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物样品的采集 实验动物 解剖 脏器系数测定目的:在药物毒理学研究中,常常需要收集实验动物的血液、尿液或其它体液进行常规检查或生化分析,因此,正确采集实验动物的生物材料是药物毒理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操作技术。对实验动物进行大体解剖检查是药物毒理实验的常规观察项目,简便易行并能提供重要资料。测定动物死后器官湿重和含水量是常用的指标之一,可以从大体标本大概地估计内脏器官病变的程度,特别适用于某些可致内脏水肿、实质细胞肿胀、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或脏器萎缩等药物的研究。组织匀浆的制备以及在匀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亚细胞结构分离技术,也是药物毒理实验的重要技术之一。学习和掌握药物毒理学试验中常用的生物材料的采集方法;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大体解剖检查、脏器系数和含水量的测定以及组织匀浆的制备;了解病理切片常规收集样本的部位和方法。主体内容(一)血液的采集1、大鼠与小鼠的采血方法:① 鼠尾采血:当所需血量很少时采用本法。固定动物并露出鼠尾,将尾部浸入45~50℃温水中数分钟,使尾静脉充血,擦干,再用酒精棉球擦试消毒。剪掉尾尖(约0.2~0.3cm),拭去第一滴血。然后用血色素吸管定量吸取尾血,或
在临床检验中一般采用商品试剂盒进行测定。前文(2.2)已述,ELISA中有三个必要的试剂:免疫吸附剂、结合物和酶的底物等。完整的ELISA试剂盒包含以下各组分:(1)已包被抗原或抗体的固相载体(免疫吸附剂);(2)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结合物);(3)酶的底物;(4)阴性对照品和阳性对照品(定性测定中),参考标准品和控制血清(定量测定中);(5)酶联物(结合物)及标本的稀释液;(6)洗涤液;(7)酶反应终止液。一、免疫吸附剂已包被抗原或抗体的固相载体在低温(2~8℃)干燥的条件下一般可保存6个月以上。有些不完整的试盒,仅供应包被用抗原或抗体,检测人员需自行包被。以下简述固相载体和包被过程。(一)固相载体固相载体在ELISA测定过程中作为吸附剂和容器,不参与化学反应。可作ELISA中载体的材料很多,最常用的是聚苯乙烯。聚苯乙烯具有较强的吸附蛋白质的性能,抗体或蛋白质抗原吸附其上后仍保留原来的免疫学活性,加之它的价格低廉,所以被普遍采用。聚苯乙烯为塑料,可制成各种形式。ELISA载体的形状主要有三种:微量滴定板、小珠和小试管。以微量滴定板最为常用,专用于EILSA的产品称为ELISA板,国际
相关专题基因芯片实验操作基因芯片实验操作流程包括样本DNA或RNA制备、标记、杂交及洗涤等步骤 1、样本DNA或RNA制备 芯片实验中核酸的抽提没有特殊之处,参照常规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手册就可以。但对于RNA样本,由于RNA的稳定性很差,在活体内的半衰期也很短,因此取材一定要新鲜,取材后迅速保存在液氮中,在整个处理过程中要非常小心,以免降解,影响实验成功率或结果的可靠性。 2、核酸标记方式 分子生物学常用的标记方法有同位素标记和非同位素标记方法,常用的同位素有33 P、32 P、125 I及3 H等化学发光标记和荧光标记,非同位素标记方法又分为化学发光法和荧光法。常用的化学发光物质有碱性磷酸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它们能催化相应的底物产生有颜色的沉淀物;生物素和地高辛是最常用的非同位素标记物。很多荧光染料、碱性磷酸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可直接同抗地高辛抗体及亲和素偶联。而目前常用的荧光染料种类有德克萨斯红(Texasred)、荧光系、罗丹明、Cy3、Cy5等。生物芯片中的标记方法普遍采用荧光方法,很少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同位素标记方法。 核酸样本通常采用酶反应法进行标记,蛋白质样本采用化学
相关专题RNA干扰技术 几十年来生物学上最重要的进展,也许是关于RNA分子 能调节基因表达 的发现。RNA干涉(RNAi )是指双链RNA分子 使基因表达 沉寂的现象,是在线虫中发现的,在 1998年的一篇Nature 论文中被公诸于众。 此后,科学家们明白,RNAi还有其他形式,它既是一种了解基因功能的强大工具,又是很多生物的基因组 所采用的一种在演化上来讲很古老的防卫方法。RNAi肯定有很多新用途,RNAi还可能具有一些仍然有待去发现的天然功能。 RNAi实验原理与方法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将与mRNA对应的正义RNA和反义RNA组成的双链RNA(dsRNA)导入细胞,可以使mRNA发生特异性的降解,导致其相应的基因沉默。这种转录 后基因沉默机制(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PTGS)被称为RNA干扰(RNAi)。 一、RNAi的分子机制 通过生化和遗传学研究表明,RNA干扰包括起始阶段和效应阶段(inititation and effector steps)。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围绕蛋白进行的研究越来越多,抗体试剂在实验中的重要性越来越举足轻重。面临着纷呈复杂的抗体试剂市场,如何选择到适合自己实验的抗体就变得尤为重要。 当我们要检测目的蛋白在组织中表达情况的时候,如何选择适合我们实验需要的抗体,并恰当保存使用,是每个科研人员需要细心考虑的。抗体种类繁多,品牌众 多,技术参数不一,价格和质量更是相差甚大,如何购买到高质量价格合适的抗体,并准确地做出我们想要的结果,其中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 一、抗体选择总体原则1. 关于特异性的选择 特异性的选择主要需要考虑四个方面:蛋白特异性、种属特异性、实验方法特异性、标记物的特异性。 (1)蛋白特异性 针对需要检测的蛋白查找抗体,几个细节要区分,重组表达的蛋白和内源性蛋白的检测,对抗体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注意查看抗体说明书的检测说明。如果重组蛋白不是全长表达,则需要注意抗体的免疫原区域是否在重组蛋白区域内。内源性蛋白最好能清楚其剪切与修饰的方式,特殊表型的蛋白需要进行序列比对,并结合抗体免疫原序列,查看交叉反应的情况。磷酸化蛋白检测需要确定具体位点,不同位点的磷酸化意味着可能有不同的机
一、受体细胞 :受体细胞的选择是否合适将关系到能否表达,特别是高效表达。首先要注意不同的表达载体与受体细胞的关系,即原核表达载体适合原核细胞,真核载体则适合真核细胞,而农杆菌仅适用于植物细胞。即使大肠杆菌质粒,也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菌种。例如,当用含有T7 噬菌体启动子的载体表达外源基因时,由于T7 启动子只能被其本身的RNA 聚合酶(T7 RNA 聚合酶)所识别,所以必须使用具有产生T7 RNA 聚合酶能力的受体菌,如:BL21(DE3)、JM109(DE3)。对于一些缺失β-D-半乳糖酶氨基端的受体菌,则适合用带lacZ△M15基因的质粒(如:pUC),以便实现β-D-半乳糖酶α互补,进行蓝白斑筛选。1.选择受体细胞的一般原则:①易于接纳外源DNA;②无特异的内源核酸内切酶;③载体复制、扩增不受阻;④与载体有互补性。根据不同的需求,还应考虑:①表达载体所含的选择性标记与受体细胞基因型是否匹配;②遗传稳定性高,易于进行扩大培养;③受体细胞内源蛋白水解酶基因确失或蛋白酶含量低,利于外源基因蛋白表达产物在细胞内积累;④可使外源基因高效分泌表达;⑤对动物细胞而言,所选用的受体细胞对培养的适应性
1、CHO细胞 CHO细胞即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该细胞具有不死性,可以传代百代以上,是目前生物工程上广泛使用的细胞。全世界批准正式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或疾病预防的基因工程产品约有三十多种,其中只有一种(乙肝疫苗)是由酵母菌生产的,其余所有产品都是由CHO细胞和大肠杆菌生产的,大肠杆菌不能形成有活性的二聚体(如白介素2),也不具有糖基化的功能(如EPO),而CHO却具有如上的功能,因此CHO成为表达复杂生物大分子的理想宿主。另外CH0细胞在基因工程使用中还有一个优点,该细胞属于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是一种非分泌型细胞,它本身很少分泌CHO内源蛋白,因此对目标蛋白分离纯化工作十分有利。2、CHO细胞血清培养 传统上CHO细胞的培养都是在DMEM/F12基础培养基中添加5~10的小牛血清(用于重组蛋白)或胎牛血清(用于杂交瘤生产)单抗来完成的,血清除了供给细胞的营养成分外,还能促进细胞开始合成DNA,对细胞的增殖有很大的作用。实验证明,血清在细胞的体外培养中提供了细胞增殖所必需的生长因子。但哺乳动物的血清价格昂贵,成本高不适于今天的大规
关于DEAE52纤维素的处理只有简单的几步,如下: 1.先将干粉的纤维素浸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大约3小时左右,我偏爱这个时间,去除杂质,最好抽干一下; 2.再用0.5mol/l的HCl溶液浸泡2小时,用去离子水洗净至PH中性,并抽干; 3.将抽干的纤维素再浸泡在0.5mol/l的NaOH溶液中2小时,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抽干。即可用了对于用过的纤维素,可以重复利用多次,但需要经过再生处理后才可以使用。再生处理可先用高浓度NaCl (1-2 mol/L)过柱冲洗柱床,以除去DEAE-52阴离子交换纤维所吸附的成份。然后,再用0.5 mol/L的HCl和NaOH处理,处理方法与预处理完全相同。 DEAE-纤维素的处理及装柱 (1)处理 本实验采用的是DEAE-纤维素DE 52 是弱酸型阴离子交换剂,具体处理方法为:先将DE52阴离子交换剂干粉浸泡于蒸馏水中,去除杂质;再在0.5N的HCL溶液中浸泡1-2h,再用无离子水或蒸馏水洗至pH值中性或PH4以上,并将其在抽
相关专题 蛋白质鉴定 一、原理:蛋白质含有两个以上的肽键,因此有双缩脲反应。双缩脲反应是指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与二价铜离子结合,生成紫红色络合物的反应。其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的含量成正比,而与蛋白质的相对分子 质量 和氨基酸的组成无关。 二、材料与试剂 双缩脲试剂:称取1.50g五水硫酸铜和6.0g酒石酸钾钠(四水),用500ml左右的蒸馏水溶解,在搅拌下加入300ml10%氢氧化钠溶液,定容至1L,储存于塑料瓶中。可长期使用。若出现黑点或红色沉淀时,则不能再用。加入0.1%KI可防止铜的析出。 1%标准酪蛋白溶液:用0.05M氢氧化钠溶液配制,酪蛋白的纯度可用微量凯氏定氮法。 试管、分光光度计 三、操作过程 1、标准曲线的制作:于试管中分别加入0,0.2,0.4,0.6,0.8,1.0ml的1%标准酪蛋白溶液,用水补足1ml。然后各加入4ml双缩脲试剂,充分摇匀在室温下反应30min,于540nm波长下测定光吸收率。以酪蛋白的含量为横坐标,光吸收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测定 取样
质谱定义质谱分析法是通过对被测样品离子的质荷比的测定来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被分析的样品首先要离子化,然后利用不同离子在电场或磁场的运动行为的不同,把离子按质荷比(m/z)分开而得到质谱,通过样品的质谱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样品的定性定量结果。发展历史从J.J. Thomson制成第一台质谱仪,到现在已有近90年了,早期的质谱仪主要是用来进行同位素测定和无机元素分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开始用于有机物分析,六十年代出现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使质谱仪的应用领域大大扩展,开始成为有机物分析的重要仪器。计算机的应用又使质谱分析法发生了飞跃变化,使其技术更加成熟,使用更加方便。八十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质谱技术,如快原子轰击电离子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电喷雾电离源,大气压化学电离源,以及随之而来的比较成熟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感应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富立叶变换质谱仪等。这些新的电离技术和新的质谱仪使质谱分析又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质谱分析法已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化工、材料、环境、地质、能源、药物、刑侦、生命科学、运动医学等各个领域。质谱种类质谱仪种类非常多,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也有很大的
适应症 1.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甲型血友病、血管性假血友病。 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严重肝病、尿毒症、DIC、重症创伤、手术后出血等。 3.纤维结合蛋白(FN)含量降低: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DIC、重度感染、恶性肿瘤等重症疾病。 4.不易愈合的创面:下肢溃疡(局部涂敷)、胃十二指肠溃疡(内窥镜导入局部注射、喷涂)、角膜溃疡(滴眼)等。方法及内容量剂 1.血友病及其他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用量手术病人或有严重出血灶者应将FⅧ水平提高到50%,一般患者可将FⅧ水平维持在30%。对出血未止的患者每12h追加输注1次,剂量为首次的1/2.用量计算方法:①经典方法:剂量(U)=(期望值-现有值)×血浆容量(ml);②简易计算法:将血浆现有FⅧ:C值视为0,每输注4U/kg体重可使血浆FⅧ活性水平提高10%。 2.FN水平低下患者的冷沉淀用量 (1)大剂量法:一般每次15mg/kg体重,即一般成人1次需输注15袋冷沉淀。 (2)维持法:给予5-7mg/kg体重。即一般成人每次输注冷沉淀5-7袋。注意事项 1.冷沉淀于37℃水浴(不能超过37℃
条条大路通罗马,纯化之路千万条。本篇是写给蛋白质纯化新手的,就一些最常用的纯化工艺、概念方法作一些列举。以起始原料的不同来进行分类,分为:大肠杆菌、酵母、细胞培养、腹水、血清、生物组织六个板块。 板块一、大肠杆菌 (这里讨论的大肠杆菌为非分泌到培养基中的重组蛋白,是否有重组蛋白分泌到培养基中的工程菌我没有见过。) 一、关于菌体的量 大肠杆菌表达的基因工程蛋白是纯化人员最方便获得的原料,对纯化工艺开发来说几乎没有原料方面的限制。常看到有战友用个几毫升的菌液去做纯化,对此我十分不解,同样要做,为什么不多做点呢?很少的菌体会给纯化带来一些难以估计的问题,工艺的重复性和放大往往出现问题。因此,要做个好工艺就多发酵表达一些菌体吧。我做纯化时,初始工艺摸索用的菌体量一般为10g左右。 二、关于是否包涵体表达 包涵体的定义我就不讲了。我要讲的是,一个基因工程蛋白是否是包涵体表达的说法本身就不完全准确。至于包涵体在电镜下的晶体颗粒表现等等对我们纯化来说毫无意义,我相信做纯化工艺的人没有谁去看这个电镜,也不关心。我们判断的依据只是SDS-PAGE,目的蛋白在破菌沉淀中,我们就认为是包涵体
设备用具:切片机、恒温箱、溶蜡箱、玻璃缸、载玻片、盖玻片、手术刀片、镊子、包埋盒。 试 剂 :10%福尔马林、酒精、二甲苯、固体石蜡、苏木精、酸水、氨水、酒精伊红染色剂型、加拿大树胶 (二)HE染色石蜡切片的制作过程 步骤一:取材与固定: 取动物新鲜组织块(一般厚度不超过0.5厘米)投入预先配好的固定液中(10%福尔马林,Bouin氏固定液)使组织、细胞的蛋白质变性凝固,以防止细胞死后的自溶或细菌的分解,从而保持细胞本来的形态结构。 步骤二:脱水透明: 一般用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酒精作脱水剂,逐渐脱去组织块中的水份。再将组织块置于既溶于酒精,又溶于石蜡的透明剂二甲苯中透明,以二甲苯替换出组织块的中酒精,才能浸蜡包埋。 步骤三:浸蜡包埋: 将已透明的组织块置于已溶化的石蜡中,放入溶蜡箱保温。待石蜡完全浸入组织块后进行包埋:先制备好容器(如折叠一小纸盒),倒入已溶化的石蜡,迅速夹取已浸透石蜡的组织块放入其中。冷却凝固成块即成。包埋好的组织块变硬,才能在切片机上切成很薄的切片。 步骤四:切片与贴片:
1. 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 ①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称取0.6g 琼脂糖,置于三角瓶中,加入50 mL TBE 缓冲液,经沸水浴加热全部融化后,取出摇匀,此为1.2%的琼脂糖凝胶。 ② 胶板的制备:取橡皮膏(宽约1cm)将有机玻璃板的边缘封好,水平放置,将样品槽板垂直立在玻璃板表面。将冷却至65℃左右的琼脂糖凝胶液,小心倒入凝胶液,使胶液缓慢展开,直到在整个玻璃板表面形成均匀的胶层,室温下静置30 min,待凝固完全后,轻轻拔出样品槽模板,在胶板上即形成相互隔开的样品槽。用滴管将样品槽内注满TBE缓冲液以防止干裂,制备好胶板后立即取下橡皮膏,将胶板放在电泳槽中使用。 ③ 加样:用微量加样器将上述样品分别加入胶板的样品小槽内。每次加完一个样品,要用蒸馏水反复洗净微量加样器,以防止相互污染。2. 电泳 加完样品后的凝胶板,立即通电。样品进胶前,应使电流控制在20mA,样品进胶后电压控制在60~80V,电流为40~50 mA。当指示前沿移动至距离胶板1~2cm 处,停止电泳。3. 染色 将电泳后的胶板在EB 染色液中进行染色以观察在琼脂糖凝胶中的DNA 条带。结果与观察 在波长为
相关专题甲基化研究 做了点甲基化研究,从头下来,也有一点点体会。也看了院子里不少牛人的新的体会。本人将每一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每个操作的具体注意事项和心得进行初步总结,慢慢叙来,抛砖引玉,欢迎拍砖。 做到现在,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痛苦,且行且歌,总得来说,BSP/MSP,想说爱你不容易。 如有时间,想谈谈:BSP/MSP引物设计;基因组海量甲基化数据分析;MSP设计及操作;当前MSP的研究进展,等等吧…… 1. 确定目的基因后,登陆网址:UCSC Genome Bioinformatics 2. 选网页左边的:Genome Browser后,进入基因检索界面 3. 在Assembly下拉菜单选择:Mar.2006 4. 在position or search term 输入基因名称,如APC后,submit 5. 在RefSeq 里面选择你的基因,如这里较多亚型时,最好参照您的NM_000000进行选择;如没有,调最长的isoform,点击之 6. 此时进入附图画面,在左边你可以看到标记蓝底的APC基因,点击之,进入下一界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用好共聚焦显微镜光会用操作可不行,那永远不可能成为“共聚焦达人”,要想成为“达人“必先懂得原理,好吧,开始啦。什么是荧光?荧光:荧光现象是物质在光的照射下所产生的发光现象。首先荧光是一种光致发光现象,荧光物质必须是在光的照射下才能发光。否则就是其他的发光现象而不是荧光。例如夜光物质,夜光表,虽然也需要先用光照射,但离开光照射后它还能继续发光,就不是荧光。这叫磷光。另外一个例子是作western blot时用化学发光,也是发光,但不是荧光。其次,荧光物质发出的荧光与照射光的色彩不同。准确地说,是荧光物质发光的波长与照射光的波长是不同的。典型的荧光物质是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发出黄绿色的荧光。例如钱上的的荧光防伪标记,用紫外线照射后能发黄绿色的光。所以在使用荧光显微镜的照片,观察绿色荧光样品时,你会看到物镜下照射到样品的光是蓝色的光。观察红色荧光样品时,照射样品的却是绿色的光。但在目镜里却能分别看到绿色与红色的荧光图像。在荧光显微镜里,使用蓝色光照射样品后,样品发出的绿色荧光与照射样品的蓝色光混在一起,经过一个滤光片,把蓝色的照射光过滤掉,这样在目镜上就只看到绿色的荧光了
相关专题 学术搜索类网站 终于如愿以偿,坐在了自己曾经憧憬向往的实验室里,由此开始走上一条学术研究之路。可是作为一个菜鸟,平常去的网站也就百度谷歌,QQ、人人,仅仅知道的google reader也快关闭了,以后学术论文,实验方法应该去哪里寻找呢? &NBS p; 以下为大家推荐36个专业的学术搜索类网站: 1、http://scholar.google.com/ &NBS p;虽然还是Beta版,但个人已觉得现在已经是很好很强大了,Google学术搜索滤掉了普通搜索结果中大量的垃圾信息,排列出文章的不同版本以及被其它文章的引用次数。略显不足的是,它搜索出来的结果没有按照权威度(譬如影响因子、引用次数)依次排列,在中国搜索出来的,前几页可能大部分为中文的一些期刊的文章。 2、http://www.scirus.com Scirus 是目前互联网上最全面、综合性最强的科技文献搜索引擎之一,由Elsevier科学出版社开发,用于搜索期刊和专利,效果很不错!Scirus覆盖的学科范围包括:农业与生物学
钙离子是机体的重要元素,同时作为细胞内第二信使通过与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结合激活多种蛋白激酶(如腺苷酸环化酶、磷酸二酯酶、钙调蛋白激酶等)及诸多蛋白水解酶和核酸酶,从而参与包括细胞代谢、细胞周期等多种细胞功能的调节,在细胞的许多生命活动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钙离子测定在医学实验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钙离子测定技术得益于两种近代实验技术,一是钙激活蛋白及荧光指示剂(或称荧光探针),二是荧光检测及成像分析,这些技术的日臻成熟使我们能够观察到许多与钙离子浓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亚细胞现象。近年来,数字CCD成像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多光子扫描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不但能够精确地测定出钙离子浓度的变化,还可以得出准确的亚细胞水平空间定位。一、荧光钙离子测定常用技术1、荧光显微镜测定法是一类以荧光显微镜检测为基础的测量技术,可用来分析单独的完整活细胞中钙离子的分布和功能分子动力学。然而,钙离子指示剂的性质易受细胞内环境(如pH)的影响,而且在多种细胞内现象中可见许多分子的浓度、分布、功能会同时或相应地发生一系列变化,为了研究这些细胞内现象的机制并排除
相关专题多肽合成多肽合成是一个重复添加氨基酸的过程,固相合成顺序一般从C端(羧基端)向 N端(氨基端)合成。固相合成法,大大的减轻了每步产品提纯的难度。为了防止副反应的发生,参加反应的氨基酸的侧链都是保护的。羧基端是游离的,并且在反应之前必须活化。固相合成方法有两种,即Fmoc和tBoc。由于Fmoc比tBoc存在很多优势,现在大多采用Fmoc法合成。(1)具体合成由下列几个循环组成:1. 去保护:Fmoc保护的柱子和单体必须用一种碱性溶剂(piperidine)去 除氨基的保护基团。2. 激活和交联:下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被一种活化剂所活化。活化的单体与游离的氨基反应交联,形成肽键。在此步骤使用大量的超浓度试剂驱使反应完成。循环:这两步反应反复循环直到合成完成。3. 洗脱和脱保护:多肽从柱上洗脱下来,其保护基团被一种脱保护剂(TFA) 洗脱和脱保护。(2)树脂的选择及氨基酸的固定 将固相合成与其他技术分开来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固相载体,能用于多肽合成的固相载体必须满足如下要求:必须包含反应位点(或反应基团),以使肽链连在这些位点上,并在以后除去;必须对合成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条件稳定;载体必须
蛋白质结构预测的背景一种生物体的基因组规定了所有构成该生物体的蛋白质,基因规定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虽然蛋白质由氨基酸的线性序列组成,但是它们只有折叠成特定的空间构象才能具有相应的活性和生物学功能。了解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仅有利于认识蛋白质的功能,也有利于认识蛋白质是如何执行其功能的。确定蛋白质的结构对于生物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蛋白质序列数据库的数据积累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已知结构的蛋白质相对比较少。尽管蛋白质结构测定技术有了较为显著的进展,但是通过实验方法确定蛋白质结构的过程仍然非常复杂,代价较高,因此实验测定的蛋白质结构比已知的蛋白质序列要少得多。另一方面,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人类基因组及更多的模式生物基因组已被或将被完全测序,DNA序列数量将会急增,而由于DNA序列分析技术和基因识别方法的进步,我们可以从DNA推倒导出大量的蛋白质序列。这意味着已知序列的蛋白质数量和已测定结构的蛋白质数量(如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DB中的数据)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人们希望产生蛋白质结构的速度能够跟上产生蛋白质序列的速度,或者减小两者的差距。那么如何缩小这种差距呢?不能完全依赖现有的结构测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