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

互联网

1745
肺炎球菌(Diplococcuspneumonoae)有许多不同的菌株(strains),但只有光滑型(S)菌株能引起人的肺炎和小鼠的败血症(septicemia)。这种菌株的细菌细胞外面有多糖类的胶状荚膜保护层,使它们不会被宿主的防御机制所破坏。当这种细菌生长在合成培养基上时,每个细菌长成一个明亮、光滑的菌落。其他一些菌株没有荚膜,不会引起疾病,长成粗糙型(R)菌落。英国卫生部病理学实验室的Fred Griffith发现(1928),将高温杀死的S型细菌和活的R型细菌一起注入小鼠体内,结果不仅有许多小鼠死于败血症,而且从死鼠血液中还发现了活的S型细菌。
如果注入小鼠体内的只是活的R型细菌,或是死的S型细菌,都不会引起败血症。这说明,高温杀死的S型细菌使某些活的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S型细菌有一种物质或转化因素(transformingprinciple)进入了R型细菌,引起R型细菌发生了稳定的遗传变异。艾弗里(Osward Avery)等人(1944)从S型细菌中分别抽提出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并把每一种成分同活的R型细菌混合,悬浮在合成培养液中。结果发现只有DNA组分能够把R型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而且DNA的纯度越高,这种转化的效率也越高。这说明,一种基因型细胞的DNA进入另一种基因型的细胞后,可引起稳定的遗传变异,DNA赋有特定的遗传特性。Avery等人的研究结果发表后,一些坚信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人仍然提出质疑,认为实验用的DNA的纯度不够,转化是由于DNA抽提物中含有的少量蛋白质的作用结果。1948年,DNA纯化技术使残留的蛋白质减少到只有0.02%。如此高纯度的DNA不仅仍可引起转化,而且转化效率也更高。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