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互联网
1790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西部中缅边境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地跨保山市的隆阳区、腾冲县、怒江州的泸水县、福贡县、贡山县,总面积405549公顷,为云南省目前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24°40′-28°30′之间,由北、中、南互不相连的三段组成,南北长约400多公里。
1992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评定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2000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已有94个国家391个保护区组成的这一网络成员之一。同时这里也是著名的“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自然地理情况
高黎贡山在地质上为冈瓦那古陆的一部分,现位于印度次大陆与青藏高原缝合地带的东缘,横断山脉的西缘,是怒江(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的分水岭。在历次地质运动尤其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河流侵蚀作用下,使得高黎贡山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一架巨大的低纬度,高海拔和相对高差最大的山地,最低海拔645米(怒江),最高海拔为嗄娃嗄普峰海拔5126米。它北接青藏高原,南街中印半岛,东邻云贵高原,西毗印缅山地,具有从西向东,从南向北逐渐过渡与转化的特色。从而造成该地区各种自然条件都具有强烈的混合和过渡色彩,由于特殊的地史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一地区当前成为国际关注的地理学与生物学保护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
高黎贡山两侧百余条溪流由险峻的高山奔腾而下,分别注入怒江和伊洛瓦底江,这些河流落差大,形成了许多壮观的瀑布群及水塘,在山顶古陆残留平面分布有冰渍湖或季节性沼泽,在许多地点还出露温泉地热,有的温度高达80-90°,如西侧的腾冲以火山温泉闻名于世,有90多座火山,80多处温泉,被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这些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原始森林垂直分布自然景观及火山、温泉、溪流、瀑布构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二、生物资源情况
第三纪造山运动以前和初期,高黎贡山地区位于现代位置的450km以南,即北回归线以南,为典型的热带植被和热带植物区系所覆盖。北移后高黎贡山的植物区系在原来热带植物区系的基础上,在亚热带和高山温带环境下发展、演化而形成了既有热带亲缘又有亚热带北温带特征的现代植物区系,同时由于高黎贡山地区处于冈瓦纳板块、杨子板块和印度板块等多个古陆的缝合地带,这几个古陆上的古植物区系相互融合,是高黎贡山地区植物区系的多源演化发展的基础。
高黎贡山植被共分为8个植被型,即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草丛与草甸。已记载有高等植物256科1196属4897种及变种。其中蕨类植物46科110属593种及变种,裸子植物7科17属34种及变种,被子植物203科1069属4270种及变种。而低等植物类的苔藓、地衣和真菌等的研究至今还是空白。高黎贡山特有植物极为丰富,在种子植物中有1929种是特有种(计1116个中国特有种,379个云南特有种,434个高黎贡山特有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0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0种。如大树杜鹃、秃杉、长蕊木兰、珙桐、兰花、云南红豆杉、银杏、三尖杉等。
高黎贡山有兽类154种,鸟类419种,两栖动物21种,爬行型类动物56种,鱼类49种,昆虫169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9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如孟加拉虎、羚牛、白眉长猿、白尾梢虹雉、小熊猫等。
多古陆在高黎贡山及其附近地区的缝合,为高黎贡山动植物区系奠定了多祖先多起源的基础,掸帮-马来亚板块的北移和右旋,促进了高黎贡山热带植物区系向温带植物区系的蜕变和演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引起的山体抬升及河谷下切,形成了南北走向中的动植物交流的通道,狭长的山系和海拔高差较大的世界第二大峡谷,又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长期生存的热量、水分条件。这就是高黎贡山物种丰富度和特有化程度雄居世界大陆区系之最的环境因素。(2000.李恒)
三、人文景观资源情况
高黎贡山曾是早期人类活动地之一,从三处新石器晚期遗址出土收集到的大量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晚期,高黎贡山西麓与东麓的台地上就已有人类定居。他们除农耕外,畜牧、渔猎及制陶已达到较高水平,大量的青铜器出土也标志着这里曾出现过灿烂的青铜文化,有史可稽的哀牢古国文化遗迹也随处可见。这里也是中国对外交流的最早通道,著名的西南丝绸古道(史称蜀·身毒道)就必经这里,现仍在留下众多遗迹。如古道、驿站、村寨、烽火台、铁索桥等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这里也是古今中外兵家的必争之地,保存有大量的遗迹与传说,特别是二次大战期间中国远征军与盟军在此共同抗击日军的遗迹更是清晰可辨。
高黎贡山也是民族迁徒和融合的走廊。目前在保护区周边地区居住着汉、傣、傈僳、怒、回、白、苗、纳西、独龙、彝、壮、阿昌、景颇、佤、德昂、藏等16种民族,人口约50余万,他们分别源于古氐羌、古百濮、古百越、古三苗族群和古东胡、古吐番、古女真、古中亚民族。他们有形的物质文化,如饮食、服饰、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民族工艺品、美术作品等,还有无形的精神性的传统文化,如各种民风习俗、宗教、祭祀活动、歌舞、社会道德、价值观念、民族节庆、民族婚恋、民族文学、民族体育等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里同时也是多种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儒教及原始崇拜的荟萃之地。
四、保护管理情况
高黎贡山1958年就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后因种种原因未落实。1962年开始把中下部划为村社集体林,把中上部森林划为国有林,并设置林管所等机构进行保护管理。1980年开始踏查规划设计拟建自然保护区,1981年云南省森林资源勘察四大队进行调查规划设计,198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1984年相继组建成立了保山、腾冲、泸水三个管理所及林区公安派出所。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林业部批准实施第一期总体规划,保山市、怒江州分别成立了保山管理局和怒江管理局,分别指导和协调辖区内的管理所及其它业务工作,1995年保山管理局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省林科院在美国麦克阿瑟基金和云南省科委的资助下,在保山市芒宽乡百花岭实施了“高黎贡山森林资源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并指导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保护协会--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1996年在林业部、省林业厅的支持下,争取实施了由荷兰政府资助的中荷合作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这些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对保护区的社区发展工作、机构能力建设、人员素质培训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与周边的34个村庄建立了森林共管委员会,探索社区参与和共管的新机制。
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并相继成立了贡山、福贡管理所,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已着手开展总体规划和提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的立法建议。现保山管理局下辖2个管理所11个管理站,共有员工167人,怒江管理局下辖3个管理所13个管理站,共有员工95人。
五、科学研究情况
据记载,明代崇祯年间(1639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长途跋涉翻越高黎贡山,进行了地貌与植被的考察与记述;英国人安德森(Anderson)(1868年和1875年)率领探险队,曾从缅甸进入高黎贡山采集鸟类、两栖类和鱼类标本。法国人叔里欧(Sonlie)(1895年前后),奥地利韩马吉(H.Handel-Mazzetti)(1915年)、英国金德华(F.kingdon.Ward)(1922-1924年)、美国人洛克(1920-1927年)等先后到高黎贡山考察和采集标本。为时最长收获最丰富的是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的乔治·福瑞斯特(George.Forrest),自1904年起到1932年病逝腾冲,历时28年先后7次组织大规模考察和采集。
国内对高黎贡山的考察研究始于30年代,30年代开始,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先后派蔡希陶、王启元、俞德竣到高黎贡山采集植物标本,40年代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刘慎谔先生到腾冲一带做过植物地理考察研究,秦仁昌、冯国楣也在高黎贡山采集过植物标本。5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云南大学等曾多次组织对高黎贡山考察,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960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自然博物馆共同组织的高黎贡山动物资源调查和中国科学院原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滇西北分队的植被考察,1965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组织的联合考察,198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队组织的横断山地区考察等。
1989-1991年,由西南林学院和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主持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考察,并于1994年出版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著,1993年由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组织了怒江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并于1998年出版了《怒江自然保护区》专著。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恒教授自1990年开始独龙江植物考察,到1995年以来在整个保护区开展考察,到2000年正式发表《高黎贡山植物》专著。西南林学院徐正会教授自1997年至2000年在高黎贡山开展蚁科生物多样性研究,并填补了此项研究的空白。保护区管理机构在科学考察、技术试验推广等方面也作了大量有益探索。
尽管开展了上述考察和科学研究工作,但高黎贡山的“家底”仍然不清,某些领域还处于空白状况或研究甚少,如低等植物,无脊椎动物等。对珍稀动植物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结构与变化、群落多样性等研究与监测也几乎是空白。
六、生态旅游与公众教育情况
为充分展示高黎贡山“自然博物馆”,“物种基因库”,“民族文化园”的优美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魅力,提高各级政府及公众对保护区自然环境和保护高黎贡山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保山管理局依据总体规划,开展了“百花岭生态旅游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百花岭生态旅游区”规划面积94平方公里,其中属保护区实验区46.31平方公里,包括周边社区的两个乡镇6个行政村约60多个村庄。自1994年以来共接待来自美、日、英、法、荷兰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和省、市、县区、乡镇各级政府领导及游客上万人次。对扩大高黎贡山知名度,宣传自然保护区起到了良好作用,1999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先进集体”。2000年被云南省作协协会列为“文学创作基地”。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增长的需求将对资源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同时人们保护自然生态意识的增强也为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带来更大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如何转化为动力,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级管理机构和员工热忱希望更多的仁人智士携手合作,为保护好人类这一神奇美丽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而不懈努力。
1992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评定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2000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已有94个国家391个保护区组成的这一网络成员之一。同时这里也是著名的“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自然地理情况
高黎贡山在地质上为冈瓦那古陆的一部分,现位于印度次大陆与青藏高原缝合地带的东缘,横断山脉的西缘,是怒江(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的分水岭。在历次地质运动尤其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河流侵蚀作用下,使得高黎贡山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一架巨大的低纬度,高海拔和相对高差最大的山地,最低海拔645米(怒江),最高海拔为嗄娃嗄普峰海拔5126米。它北接青藏高原,南街中印半岛,东邻云贵高原,西毗印缅山地,具有从西向东,从南向北逐渐过渡与转化的特色。从而造成该地区各种自然条件都具有强烈的混合和过渡色彩,由于特殊的地史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一地区当前成为国际关注的地理学与生物学保护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
高黎贡山两侧百余条溪流由险峻的高山奔腾而下,分别注入怒江和伊洛瓦底江,这些河流落差大,形成了许多壮观的瀑布群及水塘,在山顶古陆残留平面分布有冰渍湖或季节性沼泽,在许多地点还出露温泉地热,有的温度高达80-90°,如西侧的腾冲以火山温泉闻名于世,有90多座火山,80多处温泉,被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这些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原始森林垂直分布自然景观及火山、温泉、溪流、瀑布构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二、生物资源情况
第三纪造山运动以前和初期,高黎贡山地区位于现代位置的450km以南,即北回归线以南,为典型的热带植被和热带植物区系所覆盖。北移后高黎贡山的植物区系在原来热带植物区系的基础上,在亚热带和高山温带环境下发展、演化而形成了既有热带亲缘又有亚热带北温带特征的现代植物区系,同时由于高黎贡山地区处于冈瓦纳板块、杨子板块和印度板块等多个古陆的缝合地带,这几个古陆上的古植物区系相互融合,是高黎贡山地区植物区系的多源演化发展的基础。
高黎贡山植被共分为8个植被型,即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草丛与草甸。已记载有高等植物256科1196属4897种及变种。其中蕨类植物46科110属593种及变种,裸子植物7科17属34种及变种,被子植物203科1069属4270种及变种。而低等植物类的苔藓、地衣和真菌等的研究至今还是空白。高黎贡山特有植物极为丰富,在种子植物中有1929种是特有种(计1116个中国特有种,379个云南特有种,434个高黎贡山特有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0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0种。如大树杜鹃、秃杉、长蕊木兰、珙桐、兰花、云南红豆杉、银杏、三尖杉等。
高黎贡山有兽类154种,鸟类419种,两栖动物21种,爬行型类动物56种,鱼类49种,昆虫169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9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如孟加拉虎、羚牛、白眉长猿、白尾梢虹雉、小熊猫等。
多古陆在高黎贡山及其附近地区的缝合,为高黎贡山动植物区系奠定了多祖先多起源的基础,掸帮-马来亚板块的北移和右旋,促进了高黎贡山热带植物区系向温带植物区系的蜕变和演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引起的山体抬升及河谷下切,形成了南北走向中的动植物交流的通道,狭长的山系和海拔高差较大的世界第二大峡谷,又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长期生存的热量、水分条件。这就是高黎贡山物种丰富度和特有化程度雄居世界大陆区系之最的环境因素。(2000.李恒)
三、人文景观资源情况
高黎贡山曾是早期人类活动地之一,从三处新石器晚期遗址出土收集到的大量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晚期,高黎贡山西麓与东麓的台地上就已有人类定居。他们除农耕外,畜牧、渔猎及制陶已达到较高水平,大量的青铜器出土也标志着这里曾出现过灿烂的青铜文化,有史可稽的哀牢古国文化遗迹也随处可见。这里也是中国对外交流的最早通道,著名的西南丝绸古道(史称蜀·身毒道)就必经这里,现仍在留下众多遗迹。如古道、驿站、村寨、烽火台、铁索桥等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这里也是古今中外兵家的必争之地,保存有大量的遗迹与传说,特别是二次大战期间中国远征军与盟军在此共同抗击日军的遗迹更是清晰可辨。
高黎贡山也是民族迁徒和融合的走廊。目前在保护区周边地区居住着汉、傣、傈僳、怒、回、白、苗、纳西、独龙、彝、壮、阿昌、景颇、佤、德昂、藏等16种民族,人口约50余万,他们分别源于古氐羌、古百濮、古百越、古三苗族群和古东胡、古吐番、古女真、古中亚民族。他们有形的物质文化,如饮食、服饰、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民族工艺品、美术作品等,还有无形的精神性的传统文化,如各种民风习俗、宗教、祭祀活动、歌舞、社会道德、价值观念、民族节庆、民族婚恋、民族文学、民族体育等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里同时也是多种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儒教及原始崇拜的荟萃之地。
四、保护管理情况
高黎贡山1958年就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后因种种原因未落实。1962年开始把中下部划为村社集体林,把中上部森林划为国有林,并设置林管所等机构进行保护管理。1980年开始踏查规划设计拟建自然保护区,1981年云南省森林资源勘察四大队进行调查规划设计,198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1984年相继组建成立了保山、腾冲、泸水三个管理所及林区公安派出所。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林业部批准实施第一期总体规划,保山市、怒江州分别成立了保山管理局和怒江管理局,分别指导和协调辖区内的管理所及其它业务工作,1995年保山管理局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省林科院在美国麦克阿瑟基金和云南省科委的资助下,在保山市芒宽乡百花岭实施了“高黎贡山森林资源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并指导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保护协会--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1996年在林业部、省林业厅的支持下,争取实施了由荷兰政府资助的中荷合作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这些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对保护区的社区发展工作、机构能力建设、人员素质培训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与周边的34个村庄建立了森林共管委员会,探索社区参与和共管的新机制。
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并相继成立了贡山、福贡管理所,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已着手开展总体规划和提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的立法建议。现保山管理局下辖2个管理所11个管理站,共有员工167人,怒江管理局下辖3个管理所13个管理站,共有员工95人。
五、科学研究情况
据记载,明代崇祯年间(1639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长途跋涉翻越高黎贡山,进行了地貌与植被的考察与记述;英国人安德森(Anderson)(1868年和1875年)率领探险队,曾从缅甸进入高黎贡山采集鸟类、两栖类和鱼类标本。法国人叔里欧(Sonlie)(1895年前后),奥地利韩马吉(H.Handel-Mazzetti)(1915年)、英国金德华(F.kingdon.Ward)(1922-1924年)、美国人洛克(1920-1927年)等先后到高黎贡山考察和采集标本。为时最长收获最丰富的是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的乔治·福瑞斯特(George.Forrest),自1904年起到1932年病逝腾冲,历时28年先后7次组织大规模考察和采集。
国内对高黎贡山的考察研究始于30年代,30年代开始,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先后派蔡希陶、王启元、俞德竣到高黎贡山采集植物标本,40年代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刘慎谔先生到腾冲一带做过植物地理考察研究,秦仁昌、冯国楣也在高黎贡山采集过植物标本。5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云南大学等曾多次组织对高黎贡山考察,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960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自然博物馆共同组织的高黎贡山动物资源调查和中国科学院原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滇西北分队的植被考察,1965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组织的联合考察,198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队组织的横断山地区考察等。
1989-1991年,由西南林学院和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主持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考察,并于1994年出版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著,1993年由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组织了怒江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并于1998年出版了《怒江自然保护区》专著。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恒教授自1990年开始独龙江植物考察,到1995年以来在整个保护区开展考察,到2000年正式发表《高黎贡山植物》专著。西南林学院徐正会教授自1997年至2000年在高黎贡山开展蚁科生物多样性研究,并填补了此项研究的空白。保护区管理机构在科学考察、技术试验推广等方面也作了大量有益探索。
尽管开展了上述考察和科学研究工作,但高黎贡山的“家底”仍然不清,某些领域还处于空白状况或研究甚少,如低等植物,无脊椎动物等。对珍稀动植物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结构与变化、群落多样性等研究与监测也几乎是空白。
六、生态旅游与公众教育情况
为充分展示高黎贡山“自然博物馆”,“物种基因库”,“民族文化园”的优美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魅力,提高各级政府及公众对保护区自然环境和保护高黎贡山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保山管理局依据总体规划,开展了“百花岭生态旅游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百花岭生态旅游区”规划面积94平方公里,其中属保护区实验区46.31平方公里,包括周边社区的两个乡镇6个行政村约60多个村庄。自1994年以来共接待来自美、日、英、法、荷兰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和省、市、县区、乡镇各级政府领导及游客上万人次。对扩大高黎贡山知名度,宣传自然保护区起到了良好作用,1999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先进集体”。2000年被云南省作协协会列为“文学创作基地”。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增长的需求将对资源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同时人们保护自然生态意识的增强也为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带来更大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如何转化为动力,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级管理机构和员工热忱希望更多的仁人智士携手合作,为保护好人类这一神奇美丽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