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原理1971年Engvall和Perlmann发表了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于IgG定量测定的文章,使得1966年开始用于抗原定位的酶标抗体技术发展成液体标本中微量物质的测定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①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②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这种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刊物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频率很高,故可极大地地放大反应效果,从而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二、方法类型和操作步骤ELISA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在这种测定方法中有3种必要的试剂: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②酶标记
引言血球计数板一直是实验室细胞计数的金牌标准。自从18世纪在法国第一次被用于分析病人的血液样本,血球计数板在过去几百年中已经得到一系列的重大发展,相比以前计数更为精确、使用更为简单,并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使用的样子。现在血球计数板计数仍然是所有细胞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其计数存在的问题由于自身固有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消失。我们在这里将要列出造成血球计数板计数误差的来源, 并将讨论自动化计数是如何消除这些问题的。血球计数板计数误差的来源:1. 人工失误(混匀、加样、稀释、计算错误以及人工操作误差)a. 在对5个操作者的观察中,操作错误和随机错误分别占3.12%和7.8%[3]。b. James M. Ramsey做了一项实验,衡量取样区和稀释系数如何影响计数的准确性。他测试了3个取样区面积(18, 9和4 mm2)及两个稀释系数(1:100 和 1:25)。取样面积减小时CVs值是升高的,稀释倍数的升高会降低CVs[4]。 c. Bane 发现,当同一个操作者去对同样的两份精液样品计数时,计数结果的差异55%归因于取样和移液问题, 45%归因于计数室和细胞计数问题 [5]。
多聚集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发明至今已近20年了,在这期间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近年来出现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quantitativePCR)技术实现了PCR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它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定量准确、速度快、全封闭反应等优点成为了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本文就此技术及其应用做一综述。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方法学1.1 原理所谓real-timeQ-PCR技术,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累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在real-time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的发现起着关键的作用:(1)在90年代早期,TaqDNA多聚酶的5′核酸外切酶活性的发现,它能降解特异性荧光记探针,因此使得间接的检测PCR产物成为可能。(2)此后荧光双标记探针的运用使在一密闭的反应管中能实时地监测反应全过程。这两个发现的结合以及相应的仪器和试剂的商品化发展导致real-timeQ-PCR方法在研究工作中的运用。PCR反应过程中产生的DNA拷贝数是呈
1、 选取7~8周龄雌性小鼠,阴道口封闭,作为供体,下午3:00左右,每只小鼠腹腔注射PMSG(10 IU)。 2、 47~48小时后,每只小鼠腹腔注射HCG(0.8 IU),并与正常公鼠合笼;另取数只适龄母鼠(2月龄以上)作为受体,阴道口潮红,与结扎公鼠合笼。 3、第二天上午9:00前观察供体、受体,有精栓者拿出备用。受体笼拿出作好隔离措施。 4、10:30左右,断颈处死供体,手术取出整个输卵管,放入透明质酸酶~0.3mg/M2液中。显微镜下,用镊子撕开输卵管壶腹部,受精卵随同颗粒细胞即一同流出。 5、仔细观察放在透明质酸酶M2液中的受精卵,当受精卵周围的颗粒细胞脱离时,将受精卵吸出,放入M2液中洗涤,最后放在M16液中放入5% CO2,37C0培养箱培养。 6、在显微镜下观察,挑选细胞饱满,透明带清晰,雄原核清晰可见的受精卵待用。 7、安装持卵针和注射针,使其末端平行于载物台,在凹玻片的中央滴入一滴M2液,覆盖石蜡油,移入待注射的受精卵。DNA在注射针中的气泡应在先前全部弹走。 8、在高倍镜下,将注射针轻触持卵管,使DNA缓慢流出并控制其流量;反复吹吸受精卵,使其
最近的一些分子生物学进展使得一些生物技术工具极大提高了生物发光和化学发光的检测和快速应用。这些发展方便了体外和体内持续检测生物过程(如基因表达,蛋白质-蛋白质相互间作用和疾病的进程),可应用于临床、诊断、和药物开发等。而且,结合发光酶或某些在基因水平有生物特异结合位点的发光蛋白发展了超敏感和选择性的生物分析工具,如重组细胞生物传感器,免疫分析和核酸杂交系统。发光分析信号的高度可侦测性使得它非常适合于微小化的生物分析装置(如微矩阵,微流设备和高密度的微孔板)以用于小量样品体积的基因和蛋白的高通量筛选。自从20多年前,Marlene DeLuca's第一个成功的获得表达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luc基因)的转基因烟草以来,生物发光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生物发光和化学发光(BL/CL)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发光信号的高度可测性,可以用PMT(光电倍增管)和CCD成像系统来检测极少量的光子信号。BL是属于CL范畴之内,CL反应的特点是高光子产生效率,BL为05-0.8 ,CL为0.1-0.001。因此BL/CL的检测极限可以达到10-18到10-21摩尔,这显然要比其它的光学技术强的多。BL/CL已经
小鼠在各种实验研究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多。 来源 小鼠( mouse ),学名: mus musculus, 在生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啮齿目、鼠科、鼷鼠属、小家鼠种。 小鼠品种 之一: ICR 小鼠生活习性 生长发育 :小鼠在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小,新生仔鼠 1.5g 左右, 45 天体重达 18g 以上。小鼠体重的增长与品系的来源、饲养营养水平、健康状况、环境条件等有密切关系。几个不同品系小鼠的正常生长发育曲线见图 活动规律 :小鼠性情温顺,易于捕捉,胆小怕惊,对外来刺激敏感,喜居光线暗淡的环境。习惯于昼伏夜动,其进食、交配、分娩多发生在夜间。一昼夜活动高峰有两次,一次在傍晚后 1~2 小时内,另一次为黎明前。 采食特性 :小鼠门齿生长较快,需常啃咬坚硬食物,有随时采食习惯。 繁殖特性 :小鼠成熟早,繁殖力强,寿命 1~3 年。新生仔鼠周身无毛,通体肉红,两眼不睁,两耳粘贴在皮肤上。一周开始爬行, 12 天睁眼,雌鼠 35~50 日龄性成熟,配种一般适宜在 65~90 日龄,妊娠期 19~21 天,每胎产仔 8~12 只。可根据阴道栓的有无来
红细胞裂解液(Tris-NH4Cl):称取3.735g氯化铵、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1.3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500ml。0.22μm滤膜过滤除菌,4℃保存。细胞悬液加红细胞裂解液后,混匀静止4-5分钟,待红细胞完全破碎,1000r/min离心5分钟,弃上清去除红细胞,得到白细胞沉淀。 结果第一次用的时候,觉得还可以,第二次和第三次用的时候离心后发现有絮状物质,不能很好的沉淀出白细胞。 (一)1 试剂配制 原液1号:10 g葡萄糖+0.6 g磷酸二氢钾+3.58 g磷酸氢二钠(7H2O)+20 ml 5 g/L酚红溶液,加双蒸水定容至1 000 ml。 原液2号:1.86 g氯化钙(2H2O)+4.0 g氯化钾+80 g氯化钠+1.04 g氯化镁+2.0 g硫酸镁(7H2O),加双蒸水定容至1 000 ml。 应用液有3种,1#:10 ml原液1号+10 ml原液2号,加双蒸水定容至100 ml。 2#:20 ml原液1号
荧光的淬灭及抗淬灭1)荧光的淬灭:荧光淬灭(quench)是指荧光分子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同时作用造成的不可逆破坏。内部因素主要是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以非辐射跃迁形式释放能量。外部因素则包含多方面,主要有:①光照射是致荧光淬灭的最常见原因,荧光的产生需要光照射,但同时光照射也会促进激发态分子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而引起碰撞,使荧光淬灭;②荧光物质的分子与外部分子(或离子)形成非荧光的化合物;③共振能量的转移;④溶剂种类、pH值及温度等环境条件。激光照射下的荧光淬灭曲线图能够引起荧光淬灭的物质称淬灭剂。如卤素离子、重金属离子、具有氧化性的有机化合物(硝基化合物、重氮化合物、羰基化合物和羟基化合物)及氧分子等。 2)荧光的抗淬灭:标记样品的荧光淬灭是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时遇到的主要问题。由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具有更强的功率和聚焦更准确的光束,与普通荧光显微镜相比,标本的光漂白作用更为明显,荧光素的荧光可在连续观察过程中逐渐减弱或消失。因此,应考虑使用抗荧光淬灭剂(抗荧光衰减剂)。常用抗荧光淬灭剂有P-苯二胺(Para-phenylene diamine,PPD)、n-丙
【摘要】本文对大小鼠游泳实验的方法( 强迫游泳、 负重游泳、 水迷宫等) 、 评价指标( 不动时间、 负重游泳时间、 逃避潜伏期等) 及模型大、 小鼠生理生化的变化进行了综述,为进行抗抑郁、抗疲劳和益智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还对计算机技术在大小鼠游泳实验中的应用作了简要的介绍。 【 关键词】 大鼠; 小鼠; 游泳大小鼠游泳实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抗抑郁、抗疲劳和益智药物的芍效学与作用机制研究的抗应激实验方法。本文就此作一个简要的综述,为相关药物的动物实验提供参考。【实验仪器】 1 大、 小鼠游泳实验在抗抑郁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1977 年, P o r s o l t R D首次应用强迫游泳实验检测抗抑郁药物的作用。后来强迫游泳实验就成为评价药物抗抑郁作用的动物模型。该实验方法是一种行为绝望实验法,其基本原理是当大鼠或小鼠放进一个有限的空间使之游泳, 开始时拼命游泳力图逃脱,很快就变成漂浮不动状态, 仅露出鼻孔保持呼吸, 四肢偶尔划动以保持身体不至于沉下去,实际是动物放弃逃脱的希望, 属于行为绝望。
一、PBMC细胞计数的现状 1. 目前,绝大多数的科研工作者仍在使用血球计数板 在显微镜下进行手工计数 PBMCs; 2. 但是显微镜下由于白细胞和红细胞大小非常接近, 不能完全区分白细胞和红细胞; 3. 通过红细胞的双凹形形态鉴别红细胞,需要经验丰 富的操作者,且不停地调焦来鉴别;可想而知要把每个 红细胞鉴别出来,要耗费多长的时间,需要多强的工作量。 PBMC样本的差异性大 由于个体的差异(如正常人和病人)和人工分离提取的差异,红细胞和血小板污染的程度差异性非 常大,因此我们经常看到分离后的PBMC样本千差万别(见下图),这也大大增加了在同一条件下, 简单快速准确计数PBMC的难度和检测 PBMC活性的难度。 二、PBMC精确计数或活力分析的重要性 PB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是免疫学功能研究中最常用的细胞模型,如细胞增殖、细胞毒性、细 胞因子分泌等。 如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中,需从病人全血中分离出 PBMC,分离的PBMC进一步扩增或进行不同的 功能检测。激活扩增后的细胞再回输到病人体内进行细胞治疗。在整个流程中,从分离到检测,到 培养,到回输等过程,细胞浓度和
推荐书籍:《蛋白纯化与实验鉴定指南》、《生物工程下游技术》、《酶工程》、《酶制剂工业》1)我现在手头有个融合蛋白,纯化的时候用助溶剂溶解后做了GST亲和层析,之后用蛋白酶切割后却发现目的蛋白没有活性。请问有哪些可能会出现这种原因?怎么解决?测过基因序列,没有问题。细胞破碎后,融合蛋白在沉淀里,我用助溶剂提取后,可以用GST做亲和层析,但效率只有50~60%左右。洗脱完融合蛋白不需要助溶剂,但这样的条件下切割完后目的蛋白会沉淀,我用0.5%CHAPS助溶可勉强溶解部分,目的蛋白疏水性比较强。既然是疏水性很强你可以加点甘油或者乙二醇降低极性,这样溶解就会好得多,此外你也直接加2%的PEG这样也降低极性,同时保护你的蛋白,你再做纯化就可以了,我以前遇到这样的蛋白是用10%的乙醇加3-5%的PEG5000。这样的情况下蛋白还是活性回收率很高,我觉得那些表面活性剂能不用还是不用的好,你失去活性你可以监测一下提取,纯化,酶切到底哪里失去了活性,这样更容易解决你的问题。还有注意缓冲液PH值,看看改变它对溶解度有没有影响。蛋白有沉淀那你可以稍微把蛋白的浓度降低点,这也是个办法。2)请问楼主有没有合成过
琼脂扩散实验 琼脂扩散是抗原抗体在凝胶中所呈现的一种沉淀反应。 抗体在含有电解质的琼脂凝胶中相遇时,便出现可见的白色沉淀线。这种沉淀线是一组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复合物。如果凝胶中有多种不同抗原抗体存在时,便依各自扩散速度的差异,在适当部位形成独立的沉淀线,因此广泛地用于抗原成分的分析。琼脂扩散实验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方式和特性分为单向免疫扩散、双向免疫扩散、免疫电泳、对流免疫电泳、单向及双向火箭电泳实验。 (一)单向琼脂扩散实验 1、材料 (1)诊断血清(抗体:抗人IgG或IgA免疫血清) (2)待检血清(抗原):人血清 (3)参考血清:全国统一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参考血清(批号不同,免疫球蛋白含量不同)。 (4)其它:生理盐水、琼脂粉、微量进样器、打孔器、玻璃板、湿盒等。 2、方法 (1)将适当稀释(事先滴定)的诊断血清与予溶化的2%琼脂在60℃水浴预热数分钟后等量混合均匀制成免疫琼脂板。 (2)在免疫琼脂板上按一定距离
试验原理:碱裂解法是较常用的提取的方法。其优点是收获率高,适于多数的菌株,所得产物经纯化后可满足多数的DNA重组操作。十二烷基磺进行质粒的小量制备。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它既能使细菌细胞裂解,又能使一些蛋白质变性。用SDS处理细菌后,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释放出质粒DNA和染色体DNA,两种DNA在强碱环境都会变性。由于质粒和主染色体的拓扑结构不同,变性时前者虽然两条链分离,却仍然缠绕在一起不分开;但后者完全变性分甚至出现断裂,因此,当加入pH4.8的酸性乙酸钾降低溶液pH值,使溶液pH值恢复较低的近中性水平时,质粒的两条小分子单链可迅速复性恢复双链结构,但是主染色体DNA则难以复性。在离心时,大部分主染色体与细胞碎片,杂质等缠绕一起被沉淀,而可溶性的质粒DNA留在上清夜中。再由异丙醇沉淀、乙醇洗涤,可得到纯化的质粒DNA。碱裂解法提取的质粒DNA可直接用于酶切、PCR扩增、银染序列分析等。试验准备:1、溶液I:pH8.0 GET缓冲液(50mmol葡萄糖,10mmol/LEDTA,25mmol/L Tris-HCl);溶液I可成批配制,在10 lbf/in2(
一、蛋白样品的制备与定量(提取好的蛋白是成功的一半)(1)提细胞蛋白 ① 消化或刮下细胞至 1.5 的 EP 管中,标记,10000r 离心 2 min,PBS 洗 2-3 遍。 ② 尽量吸去 EP 管中 PBS,加适量 RIPA 裂解液(RIPA 裂解液+蛋白酶、磷酸酶、PMSF 三联装)。 ③ 冰上裂解 30 min~1 h,开 4°离心机。 ④ 4°离心 11000r,20 min。 ⑤ 取上清,测蛋白浓度,加蛋白上清的四分之一体积 5x 上样 loading buffer,煮沸(95℃ 加热 5 min),分装。 (2)提组织蛋白 ① 研钵中倒入液氮,加入组织块,研磨,加液氮,药匙刮。 ② 刮下后放入 1.5 ml 的 EP 管,加适量裂解液,吹打。 ③ 冰上放置 1 h,期间,每隔 10~15 min 吹打一次或者用震荡仪震荡 2 min。 ④ 4°离心 11000r,20 min。 ⑤ 取上清,测蛋白浓度,加 1/4 体积 5x loading buffer,煮沸(95℃ 加热 5 min),分装。 (3)测蛋白浓度(BCA 法) ①
1.上样亲和层析纯化生物大分子通常采用柱层析的方法。亲和层析柱一般很短,通常10cm左右。上样时应注意选择适当的条件,包括上样流速、缓冲液种类、pH、离子强度、温度等,以使待分离的物质能够充分结合在亲和吸附剂上。一般生物大分子和配体之间达到平衡的速度很慢,所以样品液的浓度不易过高,上样时流速应比较慢,以保证样品和亲和吸附剂有充分的接触时间进行吸附。特别是当配体和待分离的生物大分子的亲和力比较小或样品浓度较高、杂质较多时,可以在上样后停止流动,让样品在层析柱中反应一段时间,或者将上样后流出液进行二次上样,以增加吸附量。样品缓冲液的选择也是要使待分离的生物大分子与配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另外样品缓冲液中一般有一定的的离子强度,以减小基质、配体与样品其它组分之间的非特异性吸附。生物分子间的亲和力是受温度影响的,通常亲和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所以在上样时可以选择适当较低的温度,使待分离的物质与配体有较大的亲和力,能够充分的结合;而在后面的洗脱过程可以选择适当较高的温度,使待分离的物质与配体的亲和力下降,以便于将待分离的物质从配体上洗脱下来。上样后用平衡洗脱液洗去未吸附在亲和吸附剂上的杂质。平衡缓冲
一、概述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功能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组研究等。基因组学虽然在基因活性和疾病相关方面提供了有力根据,但基因的表达方式错综复杂,同样的一个基因在不同条件下、不同时期可能起到完全不同的作用。因此,研究生命现象,阐释生命活动的规律,只了解基因组的结构是不够的,还需对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蛋白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一个以“蛋白质组(proteome)”为研究对象的生命科学时代已经到来。蛋白质组(proteome)是澳大利亚学者Williams和Wilkins于1994年首先提出,表示“一个细胞或一个组织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是对应于一个基因组的所有蛋白质构成的整体。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指应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研究蛋白质组的一门新型科学,其目的是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成分、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蛋白质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规律。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鉴定特定细胞、组织或器官的蛋白质种类(蛋白质组全谱鉴定)、特定条
在细胞和组织培养领域,从上世纪70年代起二维(2D)培养科学家已经看到其局限性,并且更多地关注三维(3D)培养的优点,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从细胞培养的平面环境中转变到三维培养。当前,虽然对基于细胞的效应研究和毒性测试中,制药工业如今最常用的依旧是2D方式,3D培养技术已在学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细胞增殖,分化和代谢等生理活动都严重受到微环境的影响。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大多还是在二维平面培养进行,这种平面培养、生长方式与机体内立体环境差别很大,导致细胞形态、分化、细胞与基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与体内生理条件下细胞的行为存在明显差异。2D和3D环境下培养的细胞相比较,诸多生理指标都显著不同,例如原代小鼠乳腺管腔上皮细胞(mammaryluminal epithelial cells, MEC)在3D基底膜基质中增殖的时间明显长于2D培养环境;更有甚者,有时药物作用于2D培养的细胞呈现的效应与3D细胞相反。3D培养可以设计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让细胞在生理行为上与机体实际的生理环境更接近。随着在生物相关性,通量,产出量等方面的改进,伴随3D培养成本的降低,3D培养在再生医学,基础研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种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证实,玉米Pro1基因(Zm P5CS2)的突变造成了突变体细胞中脯氨酸(proline)合成受阻,从而导致proline积累的减少。突变体中proline的缺乏引起了相应的转运RNA(tRNApro AGG)空载形式(uncharged tRNApro AGG)的增多,从而激活了细胞中的GCN2激酶,该激酶通过磷酸化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eIF2α从而抑制了细胞中蛋白合成的普遍抑制;另一方面,突变体中proline的缺乏也引起了细胞周期相关基因、DNA复制相关基因以及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的下调,从而抑制了细胞周期从G1到S期的转换。这一成果2014年6月21日在线发表于“The Plant Cell”(《植物细胞》)杂志上。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种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的王刚副教授和宋任涛教授分别是本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背景介绍玉米(Zea mays L.)既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又是禾本科中一个重要的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的模式植物。在玉米中,一系列能够引起玉米籽粒出现粉质胚乳表型的opaque和fl
小鼠静脉注射是常见的操作,稍微有点难度,没有指导的话,一开始可能会感觉有点手足无措。但是可以肯定的说,只要掌握了方法,小鼠的尾静脉注射还是很容易的。 操作步骤: 1. 固定最简单的固定方法就是把小鼠放在盒子里面,让它的尾巴伸在盒盖的外面,用手抓住小鼠尾巴,轻轻往外拽,就可以固定好小鼠了。这种固定方法,小鼠可以在盒子里面活动,固定的也不是很牢固,但是只要你尾静脉注射的手法很熟练,就足以用来注射了。 还有的固定方法就是用一个小的圆筒,最好是金属做的,(可以在当地的铁匠铺,或者买白铁铺里面定做)首先是金属比较结实,而且可以用来固定在铁架台上,方便操作。圆筒的一段有个盖子可以拿下来,盖子中间有个小孔,可以让小鼠的尾巴伸出来(中间的小孔可以用胶布缠一下,防止锐利的边缘割伤小鼠尾巴)。另外一段可以用金属网的结构,网的形状可以做成子弹头的头端形状。网状结构可以让光线透近来,方便小鼠钻进圆筒里面。圆筒的长度约10 cm,直径约3~4 cm,可以做个系列长度和直径的圆筒,适合不同大小的小鼠。 2. 注射型号一般用一次性的1 ml的注射器就可以了,玻璃 的1 ml的注射器也可以用,针头用4号的
作者 张东 刘建华 韩林宇 陈晨 王逸君(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工091,陕西 汉中 723000)指导教师:冯自立【摘 要】 综述了离子交换树脂在核苷酸、核酸、抗生素等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展望了离子交换树脂在天然产物提取分离中的应用前景。【关键词】 离子交换树脂 天然产物 分离提纯离子交换树脂自1933年开始合成以来,至今已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交换树脂的商品品种已达2000 余种,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交换、吸附、络合,从而达到分离、提纯、富集等效果。而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中的某种化学成分是天然药物和天然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来源。由于这些有用的成分往往含量较低,并与许多其他化学成分共存,其提取分离是一项非常烦琐而艰巨的工作。溶剂提取分离技术是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的经典技术,但溶剂耗量大,分离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操作安全性差,因此一般仅适用于实验室小量样品的制备,而不适用于大批量工业生产。随着分离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树脂提取分离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分离中的应用日渐增加。一、离子交换树脂法提取分离氨基酸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