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的形态改变是医学检验技士考试中需要了解的内容,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点,以便大家方便复习。 中性粒细胞的变化: 1)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双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之中。 含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应与嗜碱粒细胞区别,其要点:嗜碱粒细胞核较少分叶、染色较浅、颗粒较大、大小不均、着色更深、细胞边级处常分布较多,可分布于核上,胞浆中常见小空泡。在血片染色偏碱或染色时间过长时,易将中性颗粒误认为中毒颗粒。但只要注意全片各种细胞的染色情况,则不难区别。 含中毒颗粒细胞在中性细胞中所占比值称为毒性指数。毒性指数愈大,提示中毒变性结果。 2)空泡: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的结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Dohle体:是中性粒细胞胞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为1~2μm,是胞质局部吵成熟,即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Dohle小体亦可见于单核细胞中,其意义相同。
尿检常规检查是医学检验技士考试中需要了解的内容,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点,以便大家方便复习。 1、标本的采集:用清洁容器随时留取新鲜尿液100~200毫升,最好以清晨第一次尿液。成人女性留取标本时,应避免月经与白带混入尿内。不能立即送检则应先贮存于冰箱中。 2、尿常规检查包括尿液的一般性状、化学成分及沉淀检查。正常尿液成人每日约1500~2000毫升,颜色呈淡黄色、透明、少许氨臭味,尿比重约为1.010~1.025.如有泌尿系感染,尿液会变混浊、恶臭,糖尿病人的尿液则呈烂苹果味。急性肾炎、高热、脱水、糖尿病等尿量少、比重高;慢性肾炎晚期尿比重常在1.010以下。 3、正常尿液呈现弱酸性,尿糖及尿蛋白定性均为阴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尿沉渣显微镜检,包括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盐类结晶等。尿中有大量白细胞说明泌尿系统有炎症;有大量红细胞说明尿血,常见于结石、结核及肿瘤;尿中出现管型,说明肾脏有器质性疾病存在;如有大量草酸钙结晶,则说明有尿路结石的可能。
常用采血方法总结是医学检验技士考试中需要了解的内容,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点,以便大家方便复习。 血样本的正确采集是获得准确、可靠实验结果的关键。在样本采集前,应根据实验要求,决定采血方法、所需血量及适用抗凝剂。 目前常用的采血方法有静脉采血法、皮肤采血法和真空采血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对比起来,皮肤采血的缺点是易于溶血、凝血、混入组织液,而且局部皮肤揉擦、针刺深度不一、个体皮肤厚度差异等都影响检查结果,所以,皮肤采血检查易发生凝块,结果重复性差、准确性不好。而静脉采血属于开放式采血法,操作环节多、难于规范统一,在移液和丢弃注射器时可能造成血液污染。封闭式采血法的操作规范,有利于样本收集运送和保存,防止院内血源性传染病医。学教。育网整。理。 所以现在大部分医院都选用封闭式的真空采血方法。
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是医学检验技士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血小板计数有助于临床上止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血小板增多:当>400x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例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恶性肿瘤、感染、缺氧、创伤、骨折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x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100x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放射病等); 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疾病); 血小板消耗增加(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嗜碱性粒细胞的增多是医学检验技士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参考上限(>0.05×109/L)。 1)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荨麻疹因过敏体质对特异抗原过敏或物理因素(寒冷等)引发,血清IgE增高,寒冷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还可出现冷球蛋白或冷纤维蛋白原等。溃疡性结肠炎可见RBC减低、缺铁性贫血、急性期WBC、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持续>0.1×10 9/L,是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共同特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嗜碱性粒细胞轻度增高(1×10 9/L)。原发性纤维化,贫血、出现幼稚红细胞、幼稚粒细胞、WBC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轻度贫血、WBC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达2%~3%,高达20%~90%者提示预后不良。 3)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类型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达20%以
红细胞的储存损伤是医学检验技士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把血液储存在液体基质中时,红细胞会发生一毓生物化学与结构上的改变,这些变化统称这为红细胞储存损伤。这些损伤是影响输血后红细胞生存与功能改变的主要原因。储存血液中发生了致死性伤害的红细胞在输入后很快被受体清除。通常衡量血液是否合格的标准是看血液输入24小时,后其存活的红细胞能否达到输入量的70%,如能达到70%即为合格。 储存损伤中重要变化之一就是红细胞中ATP的消失。ATP降解成ADP又成AMP,AMP脱胺后变成IMP,并再降解,这样下去核酸池可消耗殆尽。人红细胞缺乏合成腺嘌呤可在有5~磷酸核糖~1~焦磷酸盐存在时,在腺嘌呤磷酸核酸糖转移酶的作用下又合成AMP,并生成ATP.这就癖发人们向储存中加入腺嘌呤与磷酸,从而延长红细胞的生存期。虽然上述看法由来已久,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但近来民有报告认为ATP含量没有直接关系,而是红细胞其它变化缩短了其生存期。 在储存早期,红细胞可由盘形变成球形,继之又可有膜脂质和蛋白的丢失,以及结构蛋白改变。最早期的形态与
血液凝固作用是医学检验技士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血管壁损伤时,除了血管收缩和血小板形成白色血栓达到初期止血的目的外,还需在靠血液凝固才能彻底止血,由于血收缩、血流减慢。凝血因子在伤口附近激活;受损的内皮细胞及释放出的组织因子(TF)及暴露的胶原纤维等,分别启动内源性凝血;最后形成牢固的纤维蛋白凝块,将血细胞的网罗其中成为红色血栓,从而起到持续止血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正常止血是: ①血管收缩; ②血小板等有形成的分的粘附和聚集; ③血液涨固这三方面的有效结合。 同时机体通过各种调控机制将这些止血过程限制在局部范围。一但止血屏障建立,血管壁的抗凝作用和凝血过程所激活的纤溶第统以及其它抗凝物质则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在未受损的血管部分,血流维持正常;另一方面,当受损血管修复后,该处的血凝块渐渐地溶解,局部血管再通。总之正常止血的动态平衡,就是保证与生命活动相容的止血过程。
动脉血气标本采集方法是医学检验技士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一、抗凝剂的配制 首先推荐使用市场上有售的专用采血针,愿意自己配制抗凝采血针的用户,可以用0.9%NS50ml+肝素钠针剂2支(12500U)配制成肝素稀释液备用,并做好无菌储藏。每抽血气前,用2ml注射器抽取肝素稀释液2ml,完全湿润整个针管后弃去肝素液,残留在针头及针管头部死腔内的肝素液即可起到抗凝作用。抗凝剂少了会使血液凝集,堵塞血气分析仪的流路系统,抗凝剂多了会影响血气和离子的检测结果,大剂量的抗凝剂会严重使离子钙偏低,误导临床。 二、采血方法的选择 成人:用肝素化的玻璃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穿刺,采血部位首选桡动脉,次选股动脉 小儿: 1、首选用颞浅动脉或头皮小动脉,严格消毒后,用肝素化的5号头皮针连接2ml注射器,待动脉血流至注射器乳头时,立即用小止血钳分别夹住头皮针塑料软管首尾两端(约0.5ml血),然后拔出针头立即混匀送检。 2、用肝素化的注射器穿刺,采血部位首选小儿桡动脉,小婴儿可用颞浅动脉取血,取完血一定要密
厌氧菌的分离培养是检验技士考试内容之一,医学教育网搜集相关内容与考生分享。 厌氧菌的分离培养主要分初代培养和次代培养两个阶段,其中初代培养相对比较困难,关键的问题就是厌氧环境和培养基的选择。 初代培养的一般原则是: (1)先将标本涂片染色直接镜检,指导培养基的选择。 (2)尽量选用在厌氧菌中覆盖面宽的非选择性培养基。 (3)最好多选1~2种覆盖面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 (4)尽量保证培养基新鲜。 (5)要考虑到微需氧菌存在的可能。 1.选用适当的培养基接种:应接种固体和液体两种培养基; (1)培养基的使用,应注意下列各点: 1)尽量使用新鲜培养基,2~4h内用完; 2)应使用预还原培养基,预还原24~48h更好; 3)可采用预还原灭菌法制作的培养基(用前于培养基中加入还原剂,如L-半胱氨酸、硫乙醇酸钠、维生素C及葡萄糖等,尽可能使预还原剂处于还原状态); 4)液体培养基应煮沸10min,以驱除溶解氧,并迅速冷却,立即接种; 5)培养厌氧菌的培养基均应营养丰富,并加有还原剂与生长刺激因子(血清、维生素K、氯化血红素、聚山梨酯-8
抗血清特性的鉴定是检验技士考试内容之一,医学教育网搜集相关内容与考生分享。 根据不同目的制备的抗血清,对其中所含抗体的浓度,特异性及免疫球蛋白种类的要求也不一样。为了获得质量和数量上合符要求的抗血清,在收集动物血清前必须对免疫效果进行检测,对收获后的抗血清也必须对—些参数进行分析,如效价、亲和力及交叉反应等。根据不同的抗原性质选用合适的检测方法。最常用的为免疫沉淀,ELISA,放射免疫等。 效价又称滴度(titer),是常用于表达抗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相对含量的—个半定量指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即在给定的条件下,结合—定量抗原的抗血清的稀释度。抗血清经一系列稀释后(如倍比稀释)与定量的抗原反应,以能检测抗血清最大稀释倍数即为该抗血清的效价。不同的检测方法测定同一种抗血清的效价,灵敏度不一样,抗血清的效价也不一样,如沉淀反应(琼脂双扩散)与ELISA二者的效价相差甚大,后者远高于前者。放射免疫分析(RIA)常用于标记小分子抗原来检测抗血清的效价。
激素测定的标本要求是医学检验技士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与其他化验相比,激素测定的样品采集较复杂,有些测定项目受采血时间、姿势、状态、饮食和药物的影响。关于样本采集的主要注意事项有: 1.采血时间:基本上以空腹采血为原则,但生长激素及皮质醇等则因日内变动大,要按规定的时间采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姿势及作息:与维持血压有关的激素如醛固酮等,血中浓度随体位而改变,因此运动后立即采样也会造成误差。 3.饮食及药物:餐后高脂对某些免疫化学测定有干扰,而且在餐后有的激素水平,如血中胰岛素的浓度会发生改变;服用荧光性药物如维生素B12对比色法或荧光测定法会引起干扰,因此,应加以注意。 4.样本的保存:有些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儿茶酚胺、肾素等,可因继续代谢、分解,在放置后会失去激素活性,应尽快在低温下分离血浆使用。用肝素抗凝剂对免疫分析有干扰作用,故一般采用EDTA做为抗凝剂。
电泳分析法是医学检验技士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在直流电场中,带电粒子向带符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常用的电泳分析方法: 1.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醋酸纤维素是指纤维素的羟基乙酰化形成的纤维素醋酸酯,由该物质制成的薄膜称为醋酸纤维素薄膜。这种薄膜对蛋白质吸附小,能消除电泳中出现的“托尾”现象。具有分离速度快、样品用量小的特点。适合于病理情况下微量异常蛋白的检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凝胶电泳:以淀粉胶、琼脂或琼脂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等作为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法称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普遍用于分离蛋白质及较小分子核酸。琼脂糖凝胶电泳适用于分离同工酶及其亚型、大分子核酸等。3.等电聚焦电泳:等电聚焦是利用有pH梯度的介质分离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的电泳技术,特别适合于分离分子量相近而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组分,在区带电泳中分辨率最好。常用的pH梯度支持介质有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葡聚糖凝胶等。 4.毛细管电泳:利用电泳和电渗流的电动力学原理,在一种空芯的微小内径的毛细管中进行
脑脊液检查标本采集是医学检验技士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穿刺后应由医师用压力测定,正常人脑脊液压力卧位为0.78~1.76 kpa (80~180 mmH2O),儿童为0.4~1.0 kpa (40~100 mmH2O)。任何病变使脑组织体积或脑脊液量增加时,脑脊液压力均医学教育 网收集 整理可升高。待压力测定后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脑脊液标本必须立即送验及时检查,放置过外将影响检验结果,是细胞破坏、变性、或细胞包裹于纤维蛋白凝块中,导致细胞数降低、分类不准确等。存放中的脑脊液葡萄糖会分解,使之含量降低;细菌自溶或残废可影响细菌检出率等。
血清Ig定量的临床意义是医学检验技士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1.低Ig血症 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二类。先天性低Ig血症,主要见于体液免疫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病。一种情况是Ig全缺,如Buuton型无Ig血症,血中IgG<Ig/L,IgA与IgM含量也明显减低为正常人的1%;另一种情况是三种Ig中缺一或二种,最多见的是缺乏IgA,患者易反复呼吸道感染,缺乏IgG易患化脓性感染;缺乏IgM易患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 获得性低Ig血症,血清中IgG<5g/L,引起原因较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如大量蛋白流失的疾病(剥脱性皮炎,肠淋巴管扩张症和肾病综合征);淋巴网状系统肿瘤(淋巴肉瘤,霍奇金病);中毒性骨髓疾病等。 2.高Ig血症 (1)多克隆性Ig增高:患者血清中各型Ig均可增高,常见于各种感染,特别是慢性细菌感染如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血IgG可升高,宫内感染时脐血或出生后的新生儿血清中IgM含量可增高。自身免疫病及肝脏疾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隐匿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可见三种Ig均升
尿沉渣中管型的形成是医学检验技士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管型是由髓襻升支粗段远端肾小管分泌的tamm~horsfall黏膜蛋白为基质在肾小管内形成的圆柱状凝聚物。当血浆白蛋白自肾小球从溶液状态渗透到肾小管后,与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tamm~horsfall粘蛋白结合。此结合物通过肾小球和集合管时,在尿液浓缩、盐类增多、ph下降、流速减低等因素影响下,形成了以微纤维蛋白网为基本结构的管型基质(即相当于透明管型)。mcqueen进一步证实,血浆中各种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都以颗粒形式凝聚在透明管型的基质(tamm~horsfall蛋白)上。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强,大量蛋白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管,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由于浓缩(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和软骨素硫酯的存在,蛋白在肾小管内凝聚沉淀形成管型。因尿通过炎症损伤部位时,有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等脱落黏附在处于凝结过程的蛋白质中而形成细胞管型。如附着的细胞退化变性崩解成细胞碎片,则形成粗或细颗粒管型,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如附着脂肪滴、细菌、盐
抗凝剂是医学检验技士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1.枸橼酸盐: 输血工作中所用的最重在的抗凝剂是枸橼酸盐。枸橼酸盐与所采血液中钙离子螯合,使其在凝血中反应中失去作用,在输积压后又被身体所代谢。枸橼酸盐是现在用的所有抗凝剂储存的基本抗凝物质。最常用的是枸椽三钠。除抗凝作用外,它还能阻止溶血的发生。 2.肝素: 肝素可以用做抗凝液剂,但缺乏支持红细胞代谢的能力。肝素中,红细胞的ATP迅速消失,并伴有其它的储存损伤信输务血后生存能力下降,此外肝素的抗凝作用还可被肝素抑制因子及储存血液细胞释放中的凝血活酶类物质部分地中和。肝素抗涨血必须在采血后48小时内输入,这过去用肝素抗凝血主要是为了避免由枸橼酸抗凝血引起的低血钙症,以及用于新生儿换血症。目前这些问题由于应用浓缩红细胞而减少了。
志贺菌属微生物检验是临床检验技士考试复习需要了解的知识。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了以下内容供考生了解。 微生物检验 1、标本采集:尽可能在发病早期及在治疗前采集新鲜粪便,选择粘液脓血便,必要时可用肛拭子采集。 2、检验方法及鉴定: (1)分离培养:取粪便(粘液或脓血部分)或肛拭标本接种GN肉汤增菌及再进行分离培养。一般同时接种强弱选择性不同的两个平板。强选择性鉴别培养基可用沙门、志贺菌选择培养基(SS);弱选择培养基可用麦康凯或中国蓝培养基。培养18-24小时后选取可疑菌落进行下列鉴定。 (2)鉴定: 1)初步鉴定:挑选可疑菌落3-4个先用志贺菌属多价诊断血清作试探性玻片凝集试验。将试探性凝集试验阳性的菌落至少接种2-3支KIA(克氏双糖)和MIU(动力、吲哚、脲酶),经35℃18-24小时,凡符合KIA:K/A、产气-/+、H2S,MIU:动力-、吲哚、脲酶-,氧化酶-,并结合试探性玻片凝集试验阳性结果可鉴定为志贺菌属。 2)最后鉴定:增加甘露醇(+/-)、蔗糖(-/+)(宋内志贺菌属迟缓阳性)、柠檬酸盐(-)、苯丙氨酸脱氨酶(-)、ONPG(β-半乳糖
补体的代谢平衡是临床检验技士考试复习需了解的知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与考生分享,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和其他血蛋白一样,补体在机体内受各种因素的调节,维持其含量的相对平衡。补体成分可被血中的蛋白酶直接降解,在病理情况下补体的代谢速率反映补体的激活程度。补体活化后的酶解片段迅速在体液中失活,并很快地从循环中清除,沉着于细胞表面及组织中会被消耗或分解,例如C3在C3转化酶的作用下,生成有活性的C3a和C3b,C3b降解为无活性的iC3b,再裂解为C3c和C3dg,最后降解为C3d和C3g.血中的其他补体成分也有相似的代谢方式。 在不同疾病的进展过程中,补体的代谢速度变化非常大。临床观察补体含量时应取不同时期的标本进行动态观察,才能了解补体的动态变化。另外,补体的正常水平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补体成分的更新也较快,故单凭测定补体成分含量,有时很难反映补体系统的激活情况,现主张应用测定补体单个成分及其相应裂解产物的方式,例如测定血清C3a、C5c、C3d等。补体碎片的连续测定,对预报有关疾病活动情况是很有价值的。 补体血清水平的变化对有关疾病的诊断具
埃希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是医学检验技士考试考点,医学教育网整理如下,供考生分享。 1、标本采集 肠道感染可采集粪便;肠外感染可根据临床感染情况采集标本,除血液标本外,均需作涂片染色检查。脓、痰、分泌物可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尿液和其它液体先低速离心,再取沉淀物作涂片。 2、检验方法及鉴定 (1)涂片与镜检:脓汁及增菌培养物发现单一革兰阴性杆菌,可初步报告,染色、形态、性状供临床用药参考。 (2)分离培养:粪便标本可用弱选择鉴别培养基进行分离,脓汁等可用血平板分离,取可疑菌落进行形态观察及生化反应。 (3)鉴定: 1)初步鉴定:根据菌落特征,涂片染色的菌形及染色反应,取纯培养物作生化反应。 凡符合KIA(克氏双糖):A/A或K/A(A是产酸,K是产碱),产气或不产气,H2S(阴性),尿素(MIU):动力+或~、吲哚+、脲酶~,甲基红+,硝酸盐还原+,VP~,氧化酶~,枸橼酸盐~,可鉴定为大肠埃细菌。 2)最后鉴定:一般常规检验做到上述初步鉴定即可,必要时可做系列生化反应最后鉴定。其中主要的鉴定试验为:氧化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或只产酸、发酵
全血输注是医学检验技士考试复习需要了解的知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与考生分享,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全血是指血液的全部成分,包括各种血细胞及血浆中各种成分,还有抗凝剂及保存液。全血有保存全血及新鲜全血之分,常用的是保存4±2摄氏度的全血。新鲜全血定义难以统一规定,要依输血的目的而定,为了补充新鲜的红细胞,可用保存5天的ACD全血或10天的CPD全血;如同时还要补充血小板或白细胞,则应分别用保存1天及12小时内的全血。现地可用成分输血解决此问题。 全血中主要是含有载氧能力的红细胞和维持渗透压的白蛋白,所经可应用于:①各种原因(手术、创伤等)引起的急性大量失血需要补充红细胞及血容量时;②需要进行体外循环的手术时;③换血,特别是新生儿溶血病需要换血时。 输全血也有缺点,例如全血中所含血小板与白细胞引起的抗体,可在再输血时引起瓜;对血容量正常的人,特别是老人或儿童,易引起循环超负荷问题。因此全血输注已逐渐减少,而代之以成分输血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