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疏水层析是根据不同蛋白质的疏水力强弱不同来分离的。在高盐离子强度的情况下,蛋白质的疏水基团充分暴露与填料的疏水介质相互作用,从而结合在柱子上。不同蛋白质的疏水性强弱不同从而导致其与柱子填料的结合力也不同。随后,逐渐降低洗脱缓冲液的盐离子强度就可以将不同的蛋白分布洗脱下来,形成一个个的蛋白质洗脱峰。2、 柱子的装填:如果是预装柱,就不存在装柱的问题了。不是,则从头开始:首先,把柱子洗干净,一定要洗干净,不然会出现气泡。填料预先融涨(注意,进口一般已经是融涨好的,不必再做这一步),取一定的填料(例如:想装5.0ml的柱子,一般将瓶子里的填料(沉淀的填料:上清=1:1的话)取10.0ml出来)先脱一下气(请人帮忙,不然控制不好会暴沸出来!)。然后缓缓装入柱子(柱子上下口一定不要搞错!!!),打开下口让水流出,最好一次性装完,等待其自然沉降,柱子就装好了。(实际上,因为疏水层析的原理与分子筛不同,所以其装柱远远没有分子筛的柱子那么严格,很容易的!放心好了!看着顺眼就应该差不多吧)3、 注意:柱子装好之后,任何时间都不能让缓冲液流到柱面以下而干柱,切记!4、 缓冲液的选择:a、pH 值:要
问:我想利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将小鼠结肠平滑肌中的胆碱能神经显示出来,并用软件作定量分析,但不知该染色方法所用试剂及具体方法,上海何处可做该染色?请各位大侠帮帮忙! 另不知这种方法与将肠黏膜匀浆后测定乙酰胆碱酯酶,那一种更好?谢谢! 答: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染色步骤 1、下述溶液内孵育15分钟37C 碘化乙酰硫胆碱 12.5 mg 蒸馏水 2.5 ml 0.82%醋酸钠 15.5 ml 0.6%醋酸 0.5 ml 2.94%柠檬酸钠 1.5 ml 0.75%硫酸铜 2.5 ml 0.165%铁氰化钾 2.5 ml (总量25 ml) 2、水洗 3、苏木精染色1分钟 4、水洗1-2分钟 5、脱水、透明、封固 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方法2 染色步骤 1、福尔马林前固定15~25分钟 2、去离子水充分冲洗两次,每次1分钟 3、在下述基质内孵育4小时,40C 碘化乙酰硫胆碱 5 mg 0.1M 马来酸氢钠缓冲液PH6.0 6.5 ml 0.1M枸缘酸钠溶液 0.5 ml 0.03M硫酸铜 1 ml 蒸馏水 1
一、实验目的 掌握测定尿素酶活性的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步骤。 二、实验原理 将粉碎的大豆制品与中性尿素缓冲溶液混合,在30℃保持30min后,尿素酶催化尿素水解产生氨的反应。用过量的盐酸溶液中和所产生的氨,再用氢氧化标准溶液回滴。 三、实验设备 1、样品筛:孔径200μm; 2、酸度计:精度0.02pH,附有磁力搅拌器和滴定装置; 3、恒温水浴:可控温30±0.5℃; 4、试管:直径18mm,长1 50mm,有磨口塞子; 5、精密计时器; 6、粉碎机:粉碎时应不生强热(如球磨机 7、分析天平.感量0.1mg; 8、移液管;10mL。 四、实验内容 1、称取约0.2g已粉碎的试样,称准至0.1mg,转入试管中,(如活性很高的样品,可只称0.05g试样),移入10ml尿素缓冲溶液,立即盖好试管并剧烈摇动,马上置于30±0.5℃恒温水浴中,准确计时保持30min。即刻移人10m1盐酸溶液,迅速冷却到20℃。 2、将试管内容物全部转入烧杯,用5ml水冲洗试管两次,立即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到pH4.70 。 3、另取试管作空白试验,移人10ml尿素缓冲液
由于在流式细胞实验过程中,荧光抗体对单细胞悬液的标记效果直接影响实验的数据质量。因此,需要考虑各种影响流式抗体品质及检测效果的因素,例如抗体特异性、荧光素信号强弱、荧光素标记方式、同型对照等。流式抗体的选择:1 流式抗体本身也是抗体,所以选择流式抗体一定要满足抗体选择最基本的条件:目标蛋白特异性,反应种属以及应用实验。2 流式抗体荧光标记的方式包括直接标记和间接标记两种。在流式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实验工序和过程,以保证实验的真实和准确性。因此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建议尽量用直接标记的抗体进行实验而不去做间接标记。3 流式抗体荧光标记的选择:如果实验中检测单一指标:不同荧光标记在不同的仪器上强度不同。FACS Calibur仪器为例:PE >APC >PE-Cy5 >PerCP >FITC >PerCP-Cy5.5,通常来说,PE最强,适用于弱表达抗原。FITC强度较弱,适用于强表达抗原,使用范围比较广。用户需根据检测的目标蛋白进行具体选择。如果同时检测多个指标:确认流式细胞仪能检测多少个通道:流式抗体每个通道只能选择1种荧光素。各个通道之间的荧光素可以随意搭配。如:实验者同时检测三个指标
1. 引物是如何合成的?目前引物合成基本采用固相亚磷酰胺三酯法。DNA合成仪有很多种, 主要都是由ABI/PE 公司生产,而Bioneer自行研制的专利384并行高通量DNA合成仪,可实现99%的高合成率。无论采用什么机器合成,合成的原理都相同,主要差别在于合成产率的高低,试剂消耗量的不同和单个循环用时的多少。亚磷酰胺三酯法合成DNA片段,具有高效、快速的偶联以及起始反应物比较稳定的特点。亚磷酰胺三酯法是将DNA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完成DNA链的合成的,合成的方向是由待合成引物的3′端向5′端合成的,相邻的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第一步是将预先连接在固相载体CPG上的活性基团被保护的核苷酸与三氯乙酸反应,脱去其5′-羟基的保护基团DMT,获得游离的5′-羟基。第二步,合成DNA的原料,亚磷酰胺保护核苷酸单体,与活化剂四氮唑混合,得到核苷亚磷酸活化中间体,它的3′端被活化,5′-羟基仍然被DMT保护,与溶液中游离的5′-羟基发生缩合反应。第三步,带帽(capping)反应,缩合反应中可能有极少数5′-羟基没有参加反应(少于2%),用乙酸酐和1-甲基咪唑终止其后继续发生反
stem cell公司MACS产品主要技术有以下几类:一、EasySep® 磁性正选或负选细胞,不需柱子;二、StemSep® 磁性正负分选,需要柱子;三、RosetteSep® 免疫梯度离心分选,不需磁极,不需柱子;四、SpinSep®负选产品 。以下一一介绍。一、EasySep®磁性正选或负选细胞,不需柱子用于正、负选人或其它种类动物的细胞EasySep® 是一种新型而高效的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技术,具有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和无分离柱磁性系统的简便性。靶细胞表面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为富集细胞提供了理论基础,而StemCell公司专利的四聚体复合物(TAC) 技术则为高纯度靶细胞的富集提供了保障。需要富集的靶细胞通过四聚体复合物与磁微粒相联结合,在EasySep® 专用磁极提供的磁场中,使靶细胞与非靶细胞分离。此方法即可用于正选,也可用于负选。EasySep®系统的优势为什么选用EasySep®?1、经济,应用正选抗体2、不需要柱子3、高纯度4、操作简单快速4、FACS兼容,磁珠很小不影响流式分析5、采用直接标记法分选人的细胞,采用间接标记法分选其它种类动物细胞独特的EasySep® 磁极
【实验目的】 1、掌握引物设计的基本要求,并熟悉使用Primer premier5.0软件进行引物搜索。 2、掌握使用软件oligo6.0对设计的引物进行评价分析。 【实验原理】 一、引物设计原则 聚合梅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PCR技术,是一种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 序列的方法,故又称基因的体外扩增法。PCR技术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使用最多,最广泛的手段之一,而引物设计是PCR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使用不合适的PCR引物容易导致实验失败:表现为扩增出目的带之外的多条带(如形成引物二聚体带),不出带或出带很弱,等等。现在PCR引物设计大都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可以直接提交模板序列到特定网页,得到设计好的引物,也可以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引物设计专业软件。引物设计原则如下: 1、引物应在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并具有特异性。引物序列应位于基因组DNA的高度保守区,且与非扩增区无同源序列。这样可以减少引物与基因组的非特异结合,提高反应的特异性; 2、引物的长度一般为15-30 bp。常用的是18-27 bp,但不应大于38,因为过
测定细胞免疫功能首先要从人或动物外周血或组织中获取有活性的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等。取得有活性的细胞应根据不同目的,采用不同方法,考虑:(1)细胞纯度;(2)细胞获得量;(3)细胞活力;(4)使用方法的简易程度和本室条件等。目前常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直接分离和纯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一) 原理: 常用来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层液比重是 1.077±0.001 的 聚 蔗糖(Ficoll)-泛影葡胺(Urografin)(F/H)分层液。Ficoll是蔗糖的多聚体,呈中性,犌W水性高,平均分子量为400,000,当密度为1.2g/ml仍未超出正常生理性渗透压,也不穿过生物膜。红细胞、粒细胞比重大,离心后沉于管底;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比重小于或等于分层液比重,离心后漂浮于分层液的液面上,也可有少部分细胞悬浮在分层液中。吸取分层液液面的细胞,就可从外周血中分离到单个核细胞。 (二) 方法: 1. 在短中管中加入
方法一 超速离心沉淀法 1. 取6个Ultra-clear SW28离心管,用70%乙醇消毒后,放在超净工作台中打开紫外灯继续消毒30分钟。 2. 每个Ultra-clear SW28离心管中加入约32ml的预先处理的病毒上清液。 3. 取一支10ml的移液管,吸取12 ml 20%的蔗糖溶液。将移液管一直插入到离心管的底部,缓慢将蔗糖溶液打出4 ml。同样地,将剩下8 ml的蔗糖溶液分别加入到另两个离心管中。另取一支干净的移液管,对剩下3管进行同样处理。 4. 用PBS调整各管的重量,使对应的离心管之间的重量相差不超过0.1g。 5. 按次序将所有6个离心管放入Beckman SW28 超速离心转头中。 6. 4℃,25,000 rpm. (82,700g) 离心2小时。 7. 小心将管子从转头中取出。倒掉上清,将离心管倒扣在纸巾上放置10分钟使剩余的上清流干。吸掉剩余的液滴。在管底应当有可见的沉淀。 8. 每管中加入100ml 不含钙和镁的PBS洗下沉淀。 9. 将SW28超速离心管插入到50ml锥底离心管中,盖上盖子。 10. 在4℃溶解2小时,每隔20分钟轻
【求助】淋巴细胞分离参与者:zhangwenli请教:我现在在做实验,第一步就是取健康人的外周血5ml,分离出里面的淋巴细胞.可是做了好几次都没能把它给分离出来.最后一次,我吸取了白雾状的一层,离心后看不到红色沉淀,结果放在高倍显微镜下一看,绝大部分还是红细胞,里面的淋巴细胞少得可怜.我是按照步骤一步一步的做了,怎么还是把淋巴细胞分离不出来呢?从血中分离淋巴细胞究竟需要注意什么?关键在什么地方? 急~~~参与者:变变鱼1.淋巴细胞分离液的使用要求是什么?有的需要稀释全血.2.带出红细胞是难免的,对以后实验影响大吗参与者:pwqbq你是直接分离淋巴细胞还是分离PBMC后再贴壁获得淋巴细胞啊,我们是拿Ficoll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后在贴壁获得淋巴细胞,说说分离PBMC的心得吧,也许对你有用,分离液和整个分离过程一定要在室温下使用,18~25度吧,全血稀释一倍后再分,2000转20min,再1000转10min洗两遍就差不多了。分离外周血带出的红细胞应该不是很多,脐带血的话是比较多一些,不过影响不大,你计数的时候可用3%的冰醋酸稀释计数,这样可以破坏红细胞,数的时候就不用担心受到红细胞的影响了
我们知道,在细胞培养 检测实验在实验仪器、培养基等等工作上都要耗费不少的人力和体力。好在很久以前就有高人发明了细胞保存这个实验步骤,将暂时多出来的细胞冰冻保存,以最大程度保存细胞活力。 一、细胞冷冻保存 1. 材料: 生长良好之培养细胞、新鲜培养基、DMSO (Sigma D-2650)、无菌塑料冷冻保存管(Nalgene 5000-0020)、0. 4%(w/v)trypan blue(GibcoBRL15250-061)、血球计数盘与盖玻片、等速降温机(KRYO10SeriesII) 2. 冷冻保存方法: (1)传统方法: 冷存管置于4 ℃10分钟--->-20 ℃30分钟--->-80 ℃ 16~18小时(或隔夜)--->液氮槽vaporphase长期储存。 -20 ℃不可超过1小时,以防止胞内冰晶过大,造成细胞大量死亡,亦可跳过此步骤直接放入-80 ℃冰箱中,惟存活率稍微降低一些。 (2)程序降温:利用已设定程序的等速降温机以
相关专题 多姿多彩的琼脂 可溶性抗原 与相应抗体持异性结合,两者比例适当并有电解质存在及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经一定的时间,可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 。沉淀反应的抗原可以是多糖、蛋白质、类脂等。与相应的抗体相比,抗原分子小 ( < 20pm) ,单位体积中所含抗原量多,具有较大的反应面积。为了使抗原抗体之间比例适合,不使抗原过剩,故一般均应稀释抗原,并以抗原最高稀释度仍能与抗体出现沉淀反应为该抗体的沉淀反应效价 ( 滴度 ) 。 琼脂扩散( agar diffusion )为可溶性抗原 与抗体在琼脂凝胶中所呈现的一种沉淀反应。当对应的抗原、抗体在半固体琼脂终相遇,且二者比例适当时,便出现可见的白色沉淀线,这组沉淀线是一组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复合物。当琼脂中有多组不同的抗原、抗体存在时,便各自依其扩散速度的差异,再适当的部位形成独立的沉淀线。因此,琼脂扩散不仅用于疾病的诊断,更广泛地用于抗原成分的分析。 免疫琼脂双向扩散是将可溶性抗原 和抗体分别加到琼脂板上相应的小孔中,两者各自
Southern 杂交是分子生物学的经典实验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待检测的DNA样品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与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在与探针有同源序列的固相DNA的位置上显示出杂交信号。通过Southern杂交可以判断被检测的DNA样品中是否有与探针同源的片段以及该片段的长度。该项技术广泛被应用在遗传病检测、DNA指纹分析和PCR产物判断等研究中。但由于该技术的操作比较烦琐、费时,所以现在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代替Southern 杂交。但该技术也有它的独特之处,是目前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如限制性酶切片段的多态性(RFLP)的检测等。一、基因组DNA的限制酶切 根据实验目的决定酶切DNA的量。一般Southern杂交每一个电泳通道需要10-30μg的DNA。购买的限制性内切酶都附有相对应的10倍浓度缓冲液,并可从该公司的产品目录上查到最佳消化温度。为保证消化完全,一般用2-4U的酶消化1μg 的DNA。消化的DNA浓度不宜太高,以0.5μg /μl 为好。由于内切酶是保存在50%甘油内的,而酶只有在甘油浓度<5%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正常作用,所以加入反应体系的酶体积不能超过1/10。
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心血管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吴益和分享 实验中必须坚持的一些好习惯 1. 加入试剂之前,把它混匀一下,以免放置时间长了浓度不均。 2. 移液枪用完之后要归到最大计量的位置,防止久而久之弹簧失去弹性。 3. 所有的试剂都自己配,出了问题才好找原因一. 防止RNA酶污染的措施。 一、防止RNA酶污染的措施 1. 所有的玻璃器皿均应在使用前于180 ℃的高温下干烤6 h或更长时间。 2. 塑料器皿可用0.1% DEPC水浸泡或用氯仿冲洗(注意:有机玻璃器具因可被氯仿腐蚀,故不能使用)。 3. 有机玻璃的电泳槽等,可先用去污剂洗涤,双蒸水冲洗,乙醇干燥,再浸泡在3% H2O2 室温10 min,然后用0.1% DEPC水冲洗,晾干。 4. 配制的溶液应尽可能的用0.1% DEPC,在37 ℃处理12 h以上。然后用高压灭菌除去残留的DEPC。不能高压灭菌的试剂,应当用DEPC处理过的无菌双蒸水配制,然后经0.22 μm滤膜过滤除菌。 5. 操作人员戴一次性口罩. 帽子. 手套,实验过程中手套要勤换。 6. 设置
4.操作步骤 1)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2法) (1) 从新活化的E.coli DH5α菌平板上挑取一单菌落,接种于3~5ml LB液体培养中,37℃振荡培养12h左右,直至对数生长期。将该菌悬液以1:100~1:50转接于100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振荡扩大培养,当培养液开始出现混浊后,每隔20~30min测一次OD600nm,至OD600nm≤0.5时停止培养;(2) 每组取培养液3个2ml转入2ml离心管中,在冰上冷却20-30min,于4℃,4000r/min离心10min(从这一步开始,所有操作均在冰上进行,速度尽量快而稳);(3) 倒净上清培养液,用1ml冰冷的0.1mo1/L CaCl2溶液轻轻悬浮细胞,冰浴;(4) 0~4℃,4000r/min离心10min;(5) 弃去上清液,加入500µll冰冷的0.1mo1/L CaCl2溶液,小心悬浮细胞。0~4℃,4000r/min离心10min;(6) 弃去上清液,加入100µl冰冷的0.1mo1/L CaCl2溶液,小心悬浮细胞,冰上放置片刻后,即制成了感受态细胞悬液;(7) 制备好的感受态细
一、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会原位杂交的使用方法。了解各种原位杂交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 二、原理 原位杂交组化(简称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ISHH)属于分子杂交的一种,是一种应用标记探针与组织细胞中的待测核酸杂交,再应用标记物相关的检测系统,在核酸原有的位置将其显示出来的一种检测技术。原位杂交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的温度和离子浓度下,使具有特异序列的单链探针通过碱基互补规则与组织细胞内待测的核酸复性结合而使得组织细胞中的特异性核酸得到定位,并通过探针上所标记的检测系统将其在核酸的原有位置上显示出来。 当然杂交分子的形成并不要求两条单链的碱基顺序完全互补,所以不同来源的核酸单链只要彼此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互补顺序(即某种程度的同源性)就可以形成杂交双链。 探针的种类按所带标记物可分为同位素标记探针和非同位素标记探针两大类。目前,大多数放射性标记法是通过酶促反应将标记的基因掺入DNA中,常用的同位素标记物有3H、35S、125I和32P。同位素标记物虽然有灵敏性高,背底较为清晰等优点,但是由于放射性同位素对人和环境均会造成伤害
一、目的: 1.学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2.掌握聚丙烯酰胺园盘电泳的操作技术。3.比较醋酸纤维薄膜电泳与本法分离血清蛋白质的效果。二、原理: (一)盘状电泳原理盘状电泳是在区带电泳原理的基础上,以孔径大小不同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物,采用电泳基质的不连续体系(即凝胶层的不连续性、缓冲液离子成分的不连续性、pH的不连续性及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使样品在不连续的两相间积聚浓缩成很薄的起始区带(厚度为10-2厘米),然后再进行电泳分离。盘状电泳名称来源即由于此法的原理是依靠基质不连续性(discontinuity),凑巧分离出的区带也很象圆盘状(discoid shape),取“不连续性”及“圆盘状”的英文字头“disc”。因此,英文名称为disc electrophoresis,中文直译为盘状电泳。仪器装置:(见图15-1)。上下两个槽为圆形或方形,其中注入缓冲液。上下槽的缓冲液中分别有正、负电极通入。上槽底部有很多小孔,可插入装有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玻璃管。这里仅以Davis和Orstein(1964)用分析血清蛋白的高pH的不连续系统为便说明其基本原理。此系统是一个高pH的碱性系统
名称: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SOP)关键词:转基因小鼠目的:在动物体研究转化基因原理:转基因动物是指染色体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基因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整合到动物染色体基因组的外源基因称为转基因。转基因技术则是指制备转基因动物所需的一套技术,它涉及外源基因的构建、载体和受体的筛选、基因导人技术、供转基因胚胎发育的体外培养系统和宿主动物等许多方面。当制备转基因动物时,外源基因可能只整合到动物的部分组织细胞的基因组,也可能整合进动物所有组织细胞的基因组中。部分组织细胞的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基因的动物,称为嵌合体动物。此类动物中,只有外源基因整合的“部分组织细胞”恰为生殖细胞时,转基因才具有遗传性状,否则,外源基因将不能传给子代。转基因的方法多样,有胚胎干细胞法、逆转录病毒载体法,显微注射法等,此章介绍显微注射法制备转基因小鼠。此法获得转基因动物的数量较多。(一)显微注射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转基因小鼠制备的基本原理是将改建后的目的基因(或基因组片段)用显微注射法注入供体小鼠的受精卵(或着床前胚胎细胞),然后将此受精卵(或着床前胚胎细胞)再植入受体动物的输卵管(或子宫)中,使其发育成携带有外源基
摘 要一、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株和成人成骨细胞的培养与分化特性的观察目的:观察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株和正常成人成骨细胞分化的特性。方法:在细胞培养的不同时间,用α-磷酸奈酚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放射免疫法测定骨钙素(BGP)含量;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I型胶原、MMP-1、TIMP-1基因mRNA表达;Van GieSon氏苦味酸酸性复红染色法染色细胞I型胶原。结果: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株接种培养第7天后I型胶原基因表达较高。MMP-1表达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至第24天达到高峰。第1~9天TIMP-1 表达量逐渐增加,其后基本恒定。0~12天ALP活性逐渐增高,致12天达最高,其后逐渐下降。18天后,细胞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结节形成,I型胶原结节染色较无结节处深。正常成人成骨细胞(hOB)接种培养后0~6天细胞逐渐汇片。0~12天ALP活性逐渐增高,致12天达最高,其后逐渐下降。第6天BGP表达最高,其后逐渐下降。结论:分离培养的hOB具有成骨细胞的特性;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株为具有人成骨细胞表型特征的成骨细胞模型。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
大鼠尾静脉注射是常见的操作,稍微有点难度,没有指导的话,一开始可能会感觉有点手足无措。但是可以肯定的说,只要掌握了方法,大鼠的尾静脉注射还是很容易的。总的来说,大小鼠的尾静脉注射难度相当,熟练后,大鼠应该比小鼠注射更容易,因为大鼠的尾巴较粗,而且血管也较粗,进针的手感比较好找。但是大鼠年龄增大后,尾部鳞片也较厚,此时尾静脉注射难度会加大,进针点宜选择两个鳞片的间隙,以利于针尖顺利刺入。 操作步骤: 1. 首先要固定大鼠,最简单的固定方法就是把大鼠麻醉,然后大鼠躺在那里不动,就可以顺利操作了。但是我们往往需要多次给药,就是单次给药的话,每只都麻醉的话,也很麻烦,而且还要考虑麻醉对实验结果和动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找另外的方法固定了。再有的固定方法就和小鼠类似,做一个圆筒,最好是金属做的,(可以在当地的铁匠铺,或者买白铁铺里面定做)首先是金属比较结实,而且可以用来固定在铁架台上,方便操作。圆筒的一段有个盖子可以拿下来,盖子中间有个小孔,可以让大鼠的尾巴伸出来(中间的小孔可以用胶布缠一下,防止锐利的边缘割伤大鼠尾巴)。另外一段可以用金属网的结构,网的形状可以做成子弹头的头端形状。网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