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增殖曲线 reproduction curve

互联网

1288

  增殖曲线 reproduction curve 显示种群密度与下代增殖间关系的曲线,其横轴代表亲代某阶段的密度,纵轴代表由此所关系到的下一代的同一阶段的密度。里克(W.E.Ricker,1954)提出了考察从一个世代到一个世代个体数随时间变动的方法。在处理上,当知道一个种群各代密度(个体数或生物体的量)时,通过作各种图求与第i代密度相应的第i+1代的密度,另外还可作图求得生存于大致相同环境中各阶段相继的两个世代密度间的关系。增殖曲线的形状大致可分为有固定上限的渐近饱和型及峰型两种。若相继的两世代的密度相等时,则可期望的为斜率45°的直线,增殖曲线在理论上至少有两处与这一直线相交(见图)。交点A是不稳定的平衡点,若密度一旦降到此点以下,种群将趋于灭绝,若超过A点就会朝第二个交点B的方向增加。但由于密度超过B点时,子代密度就会减少,所以B点是稳定的平衡点,相应的曲线形状是其密度向B点集中或以B点为中心而变动。这里B点称为平衡密度(equilibrium density)。A点以下的低密度可认为是由交尾频度减少等过稀的不良影响所产生的密度区。由于A点密度极低,因而可认为天然种群密度在这个范围内几乎不能再降低,所以通常作增殖曲线时很多都忽略A以下的部分。一般说来,种群应看作是以B点为中心而变动,其所以保持动的平衡,不外是由于某种密度依存因素对密度调节的结果。历来增殖曲线主要是作为决定论的或平均值的密度变动模型来对待。但在现实的种群中,由于个体数目概率上的偶然变动,以及由于环境条件和密度彼此是独立的,因而在某种范围内它也是不断地变化,所以对特定密度时所期待的下一代的密度是锯状分布,因而可以想到增殖曲线的变动域是带状的。也就是说平衡密度也在某种范围内变动。有时在进行大量发生的生物中,在常年由于捕食者等所造成的密度依存关系使平衡一时保持于较低的密度状态,但是一当这种作用消除,就会引起大发生,当然由于种内竞争等因素最终还要达到平衡。有人提出与此对应的A点以外存在两个平衡点的增殖曲线的方案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