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学习心音听诊的方法。了解各种动物(人、马、牛、鹿、羊、猪等)正常心音的特点,识别第一心音及第二心音。 [实验原理] 在每一心动周期中,由于心房和心室规律性的舒缩、心瓣膜的启闭和心脏射血及血液充盈等因素引起的振动经组织传至胸壁。将听诊器置于胸壁一定部位,即可在每一心动周期中听到两个心音,即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第一心音是由房室瓣关闭和心室肌收缩振动所产生的,音调较低,历时较长,声音较响,是心肌收缩的标志,其响度和性质变化常可反映心室肌收缩强弱和房室瓣的机能状态。第二心音是由瓣月瓣关闭产生的振动所致,音调较高,历时较短,声音较脆,是心室舒张的标志。 [实验对象] 人或各种家畜(马、牛、鹿、羊、猪等)。 [ 仪器 与器械] 听诊器。 [实验方法与步骤] 1. 人体心音听诊 :受试者解开上衣,面向亮处坐好,检查者坐在对面。检查者戴好听诊器,以右手拇指、食指轻持听诊器胸件,按二尖瓣听诊区→主动脉瓣听诊区→肺动脉瓣听诊区→三尖瓣听
尿红细胞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尿红细胞增加(血尿)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可能是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唯一临床表现。因此,对血尿患者必须及早诊断其基础疾病。而血尿的诊断首先要鉴别其是肾小球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常见于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非肾小球性血尿则常见于肾结石、肾肿瘤等。如果是肾小球性血尿,我们需要做有关检查排除继发性肾炎后,才能诊断为原发性肾炎。最好做肾脏病理检查。如果是非肾小球性血尿,我们需要进行B超、IVP检查,必要时做CT、核磁共振检查以尽早明确其病因。 1尿红细胞形态学和尿畸形红细胞产生的机制 1.1尿红细胞形态学 正常形态的尿红细胞具有末梢血涂片所见的红细胞同样的形态,双面中央凹陷、圆盘状,呈淡黄色。尿红细胞呈现环形(炸面包圈样)、棘形、锯齿(皱缩)形、靶形、影形、口形、裂形、小型、球状等异常形态称为尿畸形红细胞。 1.2尿畸形红细胞产生的机制 目前认为尿畸形红细胞的产生主要是由于:①尿红细胞通过病变的肾小球滤过膜时受到物理性损伤,②尿红细胞在流经肾小管时受到尿pH、渗透压及尿酶、尿素等化学因素的影响。 1.3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
微生物学实验室所用的玻璃器皿,大多要进行消毒、灭菌和用来培养微生物,因此对其质量、洗涤和包装方法均有一定的要求。一般,玻璃器皿的质量要求硬质玻璃,才能承受高温和短暂烧灼而不致破损;器皿的游离碱含量要少,否则会影响培养基的酸碱度;对玻璃器皿的形状和包装方法的要求,以能防止污染杂菌为准;洗涤方法不恰当也会影响实验结果。本节将对这几方面作详细介绍。 一、器皿的种类、要求与应用 1. 试管(test tube) 微生物学实验室所用玻璃试管,其管壁必须比化学实验室用的厚些,这样在塞棉花塞时,管口才不会破损。试管的形状要求没有翻口,不然,微生物容易从棉塞与管口的缝隙间进入试管而造成污染。此外,现在有不用棉塞而用铝制或塑料制的试管帽,若用翻口试管也不便于盖试管帽。有的实验要求尽量减低蒸发试管内的水分,则需使用螺口试管,盖以螺口胶木或塑料帽。 试管的大小可根据用途的不同,准备下列三种型号。 (1)大试管(约18×180mm)可盛倒培养皿用的培养基;亦可作制备琼脂斜面用(需要大量菌体时用)。 (2)中试管(约13-15×100-150mm)盛液体培养基或做琼脂斜面用,亦可用于病毒等的稀释
一、原理与意义该方法通过比色法测定p硝基苯胺(pNA)含量,它来自于Ac-DEVD-pNA与Caspase-3(CPP 32)的反应产物,因为游离的pNA显黄色,在405 nm下有吸收峰。最后,根据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的倍增关系来反应组织Caspase-3活性的高低。Caspase-3在哺乳动物体内启动细胞凋亡过程,根据组织Caspase-3活性的高低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处理因素有无诱发体内细胞凋亡。二、试剂组成与配制1、反应缓冲液(PH 7.5):100 mM Hepes 缓冲液、20%甘油、0.5 mM EDTA、5 mM DTT,用NaOH调PH值,加双蒸水定量。4 ℃保存。2、裂解缓冲液(PH 7.5):100 mM Hepes 缓冲液、20%甘油、0.5 mM EDTA、5 mM DTT、0.2%SDS。常温保存。3、底物(Ac-DEVD-pNA):用DMSO配成终浓度为1 mM。-20 ℃保存。4、抑制剂(Ac-DEVD-CHO):用DMSO配成终浓度为10 mM贮存,用时再稀释到0.1 uM。-20 ℃保存。5、标准(pNA):用无水乙醇配成30 mg/ml,即217 mM。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DNA浓度的最大特点就是操作简单、测量迅速,而且不需要引入试剂;但是它也面临着很多问题,诸如测量准确性的问题。本节将讨论影响测定的一些主要因素。(1)蛋白质的不同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由于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而紫外吸收往往是其分子内的小基团所引起的,例如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和肽键等等。因此当蛋白质不同,其包含的上述小基团含量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然而蛋白质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归类。例如人体内含蛋白质的种类约有10万种,整个生物界的蛋白质种类估计有100亿种。建议:测量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应尽量使用相近的蛋白质做标准曲线,修正测量参数,以便得到更为准确的数值。(2)溶液中干扰物质的影响。由于蛋白质所包括的具有紫外吸收的小基团为常见基团,其产生紫外吸收的特异性并不强,很多具有类似结构的有机溶剂都会有类似的紫外吸收,如醇、酮、醛、醚、有机酸、酰胺类,这些混入蛋白质溶液都会对测量产生干扰。另外,一些高浓度的无机化合物也会对蛋白质的含量测定产生干扰,例如NaOH、NaCI等等。建议:测量时应尽量排除干扰物质,同时选择合适的参比溶液。(3)溶
(一)无菌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培养材料接种时的无菌操作过程除上述各项消毒灭菌操作外,还需完成以下无菌操作步骤,从而获得接种的无菌培养材料。 工作人员无菌操作前需用肥皂刷洗双手及手臂,并用流水冲净,并对手臂消毒后穿戴好灭菌工作服、工作帽和口罩,更换拖鞋,才能进入无菌操作区。如进入层流操作室进行实验操作,应完成缓冲准备区内的淋浴、一次更换灭菌衣帽、拖鞋;手臂消毒、二次更换灭菌防护衣帽、手套、拖鞋等;再在风淋区进行无菌风淋后方可进入层流操作室。进入无菌操作区后,再用70%~75%的酒精擦拭双手和前臂,完成无菌操作准备工作。用70%~75%酒精擦洗工作台面后,将已消毒灭菌的实验用品取出,并将操作器械放置在无菌器械支架上,然后开始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所有操作器械每次使用后都要进行灭菌,常采用酒精灯火焰灼烧灭菌。(二)无菌操作步骤 准备工作完成后,对来自于自然生长条件下的外植体,按上述培养材料消毒方法灭菌后取出,放入已灭菌的培养皿中,然后置超净工作台酒精灯火焰下方,用灭菌剪刀等器械进行适当分离、切割或其它处理后备用。 在酒精灯火焰处将培养容器的瓶塞(盖)轻轻打开,瓶口在灯焰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再用这种荧光抗体(或抗原)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或抗体)。在细胞或组织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含有标记的荧光素,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由低能态进入高能态,而高能态的电子是不稳定的,以辐射光量子的形式释放能量后,再回到原来的低能态,这时发出明亮的荧光(黄绿色或桔红色),利用荧光显微镜可以看见荧光所在的细胞或组织,从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性质和定位,以及利用定量技术测定含量。用荧光抗体示踪或检查相应抗原的方法称荧光抗体法。用已知的荧光抗原标记物示踪或检查相应抗体的方法称荧光抗原法。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分直接法、间接法和补体法。1、直接法(1) 检查抗原方法这是最简便、快速的方法,用已知特异性抗体与荧光素结合,制成特异性荧光抗体,直接用于细胞或组织抗原的检查。此法特异性强,常用于肾穿刺,皮肤活检和病原体检查,其缺点是一种荧光抗体只能检查一种抗原,敏感性较差。(2)检查抗体方法将抗原标记上荧光素,用此荧光抗原与细胞或组织内相应抗体反应,而将抗体在原位检测出来。2、间接法(1)检查抗体(夹心法)方法 此法是先用特
在单克隆抗体制备中,首先进行的就是抗原的设计与合成,这是制备单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产生抗体的特异性与亲合性是与抗原密切相关的,合成的抗原如果可以将所需要的抗原决定簇充分暴露出来,那么机体更容易识别抗原决定簇,从而免疫的动物所产生的抗体自然会在特异性和亲合力上最大程度的与抗原决定簇拟合。所以,在制备单抗的过程中,设计并合成抗原尤为重要。对于小分子药物抗原的设计与合成,园子里已经有很多战友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下面,我再将自己所了解的结合战友们的经验,作以下总结,由于能力有限,有总结的不到位的地方,还请战友们指出来,不足的地方,大家一起讨论补充。一、完全抗原的设计大家都知道,完全抗原的合成主要是在半抗原的基础上连接上蛋白质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半抗原属于小分子药物,只有反应原性,但不具有免疫原性,只有与载体(通常为蛋白质,也有多肽)偶连后形成完全抗原,才具有免疫原性,进入动物体内后才会产生抗体。对于半抗原而言(大多数为小分子药物),不同种类药物有不同的空间结构,究竟如何设计合成完全抗原呢?1、分析药物结构以磺胺对甲氧嘧啶(SMD)为例,磺胺药物的母体为对氨基苯磺酰胺,大部分的磺胺药是在N1端
一、用Trizol 抽提的RNA,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许多条带(至少四条以上),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参考见解: 1、是从组织里抽的还是细胞抽的?组织的RNA电泳不理想,但目的条带仍能跑出来。细胞的电泳相当漂亮,但有时逆转录效果反而不好。组织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组织抽提的RNA不纯,而且多多少少有降解。不过下一步可以接着做逆转录,可能对后面的实验影响不会很大。 2、是mRNA的话,这样的效果挺不错的。如果是总RNA,那是降解了。不过细胞的RNA应该不容易降解,可以上样少点再跑胶。 3、可以试试在70度加热5分钟,然后再跑跑电泳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4、建再进行RNA精致的过程,也就是Trizol后,加氯仿,吸取上清尽量少吸,然后将其再按规程离心一次吸取上清后加入异丙醇,然后再用70%冰乙醇洗两次可见RNA,如果还是不行的话最好用柱式吸附柱将上清与70%冰乙醇混合后过柱怀疑这种属于基因组DNA污染在操作过和的preeogress降解.所以一定要按规程
相关专题 原核表达系统是常被用来研究基因功能的成熟系统,由于原核表达系统具有包涵体蛋白不易纯化、蛋白修饰不完整等缺陷,人们也开始利用真核细胞表达系统来研究基因。 自上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 技术诞生以来,基因表达技术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的进行,在技术方法上得到了很大发展,时至今日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越来越多的基因被发现,其中多数基因功能不明。利用表达系统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表达目的基因是研究基因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 在各种表达系统中,最早被采用进行研究的是原核表达系统,这也是目前掌握最为成熟的表达系统。该项技术的主要方法是将已克隆入目的基因DNA段的载体 (一般为质粒)转化细菌(通常选用的是大肠杆菌),通过IPTG诱导并最终纯化获得所需的目的蛋白。其优点在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基因表达产物,而且所需的成本相对比较低廉。但与此同时原核表达系统还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缺点:如通常使用的表达系统无法对表达时间及表达水平进行调控,有些基因的持续表达可能会对宿主细胞产生毒害作用,过量
pfu指的是噬菌体的空斑形成单位。以下是关于测定M13效价的一个方法:测定噬菌体滴度只有当噬菌体的感染复度MOI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值远低于1时(即细胞过量时),噬菌斑的数量才会随着加入噬菌体的量而呈线性增加。正因如此,建议检测噬菌体贮液的滴度时,在感染前进行稀释,而不是在高MOI值的情况下稀释被感染的细胞。低MOI值有助于确保每个噬菌斑仅含一个DNA序列。1. 接种ER2738单菌落于5-10 ml LB培养基中,摇床培养至对数中期(OD600 ~0.5)。2. 细胞生长时,微波炉融化上层琼脂,分成3 ml等份于灭菌试管中,每个噬菌体稀释度一管。保存于45℃备用。3. 37℃预温LB/IPTG/Xgal平板,每个噬菌体稀释度取一个平板备用。4. 在LB中准备10倍系列稀释的噬菌体。建议稀释范围:扩增的噬菌体培养物上清:108-1011;未扩增的淘选洗脱物:101-104。每个稀释度换一新鲜吸头,建议使用带滤芯吸头以避免交叉污染。5. 当菌体培养物达对数中期,分成200 μl等份于微量离心管中,每个噬菌体稀释度一管。6. 每管加入10 μl不同稀释度
一、男孩子的遗精现象 人的青春期身体的成长包括身体的生长和性的成熟。青春期开始发动的年龄和发育速度有个体差异,并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性别上一般女孩开始成熟和完成生长的年龄大约比男孩早2年。但随着目前营养状况的改善,健康和生活水平方面的提高,青春期的年龄有越来越提前的倾向。青春期体格发育包括达到成人身高和体重,肌肉骨骼生长。除淋巴器官体积较小和大脑生长停滞外,其他所有器官的体积都有增加,男孩生长最快的时期为13?16岁,到18岁99%的儿童生长完成,但是性发育一旦发动,男孩和女孩都遵循一定的顺序发育。男孩开始出现阴囊和睾丸增大,接着出现阴毛、储精囊和前列腺的发育。通常在睾丸开始增大后1年左右出现身体增长加速。阴毛出现后2年左右出现腋毛和胡须,14?16岁见成熟精子出现,并有遗精现象。但直到20岁左右才达到最大生育能力。 遗精是一种生理现象,是男性生殖腺开始成熟的标志。男孩首次遗精的年龄为12-16岁正是中学时代,到18岁时约98%的男同学都已有遗精现象的发生。男孩遗精的平均年龄是15岁,比女孩月经初潮的年龄约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首先由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二人发现,此二人因此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形态学特征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革兰染色阴性。有动力。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电子显微镜下,菌体的一端可伸出2~6条带鞘的鞭毛。在分裂时,两端均可见鞭毛。鞭毛长约为菌体1~1.5倍。粗约为30nm。鞭毛的顶端有时可见一球状物,实为鞘的延伸物。每一鞭毛根部均可见一个圆球状根基伸入菌体顶端细胞壁内侧。在其内侧尚有一电子密度降低区域。鞭毛在运动中起推进器作用,在定居过程中起抛锚作用。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许多固体培养基可作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的基础培养基,布氏琼脂使用较多,但需加用适量全血或胎牛血清作为补充物方能生长。常以万古霉素、TMP、两性
近日为实验购买流式细胞术的抗体已经大鼠干扰素-γ的试剂盒,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现将在购买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总结一下,以供像我一样刚入实验室,难寻帮助的新手一些参考: 1. 首先得明确要测的指标,以及测这些指标的方法,并去比较哪种方法在自己的实验条件下可行性好,最好又是最经济的。因为每个指标可能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所以了解并去比较各种方法,可以让自己的实验方案更优化。这就要求去检索相关的文献,去了解这些方法。相应的原理基本上是可以从百度上查得(如百度文库,百度知道)。 2. 一旦确定了方法,就是试剂的选择。这个确实是个难题。现在的试剂公司太多了,真的、假的,进口、国产的,正品、山寨的,品牌、杂牌的。 1)有一个捷径:所检索的文献。完全按照文献所提供的试剂公司或是品牌购买。这个的可行性如何?个人觉得,如 果国外的品牌试剂,是可信的;如果是国产,多个心眼。个人还是更信任国外品牌。SCI文章的参考价值最大。 2)怎样去认识国外品牌,或是国内品牌?(像我这样对之前对这个没有接触过的) a.搜索帖子,在丁香园或是杏树林、爱爱医、小木虫等稍专业的网站,有可能有别人询问相
常见传染病包括细菌性、病毒性传染病,常见寄生虫病实验动物细菌性传染病病原:1,人兽共患病病原菌,是一级动物必须排除的病原菌。2,动物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是二,三级动物要求排除的病原菌。主要病原菌 (一)志贺菌属(Shigella) (二)沙门菌属(Salmonella) (三)波氏杆菌属(Bordetella) (四)巴氏杆菌属(Pasteurella) (五)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六)耶尔森菌属(Yersinia) (七)棒状杆菌属(Corpmbacterium) (八)泰泽菌(Tyzzer's organism) (九)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十)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志贺氏菌病本菌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的病原菌。本属细菌主要引起人和实验动物肠道感染,常见菌型为B群福氏志贺菌和D群宋氏志贺菌。易感动物:实验动物均易感,尤以灵长类动物最为典型。症状: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发病动物可出现高热,呕吐,排脓血便,动物剧烈腹痛,出现脱水和循环衰竭,如治疗不及时极易造成动物死亡。慢性发病动物排出糊状便或水样便,症状有时会自然缓解
实验目的 1.熟悉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原理和方法。 2.通过本实验理解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实验原理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即小吞噬细胞,通过趋化、调理、吞入和杀菌等几个步骤,能吞噬和消化衰老、死亡细胞及病原微 生物 等异物,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材料 1.葡萄球菌18h孵育的斜面或肉汤培养物。 2.抗凝人血(3.8%枸橼酸钠一滴加于无菌小 试管 中)、瑞氏染液、双蒸水 3. 试管 、玻片、采血针、酒精棉球、吸管、滴管、显微镜、香柏油 实验方法 1.取小试管一支,用滴管加入一滴3.8%枸橼酸钠溶液。 2..用酒精棉球消毒手指和采血针,从消毒部位采取2~3滴血加入试管中。 3..取一滴菌液加入小试管中,用吸管混匀。 4.置37℃ 水浴 箱 水浴 15分钟,中途混匀一次。 5. 取出小试管,用吸管将试管中血液打匀后取血半滴于载玻片上,用另
捉拿和保定是动物实验操作技术中最基本最简单而又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捉拿和保定各种动物的原则是:保证实验人员的安全,防止动物意外性损伤,禁止对动物采取粗暴动作。动物一般都是害怕陌生人接触其身体的,对于非条件性的各种剌激则更是进行防御性反抗。在捉拿、保定时,首先应慢慢友好地接近动物,并注意观察其表情,让动物有一个适应过程。捉拿的动作力求准确、迅速、熟练,力求在动物感到不安之前捉拿好动物。(一)小鼠、大鼠的捉拿保定1、小鼠的捉拿、保定 捉拿小鼠的方法是,从笼盒内将小鼠尾部捉住并提起,放在笼盖(或表面粗糙的物体)上,轻轻向后拉鼠尾,在小鼠向前挣脱时,用左手(熟练者也可用同一只手)拇指和食指抓住两耳和颈部皮肤,无名指,小指和手掌心夹住背部皮肤和尾部,并调整好动物在手中的姿势。这类捉拿方法多用于灌胃以及肌肉,腹腔和皮下注射等。如若进行心脏采血、解剖、外科手术等实验时,就必须要固定小鼠。使小鼠呈仰卧位(必要时先进行麻醉),用橡皮筋将小鼠固定在小鼠实验板上。如若不麻醉,则将小鼠放人保定架里,固定好保定架的封口。2、大鼠的捉拿、保定大鼠的捉拿有一些危险性,因大鼠受攻击时,会咬人抓人,尽量不用突然猛抓的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植物组织中叶绿素的分布及性质。 2.掌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叶绿素广泛存在于果蔬等绿色植物组织中,并在植物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成叶绿体。当植物细胞死亡后,叶绿素即游离出来,游离叶绿素很不稳定,对光、热较敏感;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生成绿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在稀碱液中可水解成鲜绿色的叶绿酸盐以及叶绿醇和甲醇。高等植物中叶绿素有两种:叶绿素a 和b,两者均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和氯仿。 叶绿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有多种,其中主要有: 1.原子吸收光谱法:通过测定镁元素的含量,进而间接计算叶绿素的含量。 2.分光光度法: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提取液在最大吸收波长下的吸光值,即可用朗伯—比尔定律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 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在645nm 和663nm 处有最大吸收,且两吸收曲线相交于652nm 处。因此测定提取液在645nm、663nm、652nm 波长下的吸光值,并根据经验公式可分别计算出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含量。 三、仪器、原料和试剂 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子顶载天平(感量0.01g)、研钵、棕色容量瓶
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抗肿瘤的导向治疗是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先介绍了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和构型及研究现状,而后从非结合型单抗、单克隆抗体偶联物(包括化学免疫偶联物、放射免疫偶联物、免疫毒素、抗体导向酶-前体药物疗法)和其它(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微型双特异性抗体)等几方面分别介绍了抗肿瘤导向治疗研究进展,并对未来提出了展望和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自从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发明了杂交瘤单克隆抗体(单抗)技术以来,单克隆抗体成为导向治疗最常用的载体,以单克隆抗体为载体的导向治疗的报道很多。特别是旨在高特异地杀伤癌细胞的肿瘤的导向治疗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临床及临床前期试验显示:针对肿瘤抗原设计的单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望成为继化疗、放疗、骨髓移植等治疗手段后的又一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就单克隆抗体技术导向治疗肿瘤的各种方法作简要介绍:一、单抗的特点、构型及研究现状理想的单抗应能特异性结合肿瘤抗原且与正常细胞的交叉反应低,设计时应使其对于不同的肿瘤细胞具有构型、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适配性以及杀伤力,可根据需要引入具有特定效应的功能结构域,以确保能将毒性负载特异性地导向肿
第一章 基因克隆 1. 操作流程 收集基因信息——>设计引物——>PCR ——>回收目的片段——>与载体 连接,取得连接产物 ——> 用感受态细胞做转化 ——>接菌——>阳性克隆鉴 定(酶切法或PCR)——>质粒抽提——>质粒测序——>测序结果分析——>克隆 信息输入数据库——>质粒实物保存2. 方法 2.1 设计引物 引物设计要求:引物长度为25bp-35bp.forward primer 和reverse primer 的Tm 为70℃(±4℃),且两条引物的Tm 相差不超过4℃。引物之间及引物本身避免形 成稳定的二聚体或发夹结构,引物与模板不能有任何错配。 forward primer 5’加:GGCCAATCCGGCC reverse primer 5’加:GGCCTCTAAGGCC 2.2 PCR 2.2.1 PCR 反应体系 模扳(100ng/ul 质粒) 2.00μl 4dNTP(10mM) 1.00μl 10×PCR Buffer 5.00μl MgC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