,无慢性溃疡形成; 2.好转:症状好转,红肿减轻,仍有少许分泌物; 3.未愈:症状未改善
包皮过长,包皮口狭窄,包皮不能上翻,露不出龟头者称为包茎,单纯包皮长,全部盖过龟头,但能完全上翻露出龟头者称包皮过长;包皮口狭小,包皮勉强上翻后不及时复位而致包皮及龟头水肿,血液回流障碍者称包茎嵌顿。包皮过长和包茎是小儿最常见的阴茎畸形,据统计包皮过长的发病率约占21%;包茎约占4-7%。包茎有先天性及后天性二种,后天性是指由于龟头和尿道的发炎,包皮口形成疤痕狭窄所致。 临床表现 1.如发生包皮龟头炎则出现包皮肿痛,尿道口流脓; 2.包茎者包皮不能上翻,强行上翻则阴茎疼痛或出血; 3.反复感染刺激,包皮口疤痕化则出现排尿困难,甚至包皮口闭锁。 诊断依据 根据主要症状和体征很易诊断,不需特殊检查。 治疗原则 1.包茎需及早行包皮环切术; 2.包皮过长并发反复发作的包皮龟头炎也需行包皮环切术; 3.嵌顿包茎应及早行手法复位,如复位失败则行手术复位。 用药原则 抗生素主要用于预防感染,若已经并发尿路感染,则应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针对性用药。 辅助检查 1.单纯包茎、包皮过长或包皮嵌顿,根据检体
附睾炎多见于成年人,有单侧性和双侧性,急性和慢性炎症。多数继发于后尿道炎、前列腺炎、精囊炎及长期留置尿管等,致病菌经输精管管腔进入附睾,其次为经淋巴和血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桿菌、变形桿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和绿脓桿菌等。 临床表现 1.急性期:突然发病,全身不适,发热,患侧阴囊红、肿、热、痛,疼痛可放射到腹股沟、下腹部及会阴部。附睾尾部肿大,触痛。如形成脓肿可有波动感或穿破。可继发睾丸鞘膜积液。 2.慢性期: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附睾头或附睾尾部有硬结,有轻微触痛。 诊断依据 1.急性期突然发病,患侧阴囊红、肿、热、痛,附睾尾部肿大、触痛; 2.血白细胞计数增多; 3.慢性附睾炎行附睾穿刺细胞学检查与附睾结核区别; 治疗原则 1.急性期:抗菌消炎、镇静止痛、阴囊理疗、精索封闭或阴囊托减轻疼痛。如脓肿形成应切开引流; 2.慢性期:消炎理疗,结节逐渐增大可考虑手术切除; 用药原则 1.急性附睾炎以静脉用药为宜,以抗炎止痛为主,用药框限包括“A”、“B”和“C”。 2.慢性附睾炎以抗炎、理疗、对症和手术等综合治疗为主
精囊炎常与前列腺炎同时发生,多由于逆行感染所致。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大肠桿菌,分为急性和慢性精囊炎两类。 临床表现 1.急性期常与急性前列腺炎并存,合并前列腺炎症状; 2.有时伴有精液潴留,病人感胀痛; 3.常表现为性欲减退,早泄及射精时疼痛; 4.慢性精囊炎可有血精; 诊断依据 1.急性前列腺炎症状,有血精史; 2.直肠指检:精囊肿大,有波动和压痛; 3.精液常规,可见多量红细胞; 4.精液细胞学检查以排除肿瘤及结核; 5.精囊造影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治疗方法和前列腺炎相同。 用药原则 1.急性期以抗生素治疗为主。 2.慢性精囊炎,以抗生素、热水坐浴、雌激素、支持对症等综合治疗。 辅助检查 1.急性精囊炎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和“B”为主; 2.慢性精囊炎检查专案包括检查框限“A”、“B”或“C”。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消失,精囊无触痛,精液检查无红细胞、白细胞,细菌培养阴性。 2.好转:症状好转,肉眼血精消失,精液检查有少量红细胞,精囊轻度触
泌尿系统核与男生殖系结核关系密切,感染的尿液经前列腺尿道时,可进入前列腺及精囊,引起感染。临床上最明显的男生殖系结核病是附睾结核。 临床表现 1.前列腺及精囊结核常无明显症状,有时可出现血性精液及精液减少等; 2.附睾结构多为附睾尾部肿物,较坚硬,不痛或微痛,皮肤粘连,可在阴囊形成瘘道,经久不愈; 3.输精管结核呈串珠状结节,前列腺及精囊亦可触及硬结节。 诊断依据 1.前列腺及精囊结核可出现血精及精液减少; 2.附睾结核可触及附睾尾部肿物质较坚硬,不痛或微痛,皮肤粘连,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瘘道; 3.输精管结核呈串珠状结节,前列腺及精囊亦可触及硬结节; 4.尿路造影检查,以明确有无肾结核; 5.前列腺液和精液查到结核桿菌有助于诊断,阴性者不能排除本病。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附睾结核肿块<0.5cm者及前列腺、精囊结核可用抗结核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病变范围较大的附睾结核或有窦道形成,须行附睾切除术,同时用抗结核药物治疗; 用药原则 1.确诊为结核者,一般可联合使用基本药物中的3种“杀菌”抗结核药物治疗3
男性不育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一般指婚后同居3年以上,未采取避孕措施,由于男方原因造成女方不孕者。在我国有10%的已婚夫妇发生不育,属于女方因素的为60%、男方的约为40%,双方共同原因的为10%。 本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很多疾病或因素均可导致男性不育。根据精液检查的结果,可分类为无精子症、重度少精子症、少精子症、精子数正常性不育症、多精子症以及精子无力症等。本病治疗的重点在于找出具体的致病原因,进行病因治疗,治疗效果好坏不一。对于绝对不育者(如无精子症),需行供者精子人工授精 临床表现 1.夫妇婚后同居3年以上(亦有学者认为2年以上),未用避孕措施而未能怀孕。 2.内分泌疾病和染色体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疾病,表现为性成熟障碍,男性化不足、乳房增生、睾丸萎缩、小阴茎、性欲低下、早泄和阳萎等。 3.睾丸先天性异常:无睾丸、隐睾和睾丸发育不全等。 4.精索静脉曲张:阴囊坠胀痛,阴囊内可触及成团的曲张静脉,Valsalva试验(+)。 5.生殖管道感染; 6.性功能障碍。 诊断依据 1.病史:过去疾病史、损伤及手术史、性生活
为一具人类头骨。因系伪造,在人类进化上无意义,但在化石人类发现史上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原是1911年和 1915年由查理士·道生( Charles Dawson)在英国苏塞克斯 sussex州辟尔当 Piltdown地方的下更新统地层中所发掘的人类头骨。 1912年斯密司·伍特华德( Smith Woodward)将此头骨定一学名为道生曙人 Eoanthropus dawsoni。起初,英国人类学家埃利奥特·斯密司( G· Elliot Smith)、坎斯( A. Keith)等主张辟尔当人是今人(智人)( Homosapiens)系统最古老的祖先类型。后来,世界上多数学者同意这一主张。但是,随着时间的进展,而这具头骨和下颌骨被认为不属于同一个体,前者属于人类头骨,而后者为类人猿的下颌骨。持这种见解的学者逐渐增多。后来,这一见解占据了支配地位。 1950年,奥克莱( K. P. Oakley)和霍斯金( C· R· Hos-kins)根据骨的含氟量,作出这具头骨和下颌骨均属更新世中期以后的骨骼。 1953年魏奈( J· S· Weiner)奥克莱( Oakley)、克拉克( W. L
指核酸碱基腺嘌呤及鸟嘌呤等的嘌呤衍生物的活体合成(参见嘌呤合成)及分解。动物,其嘌呤化合物几乎全部氧化为尿酸,其分解过程如下图所示。分解的最终产物因动物种类而异,分别以不同形式而排出。鸟类、陆地爬虫类、圆口类、昆虫类(双翅目除外)以及环节动物(蛭、蚯蚓)都以尿酸态氮为排出的主要形式;灵长类也是以尿酸的形式排出部分氮,且以后不产生分解产物;而猪和蜘蛛排出的为鸟嘌呤。许多哺乳动物由尿酸酶将尿酸氧化为尿囊素,与尿素一起排出;龟及腹足类也排出尿囊素。许多动物含有尿囊素酶,产生尿囊酸,一些硬骨鱼类也是排出这种物质。具有尿囊酸酶的许多鱼类和两栖类排出尿素,而具有脲酶的星虫,海产斧足类、河蚌、甲壳类(蝲蛄、龙虾)及螠虫则可以进一步分解成氨。嘌呤排出物的多样性,可能与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酶缺失现象( eezymaphresis)有关。另外作为嘌呤代谢异常症的,有痛风及莱 -纳二氏综合症。
ⅩⅢ.免疫学技术 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大类。非特异性免疫是由机体固有的组织细胞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共同实现的,例如吞噬细胞、补体、溶菌酶等。特异性免疫是由于机体受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特异性致敏细胞和抗体所起的作用。这些免疫因素及其作用在体外均可测得,例如可将吞噬细胞从人体的血液或动物的血液和腹腔液中分离出来,再加入细菌,可观察到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用以说明该机体的吞噬免疫功能,又如细菌或其他外来蛋白质刺激哺乳动物后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可与该抗原特异地结合,在体内,这种结合有助于抗原的灭活和破坏,因而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在体外,这种结合能在实验室试管内用免疫学技术所证明。 因为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可见的结合物,故可利用已知抗原鉴定未知抗体或利用已知抗体鉴定未知抗原,既可定性亦可定量。由于抗体大多数存在于血清中,试验时通常均应用血清,故体外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叫做血清学反应或血清学技术(serological technique),它是微生物鉴定、疾病诊断以及许多其他实验研究的重要工具。抗原的性质不同可出现
实验五十二 实验动物的注射方法 一、目的要求 练习对实验动物注射的操作方法。 二、基本原理 很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均需利用动物,例如鼠疫杆菌等病原菌的毒力试验、菌苗与疫苗的安全试验、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等常在小白鼠体内进行;免疫血清的制备常将抗原注射于家兔体内,然后分离家兔的血清;豚鼠常用于被检材料的细菌分离,如从病人痰液内分离结核菌,其他也用于白喉杆菌的毒力试验、过敏试验、吞噬试验与结核菌素试验等。因此学习动物的注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一般常用的注射途径有皮内、皮下、腹腔与静脉四种。 三、器材 家兔,小白鼠,豚鼠; 灭菌生理盐水(代替实验材料,用以注射),注射器,针头,镊子,剪刀,消毒煮沸器,碘酒棉花,酒精棉花,消毒干棉花等。 三、操作步骤 1.注射器的准备与消毒 (1)选择大小适当而针筒与筒心号码一致的注射器,并先吸入清水,试其是否漏水,漏水的注射器不能使用,因其注射量不准确,而且若注射材料为病原菌,则会污染环境。 (
实验五十八 免疫电泳 一、目的要求 学习免疫电泳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二、基本原理 免疫电泳的基本原理是将电泳和琼脂免疫扩散结合起来应用,即先将蛋白质抗原在琼脂内进行电泳,使分离成不同的电泳区带,然后在一定距离的抗体槽内加入抗血清,使进行免疫扩散沉淀反应,这样,每一电泳区带又可能产生一个以上的沉淀线条。因而此法克服了单纯琼脂扩散方法中的沉淀线重叠成束,不易鉴别的缺点,大大提高了琼脂扩散试验的分析能力。 三、器材 某种可溶性抗原和相应抗体,例如鸡血清、鹅血清和鸡血清的免疫血清; 1%离子琼脂, pH8.6离子强度0.075mol/L巴比妥缓冲液(配法见附录Ⅲ); 电泳仪,电泳槽,打孔器,2mm直径的圆形薄壁金属管,开琼脂长槽用的手术小刀,毛细滴管或微量加样器,注射针头等。 四、操作步骤 1.取清洁无划痕的普通载玻片,放在水平位置。 2.用刻度吸管吸取溶化并已冷至50—60℃的1%离子琼脂3.5—4ml左右,加在上述载玻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