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再次提高移液精度----移液器使用宝典(2)? http://immunotech.dxy.cn/bbs/topic/2150991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 会 用 “枪” 吗 ? ???????????????????????——移液器使用宝典详解 一、移液器的工作原理 移液器的工作原理是活塞通过弹簧的伸缩运动来实现吸液和放液。 在活塞推动下, 排出部分空气, 利用大气压吸入液体, 再由活塞推动空气排出液体。 使用移液器时, 配合弹簧的伸缩性特点来操作,可以很好地控制移液的速度和力度。 二、移液器的操作使用 1.移液器规范操作步骤 第一步 设定移液体积 从大体积调节至小体积时,为正常调节方法,逆时针旋转刻度即可,从小体积调节至大体积时,可先顺时针调至超过设定体积的刻度,再回调至设定体积,可保证最佳的精确度。 (见图1) 第二步 装配移液器吸头: 将移液器端垂直插入吸头,左右微微转动,上紧即可; 特别提示:用移液器反复撞击吸头来上紧的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长期这样操作,会导致移液器中的零部件因强烈撞击而松散,甚至会导致调节刻度的旋钮卡住。
NK细胞耐受机制综述 文章出处:Natural killer cell education and tolerance. Cell. 2010. 142:847-856 综述背景与主要内容: NK细胞作为继T细胞、B细胞之后的第三大类淋巴细胞,对它的研究已经超过了30年,对其的认识也在一步一步的加深。NK细胞最主要的功能是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转化了的肿瘤细胞,从而起到免疫防御和免疫自稳的作用。从一开始,大家就提出了关于NK细胞如何识别“自我”与“非我”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NK细胞不会杀伤正常的细胞,而专杀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呢?随着NK细胞众多活化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的发现似乎解释了这一问题,尤其是识别自身MHC I类分子的抑制性受体的发现,认为机体有核细胞都表达MHC I类分子,NK细胞接受自身MHC I类分子的抑制性信号所以不会杀伤自身正常细胞,而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MHC I类分子下调,NK细胞抑制性信号下降,活化性信号占主导,NK细胞活化从而杀伤这些细胞。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事实并不是如此简单,有些NK细胞并不表达识别MHC I类分子的抑制性受体,或者表达的抑
诊断试剂的发展方向 一、国内体外诊断试剂的产业化现状 1.市场概况 目前,国内临床诊断试剂市场规模已经发展到每年30 亿-40 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其中传统的临床生化和免疫诊断是最大的两个细分市场,约占到整个体外诊断试剂的60%左右,其它血液、尿液分析、微生物等市场分额相对较小,而分子诊断(PCR 诊断试剂)发展迅速,市场份额快速提高。目前国内主要的诊断试剂生产企业有80多家,其中销售额较大的有科华生物、复兴医药、中生北控、上海容盛、华美生物等。同国外公司相比,国内的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种少,发展不均衡。大多数的生产企业的产品往往只是集中在一两个细分市场,无法提供全系列诊断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另外,国外也有许多公司在中国内地设销售机构直接销售产品,但主要是价格较高的封闭式仪器和试剂为主。 2.主要细分市场分析 (1)生化诊断试剂市场 国内临床生化市场起步较早,市场发展相对平稳。由于国外试剂价格很高,目前市场上主要以国产试剂为主。但由于该类市场对配套机器设备生化分析仪依赖程度高,对以试剂为主的企业来讲成长受到一定限制,目前该类市场排在前几位的国内企业有中生北控、复星医药、科华生物、东欧等
题目:Web-based Tools for Vaccine Design出处:作者:Ole Lund1, Morten Nielsen1, Can Kesmir1,2, Jens K. Christensen1, Claus Lundegaard1, Peder Worning1, and Søren Brunak1文献介绍及评论:Computational methods used in vaccine design have been changing drastically in recent years. In classical immunological research results could be recorded by pen and pencil or in a spreadsheet, but new experimental highthroughput methods such as sequencing, DNA arrays, and proteomics have generated a wealth of data that are not ef
【版主推荐】 上次有个战友说用信号转导方面的理论来阐述免疫学问题,很容易发文章,而且发大文章。我也感觉这样的文章很悬乎,很高深。那么些通路纵横交错,置身其中,不知身在何处。但是看看此文,不由佩服研究者在解决一个很基础的理论问题时,其构思之巧妙,真是匠心独运。这篇文章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技巧、分析问题的深度,都值得我们作为经典文献来学习。 Nature 457, 557-561 (29 January 2009) Adaptive immune features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Joseph C. Sun1, Joshua N. Beilke1 & Lewis L. Lanier1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and the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94143, USA In an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naive T
建议开设各类小分子药物免疫方面的技术,以适应未来几年进出检对药物残留的检测。 以后关于各类药物分子的免疫讨论可以遵循这样的格式: 1)药物名称和类别 2)结构 3)代谢产物 4)蛋白连接方法 5)免疫和抗体产生情况 6)各种免疫学方法和检测限 7)应用等 版主以为如何?? 先开个头,讲下概述: 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在其相应的研究领域中也出现许多新颖的应用技术,蛋白质连接技术即是其一。蛋白质连接技术的出现最早是在本世纪20年代,在化学免疫研究中,首次合成人工抗原时已开始使用。此后,在免疫学研究中,特别是在免疫标记技术中广为应用并迅速发展。从40、50年代的免疫荧光技术,60年代的放射免疫技术,到70年代的酶免疫技术,及在此前后出现的发光免疫技术、胶体金免疫技术和稀土元素免疫标记技术等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蛋白质连接技术。更为突出的是在1975年单克隆抗体的研制成功,以及化学家们新合成的多种异型双功能交联剂的出现,更将蛋白质连接技术的应用推向新天地。近些年来,在国内外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导向药物、免疫毒素相载体释放药物的研究中,亦广泛采用此类蛋白质连接技术。如将某种药物(例如抗
文献来源: Li T, Morgan MJ, Choksi S, et al. MicroRNAs modulate the noncanonical transcription factor NF-kappaB pathway by regulating expression of the kinase IKKalpha during macrophage differentiation[J].Nat Immunol,2010,11(9):799-805 链接: http://www.nature.com/ni/journal/v11/n9/abs/ni.1918.html 内容简介: NF-κB是一组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了诸多免疫反应过程,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在天然免疫中,NF-κB是最终启动炎症因子表达的因素之一。 NF-κB家族包括5个成员,即RelA(p65)、RelB、c-Rel、p105-p50(NF-κB1)和p100-p52(NF-κB2),两两形成同源或者异源二聚体的形式发挥作用。通常情况下,NF-κB与其抑制蛋白IκB(包括IκBα、IκBβ和IκBε)结合
文章来源: Kamran Ghoreschi, Arian Laurence,Xiang-Ping Yang, et al. Generation of pathogenic TH17 cells in the absence of TGF-β signaling. Nature.2010,467: 967–971 Nature今天刚刚刊登的文章。 链接: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67/n7318/abs/nature09447.html?lang=en 内容简介: 传统的观点认为,TGF-β1对于Th17细胞的分化至关重要。但这篇文章却发现:TGF-β1并非Th17细胞分化的必需因素。因为TGF-β1信号通路缺失的小鼠小肠肠黏膜固有层内Th17细胞绝对数并没有减少。体外分化实验证实:在没有外源性TGF-β1以及采用中和抗体完全阻断内源性TGF-β1的活性的条件下,仅仅依靠IL-1β、IL-6和IL-23就可以诱导出Th17细胞。其中,IL-1β和IL-6可以诱导IL-23受体的表达,该作用可以被IL-23增强,被TGF-β1
免疫学实验方法大全: http://www.cau.edu.cn/bwlab/chs/linkpage.htm#protocol 2005年新版《分子免疫学》课件 : http://www.cau.edu.cn/bwlab/chs/download.htm 我的邮箱:yanguoliuhen@56.com里的共享资源(资料暴全): 邮箱内具体内容如下: 科技词典 2002 年Humana Press出版商的反转录-PCR Protocols The Laboratory Biosafety Guidelines A Guide to Protein Isolation 药物研究中的分子识别 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 Science.Magazine(共五本) WHAT IS LIFE? 书籍管理软件-eLibPro 生物标本制作方法与技术的权威总结篇 Microbiology_Culture_Media_Manua 生物化学,英文版, 实验室安全知识材料 微生物图谱 生物学辞典 免疫学第五版(英文版) 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辞典 分子生物学实验
序 在海外学习的日子里,经常收到丁香园战友邮件,询问胶体金试纸的实验操作问题。于是计划编写一本标准实验操作指南,将实验过程以step by step方式呈现出来,方便战友们参考和开展实验。力求使用简单、明确的表达方式,达到看完就能开展实验的目的。同时希望大家就该指南提出宝贵意见和补充信息。另,我的英文名已改为Binz Smith,有兴趣的战友,可以在linkedin或facebook上找到我。 一,实验准备: 1. 仪器及用途: biodot XYZ3060,定量喷点C/T线及胶体金溶液 电磁加热搅拌套式恒温器+洄流圆形烧瓶+蛇型冷凝管+搅拌子,烧金 分光光度计,测定金颗粒质量 高速冷冻离心机,标记过程用 烘箱(25度-65度),膜烘干 切条机,biodot CM4000 除湿机,干燥度20% 封口机,试纸保存 2. 耗材: NC膜,whatman FF120 或 AE99 吸水纸,进口国产皆可 胶体金垫,聚酯膜 whatman Standard 14&17,或者 Ahlstrom 6613 样品垫,玻璃纤维whatman 33 glass,或者 Ahlstrom 896
浙江大学电子显微镜室 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 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培训班 技术资料 胡东维 洪 健 徐 颖 浙江大学 2001年10月 一、胶体金的制备 根据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制备出直径1-500nm的胶体金粒子,但做为免疫标记探针,其直径应在3-30nm范围内。 在氯化金(HAuCl4)水溶液中加入还原剂使之还原并聚积形成胶体金粒子。使用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还原剂,可以控制所产生的粒子大小。即粒子大小取决于反应溶液中最初还原试剂和还原核的数量。还原剂浓度越高,核浓度也越高,氯化金的还原也就从更多的还原中心开始,因此产生的胶体金粒子数量越多,但体积也越小。粒子直径每增加一倍,数量减少为原来的1/8。 以柠檬酸钠和单宁酸做还原剂,能够制备大小相对一致、直径3~16nm的胶体金。因此一般胶体金探针均使用该方法进行。但该方法制备的胶体金粒子直径范围较窄,而且残留的多聚单宁酸残基往往干扰某些蛋白与金粒子的结合。此时在溶液中添加0.1~0.2%的H2O2能够去除这些残基。双标记或制备5-10 nm的胶体金时建议使用该方法。 利用柠檬酸为还原剂,可以制备12~150 nm直径的胶体金。但
请规范发贴,详情参见《免疫学技术讨论版》版规栏第二条。 谢谢合作,否则删贴。 文献综述 免疫系统与肿瘤 二十世纪初,Paul Ehrlish即提出“异常胚系”(Aberrant Germs)的概念,认为“异常胚系”---即肿瘤细胞,在机体内是经常发生和存在的,因为有了免疫系统的“不断检查”(Keep in Check),机体才幸免于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可将肿瘤与移植物等同视之,免疫系统是可以识别肿瘤并可对其发生应答。这引发了人们通过激活免疫系统达到抗肿瘤目的的尝试[22]。二十世纪50年代,Prehn和Klein等采用近交系小鼠研究化学致癌剂诱发的肿瘤时,发现肿瘤表面确实存在特异性移植抗原,机体的免疫系统能识别并对它们产生免疫应答。二十世纪70年代,Burnet提出“免疫监视”理论,认为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通过细胞免疫机制识别并清除癌变的异常细胞。现在的研究已经表明,免疫系统对肿瘤存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应答,其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产物,包括T淋巴细胞、NK细胞、NC(Natural Cytotoxicity Cell)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介导的特异或非特异
请注意规范发贴!谢谢合作!!免疫荧光技术 第一节 直接免疫荧光法测抗原 基本原理 将荧光素标记在相应的抗体上,直接与相应抗原反应。其优点是方法简便、特异性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少。缺点是敏感性偏低;而且每检查一种抗原就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此法常用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快速检查和肾炎活检、皮肤活检的免疫病理检查。 试剂与仪器 l 磷酸盐缓冲盐水(PBS):0.01mol/L,pH7.4 l 荧光标记的抗体溶液:以0.01mol/L,pH7.4的PBS进行稀释 l 缓冲甘油:分析纯无荧光的甘油9份+ pH9.2 0.2M碳酸盐缓冲液1份配制 l 搪瓷桶三只(内有0.01mol/L,pH7.4的PBS 1500ml) l 有盖搪瓷盒一只(内铺一层浸湿的纱布垫) l 荧光显微镜 l 玻片架 l 滤纸 l 37℃温箱等。 实验步骤 1. 滴加0.01mol/L,pH7.4的PBS于待检标本片上,10min后弃去,使标本保持一定湿度。 2. 滴加适当稀释的荧光标记的抗体溶液,使其完全覆盖标本,置于有盖搪瓷盒内,保温一定时间(参考:30min)。 3. 取出玻片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 一、胶体金的特性和制备 (一)胶体金的结构 胶体金(colloidalgold)也称金溶胶(goldsol),是由金盐被还原成原金后形成的金颗粒悬液。胶体金颗粒由一个基础金核(原子金Au)及包围在外的双离子层构成,紧连在金核表面的是内层负离子(AuC12-),外层离子层H+则分散在胶体间溶液中,以维持胶体金游离于溶胶间的悬液状态。 胶体金颗粒的基础金核并非是理想的圆球核,较小的胶体金颗粒基本是圆球形的,较大的胶体金颗粒(一般指大于30nm以上的)多呈椭圆形。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胶体金的颗粒形态。 (二)胶体金的特性 1.胶体性质胶体金颗粒大小多在1~100nm,微小金颗粒稳定地、均匀地、呈单一分散状态悬浮在液体中,成为胶体金溶液。胶体金因而具有胶体的多种特性,特别是对电解质的敏感性。电解质能破坏胶体金颗粒的外周永水化层,从而打破胶体的稳定状态,使分散的单一金颗粒凝聚成大颗粒,而从液体中沉淀下来。某些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有保护胶体金、加强其稳定性的作用。 2.呈色性微小颗粒胶体呈红色,但不同大小的胶体呈色有一定的差别。最小的胶体金(2~5nm)是橙黄色的,中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是一种近年来发现的新型肝炎病毒,最早可以考证的流行发生在1955年的印度[1]。在阐明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后,科学家推测罗马帝国东征时兵团内爆发的大规模黄疸型肝炎可能是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自然界中灵长类动物有自发感染。证明这种病毒的历史已经很长,而病毒的发现由于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而滞后。自1980年以来,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戊型肝炎病毒研究。1983年前苏联学者Balayan等首次用免疫电镜技术从一名志愿受试者粪便中观察到直径为27nm~30nm的病毒样颗粒[2],1989年东京国际会议正式命名此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为戊型肝炎病毒。1990年Reyes等首先获得HEV的全基因克隆并进行了序列分析[3]。由此开始了对戊型肝炎病毒的全面研究。 经病毒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积累,在正式定名为戊型肝炎病毒之前,戊型肝炎的暴发流行已遍及世界,目前除澳洲外,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均有流行和爆发流行,范围达30多个国家,患病人口达百万。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常见方式是通过污染水源和食物,大的爆发流
缩写 全称 中文 AA autoantibody 自身抗体 AAF aminoacetylfluorescence 氨乙酰基荧光 Ab antibody 抗体 ABC avidin-biotin peroxidase complex 抗生物素(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ACh acetycholine 乙酰胆碱 AChR acetycholine receptor 乙酰胆碱受体 AChRAb acety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 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ACIF anti-complement immunofluorescent method 抗补体免疫荧光法 α-1-ACt alpha(α)-1-anti-chymotrypsin α-1-抗糜蛋白酶 ACTH adrenocorticotropin hormone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 Alzheimer's disease 老年性痴呆 ADDC antibody dependent cytotoxic cell 抗体依赖细胞毒细胞 ADH antidiuretic hormon
一、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概述 • 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 ICC) – 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 (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细胞内抗原的成分(主要是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 (一) 对抗原和抗体的要求 • 具有特异性高和亲和力强的抗体是实验成功的首要条件。 – 对抗体的要求:纯度高、比活性强; • 高度特异性抗体的获得,取决于抗原的纯度。 – 对抗原的要求:纯度高,免疫原性强,稳定无变化。 (二) 抗原 (antigen, Ag) • 抗原的概念:凡是在机体内引起体液免疫和(或)细胞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抗原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 – 免疫原性:引起机体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细胞的特性; – 免疫反应性: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的结合或反应的特性。 • 根据抗原是否显示免疫原性分为: – 完全抗原:分子量较大,一般在10kDa以上,并具有较复杂的化学组成。 • 免疫原性最强的是蛋白质抗原,多糖次之;脂类和核酸必需和蛋白质及多糖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1999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医学免疫学 考试时间:99年1月31日下午 一、将下列免疫学英文缩写符号译成中文(每题2分,共20分) 1.TDTH 2.C3PA 3.ADCC 4.McAb 6.PHA 7.SRBC 8.F(ab)2 9.APC 10.AIDS 二、简要解释下列免疫学名词(每题2分,共20分) 1.Ag决定基 2.本—周氏蛋白 3.异噬性Ag 4.补体 5.免疫耐受性 6.单核细胞吞噬系统 7.免疫载体 8.淋巴因子 9.过继免疫 10.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三、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Ⅱ类HLA抗原在以下哪种细胞膜上不能检出: A、静止T细胞 B、单核细胞 C、B细胞 D、激活T细胞 2.用胃蛋白酶可将IgG分子水介成: A、Fab’ B、F(ab’)2 C、F(ab’)2+Fc D、2Fab+Fc 3.下列哪种物质免疫原性最弱: A、多糖 B、蛋白质 C、脂 D、核酸 4.下列哪一个是中枢淋巴器官: A、扁桃体 B、淋巴结 C、脾脏 D、肠淋巴结 5.J链存在于哪一类Ig分子结构中:
我国科学家在天然免疫学领域又获新发现。4月21日最新一期《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杂志以封面标题论文的形式,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率领的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团队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免疫学中的重要经典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具有新的非经典功能,即能够通过维持激酶Btk持续激活的方式,而增强抗感染天然免疫应答反应。 在同期《自然—免疫学》配发的专题评论中,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Walid Mourad在《MHCⅡ类分子的意想不到的功能》一文中评价,“该论文为人们深入、全面认识MHCⅡ类分子的非经典免疫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提出了新的方向”。此外,新一期出版的《自然—免疫学综述》(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也为此论文发表了题为《隐藏在细胞内的MHCⅡ类分子的新功能》的评论,认为该工作为天然免疫识别及其信号转导领域增添了新的认识。 据专家介绍,抗感染天然免疫识别机制以及功能调控的研究并据此指导新型疫苗设计和抗感染药物研发,是当今免
免疫组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抗原修复,其直接结果就是常常做不出结果,我整理了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cyclinD1的免疫组画染色 ★以上为临床病理讨论会版块发表的帖子,共:1个★ (请教)大家好,请教 (请教)抗原修复的问题 (请教)免疫组化的抗原修复 (请教)免疫组化的问题 (请教)明胶涂片是否可以抗原修复? (请教)用磷酸化抗体做免疫组化有什么注意点 (请问)灭活内源性酶是在抗原修复前还是后 (求助):关于抗原修复液 (求助)TritonX-100与微波抗原修复是用一种,还是两种都用? (求助)大鼠心肌组织中检测MMP-2,-9和TIMP-1,-2不知对固定液和抗原修复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 (求助)关于抗原修复液 (求助)抗原修复的问题 (求助)抗原修复相关 (求助)抗原修复液的使用方法 (求助)没有做过cox-2和正在做cox-2的战友 (求助)免疫组化时的抗原修复所用微波炉有什么特殊要求呢? (求助)免疫组化问题 (求助)平滑肌细胞的免疫组化-如何进行抗原修复 (求助)如和用高压灭菌锅进行抗原修复 (求助)石蜡切片做免疫荧光需要抗原修复吗? (求助)细胞爬片,做免疫组化需要抗原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