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集雨节灌工程

互联网

815

什么是集雨节灌

 

所谓雨水集(蓄)流工程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及其它缺水地区,将规划区内及周围的降雨进行汇集、存储,以便作为该地区水源加以有效利用的一种微型水利工程。它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适合家庭经济等特点。集雨节灌系统一般由集流设施、净化设施、存储设施、提取设施和节灌设施五部分组成。

 

我国集雨节灌工程发展现状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华北干旱缺水山丘区、西南干旱山区,主要涉及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42个县(市),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人口2.6亿。水资源贫乏,区域性、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严重又不具备修建骨干水利工程的条件,是这些地区的共同特征。由于缺水,这些地区3.9亿亩耕地中,70%是“望天田”,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区域内有国家级贫困县353个,约占这些地区县(市)总数的一半,贫困人口2350万,有3420万人饮水困难,是全国有名的“老少边穷”地区和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

 

长期以来,上述地区的群众就有集蓄雨水,解决饮水困难的作法。从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节水灌溉理论、技术、设备的广泛推广应用,群众将传统的雨水集蓄工程和节水灌溉措施结合起来,实施集雨节灌,发展农业生产,如今已有一定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西北、西南、华北13个省(区)共修建各类水窖、水池等小、微型蓄水工程464万个,总蓄水容量13.5亿立方米;发展灌溉面积2260多万亩,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645万亩,解决了约238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和近1740万人的温饱问题。

 

集雨节灌的工程模式和技术方法也呈现灵活多样的特点。集流面形式有自然坡面、路面、人工集雨场,其中西南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集流,北方地区采用人工集流场和天然集流场与人工拦截措施相结合;蓄水工程形式北方地区以水窖、旱井为主,南方地区以水池、水窖、塘坝为主;节水灌溉的方法有坐水种、点浇、输水管道灌溉、滴灌、渗灌、喷灌及精细地面灌等。普遍采用了地膜覆盖及其他综合农业技术措施,有些地区还开始发展设施种植、养殖业。

 

集雨节灌工程在灌溉方面的作用

 

大量的实践证明,在作物缺水的关键时期进行补充灌溉,用很少的水量,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小区实验表明:玉米每亩补灌50立方米,可以比旱作增产320公斤,单方灌溉水粮食增产量达到每方6.4公斤。宁夏西吉县1998年统计,全县集雨节灌的地膜玉米平均单产440公斤,小麦205.8公斤,蔬菜1603公斤,亩次灌水量仅8~25立方米,与传统水浇地比较,增产率大大提高。甘肃秦安县彭洼村村民王世详的1.8亩桃园,用容水灌溉两次,每亩次15立方米,亩产比未灌果园增产37.5%。

 

小定额灌溉取得的如此显著的效益正是对近年来国际上新发展的一种节水灌溉理论——调亏灌溉理论的实践验证。对旱地作物的研究证明:植物在经过适度的胁迫后,存在着补偿或超补偿效应,是植物适应逆境的一种对策。作物在某段时期经历了干旱水分亏缺的胁迫后,当水分条件得到改善时,会超常生长。集雨节灌恰好利用了这一特性,在作物生长的关键缺水期进行少量补灌,帮助作物度过难关,激发作物生长潜能。为充分利用后期降雨打下了基础;同时,由于集雨节灌普遍采用了节水灌溉、地膜覆盖及其他综合农业技术措施,因而增产更为明显。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