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feeling
互联网
本来,就主体存续而言,对肯定或否定的状态变化作出评价的主观的现象,但因为同时也产生身体的表现,所以生物学上就有可能对此进行研究,客观地考察感情的发生、经过的条件及其机制。感情状态变化较弱而持续的称心情( mood),比较强而且急剧的称激动或情绪( emotion,喜、悲、恐、怒、惊等)。因为激动有一定的统一过程,此时身体有显著变化,所以对人以外的许多动物也容易进行生物学的研究,亦即激动时:( 1)意识方面:人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下降,就连动物学习也似乎显得困难,即陷入意识的不统一或失去控制的状态;( 2)器官变化方面:不随意肌(瞳孔运动、体毛运动)、循环系统(脉搏、血量分布、血压)、呼吸系统(呼吸频率、呼吸量)、腺活动(消化液分泌、出汗)等发生显著的变化,主要是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生急剧的广泛的变化所致;( 3)行为方面:例如肌肉或变得不能随意地运动,或不随意地哆嗦,出现平时看不到的混乱状态。因此,作为生物学上研究激动的手段,对人除了进行表情、姿势等肌肉反应的观察外,还要测定呼吸、脉搏、血压、脑电波以及皮肤所产生的电阻等情况,最后一项特别灵敏,对激动现象的精密分析非常有效。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因植物神经中枢和交感神经的兴奋,引起皮肤的分泌腺细胞(汗腺、粘液腺)的离子透性增大,以及由分泌物本身的电传导所致,所谓“测谎器”就是依据此理。关于激动的现代学说有内观的 [洪德( W. Wundt),迪奇纳( E. B. Titchener) ] 、力动的 [弗雷德( S. Fre- ud) ]、行为主义的 [沃森( J. B. Watson) ],以及生理学的 [坎农( W. B. Cannon) ]等诸学说。坎农认为,激动反应是由皮层下中枢的丘脑下部所支配的。派匹兹( J. W. papez)还提倡所谓激动回路,认为这是环绕海马、脑弓、乳头体、丘脑前核、带状回的神经回路,在这激动回路中形成了激动体验。再有奥德斯( J. Olds)根据自我刺激法,发现在脑中存在着刺激时得到快感等报酬效应的区域,以及相反的不快感等罚效应区域。现在,脑生理学认为,在出现激动体验和行为时,丘脑下部的特定部位发出脉冲,传到边缘皮层形成激动体验,传到脑干脊髓而出现激动行为。作为激动表现的微动肌肉反应(表情、姿势)不仅包含先天的生理因素,也包含成长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学习的所谓社会因素。在人以外的哺乳类中,一般以姿势为主,这类动物具特有的表情肌,在某种程度上显有表情是可能的。再者,把个人的感情素质倾向称为气质( tempera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