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和变性sds-page电泳在操作上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配制和电泳缓冲液中不能含有变性剂如SDS等。一般蛋白进行非变性凝胶电泳要先分清是碱性还是酸性蛋白。分离碱性蛋白时候,要利用低pH凝胶系统,分离酸性蛋白时候,要利用高pH凝胶系统。酸性蛋白通常在非变性凝胶电泳中采用的pH是8.8的缓冲系统,蛋白会带负电荷,蛋白会相阳极移动;而碱性蛋白通常电泳是在微酸性环境下进行,蛋白带正电荷,这时候需要将阴极和阳极倒置才可以电泳。分离酸性蛋白工作液配制1. 40%胶贮液(Acr:Bis=29:1);2. 4×分离胶Buf(1.5 M Tris-HCl,pH 8.8):18.2 g Trisbase 溶于80ml 水,用浓HCl调pH 8.8,加水定容到100ml,4℃ 贮存;3. 4×堆积胶Buf(0.5 M Tris-HCl,pH 6.8):6 g Trisbase 溶于80ml 水,用浓HCl调pH 6.8,加水定容到100ml,4℃ 贮存;4. 10×电泳Buf(pH8.8 Tris-Gly):30.3 g Trisbase, 144 g 甘氨酸,加水定
序言:国内外关于原代培养有很多文献,不幸的是,没有一篇是详细的,没有一篇解答过why。 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根据我杀过3000只老鼠的经验,我把我这几年摸索的经验和大家分享,相信你follow我的这篇文章一定会做的很好。 我的标题说的很像吹牛,但是我是严肃认真的说的,I earn it。 note:这篇文章全是我个人的经验,99.9%原创,经过无数失败的到的最完美的原代神经元培养法。 1. 材料选择 一定要严格按照国际上,NCBI数据库,其他文献的材料一致。胎鼠就要胎鼠,新生鼠就要新生鼠,不能混淆。因为新生鼠有一些受体,在培养的工作中失去功能,会不能再生,比如NMDA受体。和文献不同会导致错误结论,甚至困惑。很多人写信问我新生鼠的培养问题,我回答用新生鼠的实验很少,八成是你自己搞错了实验对象,请确认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文献所用老鼠,再来问我下面的问题。 2. 培养基选择 我强烈不建议用血清培养。原因是: 首先,血清刺激胶质细胞和杂细胞分裂,最后非常影响神经元产量; 其次,为了抑制胶质生长,往往要加入阿糖孢苷。严重的毒性会影响许多灵敏实验; 再
印迹法(blotting)是指将样品转移到固相载体上,而后利用相应的探测反应来检测样品的一种方法。1975年,Southern建立了将DNA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NC膜)上,并利用DNA-RNA杂交检测特定的DNA片段的方法,称为Southern印迹法。而后人们用类似的方法,对RNA和蛋白质进行印迹分析,对RNA的印迹分析称为Northern印迹法,对单向电泳后的蛋白质分子的印迹分析称为Western印迹法,对双向电泳后蛋白质分子的印迹分析称为Eastern印迹法。蛋白质印迹法首先是要将电泳后分离的蛋白质从凝胶中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通常有两种方法:毛细管印迹法和电泳印迹法。毛细管印迹法是将凝胶放在缓冲液浸湿的滤纸上,在凝胶上放一片硝酸纤维素膜,再在上面放一层滤纸等吸水物质并用重物压好,缓冲液就会通过毛细作用流过凝胶。缓冲液通过凝胶时会将蛋白质带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硝酸纤维素膜可以与蛋白质通过疏水相互作用产生不可逆的结合。这个过程持续过夜,就可以将凝胶中的蛋白质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但这种方法转移的效率较低,通常只能转移凝胶中一小部分蛋白质(10%~20%)。电泳印迹可以更快速有效的进行转
生物化学分析的准确性,除取决于分析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以及全部分析工作是否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样品的采取是否有最佳的代表性。如果不遵循科学方法采样,样品缺乏代表性,即使分析工作严谨无误,也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必须对样品的采取、处理和保存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大田或实验田采回的样品,一般数量较大,称为“原始样品”。再按原始样品的种类(如根、茎、叶、花、果实等)分别选出“平均样品”。再根据分析任务的要求和样品的特征,从平均样品中选出供分析用的“分析样品”。由此可见,分析样品的获得须经一系列复杂而仔细的步骤,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一)原始样品及平均样品的采取、处理与保存 原始样品及平均样品的采取,按分析目的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为了鉴定品质而进行的混合取样;另一种是按植物生育期取样。 1.混合取样法:一般种子样品可用混合取样法。把代表一定面积的收获物先经脱粒,然后在木板或牛皮纸上铺成均匀的一层,再按对角线把样品分成4 个三角形,取两个相对的三角形的样品,而将另外两个三角形的样品淘汰。如此操作,一直淘汰至所要求的数量为止。这个取样法叫做“四分法”,这样取
1. DMSODMSO是二甲基亚砜, 用途广泛。用作乙炔、芳烃、二氧化硫及其他气体的溶剂以及腈纶纤维纺丝溶剂。是一种即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的极为重要的非质子极性溶剂。对皮肤有极强的渗透性,有助于药物向人体渗透。也可作为农药的添加剂。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学试剂;DMSO也是一种渗透性保护剂,能够降低细胞冰点,减少冰晶的形成,减轻自由基对细胞损害,改变生物膜对电解质、药物、毒物和代谢产物的通透性;但是研究表明,DMSO存在严重的毒性作用,与蛋白质疏水集团发生作用,导致蛋白质变性,具有血管毒性和肝肾毒性.DMSO是毒性比较强的东西,用的时候要避免其挥发,要准备1%-5%的氨水备用,皮肤沾上之后要用大量的水洗以及稀氨水洗涤.最为常见的为恶心、呕吐、皮疹及在皮肤、和呼出的气体中发出大蒜、洋葱、牡蛎味。吸入: 高挥发浓度可能导致头痛,晕眩和镇静。皮肤: 能够灼伤皮肤并使皮肤有刺痛感,如同所见的皮疹及水泡一样。若二甲基亚砜与含水的皮肤接触会产生热反应。要避免接触含有毒性原料或物质的二甲基亚砜溶液,因其毒性不为人所知,而二甲基亚砜却可能会渗入肌肤,在一定条件下会将有毒物质代入肌肤。吸收: 吸收危险性很
一、原理在不加任何条件下直接冻存细胞时,细胞内和外环境中的水都会形成冰晶,能导致细胞内发生机械损伤、电解质升高、渗透压改变、脱水、PH改变、蛋白变性等,能引起细胞死亡。如向培养液加入保护剂,可使冰点降低。在缓慢的冻结条件下,能使细胞内水份在冻结前透出细胞。贮存在-130℃以下的低温中能减少冰晶的形成。细胞复苏时速度要快,使之迅速通过细胞最易受损的-5~0℃,细胞仍能生长,活力受损不大。目前常用的保护剂为二甲亚砜(DMSO)和甘油,它们对细胞无毒性,分子量小,溶解度大,易穿透细胞。二、操作步骤(一)冻存1、消化细胞,将细胞悬液收集至离心管中。2、10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液。3、沉淀加含保护液的培养,计数,调整至5×106/ml左右。4、将悬液分至冻存管中,每管1 ml。5、将冻存管口封严。如用安瓿瓶则火焰封口,封口一定要严,否则复苏时易出现爆裂。6、贴上标签,写明细胞种类,冻存日期。冻存管外拴一金属重物和一细绳。7、按下列顺序降温:室温→4℃(20分钟)→冰箱冷冻室(30分钟)→低温冰箱(-30℃ 1小时)→气态氮(30分钟)→液氮。注意:操作时应小心,以免液氮冻伤。液氮定期检
我养的细胞都是乳腺癌细胞,以下几种:1、MCF-7 是一种很好养的人乳腺癌细胞,培养基用DMEM或RPMI1640均可, 10-15%的小牛血清就能长得很好。一般两到三天传一代。传代也很常规。吸出培养基,加入0.25%的胰酶1ml,轻轻晃动培养瓶,使胰酶流遍瓶壁,以去除残余的培养基。再加入2ml胰酶(25ml培养瓶)静置消化2-5min,待细胞缩起变圆,将胰酶吸出加入培养基3ml吹打成单细胞悬液分瓶即可。我一般都不用缓冲液冲洗,而直接用胰酶冲洗一下以去除剩余血清的作用,感觉效果还不错。因为MCF-7消化较快,一般不放到培养箱中消化,以免消化太过。需要注意的是MCF-7生长较快如不及时传代可出现整瓶细胞浮起,一般都来不及抢救。2、T47D 也是一种人乳腺癌细胞,培养基用DMEM+10-15%的小牛血清,培养方法与MCF-7差不多,但这种细胞传代时间长了会极难养。我曾养过一株新从美国购置的,两三天传一代,长得很旺。后又从国内购买一株时间较长的,要七天传一代,而且很娇气。3、MA891 鼠乳腺癌细胞,这种细胞比较特殊的是很难消化,容易消化成一团一团的,如果胰酶的量比常用的多三分之一充分预热并
(一)实验目的:学习细菌的荚膜染色法:(二)实验原理: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三)实验器材1. 活材料:培养3-5天的胶质芽胞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俗称“钾细菌”)。该菌在甘露醇作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时,荚膜丰厚。2. 染色液和试剂 :Tyler法染色液:(见附二、(一)、14)、用滤纸过滤后的绘图墨水、复红染色液(见附二、(一)、2)、黑素(见附二、(一)、7)、6%葡萄糖水溶液、1%甲基紫水溶液、甲醇、20%CuSO4水溶液、香柏油、二甲苯。3. 器材: 载玻片、玻片搁架, 擦镜纸、显微镜等。(四)实验方法推荐以下四种染色法,其中以湿墨水方法较简便,并且适用于各种有荚膜的细菌。如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则效果更佳。1. 负染色法:(1)制片:取洁净的载玻片一块,加蒸馏水一滴,取少量菌体放入水滴中混匀并涂布。(2)干燥:将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3)染色:在涂面上加复红染
研究背景:基因芯片可以通过探针和荧光标记对某个时间点生物体的全部基因表达量进行检测,探针代表的基因荧光强度通过仪器转换成基本数据。这些数据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的生物学意义,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去分析和挖掘。不同实验设计方案产生的海量芯片数据,其分析方法和思路都大同小异,这里分享一个多组实验设计的乳腺癌侵袭性研究芯片数据分析方法。实验设计:主要通过芯片数据筛选与乳腺癌侵袭性相关的基因和分子生物通路来研究乳腺癌侵袭性的分子机制。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 2a,非侵袭性乳腺癌组 2b,侵袭性乳腺癌组 2c。正常对照组 2a 有 2a_1 和 2a_2 两个样本,非侵袭性乳腺癌组 2b 有 2b_1、2b_2、2b_3 三个样本,侵袭性乳腺癌组 3c 有 3c_1、3c_2、3c_3 三个样本,其中每个样本都使用 Aglient 芯片进行检测,仪器输出的数据通过归一化后进行接下来的数据分析。研究方法:1.芯片数据质控1.1 数据 PCA 分析使用 OmicsBean 组学数据分析系统(www.omicsbean.com:88)将基因芯片的原始矩阵数据和分组文件进行上传,使用其 PCA 功能模
1.斜面低温保藏法(1)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待菌充分生长后,棉塞部分用油纸包扎好,移至2-8℃的冰箱中保藏。(2)保藏时间依微生物的种类而有不同,霉菌、放线菌及有芽孢的细菌保存2-4个月,移种一次。酵母菌两个月,细菌最好每月移种一次。此法为实验室和工厂菌种室常用的保藏法,优点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需特殊设备,能随时检查所保藏的菌株是否死亡、变异与污染杂菌等。缺点是容易变异,因为培养基的物理、化学特性不是严格恒定的,屡次传代会使微生物的代谢改变,而影响微生物的性状;污染杂菌的机会亦较多。2.液体石蜡保藏法 (1)将液体石蜡分装于三角烧瓶内,塞上棉塞,并用牛皮纸包扎,1.05kg/cm2,121.3℃灭菌30分钟,然后放在40℃温箱中,使水汽蒸发掉,备用。(2)将需要保藏的菌种,在最适宜的斜面培养基中培养,使得到健壮的菌体或孢子。(3)用灭菌吸管吸取灭菌的液体石蜡,注入已长好菌的斜面上,其用量以高出斜面顶端1cm为准,使菌种与空气隔绝。(4)将试管直立,置低温或室温下保存(有的微生物在室温下比冰箱中保存的时间还要长)。此法实用而效果好。霉菌、放线菌、芽孢细菌可保藏2年以上
【摘要】目的:评价快速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在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放射免疫法作对照,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测定30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结果:以放射免疫法为金标准,快速免疫比浊法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2.4%,准确度为93.3%,两者测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快速免疫比浊法作为一种方便、快速、定量的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的方法,与放射免疫法差异无显著性,在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中有与放射免疫法同样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快速免疫比浊法;糖尿病肾损害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且发病率、死亡率很高,30%~40%的肾透析和肾移植是由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而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早期表现阶段,故对糖尿病患者尽早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有助于早期发现肾病变,对其进行干预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以放射免疫法为对照,与之作比较,并做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等诊断试验,评价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标本来源 2004年7月至
流式细胞术(FCM)简述流式细胞术 (Flow Cytometry)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等生物粒子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细胞大小、DNA/RNA含量、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等)进行定量、快速、客观多参数相关检测分析的新技术。它借鉴了荧光显微镜技术与血球计数原理,同时利用荧光染料,激光技术,单抗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检测速度与统计精确性,而且从同一个细胞中可以同时测得多种参数,为生物医学与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强有力的手段。 FCM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标志着细胞生物学、肿瘤学、免疫学等进入了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为从微观认识细胞及横向比较特征提供了精密、准确的方法和仪器。FCM的基本原理1、流式细胞仪系统流程:标本→激光系统→流动系统→信号处理系统→放大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果打印2、基本原理:待测标本制备成单细胞悬液通过荧光染色后进入充满鞘液的流动室,鞘液压力与样品流压力是不同的,当二者的压力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鞘液裹挟着样品流中细胞排成单列逐个经过激光聚焦区。如果我们将细胞中感兴趣的部分特异性的标上荧光染料,那麽这些染料将在细胞通过激光检
穿着印有驱动蛋白(Kinesin)T恤的 Ronald Vale 本文作者:罗纳德·韦尔 罗纳德·韦尔博士(Ronald D. Vale)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细胞与分子药理学教授。研究方向是驱动蛋白和动力蛋白分子马达。他在 2012 年与迈克尔·希茨和詹姆斯·斯普迪赫同获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自 1995 年以来,他一直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他此前创造了一个科研界的世界记录:一年内作为第一作者发 4 篇高质《Cell》论文,迄今无人打破。加上这 4 篇,他在研究生期间共发表 12 篇第一作者的实验论文。这一记录,大概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生的上限。他的论文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将研究推到了新层次。 以下全文是他在获得拉克斯奖后,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的文章。 三生有幸遇到你 你能想象当我和我的朋友也是同事James Spudich和Michael Sheetz在一起时,我接到电话说我荣获了基础医学研究 Lasker Award奖时的兴奋么?Lask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学反应,由机体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与抗原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一组免疫球蛋白,这种与抗原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一般而言,抗体按靶位点不同主要分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由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的,受到多种抗原决定簇刺激并可以与多种抗原表位结合的抗体就是多克隆抗体 , 本篇主要讲述兔源性多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流程。抗原有两个基本特性,即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有抗原性的物质不一定有免疫原性,所以由此引出半抗原和完全全抗原,半抗原必须经过经过一定的改造(偶联蛋白载体BSA,OVA或者HSA等大分子物质)方能成为完全。一般而言完全抗原分子量越大(大于10KDa),结构越复杂引起免疫反应的能力也就越强。抗体就是能与特异性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抗体一般分为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能与抗原的多个表位结合。本篇主要讲述兔来源的多克隆抗体的生产步骤 多抗一般制备流程:完全抗原的准备→兔子的免疫→ 效价检测和终放→抗体亲和纯化→抗体的浓缩和保存。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兔子的准备 挑选健康的6周大小的新西兰大白兔两只(约2Kg),使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至少稳定几天再
基本原理1971年Engvall和Perlmann发表了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于IgG定量测定的文章,使得1966年开始用于抗原定位的酶标抗体技术发展成液体标本中微量物质的测定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①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②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这种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刊物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频率很高,故可极大地地放大反应效果,从而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方法类型和操作步骤ELISA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在这种测定方法中有3种必要的试剂: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②酶标记的抗原或
对于SNP 研究,我个人的感觉是:曾经非常的“热”过,而现在,似乎有些降温。这种降温在国内的研究领域内主要表现为:SNP研究做得非常多,甚至有些滥了,就象前面有的战友说的,随便做点PCR就可以在国内的杂志发文章了,文章太多太滥,没有多大的价值。对于国外SNP研究领域,我认为现在也进入了理性思考期。SNP的文章还有很多,但是研究的思路和风格已经和以往不同了。记得2002-2004年的时候,几乎每一期的cancer research上面都有好几篇纯粹做SNP研究的文章,那时候的SNP多半都是老美做的,一边样本不过100,200例,位点不过2-3个,甚至只有1个,方法学方面也有很多是基于PCR的方法,但是cancer research好像是来者不拒。我想那应该是SNP研究的兴起和加速期吧。当然,实际上的源头还要早得多。而现在,要想在SCI杂志上面发表SNP的文章,尤其是影响因子大于5的杂志,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我认为,目前SNP研究的方向大致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首先, 对于病例对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不仅要有非常大的样本量(通常几百例,最好大于1000例),而且一定要结合相关的环境风险因素(如
相关专题 薄层层析(TLC)技术 目的: 1. 药典: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事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并可用薄层扫描仪进行扫描,用于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 2. 如果你是做鉴别的话,薄层的系统适用性主要是做检测限和分离度; 3. 如果你是做含量测定,比如说用薄层扫描法,薄层的系统适用性应该做线性范围、同板精密度、异板精密度、回收率; 4. 手工铺制的板子,只适宜于定性分析,不宜于分离定量; 5. 化学药一般是作有关物质,需要一定的载药量,所以要适当增加厚度; 6. 中药一般较难分离,需要薄板,以增加分离度; 7. 手工铺制的板子常用的有:硅胶G板和硅胶CMC-Na板。前者是煅石膏(石膏经140℃烘烤3—4小时)与硅胶按1—1.3:10混合均匀。每份硅胶G加水2—3份调成糊状,即可使用。后者的操作各位大虾已有论述。 8. 如果你铺板目的是做分析用的话,肯定得很仔细用心;如果仅是天然药化那种粗略检查过
Stem-loop实时定量RT PCR 传统实时定量RT PCR只能检测到miRNA前体,而Stem-loop实时定量RT PCR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Stem loop实时定量RT PCR是一项高特异度、敏感度的检测miRNA表达的实验技术,包括设计具有茎环(stem loop)结构的反转录引物和用miRNA荧光标记的特异分子探针进行实时PCR 二个关键步骤。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高度特异性,对序列高度同源的miRNA也可精确区分;超宽的定量线性范围和高度的检测灵敏度;样品消耗少,仅需 1~10 ng的总RNA;适用范围广,总RNA 、细胞裂解物以及纯化的RNA都可用于miRNA的定量检测。 Stem- loop实时定量RT PCR基本原理: microRNA的RT-PCR一般使用茎环结构的引物,这种具有茎环结构的引物针对所需检测的目的microRNA设计,具有特异的序列,结构示意图如 下所示。内参使用的是小RNA U6,U6的反转录使用的是随机引物。将反转录的产物作为real-time PCR的模板,检测目的microRNA的引物是针对目的microRNA的特异的上下游引物,
很多初次使用移液器的人,总以为移液器的操作非常简单,其实不然。移液器的操作是科学试验的第一步,是一个非常基础的试验操作,但绝大多数人对移液器的操作都有偏见。其实移液器的操作学问很多。不妨问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就可以看出您的操作有无偏差。1.您操作时是否发生过液体倒吸进入活塞?2.您移液时是否注意确保吸嘴外壁无液体?3.移液器使用完毕后,您是否将移液器量程调至最大值?4.移液器使用完毕后,您是否将移液器平放在桌面上?5.移液器在移粘稠液体和一般液体时,操作方式一样吗?6.移液器有多少种移液方式?移液器的使用与养护注意事项:(一)设定容量设定所需要的容量时应调整到大于设定容量值的1/4圈,再调至设定值,这样可排除机械间隙,使设定量值准确,即先将容量调节钮旋转超过目的容量值的1/4圈,再向下调至设定值。(二)吸液的操作1.连接恰当的吸嘴;2.按下控制钮至第一档;3.将移液器吸嘴垂直进入液面下 1-6mm (视移液器容量大小而定);0.1-10ul 容量的移液器进入液面下1-2mm2-200ul 容量的移液器进入液面下 2-3mm1-5ml 容量的移液器进入液面下 3 -6mm注:为使测量准确
细胞程序性死亡 概念:细胞程序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也常常被称为细胞凋亡,是生物体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是一个由基因决定的细胞主主动的有序的死亡方式。具体指细胞遇到内、外环境因子刺激时,受基因调控启动的自杀保护措施,包括一些分子机制的诱导激活和基因编程,通过这种方式去除体内非必需细胞或即将发生特化的细胞。而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时,就像树叶或花的自然凋落一样,凋亡的细胞散在于正常组织细胞中,无炎症反应,不遗留瘢痕。死亡的细胞碎片很快被巨噬细胞或邻近细胞清除,不影响其他细胞的正常功能。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凋亡细胞的主要特征是(参见表15-2):①染色质聚集、分块、位于核膜上,胞质凝缩,最后核断裂,细胞通过出芽的方式形成许多凋亡小体;②凋亡小体内有结构完整的细胞器,还有凝缩的染色体,可被邻近细胞吞噬消化,因始终有膜封闭,没有内溶物释放,故不会引起炎症;③凋亡细胞中仍需要合成一些蛋白质,但是在坏死细胞中ATP和蛋白质合成受阻或终止;④核酸内切酶活化,导致染色质DNA在核小体连接部位断裂,形成约200bp整数倍的核酸片段,凝胶电泳图谱呈梯状;⑤凋亡通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