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凝血检测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对出血疾病的筛选与诊断外,还用于血检前状态的检查,所以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至关重要,现介绍如下。 1 标本的采集 (1)采集血标本前,要让病人处于空腹和平静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和神经紧张会引起血小板数增多,血小 板、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增强。(2)采血时,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或时间太长,因长时间结扎会使因子Ⅷ和组织纤溶酶源激活剂(t-PA)释放和活化。(3)要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和塑料试管,以减少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化,进针要顺利,第一支注射器采血2ml应弃去再换另一支注射器取实验用血,这样可以避免混入组织液,血液与抗凝集要充分混匀;否则影响凝血检测的准确性。 2 标本的储存和运输 (1)标本采集后打入塑料或硅化的试管内,并且立刻塞紧盖子,否则会有CO2挥发,pH增高,影响APTT、PT延长。(2)要及早分离血浆,最好在2h内分离出来,对于当前不能做的标本,可将血浆分离分装在带塞子的塑料管内,冷冻在-20℃的冰箱内,对需要存较长时间的标本冰冻存于-80℃的冰箱内,冰
1.氧化酶试验 氧化酶或称细胞色素氧化酶,是细胞色素呼吸酶系统的终末呼吸酶。作氧化酶试验时,此酶首先使细胞色素C氧化,然后氧化型细胞色素C再使对苯二胺氧化,产生颜色反应。本试验肠杆菌科阴性,弧菌科、非发酵菌阳性(除个别菌种外)、奈瑟菌属均阳性。 2.过氧化氢酶试验 黄酶系统的呼吸酶最后把氢交给分子氧而形成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对活细胞有毒,过氧化氢酶的作用是使过氧化氢分解为分子态氧。于半分钟内大量气泡产生者为阳性,不产生气泡者为阴性。绝大多数细菌均可产生过氧化氢酶。但链球菌属的触媒阴性,金氏杆菌属细菌的触媒也阴性。 3.硝酸盐还原试验 硝酸盐还原试验包括两个过程:其一是在合成代谢过程中,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和氨,再由氨转化为氨基酸和细胞内其它含氮化合物;其次是在分解代谢过程中,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代替氧作为呼吸酶系统中的终末受氢体。硝酸盐还原的过程可因细菌不同而异,大肠埃希菌等仅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假单胞菌等能使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为氮;有的细菌则可使其还原为亚硝酸盐和离子态的铵。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如果还原生成气体的终末产物如氮或氧化氮,就称为脱硝化或脱氮化作用。硝酸盐还原
ELISA法广泛用于乙肝两对半检测。但ELISA测定中影响因素较多,有时可见到一些假阳性或假阴性,本文就ELISA测定乙肝两对半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做如下讨论: 1.样本采集与处理的影响 1.1标本严溶血及混有红细胞的血清易沉淀或附着在聚乙烯孔内不易洗净,残留在孔内的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样的活性,催化底物显色造成假阳性,严重溶血标本禁用。 1.2采血试管洗涤不彻底、反复使用易交叉污染;塑料试管能吸附抗原物质,样本久置在塑料管内会使样本内抗原含量下降造成假阴性。最好使用一次性玻璃试管或真空管采血管;并使用非抗凝标本,肝素抗凝血浆会增加OD值,可能与高浓度肝素具有强大的负电荷能吸附酶标记物不易洗脱有关;EDTA、酶抑制剂(如NaN3)可抑制ELISA系统中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 1.3标本凝固不全 ,正常血液采集后1/2~2h开始凝固,18~24h完全血块完全收缩。在工作中,有时为了争取时间快速检测,常在血液还未开始凝固时即强行离心分离血清,使血清中仍残留部分纤维蛋白原,在ELISA测定过程中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
血液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主要包括PCR技术、DNA测序技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转基因技术及基因芯片(DNA-chip)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已应用于血液病基因分析、基因诊断、白血病分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和微小残留病检测等方面。 (1)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原理和方法 1)Southern印迹杂交 2)Northern印迹杂交 3)核酸原位杂交 (2)聚合酶链反应原理和常用PCR产物检查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于1985年由美国Mullis等建立。PCR技术使体外扩增核酸片段成为可能,使人们能够在几小时内从试管中获得大量特异核酸片段。由于核酸是生物体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载体,因此能够迅速获得大量特异核酸片段的PCR技术给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手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该技术已经与DNA克隆、DNA重组和DNA测序等技术一样成为血液分子生物学一项不可缺少的工具。 1)PCR产物检测 ①琼脂糖凝胶电泳 ②Southern印迹杂交 ③斑点杂交法 ④PCR-ELIS
摘要 胆红素对碱性苦味酸速率法检测肌酐的负干扰。一直是临床化学技术中学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对临床高胆红素血症病人的肾功能观察带来很大影响。多年来,国内外不少作者报道了排除这一干扰的方法,但多是从样品预处理或试剂中加入抗干扰成分(如高铁氰化钾、胆红素氧化酶、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入手,最近国内外有人报道利用酶法和某些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特殊功能Rate-Blank或Rate-B法能够从方法学角度排除干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回顾和评价,并对各方法进行比较。 关键词:肌酐;Jaffe法;速率法;胆红素 测定血清肌酐(简称CRT)的Jaffe氏法已经沿用了100多年,至今仍然被广泛地应用,然而对肌酐的显色并不特异。血清中能与碱性苦味酸反应的物质还有蛋白质、葡萄糖、抗坏血酸、丙酮、α-酮酸等。这些“假肌酐”物质通常对肌酐测定产生正干扰。由于它们的反应速度比肌酐慢,因此利用速率法在20~100s间进行测定[1]可以使肌酐的反应占绝对优势,提高反应的特异性。尽管如此,仍旧不能克服胆红素对测定的负干扰。如何消除这一干扰,近年来,已经有许多报告。本文
作者:邰继翔 姚学娟 摘要 尿液干化学检查简便、快速、敏感,但其影响因素太多,尤其尿液白细胞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规范的尿沉渣镜检是保证尿液分析结果准确的基础,但由于两者的方法原理不同,两者之间的结果比较没有固定的换算公式。本文主要介绍如何通过显微镜检查结果与干化学分析结果的比较,纠正干化学分析的假阴性和假阳性。 关键词 尿液分析仪 干化学 镜检 白细胞 影响因素 尿液分析作为一种常规检测项目,具有评估健康、疾病状态,尤其是判断肾脏疾病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干化学分析法、尿沉渣显微镜检查,以及尿流式沉渣分析法等。干化学分析法的检测结果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检测红细胞及白细胞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现象,必须结合尿液沉渣的显微镜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1]。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尿液白细胞干化学法检查与镜检进行比较分析。 一、干化学法检查尿液白细胞的原理 干化学法检查尿液白细胞的原理是基于粒细胞浆内含有酯酶可作用于试带膜块中的吲哚酚酯,使吲哚酚酯释放吲哚酚,后者与重氮盐反应形成紫色缩合物
亲子鉴定又称“亲生子鉴定”。所谓亲子鉴定,就是根据人类遗传学的理论和实践,从子代和亲代的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方面的相似特点,分析遗传特征,对可疑的父与子或母与子之间的亲生关系进行判断,并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运用生物学、遗传学以及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根据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形态结构或生理机能方面具有相似特点的遗传规律,来分析判断可疑的父与子或母与子之间是否亲生关系。由于某种原因,对父母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发生疑问时,可要求鉴别。涉及的案件主要包括:非婚生子女的抚养纠纷、财产继承纠纷、医院产房调错新生儿导致的亲生子认定以及被拐骗和失散子女的认领等。 鉴定的方法主要有: (1)血型鉴定。血型鉴定,就是根据血型的遗传规律对亲生关系的判定。ABO式的血型遗传是受A、B和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的。每个人都有其中任何两个基因,这两个基因可以是相同的。在两个染色体配对时,可组合有6种基因,即AA、AO、BB、BO、AB、OO,这6种基因就是决定生物个体特性的遗传基础,称为遗传型。与此相对实际表现出来人的性状称为表现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血型。根据血型的遗传规律判定亲权关系。
作者:谭永江,魏妍平,陈召起 早期畸胎确诊可提前到50天 女性刚刚怀孕,就可以从阴道脱落下来的细胞中分离出胎儿细胞,通过基因诊断技术确诊腹中的宝宝是否正常。最近,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遗传研究所在河南省率先开展的孕早期胎儿畸形产前筛查及快速产前诊断新技术,使畸形胎儿的确诊时间提前到50天,使妊娠女性可以及早接受人工流产,免受孕中期引产的痛苦。 产前筛查是避免缺陷儿出生的有效方法,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遗传研究所承担着为全省所有产前筛查病人作出最终诊断的重任,每年接收全省各医疗单位送来的标本2000余份。 医生在临床中发现,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孕中期产前筛查诊断方法亟待改进。这种方法是在高危女性怀孕3个半月以后,抽取其羊水进行细胞培养,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判断胎儿发育情况或是否患有遗传性疾病,整个检查过程需要20天左右。一旦胎儿不幸患病,孕妇因失去人工流产的时机(胎儿80天内),需要住院引产,不仅增加了痛苦和医疗费用,其间漫长的等待,也给孕妇及其家庭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 近期,河南省人民医院在省内首
作者:朱薇,刘凤玲 作者单位:宝鸡市中心医院,陕西 宝鸡 721008 真空采血管因其特殊的采血设计,给临床及患者带来诸多的方便,现已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而导致采血失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我们总结出几点真空采血系统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与大家交流学习。 1 真空采血系统的组成 负压真空采血管和软接式双向静脉采血针。 2 采血步骤 选择静脉—扎压脉带—消毒—取静脉采血针穿刺—回血接真空采血管—松压脉带—屈折采血针软管—拔针—将穿刺针与真空管分离—混匀血液。 3 导致采血不畅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3.1 未见回血或吸血不畅 静脉穿刺未见回血,首先应确认穿刺是否成功,寻找有无“空洞感”,也可用手指轻压血管上方以增加血管压力,同时请患者配合有规律地握拳、松拳,促使血液流出。调整采血针角度,以避免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导致真空采血管吸血不畅。经过以上步骤血液不能顺利流入真空管时,可初步判断真空管负压不足,可换备用真空管操作,不用另行静脉穿刺术。当患者血压过低或血黏度过高时,也可出
作者:陈华友,崔振玲(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摘要:基因芯片技术是90年代中期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高新技术,是各学科交叉综合的崭新科学。其原理是采用光导原位合成或显微印刷等方法,将大量DNA探针片段有序地固化予支持物的表面,然后与已标记的生物样品中DNA分子杂交,再对杂交信号进行检测分析,就可得出该样品的遗传信息。基因芯片技术目前国内外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该技术可用于DNA测序,基因表达及基因组图的研究,基因诊断,新基因的发现,药物筛选,给药个性化等等,所以为二十一世纪生物医药铺平道路,将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广泛的变革,促进人类早日进入生物信息时代。 关键词:基因芯片;微阵列;基因诊断;药物筛选 生物芯片技术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的进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是9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最深远的重大科技进展之一,它融微电子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高度交叉的新技术,具有重大的基础研究价值,又具有明显的产业化前景。生物芯片技术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组织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健康扶贫工程组委会 刘旺贞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13.15万,约有8万人死于宫颈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居第二位。宫颈癌、乳腺癌的筛查工作已列入国家六项公共卫生项目之一。 DNA检查降低漏诊率 宫颈癌的筛查分三个阶段,脱落细胞学检测、电子阴道镜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其中脱落细胞学检测目前有三种方法:巴氏涂片、液基薄层技术(TCT)、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技术。 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技术通过对细胞核内DNA的含量进行测定,能够掌握正常细胞周期变化特性,以此及早地发现恶性增殖的肿瘤细胞。检出率从TCT的不足46%提高到95%。而传统的宫颈癌检查技术,如TCT,只有在细胞形态发生改变时才能检测出宫颈癌,会有漏诊的情况。 此外,采用DNA技术的优越性还体现在,一般妇科医师认为宫颈光滑者无需检查宫颈癌,只有出现重度宫颈糜烂才会引起重视。但是,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与宫颈糜烂的程度是不成比例的。 DNA检查提高准确率 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技术的取材方法和制片与传统方法一样,但染色和阅片不同。TCT是
淋球菌实验室检查包括涂片,培养检查淋球菌、抗原检测,药敏试验及PPNG测定,基因诊断。 (一)涂片检查: 取患者尿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作革兰氏染色,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涂片对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的单纯淋菌性前尿道炎患者,此法阳性率在90%左右,可以初步诊断。女性宫颈分泌物中杂菌多,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阳性率仅为50-60%,且有假阳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培养法检查女病人。慢性淋病由于分泌物中淋球菌较少,阳性率低,因此要取前列腺按摩液,以提高检出率。 咽部涂片发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不能诊断淋病,因为其他奈瑟菌属在咽部是正常的菌群。另外对症状不典型的涂片阳性应作进一步检查。 (二)培养检查: 淋球菌培养是诊断的重要佐证,培养法对症状很轻或无症状的男性、女性病人都是较敏感的方法,只要培养阳性就可确诊,在基因诊断问世以前,培养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筛选淋病的唯一方法。目前国外推荐选择培养基有改良的Thayer-Martin(TM)培养基和New York Cit
微量加样器是微量酶免疫测定中加样时必用的设备,其使用和校准对酶免疫测定结果有直接的影响,以下对如何正确地使用微量加样器及其校准等进行介绍: 1. 加样器的使用 1.1 吸液 标准吸液步骤如下: 1.1.1 把按钮压至第一停点; 1.1.2 垂直握持加样器,使吸头浸入液样中,浸入液体深度视型号而定(见附表) 不同加样器允许浸入液体深度 1.1.3 缓慢、平稳地松开按钮,吸液样。等一秒钟,然后将吸头提离液面。用药用吸纸抹去吸嘴外面可能附着的液滴,小心勿触及吸头口。 1.2 放液 1.2.1 将吸头口贴到容器内壁并保持10-40倾斜。 1.2.2 平稳地把按钮压到第一停点。第一秒钟后再把按钮压至第二停点以排除剩余液体。 1.2.3 压住按钮,同时提起加样器,使吸头贴容器壁察过。 1.2.4 松开按钮。 1.2.5 按吸头弹射器除去吸头(只有改用不同
医学真菌学检查是诊断真菌病的重要依据,随着真菌感染病例的日益增多,对实验室的诊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是患者浅部或深部感染诊断,几乎全依赖于临床标本的真菌学检查。特别是系统性真菌感染,其早期特异的诊断方法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而病原真菌的形态结构十分多样,在不同条件下同一真菌也可有不同特点的形态。因此,在真菌的实验室检查中,必须熟练掌握各类真菌的形态特征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演变规律,才能获得对致病真菌正确的诊断。目前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常规检查法和特殊检查法两类。常规检查法主要包括:①形态学检查(直接镜检+染色镜检)。②培养检查。③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检查主要包括:①血清学方法。②分子生物学方法。 一、进行真菌实验室诊断的注意事项 ①应有独立实验室,不应与其他细菌、病毒等实验室共用,以防发生相互污染。②在每天工作前与工作后,工作台均要以消毒水例如5%石碳酸或0.5%过氧乙酸 擦拭,如遇操作台被真菌或标本污染,应即覆盖纸巾,并用5%石碳酸消毒20min,切忌工作台污染后即用水冲洗,以免污染扩散。③培养菌检体及真菌污染的
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HIV感染的诊断是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敏感实用的检测方法对于监测、诊断或血液筛查,控制艾滋病的流行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本文就HIV的检测技术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1、HIV的感染机制及感染标志 HIV病毒侵入人体后,其表面糖蛋白gp120与细胞表面受体蛋白CD4以高亲和力结合,吸附到宿主细胞上;gp120再与宿主细胞表面辅助受体相互作用,使病毒与宿主细胞膜更接近;gp41产生一系列构象变化,其N端的融合肽片段插入宿主细胞膜,导致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的最终融合,病毒RNA进入细胞。在HIV感染后,最先能够监测到病毒RNA、然后是p24抗原,最后是抗体。 在感染后的10~14 d内,病毒RNA水平是呈指数上升,随后下降并保持在持续稳定的水平上,进入HIV无症状期。p24抗原水平随着病毒RNA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在急性感染期就可以出现,被认为是病毒复制的间接标志,但由于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不够
【摘要】 目的 建立结核分枝杆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探讨荧光 PCR检测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结核分枝杆菌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并构建标准品。对102例培养涂阳的结核痰液标本和45例非结核感染者的痰标本,应用荧光定量PCR法、痰涂片抗酸染色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结果 荧光定量 PCR、抗酸染色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分别为100%、30%。结论 荧光定量PCR是一种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结核分枝杆菌辅助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荧光定量PCR 结核病是严重危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自1985年以来结核病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急剧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目前全球有近1/3的人感染了结核杆菌,即20亿人口感染了结核杆菌,其中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约2 000万,每年新增结核病人约800~1 000万,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1~3]。结核病已成为导致全世界成人因传染病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发国家之一,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
一.污染的预防 进行PCR 操作时,操作人员应该严格遵守一些操作规程,最大程度地降低可能出现的PCR 污染或杜绝污染的出现。 (一)划分操作区:目前,普通PCR 尚不能做到单人单管,实现完全闭管操作,但无论是否能够达到单人单管,均要求实验操作在三个不同的区域内进行,PCR 的前处理和后处理要在不同的隔离区内进行: 1. 标本处理区,包括扩增摸板的制备; 2. PCR 扩增区,包括反应液的配制和PCR 扩增; 3. 产物分析区,凝胶电泳分析,产物拍照及重组克隆的制备。 各工作区要有一定的隔离,操作器材专用,要有一定的方向性。如:标本制备→PCR扩增→产物分析→产物处理。 切记:产物分析区的产物及器材不要拿到其他两个工作区。 (二)分装试剂:PCR 扩增所需要的试剂均应在装有紫外灯的超净工作台或负压工作台配制和分装。所有的加样器和吸头需固定放于其中,不能用来吸取扩增后的DNA 和其他来源的DNA: 1.PCR 用水应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 正当尿蛋白的组成主要包括有:血浆蛋白,从肾小球滤过,经肾小管重吸收而排出;肾组织蛋白,由肾小管细胞分泌或因肾小球细胞损伤渗出;尿路分泌的蛋白质,由膀胱、前列腺或尿道等分泌或因尿路组织损伤或炎症而渗出。两者各约占50%。血浆蛋白以白蛋白为主,其余为小分子量蛋白,如免疫球蛋白、IgG、IgA、免疫球蛋白к和λ轻链等;肾组织蛋白主要是Tamm-Horsfall蛋白。尿蛋白组成很大程度受不同疾病的影响。 (一)、按蛋白尿发生机制分类 1. 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或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增高或血浆流量减缓,可使大量蛋白质滤过到肾小球滤液中,远远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造成蛋白尿。这类蛋白尿临床上最常见,多鉴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循环障碍、缺氧等。 2. 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影响对肾小球滤液中的蛋白质的重吸收而造成蛋白尿。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球-间质疾病,如肾盂
一、如何从变形杆菌中分离G+球菌? A、用棉签沾无水乙醇涂布于MH平板上,置入温箱中烘干,让琼脂脱水。将球菌接种到该平板上即可。此平板可抑制变形杆菌的迁徙生长。 B、在分离平板上贴氨曲南纸片可以分出G+菌。 二、同一标本中同时存在金葡和变形杆菌的分离方法? A、解决的办法:以前曾经讨论过多种解决奇异变形杆菌和其他细菌混合生长时的单菌落分离方法,如加大琼脂硬度、接种高盐肉汤等。我个人比较喜欢贴药敏纸片的方法。挑取含有金葡菌的菌苔划线分离后,在第一区和第二区的交界处贴一张头孢西丁纸片。经培养后,头孢西丁纸片周围生长的奇异变形杆菌被抑制,而金葡菌仍可以生长。此时应即使挑取抑菌圈中的金葡菌进行纯分离,从而达到将两种细菌完全分离的目的。 B、贴氨曲南纸片可抑制变形杆菌生长,而金葡菌耐药,这样就可以把金葡分出来。 C、分纯方法应根据目标菌不同而异。我喜欢用时间差的方发来分纯,这样不会使目标菌受抑制。这要看那株变形杆菌的迁徙速度了,一般4-6h可以分离到目标菌。
摘要 检查尿沉渣中管型的数量与种类,对判定肾损害有重要价值。我们对管型形成机理、分类、检查技术、正常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等进行综述。采用标准方法,标准单位报告(以国际单位制L(开或微开)为单位)使用多种显微镜、自动分析法或不同鉴别染色技术有助对管型的识别与鉴定从而对肾小球、肾小管、间质不同部位损害的确定、鉴别及病程中动态观察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管型 尿沉渣 肾损害 一、形成 管型(casts)为运曲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蛋白聚集体,由于常成长条圆柱体(cylinder)故在尿中又称圆柱体尿2。1877年由Vigla及Rayer最先报道7。多量出现常提示肾实质损害,因此对泌尿系病的诊断、鉴别、病程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有一定意义1。 管型的形成、演变有多种原因素:如透明管型是白蛋白、T-H糖蛋白等蛋白质在肾小管通过浓缩、酸化、盐析、凝胶化而形成3,细胞管型可因各种粒细胞、红细胞、肾上皮细胞在形成细胞管型后后演变成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后形成蜡样管型见图1。 另外脂肪变性的上皮细胞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