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分,必须从外部周围摄取,其中的大部分又以水或水蒸汽的形态排出体外,把和代谢有关的外部周围的水或水蒸汽,看作是一个环境因素,而称为水分因素。水分因素可因降水量、温度、地形、土壤的物理性质等而变化。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森林中,有很多依靠气生根吸收水分而生活的植物,这是因为空气中湿度大的缘故。水分的蒸发量,一般有植物的地方比无植物的裸露地要多。群落内的空气湿度一般都比较高。土壤水分缺乏时,土壤对水的吸持力增大,这时植物的根吸不到水而出现凋萎,并逐渐枯死。在降水量少的沙漠或保水力较小的砂砾土等干旱地区,常生有耐旱性强的耐旱植物,其茂盛状态随降水量每增加 100毫米时,干物质增加 1000公斤/公顷( H. Walter, 1940)。在过湿的条件下,可见有湿生植物的生长。处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植物是中性植物,它是根据水分因素的情况,而变化其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比例和叶片的形态。一般来说,木本植物对过干或过湿的抵抗力比较弱。因此水分因素对群落的分布和外貌( physiognomy)都有较大的影响。动物在湿度适当的地方,生长发育无论在质上或量上都比较好。淡水动物具有排出进入
某一个分子或离子由于水的加入分解成二个(或二个以上)分子或离子的反应,以及环状化合物由于水的加入引起的开裂反应,一般称为水解反应。虽然生物体内一部分的水解反应不经催化也能进行,但许多反应需要各自特异的催化剂的存在。生物学上特别重要的是各种酯、糖苷、肽、核苷酸等的水解反应,是由各相应的酯酶、糖苷酶、蛋白酶、核酸酶、磷酸(酯)酶、硫酸酯酶、磷酰胺酶、脱氨酶和其它水解酶催化。这些水解反应的平衡多显著地偏向于分解的一边,其逆向反应(即合成反应)在热力学上许多是非自发进行的。单纯的水解反应的能量直接被利用为生物体化学上的情形可以说是没有的,问题是许多底物是高能结合物,仅在其水解与其它适当的反应系统偶联的情况下,它的能量才在化学上得到利用。物质代谢上的水解反应,是通过某种化合物的分解使之连接在代谢途径上,或从代谢途径上排除等,起着很微妙的作用(例如由种子的淀粉酶作用所引起贮藏淀粉的水解、溶解;由消化酶类引起的食物成分的消化)。也有与特殊生理作用有关的物质的水解对生物体的调节机构起着重要作用的情况(如由胆碱酯酶引起的乙酰胆碱的水解)。
指对一次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细胞(四分体)所进行的遗传分析。也可对菌类、藻类和苔类等的四分体或来源于四分体的细胞所组成的一群生物进行四分体分析。特别是在菌类中能回收四分体的种类很多,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对、担孢子等都可用作四分体的分析。如果将与孢子颜色有关的基因作为标志而加以利用,则在显微镜下可以分析其分离情况。有四分体排列顺序的分析,有只四分体的种类的分析。从四分体的排列顺序能区别第一次减数分裂分离和第二次分裂分离,并能计算着丝粒距离。就以 a和 b这两个基因座位来说,如用( a )和( b)进行杂交,四分体的种类就有如下三种类型:( 1)亲代型( pare-ntal ditype, PD),( a+, a+,+ b,+ b);( 2)非亲代型( nonparental ditype, NPD),( ab, ab,++,++);( 3)四型( tetratype, T).( a+, ab,++,+ b)。根据这些类型出现的情况,可以测定出连锁,决定基因的排列顺序,以及计算染色体的图距等。四分体分析除能用于制作染色体图外,还可用于重组机理的研究,特别是用于基因变异、极化子效应、染
包括鱼类在内,给予维持饲养动物营养的物质之总称。根据可消化养分的多少,可分为单位容积热量大的精饲料和单位容积热量少的粗饲料,亦即为家畜消化器宫构造上所必需的基础饲料。另外,根菜类和青刈饲料等含水多的饲料,特称为多汁饲料。饲料的成分通常分为水、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可溶性非含氮杨质、粗灰分等,除水以外,统称干物质( dry matter)。各成分之所以都加上粗( crude)字,是因为它所含的杂质多,另外饲料由于纤维多,所以要把糖类分为粗纤维和可溶性非含氮物质。此外,饲料中常添加维生素以及为了防治病害和促进发育而添加抗菌物质、抗菌剂、激素等药物,但是供人类食用的动物,必须考虑其饲料的添加物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为了营养学方面的研究,实验动物的饲育,常常要严格地使用规定的饲料,对大白鼠、豚鼠等都制定有标准的处方;供医学实验用的无菌动物,其饲料更需要作特殊考虑。市场上有称为颗粒饲料者。
亦称达尔文适应性(Darwinian fitness)。是表示个体对自然选择有利或不利的一个尺度。特定基因型(或表现型)的适应性,可通过属于此型的每个个体留给下代的仔数来测定。但不是出生的总数,而是活到生殖年龄的仔数。计算仔数的时期(发育阶段),必须是与计算其双亲相同的时期。在人类,普通则是用每个母亲所生的儿女数。适应性是由生存率和孕性两个因素构成的。严密地说,衡量适应性的方法,在具有不连续世代结构的一年生植物和具有连续性世代结构的人类是不相同的。不连续结构,是通过各基因型的个体在次代留下的平均子女数来测定,S.Wright氏称此为淘汰值,通常用“w”表示。在群体遗传学,多数情况是不需要绝对淘汰值,只求出相对值即可。此时如以某基因型的淘汰值为标准定为1,而其他(第i号)基因型的淘汰值则用1 si,或1-si来表示。有时将si称为第i号基因型的淘汰系数。世代结构连续时,可通过对群体的几何级数的增减率来测定,费氏(R.A.Fisher)称此为马尔萨斯系数(Malthusian parameter)。但即使是连续世代结构,如果将平均生殖年龄作为世代单位,也可近似地看待不连续世代结构
一般说来应激是全身性的,有时也可为局部性的。但无论何者皆伴有炎症、发热、胸腺和淋巴系统的退化、关节炎、胃肠的溃疡、肾硬化等一系列的一定的综合征。塞莱(H.Selye)认为这些综合征是具有适应的意义,故命名为适应综合征,并认为这是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所致。适应综合征所出现的状态是随时间而进展,塞莱将其分为三个时期。即在激原的作用后立即呈现休克状态,继而发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急剧释放,可见到胸腺-淋巴系统的萎缩反应(警告反应alarm reaction)。继此之后出现第二时相,即肾上腺皮质肥大,激素产生、蓄积,且持续大量释放而进入抵抗期(stage of resistan-ce)。在这个时期炎症首先发生、发展,继而在体内出现各种变化,同时动物对激原出现很强的抵抗力。有时在这两个时相进行中可出现交差抵抗和交叉致敏的现象。如果激原长期持续作用时,则陷于疲劳期(stage of exhaustion),肾上腺皮质退化、缩小,激素分泌减少,应激的各种现象消失,抵抗力丧失,动物死亡。适应综合征的发生是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正如以含钠量较多的食物饲育鼠类,应激时出现肾硬化时那样,
指用含有重铬酸钾(K 2 Cr 2 O 7 )的溶液进行固定,以显出细胞内褐色颗粒的一种反应。一般认为,虽然在邻位位置或对位位量上的多酚、氨基酚或多胺都显示出这种反应,但是,由于其中只有多酚存在于生物体内,所以,归根结底在生物体中,把嗜铬反应可理解为表示多酚存在的反应,即是在肾上腺素分泌细胞内所特有的反应。在这种反应中所生成的褐色沉淀物,原先认为是重铬酸盐的还原产物,但是现在已知即使用碘酸钾(KIO 3 )也会生成同样的褐色沉淀,所以,现在认为这种沉淀物是醌氢醌(quin-hydrone)。把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使用时,作为其还原产物,也产生黄褐色的二氧化铬,但这仅仅是醌氢醌的重复。在受强氧化剂作用时,由于醌氢醌成为与其相当的醌而退色。因此,在这种反应中,必须使用不太强的氧化剂(如K 2 Cr 2 O 7 、碱土金属的碘酸盐等中性溶液)。
〔1〕由植物细胞壁特别加厚而形成的坚固的毛。有单细胞的和多细胞的。荨麻(Urtica thunbe-rgiana)的毛是典型的螫毛,细胞内容消失成为毛细管状,基部附近钙化,顶端部分硅质化。这种尖锐的毛,除容易刺伤皮肤外,还含有组胺和乙酰胆碱及其他有毒物质。此外,在螫毛中,有一部分形成突起或顶端弯曲与其他物体容易钩挂,特称为钩状毛。葎草属(Mumulus)或茜草属(Rubia)的螫毛就是这方面的例子。〔2〕(日刺毛 英seta)指昆虫体壁形成的单细胞突起,是典型性毛状突起,称为刺毛或长毛(macrotrichia),或单称为毛(hair)。这是从一个大的真皮细胞形成的细毛状皮膜突起。与外皮关联,通常为中空,但有的如蛉翅目的蛾科、毒蛾科、刺蛾科、灯蛾科等的幼虫,毛母细胞和特殊的毒腺细胞结合,成为充满刺激性毒液的刺毛,也就是毒刺(poison seta,urticating hair,urticatingbristle 德Brennhaar)。此毛顶端硬而脆,人接触时刺入皮肤容易折断,腔内液体渗出,液体的成分为尿酸、甲酸等,有些种类会引起皮肤严重发红或疼痛。
在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上放两个电极进行直流电刺激,此时肌肉是否发生收缩,则取决于电流的强度、方向和电路的通断,其结果有如附表所示的关系,称为弗勒格(Pfl üger)收缩法则。这一现象可 用极兴奋法则和电紧张的事实加以说明。因为对刺激来说,通电时阴极电紧张的产生与断电时阳极电紧张的消失相比,前者更为有效,所以在弱电流时,与电流方向无关而仅在通电时引起收缩。在中等强度的电流时,作为刺激,不仅阴极电紧张的出现而且阳极电紧张的消失也是有效的,因此这与电流方向无关,通电时和断电时都引起收缩。在强电流时,阴极电紧张的出现和阳极电紧张的消失虽然作为刺激都是有效的,但是阳极电紧张的产生和阴极电紧张的消失在阻断兴奋传导方面占优势,因此在上行电流通电时,阴极产生的兴奋被在阳极由阳极电紧张引起的兴奋性降低所阻断,不能到达肌肉;在下行电流通电时,阳极产生的兴奋被在阴极断电引起的兴奋性降低所阻断,不能到达肌肉,结果仅上行电流断电和下行电流通电时引起收缩。
(1〕又称凝线期、崩溃期。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有时染色丝聚集在核的中心或一边,收缩成块。以前认为这是人为的结构,但后来在活材料中也能见到。这是由染色丝联会的结果而产生的。 〔2〕指心脏或收缩泡等有节律地反复伸缩的器管所呈现的收缩状态或收缩期间。如脊椎动物的心脏,心房的收缩期和心室的收缩期是可区别的,从心房收缩开始到心室最大收缩为止的这一期间为一个心动周期。首先心房收缩,其内压升高,血液流入心室,心室的容积增大,内压也略微升高,房室瓣开始关闭。将此称为收缩前期(presystole)。其次在心房即将开始舒张之前,心室开始收缩。心室的收缩期根据其张力图(tonogram)可分为以下两个时期:第一是张力期(period of tension),房室瓣完全关闭,心室内压急剧升高,但心室容积仍保持一定。心室肌的收缩是等长性收缩。这一期间人类是持续0.05—0.10秒钟。第二是射血期(period of eff-lux),首先是心室内压超过动脉内压,动脉瓣开张,心室肌继续收缩,血液被射入动脉,心室内压继续缓慢上升,然后下降。当心室内压下降到动脉内压以下时,动脉瓣关闭,使
狭义的是指雌雄配子分化成的卵和精子的结合而言,但广义的则是与配子融合大致同义。一般认为,受精的意义是发生开始的一种刺激,以及为了延续后代而籍染色体的组换以确保能够产生出具有适应环境的遗传因子的子孙后代。对于狭义的受精,首先就多细胞动物来看,其两种配子结合后形成受精卵,在两者遗传性的影响下开始发育。与受精卵相反,把受精前的卵称为未受精卵。多细胞动物的典型的受精可分为下列的一系列过程。(1)精子向卵靠近;(2)精子与卵接触;(3)卵与精子双方原生质膜的融合;(4)精子侵入卵内;(5)雌雄两原核接近及融合。有关(1),即精子向卵靠近时,多数情况是精子有运动力,在含有卵的介质中移动而接近静止状态的卵。有关向卵靠近的机制问题,认为是精子对卵放出物质的一种化学趋性尚未得到充分的证明。至于(2)、(3)、(4)的过程,在多数海产动物,是精子发生的顶体反应,生出顶体突起,其尖端穿过卵的覆层和被膜与卵原生质膜接触,两配子的原生质膜在该处融合。有些是在接触部位的卵表面生出受精突起。此外多数动物的卵,在与精子接触后于卵的表面形成受精膜。在(5)的过程,进入卵内的精子的核称为精核或雄性原核,而原来卵
〔1〕受体,亦称感受器。对细胞而言,一般被定义为:能识别外来物质,靠与其特异的结合引起细胞反应的结构体。本来是为了阐明生物活性物质与细胞间的关系,或其对细胞作用机理而引进的一个必要的概念,目前还多在这种意义上使用,而从物质上逐渐加以阐明。在概念意义上讲,过去一直被沿用的受体概念有α受体和β受体,这是为了说明去甲肾上腺素有两种不同的作用而引进的。即被作用细胞有各种受体,由于在不同的受体部位作用,当然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效应。这种受体在物质上还未被弄清楚。已知肽激素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当不同的肽激素作用于同一脂肪细胞时,存在不同的受体,每种激素分别与之结合。因位于膜上,故与处在同一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有关。甾类化合物激素的受体称为胞液受体(cytos-ol-receptor),存在于细胞质中,至少其活性部分是蛋白质。关于病毒受体的概念,为了说明病毒的宿主范围,病毒与细胞表面间有抗原抗体反应的互补结构,1929年伯内特(F.M.Burnet)开始研究细胞病毒,发现流感病毒有凝聚红血球的反应,并以此为转机,扩大到其它病毒系统。病毒受体是与病毒粒子特异结合引起病毒侵入和脱外壳反应的结构体。有的
为对兔疫球蛋白Fc部分c末端的受体。对具有该受体的细胞,通过抗体与抗原结合时,细胞将发挥如下的特有机能:(1)原噬菌体对IgG,占多形核白细胞大部分的嗜中性细胞对IgG、IgA具有Fc受体,通常通过与抗原结合的抗体以及有时与游离的抗体(嗜细胞性抗体)结合来捕捉抗原,并经吞噬作用将之围吞。(2)B细胞的大部分(80%以上)具有对IgG的Fc受体,这些都不进行产生抗体的细胞分化,可通过与抗原抗体复合体的结合而被活化,释放产生抗体的细胞限制因子。(3)T细胞约有10%具有Fc受体,主要作为免疫反应调节的细胞而发挥作用,但这些细胞的Fc受体的作用尚不甚明了。在人体,具有对IgM的Fc受体的细胞,是B细胞的助细胞,以及具有对IgG的受体细胞,是作为抑制细胞而起作用。(4)对肥大细胞的Fc受体结合的IgE,其进一步与抗原结合时,肥大细胞可释放出引起“即发型”过敏症因子。(5)非淋巴细胞性的某种细胞(K细胞),可与癌细胞同异种细胞结合的IgG的Fc部分结合,给这些细胞以障碍,这种现象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障碍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
指心脏和收缩胞等反复进行节律性舒缩器官的弛缓或扩张的时期和状态。脊椎动物的心脏可分为心房舒张期与心室舒张期,一般所说的心舒期是指后者。哺乳类心室的舒张期,可分为以下 2 期。即收缩期(心缩期)终了半月瓣关闭后到房室瓣开放期间(人为 0.1 秒),血液在心室不出不入,心室保持一定的容积,此期内心室内压急剧下降,这一时期称为等容舒张期(减张期, period of distension )。继之,心室内压低于心房内压,房室瓣开放,血液流入心室,心室容积急剧增大,但内压无显著变化。从这一时期开始到下一心室收缩期开始的期间,称为充盈期( period of influx ,人为 0.3 秒)。在充盈期的末期,心房收缩,其后心室又收缩。等容舒张期以后,心室、心房都处于静止状态,此期间为休息期。另外,心搏的停止,可发生在舒张状态(例如脊椎动物的心脏,由于 K 的作用等)也可发生在收缩状态(由于 Ca 的作用等),各称为舒张期停跳( diastolicarrest )和收缩期停跳( systolic arrest )。
将某一个体的血液注入其他个体内,称为输血。此实验技术称血液移注。除无脊椎动物外,多是将加有抗凝剂的血液注入血管内,但有时也注入骨髓、皮下、肌肉或腹腔内。人类的输血要考虑血型,同血型(ABO血型、Rh血型)间的输血是最安全的。个别情况下,也可以只考虑给血者的红细胞不使之被受血者的凝集素所凝集,例如将O型血输给其他血型的人。但是给血者O型血的凝集效价高时,也能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而引起溶血,所以被当作危险的O型给血者而受到人们的注意。此外,为了防止副作用,在输血血液的保存和选择方面也要予以更多的注意。治疗上所进行的输血,通常是使用保存在血库中的贮存血,其有效贮存期间为3周,为了长期保存,目前正在利用防冻甘油保存于—80℃下的贮存血。输血时为了补充各种血液成分,有时只输给血浆、或红细胞悬液或血小板悬液。代用血(右旋糖酐等)主要是在为了使血量和胶体渗透压的下降迅速恢复时,来代替血浆使用。
分类群的基本单位之一。因为在分类学上,群的基本标准是种,而在命名法上,根据双名法的规定属是基本标准,所以种名是受属名的制约。J.p.To-urnefort(1716)首先确定分类学上的概念,而林奈(C.von Linné, 1737)亦由此而把重点放在形态上,即将类似的种集合成群。如樱、松、槭等植物一般的差别大体上多与属相当;而蚊、狐、鹿等动物则跨数属的也不少。近年来对一向含有多数种的属,因若干性状的不同而有划为多个属的倾向。例如,蓼属(Polygonum)被划分为Reynoutria属、金线草属(Antenorom)和Persicaria属等。作为生物系统学群的复组(complium)大体上与此一致。以拉丁语或拉丁语化的名词(单数,有阳性、阴性和中性的区别)来表示,开首字字母用大写。以表示特征的词,作为纪念的人名、地名或土名等随意写成。最短的是兰科的Aa。在植物以林奈的《植物属志》(Generaplantarum)第5版 1754),动物同样以林奈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10版(1758)作为优先的起点。在此以前的旧属名为无效。在此以后的为有效,但
[1]在动物的生活史中,即使某种行为仅出现一次或数次,但从发育阶段有迟有速的由个体所形成的群体来看,常具有每天或一定时间的时间带,这种决定行为出现时间的时间带称为时阀。这种时间的决定是受日周期节律所调节,这是最早对淡黑果蝇羽化的节律所赋与的概念。由发育阶段不同的蛹所形成的群体内,以致到生理、形态可能羽化阶段的个体,可在当天的时阀内进行羽化;而当时不能羽化的,必须等待下一个时阀内羽化(参见同步化)。巳知时阀表现在产卵、幼虫蜕皮、清肠、化蛹、羽化等各个方面,在昆虫群体水平的节律中,时阀是普遍存在的。行为产生的节律,概括地说,如羽化是由于羽化激素(eclosion hormone)的应时分泌,清肠是由于蜕化激素的应时分泌造成的,这种应时的现象是分别由具有日周期节律的系统控制的。 [2]在中枢神经内某种信息的传递路,在具有特定感觉传入能力时,或仅对动物产生特定的运动时进行作用,或被受阻止。例如电鱼从其电受器发出的脉冲,仅在与自身放电周期相吻合的时间内传递于中枢中。同样,动物产生某种行为运动信息,也是根据与其运动无直接关系的感觉信息的有无,以及其他的运动进行与否来决定
A.Pardee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和F.Jacob及J.Monod共同进行的实验(1959)。调节基因和β-半乳糖苷酶基因都是正常的,但在诱导物不存在时不会产生β-半乳糖苷酶的大肠杆菌Hfr品系(i + z + ),通过接合使其调节基因(i + )和β-半乳糖苷酶基因(z + )进入变异了的F - 品系(i - z - )中去,以了解F - 细菌中β-半乳糖苷酶的合成。他们得到细菌接合以后不久F - 菌中就开始合成β-半乳糖苷酶,以后合成率逐渐降低。如果从细胞内由于产生诱导物而导致酶的合成这一出发点来考虑,i + 是不产生诱导物的菌,而i - 能产生诱导物的菌,那末在这个实验中应该出现继续制造β-半乳糖苷酶的结果,这和实际中酶合成完全中止的情况是矛盾的。因此他们认为细菌会产生阻遏物来抑制酶的合成。他们的解释是i + 是能产生阻遏物的菌,i - 是不能产生阻遏物的菌,在接合时i + z + 基因进入F - 时,F - 菌内因为没有阻遏物,所以就能合成出β-半乳糖苷酶,以后由于进来的i + 基因产生阻遏物,所以β-半乳糖苷酶的合成就降低下来。以前认为诱导
[1]系用实验的手段对胚胎发育现象及其变化的原因进行研究的分支领域。从它的历史来看,是以提倡发生机理的研究为开端,自19世纪末,由于卢科斯(W.Roux)以及杜里舒(H.Driesch),罗布(J.Loeb)海特维希(O.Hertwig)等的影响,使得以实验胚胎学为基础的研究工作蓬勃地发展起来。发生机理在其内容方面,实质上大致和实验胚胎学是一致的,但根据卢科斯的观点,在实验时除了因果分析的以外,还有形式分析及非因果分析的方法,所以,实验胚胎学应该比发生机理的研究具有更广泛的范围。但实际上这种差异几乎是意识不到的。实验胚胎学到20世纪前半叶就大大地发展起来了,采用各种手术的研究法(移植、外植、切除,组织培养等)物理的操作(离心处理、紫外线和伦琴射线照射等)、药品的处理等进行胚胎学的分析实验。这期间主要的研究者和其研究课题有海特维希(O.Hertwig)、海特维希(R.Hertwig)、李利(F.R.Lillie)、罗布(J.Loeb)的受精研究;博韦里(T.Boveri)的核和胚胎发育的关系;康克林(E.G.Conklin)、威尔逊(E.B.Wilson)的所谓镶嵌卵;施培门(
指以实验方法作为研究方法的心理学。它原来是由著有《心理物理学》(1860)的费奇纳(G.T.Fechner)、著有《生理心理学》(1874)的温特(W.Wundt)等的感觉生理学家们所创始的。从此,心理学由于采用了自然科学的那种实验方法,因此可以说是开始走上了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的道路。当进入本世纪时,同样出现在欧洲的日斯塔心理学(gestalt psrchology),也是从知觉的实验研究开始的,所以,实验心理学和知觉心理学以相同的意义被使用着。然而,与格式塔心理学同时代,在美国出现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大力进行了有关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所以,在美国,实验心理学同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具有同样的意义。在日本,在传统的知觉研究的基础上,战后增加了对动物行为的研究以及关于动物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实验心理学多包括了这些学科领域。仅就实验方法而言,从广义上它涉及心理学的一切领域。从这种广义的角度来看,现代的心理学也可以说全部是实验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