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 Technology)在80年代中期产生, Smith G第一次描述了在丝状噬菌体表面展示外源多肽片段的原理。该办法主要是用DNA重组技术将大量的多肽编码顺序导人噬菌体的衣壳蛋白基因中,从而使表达出的各种多防以与PIII或PVIII蛋白融合的形式出现在噬菌体的表面,即首先构建噬菌体多肽展示文库。10多年来在构建噬菌体展示多肽文库方面以及用生物学方法-biopanning从该文库中筛选出与已知靶物质相结合的多防编码顺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近年来,在识别蛋白或受体的小肽顺序的鉴定上、在结构和功能上模拟已知蛋白的多肽模拟物的研究上、在筛选鉴定能与人类病毒、细胞、组织及肿瘤等生物靶系统结合的多肽研究日益增加。噬菌体多肽展示库提供了这样的可能胜:可从多肽展示库中分离出一个能与重要蛋白如与炎症有关的抗体、与介导细胞粘着的整合蛋白等特异性结合已具有相应生物活性的多肽。特别是有可能发现一些多助配基而导致多肽模拟药物(peptidomimetic drugs)的产生。噬菌体及库有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展示小肽,而且可以展示较大的蛋白,如单链抗体。丝状
一、单链丝状噬茁体展示系统1、pIII展示系统及噬苗体抗体丝状噬茵体是单链DNA病毒,pIII是病毒的次要外完蛋白(minor coatprotein)、位于病毒颗粒的一端,每个病毒颗粒都有3—5个拷贝pIII蛋白,pIII有两个位点可供外源序列插入,即N端和近N端可伸屈胃内。当抗体片段或蛋白质融合到PIII的N端时,噬菌体仍有感染性,但若融合到后一位点则会切去N端而丧失感染性,这时就需有辅助噬菌体提供野生型pIII蛋白。PIII很容易为蛋白水解酶水解。所以有辅助噬菌体超感染时.可以使每个噬菌体平均显示不到一个融合蛋白,即所谓“单价“噬茵体,从而使抗体部分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构型而功能完好。PIII展示系统的主要用途是制备噬茵体抗体,它的突出优点是模拟了自然免疫选择系统。自然免疫系统中.抗原结合于B细胞表面受体而使其活化并分裂增殖、分化成有抗体分泌功能的浆细胞。这个过程可以从约5×109个鼠细胞和约1012人细胞中选出一个至几个特异B细胞,并有选择性地富集特异性B细胞,通过多轮突变和选择使抗体亲和力成熟。pIII展示系统完全模拟了自然选择系统;噬菌体展示的抗体片段可以由抗原包被的板、柱等选
SDS-PAGE因易于操作,而具有广泛的用途,是许多研究领域的重要的分析技术。1. 蛋白质纯度分析;2. 蛋白质分析量的测定,根据迁移率大小测定蛋白质亚基的分子量;3.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4. 蛋白质水解的分析;5. 免疫沉淀蛋白的鉴定;6. 免疫印迹的第一步;7. 蛋白质修饰的鉴定;8. 分离和浓缩用于产生抗体的抗原;9. 分离放射性标记的蛋白质;10. 显示小分子多肽。SDS-PAGE有效分离范围取决于聚丙烯酰胺的浓度和交联度,其孔径随着双丙烯酰胺与丙烯酰胺比率的增加而减小,比率接近于1:20时,孔径达到最小值。分子量低于10kD的小分子肽类,即使用较高浓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的SDS-PAGE也不能完全分离,或是显不出色,或是显带较弱,带型弥散。且分子量越小,效果也越差。为了能在SDS-PAGE上显示测定小分子量的多肽,通常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增加凝胶的浓度和交联度,在制胶时加入一些可以降低聚丙烯酰胺凝胶网限孔径的溶质分子,使用尿素、甘油或蔗糖等物质;二是选择缓冲液中的拖尾离子的种类和浓度以达到改善多肽的分离效果。
离子交换层析法是以具有离子交换性能的物质作固定相,利用它与流动相中的离子能进行可逆的交换性质来分离离子型化合物的一种方法。 ⒈ 离子交换剂预处理和装柱 对于离子交换纤维素要用流水洗去少量碎的不易沉淀的颗粒,以保证有较好的均匀度,对于已溶胀好的产品则不必经这一步骤。溶胀的交换剂使用前要用稀酸或稀碱处理,使之成为带H+或OH-的交换剂型。阴离子交换剂常用“碱-酸-碱”处理,使最终转为-OH-型或盐型交换剂;对于阳离子交换剂则用“酸-碱-酸”处理,使最终转为H+型交换剂。洗涤好的纤维素使用前必须平衡至所需的pH和离子强度。已平衡的交换剂在装柱前还要减压除气泡。为了避免颗粒大小不等的交换剂在自然沉降时分层,要适当加压装柱,同时使柱床压紧,减少死体积,有利于分辨率的提高。柱子装好后再用起始缓冲液淋洗,直至达到充分平衡方可使用. ⒉ 加样与洗脱 加样:层析所用的样品应与起始缓冲液有相同的pH和离子强度,所选定的pH值应落在交换剂与被结合物有相反电荷的范围,同时要注意离子强度应低,可用透析、凝胶过滤或稀释法达此目的。样品中的不溶物应在透析后或凝胶过滤前,以离心法除去。为了达到满意的分
基因突变是遗传物质分子结构的改变,包括在DNA分子编码区的密码子和密码阅读框的改变。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也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这两种突变有完全不同的后果。发生于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可以遗传给后代。发生于机体其他组织细胞中基因突变的体细胞突变,可以引起发生突变个体的形态或生理上的变异,只能通过无性生殖的形式传递给后代,而不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下去(在胚胎细胞发育时期出现的情况例外)。 1.突变的稀有性 基因突变的稀有性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突变率(mutationrate)往往是很低的。所谓突变率是指在一个世代中或其他规定的单位时间中,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个细胞发生某一突变事件的概率。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突变率通常用一定数目配子中的突变型配子数来表示;而在无性繁殖的细菌中则用一定数目的细菌在分裂一次过程中发生突变的次数表示。据估计,高等生物中的自发突变率一般为1X10-10 一1X10-5 ,即在10万到100亿个配子中可能有一个突变发生;细菌的自发突变率一般为4X10-10 一1X10-4 。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的生物以及同一生物的不同基因的突变率也都不相同。 2.突变的可
问:我的一些菌株产蛋白酶,但是想具体分析就必须要高量纯化,这是个问题?如何提高产量?还有有人问我,既然每个菌株都会产生一系列的蛋白酶,那么什么样的才是可以达到商业利用价值的,难道随便一株菌只要分离纯化出蛋白酶就ok了吗?(比较simple的idea)谢谢各位!答:有多种因素影响菌株蛋白酶的产量,包括:1、不同碳源对产酶的影响以及不同氮源对产酶的影响2、碳氮比对菌株的生长和产酶有直接关系:例如,较低的碳氮比(C/N)常有利于蛋白酶产量的提高,但是这种条件下,发酵后期培养基的pH往往会向碱侧偏移;反过来,又会阻遏蛋白酶的积累,因此选择并控制适宜的碳氮比也是提高酶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3、添加表面活性剂Tween80对菌株产酶的影响: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对某些细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许多表面活性剂还能提高酶的产量,特别是有利于菌胞外酶的产生,而且它们对菌体和酶没有太大的专一性。通常用于提高酶产量的表面活性剂多是非离子型的,如Tween80、TritonX-100等。它们对微生物没有毒性,或者毒性极小,产酶促进效果也因菌体种类和酶而有所不同。4、发酵温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发酵温度不仅能影响菌体的生长,
病毒含量较高的样品浸出液或体液,可不经过病毒分离直接用于诊断鉴定。病毒含量较少的样品,则需通过病毒的分离增殖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鉴定的可靠性。病毒分离首先要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然后接种实验动物或培养的组织细胞。(一)组织器官样品的处理1、用无菌操作取一小块样品,充分剪碎,置乳钵中加玻璃砂研磨或用组织捣碎机制成匀浆,随后加1-2ml Hank's平衡盐溶液制成组织悬液,再加1-2ml继续研磨,逐渐制成10%-20%的悬液;2、加入复合抗生素;3、以800×g离心15min;4、取上清液用于病毒分离。必要时可用有机溶剂去除杂蛋白和进行浓缩(见下文)。(二)粪便样品的处理1、加4g的粪便于16ml Hank's平衡盐容液中制成20%的悬液;2、于密闭的容器中强烈振荡30min,如果可能则加入玻璃珠;3、以6000×g低温离心30min,取上清液再次重复离心;4、用450nm的微孔滤膜过滤;5、加二倍浓度的复合抗生素,然后直接用于病毒分离或进行必要的浓缩后再行病毒分离。(三)无菌的体液(腹水、脊髓液、脱纤血液、水泡液等)和鸡胚液样品 可不做处理,直接用于病毒分离。注:Hank's平衡盐溶液和
Western Blot 又称为蛋白质印迹,是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免疫遗传学中常用的基于抗体抗原之间特异免疫反应的一种定量或定性检测蛋白的实验方法。其基本原理为: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样品分离,分离后的蛋白被转移到固相支撑物(杂交膜)上,抗体特异性识别目标蛋白,通过酶促反应或者化学发光等方法将目标蛋白可视化,从而对蛋白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研究。「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尤其对于生物学实验,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实验样本,等待我们的很可能是失败的实验结果。优质特异的蛋白样品对 Western Blot 实验至关重要。下面将从蛋白样品制备的方法和试剂选择上给大家一些建议,同时也和大家分享一些因蛋白样品制备不当而导致 Western Blot 实验失败的案例。蛋白样品制备的基本原则目的蛋白因其物种来源和组织特异性的不同,在种类和性质上有很大差异,因此并没有一种制备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蛋白的提取。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全面的分析后才能选择最合适的蛋白制备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知己知彼」。首先,「知己」是要了解:样品是来自什么物种?目的蛋白定位在哪种组织或细胞器?是可溶蛋白还
随着医学科枝的进步,检验医学的发展及现代医学管理模式的改变,检验医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健康检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检验科良好的管理,对于提高和巩固检验科的地位,保持检验科在现代医院中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加强科室管理,提高检验质量;严格按照检验科“准确及时,优质服务,科学管理,持续改进”的工作质量方针,逐步建立或完善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枝术操作规程,必须实事求是地认真做好室内质控和xx市室间质控,争取参加xx省临检中心室间质评,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真实性。具体措施:1、建立室内质控曲线图,定期分析质控失控原因,及时纠正潜在引起实验偏差的趋势,不断改进实验室的工作。2、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保持仪器性能的稳定和正常运转。二、组织和人员管理;把科室进行分组管理,如生化免疫组、临检组、细菌组等,不同的专业实验室在工作上有明确的分工,但又需要相互间的协作来满足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需求。仔细分析科室每一个人的优点和特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业务素质培训,不断更新新知识,更好地利用新仪器开展好新项目,来适应医学发展,全面了解国际,国内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根据自身医院
新颖的去污剂混合物 即时可用的ZOOM® 2D Protein Solubilizers是1.1X溶液,由溶解在去离子、0.2微米过滤的7.7M尿素(urea)和2.2M硫脲(thiourea)中的特有的去污剂混合物组成。 通过这些混合物你将: 节省时间以及消除制备错误--无需称量混合固体试剂和离液剂去离子。 获得可重复结果-ZOOM® 2D Protein Solubilizers经过优化,提供一致的质量,最小化人为影响。 保持蛋白的溶解性--提取蛋白能够直接应用到IPG strips,并且在饱和离液剂浓度和整个第一向蛋白分离过程中保持溶解。 比传统的UTC更好地提取蛋白 正如通过2DE和SimplyBlue™ SafeStain 染色的评估,ZOOM® 2D Protein Solubilizers比目前广泛使用的7M尿素、2M硫尿以及4%CHAPS(UTC)溶液从组织中溶解更多的蛋白。来自通过使用两种ZOOM® 2D Solubilizer 提取样品的数据揭示新的和更加密集的斑点,而且溶解良好,线条更少。事实上,只有ZOOM® 2D
细胞的复苏 细胞复苏的原则——快速融化:必须将冻存在-196℃液氮中的细胞快速融化至37℃,使细胞外冻存时的冰晶迅速融化,避免冰晶缓慢融化时进入细胞形成再结晶,对细胞造成损害。具体操作 一、实验前准备:1.将水浴锅预热至37℃。2.用75%酒精擦拭紫外线照射30min的超净工作台台面。3.在超净工作台中按次序摆放好消过毒的离心管、吸管、培养瓶等等。二、取出冻存管:1.根据细胞冻存记录按标签找到所需细胞的编号。2.从液氮罐中取出细胞盒,取出所需的细胞,同时核对管外的编号。三、迅速解冻:1.迅速将冻存管投入到已经预热的水浴锅中迅速解冻,并要不断的摇动,使管中的液体迅速融化。2.约1~2min后冻存管内液体完全溶解,取出用酒精棉球擦拭冻存管的外壁,再拿入超净台内。四、平衡离心:用架盘天平平衡后,放入离心机中3000r/min离心3min。五、制备细胞悬液:1.吸弃上清液。2.向离心管内加入10ml培养液,吹打制成细胞悬液。六、细胞计数:细胞浓度以5×105/ml为宜。七、培养细胞将复合细胞计数要求的细胞悬液分装入培养瓶内,将培养瓶放入37℃和5%CO2的培养箱内2~4小时(或者24~48小时
液液分配(LLE)有许多局限性,例如需要大量不互溶溶剂;样品处理步骤复杂;样品回收率和精密度不理想;处理过程中乳液的形成,和溶剂蒸发时产生的样品损失等等。固相萃取(SPE)主要用于样品分析前的净化或浓缩富集。与传统的液-液萃取相比,由于其采用了高效、高选择性的固定相,能显著减少溶剂用量,简化样品预处理过程,同时所需费用也有所减少,一般来说,固相萃取所需时间为液-液萃取的1/12,费用为液液分配的1/5。固相萃取能用于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紫外和原子吸收等各种分析方法的样品预处理。正因为固相萃取柱独特的性能,自70年代问世以来,其全球需求量迅速增长。总的来讲,固相萃取法改进了样本制备技术:(1)可批量进行;(2)节省时间;(3)减少溶剂使用和废物产生;(4)多种键合固定相选择性;(5)可富集痕量分析物;(6)可消除乳化现象;(7)易于自动化;(8)回收率高、重现性好。一个固相萃取柱由三部分组成:(l)柱管;(2)烧结垫;(3)固定相。柱管由血清级的聚丙烯制成,一般做成注射器形状。一些厂家也提供玻璃的柱管。柱管下端有一突出的头,此头的尺寸已标准化,可用于各种不同的固相萃
ELISA的原理和类型1. ELISA的原理ELISA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体中的其他物质分开。再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也通过反应而结合在固相载体上。此时固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高,间接地放大了免疫反应的结果,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2. ELISA的类型ELISA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在这种测定方法中有三个必要的试剂:(1)固相的抗菌素原或抗体,即"免疫吸附剂"(immunosorbent);(2)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称为"结合物"(conjugate);(3)酶反应的底物。根据试剂的来源和标本的情况以及检测的具体条件,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方法。用于临
1677年荷兰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用简单显微镜观察到动物的“精虫”(细胞)。1665年英国Hooke Robert(1635-1703)博物学家提出细胞和细胞结构的概念。1827年贝尔发现哺乳类的卵子,对细胞本身进行认真的观察。1838年描施莱登述了细胞是在一种粘液状的母质中,经过一种像是结晶样的过程产生的,并且把植物看作细胞的共同体。在他的启发下施万坚信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并指出二者在结构和生长中的一致性。1845年德国动物学家西博尔德(1804-1885)断定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的。1852年德国病理学家菲尔肖(1821-1902)在研究结缔组织的基础上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名言,并且创立了细胞病理学。1867年德国植物学家霍夫迈斯特对植物,分别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间接分裂。1873年施奈德对动物,分别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间接分裂。1875年德国植物学家施特拉斯布格首先叙述了植物细胞中的着色物体,而且断定同种植物各自有一定数目的着色物体;1880年巴拉涅茨基描述了着色物体的螺旋状结构,翌年普菲茨纳发现了染色粒。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氨基酸纸层析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纸层析法的操作技术,分析未知样品氨基酸的成分。 二、 实验原理 用滤纸为支持物进行层析的方法,称为纸层析法,它是分配层析法的一种。纸层析所用的展层溶剂大多是由水饱和的有机溶剂组成。滤纸纤维的—OH 基的亲水性基团,可吸附有机溶剂中的水作为固定相,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它沿滤纸自下向上移动,称为上行层析;反之,使有机溶剂自上而下移动,称为下行层析。将样品点在滤纸上进行展层,样品中的各种氨基酸即在二相中不断进行分配,由于它们各自的分配系数不同,故在流动相中移动速率不等,从而使不同的氨基酸得到分离和提纯。纸层析法主要是依据混合组分对二相分配系数的差异进行分离,但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吸附作用和离子交换现象。氨基酸经层析在滤纸上形成距原点不等的层析点,氨基酸在滤纸上的移动速率用R f 表示。 R f = 原点到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只要实验条件(如温度、展层溶剂的组分、pH、滤纸的质量等)不变,R f
1. 质粒制备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大多数做抽提过质粒,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质粒制备的基本原理。所以有必要做一个说明,能帮助您了解和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制备质粒最常用的方式是碱裂解法。质粒被转化到细菌中,单菌落接种到含有特定抗生素的培养基中,一般培养到细菌生长的平台期离心收集细胞;细菌用悬浮液(Solution I, 内含RNase A)悬浮细胞,用SDS-NaOH (Solution II)裂解。SDS是很强的去污剂,抽提出细胞膜蛋白质和磷脂,释放出细胞内物质,NaOH为强碱,使蛋白质,染色体DNA和质粒DNA变性;细胞裂解彻底后,加入酸性醋酸钾(Solution III), 中和裂解液,同时SDS-K,变性蛋白质,变性基因组DNA和细胞碎片形成沉淀,通过离心,但是质粒DNA正确复性,仍留在上清溶液中。如何从上清液中回收DNA的方法有很多,有用苯酚/氯仿抽提的,有用乙醇沉淀的,有用核酸吸附吸附的,目的都是试图采用有效,快速的方式纯化质粒DNA。我们提供的试剂盒就是选用特异的核酸吸附材料,优化结合与洗脱条件得到高纯度质粒DNA,纯化的质粒DNA纯度和得率
仪器用途及特点根据物理化学的定义,物质的熔点是指该该仔细搜索由固态变为液态时的温度。在有机化学领域中,熔点测定是辨认物质本性的基本手段,也是纯度测定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熔点测定仪在化学工业、医药研究中据有重要地位,是生产药物、香料、染料及其他有机晶体物质的必备仪器。WRR熔点仪是按照药典规定的熔点检测方法而设计的,该仪器利用电子技术实现温度程控,初熔和终熔数字显示。应用了线性校正的铂电阻作检测元件,并用电子线路实现了快速“起始温度”设定及四档可供选择的线性的升温速率。仪器采用药典规定的毛细管作为样品管,通过高倍率的放大镜观察毛细管内样品的熔化过程,清晰直观,是制药、化工、染料、香料、橡胶等行为理想的熔点检测仪器。操作步骤及使用方法使用前的准备工作注意:进入正式测试前,必须进行使用前的准备工作。1.硅油的灌入用注射器(附件)吸取硅油(附件)10ml从溢出口注入,重复6次,共需注入60ml硅油,然后将溢油瓶套在溢出口上(如长期测量熔点低于90℃时,可用蒸馏水代替硅油)。2.油浴管的更换首先取下溢油瓶,然后卸下侧板;用手伸进仪器箱体内,一手托住油浴管,一手拉下弹簧,然后竖直向下再水平取出油
ELISA的实验操作所要求的条件是比较严格的,无论是对实验的硬件条件还是对实验的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都是如此。因此在做ELISA实验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ELISA实验通用规则1、要保证移液枪的准确性,误差不能超过2%。可用水和电子天平进行确定。但最好有专业人员进行矫正。2、要配备20ul、50ul、100ul、1000ul和排枪各一支。吸取不同的液体后,要更换枪头。即使是吸取标准品时。3、要在实验前1小时将试剂盒从冰箱中取出,使各种试剂都恢复到室温,以使结果更稳定。4、实验时,要使底物避光保存。5、用枪吸取液体时速度不能太快,以免产生气泡而使吸取量不准确。6、吸取液体时,要用量程和需要量接近的枪去吸,减少误差。7、将液体加到酶标孔中时,避免枪头和孔内液体接触,可使枪头上的液滴和孔壁接触,液滴会自然流下去。8、液体全部加完后,可将酶标板在桌子上平行轻轻晃动30秒,混匀液体。也可以用酶标仪的晃动功能。9、温浴时,要用不干胶或胶带纸封好酶标板,防止水分的蒸发。10、洗板时,每次洗液加入后,应静置1分钟,使清洗更加彻底。没有洗板机时,倒去液体后,要将酶标板在报纸或毛纸上用力拍干。11、
一、实验原理:2-DE的第一向电泳等电聚焦是基于等电点不同而将蛋白粗步分离,第二向SDS-PAGE是基于蛋白质分子量不同,而将一向分离后的蛋白进一步分离。这样就可以得到蛋白质等电点和分子量的信息。二、实验步骤:1.样品的溶解取纯化后的晶体蛋白3.0mg,加入300μl裂解液(1mg蛋白:100μl裂解液)振荡器上振荡10min左右,共处理一个小时。其中每隔10~15分钟振荡一次,然后13200rpm离心15min除杂质,取上清分装,每管70μl,—80℃保存。2.Bradford法测蛋白含量取0.001g BSA(牛血清白蛋白)用1ml超纯水溶解,测定BSA标准曲线及样品蛋白含量。取7个10ml的离心管,首先在5个离心管中按次序加入0μl,5μl,10μl,15μl,20μl 的BSA溶解液,另2管中分别加入2μl的待测样品溶液,再在每管中加入相应体积的双蒸水(总体积为80μl),然后,各管中分别加入4ml的Bradford液(原来配好的Bradford液使用前需再取需要的剂量过滤一遍方能使用),摇匀,2min在595nm下,按由低到高的浓度顺序测定各浓度BSA的OD值,再测样品OD值
转基因生物(GMO)的检测在农业与食品工业中的用途十分广泛 。学术界对转基因生物的观点各不相同,一方面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来产生抗病、抗虫害型作物来增加农业产量,而另一方面,转基因生物与野生群落的共同分布可能会威胁到物种的多样性。从长远看来,转基因生物对整个环境和人类的影响还是未知的。这也就是一些国家的议员们始终对转基因作物实行严格地控制,并使其不能普及的原因。在欧洲,必须明确标示食物中的转基因成分。而对于那些标有不含转基因成分的食物来说,生产商必须确定其所用的原材料一定是不含转基因成分的,为此政府已建立了检测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体制。其中,最重要的是转基因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所以我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起一套基于PCR反应的实验方案,用于食品质控实验室的工作。最要害的是第一步:DNA提取,我们做了很严格的监控 。我们依据植物基因组和质粒DNA的提取效率来选择DNA提取试剂盒。整个提取过程包括破坏细胞壁、去除RNA和利用沉淀去除蛋白质,然后将DNA吸附在层析柱上,经过洗涤后再洗脱下来。类似的方法已经用于从其他一些植物和病毒中提取DNA。PCR反应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通过加热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