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的收缩实验
互联网
- 相关专题
[实验目的]
用不同频率的电刺激(最大刺激强度)作用于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观察刺激频率与收缩反应之间的关系,了解复合收缩的形成过程。
[实验原理]
不同的刺激频率可使骨骼肌出现不同的收缩形式。若刺激频率较低,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大于肌肉缩短期和舒张期的时间,则肌肉出现一连串的单收缩。若刺激频率逐渐增加,刺激间隔逐渐缩短,肌肉的收缩反应可以融合,如果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内,则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收缩的缩短期内,肌肉处于持续的收缩状态,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实验器材与药品]
MD-2000微机化实验教学系统,蛙类手术器械,张力换能器,肌动器,铁支架,双凹夹,培养皿,锌铜弓,任氏液等。
[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实验步骤和方法]
1.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1)破坏脑和脊髓:左手握蟾蜍,用示指(食指)压其头部前端使其尽量前俯。右手持探针 在头后缘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椎管,再将探针 折向前方刺人颅腔,插入颅腔后探针向左右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然后将探针退出至枕骨大孔处,再将探针刺向尾侧,逐渐插入整个椎管捣毁脊髓。此时蟾蜍下颌呼吸运动应消失,四肢松软,无自发运动,表示脑和脊髓已破坏完全。否则,须按上法再行捣毁。
(2)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左手抓住蟾蜍脊柱,右手持粗剪刀,在骶髂关节前1cm处剪断脊柱。再沿脊柱两侧剪开腹壁,此时躯干上部和内脏全部下垂,剪除躯干上部和内脏。在腹侧脊柱的两旁可见到坐骨神经。
(3)剥去皮肤:左手用大镊子捏住脊柱断端(避开神经),右手捏住脊柱断端皮肤边缘,逐步向下牵拉剥离皮肤,拉至大腿时,如阻力太大,可先剥下一侧后肢皮肤,再剥另一侧后肢皮肤,全部皮肤剥除后,将标本置于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手及用过的器械用自来水冲洗。
(4)分离两腿:用粗剪刀沿中线将脊柱剪成左右两半,再从耻骨联合中央剪开(为保证两侧坐骨神经完整,应避免剪时偏向一侧)。将已分离的两腿浸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5)游离坐骨神经:取蛙腿一条,用玻璃分针沿脊柱游离坐骨神经腹腔部。然后用蛙钉将标本背面向上固定于蛙板上,循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坐骨神经沟,纵向分离坐骨神经的大腿部分,直至腘窝胫腓神经分叉处。用玻璃分针划开梨状肌及其附近的结缔组织。将脊柱多余部分剪去,保留小块与坐骨神经相连的脊柱。用镊子夹住这小块脊柱,将坐骨神经轻轻提起,自上而下剪断坐骨神经分支,游离出坐骨神经。
(6)完成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膝关节周围剪断股二头肌肌腱、半膜肌肌腱、股四头肌肌腱等大腿肌肉的肌腱,以去掉大腿全部肌肉,并用粗剪刀将股骨刮干净,在股骨的中段剪断。再在腓肠肌的跟腱处穿线结扎,在结扎处远端剪断腓肠肌肌腱,游离腓肠肌至膝关节处,轻提结扎线,将腓肠肌提起,然后在膝关节下方将小腿其余部分全部剪除。
用浸有任氏液的锌铜弓触及坐骨神经,如腓肠肌收缩,则表明标本的机能良好。将标本放入任氏液中,待其兴奋性稳定后再进行实验。
2.实验装置的连接与使用
(1)将张力换能器和肌动器用双凹夹固定在铁支架上,张力换能器在上,肌动器在下。
(2)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固定在肌动器内。标本中的股骨置于肌动器的固定孔内,坐骨神经置于肌动器的刺激电极上,腓肠肌跟腱的结扎线固定在张力换能器的弹簧片上,此连线不宜太紧或太松,并与桌面垂直。
(3)换能器的输出端插入MD-2000微机化实验教学系统的4通道,系统的刺激输出与肌动器的刺激电极相连。
(4)打开MD-2000微机化实验教学系统,进入“骨骼肌的单收缩和复合收缩”实验,详细操作见MD-2000微机化实验教学系统。
3.观察项目:
(1)找出最大刺激强度:先给标本单个弱刺激,然后逐步增大刺激强度,直到刚能描记出收缩曲线时,此时的强度为阈强度。低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下刺激。继续增加刺激强度,肌肉收缩曲线的幅度也逐渐增大,但当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时,肌肉收缩曲线的幅度便不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高。刚能引起最大收缩反应的刺激强度为最大刺激强度。
(2)单收缩:选用最大刺激强度,将刺激频率放在单刺激或低频刺激上,描记单收缩曲线。
(3)不完全强直收缩:增加刺激频率,可描记出呈锯齿状的不完全强直收缩曲线。
(4)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加刺激频率,则可描记出平滑的完全强直收缩曲线。
[注意事项]
1.小心蟾酥溅入眼内。
2.剥皮后须将手及用过的器械洗净,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3.用玻璃分针去除神经周围的结缔组织,避免用力牵拉神经或用金属器械夹捏神经,以防神经损伤。
4.标本制成后须放在任氏液中浸泡数分钟,使标本兴奋性稳定。在实验过程中也需经常用任氏液湿润标本,以免影响标本的机能。
5.每次连续刺激一般不要超过3~4s,每次刺激以后必须让肌肉有一定的休息时间(0.5~1 min),以防标本疲劳。
6.用最大刺激强度刺激时,不能刺激过强而损伤神经。刺激强度不能大于最大刺激强度。
[问题及解释]
1.未能找出最大刺激强度。
虽已调至刺激器的最大刺激强度,但经液体介质短路后输出,强度有所降低,对刺激的神经仍达不到最大刺激强度,此时可加大刺激波宽。
2.随刺激频率增加,肌肉复合收缩的幅度不是逐渐升高而是下降。
标本保护不当,肌肉受损或疲劳或刺激频率过高。
3.单收缩曲线忽高忽低
标本在任氏液中浸泡的时间不够,兴奋性不稳定或不是最大刺激强度进行刺激。
4.标本发生不规则收缩或痉挛
肌槽不干净,留有刺激物;周围环境有强电场干扰;仪器接地不良或人体感应带电潮湿台面和铁支架等。