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上位 dominant epistasis
互联网
显性上位产生3种表型,比例为12:;3:1,但产生这种比例的机制可能有不同的途径,一种是抑制基因所引起的。在植物中有一种可用于治疗心脏病的植物叫毛地黄(Digitalis purpuread)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毛地黄的M 等位基因控制合成红色花花色素苷。D 为修饰基因,它控制合成大量的花色素苷,花呈深红;d 只能控制合成少量的花色素苷,花呈浅红。W 座位控制花色素在花冠上的不同分布。W 等位基因使红色色素只分布于筒状花的喉部,其余部位不分布。w 基因使花色素分布于整个花冠。所以DdWw 的表型为白色花喉部带红点,D_ww 表现为既有大量的红色素,又能分布于整个花冠,故呈深红;ddww 仅有少量红色色素,也能广泛分布,花为浅红色。以上可以看出,只在显性基因W的存在,无论是D还是d,都为白色带红点,也就是说当W 为显性时对另一个基因呈异位显性,也就称为显性上位。
另一种类型的显性上位的分离比也是12:3:1,但机理不同,如南爪的皮色有白色,黄色绿色三种,遗传的规律。产生的机制是由于W 等位基因是一个抑制基因(inbibitor)作用的结果,原来产生黄色色素要经过两步生化反应(图4-26)当W 基因存在时可以抑制G 基因的表达,结果爪呈白色。若W 突变为w, 则失去了抑制作用,反应可以顺利进行,直到产生黄色的色素,当Y 突变为y 时,则不能形成黄色色素,爪呈绿色。结果也同样会出现12:3:1的分离比。
还有第三种可能的机制是深色和浅色同时表达,其结果是深色掩盖了浅色。如燕麦颖片颜色的遗传,当黑色颖片和白色颖片的品系杂交F1代为黑颖,F1自交后F2产生三种表型,黑颖、黄颖和白颖,比例也为12:3:1,产生的原因是黑色掩盖了浅色。B 存在时,即使Y 也存在,由于黑色产生掩盖了黄色,表型仍为黑色,只有b 存在时Y 表型才呈黄色,bbyy 时既不能产生产生黑色素,也不能产生黄色色素,所以为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