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文昌鱼(Branchiostoma)

互联网

1097

<font><b>  </b> </font> <font>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的代表动物。英文通常称为双尖鱼(</font> amphioxus<font>,</font> lancelet<font>)。在动物学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栖息在浅海,底质为粗细沙混掺,并带少量泥的环境之中。很少游泳,经常将身体埋在泥沙中,只露出身体前端,借水流带食物进入口中。是一种半透明的鱼形动物。长约</font> 4<font>~</font> 5<font>厘米,体侧扁,两端尖,没有头与躯干之分。没有成对的偶鳍,但在腹部两侧有成对的腹褶,此外,沿背面有背鳍,沿尾边缘有尾鳍。其内部结构虽然简单原始,但却以简单的形式终生保留着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可以说,它是一个典型脊索动物简化的缩影。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看出最早的脊索动物的模式。另一方面,它又区别于脊椎动物,体制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点,表现在: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也没有眼、耳等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心脏,仅靠腹大动脉的搏动推动血液的循环,血液中无血细胞;也没有出现集中的肾脏,由</font> 90<font>余对肾管执行其排泄功能,这种分节排列的肾管与环节动物的很相似。所以,从比较解剖学来看,文昌鱼恰好居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地位。但现存的文昌鱼具有一系列特化结构,例如:形成了围鳃腔以防止鳃裂被泥沙所堵塞;具有口笠触须等一系列特殊的结构,起着筛选食物但阻止沙粒进入口内的作用;和水流一同进入咽的矽藻等小食物颗粒,被沿咽底部的内柱所分泌的粘液粘成食物团,再借内柱纤毛的摆动,将食物推入肠道进行消化。从这些特化结构(围鳃腔、口笠触须、内柱等)来看,文昌鱼是走上适应钻泥沙、少活动的特化道路的一支,而不可能是脊椎动物的直接祖先。现多数学者认为头索动物与脊椎动物起源于共同的始祖,代表了两个不同的进化方向。由于文昌鱼在生物进化上占有特殊地位,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从它的胚胎发生、组织结构以及生理生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font> 1991<font>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对文昌鱼的室内产卵、孵化、幼体培育获得成功,他们在室内培育出的文昌鱼幼体,其生长速度和在自然环境下的相近。这一研究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font>

<font>  文昌鱼属分布在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浅海里,我国的厦门、青岛和台湾海峡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昌鱼产区。</font>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