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酶免疫分析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回顾)

这篇简短的通讯回顾了了EIA和ELISA的历史背景,这两种分析方法是由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Perlmann, Engvall教授以及荷兰的Schuurs和vanWeemen教授独立而同时创造完成的。 当今,在全球医学实验室里广泛应用的全自动分析仪每日可以检测大量的病人标本,其中很多仪器都是运用酶标记的免疫分析技术为检测原理的。自70年代以来,EIA及ELISA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作为出现在文献中的频率相当高。临床医师及其病人,实验诊断医师,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商和||世界范围内的卫生保健系统都应该感谢以上四个科学家。对于实验诊断医师,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商等来说,EIA以及ELISA是经常使用的名词。本文简要叙述了酶标记的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从60年代该技术出现,到70年代早期至80年代期间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第一个出现的EIA和ELISA系统在分析方法是不同的,但是这两中方法都是建立在免疫分析原理的基础之上,用酶进行标记而不是以放射性核素为标记的。两个科研小组同时而又相互独立首先提出了这一设想,并通过必要的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Perlmann教授和Eng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免疫学实验室实验须知

一.实验课的目的要求 免疫学实验课的目的是加强和巩固对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和体会,学习和掌握免疫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为上好免疫学实验课,要求同学做到如下各点: 1.课前务必做好充分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 2.在实验进程中,严格按照实验指导所列步骤和要求进行操作,坚持实验的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3.真实记录实验结果,对错误的结果要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得出结论。实验完成后,写出实验报告及时交给老师批改。 4.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防止各种事故发生。 二.实验室规则 免疫学实验材料,有些是病原微生物,在实验中稍一不慎和防护上的不善,便有发生人身感染的可能。所以要求同学认真遵守下列各点: 1.进入实验室先把个人书包放到指定地点,穿好白大衣,实验台上只放实验指导、记录本和文具。 2.实验室内必须肃静、整洁,不得高声谈笑和随便走动。 3.禁止吸烟、饮食,不能用手抚摩头面,以防感染。 4.实验中如发生割破皮肤及实验材料破损事故,应立即报告教师,进行紧急处理。皮肤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部分免疫指标的临床应用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感染的一个特异性标志,是乙肝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在急性乙肝的潜伏期,血清中HBsAg即可出现阳性,持续5-6周,于发病后4-5个月内转阴,若阳性结果持续6个月以上,则为乙肝转为慢性感染状态。 乙肝表面抗体(HBsAb):是乙肝感染后的主要保护性抗体。一般出现于表面抗原消失后以后,在乙肝恢复期缓慢上升,可持续多年。表面抗体表示乙肝恢复,并对乙肝有免疫力。也可见于疫苗接种有效。 乙肝E抗原(HBeAg):其阳性表明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活跃,血清具有高度传染性,急性乙肝是HBeAg 呈短暂阳性,若持续阳性提示转为慢性。 乙肝E抗体(HBeAb):出现于急性乙肝的恢复期,比HBsAb出现早,可持续很长时间,HBeAb的出现证明机体对HBeAg有一定的免疫清除能力。当HBeAg 转阴,并有HBeAb阳性常提示HBV复制停止或明显减弱,是急性乙肝病情好转,预后良好的标志。近年来发现,HBeAb阳性,并伴有HBVDNA复制阳性,易发生基因整合现象。易诱导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乙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图)

关于Ig 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是近40 年来免疫学中的一大突破。在此之前,由于存 在于正常血清中的抗体有异质性,故对其结构的研究十分困难。自发现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血清中含有均一的Ig (单克隆Ig) 以及应用酶或还原剂消化和解离Ig 技术,已得出Ig 一般结构的结论。五大类Ig 中,以IgG 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得最清楚,Ig 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都是以IgG 为代表说明的。 Ig 分子巨大,含有1000 个以上的氨基酸残基。各类Ig 具有一定的结构 和特点。 1963 年Porter 对IgG 的化学结构提出了一个模式图 (图38 -1),后经许多学者证实,其他几类Ig具有与IgG 相似的基本结构。 一、四肽链结构 所有Ig 的基本单位都是四肽链的对称结构,其中二条为相同的重链 (heavy chain , H 链),其分子量较大,由440 个氨基酸组成,另二条为相同的轻链 (light chain ,L 链) 其分子量较小,只含214 个氨基酸。重链上结合有不同量的糖,故Ig 属糖蛋白。轻链根据其C 区的化学结构和抗原性的差异分为κ(Kappa) 和λ(Lambda) 二型。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抗核抗体与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人体组织细胞细胞核的核膜、核内的染色质、非组蛋白,以及核糖核酸(RNA)和相关的蛋白质等都可成为自身免疫反应攻击的靶子,产生抗核抗体(ANA)。其中有不少抗体因对疾病的诊断有高度的特异性,已成为诊断某一类疾病的血清标志性抗体,如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之于SLE,抗SSB抗体之于SS,抗Jo-1抗体之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等。   间接免疫荧光法是检测自身抗体的标准技术。其特点是特异性强,通过荧光显微镜镜检能够精确地判断组织或细胞内荧光素的有无或分布,阳性与阴性样品的信号强度对比明显。自身抗原的位置决定了其相应抗体的典型的荧光模型,与此典型模型不相关区域的荧光均为非特异性荧光。另外基质制备容易,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就可生产出冰冻组织、细胞和细菌涂片,也不需要纯化抗原,由于保留了原基质的完整抗原谱,因而一块基质片可同时筛查多种不同的自身抗体,获得较高的检测效率。也可以在一个反应区上组合多种基质,类似于马赛克,由于检测项目的温育时间是一致的,易于标准化,特别适合于检测自身抗体谱,如肝病抗体谱等。在某些情况下,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乙肝Pre-S1抗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Pre-S1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外膜蛋白的组成成分,它存在于完整的病毒颗粒(Dane)及管状颗粒的表面,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和免疫原性,其21-47肽段是HBV与肝细胞的结合位点,在HBV附着和侵入肝细胞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Pre-S1抗原是反映HBV的感染与复制状况的一个良好指标 Pre-S1抗原主要存在于血清中HBV表面,提示机体内含有HBV就有Pre-S1抗原。Pre-S1抗原只存在于具有传染性的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上,与HBV-DNA、HBeAg检测率高度符合,提示Pre-S1抗原可作为HBeAg和HBV-DNA检测的补充和对照。并且由于HBV常常产生前C区变异,产生一个新的终止密码子,阻断HBeAg的形成,导致在临床上出现HBeAg缺陷,而Pre-S1抗原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在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判断方面,检测Pre-S1抗原较HBeAg更敏感。占乙肝患者30%左右的HBeAb(+)的慢性乙型肝炎和HBV慢性无症状携带者,其HBeAg (-)或HBeAb(+)并不能表明HBV从体内清除或复制水平的降低,通过检测Pre-S1抗原能较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掌握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与实验要求

在免疫应答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两个密切相关、互为调节的生理过程。对这两种免疫反应都有许多检测方法,但迄今为止,在临床检验工作中,以体液免疫反应中的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应用最广泛。 特异性抗体检测的目的首先是协助临床诊断,在某些疾病中亦是观察疗效及预后的一个指标,预防接种效果的观察,以及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也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诊断感染性疾病,如能从标本中直接检测到病原体是最理想的,但由于某些病原体生长所需条件高,生长时间长、检出的阳性率低,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特异性抗体的检出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以上的不足。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用免疫学方法测定标本中的病原抗原,或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感染因子,无疑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尽管如此,也还不能完全代替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测定其抗体仍是诊断艾滋病的重要依据。何况对许多疾病的预后及机体免疫状况的观察,并非上述检测可以完全替代的。 另一类情况,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检测抗原的意义并不大,而依靠的是对这些抗原所引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抗原呈递过程中病毒免疫逃避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胡方 董少忠 综述 李琦涵 审校   摘要 抗原由抗原呈递细胞(APC)摄取并加工成肽分子,以MHC-肽分子复合体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由T细胞上TCR识别,激活特异的CTL。病毒基因可编码某些蛋白作用于该过程,进而逃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本文综述了这一过程中抗原呈递、逃避方面的一些新进展。   免疫是生物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性反应。免疫系统分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部分,两者相辅相成,通过一系列免疫应答过程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通常,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免疫系统在干扰素的介导下清除病毒抗原。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CLT关键表位的改变,多肽抗原与MHC的结合受表位的突变,多肽抗原与MHC的结合受到抑制,或TCR的识别过程受到影响,则可能影响免疫应答过程而导致病毒逃避现象的产生[1-3]。对一些病毒基因组结构的分析表明,许多病毒可以编码一些细胞内免疫调节的子的同系物,避免了免疫系统的攻击。本文综述了抗原呈递过程中,病毒编码蛋白所引起免疫逃避的几个主要方面。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酶免反应显色淡、灵敏度偏低常见原因

引起酶免反应显色淡、灵敏度偏低有很多因素,下面只介绍几种可能的较常见的原因: 1. 试剂盒在运输途中时间太长,温度太高;要求运输时置于保温箱内运输,并放足够数量的冰块,尽量缩短运输时间。 2. 试剂盒超过有效期;建议不要使用超过效期的试剂盒。 3. 试剂、样品使用前未能平衡;建议使用前于室温平衡30分钟左右。 4. 试剂开启时间过长,长菌;建议试剂开启后应该于半个月内用完。 5. 移液器吸量不足,移液抽吸排放太快,吸头内壁挂液太多或内壁不清洁。建议使用一次性的吸头。 6. 恒温箱温度不足37℃ (或水浴锅温度不足37℃);建议孵育反应期间应该控制好温度。 7. 孵育反应时间不足;建议应准确记时。 8. 洗涤时冲击力太大,洗涤液浸泡时间太长,洗涤次数增加。建议减少洗涤冲击力,按说明书要求的时间,准确记录洗涤时间。 9. 显色剂滴加量不足或顺序颠倒,或混合后加入;建议应该先加显色剂A,后加显色剂B,不可将A、B液混合后加入。 10. 显色剂反应时间不足;建议准确记时。 11. 蒸馏水水质有问题;建议检查蒸馏水。 12. 样品用叠氮钠防腐,抑制了酶的反应;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是将具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测定技术与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相结合,用于各种抗原、半抗原、抗体、激素、酶、脂肪酸、维生素和药物等的检测分析技术。是继放免分析、酶免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最新免疫测定技术。 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原理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包含两个部分, 即免疫反应系统和化学发光分析系统。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是利用化学发光物质经催化剂的催化和氧化剂的氧化, 形成一个激发态的中间体, 当这种激发态中间体回到稳定的基态时, 同时发射出光子(hM) , 利用发光信号测量仪器测量光量子产额。免疫反应系统是将发光物质(在反应剂激发下生成激发态中间体) 直接标记在抗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或抗体(免疫化学发光分析) 上, 或酶作用于发光底物。 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类型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以标记方法的不同而分为两种:   (1)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法;   (2)酶标记、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关于规范使用"带现象"和"钩状效应"的概念

钩状效应是指免疫检测中由于抗原、抗体浓度比例不合适而致检测结果呈假阴性的现象。1929年Heidelberger利用等量抗体检测浓度递增抗原,当抗原浓度较低,抗体浓度相对较高时,沉淀反应不明显;当抗原浓度增加到与抗体浓度比例合适时,沉淀反应明显;继续增加抗原浓度时,沉淀反应反而减弱。据此绘出双相应答曲线,曲线高峰区域,抗体、抗原浓度呈最适比,沉淀反应明显,称等价带。高峰区域左侧,由于抗体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不明显,称前带;高峰区域右侧。由于抗原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也不明显,称后带。抗体浓度过高所致结果称前带现象,抗原浓度过高所致结果称后带现象,统称为带现象。1977年Green把此现象称为钩状效应(hook effect),包括了前后带现象。 钩状效应是免疫检测中常见的现象,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从概念的提出到如今,有关该现象的著述遍及各类医学刊物。但概念的使用不尽统一,同一内容不同文章提法迥异,同一现象提出不同概念,这给人们检索、阅读文献造成不便,因而宜规范、统一使用带现象或钩状效应概念。“带现象”符合Heidelberger原始定义,但存在前后带现象使用混乱状况,“钩状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

一、胶体金的制备 根据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制备出直径1-500nm的胶体金粒子,但做为免疫标记探针,其直径应在3-30nm范围内。 在氯化金(HAuCl4)水溶液中加入还原剂使之还原并聚积形成胶体金粒子。使用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还原剂,可以控制所产生的粒子大小。即粒子大小取决于反应溶液中最初还原试剂和还原核的数量。还原剂浓度越高,核浓度也越高,氯化金的还原也就从更多的还原中心开始,因此产生的胶体金粒子数量越多,但体积也越小。粒子直径每增加一倍,数量减少为原来的1/8。 以柠檬酸钠和单宁酸做还原剂,能够制备大小相对一致、直径3~16nm的胶体金。因此一般胶体金探针均使用该方法进行。但该方法制备的胶体金粒子直径范围较窄,而且残留的多聚单宁酸残基往往干扰某些蛋白与金粒子的结合。此时在溶液中添加0.1~0.2%的H2O2能够去除这些残基。双标记或制备5-10 nm的胶体金时建议使用该方法。 利用柠檬酸为还原剂,可以制备12~150 nm直径的胶体金。但制备大体积的胶体金时,胶体金粒子的误差也同时增加。因此做单标记时,建议使用该方法制备12-16 nm直径的胶体金。 除了上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放射免疫分析中造成测量误差的因素

造成放射免疫分析中误差的可能来源有以下几方面:   1.各种仪器:设备的准确性、稳定性、效率以及被污染等情况带来的误差。如:①由于放射性测量仪器的稳定性、效率、样品试管的材料和均匀性及被测物的放射性强度等原因。②由于样品的自吸收,本底校正,测定时间,可能的污染等原因。③在试验室中所有的移液管、微量取样器以及天平的刻度、校准和使用方法等原因。④由于反应试管、移液管以及测定用试管等表面清洁度和检验地 带网所引起的不同吸附等原因都可以对测定结果带来误差。   2.试剂的纯度、质量和稳定性的影响也是造成误差的重要因素。如标记抗原的比度、纯度,辐射自分解,抗体的稳定性,分离剂、阻断剂及缓冲液等试剂的纯度等。   3.在放射免疫分析中一些基本操作,如取样、提取、沉淀、分离以及保温条件不适当等造成的误差。由于工作人员熟练程度不同也常常带来误差,如操作移液管垂直程度、下流速度、吹气与不吹气等。工作人员草率、不按规程操作等也都可以造成误差。   4.样品误差。样品的收集方法、贮存温度、放置条件,微量样品取样的准确度,样品可能造成的污染以及样品的变性(如免疫反应活性的降低、蛋白质的变性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四种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方法的比较

目前,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方法无非包括下列几种,IFA、ELISA、LIA和RIA。 IFA=间接免疫荧光法,该方法检测抗双链DNA抗体的特异性比较高,但敏感度差。当然试剂成本相对比较便宜。但用来检测抗体滴度从而监测病情恐怕不是很合适,原因是该方法在结果判读方面主观性太强,没有标准可以参考。 LIA=条带酶免法(或叫条带印迹法,也有叫线性印迹法的),该方法由于dsDNA抗原包被不稳定,因此检测dsDNA抗体的结果并不一定可靠。另外,该方法也属于半定量实验,对于滴度判读缺乏方法学的依据。不建议用于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更不建议用该方法报滴度。 ELISA= 酶联免疫吸附法,该方法是目前用于定量检测抗双链DNA抗体的最好的实验方法。优点是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判读客观准确;每次实验只要同时检测标准品,就可以把每个样本的抗体浓度计算出来;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动化仪器实现自动化操作。成本相对便宜。不足的是,相比IFA其特异性稍差,不过最近听说有厂家开始提供高亲和力的抗双链DNA抗体检测试剂(这个还需要你具体了解)。 RIA=放射免疫分析法,该法尽管被认为是检测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自动蛋白印迹仪在检测ENA谱中的应用

免疫印迹试验是目前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主要方法,该法具有操作时间短、特异性好、重复性较强的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目前免疫印迹试验大多是手工操作,试验步骤多,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对实验人员的操作要求高,操作不易标准化导致质量不易控制,且整个试验操作过程处于开放状态,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隐患。我们选用国产XD236自动蛋白印迹仪,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抗可提取核抗原(ENA)多肽抗体进行检测,并与手工操作进行比较,以评价其临床适用性。 免疫印迹试验是目前国内检测抗ENA多肽抗体的主要方法。以往主要采用手工法检测,多步骤的开放性操作,使大量的气溶胶状物质散发,造成对环境和人体的生物安全隐患。经过几个月的自动蛋白仪使用,由于仪器对试剂的分配、孵育温度的控制等都比较精确,且整个程序由仪器完成,不但节约劳动力,也提高了检验质量。在我们的试验中该仪器的重复性良好,标本间无交叉污染,在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自身抗体(E N A多肽抗体)室间质评活动中,检验结果全部符合。由表1 和图1可见仪器法与手工法的临床符合率一致。另外仪器的操作处于全封闭状态,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HBsAg检测:滴加显色剂后不混匀观察结果可避免假阳性

我们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中发现一现象,即加显色剂后未混匀时,有些反应孔内的侧壁上有一显色点,其颜色比较集中,然后逐渐向周围扩散,而其他阳性孔内的颜色却均匀地散布在孔周围。将其混匀后,目测其颜色相当于弱阳性或阳性不等,用同样的检验方法复查后其结果却都是阴性。观察其标本,发现无论溶血或者不溶血,都有此现象。后来我们在滴加显色剂后采用先目测观察结果的方法,发现上述现象166例,现报告如下。 1 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查 HBsAg,上海荣盛生产的试剂盒,严格按照厂家所附说明书操作,机洗或手工洗涤完成后,垂直检测孔中心滴加显色剂 B后,这时不混匀,小心放置 37℃, 15min后目测结果。当发现某孔壁上有一比较集中的显色点时,作好记录,再摇混匀,酶标仪读数,并复查其结果,方发出报告. 2 结果与讨论 总查出阳性6861例,而发现以上现象166次,占阳性结果的2. 4%左右。在溶血或混有血球的标本中发现102次,无溶血标本中发现64次。混匀后目测结果,其颜色深浅不一,酶标仪测 OD=0.150± 0.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老年人防癌检查应做那些血清学项目?

在外环境因素尤其是化学制剂、放射性物质等致癌因素作用下,健康的人体内经常会出现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但绝大多数人体并不发病。这是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象卫士一样保护着人体,对细菌等病原微生物进行“免疫防御”,对自身突变的肿瘤细胞进行“免疫监视”,不断清除随时出现的肿瘤细胞。但是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步入老年,生理功能开始呈现进行性减退,免疫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少数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一旦逃避了“免疫监视”,就有可能逐渐长大成为肿瘤。因此人到老年应该开始关注防癌检查。 那么简便易行的血清学防癌检查有哪些,该怎样选择呢? 肿瘤标志物是人体内产生的一些特殊物质,它在肿瘤患者体内含量明显超过正常人,通过血清或血浆测定其含量,就可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因此被形象地称为肿瘤诊治的风向标。 长期不明原因咳嗽、咳血怀疑肺部肿瘤可以选择检测CEA、Cyfra211、NSE、SCC; 胃疼、呕血、便血怀疑胃肠肿瘤选择CEA、CA199、CA724、CA242; 肝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肝纤维四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肝纤维化四项:⑴层粘连蛋白(LN)、⑵Ⅲ型前胶原N端肽(PⅢNP)、⑶Ⅳ型胶原(C-Ⅳ)、⑷透明质酸(HA)。 一参考值:  HA <120μg/L  LN <130μg/L Ⅳ-C <140μg/L PⅢNP <12μg/L 二、临床意义: 1. LN:是一种大分子非胶原糖蛋白,主要存在于基底膜的透明层中,分子量约900KD,共有3条链构成。血清及组织中的LN含量甚微,肝脏纤维化时其合成增多,可导致血清中含量升高,LN与肝纤维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关系,是门脉高压发生的主要基础,血清LN的检测,有利于肝纤维化及门脉高压的诊断。 2. PⅢNP:是诊断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良好指标,同时用于持续监测发病过程。 3. C-Ⅳ:正常肝脏内Ⅳ型胶原主要分布在血管、胆管的底膜中,肝窦内无明显沉着。当肝纤维化发生时,Ⅳ型胶原可能是最早增生的纤维,而且转换率高,有大量沉积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简述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analysis,CLIA)诞生于1977年。根据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将高灵敏的化学发光技术与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结合起来,建立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线性范围宽、操作简便、不需要十分昂贵的仪器设备等特点。CLIA应用范围较广,既可检测不同分子大小的抗原、半抗原和抗体,又可用于核酸探针的检测。CLIA与放射免疫分析(RIA)、荧光免疫分析(IFA)及酶免疫分析(EIA)相比,具有无辐射、标记物有效期长并可实现全自动化等优点。CLIA为兽医、医学及食品分析检测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痕量或超痕量的非同位素免疫检测手段。 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含有免疫分析和化学发光分析两个系统。免疫分析系统是将化学发光物质或酶作为标记物,直接标记在抗原或抗体上,经过抗原与抗体反应形成抗原一抗体免疫复合物。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是在免疫反应结束后,加入氧化剂或酶的发光底物,化学发光物质经氧化剂的氧化后,形成一个处于激发态的中间体,会发射光子释放能量以回到稳定的基态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研究发现免疫系统消灭病毒新机制

长期以来医学界认为,人体免疫系统对已进入细胞内部的病毒束手无策。但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一些抗体能够随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内部,并在细胞内一种蛋白质的作用下引发摧毁病毒的连锁反应,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发新的抗病毒药物。   位于英国剑桥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人体免疫系统生成的抗体在血液中遇到病毒后,会一直附着其上,即使一些病毒穿过细胞膜进入了人体细胞,抗体也仍然附着于这些病毒表面。而人体细胞内部一种名为TRIM21的蛋白质会发现这些抗体,并激活细胞内部的“垃圾处理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将病毒消灭。   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尝试在此基础上研发新的抗病毒药物。初步实验显示,在增加细胞中TRIM21蛋白质的含量后,细胞消灭病毒的能力大大提高。   研究人员说,这种免疫机制可以用来对付引起普通感冒、肠胃炎等常见疾病的病毒,进一步研究会揭示它究竟可以对付多少种病毒,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相关药物。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