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丁香园站友 nndmx 转载,点此查看详情 美国研究人员新发现一种能从猴子传染给人的腺病毒,并且在跨物种传染后还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是首次发现能由动物传染给人的腺病毒,研究人员认为目前它在人群中的传播能力不强,不必担心会引发大规模传染病疫情。 腺病毒是一类常见的DNA病毒的总称,这些病毒有的会感染人体,导致呼吸道感染、眼部感染等疾病;有的会导致牛、狗、猪等动物发病。人们此前认为腺病毒不会从动物传给人,新发现的病毒推翻了这种认识。 2009年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饲养的一只红伶猴出现咳嗽和昏睡等症状。两个月时间里,该中心的几十只红伶猴中有23只发病,最终19只死亡。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分析死亡猴子的肺部组织样本,发现了一种新病毒。基因测序表明新病毒是一种腺病毒,不过基因组与其他腺病毒有明显区别,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红伶猴腺病毒"。该病毒还有一个不寻常的特点,即它在人类细胞中长势良好。 猴群中的传染病暴发时,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一名工作人员也出现了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该工作人员的两位家庭成员也出现类似症状,数周后自行痊愈。抗体
本文由丁香园站友 Docofsoul 转载并编译,点此查看详情 《每日科学》2011年7月27日报道 —— 怀特海德学院研究者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成功地对人类胚胎干细胞(ES)与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内的靶向性基因实施了可重复的调控。 其中一种方法是,利用称为锌指核酸酶(ZFN)的蛋白来改变基因组中的单一碱基对,从而插入或移除导致帕金森氏症(PD)早期发作的基因突变。第二种方法依赖于称为转录活化因子样效应核酸酶(TALEN)的蛋白(此蛋白可替代特定基因,其效率与精确性与ZFN相似)。两组实验均在于美国的Sangamo生物科学公司密切合作下完成。目标基因操作解决了一个一直困扰人类干细胞研究的难题——在保证位点特异性前提下,干净利落地改变人类ES与iPS细胞基因组。这种改变是实现干细胞的医疗价值的关键所在;临床移植前必须籍此修正致病突变,或籍此建立研究者用于研究遗传疾病的细胞系。 此类疾病研究方法(即呼声甚高的“培养皿上的疾病”研究方法)以及对修正病变的潜力药的寻求,需要用到遗传特征相同的细胞及对照组(除非是一种特定修改,其作用可由此得以观察)。 怀特海德创
由于传统的血球计数板已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细胞研究需要,市场上各种自动细胞计数的设备越来越多。常见的主要分为两类:基于图像的细胞计数仪(Automated vision-based counter)和基于库尔特电阻抗原理的细胞计数仪。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扫描仪器视野内图像,依靠设定的上下限细胞大小来进行图像识别,而后者根据 细胞通过小孔引起电位变化来计算细胞个数(关于库尔特原理,详见此处),两者原理不同,因此所获得的效果也大相径庭。以下对各类细胞计数仪的计数准确性、可重复性、快捷性做结果数据比较,建议读者根据您自身需要选购适合您使用的细胞计数仪。 【准确性比较】 图1. 不同细胞浓度下各种细胞计数仪的计数结果与实际数值的对比 上图可见:血球计数板在高细胞密度 时,计数结果与实际细胞密度有偏差,而基于图像的细胞计数仪则在多个浓度下均有较大偏差。这表明基于库尔特原理的细胞计数仪(Coulter counter和Scepter cytometer)在计数准确性上优于其他两种细胞仪。(样品为常见的COS7细胞) 【可重复性比较】 图3. 不同细胞浓度下细胞计数的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最近,杜克大学工程师对正常情况下不活跃的细胞进行了基因改造,引入了能形成离子通道的基因,让它们能产生电流并导电。该结果对深入研究生物电行为、开发神经系统和心脏病新疗法具有重要意义,还可用于设计新型传感器来探测疾病和环境毒素等。实验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细胞间通讯能力对心脑组织来说尤其重要,而通讯功能要有电脉冲通过才能实现。离子通道是带电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门户,可将电流从一个细胞传导到下一个细胞。根据理论预测,要让哺乳动物心脏产生和传导电脉冲,有3种通道至关重要: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和一个间隙连接通道,间隙连接通道是一种支持细胞间电通讯的高度特殊结构。 研究人员引入了这3种特殊的离子通道,让正常情况下没有电活性的细胞产生了电活性。根据小鼠实验,在这些转基因细胞内部和细胞之间,具有修复较大间隙的能力。在实验中,他们设计了一个“S”型的路径,两端是普通的小鼠心脏活细胞群,在两群细胞之间要么充满不活跃细胞,要么充满转基因细胞,再分别对一端的心脏细胞群施加一个电脉冲刺激,在填充不活跃细胞的路径中,电脉冲传过开端心脏细胞后立刻消失了;在充满转
近日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和德国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的科研人员展开合作在新研究中首次发现酵母SNARE蛋白Vti1采用了与哺乳动物完全不同的结合位点与接头蛋白Ent3相结合,这一发现为真核生物囊泡转运过程的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26日出版的国际著名综合性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滕脉坤教授、牛立文教授及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Gabriele Fischer von Mollard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滕脉坤教授实验室的博士生王婧。该项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中科院、教育部以及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囊泡转运(Vesicular Transport)是细胞正确行使生理功能的必要机制,它是指蛋白质被选择性地包装成运输小泡,被定向转运到靶细胞器的过程。作为细胞器之间物质运输的主要途径,囊泡运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及靶向性,需要一系列行使重要功能蛋白质的参与,并且由它们介导了十分复杂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在囊泡转运过程中,多种蛋白协同完成了囊泡的形成、转运及融合等任务,这些蛋白质及
美国科学家在8月8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撰文指出,他们最新发现了一种能识别30多种流感病毒菌株的人类广谱抗体,更多地了解这种抗体有助于科学家研制出长期有效的流感疫苗。 波士顿儿童医院的斯蒂芬·哈里森和同事在一名男性志愿者体内发现了这种名为CH65的中和抗体,其能黏附在流感病毒表面的血细胞凝集素蛋白质上,从而中和流感病毒的毒性,阻止病毒入侵人体细胞。 血细胞凝集素是流感病毒表面的蛋白质,病毒依靠它和宿主细胞结合。流感病毒血细胞凝集素常发生变异,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及时跟进,不断研发对抗流感病毒的新疫苗。当接受流感疫苗注射后,人体会制造出差异较小的抗体――能识别和记住病原体(包括病毒)的免疫系统分子。抗体只需识别出病毒外壳的一小片就能起作用,这意味着人类存在着各种各样能识别流感的抗体。 哈里森团队使用了一种能快速扫描人体免疫细胞内分子的新技术,以了解在人体内制造出的不同抗体对疫苗的反应。结果,他们意外地发现了这个能识别多种流感病毒菌株的新抗体。而且在新抗体对抗1998年到2007年出现的36种流感菌株的实验中发现,新抗体几乎能识别并阻断其中的30种菌株。 哈里森表
法国科学家在美国最新一期《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能预防丙型肝炎的疫苗,动物实验显示这种疫苗有效。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丙肝疫苗都属于治疗性疫苗,还没有疫苗能起到预防丙肝的作用。与甲肝和乙肝不同,大多数人无法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丙肝病毒,这是因为丙肝病毒在受到人体免疫系统攻击后,会转为更强大的变种。 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的科学家利用类病毒颗粒开发出一种丙肝疫苗。类病毒颗粒和病毒相似,但不含有病毒的遗传物质,从而不具有传染性。这种疫苗被注入体内后,类病毒颗粒会激发出一种免疫反应,帮助身体产生对抗丙肝病毒的中和抗体,该抗体能中和各种丙肝病毒变异株的感染性,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针对实验鼠和猴子的实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对5种丙肝病毒变异株都有效,这意味着这种疫苗在对付丙肝病毒的其他变种时也应该有效。科学家表示,他们将于明年开展人体试验,以进一步检测疫苗在人体中是否也同样有效。
法国的弗雷德里克·巴尔(Frederic Bard)博士 新加坡科学家发现两种剧毒的解药,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属下分子与生物细胞研究院(Institutes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简称IMCB)的一批科学家在研究人类基因组完整的2万2000多个基因后,已成功发现对付两种可怕毒素的办法。 这两种毒素是蓖麻毒素(ricin)和绿脓杆菌毒素(pseudomonas exotoxin)。蓖麻毒素是剧毒,可由蓖麻籽(castor beans)提炼而成,半粒米的剂量就足以杀死一名成人,毒性是氰化物(cyanide)的1000倍,目前市面上并没有解药。 蓖麻毒素没有任何气味或味道的特质,极有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制造出危险的生化武器。 绿脓杆菌毒素则和白喉杆菌(Diphtheria-causing bacteria)在人体中制造的毒素相似,侵入细胞的细胞质(cytoplasm),并抑制细胞制造蛋白质。 分子与生物细胞研究院的这项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首次以暂时改变人类基因运作的方法,对付侵入体内
本文由丁香园站友 宇宙cosmos 转载,点此查看详情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7月22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在7月2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找到了DNA的第7种、第8种碱基,并在人体胚胎干细胞和实验老鼠器官染色体组的DNA中发现了这两个碱基的踪迹。科学家们指出,最新发现对干细胞和癌症研究非常重要。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DNA中只包含有4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这4种碱基已成为我们对基因代码如何形成生命的认识的基础。然而不久前,科学家们将碱基的数量扩展到了6种(第5种碱基:5-胞嘧啶甲基,第6种碱基:5-胞嘧啶甲基羟基)。 现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教授张毅(音译)领导的研究团队则表示,他们已经发现了DNA的第7种碱基5-胞嘧啶甲酰(5-formylcytosine)和第8种碱基5-胞嘧啶羧基(5-carboxylcytosine)。科学家指出,最新的这两种碱基实际上都是胞嘧啶经由Tet蛋白修改后得到的“变身”。Tet蛋白是一种分子实体,其在DNA脱甲基过程和干细胞重新编程方面起关键作用。 此前,科学家们已对第5种碱基
慢病毒(Lentivirus)是逆转录病毒的一种,它需要相对较长的孵育时间,所以称之为“慢”病毒,Lenti在拉丁文中就是慢的意思。它包括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猫免疫缺陷病毒(FIV)、猿免疫缺陷病毒(SIV)、牛免疫缺陷病毒等。其中研究最多的是HIV-1慢病毒。 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 vector)是以慢病毒基因组为基础,由所需的目的基因取代部分基因构建而成。目前使用的慢病毒载体多采用HIV-1基因组改造而来。与一般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相比,慢病毒载体对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均具有感染能力而具有更广的宿主范围。慢病毒载体还可以将外源基因有效地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从而实现持久表达。在感染能力方面可以有效感染神经元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肿瘤细胞、内皮细胞、干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又很少引发机体免疫反应,能达到良好的基因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对慢病毒载体的深入研究,为了提高慢病毒在临床上使用的安全性,慢病毒载体的优化也在不断的探讨中。慢病毒载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慢病毒载体系统是以三质粒系统为代表,在构建时把HIV-1基因组中进行包装、逆转
甲亢是一种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估计患者约有1300万,然而目前甲亢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并发症常危及患者生命。近日一项新研究成果发现了甲亢治病新机理,这将帮助医生更早预测甲亢的发生。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宋怀东研究员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的黄薇研究员等共同主持的课题组,利用多年积累的疾病相关样本,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最先进的基因组技术,研究发现了两个新的甲亢易感位点,并认为甲亢病人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发病机制。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研究小组通过分析整个基因组的变异图谱中的几十万个位点,比较病人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别,找到可能的致病位点,并进行样本的验证和功能验证。此次研究除了证实已知甲亢相关的4个易感位点,还发现了2个新的甲亢易感位点,由此识别了两个相关基因,其中一个是以前尚未报道过的,研究小组将其命名为“GDCG4p14”。这两个基因会影响调节免疫的T细胞功能,因此可能是新认识到的甲亢致病易感基因。 同时,研究人员发现,甲亢病人中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发病机制。甲亢治疗后,甲状腺刺激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佛罗里达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里尔·马尔捷米亚诺夫发现了夜盲蛋白的功效,新发现有助于夜盲症的研究,为人们在弱光环境中可视提供可能。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神经科学》杂志上。 当光子击中感光细胞后,感光器会做出需要被迅速传输到下游的神经元(神经细胞)反应,进而使信号能够被处理再传输至大脑,产生视觉图像。但若要做到夜视,除在视杆细胞和双极细胞之间的特定突触需运转正常外,这种信号传输也必须迅速完成。近年来,科学家认识到,对夜盲蛋白编码的基因是夜盲症的最主要缘由之一,但是它到底有何功效,目前尚未知晓。 在这项新研究中,科学家在小鼠视网膜内寻找到与夜盲蛋白相关的蛋白质。马尔捷米亚诺夫称:“这是第一次发现夜盲蛋白在视觉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功能角色,并将这种角色与一种更大的分子配合物联系起来。而后者是低光视觉所必需的。”研究者发现,由这一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负责将突触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关键要素组接起来,为感觉信号的快速、完整传输服务。夜盲蛋白调和了视觉信号的聚集、精准的传输和大分子配合物的突触,这种大分子配合物突触由代谢型谷氨酸受体6亚型(mGluR6)构成。
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提供一种快速方便的病毒RNA/DNA提取系统,无需酚仿抽提,可迅速从血清、血浆、尿液、脑脊液或其他无细胞体液、病毒培养上清液和鼻咽拭子等样本中进行病毒RNA/DNA纯化,纯化后的核酸可用于病毒基因分型研究、病毒流行病学研究和传染病研究等。 实验操作: 1、试剂耗材的准备: (1) 试剂:无水乙醇 (2) RNase 去除的耗材:用0.01% (v/v) DEPC 溶液完全浸泡过夜,高压灭菌后烘干。 2、实验步骤: 1. 取200μl 样品(如血清、病毒培养液、鼻咽拭子等)于1.5ml 离心管中,加入400μl Lysis Buffer,振荡混匀,室温孵育10分钟。 2. 加入450μl Binding Buffer(已加无水乙醇),振荡混匀。 3. 将600μl混合液转移到吸附柱中,12,000 rpm 离心1分钟。弃掉废液,将吸附柱放入同一收集管中。 4. 将剩余的混合液转移到吸附柱中,12,000 rpm 离心1分钟。将吸附柱放入新的收集管中。 5. 加入400μl WB1,12,000 rpm 离心30秒,弃掉废液,将
DuRed核酸染料特点 ● 无毒性:DuRed 独特的油性和大分子量特点使其不能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艾姆斯氏试验结果也表明,该染料的诱变性远远小于EB。 ● 灵敏度高:适用于各种大小片段的电泳染色,对核酸迁移的影响小于SYBR Green I。 ● 稳定性高: 适用于使用微波或其它加热方法制备琼脂糖凝胶;室温下在酸或碱缓冲液中极其稳定,耐光性强。 ● 信噪比高:样品荧光信号强,背景信号低。 ● 操作简单:与 EB 一样,在预制胶和电泳过程中染料不降解;而电泳后染色过程也只需30 分钟且无需脱色或冲洗 ,即可直接用紫外凝胶透射仪观察。 ● 适用范围广:可选择电泳前染色(胶染法)或电泳后染色(泡染法);适用于琼脂糖凝胶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用于 dsDNA、ssDNA 或 RNA 染色。 ● 与EB有相同的光谱特性,无需改变滤光片及观察装置:标准的 EB 滤光片或 SYBR 滤光片都适用,使用与观察EB相同的普通紫外凝胶透射仪观察即可,在 300nm 紫外光附近可得到最佳激发。但是DuRed不能被488 nm氩离子激光器或相似波长的可见光完全激发,因此不
大家知道,PeproTech的所有细胞因子和蛋白均为冻干粉,这使得运输非常便捷,只要常温即可。而且,细胞因子和蛋白冻干粉非常稳定,在-20o C或-80o C条件下可保存数年。冻干粉在使用前需进行溶解,然后以液体形式加到培养体系或注射入动物体内。溶解步骤非常关键,因溶解不好会导致细胞因子或蛋白的失活,这也是很多用户在实际使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溶解呢? 下面我们以Recombinant Human IL-4 (重组人IL-4,产品编号:200-04)的说明书为例,对细胞因子或蛋白的溶解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拿到重组人IL-4的说明书后,您会发现有一段关于Reconstitution(重悬)的叙述,这段内容含有溶解相关的所有信息。 1. Centrifuge the vial prior to opening 第 1 步:开盖前离心试剂管 PeproTech的细胞因子或蛋白冻干粉装盛在塑料管中,为无菌包装。冻干粉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因颠簸而漂散并粘贴于管壁或管盖上,所以在打开塑料瓶盖前,需将冻干粉通过离心收集到管底,以便用很小体积的液体即可将冻
本文由丁香园站友 fredrick16 转载,点此查看详情 近日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硬骨鱼中首次鉴别出Toll-IL-1受体家族的一个新成员DIGIRR,并证实其在IL-1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的负调控作用。这一研究成果于7月29日在线发表在著名的免疫学期刊《免疫学期刊》(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 Toll蛋白样受体(TLR)是在研究果蝇胚胎腹背侧体轴形成过程中新发现的一种介导机体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的受体蛋白。因其结构、功能及信号转导途径均与白介素-1受体(IL-1R)类似,故统归于Toll/IL-1R家族。哺乳动物Toll受体称为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 TLRs)。迄今为止,10种人类TLRs(human TLRs,hTLRs)已被先后发现。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Toll/IL-1R家族成员在炎症、免疫、病源体识别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参与许多疾病的发病过程,与传染病、肿瘤、心血管病、自身免 疫性疾病、过敏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它亦是研究和开发新药的一个新
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抗ds-DNA抗体在系统红斑狼疮中的诊断价值俞颖 范永升 温成平 王新苍抗双链DNA (double-st randed DNA ,ds-DNA) 抗体主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 userythe-matosus ,SLE) ,对诊断SLE有较高的特异性,被称为SLE的“标记性抗体”,其对SLE的高度特异性而被列为SLE诊断标准之一[1]。相关研究表明[2]:在未治疗的SLE患者中,抗dsDNA抗体的诊断特异性为95%,敏感性为70%,且抗dsDNA抗体的产生常提示有肾脏损害,因此,抗dsDNA抗体常被作为SLE的活动指标,用于监测SLE病情变化,疾病活动期判断及药物治疗效果观察等。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检测抗ds-DNA抗体的商品试剂盒,如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CL-IIF) 、免疫印迹法、胶体金斑点法、Farr 放射免疫测定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等,鉴于免疫印迹法,胶体金斑点法仅用作阴阳性判断,而无法监测双链DNA抗体的浓度变化,而放射免疫测定法由于其潜在危害性临床较少使用,本研究选择各临床实验室较常用的短膜
乔布斯分别于(第一排左到右)2000、2003、2005、(第二排左到右)2006、2007、2008年的照片,因健康问题明显变瘦。 姓名 从诊断到去世时间 乔布斯 -- 苹果前CEO 8年(及时发现,一年内接受手术) 拉尔夫·斯坦曼 -- 2011诺贝尔获得者 4年(发现后接受治疗) 沈殿霞 -- 香港著名影星 3年(发现一年后接受手术) 帕特里克-斯威兹 -- 《人鬼情未了》男主角 20个月 洪一峰 -- 宝岛歌王 79天 普通患者 --有机会接受手术 15~19个月(中位生存期) 普通患者 --丧失手术机会 7~9个月(中位
QIAGEN公司作为作为全球生命科学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一直致力于提供完整解决方案,我们的解决方案涉及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和应用领域。本期我们将为您提供表观遗传学中关于DNA甲基化状态研究的完整解决方案。 表观遗传学涉及到癌症和遗传性疾病的研究,研究表观遗传学机制对于癌症研究、分子标记物鉴定、影响因子定位和潜在药物靶点日益重要。QIAGEN除了提供研究miRNA介导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的工具之外,最新又推出EpiTect产品线,以满足高精确度的DNA甲基化状态研究。 本目录索引 DNA甲基化基础知识................................................................................................2 DNA甲基化研究流程................................................................................................3 基因组DNA提取........................
如今,单克隆抗体市场炙手可热。一方面,由于巨大的应用价值,单克隆抗体需求强劲。另一方面,单克隆抗体制备工艺复杂、周期长。为此,能否快速制备出高质量的单克隆抗体已成为影响抗体研究应用的关键。46天制备出高质量的单克隆抗体在几年前在京天成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得以实现,从而使之在全球制备高质量单克隆抗体服务竞争中占极大优势。 单克隆抗体具有理化性状高度均一、生物活性单一、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强、便于人为处理和质量控制等特点。正是这些优点使它一问世就受到高度重视,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如临床诊断、临床治疗、蛋白质分离纯化等。而单克隆抗体药物的诞生更是引发了生物制药产业的革命。现在,单克隆抗体药物已成为生物制药业的“重磅炸弹”。但与此同时,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1.制备周期长。现在常规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一般需要4到6个月。2.制备技术复杂。单克隆抗体无法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从多抗中分离,而只能采用细胞杂交的方法来制备,其中涉及多种生物学技术。3.制备成本高。另外,能否筛选到理想的单克隆抗体既有技术问题也有机遇问题,因此,制备单克隆抗体的风险也就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