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大海捞针—如何在动物组织样本中发现分枝杆菌DNA

结核病(TB)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和动物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仍然是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一种流行病,每年造成近150万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人类结核病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而牛分枝杆菌和卡普雷菌是牛结核病的致病因子。这三种病原体都属于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物(MTC),不仅能引起人和牛的结核病,也能引起其他哺乳动物的结核病。直到20世纪下半叶,牛结核病在德国很普遍。由于有效的控制和根除运动,1996年,欧洲委员会宣布德国“正式无肺结核”(OTF)。长期的根除计划表明,在发达国家对牛奶进行巴氏杀菌也能减少人牛间质瘤和卡普雷支原体感染。自2008年以来,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牛和马鹿的牛结核病病例一直在发生。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地区是一个有大量牛夏季牧场的地区。这些夏季牧场上的牛可以从马鹿身上感染,这种反刍动物被认为是bTB的宿主。牛结核病可以表现为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具有较长的亚临床期,在这种疾病中,受感染的动物没有临床症状,并且在数年后有可能重新出现。感染后,病原体隐藏在巨噬细胞内并持续存在,通常宿主免疫系统会形成结核样肉芽肿,以防止这些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图1)。病变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Cell 重磅,许雅捷团队报道:产生「鸡皮疙瘩」的机制,暗藏「生发」新方法

可能很多人都曾想过为什么我们会起鸡皮疙瘩,对于有皮毛的动物来说,起鸡皮疙瘩是有道理的:把毛发竖立起来可以隔绝空气,形成一层隔热层,使它们在寒冷的环境中保持温暖。然而,我们人类没有厚厚的皮毛,那么为什么在进化过程中它一直被保存下来呢?2020 年 7 月 15 日,哈佛大学许雅捷团队在 Cell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Cell Types Promoting Goosebumps Form a Niche to Regulate Hair Follicle Stem Cells 的研究成果 (1)。该研究发现引起鸡皮疙瘩的细胞对于调节毛囊和毛发再生的干细胞也很重要。在皮肤中,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的立毛肌对于连接交感神经和毛囊干细胞是必不可少的。对寒冷产生反应时,交感神经在短期内收缩立毛肌并引起鸡皮疙瘩,而在长期受到寒冷刺激时,会驱动毛囊干细胞活化并促进新发生长。图片来源:Cell 研究背景首先我们看看鸡皮疙瘩是怎样形成的。在皮肤中,交感神经、立毛肌(APM)(间充质起源)和毛囊(上皮起源)形成三系单元。交感神经支配着 APM,APM 附着在毛囊干细胞(HFSCs)所在的毛囊隆起区域。在受到寒冷等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医护才是最需要被「治疗」的群体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已经过去,最难的时期已经熬过去了,身体会慢慢恢复,可是那些看不见的伤痛却不知道多久才能修复。疫情过后宜昌一个医生抱着孩子纵身跳下,协和护士抛下年迈的父母和嗷嗷待哺的孩子从她工作的大楼一跃而下。我们不敢胡乱揣测他们经历了什么,但是压死骆驼的绝对不是最后一根稻草。疫情像个放大镜,放大了那些原本就存在的伤疤。在一般大众的眼中,医护都在医院工作,作为最懂健康的一群人,那么他们应该很健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医生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从披上白袍就被赋予了救死扶伤的使命,以为拥有了无坚不摧的盔甲,却忘记了自己也是肉身凡胎,很多时候他们都救不了自己。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他们都是高危人群。医护工作者的心声:一名护士说:「天天和各色各样的病人打交道。受了委屈又不能往病人身上发,只能自己憋着,长期这样下去,我觉得整个人都变得压抑了」。另一名医生说:「这一行真是累。腹背受刀,多多少少都会有心理压力,想转行想了很久了,干这一行有种隔世感,很想过正常人的生活。」在 Medscape 2019 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44% 的医生表示他们长时间感到工作压力过大,游离和倦怠。30% 的医学生和医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每个实验室里,总有一个延毕很久的人……

若问读研读博的人们最怕什么,延期毕业首当其冲。有人延毕后抑郁失落,有人延毕后发奋图强,有人延毕后破罐破摔,众生百态,人生百相。那些延毕很久的人,他们都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呢?为了读博我和女友分手,很遗憾但不后悔男 / 29 岁 / 延期半年我正在朝 30 岁的路上狂奔,博士延期毕业已有半年的时光。刚保研时的我意气风发,誓要做出一番成绩,现在的我却是满身疲惫,只愿文章被接收,让我尽快结束这种煎熬的生活。延期毕业在我风平浪静的生活里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从小我都是亲朋好友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虽说科研之路不好走,却不曾想栽了大跟头。文章不断投递加返修,每一次审稿人的回信令我神经高度紧绷,心情郁闷,压力大到夜晚辗转难眠。当年转博时,前女友希望我和她一起硕士毕业工作,不要继续读博。她说,她不能等我到 30 岁,希望两个人能一起奋斗,在这陌生的城市有个属于自己的小家。我思忖再三拒绝了,最后我们和平分手。我继续读博,前女友回到老家考上公务员,我们像两条线,短暂地相交后永远地各奔东西。四年时光匆匆,我博士延期,某个深夜刷朋友圈时看到她的孩子在过周岁生日。我们曾一起熬夜做实验,携手漫步长江堤岸,规划着「一房两人三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扎心!检验专业苦读 6 年的博士竟然不如提前占坑的本科……

虽不曾上天台徘徊过,但在数不清的凌晨,我默默流着泪从实验室回宿舍,本硕博读了整 10 年终于毕业。作为一个对人生有规划的大龄女博士,毕业后我便斗志昂扬加入了相亲队伍。每当跟对方介绍自己是医学博士,对方发出感叹:哇,医学博士,厉害厉害!我表面谦虚一番实则心中窃喜后,说我在医院检验科工作。随后对方通常抛出灵魂质问:检验科还要博士?我默默的关闭聊天对话框。 相比较临床科室而言,辅助科室似乎学历门槛很低。对比一下近几年三甲医院的招聘信息,不难发现检验科、输血科、病理科等科室是为数不多的还在招聘本科甚至大专的科室。在本、硕、博各种学历聚集的检验科,学历越高就越舒服吗?来看看我身边同学的真实案例。 小富即安的本科 我本科毕业时,室友小 A 趁着医院扩招去了省级三甲;小 B 回了老家,进了县级二甲医院;小 C 辛辛苦苦考上了公务员 —— 戒毒所狱医岗位。毕业 6 年后,小 A 现在年薪 20W,还考上了在职研究生,在为毕业抓耳挠腮;小 B 已经当上了免疫组小组长,不用值夜班,年薪近 15W 小县城生活美滋滋;小 C 现在完全抛弃了检验专业,改走行政岗了,一年也有近 20w。看来,本科学历真香啊! 虽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写论文时让人傻傻分不清的「引言」和「讨论」,来看看顶刊怎么写的

刚刚开始接触学术写作的学生经常搞不清楚文章的引言(Introduction)和讨论(Discussion)这两个部分有什么区别。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两部分应该怎么写,更重要的是,如何前后呼应。1. 引言人们常用倒金字塔的结构来构思引言,即:从大领域开始,逐步缩小到文章的研究范围,通过这个过程点明研究的重要性。基本上,一篇学术文章的引言部分包括这些内容:第 1 部分:研究领域的背景知识,通常从大背景开始,逐步细化到你要研究的领域。第 2 部分:介绍其他研究者就这个问题做过哪些相关工作,同时顺理成章地指出还需要进行哪些研究,通过这部分介绍,相当于为你的工作在整个大方向的研究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证明它的新颖性和重要性。第 3 部分:由第 2 部分中指出的研究需要,引出你所做研究的目的。有时候,作者最后还会加几句话,对自己所做工作的价值做一些正面的评述,或者简单描述所做的实验。以下面这篇文章为例,来看看引言是怎么写的。图片来源:论文截图这篇文章发表于 Science Advances,讲的是在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中,草食动物具有最高的灭绝风险。引言第一段基本上就是上面所讲的第一部分内容,大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RAS阳性甲状腺结节的风险有多高?马可·梅迪奇和埃里克·亚历山大的问答

Marco Medici博士是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医学中心的医学博士和博士。他的研究集中在遗传基础,后果和甲状腺疾病的治疗,包括甲状腺结节和癌症。他是一个研究甲状腺功能不全的基因基础的国际财团的首席执行官,包括6万多人。他最近在美国波士顿的布里格姆妇女医院和哈佛医学院完成了博士后研究项目。他在多个期刊上发表了30多篇同行评审的论文,包括《内分泌评论》、《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临床化学》和《临床内分泌学和代谢杂志》。Erik Alexander博士是Brigham&Women's Hospital甲状腺科主任,哈佛医学院医学副教授。Alexander博士是一名临床医生和临床研究员,主要研究甲状腺疾病以及甲状腺结节和癌症患者的护理和管理。他是美国甲状腺协会2015年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患者管理临床指南的成员,并共同主持了ATA 2016年孕期甲状腺疾病指南。他目前是ATA董事会成员。Alexander博士在多个期刊上发表了100多篇同行评议的文章,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美国医学杂志》(JAMA)和《内科年鉴》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12 点后才睡早已常态化:「睡眠自由」—— 当代硕博最不可能的奢望

科研人的睡眠「睡不好才是常态啊」,埋头处理数据的博士生小林抬起头嘟囔了一句,算是回应了师弟对最近缺觉的抱怨。因为疫情的缘故,毕业的压力总是压在小林心头,从返校后,更是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科研上,本就不富裕的睡眠时间又被压缩了不少。但是,缺觉归缺觉,对于实验,小林还是不敢放松。做不完的实验,看不完的文献,很多时候都挤压了科研狗们为数不多的睡眠时间,但为了攒够数据,为了能够毕业,熬夜,甚至通宵都成为了科研狗们的常规操作。某乎上曾有网友提问:「科研狗睡在实验室是怎样一种体验?」,许多科研狗在问题下晒出了实验室里的简陋睡眠条件,不由让人感到一丝心酸。图片来源:知乎诚然,对大多数在读的硕士生、博士生来说,平衡好科研和睡眠确实是一个难题。想要毕业,总得有所取舍。但事实上,不单是这些在读的硕士、博士们,缺乏睡眠几乎是所有科研人员都无法逃避的问题。睡眠严重不足,12 点后入睡成科研人常态充足的睡眠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之一,但在科研工作者这里似乎成了奢望。图片来源:科研圈每当夜深人静时,总有那么一部分科研工作者仍在在伏案工作,为了应对科研上的压力而挑灯夜战,甚至结束工作时已然东方既白。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Redox Biol:​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黄恺团队揭示这个抑癌基因在肥胖中的关键作用

FBW7(F-box and WD repeat domain-containing 7,FBW7)是肿瘤抑制因子,在人类癌症中是 F-box 蛋白家族中最常见的突变成员。FBW7 充当 SCF 型 E3 泛素连接酶的底物识别组件,控制蛋白酶体介导的许多原癌蛋白的降解 (1)。然而,FBW7 在代谢性疾病方面却鲜有研究。图片来源: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 2020 年 8 月 15 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黄恺、王成团队在 Redox Biology 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Myeloid FBW7 deficiency disrupts redox homeostasis and aggravates dietary-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的研究成果 (2)。该项研究发现 FBW7 在肥胖相关的氧化应激和炎症中的关键作用,证明巨噬细胞 FBW7 是预防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新型潜在策略。该论文通讯作者兼第一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成。 图片来源:Redox Biology 研究内容1. 高脂喂养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先瘦带动后瘦」曾玉华团队 Science 子刊开发文,新策略有助于改善肥胖或糖尿病​

研究总结部分附曾玉华(Yu-Hua Tseng)采访视频(来源:Joslin Diabetes)在哺乳动物中,棕色脂肪组织和白色脂肪组织均可促进全身能量稳态。但是,它们的解剖结构,形态和功能却大不相同。白色脂肪组织的作用是将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藏起来,而棕色脂肪组织则是通过它细胞内大量的线粒体将能量转化成热能。棕色脂肪组织的激活会增加能量消耗,并可降低血液中过多的葡萄糖和脂质水平,这些水平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 既然棕色脂肪组织听起来这么诱人,那么是否有可能让自己身上多一些这种脂肪组织呢?2020 年 8 月 26 日,来自哈佛医学院 Joslin 糖尿病中心的曾玉华(Yu-Hua Tseng)团队在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CRISPR-engineered human brown-like adipocytes prevent diet-induced obesity and ameliorate metabolic syndrome in mice 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将人的白色脂肪细胞进行基因改造,变成类似于产热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冰桶挑战已多年,研究进展怎样?Nature,NEJM 报道神经退行性疾病出路竟在免疫

渐冻人症和冰桶挑战冰桶挑战 #Ice Bucket Challenge 曾在极短的时间内,火遍全球,使得四面八方英豪尽成落汤鸡。也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 ALS。 近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再次把 ALS 领域振奋人心的学术进展和 ALS 背后的故事带到了公众面前。笔者选取近期 Nature 最新研究为大家带来深度解读,揭开靶向炎症免疫途径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潜在价值。 图源:www.nytimes.com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和额颞叶痴呆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 两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最常见的遗传原因是名为 C9orf72 的基因突变。其非编码区的六核苷酸(Hexanucleotide,GGGGCC)出现重复扩增被认为是 ALS 和 FTD 的共同遗传学基础。 ALS 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抗神经元抗体的存在提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近日,美国席德西奈医疗中心的 Robert H. Baloh 团队首次证实了 C9orf72 参与调节免疫功能,阐述了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Nature​:肿瘤和免疫细胞抢「蛋」?邹伟平谈肿瘤影响T细胞代谢和功能新机制

采访内容编译自密歇根大学宣传稿甲硫氨酸又叫蛋氨酸,是构成人体的必需氨基酸之一。除了参与蛋白质合成外,蛋氨酸还在蛋白质、DNA 等的甲基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曾经有研究报道低蛋氨酸饮食可抑制小鼠肿瘤 (1),而最近的这项研究发现,肿瘤还会和 T 细胞「抢」蛋氨酸,单纯靠饮食抑制蛋氨酸可能是把「双刃剑」。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Plus2020 年 9 月 2 日,来自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邹伟平团队在 Nature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Cancer SLC43A2 alters T cell methionine metabolism and histone methylation 的研究成果 (2)。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竞争性摄取蛋氨酸会抑制 T 细胞的功能,靶向肿瘤中蛋氨酸信号可能免疫治疗提供新方法。 图片来源:Nature研究内容肿瘤细胞「抢走」T 细胞的蛋氨酸为了检测异常氨基酸代谢是否与 T 细胞中组蛋白的改变和功能障碍有关,作者用单独不含某种氨基酸的培养基培养小鼠 CD8+ T 细胞,发现蛋氨酸的缺失导致最明显的 T 细胞死亡和功能障碍。进一步地,作者发现肿瘤细胞会显著降低培养基中的蛋氨酸浓度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Nature 无情吐槽:求求你们写论文时别乱用首字母缩写了,真的看不懂!

读论文是每一个科研狗们的必修课,但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明明咱也是这个领域的,明明咱英语水平也过关,但遇到一篇 SCI 论文,还是感觉读起来磕磕绊绊,很不顺畅。不要慌!因为连 Nature 都发文吐槽,现在的论文,连英语是母语的科研人员也觉得读起来费劲!图片来源:Nature究其原因,现在的论文里的缩略词实在是太多了!2020 年 7 月 23 日,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学者就针对论文中的首字母缩略现象做了一项研究,研究最终发表在 eLife 杂志上。图片来源:eLife研究指出,很多科学论文晦涩难懂,就是因为文章里面一大堆莫名其妙的首字母缩略,这些缩略词的词义含糊不清,往往只会令读者产生误解,阅读效率低下。果然,中国网友吐槽高考满分作文《树上的生活》佶屈聱牙的同时,外国人同样也痛恨这种「不说人话」的行为啊。恣意生长的首字母缩略词这群澳洲学者统计了从 1950 年到 2019 年全球发表的 2400 万篇生物医药领域学术文章标题(title),加上 1800 万个摘要(abstract),竟找到 110 万种缩略词!我就问问谁能记得住这么多缩略词?不光总量巨大,缩略词的产生速度也越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PCR 技术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PCR 的基本原理类似于 DNA 的体内复制。首先待扩增 DNA 模板加热变性解链,随之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某一温度,这一温度可使引物与它的靶序列发生退火,再将温度升高使退火引物在 DNA 聚合酶作用下得以延伸。这种热变性 - 复性 - 延伸的过程就是一个 PCR 循环,PCR 就是在合适条件下的这种循环的不断重复。二、PCR 反应体系1. 缓冲液标准的缓冲液含 1pmol/ml Tris ·HCl,其 pH 为 8.3-9.0(室温),而在延伸温度(72 ℃)下,pH 值接近 7.2 。缓冲液中含有一种二价阳离子,用于激活 DNA 聚合酶的活性中心,一般使用 Mg2+。2.dNTP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的缩写,是包括 dATP, dGTP, dTTP, dCTP 等在内的统称,即合成新的 DNA 链的材料。4 种 dNTP 的浓度相等,总浓度一般为 200pmol/ml (即饱和浓度)。dNTP 可与 Mg2+ 结合,使游离的 Mg2+ 浓度下降,影响 DNA 聚合酶的活性。3. 引物引物是一段短的单链 DNA 片段,可结合在核酸链上与之互补的区域,其功能是作为核苷酸聚合作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Diabetes:伤口迟迟不愈合,还留疤?王小萌,洪万进报道可能和这个「阴阳蛋白」有关

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器官,皮肤是帮助我们抵御外界病原侵袭以及维持人体稳态的第一道屏障。与皮肤的重要功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它在大自然面前非常脆弱,很容易在磕磕碰碰中受伤。愈合缓慢的伤口不仅更容易留疤,在一些诸如糖尿病的慢行疾病的影响下,能导致截肢以后高达 50% 的死亡。但遗憾的是,由于伤口愈合中涉及的生理变化非常之多,我们对这个复杂的过程的理解依旧非常有限。进一步了解伤口愈合的生理病理机制,对疤痕以及慢性伤口的治疗药物的开发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Diabetes 2020 年 9 月 4 号,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王小萌(Xiaomeng Wang)教授与新加坡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院院长洪万进(Wanjin Hong)教授带领团队在内分泌领域老牌期刊 Diabetes 在线发表了题为 A Multifunctional Role of Leucine-Rich-Alpha 2 Glycoprotein 1 in Cutaneous Wound Healing Under Normal and Diabetic Conditions 的研究 [1],报道了富亮氨酸 α-2 糖蛋白 1 ( L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招生时宣传博士奖助 10 万,入学后却多次降低:南科大朝令夕改的补助政策备受争议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 2019 级博士生的奖学金政策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据网友爆料:「南方科技大学随意更改 2019 级博士生的奖学金政策,从招生宣传到最终落实,经历了数次更改,严重损害了 2019 级博士生群体利益」。图片来源:知乎相关问题一经提出,便收获了近百个回答,尽管有少部分其他高校的同学对南科大的补助水平表示了羡慕,但大多数回答都反映了南科大学生对学校政策的不满。毕竟,科研归科研,涉及到与生活质量相关的补助问题,那自然不能含糊。而这也不是第一次有网友就此问题在某乎提问,不难看出,南科大 2019 级博士奖学金补助政策「朝令夕改」的问题着实对该年级的学生们有着不小的影响。图片来源:知乎究竟是怎样的「骚操作」才能让一众博士如此不忿,所谓的政策变动又是如何,且让我们一一道来。朝令夕改,让人不得不吐槽的奖助政策具体来看本次的南科大 2019 级的博士奖助政策问题,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该校其他各级的奖助政策。2019 级之前,南科大采取联培的方式招收硕博生,不论是与海内高校或是海外高校合作,奖学金政策均是全覆盖。图片来源:南方科技大学研究生资助管理规定(2016 年审议通过)2019 级之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扎心了!北大、北师大等高校明文规定,不再给全日制研究生安排宿舍

千呼万唤终于迎来 9 月的开学季,本来以为疫情后可以大展拳脚,在科研上有所进益,有的研究生却开始为住宿问题发愁不已。近期,一连串的研究生宿舍问题冲上热搜。爆料学生提供的信息表明,湖南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新生通过线上预约申请宿舍,然而在预约系统刚开启几分钟后,宿舍就被一抢而空。该校往年研究生宿舍的床位就较紧张,去年约有 93% 的研究生能够申请到宿舍。硕士扩招后,据登记今年已有 200 多名全日制研究生未能成功申请到宿舍。无独有偶,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也明文规定不再给全日制研究生提供宿舍。北京大学:2020 年北京大学的硕士招生简章指出:入学的研究生实行住宿申请制,住宿费用自理。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同学申请不住宿。其中,全日制学硕、专项计划全日制学硕安排在校本部住宿。除以上两类研究生,其他类型的研究生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人事档案不转入我校的研究生、已明确由院系安排或协助安排住宿的研究生等,学校不安排住宿。图片来源:北京大学官网复旦大学:从 2019 年起,专硕不再安排在校内住宿。学校协助全日制专硕以社会化的方式解决住宿需求。图片来源:复旦大学官网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PNAS:曹雪涛院士团队发现 LncRNA 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和自身免疫病的新机制​

作为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I 型干扰素(IFN-I,包括 IFN-α 和 IFN-β)通过激活数百种 IFN 刺激基因(ISG)的表达而发挥着核心作用。干扰素产生不足会导致慢性病毒感染,而过量的干扰素则会导致自身免疫炎症和 I 型干扰素病。因此,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精确调控 IFN 的产生,从而确保诱导出针对病毒感染的有效天然免疫反应,同时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探究清楚其中精细的调控机制,对于抗病毒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I 型干扰素的生物学作用。图片来源:Janeway's Immunobiology 9th Edition2020 年 9 月 9 日,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曹雪涛院士、姜明红教授团队在 PNAS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LncRNA Malat1 inhibition of TDP43 cleavage suppresses IRF3-initiated antiviral innate immunity 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发现核 lncRNA Malat1 抑制 I 型干扰素的产生,从而降低抗病毒能力并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 图片来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颠覆传统,Nature 子刊封面报道皮肤共生菌的神奇先天免疫作用,竟然还能促进伤口修复!

皮肤是各种微生物群落的栖息地,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微生物群在支持基本皮肤功能中的重要性。在正常情况下,皮肤损伤会触发可控的炎症和组织修复反应,从而介导病原体的去除并刺激屏障完整性的恢复。作为皮肤的「近邻」,其共生的细菌在这一过程中又会扮演一种怎样的角色呢?图片来源:Nature Immunology2020 年 9 月,Nature Immunology 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出瑞士洛桑大学 Michel Gilliet 团队题为 The commensal skin microbiota triggers type I IFN–dependent innate repair responses in injured skin 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皮肤微生物群是伤口愈合过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细菌 DNA 与 CXCL10 形成复合物,以触发 I 型干扰素的反应,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 图片来源:Nature Immunology研究内容分泌 CXCL10 的中性粒细胞募集 pDC 到受伤的皮肤中在皮肤伤口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产生的 I 型干扰素(IFNs)在皮肤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Science 子刊​:清华廖学斌、胡小玉等联合团队开发免疫检查点阻碍疗法增敏新方法

免疫疗法的兴起为多种类型癌症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大部分免疫治疗策略在临床实践中都产生了良好的反应,肿瘤组织的生长得到有效抑制,患者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症状的缓解。这些免疫疗法中的一大部分依赖于阻断 T 细胞或其它免疫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从而导致细胞的活化以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其中包括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大成功的 PD-1,PD-L1,CTLA-4 抗体等。然而,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仅有部分患者能够对单独的免疫阻断类药物产生积极反应,因此多靶点联合用药,增敏免疫检查点阻断成为了值得尝试的新型方案,引发了研究的热潮。图片来源: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针对这一问题,来自清华大学药学院的廖学斌教授课题组、清华大学医学院胡小玉教授课题组、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 Zhi Wei、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Wei Wang 等团队联合攻坚,成果发表于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杂志,题为 Enhancing KDM5A and TLR activity improves the response to immune chechp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