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实验86 吸收光谱分析

互联网

2298

实验86 吸收光谱分析

  光谱分析可以分为发射光谱分析和吸收光谱分析两大类。当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受到激发而发光,产生的光谱称为发射光谱,发射光谱的谱线与组成物质的元素及其外围电子的结构有关。吸收光谱是指光通过物质被吸收后的光谱,吸收光谱则决定于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分子中的双键有关。各种物质由于具有不同的生色团(chromophore),如烯基,炔基,酮基,醛基,羧基,酰胺基,硝基,偶氮基等,因此也有不同的吸收光谱曲线。我们就可以利用吸收光谱来鉴定一些复杂的物质,如利用红外光谱进行物质结构的分析,也可利用吸收光谱的最大值进行定量分析。

Ⅰ.比色分析法

原理

  比色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在植物生理学中应用十分广泛,由于它方法简便,分析速度快,灵敏度较化学容量分析和重量分析要高,所以乐为人们所采用。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物质对光的吸收,吸收的光量与物质的浓度、溶液的厚度成比例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兰伯特—比耳(Lambert-Beer)定律,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IT =I0 ×10-KLC (1)

式中I0 为入射光强度,

  IT 为透过光强度,

  L为溶液的厚度,

  C为溶液的浓度,

  K为吸收系数,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特性,不同物质K值不同。

  

   份数,以T表示之,单位常用%。

    

  

    A=KLC     (2)

  对于一定的溶质,K值是相同的,如果测定时溶液的厚度固定,即L不变,从(2)式可见,溶液的浓度C与吸光度A成正比例。所以只要测得吸光度A,就可以计算浓度C。用比色计就能很方便地测得吸光度A,仪器的读数盘上总有两项数目,一是等距离标尺的透射比T,另一是不等距离的对数标尺吸光度A,一般总是读取T,从附表9查得A,而不直接读取A,以减少读数误差。

滤光片的作用及选择

  一般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光的吸收是不同的,只对很狭窄的一部分光波吸收最强,其他光波则通过溶液。滤光片的作用即在于使得光源来的各种波长的光,只让最容易被溶液吸收的光波通过,而滤去不被溶液吸收的光波,使光更接近单色性,使其更符合兰勃特—比耳定律,提高分析的灵敏度。为了要得到单色光可以在光源和溶液之间加一滤光片,因而选择合适的滤光片是很重要的,选择的原则是,滤光片透光度最大的波长,应该是溶液透光度最小的波长(即吸收最大的波长),滤光片的颜色应该是溶液的补色。下表可供选择滤光片时参考。

  如果象581—G型比色计,只有3块滤光片,NO.42蓝色,NO.50绿色,NO.65红色,是绝对不会用错的。如果象72型和721型分光光度计,不用滤光片,代之以更精密的单色光器,则比色波长的选择,可根据溶液的吸收光谱曲线来决定。先行绘制比色溶液的吸收光谱曲线(方法可参照实验32),以出现最大吸收峰时的波长作为比色测定的波长。例如用

度计上测得吸收光谱曲线如图31,最大吸收峰位于520nm,以后比色时即用波长520nm。

  此外,国产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每台仪器都配有一盒比色杯,比色杯的光径有5、10、20、30、50mm等规格,以4只为一组,每组之间的透光性是比较一致的,不要和其他仪器上同光径的比色杯调用,如果要互用的话,应测量一下它们的透光性是否一致。每只比色杯的磨砂面上都标有一箭头,插入架子比色时,应面对箭头方向,以减少误差。最常用的为光径10mm的一种,也是标准比色杯。

绘制标准曲线

  根据公式A=KLC,K和L不变对,则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C呈正比例关系。所以将浓度为Cs 的标准样品与浓度为Cx 的待测样品,放在两只光径相同的比色杯中(标准情况下使L=10mm),测得两溶液的吸光度分别为As 和Ax ,根据上式则它们之间有如下关系:

     As :Ax =Cs :Cx         (3)

  这就是比色分析中最常用的一个运算公式,用以计算未知溶液的浓度。但公式的应用受溶质的性质和呈色反应的机理以及试验条件等影响,实用时特别是溶质浓度高时,就不完全符合公式。所以应用这一公式进行比色分析时,往往是用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在比色计上测得相应的吸光度A,然后在毫米方格纸上绘制吸光度—浓度曲线(即A—C曲线),以后测定未知样品时,只要在同样条件下测得吸光度A,便可以在标准曲线上查得样品的浓度。但在绘制标准曲线时,不同浓度的吸光度值往往不会完全落在一条直线上,此时要决定直线的斜率就会感到困难,因此最好应用统计方法配以回归直线方程式Y=a bX,只要求得a和b(用具有统计模式的计算器很容易计算),方程式即可解。以后就可以利用此方程式进行计算,比查图要方便,也精确得多。

  式中X为溶液的浓度,

  Y为溶液的吸光度,

  N为测定的项数,即所用标准溶液的数目,

  a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b为直线的斜率。

  绘制标准曲线时的试验条件及步骤,也就是以后进行比色分析时的标准。选择确定条件时,应特别注意:生色的条件、颜色的稳定性、线性浓度范围以及比色波长等。生色的条件是与反应机理有关的问题,而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应该十分重视反应时温度的高低。

的时间内高温下所产生的颜色可以1倍于低温下所产生的颜色,因此不同温度下标准曲线的斜率也就不同,灵敏度也就不同了。

   光、温度等关系密切,也应注意。线性浓度范围则由于不同的物质和所用的方法而异。

Ⅱ.紫外和可见分光光度分析

原理

  在比色分析中的入射光源是通过滤光片,得到波长范围较宽的重点单色光,如果用单色光器代替滤光片,得到了波长范围更为狭窄的单色光,作为入射光源,使更符合Lambert—Beer定律,大大地提高分析灵敏度,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这就是分光光度法。在可见光区此时的分光光度计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波长可调、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高级类型比色计。如果采用合适的光源和分光器,还可以将波长范围扩大到紫外光区和红外光区。相应地就有紫外分光光度分析和红外分光光度分析。

  各种物质由于其分子结构不同,它们的吸收光谱曲线也有其特殊的形状,我们就可以利用物质的特征吸收峰,对该物质进行定量分析,而不必将它从混合物中分离,这就大大地简化了测定手续,特别是要分析混合物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分时,尤为方便,这是一般比色分析所不能达到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和b,就是我们熟悉的一个例子。

测定单一组分

  如果溶液中只有一个组分,而该组分有一明显的吸收峰,如图34ATP在pH=2的溶液中的最大吸收峰为257nm,只要将未知浓度的ATP溶液,在分光光度计波长257nm时测得吸光度A,然后根据公式即可进行计算。

  根据公式(3),有如下关系:

  

  式中Cs 和Cx 分别为标准样品和未知样品的浓度。

  As 和Ax 分别为标准样品和未知样品的吸光度。

  如果浓度的单位为摩尔浓度,例如Cs =1mol/L,而溶液的厚度为1cm,则此时的吸光度A称为摩尔吸收系数,以ε表示之,则As =ε,所以上式即成为:

  式中摩尔吸收系数ε,系指某物质当浓度为1mol/L时,比色杯光径(即溶液厚度)为1cm,在它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 下测得的吸光度值,文献上常以εmax 表示之。

  从(4)式可见,只要知道某一物质的εmax ,并测得其未知浓度溶液的Ax ,则未知样品的浓度Cx ,即可以计算得到。而摩尔吸收系数ε可以从生化手册或文献中查到,附表10即为核苷类化合物的光谱数据。

  一般应用公式(4)作分光光度分析,有时也用比吸收系数k代替摩尔吸收系数ε,则式(4)可改写为下列形式:

  k的含义为,某物质的浓度以%为单位,比色杯光径为1cm,在最大吸收波长λmax 时的吸光度A,称为比吸收系数k。

  应用ε或k,虽然没有标准样品,都能进行分析测定,但应该注意的是应用公式(4)或(5)进行分光光度分析时,测试的条件必须与测定ε或k时完全一致。但实际上往往不能做到完全一致,所以最好还是用标准样品,在试验条件下,求得ε或k值,以后未知样品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测定。

测定两个组分

  如果要测定混合液中两个组分时,倘若它们的吸收峰有着明显的差异,彼此又不发生干扰,这时就可以象分析单一组分一样进行测定。如图35为两种化合物S和R的吸收光谱曲线,它们的吸收峰分别在420nm和565nm,吸收峰彼此独立,不产生干扰,这时就可以象测定单一组分一样进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由于S在420nm的吸收峰较陡,测定时波长稍有不正确就会带来很大的误差,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利用较平坦的肩峰450nm进行测定,就不会因为波长不准确引起误差了。R化合物的565nm吸收峰较平圆,情况就要好得多了。

  一般情况下两个组分的吸收峰彼此不产生影响的情况是少见的,通常情况往往是吸收峰彼此总有些重叠,如图9中叶绿素a和b的吸收光谱曲线,在叶绿素a的吸收峰位置(663nm),叶绿素b也有吸收,同样在叶绿素b的吸收峰位置(645nm),叶绿素a也有吸收,彼此产生干扰。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代数方法,计算一种组分由于另一组分存在时的吸收作用。其方法是需要在两种波长下(一般为这两种组分的最大吸收峰波长),测定混合液的吸光度,然后通过计算,即可以得到混合液中这两种组分各自的含量。

  设选用的两个波长分别为λ1 和λ2 ,组分a和b在波长λ1 时的吸光度分别为Aa1 和Ab1 ,在波长λ2 时的吸光度分别为Aa2 和Ab2 。a和b的浓度分别为Ca 和Cb ,若浓度为摩尔浓度,则组分a和b在波长λ1 时的摩尔吸收系数,分别为εa1 和εb1 ,同样在λ2 时的摩尔吸收系数为εa2 和εb2 ,同样道理其比吸收系数则分别为ka1 、kb1 、ka2 和kb2

   根据公式(4),在波长λ1 时则有:

Aa l=Ca ·εa1

Ab1 =Cb ·εb1

  根据公式(5),则有:

Aa1 =Ca ·Ka1

Ab1 =Cb ·Kb1

  同样在波长λ2 时,则有:

Aa2 =Ca ·εa2

Ab2 =Cb ·εb2

  或 Aa2 =Ca ·Ka2

  Ab2 =Cb ·Kb2

  如果我们在试验中测得混合液在波长λ1 和λ2 的吸光度分别为A1 和A2 ,代入上面式子,则得:

A1 =Aa1 Ab1 =Ca ·εa1 Cb ·εb1

A2 =Aa2 Ab2 =Ca ·εa2 Cb ·εb2

  经过整理,则得:

  公式(6)(7)即为最后的计算公式。如以比吸收系数k代替摩尔吸收系数ε,公式(6)(7)同样成立。A1 和A2 是可以在试验中测得的吸光度,ε可从文献上查到,因而浓度Ca 和Cb 即可计算得到。

  今以叶绿素a和b公式的计算举例如下:

  从文献(4)中查到80%丙酮溶液1000ml中含有叶绿素a或b1g时,比吸收系数k值为:

  此时λ1 为663nm,λ2 为645nm,ka1 =82.04,ka2 =16.75,kb1 =9.27,kb2 =45.60,代入公式(6)(7)经简化后即得到:

  Ca =0.0127 A663 —0.00269 A645 (8)

  Cb =0.0229 A645 —0.00468 A663 (9)

  公式(8)(9)就是著名的Arnon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到的实际系数与该式稍有出入,但对结果无多大影响)。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