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稻田灌溉

互联网

1623
1.高产田的灌排水技术 要夺取水稻高产,在有水源保证灌溉的地区,都应根据水稻的需水规律及灌溉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实行科学管水。但随着品种类型及栽培技术的更新,与之相适应的灌溉技术则不一样,50年代,针对常规高秆中稻的倒伏与增穗,采取“浅--深—浅”型灌溉技术,获得增产10%以上的效果。60年代,为适应矮秆品种高肥,密植,争多穗、大穗的特点,推行“浅灌--湿润--晒田”相结合的灌溉技术。70年代杂交水稻问世,促使高产栽培技术发生较大变革。高产灌溉技术也经历了“浅--湿--晒田”到浅、深、薄、晒、足、浅、活、落干的方式,但还不适应杂交中稻分蘖有余、成穗不足、大穗有余,结实不足的弱点,故进而发展到今天推广采用的“浅湿型”的浅灌晒田技术,符合了杂交中稻的高产要求。较好地做到在适宜基本苗的基础上,依靠分蘖成穗,在一定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大穗,起到了促根、助蘖、壮株、控叶的作用,有利发挥杂交优势,提高分蘖成穗比重,协调好穗、粒矛盾,达到亩产500千克以上水平。杂交中稻的具体灌排指标,据四川试验,在保灌条件下是:移栽时田内保留不超过10毫米的微水层。返青期30毫米左右,分蘖期浅水10~30毫米,播种后70天左右开始晒田,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阶段,保持10~40毫米浅水层,乳熟和黄熟期采取40~0毫米间歇活水灌溉,收割前7天左右排水落干。
土壤类型不同,灌溉方法不同,例如:地下水型稻田(冷、阴、烂泥田),因长期被水分饱和,水冷、土温低,还原物质多,易引起僵苗,故灌溉方法应以提高土温,增加氧气为前提,除开明沟、暗渠排除冷浸水、降低地下水位外,在水稻生长期间,应采取湿润灌溉为主、浅灌勤灌和多次晒、晾、搁田的方法。
对于缺水型的“高塝田”、“望天田”等,则应注意蓄水肪旱,采取长期水层灌溉。如果遇旱需要灌水,在可能的情况下采取前期间,歇灌溉,孕穗、抽穗期有水层灌溉,灌浆期间歇灌溉的抗旱灌溉法。
2.晒田的作用与技术 水稻分蘖盛期以后到幼穗分化前的排水晒田,是我国稻田灌溉技术中一项古老而独特的措施。随着水利设施的完善,稻作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栽培技术的改进,这项技术愈来愈广泛地为人们所采用,更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协调水稻生长与发育,个体与群体,地上部与地下部,水稻与环境等各项矛盾的有效措施,是高产水稻栽培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晒田的作用可归纳为:
(1)更新土壤环境 通过晒田可提高土温,增加土壤空气,且使氧气深入下层土中,扩大好气性微生物活动范围,其数量显著增加(比淹水时多1q倍),促进有机质矿化。但因晒田时无水层覆盖,铵态氮很容易被氧化或逸失,而磷向难溶性转化。所以,在晒田过程中耕层内的有效氯、磷含量却反而降低,然而复水后则迅速提高。土壤有效养分这种先抑制、后促进的变化,抑制了水稻群体的过分发展,促进了生长中心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顺利转移,有利于培育大穗。
(2)促进根系发育 通过晒田,由于大量空气进入耕作层与原来被水层隔截在犁底层下的空气相互交换,使土壤中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量减少,eh增高(四川灌区试验,粘土可提高20毫伏,中壤提高5毫伏以上)。且因晒田使土壤失水干缩产生裂缝,微团聚体增加,土壤渗透性增强,复水后土壤中空气尚能继续更新;原来因淹水产出的甲烷、亚铁、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得到氧化而减少,故利于根系向下深扎。根数在晒田时虽暂时减少,但复水后白根迅速增多,根系活力显著增强。据贵州农学院对桂朝2号于晒田复水后用a-萘胺法测定根系氧化力,为206.9微克/克鲜根/小时,比未晒田处理193.3微克/克鲜根/小时,增加93.4%,达到以氧养根,不早衰的目的。
(3)抑制茎叶徒长,增强茎秆强度,调整了植株长相。晒田暂时控制根系对氮的吸收,但利于对磷、钾,硅酸的吸收,稻株体内氮素同化作用相应减弱,减低了蛋白质的合成,使部分同化产物得以多糖的形式在茎鞘中积累,使叶色由深绿变为浅绿或黄绿,加之茎秆中水分含量降低,抑制了细胞的伸长和茎叶徒长,使节间变短,特别是基部1~2节间变短,不易倒状。最后几片叶的长度受到控制变得挺直,封行日期延迟,保持适当的叶面积指数,达到适宜的高产长相。
(4)控制无效分蘖 通过晒田使土壤含水量下降到60%以下,使后期分蘖难以发生,光合产物得到积累,集中供应前期分蘖幼穗分化的需要,提高了成穗率,保证了足够的穗数。而且因群体结构得以改善,基部透光条件好,底叶不早衰,促进穗大、粒多、粒饱。
此外,晒田降低了株间湿度,可防止和减轻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危害。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晒田是既控制,又促进,先控后促的一项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其效果决定于晒田的时间和程度,但这两者都得主要粮据稻苗的长势长相,结合土壤肥力、气候等确定。
一般晒田的适宜时期为水稻对水分不太敏感的分蘖末期——幼穗分化初期。松岛省三研究认为,硒田可以从无效分蘖期开始到二次枝梗分化期,生产上因近些年栽培密度加大,基本苗较多,为控制无效蘖,常采用“够苗晒田”,即当田间进泥金菁菁茎蘖数达到预定的穗数时,便开始排水晒田。 —般是,分蘖早,发苗足,长势旺的早晒,反之则应迟晒。
在某些肥力不足或冷、烂锈田,分蘖生长缓慢,总苗数迟迟达不到预期穗数指标,为了不影响幼穗分化,到了分蘖末期也应及时晒田,使养分集中转向已有分蘖生长,提高成穗率。高产栽培为达到中期控氮,缩短最后 3片叶及茎基部节间长度,提高光合效率,改变体内c/n比,促使扩大型代谢转向积累型代谢,防止后期倒伏等,根据器同伸关系,在倒四叶展时进行一次晒田,因晒田时间需4~6天,实际应提前一个叶位,即在倒五叶展开始晒田为宜。如果稻株体内含氮量高,长势旺还可提前一个叶位。
晒田的轻重程度要根据稻苗生长情况和土壤而定。稻田施肥足,秧苗长势旺、发苗快,叶色浓绿,叶片长大披垂的宜重晒;而长势差,叶色淡的要轻晒。一般以晒到叶色褪淡,叶片变薄而刚挺,叶尖上举,植株有弹性,表土冒白根为适度。烂泥田、冷水田、肥田、泡冬田可重晒,晒到田边开大裂口(6~10毫米),由中开小裂口(2~3毫米),入田不缠脚,站立不陷脚,白根冒出多,土壤湿度为由间持水量的50~60%。粘土及重土壤稻田宜晒到田边开细裂口(3~6毫米),入田不粘脚,有白根上冒,不宜重晒,以免裂口大,断根太多,复水后回青迟,影响以后的生长发育。如土壤已裂口,而叶色未褪淡,可在复水2~3天后再排水晒一次。中壤、瘦田、炕冬田以晒到田边起细麻裂(1.5~3毫米),田中晒紧皮,入田有脚印,田面现白根,田间持水量为80%左右为度。轻壤和砂土,则宜多次排水晾田,控水调肥,不宜 晒田,以免造成脱肥。
晒田程度要多观察,掌握达到要求便复水,如有褪色过重的田块复水后不回青,还应补充适量肥料,不要造成脱肥,影响成穗率和幼穗的分化。

 

推荐阅读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